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易合同书

交易合同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易合同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易合同书

交易合同书范文第1篇

买方:

第一条卖方依法出卖具备以下条件的旧机动车:车主名称:号牌号码:厂牌型号:初次登记日期:发动机号:车架号:养路费缴付有效期自2001年4月27日至2005年9月30日。最近一次年检时间:2005年8月。行驶公里数:25万公里。车辆使用性质:(/)客运、(/)货运、(是)出租、(/)租赁、(/)非营运、(/)其它。

第二条车款及交验车车款为(不含税费)11万元;大写十一万元整。买方应于2005年9月1日在买方住所地同卖方当面验收车辆及审验相关文件,并以现金的方式自验收、审验无误之日起当天内向买方支付全部车款。卖方应在收到车款后当天内交付车辆及相关文件,并协助买方在允许办理车辆过户时30日内办理完车辆过户、转籍手续。车辆过户、转籍过程中发生的税、费负担方式为:全部由买方负担。相关文件包括:机动车行驶证、机动车登记证书、税讫证明、车辆年检证明、养路费缴费凭证、道路运输许可证、营业执照正本和副本、改气合格证、收费许可证、税务登记证、车船使用证、社会集团体会员证、保险单各一份。

第三条双方权利义务1.卖方应保证对出卖车辆享有所有权或处置权,且该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能够依法办理过户、转籍手续。2.卖方保证向买方提供的相关文件真实有效及其对车辆的陈述完整、真实,不存在隐瞒或虚假成分。3.买方应按照约定时间、地点与卖方当面验收车辆及审验相关文件,并按照约定支付车款。4.卖方收取车款后,应开具合法、有效的收款凭证。5.买方应持有效证件与卖方共同办理车辆过户、转籍手续。6.车辆交付后,因车辆使用发生的问题由使用者负责(其中因交通事故发生的费用、养路费和相关罚款等全部费用)。

第四条违约责任1.第三人对车辆主张权力并有确实证据的,卖方应承担由此给买方造成的一切损失。2.卖方未按照约定交付车辆或相关文件的,应每日按车款2%的标准支付违约金。3.因卖方原因致使车辆在允许办理期限30日内不能办理过户、转籍手续的,买方有权要求卖方返还车款并承担一切损失;因买方原因致使车辆在允许办理期限30日内不能办理过户、转籍手续的,卖方有权要求买方返还车辆并承担一切损失。

第五条合同争议的解决办法此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协商未果,任何一方均可向对方所在地人民法院寻求保护。

第六条买卖双方其他约定事项车辆自交付之日起,车辆的全部产权归买方所有。此协议一式两份,买卖双方各执一份,盖章、签字后即生效。

交易合同书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李欣,男,中学一级教师,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邮编:201900。

“同课异构”教学是当下各区域、学校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同课异构”教学研究,引发思维碰撞,形成观念交流,促进教师成长,最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的形成与统一。

作为—个教学研究人员,我觉得有必要思考美术教学的“同课异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异”和“同”。为此,我们选择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线条的变化》第10课《茂盛的植物》开展研究。该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与发现自然界的植物造型千姿百态、具有独特的排列规律,探究茂盛植物的表现方法,进而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排列与穿插组合的形态特点,运用变化的线条和色彩画出想象中的植物,并进行装饰。以下是结合本次“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中的四则教学方案展开的一些想法。

一、“同课异构”的“异”

在“同课异构”教学中,由于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许多差异,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不同点。

1.作业内容形式的不同

美术作业是理解、落实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它包括课堂内学生所创作的绘画、雕塑、工艺、设计等美术作品,此外,还包括欣赏、评论,以及参观调查的文字和图像记录等。它是体现教学过程、落实教学目标的渠道。在“同课异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师专长、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同,美术作业设计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

这里提供的4则教学方案,都以“茂盛的植物”作为主题,但作业内容形式却各不相同,有吹塑版画、科幻想象画、刮蜡画,以及结合文字和图像的写生画。四位教师通过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进行作业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极大的拓展,使得美术教学的“同课异构”在作业环节“异彩纷呈”。

2.学生学习经历的不同

学生的学习经历,主要指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是特定课题学习的起点状态。当我们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设计出符合学情并能有效实施的教学方案。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将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祁连中心校和江湾中心校分别是我区版画和科幻画特色学校。两所学校的学生在学校特色的浸润下,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已经体验过版画练习,尝试过科幻画创作,对这两种美术表现形式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徐豪老师是市优秀科幻画辅导教师,陆凤芝老师是区“版画共同体”成员,也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水平,二位老师才能在“同课异构”教学时把教师自身专长与学校美术特色有机地融入《茂盛的植物》的教学内容。

而大场中心小学的学生来自周边的农村地区,学生美术学习的经历比较少。面对这样的学情,吴敏老师降低作业难度,让学生在刮蜡纸上用线条描绘出各种造型的树叶,再进行细节的丰富。尽管美术技能降低了,但有趣的作业形式依然能使学生兴致盎然。

同样是画茂盛的植物,实验小学沈侠老师则采用了完全开放的作业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单”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并进行写生,进而讨论交流、赏析大师作品,最终绘出—幅装饰性的草本植物图。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基于实验小学学生的美术学习经历。因为学生大多在课外接受过艺术的熏陶,所以,具有较强的美术学习能力,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课内的描画,更渴望能够运用所学,走进大自然,大胆表现身边鲜活的对象。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身处不同区域、不同家庭、不同学校,面对不同的教师,学生的学习经历必然很不相同,而面对这样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经验展开教学设计。正因如此,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面貌才会如此千姿百态。

3.教师教学策略的不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同样,《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一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可见,美术教材作为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材料与资源,给教师重新建构文本提供了可能,从而引导教师完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同时,基于教师不同的学习经历和个体差异,在“同课异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手段、策略会大相径庭,所呈现的教学风格也会各有千秋。

在《茂盛的植物》“同课异构”教学中,4位教师的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

徐豪老师通过一个介绍“学校花卉节”的短片,引出“创意植物博览会”,又通过师生共同演示造型独特的植物及其穿插组合的方法,观察树叶花纹的变化,进而创作出茂盛植物的有趣外形,并运用线条进行装饰。

陆凤芝老师让学生欣赏《热带雨林的植物》视频,引出茂盛的植物,并通过回忆认识的“线条朋友”和给植物拍照游戏的教学环节创设,巩固学生对植物前后层次、穿插交镨的真实感受,进而通过对作品“改一改”、“加一加”、儿歌朗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线条在版画技巧下的变化和运用,思考并发现线条粗细、深浅、疏密与前后层次之间的联系,最后用吹塑纸版画的形式表现茂盛的植物。

吴敏老师则通过“树叶精灵”的情境创设,及“树叶精灵”的介绍,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树叶的外形和叶脉,感受其线条的不同变化和树叶叠加穿插的特点,最终在透光刮蜡纸上用线描绘出各种造型的树叶;在最后的评价环节,学生打着手电在教室里寻找最美的“树叶精灵”和最神秘的“树叶精灵”,使整堂课达到教学。

而沈侠老师则把学生带到校园,利用“学习单”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植物并进行拍摄和写生,在比较、讨论的基础上理解线条的疏密、粗细和长短变化的表现效果;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学习他们运用想象力表现所见景物的方法,完成装饰性草本植物作品的创作,并组成“植物墙”,以评选“校园植物绘画师”的形式进行作业评价。

通过对以上4位教师教学策略的简述,我们不难发现,4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式,运用了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比较、分析和讨论,创设丰富、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配合示范、实物、影视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通过让学生学习技法、构思构图、动手创作、展示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视觉感悟能力与表达能力;并运用不同的展示方式和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创意之处,感受到寻找美、发现美的乐趣,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内涵。正是这些不同,使得这4节课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

二、“同课异构”的“同”

尽管“同课异构”教学有许多不同,但是,这些看似不同的课堂教学中,总有一些内在的共同之处。

1.美术教材是“同课异构”的载体

“同课异构”教学离不开美术教材这个载体。这个载体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相同的教学内容,更通过编者的意图,确定了整套教材、每个单元、每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使教师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除了关注教学内容的相同,更要关注教材所传递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要求。《茂盛的植物》作为“线条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自然要围绕“线条”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本文所提供的4则教学方案,无论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无论选择了怎样的媒材和作业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策略与学生活动设计时,都应围绕“线条”这一美术知识,以线条的不同表现形式为教学重点,展开“同课异构”教学。

2.教学日标是“同课异构”的基础

无论何种结构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目标部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当然,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会进行适度的调整,但都应围绕“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这样的三维目标展开。

统观这4则教学方案,都是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初步了解植物的外形特点,用各种线条的变化表现植物排列及穿插组合的形态,感受植物的独特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观察、创作带来的乐趣,教学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3.课程标准是“同课异构”的依据

当然,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始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基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展开教学与评价。四位教师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都认真研读了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目标、小学阶段(一至二年级)的内容与要求,紧密结合整套教材中有关“线条”这一美术知识的序列进行研究,因而,这样的美术教学“同课异构”就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

“同课异构”教学研究开展了这么多年仍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给我们的教师打开了一扇扇不同的窗,引发了教师不同的思考,既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种种可能,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挑战,也许,这就是它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教学方案一

执教:徐豪

上海市宝山区祁连中心校

教学内容分析(略)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线条的运用已经有些基础,能够比较自如地运用线条表现简单对象。而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愈来愈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现画面,想法具有创造性。而《茂盛的植物》这节课就是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想象植物特别的外形,学会运用各种线条来表现植物的有趣形态。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想象和尝试过程中,创作出别具特色的茂盛植物,并运用各种线条进行装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茂盛植物的独特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创新带来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创想植物的有趣造型,运用不同类型的线条进行装饰。

难点:创作外形新颖独特的植物组合,线条的装饰有粗细与疏密变化。

作业形式

以真实植物为原型,通过创意联想描绘植物的有趣外形,并运用线条进行装饰。

教学准备

教师:示范所需的工具、范例、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画纸、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启发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花卉节活动为导入,通过播放学校盆花展示的短片,引出学校今年的花卉节将举行“创意植物博览会”,勾起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美好记忆。而后,通过欣赏插画师们笔下的《茂盛植物王国》作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观意愿,并感受经过艺术加工的茂盛植物的无限魅力。

(二)讨论与尝试

1.创想有趣造型

在欣赏插画师们的作品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被点燃。教师及时出示一盆叶子形状特殊的植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特别植物和常见植物在外形上的差异。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明确了植物外形可以进行创新设计。接着,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叶子还能设计成哪些有趣的形象?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充分发挥二年级学生敢想敢说的特点。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各种有趣的创意叶子形状,直奔主题,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基于以上的铺垫,接下来请学生充当“小老师”,上台尝试创想有趣的植物外形。植物生长的姿态和前后的穿插关系是较难表现的,因此,在演示过程中采取师生合作的方法。先让学生尝试画一株外形奇特的植物,然后教师演示表现植物间的穿插。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直观地了解各种茂盛植物的不同画法和构图要点。

接着,请学生自己创想有趣的植物外形,教师提出作业要求:(1)大胆创作茂盛植物的各种形态;(2)画出植物间的穿插组合。

2.添加装饰线条

完成植物特别造型的创想后,就要为植物进行装饰。本单元的主题是线条的变化,而线条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教师运用范作提示学生运用线条也能为植物进行美化,顺理成章地引出“线条装饰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树叶实物图片,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各种线条都是源于生活的,从绿叶上可以找到熟悉的线条,能发现线条丰富的粗细与疏密变化。这一环节,用“实物观察法”帮助学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后,再请学生尝试为植物的不同部位添加线条。这既是对线条的复习,又能通过课堂的生成,引导学生感受局部线条的疏密变化和整体布局的疏密对画面的作用。

随后,教师围绕本课的重难点,提出作业要求:(1)为植物添加各种装饰线条;(2)表现线条的粗细和疏密变化。

3.构思与创作

学生开始为植物添加装饰线条,教师巡视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参考和欣赏的相关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4.展示与评价

教师组织开展“创意植物博览会”,展示学生作品。并提出作品的评价依据:(1)植物的造型是否奇特、有趣?(2)线条的装饰是否体现了疏密与粗细的变化?

教师邀请学生参观“博览会”,并根据评价要求选出自己心仪的或是最新颖的植物组合作品。在评价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5.拓展与延伸

最后,结合我校的特色—一科幻画,让学生欣赏科幻画中的“茂盛植物”,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感受创新带来的神奇和乐趣。

教学方案二

执教:陆凤芝

上海市宝山区江湾中心校

教学内容分析(略)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勇于尝试,乐于探索。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具备初步的造型能力,对于线条的组合运用也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在版画方面,由于我校是“宝山区版画共同体”成员,长期开展儿童版画特色教学实践,因此,学生已熟悉基本的吹塑纸版画制作过程。借助吹塑纸版画的形式,学习用丰富的线条变化表现植物的疏密层次和前后穿插的形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部分植物的外形特点,学会用粗细、疏密、深浅的线条表现植物的层次和形态。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观察、比较、分析等过程中,学习用吹塑纸版画的方式、变化的线条表现茂盛的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变化之美,体会线条表现之美,增强热爱自然、表现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吹塑纸版画的形式表现茂盛的植物。

难点:用变化的线条表现植物的前后穿插组合。

作业形式

利用单色吹塑纸版画形式,通过观察、比较,用粗细、深浅、疏密不同的线条,表现植物茂盛的形态。

教学准备

教师:示范所需的工具、范例、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吹塑纸、预裱宣纸、木刻笔、水溶彩棒、喷水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导入部分,通过欣赏《热带雨林的植物》视频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界中植物繁茂、种类繁多的热带雨林带给人们的震撼和美感。又用遭受人为破坏后的“雨林”的照片做前后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茂盛”的含义,并引出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思考与认知

从刚才的视频欣赏,进入分析植物种类和特点的环节。首先,由学生“讲一讲”自己所关注的一种植物的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出示两组高矮不同种类植物的图片,相互比较、分析差异,由于高大的“树木”类已在之前的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这里主要引导学生归纳矮小如草类、藤蔓类植物的造型特点;再带领学生复习“线条朋友”,尝试选择合适的线条,用“书空”的方法简单描绘出植物的形态,并通过“说一说”相互交流心得,反馈调整,从而解决了植物基本造型的问题。

(三)游戏与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前后层次、遮挡穿插,教师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回忆拍集体照的场景;再分组讨论,比较两张不同效果的集体照,分析造成效果好、差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层次安排的原则是前矮后高,遮挡穿插。最后,用游戏“雨林集体照”多种植物的组合构图,让学生在“玩一玩”的过程中巩固对前后层次、穿插交错的真实体验,使“茂盛的植物”画面具体化。

(四)尝试与示范

1.欣赏回忆尝试作业

本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植物”版画作品,激发绘画欲望;再让学生回忆吹塑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尝试作业。接着,教师选择两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线条疏密、粗细等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然后,通过师生合作“改一改”“加一加”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线条在版画技巧下的变化和运用,思考发现线条粗细、深浅、疏密与前后层次之间的联系。

2.儿歌小结归纳要点

为了巩固版画中对线条表现方法的掌握,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自编充满童趣的儿歌作为归纳小结,增加学习趣味:“眼前小草用力刻,后面大树细细描,远处植物轻轻划,粗、细、疏、密巧安排。”

3.教师示范提示要点

基于前面的理解和认识,进入教师示范环节。通过教师的完整示范,使学生直观地回顾由构图到作品完成的整个版画制作过程。期间,教师示范时有意在关键部分放缓速度,并提示要点:前面低矮植物要加重刻,轮廓清晰;后面高大植物,外形线条粗重,细节花纹具体;远处景物,轻描淡写。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植物形态通过版画线条组合的趣味。

(五)实践与指导

学生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作业要求:

1.用深浅、粗细不同的刻线表现前后。

2.用疏密不同的线条表现主次。

3.作业印制清晰均匀。

(六)展示与评价

教师创设“拯救热带雨林”情境,展示学生作品,与导入部分前后呼应。学生把作品插在热带雨林的背景中,依据细节生动、印制清晰的要求,评出“雨林小卫士”,把手中的“小苗苗”奖章贴在认可的作品下方。最后,通过互评、自评、教师总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环节,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初步的版画欣赏意识。

教学方案三

执教:吴敏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分析(略)

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自如地运用线条表现简单对象,但还不善于把事物的细节描绘出来。因此,以树叶为教学内容,适当降低对各种植物的整体观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对植物叶子的形状、细节逐步加以细致的观察,在观察中发现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更愿意尝试使用一些新的画材进行创作表现,而透明刮蜡纸的使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不同的树叶,在刮蜡纸上用线条表现树叶的外形特征,并用线条的粗细疏密等变化来表现树叶的生长细节。

过程与方法:在对实物进行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线条表现树叶外形和生长细节,并学会物体穿插组合的构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界植物的千变万化,发现生活中的线条美,并体会使用新画材的创作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树叶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树叶的外形特征和生长细节。

难点:在刮蜡纸上表现出树叶的穿插组合。

作业形式

利用透明刮蜡画的材质特点,通过观察,用“刮蜡”的方法表现树叶的形状,添加线条,表现叶子的生长细节,并以树叶穿插组合的方式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树叶、透光刮蜡纸、竹笔、范例、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各种树叶、透光刮蜡纸、竹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激趣

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捡拾植物的落叶,不但让学生了解植物是多样的,而且也为学生在课堂内能观察到不同造型的叶子做好准备。

导入部分,教师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先让学生欣赏秋天美丽的落叶景色,并在捡拾到的落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这时,情境突然发生了变化—一落叶不见了。结合低年级儿童天真、好奇的特性,以情境故事的发展,吸引学生的视、听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最后在“魔法棒”的帮助下,学生们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片片“树叶精灵”,让学生在了解新画材(透光刮蜡纸)特有的表现效果的同时,激起创作的欲望。

(二)讨论与交流

通过“树叶精灵”拟人化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枫树、樟树、松树等植物的树叶特征,并让学生在寻找“树叶伙伴”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同的树叶有着不同的造型;教师还将学生发现的其他树叶的形状以简笔画的形式直接画在黑板上,师生间的互动,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观察发现的积极性,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观察与尝试

1.尝试体验(摸一摸)

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树叶,让他们能直观感受到树叶轮廓的线条特征。随后,教师在示范的同时又配合语言描绘:“这一片树叶摸上去毛毛糙糙的,椭圆形叶子的边线就像锯齿。”从而再次强化学生对树叶的外形特征的观察,使学生不但在交流时就能准确地说出自己喜欢的叶子的外形和线条特征,而且还能在刮蜡纸上直接运用线条表现叶子的形状。

2.观察添加(看一看)

在学生进一步观察(看一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叶子筋脉的生长细节,叶子的主叶脉粗而长,旁边的叶脉细、短而密集。在随后的尝试添加线条的过程中,根据所观察的事物直接添加线条,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还有一些难度,但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学生不仅能明确线条粗细、疏密的组织方法,还能掌握这种根据观察进行表现的方法。

(四)欣赏与发现

先请学生欣赏范画,让学生感受到树叶叠加穿插的特点,再请个别学生上台尝试树叶组合。这个环节不但让学生了解树叶间前后遮挡的表现方法,而且也让教师对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事物叠加穿插表现特征的印象。

(五)展示与评价

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透明展板上,然后关灯,学生打着手电在教室里寻找最美的“树叶精灵”和最神秘的“树叶精灵”。学生们通过欣赏互评,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创意之处,感受到寻找美、发现美的乐趣。整节课是以情境故事为主线的,因此在结尾处设置的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学生了解了新画材(透光刮蜡纸)特有的表现效果。

(六)拓展

欣赏白天的“树叶精灵”,以及用拓印等不同方法表现的“树叶精灵”,从而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知道可以运用色彩或不同的方法去表现事物,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不同绘画创作的热情。

教学方案四

执教:沈侠

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分析(略)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美术学习,我校二年级学生对于点、线、形的表现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本单元第一课《昆虫乐园》里学习了细节的观察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和创造能力。据调查,95%以上的孩子更渴望能够深入自然,并运用所学大胆表现身边鲜活的对象。本课正是基于此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带其走进校园,尝试运用各种线条的变化表现出装饰性的植物效果,感受真实的自然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草本植物的外形特点,学会用各种线条表现草本植物排列及穿插组合的形态,并进行装饰美化。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记录、讨论、比较及欣赏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各种线条对校园草本植物的形态进行细致描绘,并发挥想象、装饰美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本植物千变万化的美,体会细致描绘、装饰美化的乐趣,激发热爱自然、关注自然、表现自然的兴趣。

作业形式

参照观察笔记,描绘草本植物的外形、细节,并进行装饰添加。

教学准备

教师:草本植物图片、范画、课件等。

学生:拍立得相机、学习单、勾线笔、水彩笔、彩铅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各种线条表现装饰性的草本植物。

难点:草本植物的穿插、排列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导入

本课2分钟预备铃期间,以欣赏各种草本植物图片,结合“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来引入。而后,先观赏视频《校长大动员》,通过校长发出号召,须在学生中公开招募多名“校园草本植物绘画师”的情境导入,作为任务驱动,在课的—开始就抓住了学生乐于竞争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引出绘画需求。

(二)观察与发现

1.组织观察校园里的草本植物

经过校长的动员,学生们的表现欲已被激发。这时,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校园,依照学习单要求分组各选一株草本植物进行观察。学生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填写学习单的正面。(图4)

2.交流、发现草本植物的基本特征

再依照学习单内容反馈,共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发现草本植物的基本特征,并在教师引导下归纳草本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枝、叶、花果等;以及不同特点:枝条粗细长短不一、花叶的形态各异、表面的肌理纹路不同。

3.尝试写生校园里的草本植物

在自主探索了各种草本植物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各自不同的审美角度进行取景,每人拍摄一张即时成像的植物形态照片;学生根据照片内容尝试用铅笔在作业单背面的“绘图区”(图4)里画一画,感受一下类似“写生”真实植物的效果。此环节有效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尝试写生过程中的散点观察、哪里都想画,却又无从落笔的问题,这种类似于“自然笔记”的原始草图,也为后续的进一步创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整个活动过程基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效地培养其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探索与表现

1.探究草本植物的表现方法

(1)欣赏、比较、发现

初次尝试写生的低年段学生虽然积极性很高,但画面中较复杂的植物茎叶穿插遮挡、前后组合等关系都较难把握好,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会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和耐心。因此,适时地出示一组实物照片与线条作品对比图供学生欣赏、交流,并通过媒体的演示,强调植物的穿插、遮挡关系,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发现线条之间的奥妙。

(2)提炼、修改、归纳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让这些草本植物变得更生动?师生通过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探索、演示、修改,小结得出:①运用各种线条组合表现植物的穿插、遮挡关系;②植物的排列要有高低、前后、大小的组合变化。

(3)修改、调整、重组

学生用记号笔在铅笔稿上进行修改、调整或重组,最后擦去铅笔线条。

此环节通过欣赏、比较,使师生共同在学生的铅笔写生稿上进行修改、调整、重组,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坡度,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探索和感知草本植物的线条表现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2.思考草本植物的装饰方法

(1)运用线条装饰

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植物装饰线描作品,并思考如何让作品更具装饰性。学生在了解了植物的大体形态以及茎叶的穿插遮挡关系后,通过欣赏优秀的装饰性植物线描作品,回忆学过的线条类型,发现不同的线条适合装饰植物不同的部位,并感受线条疏密、粗细、长短等变化带给画面的不同效果。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记号笔添加各种不同的线条进行美化装饰。

(2)添加色彩装饰

在基本完成黑白线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克利·保罗的作品《路上的风光和黄色鸟》,感受大师勾线填色的装饰方法,了解装饰画面的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在上色的时候不局限于固有色,大胆想象,激发其进一步创怍的欲望。

(3)学生自创装饰

创作源于欣赏和借鉴,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大量作品的视觉冲击能带来一定的启发思维的效果。在欣赏了大师克利·保罗作品丰富大胆的色彩表现之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更多大师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大师作品的天真、浪漫和神奇,学习他用想象表现所见景物的方法,充分领略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力和超现实的追求,感受“原来画面还可以这样表现和处理”。

随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在自己的画面中跟着大师的感觉,尝试添加(人物或动物等),亦可适当变形,在作品中大胆融入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丰富画面效果。

(四)展示与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将作品展示在“校园草本植物墙”上,并提出作业评价要求:(1)谈谈观察草本植物过程中的感受;(2)说说自己是怎样用线条来表现装饰画面的;(3)介绍自己所表现的作品有什么特殊含义。

交易合同书范文第3篇

一、数学是一门追求真善美的学科,数学的美无处不在

19世纪数学家丁丁西尔维斯特指出:“置身于数学领域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能把人类思维活动升华到纯净而和谐的境界。”H.比林斯利曾经说过:“许多艺术能够美化人们的心灵,但却没有哪一种能比数学更有成效地去美化和修饰人们的心灵。”

数学这门学科在其知识体系、结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具有严谨美、逻辑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抽象美、简约美和奇趣美。不懂数学的人总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缺乏情趣的学科,而实际上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充满美的大花园,到处洋溢着人文精神和美的气息。

自然界的植物中更是无处不蕴藏着数学的奇趣美。花瓣对称排列在花托的边缘,整个花朵几乎完美无缺地呈现出辐射对称形状,叶子沿着植物茎杆互相叠起,有些植物的种子是圆的,有些是刺状,有些则是轻巧的伞状……所有的这一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美丽的数学模型。著名数学家笛卡儿,根据他所研究的一簇花瓣和叶形曲线特征,列出了x3+y3-3axy=0的方程式,这就是现代数学中有名的“笛卡儿叶线”(或者叫“叶形线”),数学家还为它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茉莉花瓣曲线。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其他方面的特征,都非常吻合于一个奇特的数列——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1、2、3、5、8、13、21、34、55、89……其中,从3开始,每一个数字都是前面二项之和。仔细观察向日葵花盘,你会发现两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方向盘绕,另一组则逆时针方向盘绕,并且彼此相嵌。虽然不同的向日葵品种中,种子顺、逆时针方向和螺旋线的数量有所不同,但往往不会超出34和55、55和89或者89和144这三组数字,这每组数字就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前一个数字是顺时针盘绕的线数,后一个数字是逆时针盘绕的线数。植物离不开斐波那契数列,就像盐的晶体必然具有立方体的形状一样。

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可见数学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不仅科学的发展需要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到音乐、美术、书法等文化娱乐活动和建筑艺术中去同样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如数学中的“黄金分割”,可告诉学生:在“柳体”书法中,像“胃、音、皆”等这种上下结构的字,把上下分界线定在接近黄金分割点(上下比为0.618)写出的字最有美感;在绘画中,尤其是人物画,把眼睛定在脸部的黄金分割点的水平线上,画出的人物最有吸引力;在舞台设计中,主持人站在黄金分割点比站在正中间更显眼,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值越靠后越大,因此两个相邻的数字之商将越来越接近0.618这个值,例如,■=0.6182。在数学中,还有一个称为黄金角的数值是137.50,这是圆的黄金分割的张角,更精确的值应该是137.507760。车前草是西安地区常见的一种小草,它那轮生的叶片间的夹角正好是137.5,按照这一角度排列的叶片,能很好地镶嵌而又互不重叠,这是植物采光面积最大的排列方式,每片叶子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阳光,从而有效地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建筑师们参照车前草叶片排列的数学模型,设计出了新颖的螺旋式高楼,最佳的采光效果使得高楼的每个房间都很明亮。

二、数学学科美与数学教学的和谐统一

数学学科是真、善、美结合的统一体。数学的人文精神对于求真、持善、臻美,形成完美的三维人格,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贯穿数学美的内容,渗透美的思想,不仅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和研究周围世界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还有利于诱发学生创新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欲望,使他们的好奇转化为内驱力,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感兴趣。

数学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向学生介绍这些辉煌的成就,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自尊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勾3股4弦5”是两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商高首次发现的,比西方毕达哥拉斯还要早三百多年。

数学具有意志教育功能。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奋斗和勇于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挠。在《圆》的教学中,可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祖冲之,河北涞水人,南北朝时代南朝杰出的数学家,对数学、文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均有研究。他为了研究度量衡首先研究了圆周率π,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大量的精力终于得出了π=355/113,这是圆周率近似值中分母小于16604的最佳渐近分数,日本数学史家三上义夫对这一伟大的发现给予很高的赞誉,称之为“祖率”。

数学具有严谨求真的教育功能。数学是思维的王国。数学的学习能使人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同时,数学最讲究真实忠于真理,不允许有丝毫的虚假存在,一切推理论证都必须有理有据,经得起反复推敲和验证,在计算中要认真细致,不能马马虎虎,只要有一点点纰漏,就会被数学拒之门外。

交易合同书范文第4篇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要“引领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的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这正是说明我们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正确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进行导向、引领,即所谓的“扶”。总体来说,笔者认为课堂上的引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感悟与发现的引领。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写生教学及其创作教学都需要教者有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经验,需要教者具有与常人不一样的灵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并将这种过程升华为艺术,即所谓的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养份。只有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领,学生才能在艺术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乐趣,快乐学习。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名作《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俗称维纳斯)时,教者如只是简单的作品呈现,照本宣科的介绍,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能从爱神的端庄秀丽的身躯,丰腴的肌肤,椭圆型的美丽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以及微微扭转的优美姿势等方面加以引导学生去观察、欣赏,从维纳斯断残的双臂去感悟领略残缺美的深刻内涵,从作品简约的艺术处理手法去感知欧洲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就会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件人体艺术雕塑的力作,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与之相媲美都显得黯然失色。第二,技术与方法的引领。《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技术和方法的指导传授,苏少版美术教材第15册造型·表现中的人物造型一课中,我运用了素描速写的一些表现技法,又和学生一起讨论人物脸部五官比例(即传统的“三停五眼”法)及四肢、躯干的比例关系,并注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和神情贯穿于作画的始终,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再如在中国古代书法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对书法的用笔(中锋、侧锋、逆锋、散锋)、用墨(焦、浓、淡、干、湿)进行正确的讲解、演示,并要求学生加以认识、吸收、运用,从而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第三,审美与创造的引领。欣赏或创作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体会和发现,从艺术角度去调度作品的一切外在、内在的关系,就像一位手艺高超的厨师,将一切原材料用适当的火候调配得精美无比、香醇可口。这种引导利用,不会妨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反而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艺术的境界,更加率真地开展创作活动。这也正是我们下面所要论述的课堂教学中的“放”的话题。

当今社会,教育教学正走在快车道上,各学科都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常见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是两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这种学习方式恰到好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正是“放”的最好体现。自主合作学习是要从根本上将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苏少版第17册设计·应用中的标志设计一课中,教师在展示了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让学生懂得设计门类中,交通标志设计是最单纯、最简洁,视觉效果也最强烈的,优秀的标志能在一瞬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设计一件好的作品,不但要考虑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还要从美观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讲解标志设计常用的对称、比例、统一、色彩等原理。在学生对以上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讨论,组织学生放手对生活中常见的标志设计进行讨论、研究,让学生陈述这些标志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在什么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套富有个性的标志。在此类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是尤为重要的。总之,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学生的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是在老师从课堂初期的“扶”到之后的“放”的一种表现。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适当的课堂“放纵”,学生自觉运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才是一种真正有效的学习,“因为这种学习学生会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是对他们学习的内容很好奇,是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度的反馈,是看到了成功的机会,是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

美术课堂应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这并不是说教师就无须驾驭课堂。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举手如林,回答问题喊声一遍,个个跃跃欲试,教者对“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但不加以引导控制,听之任之,甚至陶醉其中,最后课堂教学收效甚微,殊不知,这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有人不禁要问,课堂教学不是提倡让学生放手去“干”,自由翱翔吗?是的,课堂教学需要“放”,但这种“放”应是适度的、和谐的,这种“放”不能像断线的风筝。如何构建美术教学的“扶”与“放”的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值得深思的。

交易合同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警察;执法;规范;技巧;艺术

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驶,都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和法定的程序,既不得越权和,也不得失职,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监督,违法的行政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维护和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正当权利和合法权益。行政执法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现程度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成功与否。加强交通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既是提升公安机关执法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交通警察的执法规范

(一)交通警察执法规范的含义

所谓规范,就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规范有许多种类,习惯、道德、制度、法律、宗教教规、技术标准等都是规范。交通警察行政执法规范,是指法律之下的制度规范,包括程序上的操作细则和实体上的裁量标准。

规范执法与法律规范一样,具有统一性、抽象性、概括性等规范的基本特征。在交通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中,执法水平的提高,仅靠规范是不够的,还需要注意执法技巧和执法艺术。执法的“规范”、“技巧”和“艺术”代表了执法水平的三个层次,体现着执法的三个境界。执法水平的提高正像一句广告词所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正确认识执法规范化建设,在提高执法水平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二)交通警察执法规范的内容

交通警察行政执法活动,是由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法律法规授予交通警察的权力和交通警察的具体行政行为三方面组成。所以规范交通警察行政执法可以认为是对于这一活动中的三个要素――权力、目的和手段,从静态规范到动态规范二者结合的产物。

1.静态(形式)规范内容。行政执法的规范形式,通常主要是指法律、法规和规章。但实际的行政执法活动所依据的规范,其载体显然要广泛得多。如行政规范性文件、不成文的行政法原则及规则、政府政策,甚至司法判例都会不同程度地成为行政执法规范的载体,对行政执法产生依据意义和指导作用。这些共同构成交通警察行政执法规范的静态内容,也可以说是交通警察行政执法规范的形式内容。

2.动态(实质)规范内容。交通警察行政执法规范的动态内容,是将静态的规范用于规制交通警察行政执法活动的动态实践,即对交通警察行政权力规范化的过程,是交通警察行政执法规范的实质内容。

(三)交通警察执法规范的特点

1.广泛性与针对性的结合。交通警察行政执法,是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在国家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实施交通警察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所涉及的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交通警察行政执法规范的广泛性;交通警察行政执法属于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它大多是针对具体的人员和具体的事件所采取的行政行为,因而交通警察行政执法规范同时又有具体性和针对性。

2.强制性与任意性的结合。交通警察行政执法规范中的一些法律性的保障,是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交通警察行政执法如果出现违法、违规的情况会受到强制性的制裁。但是也有一些规范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却不具有强制性。如行政执法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交通警察在行政执法中可以灵活运用,但却不具有强制性。

3.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结合。交通警察行政执法规范是法治工具而非法律工具,在体现一部分的法律功能与作用的同时也蕴涵一定的价值引导,它不是生硬的法条和刻板的文字,而是中国现代法治与德治共同表达的人文关怀体现。如果说法的力量能入骨,那么德的力量能入心。所以交通警察行政执法规范要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从根本上使交通警察行政执法不仅符合法律规定,而且更加体现法律精神和价值。

4.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结合。一切用于规制交通警察行政执法活动的法律,与非法律方面的保障只具有静态性,而只有以这些保障为载体对交通警察行政执法的规范化过程,才是完整的交通警察行政执法规范体系。

(四) 加强交通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交通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和谐法治社会的需要。法治社会,治权是关键。和谐社会,平衡是根本。规范交通警察行政执法,就是平衡交通警察执法权力与人民权利的关键所在,是平衡论精神在交通警察执法领域的体现。

2.加强交通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交通警察尽职尽责工作实践的需要。“权力来源法定、执法遵从依据、程序科学透明、监督机制完善、违法必然追究”。制定这样的交通警察行政执法规范才能全方位、科学地用于实践。

3.加强交通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时代需要。依法行政,规范交通警察行政执法,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又是这个法治时代民主的呼唤。

4.加强交通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现实需要。交通警察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的权威和形象。规范交通警察行政执法与“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不谋而合。

二、交通警察的执法技巧

(一)交通警察执法技巧的含义

执法技巧是执法水平的关键,是指执法中表现出来的方法和技能。

交通警察的行政执法,涉及事实的调查和认定、法律的适用、案件的处理和执行等一系列环节,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就案件调查来说,不论刑事技术鉴定,还是讯问和询问、搜查和扣押等执法活动,都需要方法和技巧。就法律适用来说,不论如何寻找适当的法律条款,还是与具体的案件事实实现无缝对接,也需要高超的法律方法和技术。

(二)交通警察执法技巧应用实例

执法的方法和技巧,要靠实践经验培养。这里举两个案例:

案例1:一名父亲为其酒后驾驶的儿子免受交警处罚而求情。交警对曰:“您儿子今天酒后驾驶,您坐在车上看着他,您比较放心;改日若您不在车上,儿子还是酒后驾车,您还放心吗?”一句话说得父亲连声认罚。

案例1中交警的语言技巧,是不可能用规范来实现预定目的的,但正是这些无法规范的执法技巧,使得执法活动变得灵活,变得多彩,变得更富有人情味。

三、交通警察的执法艺术

(一)交通警察执法艺术的含义

执法艺术是执法水平的最高境界,是执法技能和技巧的升华,是对执法技能和技巧运用的娴熟状态。

执法艺术与执法规范具有内在的矛盾。执法规范讲究理性,执法艺术更多强调感性;执法规范强调统一性,执法艺术更多关注个性;执法规范化强调循规蹈矩,执法艺术则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机械遵循规范的执法者,是法律的奴隶;单纯玩弄技巧的执法者,充其量是个法律工匠;而掌握了执法艺术的执法者,则可称为执法大师。

执法艺术是执法者品德、人格、才能、学识、智慧、灵感和经验等要素的综合体现与运用。它不仅要求执法充满理性美,而且要充满感性美。因此,要使执法达到艺术的境界,就要求执法者不仅熟悉执法规范、严格遵守法律,而且要求在执法中富有创造性、灵活性,要求在执法中渗入人文关怀和价值衡量,让执法过程充满人性的光辉,让人感到真善美的享受,而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和追求。当然,执法艺术只能是法律规范内的技巧发挥,超越法律、违背规范的“艺术发挥”,是对执法艺术的亵渎。

(二)交通警察执法艺术应用实例

案例:交通警察执勤执法,遇违法者拒不出示驾驶证时,怎么办?“我作为一名交警,法律赋予我检查证件的权力;您作为一名驾驶人,道路交通法律法规规定,您必须接受检查。如果您不出示驾驶证,就是不配合执法,不服从管理,是一种阻碍执行公务行为。况且,您不出示驾驶证,我们也无法知道您有没有驾驶证;如果您不出示驾驶证、那就视为无证驾驶机动车,我们将依法滞留机动车,并对您作出拘留的处罚,那问题就严重了。因此,请您服从管理,出示证件,接受检查。”

由此可见,交通警察在执勤执法中,使用规范的语言不仅能反映出 一名公务员的素质,而且也是履行法定程序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和执法的严格与规范。语言艺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当事人的尊重,更能让违法行为人所接受,并及时改正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何树林.人民警察训练专题解读[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