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易合同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买方:
第一条卖方依法出卖具备以下条件的旧机动车:车主名称:号牌号码:厂牌型号:初次登记日期:发动机号:车架号:养路费缴付有效期自2001年4月27日至2005年9月30日。最近一次年检时间:2005年8月。行驶公里数:25万公里。车辆使用性质:(/)客运、(/)货运、(是)出租、(/)租赁、(/)非营运、(/)其它。
第二条车款及交验车车款为(不含税费)11万元;大写十一万元整。买方应于2005年9月1日在买方住所地同卖方当面验收车辆及审验相关文件,并以现金的方式自验收、审验无误之日起当天内向买方支付全部车款。卖方应在收到车款后当天内交付车辆及相关文件,并协助买方在允许办理车辆过户时30日内办理完车辆过户、转籍手续。车辆过户、转籍过程中发生的税、费负担方式为:全部由买方负担。相关文件包括:机动车行驶证、机动车登记证书、税讫证明、车辆年检证明、养路费缴费凭证、道路运输许可证、营业执照正本和副本、改气合格证、收费许可证、税务登记证、车船使用证、社会集团体会员证、保险单各一份。
第三条双方权利义务1.卖方应保证对出卖车辆享有所有权或处置权,且该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能够依法办理过户、转籍手续。2.卖方保证向买方提供的相关文件真实有效及其对车辆的陈述完整、真实,不存在隐瞒或虚假成分。3.买方应按照约定时间、地点与卖方当面验收车辆及审验相关文件,并按照约定支付车款。4.卖方收取车款后,应开具合法、有效的收款凭证。5.买方应持有效证件与卖方共同办理车辆过户、转籍手续。6.车辆交付后,因车辆使用发生的问题由使用者负责(其中因交通事故发生的费用、养路费和相关罚款等全部费用)。
第四条违约责任1.第三人对车辆主张权力并有确实证据的,卖方应承担由此给买方造成的一切损失。2.卖方未按照约定交付车辆或相关文件的,应每日按车款2%的标准支付违约金。3.因卖方原因致使车辆在允许办理期限30日内不能办理过户、转籍手续的,买方有权要求卖方返还车款并承担一切损失;因买方原因致使车辆在允许办理期限30日内不能办理过户、转籍手续的,卖方有权要求买方返还车辆并承担一切损失。
第五条合同争议的解决办法此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协商未果,任何一方均可向对方所在地人民法院寻求保护。
第六条买卖双方其他约定事项车辆自交付之日起,车辆的全部产权归买方所有。此协议一式两份,买卖双方各执一份,盖章、签字后即生效。
作者简介:李欣,男,中学一级教师,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邮编:201900。
“同课异构”教学是当下各区域、学校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同课异构”教学研究,引发思维碰撞,形成观念交流,促进教师成长,最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的形成与统一。
作为—个教学研究人员,我觉得有必要思考美术教学的“同课异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异”和“同”。为此,我们选择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线条的变化》第10课《茂盛的植物》开展研究。该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与发现自然界的植物造型千姿百态、具有独特的排列规律,探究茂盛植物的表现方法,进而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排列与穿插组合的形态特点,运用变化的线条和色彩画出想象中的植物,并进行装饰。以下是结合本次“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中的四则教学方案展开的一些想法。
一、“同课异构”的“异”
在“同课异构”教学中,由于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许多差异,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不同点。
1.作业内容形式的不同
美术作业是理解、落实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它包括课堂内学生所创作的绘画、雕塑、工艺、设计等美术作品,此外,还包括欣赏、评论,以及参观调查的文字和图像记录等。它是体现教学过程、落实教学目标的渠道。在“同课异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师专长、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同,美术作业设计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
这里提供的4则教学方案,都以“茂盛的植物”作为主题,但作业内容形式却各不相同,有吹塑版画、科幻想象画、刮蜡画,以及结合文字和图像的写生画。四位教师通过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进行作业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极大的拓展,使得美术教学的“同课异构”在作业环节“异彩纷呈”。
2.学生学习经历的不同
学生的学习经历,主要指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是特定课题学习的起点状态。当我们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设计出符合学情并能有效实施的教学方案。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将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祁连中心校和江湾中心校分别是我区版画和科幻画特色学校。两所学校的学生在学校特色的浸润下,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已经体验过版画练习,尝试过科幻画创作,对这两种美术表现形式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徐豪老师是市优秀科幻画辅导教师,陆凤芝老师是区“版画共同体”成员,也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水平,二位老师才能在“同课异构”教学时把教师自身专长与学校美术特色有机地融入《茂盛的植物》的教学内容。
而大场中心小学的学生来自周边的农村地区,学生美术学习的经历比较少。面对这样的学情,吴敏老师降低作业难度,让学生在刮蜡纸上用线条描绘出各种造型的树叶,再进行细节的丰富。尽管美术技能降低了,但有趣的作业形式依然能使学生兴致盎然。
同样是画茂盛的植物,实验小学沈侠老师则采用了完全开放的作业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单”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并进行写生,进而讨论交流、赏析大师作品,最终绘出—幅装饰性的草本植物图。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基于实验小学学生的美术学习经历。因为学生大多在课外接受过艺术的熏陶,所以,具有较强的美术学习能力,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课内的描画,更渴望能够运用所学,走进大自然,大胆表现身边鲜活的对象。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身处不同区域、不同家庭、不同学校,面对不同的教师,学生的学习经历必然很不相同,而面对这样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经验展开教学设计。正因如此,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面貌才会如此千姿百态。
3.教师教学策略的不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同样,《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一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可见,美术教材作为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材料与资源,给教师重新建构文本提供了可能,从而引导教师完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同时,基于教师不同的学习经历和个体差异,在“同课异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手段、策略会大相径庭,所呈现的教学风格也会各有千秋。
在《茂盛的植物》“同课异构”教学中,4位教师的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
徐豪老师通过一个介绍“学校花卉节”的短片,引出“创意植物博览会”,又通过师生共同演示造型独特的植物及其穿插组合的方法,观察树叶花纹的变化,进而创作出茂盛植物的有趣外形,并运用线条进行装饰。
陆凤芝老师让学生欣赏《热带雨林的植物》视频,引出茂盛的植物,并通过回忆认识的“线条朋友”和给植物拍照游戏的教学环节创设,巩固学生对植物前后层次、穿插交镨的真实感受,进而通过对作品“改一改”、“加一加”、儿歌朗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线条在版画技巧下的变化和运用,思考并发现线条粗细、深浅、疏密与前后层次之间的联系,最后用吹塑纸版画的形式表现茂盛的植物。
吴敏老师则通过“树叶精灵”的情境创设,及“树叶精灵”的介绍,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树叶的外形和叶脉,感受其线条的不同变化和树叶叠加穿插的特点,最终在透光刮蜡纸上用线描绘出各种造型的树叶;在最后的评价环节,学生打着手电在教室里寻找最美的“树叶精灵”和最神秘的“树叶精灵”,使整堂课达到教学。
而沈侠老师则把学生带到校园,利用“学习单”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植物并进行拍摄和写生,在比较、讨论的基础上理解线条的疏密、粗细和长短变化的表现效果;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学习他们运用想象力表现所见景物的方法,完成装饰性草本植物作品的创作,并组成“植物墙”,以评选“校园植物绘画师”的形式进行作业评价。
通过对以上4位教师教学策略的简述,我们不难发现,4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式,运用了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比较、分析和讨论,创设丰富、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配合示范、实物、影视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通过让学生学习技法、构思构图、动手创作、展示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视觉感悟能力与表达能力;并运用不同的展示方式和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创意之处,感受到寻找美、发现美的乐趣,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内涵。正是这些不同,使得这4节课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
二、“同课异构”的“同”
尽管“同课异构”教学有许多不同,但是,这些看似不同的课堂教学中,总有一些内在的共同之处。
1.美术教材是“同课异构”的载体
“同课异构”教学离不开美术教材这个载体。这个载体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相同的教学内容,更通过编者的意图,确定了整套教材、每个单元、每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使教师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除了关注教学内容的相同,更要关注教材所传递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要求。《茂盛的植物》作为“线条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自然要围绕“线条”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本文所提供的4则教学方案,无论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无论选择了怎样的媒材和作业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策略与学生活动设计时,都应围绕“线条”这一美术知识,以线条的不同表现形式为教学重点,展开“同课异构”教学。
2.教学日标是“同课异构”的基础
无论何种结构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目标部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当然,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会进行适度的调整,但都应围绕“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这样的三维目标展开。
统观这4则教学方案,都是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初步了解植物的外形特点,用各种线条的变化表现植物排列及穿插组合的形态,感受植物的独特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观察、创作带来的乐趣,教学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3.课程标准是“同课异构”的依据
当然,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始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基于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展开教学与评价。四位教师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都认真研读了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目标、小学阶段(一至二年级)的内容与要求,紧密结合整套教材中有关“线条”这一美术知识的序列进行研究,因而,这样的美术教学“同课异构”就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
“同课异构”教学研究开展了这么多年仍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给我们的教师打开了一扇扇不同的窗,引发了教师不同的思考,既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种种可能,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挑战,也许,这就是它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教学方案一
执教:徐豪
上海市宝山区祁连中心校
教学内容分析(略)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线条的运用已经有些基础,能够比较自如地运用线条表现简单对象。而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愈来愈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现画面,想法具有创造性。而《茂盛的植物》这节课就是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想象植物特别的外形,学会运用各种线条来表现植物的有趣形态。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想象和尝试过程中,创作出别具特色的茂盛植物,并运用各种线条进行装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茂盛植物的独特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创新带来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创想植物的有趣造型,运用不同类型的线条进行装饰。
难点:创作外形新颖独特的植物组合,线条的装饰有粗细与疏密变化。
作业形式
以真实植物为原型,通过创意联想描绘植物的有趣外形,并运用线条进行装饰。
教学准备
教师:示范所需的工具、范例、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画纸、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启发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花卉节活动为导入,通过播放学校盆花展示的短片,引出学校今年的花卉节将举行“创意植物博览会”,勾起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美好记忆。而后,通过欣赏插画师们笔下的《茂盛植物王国》作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观意愿,并感受经过艺术加工的茂盛植物的无限魅力。
(二)讨论与尝试
1.创想有趣造型
在欣赏插画师们的作品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被点燃。教师及时出示一盆叶子形状特殊的植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特别植物和常见植物在外形上的差异。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明确了植物外形可以进行创新设计。接着,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叶子还能设计成哪些有趣的形象?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充分发挥二年级学生敢想敢说的特点。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各种有趣的创意叶子形状,直奔主题,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基于以上的铺垫,接下来请学生充当“小老师”,上台尝试创想有趣的植物外形。植物生长的姿态和前后的穿插关系是较难表现的,因此,在演示过程中采取师生合作的方法。先让学生尝试画一株外形奇特的植物,然后教师演示表现植物间的穿插。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直观地了解各种茂盛植物的不同画法和构图要点。
接着,请学生自己创想有趣的植物外形,教师提出作业要求:(1)大胆创作茂盛植物的各种形态;(2)画出植物间的穿插组合。
2.添加装饰线条
完成植物特别造型的创想后,就要为植物进行装饰。本单元的主题是线条的变化,而线条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教师运用范作提示学生运用线条也能为植物进行美化,顺理成章地引出“线条装饰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树叶实物图片,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各种线条都是源于生活的,从绿叶上可以找到熟悉的线条,能发现线条丰富的粗细与疏密变化。这一环节,用“实物观察法”帮助学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后,再请学生尝试为植物的不同部位添加线条。这既是对线条的复习,又能通过课堂的生成,引导学生感受局部线条的疏密变化和整体布局的疏密对画面的作用。
随后,教师围绕本课的重难点,提出作业要求:(1)为植物添加各种装饰线条;(2)表现线条的粗细和疏密变化。
3.构思与创作
学生开始为植物添加装饰线条,教师巡视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参考和欣赏的相关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4.展示与评价
教师组织开展“创意植物博览会”,展示学生作品。并提出作品的评价依据:(1)植物的造型是否奇特、有趣?(2)线条的装饰是否体现了疏密与粗细的变化?
教师邀请学生参观“博览会”,并根据评价要求选出自己心仪的或是最新颖的植物组合作品。在评价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5.拓展与延伸
最后,结合我校的特色—一科幻画,让学生欣赏科幻画中的“茂盛植物”,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感受创新带来的神奇和乐趣。
教学方案二
执教:陆凤芝
上海市宝山区江湾中心校
教学内容分析(略)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勇于尝试,乐于探索。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具备初步的造型能力,对于线条的组合运用也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在版画方面,由于我校是“宝山区版画共同体”成员,长期开展儿童版画特色教学实践,因此,学生已熟悉基本的吹塑纸版画制作过程。借助吹塑纸版画的形式,学习用丰富的线条变化表现植物的疏密层次和前后穿插的形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部分植物的外形特点,学会用粗细、疏密、深浅的线条表现植物的层次和形态。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观察、比较、分析等过程中,学习用吹塑纸版画的方式、变化的线条表现茂盛的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变化之美,体会线条表现之美,增强热爱自然、表现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吹塑纸版画的形式表现茂盛的植物。
难点:用变化的线条表现植物的前后穿插组合。
作业形式
利用单色吹塑纸版画形式,通过观察、比较,用粗细、深浅、疏密不同的线条,表现植物茂盛的形态。
教学准备
教师:示范所需的工具、范例、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吹塑纸、预裱宣纸、木刻笔、水溶彩棒、喷水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导入部分,通过欣赏《热带雨林的植物》视频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界中植物繁茂、种类繁多的热带雨林带给人们的震撼和美感。又用遭受人为破坏后的“雨林”的照片做前后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茂盛”的含义,并引出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思考与认知
从刚才的视频欣赏,进入分析植物种类和特点的环节。首先,由学生“讲一讲”自己所关注的一种植物的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出示两组高矮不同种类植物的图片,相互比较、分析差异,由于高大的“树木”类已在之前的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这里主要引导学生归纳矮小如草类、藤蔓类植物的造型特点;再带领学生复习“线条朋友”,尝试选择合适的线条,用“书空”的方法简单描绘出植物的形态,并通过“说一说”相互交流心得,反馈调整,从而解决了植物基本造型的问题。
(三)游戏与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前后层次、遮挡穿插,教师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回忆拍集体照的场景;再分组讨论,比较两张不同效果的集体照,分析造成效果好、差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层次安排的原则是前矮后高,遮挡穿插。最后,用游戏“雨林集体照”多种植物的组合构图,让学生在“玩一玩”的过程中巩固对前后层次、穿插交错的真实体验,使“茂盛的植物”画面具体化。
(四)尝试与示范
1.欣赏回忆尝试作业
本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植物”版画作品,激发绘画欲望;再让学生回忆吹塑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尝试作业。接着,教师选择两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线条疏密、粗细等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然后,通过师生合作“改一改”“加一加”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线条在版画技巧下的变化和运用,思考发现线条粗细、深浅、疏密与前后层次之间的联系。
2.儿歌小结归纳要点
为了巩固版画中对线条表现方法的掌握,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自编充满童趣的儿歌作为归纳小结,增加学习趣味:“眼前小草用力刻,后面大树细细描,远处植物轻轻划,粗、细、疏、密巧安排。”
3.教师示范提示要点
基于前面的理解和认识,进入教师示范环节。通过教师的完整示范,使学生直观地回顾由构图到作品完成的整个版画制作过程。期间,教师示范时有意在关键部分放缓速度,并提示要点:前面低矮植物要加重刻,轮廓清晰;后面高大植物,外形线条粗重,细节花纹具体;远处景物,轻描淡写。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植物形态通过版画线条组合的趣味。
(五)实践与指导
学生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作业要求:
1.用深浅、粗细不同的刻线表现前后。
2.用疏密不同的线条表现主次。
3.作业印制清晰均匀。
(六)展示与评价
教师创设“拯救热带雨林”情境,展示学生作品,与导入部分前后呼应。学生把作品插在热带雨林的背景中,依据细节生动、印制清晰的要求,评出“雨林小卫士”,把手中的“小苗苗”奖章贴在认可的作品下方。最后,通过互评、自评、教师总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环节,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初步的版画欣赏意识。
教学方案三
执教:吴敏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分析(略)
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自如地运用线条表现简单对象,但还不善于把事物的细节描绘出来。因此,以树叶为教学内容,适当降低对各种植物的整体观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对植物叶子的形状、细节逐步加以细致的观察,在观察中发现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更愿意尝试使用一些新的画材进行创作表现,而透明刮蜡纸的使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不同的树叶,在刮蜡纸上用线条表现树叶的外形特征,并用线条的粗细疏密等变化来表现树叶的生长细节。
过程与方法:在对实物进行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线条表现树叶外形和生长细节,并学会物体穿插组合的构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界植物的千变万化,发现生活中的线条美,并体会使用新画材的创作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树叶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树叶的外形特征和生长细节。
难点:在刮蜡纸上表现出树叶的穿插组合。
作业形式
利用透明刮蜡画的材质特点,通过观察,用“刮蜡”的方法表现树叶的形状,添加线条,表现叶子的生长细节,并以树叶穿插组合的方式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树叶、透光刮蜡纸、竹笔、范例、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各种树叶、透光刮蜡纸、竹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激趣
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捡拾植物的落叶,不但让学生了解植物是多样的,而且也为学生在课堂内能观察到不同造型的叶子做好准备。
导入部分,教师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先让学生欣赏秋天美丽的落叶景色,并在捡拾到的落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这时,情境突然发生了变化—一落叶不见了。结合低年级儿童天真、好奇的特性,以情境故事的发展,吸引学生的视、听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最后在“魔法棒”的帮助下,学生们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片片“树叶精灵”,让学生在了解新画材(透光刮蜡纸)特有的表现效果的同时,激起创作的欲望。
(二)讨论与交流
通过“树叶精灵”拟人化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枫树、樟树、松树等植物的树叶特征,并让学生在寻找“树叶伙伴”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同的树叶有着不同的造型;教师还将学生发现的其他树叶的形状以简笔画的形式直接画在黑板上,师生间的互动,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观察发现的积极性,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观察与尝试
1.尝试体验(摸一摸)
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树叶,让他们能直观感受到树叶轮廓的线条特征。随后,教师在示范的同时又配合语言描绘:“这一片树叶摸上去毛毛糙糙的,椭圆形叶子的边线就像锯齿。”从而再次强化学生对树叶的外形特征的观察,使学生不但在交流时就能准确地说出自己喜欢的叶子的外形和线条特征,而且还能在刮蜡纸上直接运用线条表现叶子的形状。
2.观察添加(看一看)
在学生进一步观察(看一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叶子筋脉的生长细节,叶子的主叶脉粗而长,旁边的叶脉细、短而密集。在随后的尝试添加线条的过程中,根据所观察的事物直接添加线条,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还有一些难度,但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学生不仅能明确线条粗细、疏密的组织方法,还能掌握这种根据观察进行表现的方法。
(四)欣赏与发现
先请学生欣赏范画,让学生感受到树叶叠加穿插的特点,再请个别学生上台尝试树叶组合。这个环节不但让学生了解树叶间前后遮挡的表现方法,而且也让教师对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事物叠加穿插表现特征的印象。
(五)展示与评价
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透明展板上,然后关灯,学生打着手电在教室里寻找最美的“树叶精灵”和最神秘的“树叶精灵”。学生们通过欣赏互评,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创意之处,感受到寻找美、发现美的乐趣。整节课是以情境故事为主线的,因此在结尾处设置的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学生了解了新画材(透光刮蜡纸)特有的表现效果。
(六)拓展
欣赏白天的“树叶精灵”,以及用拓印等不同方法表现的“树叶精灵”,从而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知道可以运用色彩或不同的方法去表现事物,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不同绘画创作的热情。
教学方案四
执教:沈侠
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分析(略)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美术学习,我校二年级学生对于点、线、形的表现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本单元第一课《昆虫乐园》里学习了细节的观察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和创造能力。据调查,95%以上的孩子更渴望能够深入自然,并运用所学大胆表现身边鲜活的对象。本课正是基于此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带其走进校园,尝试运用各种线条的变化表现出装饰性的植物效果,感受真实的自然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草本植物的外形特点,学会用各种线条表现草本植物排列及穿插组合的形态,并进行装饰美化。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记录、讨论、比较及欣赏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各种线条对校园草本植物的形态进行细致描绘,并发挥想象、装饰美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本植物千变万化的美,体会细致描绘、装饰美化的乐趣,激发热爱自然、关注自然、表现自然的兴趣。
作业形式
参照观察笔记,描绘草本植物的外形、细节,并进行装饰添加。
教学准备
教师:草本植物图片、范画、课件等。
学生:拍立得相机、学习单、勾线笔、水彩笔、彩铅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各种线条表现装饰性的草本植物。
难点:草本植物的穿插、排列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导入
本课2分钟预备铃期间,以欣赏各种草本植物图片,结合“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来引入。而后,先观赏视频《校长大动员》,通过校长发出号召,须在学生中公开招募多名“校园草本植物绘画师”的情境导入,作为任务驱动,在课的—开始就抓住了学生乐于竞争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引出绘画需求。
(二)观察与发现
1.组织观察校园里的草本植物
经过校长的动员,学生们的表现欲已被激发。这时,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校园,依照学习单要求分组各选一株草本植物进行观察。学生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填写学习单的正面。(图4)
2.交流、发现草本植物的基本特征
再依照学习单内容反馈,共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发现草本植物的基本特征,并在教师引导下归纳草本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枝、叶、花果等;以及不同特点:枝条粗细长短不一、花叶的形态各异、表面的肌理纹路不同。
3.尝试写生校园里的草本植物
在自主探索了各种草本植物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各自不同的审美角度进行取景,每人拍摄一张即时成像的植物形态照片;学生根据照片内容尝试用铅笔在作业单背面的“绘图区”(图4)里画一画,感受一下类似“写生”真实植物的效果。此环节有效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尝试写生过程中的散点观察、哪里都想画,却又无从落笔的问题,这种类似于“自然笔记”的原始草图,也为后续的进一步创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整个活动过程基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效地培养其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探索与表现
1.探究草本植物的表现方法
(1)欣赏、比较、发现
初次尝试写生的低年段学生虽然积极性很高,但画面中较复杂的植物茎叶穿插遮挡、前后组合等关系都较难把握好,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会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和耐心。因此,适时地出示一组实物照片与线条作品对比图供学生欣赏、交流,并通过媒体的演示,强调植物的穿插、遮挡关系,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发现线条之间的奥妙。
(2)提炼、修改、归纳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让这些草本植物变得更生动?师生通过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探索、演示、修改,小结得出:①运用各种线条组合表现植物的穿插、遮挡关系;②植物的排列要有高低、前后、大小的组合变化。
(3)修改、调整、重组
学生用记号笔在铅笔稿上进行修改、调整或重组,最后擦去铅笔线条。
此环节通过欣赏、比较,使师生共同在学生的铅笔写生稿上进行修改、调整、重组,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坡度,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探索和感知草本植物的线条表现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2.思考草本植物的装饰方法
(1)运用线条装饰
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植物装饰线描作品,并思考如何让作品更具装饰性。学生在了解了植物的大体形态以及茎叶的穿插遮挡关系后,通过欣赏优秀的装饰性植物线描作品,回忆学过的线条类型,发现不同的线条适合装饰植物不同的部位,并感受线条疏密、粗细、长短等变化带给画面的不同效果。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记号笔添加各种不同的线条进行美化装饰。
(2)添加色彩装饰
在基本完成黑白线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克利·保罗的作品《路上的风光和黄色鸟》,感受大师勾线填色的装饰方法,了解装饰画面的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在上色的时候不局限于固有色,大胆想象,激发其进一步创怍的欲望。
(3)学生自创装饰
创作源于欣赏和借鉴,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大量作品的视觉冲击能带来一定的启发思维的效果。在欣赏了大师克利·保罗作品丰富大胆的色彩表现之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更多大师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大师作品的天真、浪漫和神奇,学习他用想象表现所见景物的方法,充分领略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力和超现实的追求,感受“原来画面还可以这样表现和处理”。
随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在自己的画面中跟着大师的感觉,尝试添加(人物或动物等),亦可适当变形,在作品中大胆融入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丰富画面效果。
(四)展示与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将作品展示在“校园草本植物墙”上,并提出作业评价要求:(1)谈谈观察草本植物过程中的感受;(2)说说自己是怎样用线条来表现装饰画面的;(3)介绍自己所表现的作品有什么特殊含义。
深入美术课堂教学研究,把学生创造作为灵魂。中年级美术教材中《端午节》一课正好与民间美术紧密相关。为了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笔者在民间舞蹈表演文化的大背景下将端午节表演艺术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从历史、道具造型、伴奏音乐、龙舟表演、服装配饰等方面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端午节表演艺术,并让学生运用道具亲身感受龙舟、秧歌等表演的乐趣,并通过绘画表现形式,表现出端午节庆丰收的优美舞姿,从而给予其多种感官刺激,这有利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开发。
二、研究背景的分析
第一,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半部青砖史。城郭、寺院、宫廷、墓室、战争、宗教、艺术、权力、死亡,其物质形式和精神空间无不依托青砖建构和维系。目前发现的最为古老的一块陶艺古砖为汉砖,侧面有绳纹。较为奇特的是一块来自二圣寺遗址的地砖,正面镌刻着佛教图案以供信徒踩踏,象征步步有佛教。青砖非凡的材质、色泽加上数百载的风侵雨蚀,已经具有了自然天成的艺术魅力,更不用说一些民间艺人加工过的画像砖,那些压印、烧制出文字、历史故事、民俗民风的古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哪怕是残损的断砖碎瓦,也是古代艺术的碎屑、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只言片语。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恒长、厚重的东西在民间,存在于世俗平凡的生活中。
第二,一件旷世佳作不是凭艺术家的才气和激情可以完成的,一件旷世佳作最后的工序是交由岁月来磨砺的。岁月可以给予一件雕刻粗糙的石槽、一扇古旧的花窗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它们成为民族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一页。一位真正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艺术家不会对自己的创作沾沾自喜,因为他懂得随便捡起一块古代的瓦砾、一张发黄的纸页都足以让自己汗颜。如果将它们摆进书斋、画室,这些简朴的尘埃斑斑、缄默无语的历史遗迹,会让其他顿时变得无足轻重,浮华之气暗自消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那么何谓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①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对本规定笔者试作以下归纳:“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根据上述规定,笔者认为认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
《解释》中“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指的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条件。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情节轻微,或负次要责任、同等责任、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等,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若主观上认为后果严重,自己已构成犯罪,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为刑法仅处罚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对于客观上未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或威胁的行为,不宜以刑法的方法定罪处罚。
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为主观目的条件。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这说明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即交通肇事行为产生以下五方面的行政义务:㈠停车义务;㈡保护现场;㈢抢救伤者和财产;㈣报警;㈤听候处理。这五种义务属于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义务。其中抢救伤者和财产亦是刑事义务。《解释》中“为逃避法律追究”是行为人逃逸行为的主观目的,法律追究不仅包括刑事法律追究,也应包括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即包括:⑴民事人身、财产损害赔偿义务;⑵五项行政义务;⑶抢救伤者和财产的刑事义务。所以交通运输肇事后,行为人负有上述三类义务,为逃避任何一类义务,在主观上都具备了应受刑法加重追究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都是逃避法律追究。
3、 行为人有逃跑行为。
什么是逃跑,词义是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②。在这里笔者认为应界定为,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在人身未受到控制时,为逃避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使自己的人身不受被害人及其亲属、群众、事故处理人员控制而离开的行为。要与脱逃区别开来。脱逃词义是脱身逃走③。在刑法意义上,构成脱逃罪的脱逃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看守所、监狱、劳动改造管教队、少年犯管教所、拘役所逃跑的或在押解途中逃跑④。所以脱逃首先要有人身受到有效控制后而脱离。逃跑是人身尚未受到有效控制而逃跑。如果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已被事故处理机关采取关押或押解途中而脱逃,对行为人的脱逃行为,应认定为脱逃罪,另行定罪处罚,而不是以交通运输肇事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加重处罚。
4、“逃跑”的时间、地点条件。
依据《解释》规定逃跑的时间是在发生交通肇事后。那么如何理解“在发生交通肇事后”,笔者认为不能笼统认为是事故发生后的无限长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应界定为在事故发生后的当时至行为人被事故处理机关关押或押解途中前的这段时间。行为人在这个时间段逃跑的,属于《解释》规定的“逃跑”行为,在被关押或押解途中脱逃的,属脱逃罪,而非定本罪。逃跑的地点,笔者认为,并不限于当场。行为人在被事故处理机关带去谈话尚未采取关押措施时,趁人不背离开的,仍应认定为《解释》中的逃跑。
二、对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否存在自首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不存在自首的问题,因为如果自首,则说明行为人没有为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则不能认定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只能以一般的交通肇事罪认定(以下无逃逸情刑的交通肇事以一般的交通肇事称);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否认定自首,应按总则指导分则的一般原则处理。对于交通肇事后潜逃,后又自动投案的,仍应认定为自首,但处罚上应和其他自首的有所区别,对极少数后果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也可以不从轻处罚⑤。
笔者认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又自首的,是否认定自首,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犯罪人的主观心理及客观表现综合认定。被告人交通肇事后,有报警及等候处理的义务,不能以此认为不存在自首问题,是否认定自首,应按刑法总则的规定来分析认定。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1、 行为人交通肇事后离开现场不间断的到有关部门投案如实讲述事发经过的。
这种情况下,主观上被告人离开现场的目的不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表现在客观行为上体现为离开现场后不间断的到有关部门投案,并对事发经过毫不隐瞒,并且以行为人所知和认识到的情况如实讲述,不避重就轻,不夸大对方责任,不回避自己的责任。这种情况主客观能够相互印证,无为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不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只认定为一般的交通肇事罪,并且应对其主动投案行为认定为自首,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量刑幅度内,并按照自首的量刑原则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2、 行为人交通肇事后离开现场不间断的到有关部门投案未如实讲述事发经过的。
若行为人投案后,未如实供述肇事经过,虚假叙述,推脱自已的责任,夸大对方的责任,则按照刑法总则有关自首的规定,因未如实供述案件主要事实,不认定为自首,但因行为人无逃跑行为,亦不能认定为逃逸,应以一般的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若行为人投案后,向有关部门讲述有交通事故发生,但当时不是自己驾车,而是别人驾车肇事的,并说服别人替自己顶罪的,因无逃跑的行为,不认定逃逸,但后面的行为,又符合伪证罪的特征,则以交通肇事罪和伪证罪数罪并罚。
3、 行为人交通运输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现场,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投案如实讲述交通肇事及逃逸情况的。
这种情况笔者同意前面第二种观点。交通运输应肇事后逃逸存在着自首的情况,即这种情形,行为人主观上有一个转变过程。在前面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主观故意支配下的行为,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而后面出于不论何种想法,去主动投案,自愿接受法律处罚的行为,又符合投案自首。是在两种主观故意的支配下,实施的两个行为,前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已构成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后者主动投案,如实供述案情的,又能够认定自首。因此应以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并有自首情节定罪量刑。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量刑幅度内按照自首的量刑原则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 行为人交通运输肇事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投案如实讲述交通肇事经过但称离开现场并非为逃避法律追究情况的。
有的被告人称,自已是因为怕被害人及其亲属打自己才离开现场,不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这种情况,是被告人对自己的主观故意性质认识不清,按照笔者在前面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条件的论述,这种仍应认定被告人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现场,因为逃避法律追究表现为逃避履行以下义务:⑴民事人身、财产损害赔偿义务;⑵五项行政义务;⑶抢救伤者和财产的刑事义务。被告人交通肇事后逃避履行上述义务的任何一种,都符合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条件。不能以被告人的这一辩解理由,而认为被告人主观无逃逸意图,这是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问题。因被告人对肇事经过如实供述,对自首仍应认定。以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并有自首情节定罪量刑。
有的被告人称,自己在交通运输肇事后,本没有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故意,因为不能抗拒、不能避免的理由,阻碍了自己归案。这种情况下,被告人负有对无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故意及不能抗拒、不能避免的理由的举证责任,侦查机关负有按照行为人提供的线索协助取证的举证责任。同时被告人必须在不能抗拒、不能避免的理由消失后,及时不间断的到有关部门投案。不能抗拒、不能避免的理由包括:行为人肇事后被被害人家属秘密非法拘禁;肇事后被其他人员秘密非法拘禁;肇事后被人打昏一直昏迷不醒,被人带离现场等,使被告人主观意志不能控制自己的客观行为的情形,上述情况属确实无法自动去投案。这种情况若查明属实,应以一般的交通肇事罪定罪并认定自首,不认定逃逸。
5、 行为人夜间驾车行驶与一黑影擦过,行为人认为是风吹来的树枝或布片等物品,车行驶一段路程后,行为人下车才发现血迹,然后报案并投案的。
确有这样的一个案例,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下,如能查证上述事实,则行为人主观上无为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不能认定逃逸,客观上在发现自己交通肇事行为后,及时报案并投案如实供述事实,即不属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现场,又符合自首情形,应以一般的交通肇事并有自首情节定罪处罚。
注:
① 第二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②见《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21页;
③见《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71页;
喋喋不休的指责往往会引发被批评者的抵触情绪。批评正常的,但不一定是最佳策略。如果园长勃然大怒,甚至拍桌子瞪眼,对方记住的只是外在表现,而问题却常常成为被遗忘的内容。相反,如果只是客观描述问题,听者更容易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
2增加个别交流,减少当众说教
每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较成熟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经历、能力、性格、精力、心理特点等,爱面子是大多数教师的共同特点,因此,个别沟通是园长与教师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
针对个别情况进行交流,解决个别老师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保护对方的隐私。对于老师来说,能够消除担忧事态扩大的心理,才能敞开心怀,一吐为快。特别是老师犯错之后,更不能当众说教、批评,否则一定会产生逆反心理,重点是让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承担责任上。犯错后老师很容易自责,个别交流时会给予恢复原来自信的机会。
3增加简洁提示,减少长篇大论
在很多情况下,多说不如少说。教师都不喜欢说教,更不喜欢长篇大论,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因此,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尽量用“问题是”,少用“但是”。“但是”就好比对教师关上了门,而“问题是”则像邀请对方一起共同来面对问题;尽量用 “怎么了”,少用“为什么”。用“为什么”或“为什么不”语气上更像责备别人,让对方想到自己的缺点,容易产生敌意;尽量用“我们”,少用“你们”。“我们”更能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你们”容易产生对立,拒人于千里之外;尽量“解决问题”,少“涉及后果”。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涉及事情的后果,将会导致沟通不畅,不妨对教师说:“现在来想办法。”
4增加双向交流,减少单面传递
通常,管理者处于主动、有利的一方,而被管理者相对处于被动、不利的一方,不少园长总是一味地把自己的“设想”“新观点”单向地传递给教师,教师大多成了听众。。
园长应努力将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思想认识的沟通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尽量做到同时进行,以增强沟通效果。青年教师会特别珍视自己的工作前途,有强烈的“发展需要”,因此要与青年多谈理想和规划;中年教师渴望多出成果,丰富自己的教学生涯,有很强的“成就需要”,应鼓励她们自我实现;老年教师期望通过踏踏实实地努力,干好工作,做出成绩,满足自己的“尊重需要”,园长应多倾听老年教师的建议。
5增加平时沟通,减少被动沟通
因为工作繁忙,管理者更多是为了布置工作才主动与教师沟通,有的总要等到教师发生了状况再谈。这不得不让教师将被动沟通理解为“今天又挨找了”“昨天被骂了”等,于是,对园长敬而远之。
园长应多进行一些随意的“唠嗑”,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占多数。引导教师多思考、多发言。对不善辞令的教师,要引导其发言,以便锻炼其表达能力;对方发言时则应注意倾听,不打断、不争辩、不露怀疑之色。
6书面交流与当面沟通共存
恰当的书面交流与当面沟通可以相得益彰。通过手机,可以把关心、理解和支持等信息传达给教师;通过QQ,可以不拘时间、地点展开交流沟通;通过便条,可以将想法、建议及时地传递给他人。交流单向、双向、多向并存,也可保证私密性。
7隐性沟通与显性沟通共存
隐性信息的获取是确保上级决策者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特别是有的教师不太愿意当面讲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中的冲突更多的是以隐性方式存在,对此,管理者一方面要能够洞察其中的微妙,另一方面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去获取隐性知识,防止有用信息和经验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