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季羡林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特点;手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06-04
1 引 言
中国古典园林,从秦朝的上林苑、隋炀帝的西苑、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的园林,到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园林,无一不展现了一种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体现了中国园林技术之精湛、设计之灵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我国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以山、水、石、泉、植物、亭、廊、轩、榭、楼、阁、桥,以及云岗烟蔼等为造园题材;放怀适情,游心玩思而造园,园的意境常以山水为骨干来创造;而园林建筑除满足游乐、休息、居住外,又是园景的构图中心和造景的依据,再有树木花草合理配置,使得山水“得草木而华”,因山就势布置建筑,树木花草点缀其间,创造出“妙极自然”的园林艺术意境。
2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点
2.1 师法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多表现自然的气韵,师法自然,顺应自然。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正是以这种自然观作为园林文化源泉,主张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去对待自然,提倡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也就是说,在造园过程中,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讲究对自然的抽象模仿和创造,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力求再现自然中的各种事物、景物,使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具有自然神韵,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2.2 山水画式的格局
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山水画”式。中国园林从来没有间断过对自然山水的崇尚。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喜欢稳重之山。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体,建筑物只作为点缀山水之用,整个园林设置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在总体布局、各因素组合上合乎自然规律,尽量减少人工的痕迹,如:假山在叠砌时模仿天然岩石的纹脉,水池常作自然曲折状,花木布置疏密相间,乔灌木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中国古典园林在原生自然与人工自然之间反复历程,巧妙运用假山、叠水、池塘、花木、曲廊、桥、台、楼、塔等,顺自然之理而成,使整个园林形成多种景观,实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致的完善融合,达到“大巧若拙”、“大朴不雕”效果。
2.3 寓情于景,寓意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呈现出“寓情于景”、“寓意造景”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等,并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变化,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或某一意境,如“夜雨芭蕉”表现一种宁静的气氛。同时,“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中国古典园林对书画墨迹也作出了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寸山多致,片石生情”,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达到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巧妙地利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结合,将诗情与画意巧妙地融为一体,让人产生联想,使园林中的一景一物都表现了人的情感,情景交融,使之蕴含了诗的情趣和画的意韵,展现出比眼前风景更为丰富的意境。
3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在园林景观设计上,主要是顺应自然,用人造景观来模仿自然,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城市中造园要宛若自然,在城外造园要有山林野趣,以达到“人化自然,胜似自然”。
3.1 叠山
假山叠石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和独立的造景作用,是古典园林中最富表现力和最具有特点的艺术形象,为了表现自然,将婀娜多姿的山石叠置于园林之中,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种风格,也成为园林创造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幅源辽阔,名山众多,是造园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造园家在园林中塑造出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石峰轮廓跌宕、参差、变化,姿态玲珑奇特,立之可观,卧之可赏,可使人犹如步入丘壑,如神游名山。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掇山形式。清人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掇山的佳作。
不同的石置于园林,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同我国的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的创作一样,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则风骨刚健,有的典雅宁静,有的又有如悬瀑飞注,极富自然情趣。园林中的山石,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叠置,在咫尺空间中也能表现出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雄的艺术效果,这正是“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如北京恭王府邸的飞来峰,近有洞府悬岩,满壁苍苔,远有飞阁胜迹,浮云崖树。一石耸立,既是障景,又增空间层次,更有淡雅之趣;扬州个园的半壁假山,凹凸、散聚、悬挑,参差结合,有层次,多变化,意境幽深,有尽端而无尽意。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造园家也常依据地形的倾斜坡注,因势就势,巧妙布局,造就出雄奇、峭拔、幽深、平远,或深涧绝谷,峭壁危峰等丰富的园林艺术境界。如苏州虎丘的拥翠山庄和杭州的龙井两山地园,正是造园家依自然之美,借自然山水的神韵,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诗情画意之境,使之形神兼备,把人为景物与自然景色和谐统一,有机的联系,巧妙的运用山石于园林中,以此创造园林艺术的更高境界。
3.2 理水
在美学上,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提供的坚硬、石质的“阳元素”,在与软的、反射的溪流江湖的“阴”元素取得阴阳平衡上是必要的。
和山石一样,不论何种园林,水也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造园必须有水,无水难以成园,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正所谓无水不活。因水而异,人工为之,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园林意境和美好的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在表现静态的水景时,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在表现水的动态美时,不是采用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水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湖泊池沼,河流溪涧,以及曲水、瀑布、喷泉等水型。
《园冶》中有所谓的“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的情景,描述的是湖泊、池沼等大型开阔的水面。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这些大型的水体大都是利用天然水体而略加人工或依地势“就低凿水”而成,在开阔的水面上,往往使用安排岛屿,布置建筑的手法,增进曲折深远的意境,形成一种离心和扩散的格局,更加丰富了水面空间的变化,如太液池、西湖。规模小的园林或宅园,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水体的形式以水池为主。池岸常筑以廊榭轩阁,驳以参差石块,植以垂柳碧桃,清池倒影,自有妙境。庭园里还常在“池上理山”,或就水点石,别有情趣。
我国古典园林以水作动态时,常模拟瀑布这一自然水型。通常是将石山叠高,山下挖池作潭,水自高泻下,击石喷溅,俨有飞流千尺之势,自然的呈现出一种野趣来。溪涧也是常见的设计手法,水一般利用大小水池之间,挖沟成涧,流因势回绕,不受拘束,使庭园空间变得更自如。此外,园林中还常出现泉、潭、滩等水型。造园家将园林建筑同泉池溶为一体,形成一个个清幽而又意趣无穷的园林艺术空间。如济南的趵突泉。
在园林建筑与自然结合得体的园林中,无一不有水,不论何种类型的水景,也无论是“静水”还是“动水”,其形式绝大多数是自然式的,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使水与山石、建筑浑然一体,宛若天成。
3.3 花木
花木是掇山理水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随着四季时令、天气变换都有所不同。对于花木的选择,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花木在山石、水景之中,既具有丰富空间层次变化与加大景深的作用,又具有表现园林意境的作用,如:古木繁花,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
3.4 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要与山水林木相配合,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效果,采用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私家园林则是突破中轴线布局,比较灵活且富有变化,通过呼应、映衬、虚实等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堂、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3.5 书画墨迹
书画墨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笔情墨趣与园林中的景色浑然交融,使园林设计更加典雅完美,正如《红楼梦》中所说:“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可见书画墨迹能够起到点景的作用,正像陈从周在《说园》所说:“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借以题辞,辞出而境生。”
3.6 构景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巧妙的构景手法,突破空间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以达到“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果之致”。中国古典园林多建造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中,与外界的自然相对隔绝。因此,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景手法,形成整体性园林景观,起到扩大园林空间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的构景手法有以下三种。
(1)抑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历来讲究含蓄,“景贵乎深,不曲不深”,所以园林造景上采取抑景的办法,在园林入口设置促使视线转移方向的屏障物,使之自成一景,将园中佳景加以隐障,增加园林空间层次,“先藏后露”、“欲扬先抑”,达到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使园林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漏窗、树丛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人的视线,使人们入园时只能看到园景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全貌。抑景因材料不同可分为山石障、院落障、影壁障、树丛、树群或数者结合。
(2)隔景。隔景是用以分割园林空间或景区的景物,其材料有各种形式的围墙、建筑、花木、山水、堤岛等,其方式有实隔、虚隔和虚实相隔。中国古典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采用隔景的方法,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如:苏州拙政园巧妙利用山、池、树木、亭、榭作为隔景,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亭台楼阁时隐时现,在空间上起到互相渗透的作用,形成丰富的层次。
(3)借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传统手法就是“借景”,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的方式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将园林远景借入园中,叫远借;将园外或景区外近景借入园中,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登高远望、俯视所借园外或景区外景物,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借景既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又加强了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以达到“纳千顷之,收四时之浪漫”的观景效果。如:苏州沧浪亭,因园外有滨河水绕园而过,所以不设围墙,而是以漏窗的复廓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到园内,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可谓借景的典范。
4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传统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传统一成不变,没有创新,传统就会出现断层,创新也将成为无源之水。虽然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就像杨鸿勋先生所说:“今天,……古典园林已成为历史陈迹,并不是完全适合现代人游览实用的公园。然而其中蕴藏着的自然美景构成的原则和技术,则仍然是新园林创作的重要借鉴。”因此,现代园林设计既要向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学习,走上民族化的道路,又要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设计领域先进技术、优秀设计观念及运作模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4.1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正如威廉•钱伯斯所说:“中国园林的艺术精华是师法自然,范本就是自然,目的是要模仿自然之美。”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这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是相吻合。现代园林设计要从更理性、科学、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改善,实现设计的方案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园林仅仅从形式上拥有自然的景观是不够的,要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使之能真正合乎自然生态的要求。
4.2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
一是,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二是,采用掇山、理水、花木、建筑、书画墨迹等方法,形成园林的动静变化,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与变化。三是,巧妙运用抑景、隔景、借景等构景手法,突破空间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当然,这不会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形式,而是在深刻理解与感悟的传统的基础上,把传统的设计技巧,当作现代园林设计的源泉,并注入科技的力量,凸显时代精神。
4.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这就是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意境,使游人在观赏这些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甚至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享受到审美的愉悦。现代园林设计也应该要具有这种文化底蕴,把历史、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重塑符合现代气息的园林意境,使人们去体验人、社会、自然之间的情感,激发人们对美的自然追求,陶冶现代人的心灵情操。
5 结 语
园林之美,在于意境。以情造景,以景寓情,师法自然,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所独有艺术特点。通过研究古典园林,更深刻的了解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探求园林艺术的普遍规律,对现代的园林风格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杨鸿勋.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 计成.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6] [明]文震亨.长物志校注[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8] 朱建宁.情感的自然-英国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9] 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0] 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On the Inspiration to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Wang Junyan1,Gujuan2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ubei Wuhan, 430070)
关键词:圆柱桥墩;盖梁施工;抱箍法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及设计依据
XXX大桥上部结构采用30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引桥下部结构采用柱式桥墩,桩径为1.5m,桩跨5.7m,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1.6m。设计依据:
1、XXX大桥二阶段施工图设计;
2、交通部行业标准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
3、交通部行业标准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4、桥梁施工常用数据手册
5、路桥施工计算手册
2 施工方案
2.1 选择施工方案
由于地基是新填黄土,满堂支撑架须对地基进行处理,由此采用抱箍法。另抱箍法有以下优点:①抱箍法是临时荷载及盖梁重量直接传给墩柱,对地基无任何要求;②其安装高度可随墩柱高度变化,不需要额外的调节底模高度的垫木或分配梁;③抱箍法适应性强,不论水中岸上、有无系梁,只要是圆形墩柱就可采用;④节省人力物力,从经济上讲是最合算的;⑤抱箍法不会破坏墩柱外观,施工时支架不存在非弹变形,不用进行预压。
2.2侧模和端模:侧模板为钢模板,面模厚度为5mm,肋背架槽钢2-[10,横向肋槽钢[8,竖向肋扁钢-70x10;侧模自重:75kg/m2。端模采用12mm竹胶板,20mm×20mmA-3方木作小楞,20mm×20mm方木斜撑。
2.3底模横梁和纵梁:梁底模下采用20cm×20cm×400cm的方木作为横梁,间距0.30cm。横梁放置在I40b工字钢上,I40b工字钢为受力主梁。底模板为12mm厚竹胶板。
2.4钢抱箍:抱箍采用两块半圆弧形钢板制成,钢板厚:12mm,高0.4m,抱箍牛腿钢板厚20mm,宽25cm,采用16根M22高强度螺栓连接。为了提高墩柱与抱箍间的摩擦力,在墩柱与抱箍间设置3mm橡胶垫。
3荷载计算
3.1盖梁混凝土自重
一个桥墩盖梁含C30混凝土103.2m3,容重取26kN/m3(含筋量大于2%)最不利荷载下,按总重算每平方米均布荷载为
q1=1.2×103.2×26/38.8/1.8=46.1kN/m2。(荷载分项系数1.2)。按截面q1=1.2×1.5×26=46.8 kN/m2。取q1=1.2×1.5×26=46.8 kN/m2。
3.2侧模板自重
钢模板q2=1.2×0.75×1.5×38.5/38.5=1.35kN/m。
3.3底模板和方木自重
竹胶板q=0.30×1×1.8=0.54kN/m。
方木重量:1m内取最大四个方木计,盖梁一个放置38.8+2/0.3=136(外侧加1m工作平台)则:
q=8.33×0.2×0.2×4×137/40.8=4.47kN/m。
q3=1.2×(0.54+4.47)=6.01kN/m
3.4 底板纵梁(I40b工字钢)
工字钢采用I40b普通热轧工字钢,I400×144×12.5×16.5标准重:73.8kg/m,每盖梁采用2根I40b工字钢。
Q4=1.2×73.8×10/1000=0.886 kN/m。
3.5倾倒和振捣产生的冲击荷载
q5=1.4×(2+2) ×1.8=10.08 kN/m。(荷载分项系数1.4)
3.6施工机具和人员产生的施工荷载
q6=1.4×2.5×1.8=6.3kN/m。
4 材料允许应力及荷载组合
方木弹性模量E =0.9×103 MPa ,方木容许应力 [σ]=14.5Mpa,Q235钢E=2.1×103 MPa [σ]=205Mpa,[τ]=110Mpa。
4.1 底模受力分析
计算底模受力分析时,采用简直梁计算模式,单根方木承受竹模板传递的平面压力,验算时底模承受线形荷载,侧板由于在两边工字钢上不计入:
即:q=0.3×46.8+1.2×0.3×0.3+1.2×8.33×0.2×0.2+0.8×[0.3×(2+2)×1.4+0.3×1.4×2.5]=16.73kN/m。
Iz=bh^3/12=0.2×0.2^3/12=0.000133m4。
Mmax=ql^2/8=16.73×1.8^2/8=6.776kNm。
σ=Mmax×y/ Iz=6.776×0.10/0.000133/1000=5.09MPa<12MPa。
τ=3/2×FQ/A=1.5×0.5×16.73×0.9/(0.2×0.2)=0.282MPa<1.3 MPa。
Fmax=5ql^4/384EI=5×16.73×1000×1.8^4/(384×9×10^9×0.000133)= 0.00191m<1.8/400=0.0045m
4.2 I40b工字钢受力分析
计算40b工字钢受力分析时,则按照工字钢上均布荷载进行计算(因盖梁受力范围为5.7m,均布荷载只计算5.7m),I40b工字钢Wx=0.00114m3,Ix=2.278×10-4 m4,E=2.1×105MPa。
工字钢按二跨连续梁计算
Mmax=0.07×ql^2=0.07×53.805×5.7^2=122.4 kNm
σ=Mmax×y/ Ix=122.4×0.2/(2.278×10^-4)/1000=107MPa<[σ]。
t=FQ/H1×δ=0.625×53.805×5.7/0.111/0.125/1000=13.8MP<[τ]。
f=0.521×ql4/100EIx=0.521×53.805×5.74×10-4/100×2.1×2.278=0.0063m<l/400=0.014m
I40b工字钢强度、刚度满足要求。
4.3 抱箍受力分析
计算抱箍受力时,按照抱箍面与混凝土面的摩擦力以抵抗抱箍以上所有集中荷载为标准,即:单个抱箍二跨连续中间支座上承受1.25×5.7=7.125跨长的各项荷载。
混凝土重:1.2×1.8×1.5×26×7.125= 600.2KN。
侧模重:2×1.35×7.125=19.2kN。
底模及方木重:6.01×7.125=42.8kN。
I40b工字钢重:2×0.886×7.125=12.6kN。
倾倒和振捣混凝土冲重荷载:0.8×10.08×7.125=57.5kN。
施工人员和机具荷载:0.8×6.3×7.125=35.9 kN。
N=600.2+19.2+42.8+12.6+57.5+35.9=758.2kN。
一个M22粗制螺栓紧固拉力为:
N=0.8S[σ]=0.8×2.74×210=46kN
抱箍对立柱总压力:F=2×Π×N=46×3.14×2=288.88KN
1、荷载计算每个盖梁按墩柱设一个抱箍体支承上部荷载,由上面的计算可知:
支座反力最大为B支座758.2KN。以最大值为抱箍体需承受的竖向压力N进行计算,该值即为抱箍体需产生的摩擦力。2、抱箍受力计算抱箍体需承受的拉力N=N/μ=758.2/0.3=2527kN抱箍所受的拉力由M22的粗制螺栓的拉力产生: m=N/[F]=2527/288.88=8.7≈9个,取计算截面上的螺栓数目m=16个。则每根螺栓提供的拉力:P′=N/16=2527/16=157KN<[F]= 288.88kN故能承担所要求的荷载。
参考文献:
[1]叶见曙主编.结构设计原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关键词】临床特点;病灶;影像学表现
骨嗜酸性肉芽肿(EGB)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组,属于一种以嗜酸性细胞浸润、骨质破坏及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要特点的病症[1],约占骨肿瘤样病变的1%,组织细胞增生症的60%,多发于低于20岁的青少年儿童,且男性高于女性。骨嗜酸性肉芽肿通常起病较慢,主要表现为骨损害,在颅骨中比较常见,同时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病灶扩散后还可造成脑组织受累[2]。骨嗜酸性肉芽肿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其影像学表现也具有一定差别,特征性较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8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二者相互联系,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7~39岁,平均年龄(12.4±5.7)岁;病程15d~6年,平均病程(2.1±1.4)年;发病部位:骨盆1例,脊椎3例,肩胛骨2例,长骨6例,颅骨4例,锁骨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软组织有肿块或轻度肿胀、压痛、局部轻度疼痛及患肢运动功能障碍等,未出现发热症状,一般状态良好。实验室检查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5例,血沉加快9例,白细胞轻度增高6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X片检查,9例行MRI平扫,其中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7例行CT平扫,其中平扫增强扫描4例。MRI选择Siemens Magneton Vision 1.5T全身超导磁共振扫描仪的标准正交头部线圈及随机配备的单体素波普软件,对患者右侧股骨中下段分别行MRI平扫及增强。在行MRI扫描时,采用矢状位自旋回波序列(SE)T1WI(TR750ms/TE20ms),间隔为0.4mm,层厚为4mm,视野为26cm,矩阵为240×512,信噪比为(SNR)1.0,采集1次。
于线圈中心放置受检肢体中下段中心,将随机附带的填塞垫填塞在肢体周围以固定,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足先进的顺序。对无法配合的患者,按0.5ml/kg给予10%水合氯醛溶液口服,待睡眠后进行检查。增强采集选用单体素激发回波序列(SVS-STEAM)(TR=1560ms,TE=270ms)。
1.3统计学分析
我院采用SPSS17.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18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共发现23处病灶,其中多发病灶5(27.8%)处,单发病灶13(72.2%)处,发生时间:早期3(16.7%)例,中期13(72.2%)例,晚期2(11.1%)例;临床特点:共发现21处病灶,其中多发病灶3(16.7%)处,单发病灶15(83.3%)处,发生时间:早期4(5.6%)例,中期11(61.1%)例,晚期3(16.7%)例。
3 讨论
骨嗜酸性肉芽肿为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颅骨、脊椎骨等,临床表现主要为活动受限,局部疼痛、肿胀,下肢病灶一般伴有间歇性跛行,行影像学检查可发现临床症状比较轻微,但有明显的骨破坏[3]。行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等。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与临床表现具有较为一致的相对应关系。
3.1临床特点分析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依据为:中性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泡沫状组织细胞、浆细胞及大量嗜酸性细胞。可将骨嗜酸性肉芽肿病程分为4个时期:(1)早期:出现大量郎罕细胞;(2)肉芽期:出现大量大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细胞,富有血管的肉芽;(3)黄色肿块期:含脂质的细胞大量出现;(4)晚期:结缔组织逐渐取代肉芽组织,非特异性炎症细胞及多核巨噬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形成新骨及纤维化现象。同一病灶中可同时存在病变各期,也同时存在破坏与修复现象,体现了自愈性。
3.2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
骨嗜酸性肉芽肿能在骨骼任何部位发生,多发于骨盆、颅骨、长骨等,不同部位、不同病程会有不同的组织学表现和影像学表现。骨嗜酸性肉芽肿最易累及颅骨,尤其是顶骨,通常呈类圆形或圆形穿凿样骨质破坏,一般没有骨膜或硬化边反应,经X线扫描可观察到“双边征”,可伴有斑点状或“纽扣”样死骨[4];病变由板障累及至内外板,能形成局部软组织肿块,并跨颅缝生长,经CT检查肿块往往呈稍高密度,同时CT扫描死骨的准确性显著高于X线检查。对肿块行MRI检查,一般呈等T1、稍长T1或稍长T2信号,坏死边界清晰,往往伴有周围软组织及骨髓水肿,在增强后能见强化。与X线及CT相比,MRI在现实病灶大小、周围软组织及骨髓水肿方面更加清晰,且病灶通常呈稍长T1或T2信号,在检查骨嗜酸性肉芽肿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相关性,但早期的病理改变与影像学表现相比较早,结合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能准确诊断患者病情,行病理检查才可最终确诊。
【参考文献】
[1]李国民.28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影像分析[J].医学信息,2015,(11):301-301.
[2]王龙胜,郑穗生,江安红等.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09(4):270-273.
[3]钱文科.24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0):109-110.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居住区水景;理水方式;意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10302
1引言
从园林的发展史来看,一开始便注重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魂所在。古人在数千年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理水经验。例如:将自然水体引入园林之中,融合为完善的循环系统;“一池三山”的传统理水模式以及“曲水流觞”的风雅佳话;师法自然的自然山水模式与空间构造手法等都是理水艺术中的瑰宝。这在崇尚自然人居环境的今天,对居住区水体景观的设计及营造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遵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受到了当时诗歌、绘画及社会人文风气的影响。为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想效果,景点常利用真山、真水,以及自然生长的植物,加之灵活处理的布局,将独具匠心的意境融入自然之美当中。
2.1先秦时期
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周文王所造的“灵台、灵沼、灵囿”。 囿即为游玩休憩的园子,囿中的沼为人工挖掘的池塘,池水在为植被灌溉提供水源外,还能饲养用来赏玩的鱼类,而挖沼产生的土方则用以修筑为台,这种挖池筑台的修建方式在后世得以广泛的运用。
2.2秦汉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出现在秦朝。此时,始皇帝一统天下,大量的离宫别苑开始被兴建。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然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此“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对后世的皇家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在秦代一处旧苑址上扩建的上林苑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园林,此园纵横300里,苑中的昆明池更是烟波浩渺,其在具备浏览渔猎的功能之外,据传还具有模拟天象的神奇之处。
2.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主要功能转为满足游园及赏乐的需求。这个时期,私家园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隐逸思想使得造园者将自己的情思寄托于山水之间,并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文人雅士借以传酒酬诗的活动——“曲水流觞”,亦演化为一种水景模式,被引入皇家园林之中。该时期园林用水依旧沿袭“一池三山”的模式,例如:位于邺城的华林园,就将漳水与宫城的御沟相连,构建出完整的水系。
2.4隋唐时期
时至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全盛阶段,除了以传统的方式采集地下水外,也经常将外部沟渠中的活水引入园中。园林中的水体往往磅礴浩大,除供游园赏乐外,亦连通了城市的水脉,与城市的供水系统融为一体。同时,水景的形式也越发丰富——既有安静的池塘、深幽的水潭,亦有欢快的溪涧、热闹的飞瀑。如以大兴苑为基础修建的禁苑之中,就把灞水引入园中,凿鱼藻池、筑鱼藻宫,皇族常常在此观看竞渡抑或赏鱼嬉水。而唐朝年间更是开公共园林之先河,长安城东南方位的曲江池就在平时开放给当地居民游乐,而每逢会试放榜之时更是形成了宴游曲江的盛景。
2.5宋明清时期
到了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意境的营造以及道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已逐渐形成。宋代皇家园林的理水代表首推宋徽宗所筑的良岳。良岳的水东奔西流,入池入涧,入溪入谷,构成了一个形态各异(河、溪、涧、瀑、潭、湖、池、沼等)的完整水系,为宋代园林水景之集大成者。当时的私家园林亦出现多种多样的动态水景。时值明清时节,园林的建造技艺己高度成熟,园林理水方法向多元化发展。江南水乡的私家园林水源丰富,结合山石创造各种各样的水态与水景。而皇家园林亦是包容了江南明媚、秀丽的水乡情境,在原来浑厚、质朴、大气的山水风姿里揉入了几分婉约。
3水景在城市居住区中的功能与作用
3.1水景对现代居住区景观空间构成的意义
居住区空间主要是通过道路、绿化带以及建筑的墙体等手段来进行限定与划分。尽管这样的方式较易实现空间的理性管理与秩序感的营造,但却难免显得有些沉闷与单调。那么,在空间中合理的组织和运用可塑性强且具备趣味性的水体,就能够有效的活跃气氛,避免空间的单调感;同时,相较于墙体及绿化带,水体能为自然的丰富空间的层次感且不会影响视觉的连续性,即:水只区划空间,而不影响视野。
3.2水景在现代居住区中的视觉与心理作用
以水为主题的景观,往往具有特殊的美感,其在景观功能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古人有云:“水能淡性为吾友”,水的宁静能慰藉人们浮躁的心灵,水的灵动又能激发人的热情。静态的水景能够在无声无息之间平复内心的躁动,如“心灵鸡汤”一般带来满足与安顿感;动态的水景则能够激活人的情趣,唤醒内心深处的渴望,使人精神振奋。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邻水的环境中,人的体温会有所下降,脉搏会趋于平稳,从而对放松精神,释放压力有明显的帮助。
3.3水景在现代居住区中的生态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界中水的存在会带来盎然的生机。在局部环境里,水体还能调节环境温度、改善区域小气候。水分的蒸发在降低了附近气温的同时,还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此外,无论是平静的水平还是由动态水景产生的细小水珠都能够吸附空气中的尘埃,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并延长了负氧离子存在的时间,使之通过神经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起到镇静、催眠及降血压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水体的存在,为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是现代的住宅区微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3.4水景在居住区中的社会、经济价值
自古以来,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休闲娱乐活动都是围绕着水展开,如:垂钓、划船、观鱼、嬉水等。水及水景所具备的无形的引力能将人们吸引到一起,使其周边形成一个既能释放压力、愉悦心情,又便于社交的公共空间。从而促进居民们相互间的交流,增进了解,有利于小区的和谐安宁。
景观、生态优势,使水景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开发中体现出了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上海临黄浦江一带的住宅能否看见江面的滨江住宅至少差别3000元/m2;香港维多利亚海湾旁的海景住宅与同地段普通住宅相差近l倍价格;东京的东京湾、悉尼的黄金海岸、纽约的哈德逊等水岸住宅,售价都要高于同质量楼盘至少10%以上,甚至达到50%。
4中国古典园林传统理水方式的现代应用
4.1空间的营造:师法自然,因地制宜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里,对自然界的崇尚一直是一条中华民族亘古未变的信仰。无论孔孟的儒学,还是老庄的道家,都大力提倡“天人合一”的处事哲学。“师法自然”不单单被视为是一种方式或者方法,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境界,从中衍生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营造理念,并为诸多现代城市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及构筑所遵从。
有的居住区将大型的湖面作为整个小区设计和建设的中心,而供居民居住和使用的建筑皆临水而建,错落有致的布置各式水景。深圳的波托菲诺·纯水岸就是沿水岸线布置住宅,使住户能够将湖区风景一览无余,被奉为经典。
也有的居住区根据实际地形、地势,巧妙的通过线性的水景延伸出别致的空间序列,如:以一条小溪为主体水景贯穿整个小区,所有的建筑皆依溪而建、伴溪而修,从而形成别有情趣的线性空间序列,杭州春江花月就是其中的精品。
4.2意境的营造:画意诗情,悦目赏心
所谓意境,即通过模拟一些特有的情境,唤醒记忆、激发联想,达到以小见大、触景生情的效果,使游者感受到特定的氛围。意境虽然没有自然界中的山水、植被那么真切,但它依旧是客观实在的投影,他能够勾勒出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不少居住区利用水景与建筑的有机融合,赋予充分的民族地域特征。深圳万科第5园就是近年来较为优秀的设计案例。园内,无论是流水、小桥、青砖铺就的道路还是碧绿的水草、疏密有致的青竹,都体现着中国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住宅的建筑设计风格透着徽派建筑元素的气息,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漏窗也出现在细节之处。进入园中,让人如同置身于温婉的江南水乡,成功的意境营造让现代住宅与古典元素完美的融合,在适合现代人居住的建筑中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情。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1.
打字情缘
在季羡林住的那条街上,有一个叫迈耶的德国人。迈耶先生是一个小职员,为人憨厚朴实,很少说话。在人多的时候,他更是坐在一旁,一言不发,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迈耶太太却生性活泼,能说会道,热情好客。他们夫妇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儿叫伊姆加德,身材苗条,皮肤白,金发碧眼,活泼可爱,年龄比季羡林小一些,当时尚未嫁人。
恰好,季羡林的好友田德望是迈耶家的房客。季羡林常去拜访田德望,一来二去,便同迈耶一家人熟悉了。季羡林当时不过三十几岁,年轻英俊,身材高大,待人谦和有礼,正在读博士学位,又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迈耶一家人很快喜欢上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
但是,季羡林与伊姆加德小姐之间产生恋情,还有另外一段因缘。
季羡林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他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样稿。可是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稿子因为反复修改,很乱,打字量也很大。恰巧伊姆加德小姐会打字,而且她家里有打字机,并表示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季羡林的论文,都是一些十分专业的文字,又修改得很乱,对伊姆加德小姐来说,简直像读天书一样。因此,伊姆加德小姐打字时,季羡林必须坐在旁边,以备咨询。他们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季羡林才摸黑回家。
季羡林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待了四五年,其间,他又写了几篇论文,都是请伊姆加德小姐打出来的。所以,直至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他还经常去迈耶家请伊姆加德小姐打字。
日久生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就连迈耶太太也看出来了。后来,迈耶家凡有喜庆的事,招待客人吃点心,喝茶什么的,迈耶太太必定邀请季羡林参加。特别是在伊姆加德生日那一天,季羡林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每逢季羡林到迈耶家,伊姆加德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满面笑容,格外热情。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
季羡林和伊姆加德还常常一起去林中散步,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商店里买东西。两人并肩而行,边走边谈,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每次见面,两人都沉浸在幸福之中。伊姆加德美丽的容貌、悦耳的声音、迷人的笑容,使季羡林怦然心动,每次见到她,都感到一股暖流在全身涌动。季羡林初次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心里充满激动和幸福的感觉。同样,伊姆加德也流露出对季羡林的爱慕之情。
但是,每当季羡林回到寓所,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想,自己是一个有妻子、儿女的人,尽管那是一次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但是现在他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如果他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激情喷涌出来,和伊姆加德继续相爱直到结合,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幸福美满的。但是,那样做,不仅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这违背他所受的教育和他做人的原则。反之,如果他克制自己的感情,让正在燃烧的爱情之火熄灭,又会使已经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会遗憾终身。这使季羡林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幸福与痛苦,欢乐与自责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他。最后,他终于决定离开伊姆加德。他想,伊姆加德还年轻,她以后还会碰到意中人,还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会慢慢地忘记自己。
季羡林虽然作出了这样的决定,然而在理智与情感之间,从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这段苦涩的爱情始终折磨着他。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季羡林咽下这个苦果,背起这个沉重的十字架。
悲情往事
1991年,80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首次披露了他50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他在《留德十年・迈耶一家》中写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心里是什么滋味,完全可以想像。
1945年9月24日,我在日记里写道:我吃过晚饭,7时30分到迈耶家去,同伊姆加德打字,她劝我不要离开德国。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
同年10月2日,在离开哥廷根的前四天,我在日记里写道:我回到家,吃过午饭,校阅稿子。3时,我到迈耶家,把稿子打完。伊姆加德只是依依不舍,令我不知怎样才好……
日记是当时的真实记录,不是我今天的回想;是代表我当时的感情,不是今天的感情。
我就是怀着这样的感情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的。到了瑞士,我同她通过几次信,回国以后,就断了音信。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1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当然是杳如黄鹤。如果她还活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