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混合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越来越多地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混合式学习结合了传统课堂学习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学习的优势,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使用混合式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自我创新的意识,有助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高等数学;网络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58—02
收稿日期:2013—12—30
作者简介:郭新(1977— ),女,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概率论与高等数学教学。
随着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越来越多地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网络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二者都有利有弊,从而产生了把两种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法。它是把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相互结合,同时,克服了二者的不足,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质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想与创新意识。
一、利用混合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混合式教学既发挥了老师引导、启发、监控以及解答疑问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混合式数学教学科学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1]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外,还可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适当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只能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的局限性,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加大了教学的容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兴趣。
混合式教学可以利用各种网络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多媒体、动画、视频等,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进入积极乐观的状态,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拓展教学情景,让学生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科学合理地使用动画、网络视频等技术信息,可以增加课堂的教学容量,同时,使数学逻辑变得生动和直观,把难点和重点,特别是不易想象的空间知识变得具体化,变化轨迹也得到了描绘,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要做到把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及发展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适当地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不知不觉地去学习,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其观察、想象、发现和归纳的能力。同时,可以纠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错误观念,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并进行新的扩充和调整组合,真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2]
二、利用混合式教学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与思维探究过程
利用混合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一堂数学课要分好几个阶段,主要包括课前知识准备、课堂问题的讨论和交流、构建解决方法、提交反馈、修改和整理等。课前知识准备阶段是一堂课的前奏,不仅教师需要为所要讲授的新知识去做准备,学生也要参与进来。教师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图书等渠道获取资料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他们自我探究的成果,相互评价,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最终达成共识,构建问题解决的方案,形成书面形式的报告,提交给教师批阅,教师在批阅后提出相应的意见和进一步的问题,引导学生再去自我探究。最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交替使用,反复循环。学生参与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对数学的认知有了改观,不再觉得数学只是书本上的东西,体验到了运用数学的乐趣,对数学学习也就有了兴趣,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具备了一定的探究精神。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起着主导作用,可以当面与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疑问,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在线互动,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和信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生可以通过查找网络资料获得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当问题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解决时,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面对数学不再具有恐惧的心理,敢于去学、乐于去学、善于去学,变被动为主动、变厌恶为喜欢、变害怕为勇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三、利用数学精品课程,更加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愿学、乐学、善学,学生才能获得最大的进步。目前,全国都在加大精品课程建设,推广精品课程资源。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将以往以各校为营的有限精品课程转变为统一建设的,以学习者和教师为服务对象的充分开放的资源共享课程。
使用混合式教学,合理利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名校名师的教学方法,多方面获得好的学习方法,简化学习过程。同时,学校自身也应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网站,使优质课程资源得到共享,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中,要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及时上传教学方法、课程分析、习题集、课后习题解答、名师讲课视频等。学生注册登陆后可浏览学习,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练习和考试,也可以和教师交流探讨,提出问题,让教师帮助解答,同学之间也可在线探讨,相互提问。[3]学生可以利用精品课平台去预习、复习及练习加强,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站组织学生进行在线模拟考试。
四、适时地组织数学竞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可以强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能自主地去学习、有兴趣地去学习、善于去学习时,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得到激发和维持。这时,适当地组织一些相应的数学竞赛可以满足学生自我求成的需要,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如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搜集所需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应用各种数学软件的能力等,让学生从思想上对数学的作用有新的认识,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通过数学竞赛,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有了提高。当下,全国及各省市都在开展数学建模比赛,它已经成为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载体。在竞赛中,学生三人一组,在所给的实际题目中任选一题,三天内共同完成该题目的整个建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去查阅相应学科的资料,达成共同的解决方案,写出论文提交。通过建模比赛,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思想和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混合式教学把传统教学思想与信息技术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弥补。合理使用混合教学法,不仅可以优化数学课堂,同时,也能改变高等数学在职业院校中的教学困境,推动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
[
参考文献]
[1]王祖源,顾牡,吴天刚,倪忠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大学物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
[2]叶其孝.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辅导教材(五)[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3]马书燮.数学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1 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物流工程、国际贸易、交通运输三个专业开设《国际物流学》,授课方式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教学、物流企业或物流园区观摩;教学互动方式以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堂讨论为主,辅以班级邮箱、飞信群、QQ群、微信群等;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辅以平时成绩。《国际物流学》的授课方式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没有体现《国际物流学》的特点,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授课。目前的课程讲授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1.1 课时较少,教学内容较多
《国际物流学》在物流工程、国际贸易、交通运输三个专业中,最多48个学时;在48个学时里要讲授国际物流战略、运作和实务等内容,涉及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物流信息等7大功能。48个学时总共24次课,在这么短短的24次课里,单纯利用课堂传授很难达到效果。如何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借助信息化作为辅助手段。
1.2 学生学习基础个性差异较大
《国际物流学》要面对工业工程、国际贸易、交通运输三个专业开设,工业工程和交通运输以理科学生为主、国际贸易以文科学生为主;工业工程接触物流方面的知识比较多,这方面有一定知识积累,国际贸易和交通运输接触物流方面的知识较少,这方面知识积累较少;这就给《国际物流学》的开设带来一定难度。
1.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被动听。学生自我学习知识的能力较差。而《国际物流学》内容多,涉及面广,与许多学科都有关联,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较小,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4 现有授课方式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目前,《国际物流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对所有学生传授一样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方式单一化,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此同时,缺少信息化教学的手段,缺乏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首先自学,然后相互学习,最后是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授课[1]。
1.5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物流学》的考核仍然是以传统的考核方式为主,方式比较单一,平时成绩主要以课堂点名的次数为主进行评分,期末考试以试卷得分为主,课程论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很少计入总分。采取这种考核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个性化区分不明显;而且还会经常发生即使学生对于知识没有掌握清楚,在期末靠死记硬背也能够勉强通过考试这类事件,但是这一点并不符合我们的教学目的。
2 混合式学习的基本概念
混合式学习是指把不同的学习理论、方法、理念,不同的学习技术、手段、平台,混合起来实施教和学的一种综合性的战略和策略学习方法。目前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把课堂授课与教师、学生互动学习和基于信息化、网络化平台的自学与互动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当前利用信息化网络进行混合式学习的主要手段和发展趋势,这种先进的学习方法把课堂授课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采用以老师授课为主的、教师学生教学互动形式,与基于协同理念的网络互动学习和以自我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方式[2]。这种学习方式在信息化方面主要涉及到教学资源共享化、教与学的互动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评价数据化和信息化等。
目前学界对《国际物流学》的混合式学习的研究还不是太多,王冠军对项目教学法在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3],邢苏利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对高职国际物流学和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研究[4]。
3 《国际物流学》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
《国际物流学》混合式学习模式由自我学习阶段、网络互动学习阶段及课堂面授和老师、学生的互动学习阶段构成;混合式学习主要由四块组成。一是课程信息化、数据化,利用信息化手段把课程学习任务、目标、评价标准等导入到网络教学平台;二是学习活动实施,自我阶段和网络互动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讲授以老师为主体开展;三是学习活动支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和系统,在线题库和案例分析等;四是教学评价,对每个阶段进行评价,检验教学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4 《国际物流学》混合式学习的措施
4.1 准确课程定位
首先要针对物流工程、国际贸易、交通工程等不同专业设计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块,其次,力争在专业模块中设计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评价方案,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信息化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定位,对教学目标进行信息化分解和设计;其次,对教学任务、内容进行信息化分析;第三,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教学过程描述和评价。
4.3 设计《国际物流学》网络教学平台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录播教室,设计课程介绍、课程作业、在线题库、案例分析、物流软件应用、作业错题集等板块内容,建立网络《国际物流学》教学课程。
4.4 《国际物流学》混合式学习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自我学习。利用《国际物流学》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自主学习;第二阶段:网络互动相互学习。第三阶段:课堂讲授和老师、学生的互动学习。
4.5 《国际物流学》混合式学习的管控
从自我学习阶段、网络互动学习阶段及课堂面授阶段设计信息化教学的管控机制[5]。自我学习阶段:个人自主学习是这一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学课程、自我预习案例、自我做题等,检验自己的自学能力,并根据自我学习阶段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1,如果通过测试,则要继续这一阶段的学习。评价1是依据自我学习阶段学习成果考核标准得到的评价结果,评价标准根据本阶段学习目标设定。
网络互动协同阶段:小组协同是这一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网络互动协同学习阶段,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并根据这一阶段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2,如果通过测试,则要继续这一阶段的学习。评价2是依据网络互动协同阶段学习成果考核标准得到的评价结果,评价标准根据本阶段学习目标设定。
课堂讲授和老师、学生互动学习阶段:小组协同+师生讨论是本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和画龙点睛式教学,学生思路开阔,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根据这一阶段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3,如果通过测试,则要继续这一阶段的学习。评价3是依据课堂讲授和老师、学生互动学习阶段学习成果考核标准得到的评价结果,评价标准根据本阶段学习目标设定。学生如果通过了测试,则还要接受本模块综合评估评价4,如果评价4获得通过,继续下一模块学习,否则返回第一阶段重新学习。
1.内科学资源库模块构建与初步应用分析
2.中医内科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内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探讨
4.小动物内科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5.强化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
6.内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
7.结合内科学教学实际,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8.内科学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9.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0.提高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质量的探讨
11.《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2.浅谈内科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与体会
13.如何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14.内科学教学中病案教学法和传统讲授法的比较
15.口腔内科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16.Blackboard平台应用于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17.PBL教学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8.对医学生内科学临床实习综合能力量化考核的研究和探讨
19.基于临床案例的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20.内科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模式的初步探索
21.案例式教学法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2.临床医学内科学双语教学调查分析
23.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知识的方式和意义探讨
24.PBL教学模式在兽医内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
25.改良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留学生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6.医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需求调查分析
27.新世纪教材《中医内科学》“咳嗽”篇历代文献引述的相关问题
28.培养创新理念,提高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质量
29.抛锚式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内科学实践教学应用初探
30.内科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与“横向”教学法
3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初探
32.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33.谈医学生如何学好内科学
34.能力本位教学法在中职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35.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内科学PBL教学模式介绍及借鉴
36.口腔内科学教学改革初探
37.临床医学留学生内科学全英教学探讨与反思
38.中医内科学内分泌代谢系统病证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9.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兽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
40.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法问题设置初探
41.中医内科学教学在本科生临床轮转实习中的应用
42.浅析如何提高内科学教学艺术
43.师生微信内科学互动平台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44.内科学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改进
45.三年制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内科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46.采用多种形式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内科学的兴趣
47.案例式教学法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48.《中医内科学》中英文教材比较研究
49.中医内科学症状术语规范化研究
50.结合八年制医学生特点进行内科学见习教学初探
51.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发展趋势及设想
52.建立八年制临床医学生内科学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53.《内科学》教学改革探讨
54.规范消化内科学临床教学查房模式的实践研究
55.“做乐赛”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56.内科学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
57.中医药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内科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58.基于中医思维模式下的中医内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59.论宋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发展特点
60.T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61.浅谈《内科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
62.内科学临床见习课双语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探讨
63.如何提高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64.思维导图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65.内科学临床见习实施案例教学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66.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67.案例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68.福建省内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69.内科学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
7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刍议
71.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72.内科学见习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73.改革考试内容方式 提高内科学教学质量
74.以LBL联合CBL为基础的八年制内科学教学实践
75.内科学双语教学探究
76.内科学PBL教学模式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77.医学生内科学见习课的调查分析
78.内科学“考站式”考试的实施及评估
79.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科学教学精细化设计与管理
80.病例引导的内科学心血管疾病立体式见习教学法研究
81.中医内科学课程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学的实践刍议
82.内科学见习课采用CBL联合PBL法初探
83.医学留学生内科学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84.多媒体在医学留学生内科学英文授课中的作用
85.内科学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86.CBL,PBL与TBL整合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学中的实践
87.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88.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体系改革初探
89.《内科学》实践教学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90.内科学教学改革分析与探讨
91.心血管内科学中英双语教学实践回顾与探讨
92.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内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93.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94.八年制诊断学和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
95.内科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病案教学法探讨
96.基于PBL的内科学教学模式探究
97.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98.P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项目经理;学习方法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本科或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类专业及信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基础与先进实践技术相结合的工程类课程,涵盖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理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方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具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是以培养更加专业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者为目的,在已有企业管理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管理者的项目管理能力。该课程一般情况下设置于本科阶段第7个学期,或研究生阶段第3个学期,说明该课程是学生阶段向职员阶段转化的一门课程,同时也说明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先修课程作为知识铺垫。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表明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教学面向学生就业。
一、研究综述
鉴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应用性,很多老师都在积极探讨课程的教学模式。从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研究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方法的研究,例如谢刚等人探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以IT项目招投标情景模拟为例,探讨了在本科IT项目管理课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苏亚丽探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建立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同时构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李长云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立体化的IT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结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IT综合运用能力。龙琼认为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加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大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韩万江通过“爱课堂”平台进行了SPOC课程建设,在课程中进行课堂与在线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李长云构造了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阶”模型,分析IT项目管理在支撑能力形成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IT项目管理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情境”“一个专项”和“一个案例”的“三个一”教学方法。由此可见,课程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门课难教、难学,虽然从教学方法上进行突破,但是这种改革或基于特定的学生、或基于特定的组织方式,没有从根本上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解决途径。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从教的思考走向学的思想,从“过来人”的角度尝试帮助学习者找到更加便捷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描述
从本质上来讲,我国《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和体系源于美国的PMBOK,目前高校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根源于PMBOK。美国PMBOK的内容则源于美国项目管理(并非特指信息系统项目)优秀实践的总结和集成,所以,课程知识的架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导向,从应用和实践中寻找问题,从理论中导出问题的答案。作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体会到,在职学生和在校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采取的策略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和他们的知识背景是有关系的。在职学生通常会采用“联想式”的学习方法,将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的管理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相对学习效果较好。但联想学习的方法容易产生碎片化的知识,造成知识之间缺乏黏性和联系。在校学生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一种学习背景,缺乏实践的沉淀,造成知识的抽象性。学习中只能生涩地记忆理论知识,无法有机地贯通知识,自然也达不到融合的目的。由此可见,对于在职学生,提高知识之间的黏性,实现碎片知识的整合是课程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从案例出发搭建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无论知识的整合,体系的搭建,抑或知识脉络的梳理,其根本是借助项目管理的思想把握或者构建项目管理的知识图谱。通常情况下,记忆知识图谱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但是对于在校生来说,这种方式只能造成“课程结束,还给老师”的结果;对于在职人员没有几个愿意花时间去记忆。因此寻求好记忆的方法,为后期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实际上,从PMBOK2004版开始,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在搭建这种知识图谱(如表1所示)。其本质在于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帮助学习者熟悉和掌握课程中、管理中心覆盖的知识点。对于从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项目经理来说,表1的内容正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各个活动,同时也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宝典所在。由此可见,快速而准确地把握表1的内容是取得教学成功和实践管理成功的基础,但是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是存在一些困难的。首先,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对于其中的内容甚至是名词都感到较为陌生。其次,表1中涵盖了项目管理中的44项活动,各项活动之间存在“包含”“关联”“因果”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定位和把握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好的学习方法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根本所在。
三、课程知识的梳理
(一)整体框架的描述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可以看成是一枚硬币,九大知识和五大过程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而透彻地了解一枚硬币需要从正反两面入手,正是基于这种逻辑,表1的行定义为五大工程,表1的列则定义为九大知识管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表1的行看成是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列看成是纵坐标。由于五个过程代表项目管理实践中不同的五个时间段,因此可以将横坐标看成是时间轴,代表项目管理过程中从启动到收尾经历的具有相关关系的五个实践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时间过程并非严格的逻辑时间过程,它们之间具有时间重复性和交叉性,如图1所示。图1五大过程时间描述纵坐标代表的九大管理是项目管理涉及的九类管理,实际中代表项目经理从事的具有相关关系的九类管理范畴。为了便于理解,可以依据九大管理的不同属性,将其定义为从事九类不同工作的九个项目经理。进而,图1所表达的含义就非常明了:图中每一个点(x,y)表示某人在某个时间点该做什么事。如果项目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每个时间点做什么事情,那么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无论是系统开发项目还是系统集成项目,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项目管理过程想乱也乱不起来。
(二)表格特征的抽取
死记硬背表格,不得要领是无法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的。表1内容繁杂无序的客观事实迫使学习过程必须另辟蹊径,寻找优化路径。实质上,表1描述的知识图谱是有很多内在属性和特征的,因此,特征提取则成为后继学习的第一要点。1.表格的行特征。直观观察表1可以发现,九大管理中唯有整体管理这一行写满了,其他八行均有空格存在。这说明九大管理中只有整体管理跟随了项目从启动到收尾的所有过程,其他管理都有空闲时间,这一点和整体管理本身的特殊性是不谋而合的。整体管理是九大管理中唯一一个宏观的管理,它从全局的层面把握整个项目的运行,整体管理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平衡其他八个管理。2.表格的列特征。首先,表1的五列代表五个时间过程,在这五列中,有两列非常松散,分别是启动和收尾。两个实践过程各做两件事情,说明项目一头一尾两个时间段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复杂度不高。一头一尾四件事情也很容易记忆,分别是启动环节的“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和收尾环节的“项目收尾”“合同收尾”。其次,表1的五列中,有两列较为丰满,分别是“计划”和“监控”。这说明,每个项目经理进入项目组织都需要做计划,项目经理的工作就是“计划,计划再计划”;每个项目经理都要做监控,通过计划和执行的对照,使项目纳入“监控”之中,这也是项目得以成功完成的保证。在“计划”和“监控”两个时间段,项目经理全部聚齐,这是项目开展绩效审核的最佳时机,也是项目各方进行沟通协调的最佳时机。九个项目经理在这两个时刻全部聚齐,也说明这是项目中复杂度最高的时间段,资源冲突最为明显。
(三)九大管理的逻辑分析
表1特征的捕捉实质上是为了对九大知识域采取逻辑分析的方法,而逻辑分析的目的则是从根本上把握项目管理的内在本质。逻辑分析一:在特征捕捉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两点:第一,表格一头一尾两列各有两件事;第二,整体管理在五个时间段均需要工作。由此可以断定,“项目章程”和“初步范围说明书”两个活动中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整体管理;“项目收尾”和“合同收尾”两个活动中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整体管理。“合同收尾”很明显与采购相关,它是属于采购管理的范畴,所以“项目收尾”必然属于整体管理,“项目章程”和“初步范围说明书”均属于整体管理,这一点是需要单独记忆的内容。逻辑分析二:抛开已获知的“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项目收尾”“合同收尾”四个活动;九大项目经理进入项目以后做的第一个活动必然属于“计划”,而做的最后一个活动必然属于“监控”,这一特征在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七个管理中比较明显。逻辑分析三:鉴于以上的两点分析可以梳理每个管理中各个活动在管理过程中的隶属关系和位置关系。
四、实例验证
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的整体管理和时间管理为例,采用以上逻辑分析判断各个活动存在的时间点。
(一)整体管理
整体管理共有七个活动,以1~7的数据按顺序标识。由前述分析已经知道了“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项目收尾”三个活动处于启动和收尾环节,得到表2。此时只剩下活动4和活动5,根据表格特征抽取可知,整体管理项目经理在五个时间段都有活动。所以活动4和活动5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执行列,简单看一下4和5的名称,5是“监控项目工作”,自然属于监控列,因而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二)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三大核心管理之一,很多项目经理均以按时完成项目作为最大的挑战。时间管理共涉及6个活动,以1~6的数据按顺序标识,由逻辑分析二的内容和启动和收尾环节均无活动两点可知,活动1和活动6分别位于计划和控制两列,如表5所示(以X代表活动为空)。大体浏览时间管理包含的6个活动,其中活动5为“时间管理计划”,自然属于计划的范畴,那么5活动之前的活动2、活动3、活动4三项也必然属于计划范畴,得到逻辑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五、结论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具有内容广、关系复杂、融合多的课程特点,因而梳理和把握课程特点、课程内容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之一。论文从课程中有关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知识图谱出发,分析了表格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并基于此找出了管理与过程内涵的几种逻辑关系。最后从逻辑关系出发,探讨了项目管理中44个活动在表格中所处的位置。论文的研究,可以说是这门科学“教与学”方法探讨的一块敲门石,从知识图谱尝试课程内容的记忆方法。论文一方面总结了项目管理中各个知识点的基本结构和整体框架,另一方面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项目管理的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当然项目管理的教学和学习中还有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内容,例如,如何将九大管理的内容串成一条线,构架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的知识结构;如何深刻地挖掘表1背后隐含的九大管理、五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使理论知识同步于项目管理实践,如何用理论规范和指导实践,这些都是作者后期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春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定量化方法的作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9):93-96.
[2]谢刚,李文鹣.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探讨———以本科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31-32.
[3]苏亚丽.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及其活力的增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64-68.
[4]李长云,田世海,姚锋敏,马树东.“IT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7):100-101.
[5]龙琼.《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经贸,2014(11).
[6]韩万江,张笑燕,陆天波,孙艺.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初探———以“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1):38-42.
[7]韩万江,张笑燕,陆天波,孙艺.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建设[J].大学教育,2015(10):161-162.
[8]李长云,田世海.基于能力阶的IT项目管理“三个一”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5):39-41.
【关键词】SIOP英语语言学概论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123-01
近年来,我国将近80%的高等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并将英语语言学课程纳入其中。但是,英语语言学作为一门抽象、理论性强的课程,多数学生对其具有排斥感,会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成绩。这种情况下,外语专家提出建设英语专业学科,明确英语语言学的核心地位。因此,进行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设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英语语言学概论与SIOP概述
1.1英语语言学概论
英语语言学概论是高校英语专业中的重要板块,是必要的考试内容,也是区分一般英语学生和专业学生的标准[1]。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对语言、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认知度,培养学生思维。但是,由于该课程处于边缘地带,并未引起教师、学生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未接触过和该课程相关的议题,缺乏学习兴趣;内容繁琐,涉及领域多。因此,需优化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效率。
1.2SIOP内涵
SIOP为庇护式教学,将英语作为媒介,向学生传授各专业课程,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方便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学习兴趣。分析该教学方法的特点,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强调对知识的整合,关注学习期间的语言能力。国外研究结果显示,SIOP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英语水平上完成学业,提高学习成绩。
2.基于SIOP的英语语言学概論课程教学设计
2.1SIOP特色
SIOP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专业技能;二是教学中合理运用庇护教学策略。学生专业技能、英语知识的培养,是SIOP教学目标,而相关教学策略的运用,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学习中的问题,消除不良情绪,使其积极参与学习中。美国教育家将SIOP分成课前准备、背景建设、输入语言、学习指导、教学互动、应用、实践、复习等步骤。同时,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建设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其中,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提高教学质量[2]。
2.2SIOP教学过程
2.2.1课前自行学习
学生课前自行学习时,教师要为其进行充足的准备,帮助建立背景知识,并明确各专题的语言、学科目标。从语言目标上看,教师要用词表形式告知学生该课题涉及到的词语、句型;从学科目标上看,用条目的形式告知学生该课题涉及到的重点、术语;从学习背景的建立上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教材上并未涉及到的知识,且学生在自行学习时,教师为其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比如,英语形式、语言讲解时,应先和之前的语法连接;英语语言、意义讲解时,也要和之前的知识连接。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也为日后的课堂讨论提供了条件[3]。
2.2.2课堂专题讨论
课堂专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可理解的语言开展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度。根据专题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知识。从可理解的语言上看,教师可从这样几点开展庇护式教学:首先明确教学指令,帮助学生更好了解教学任务;其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复讲解,增强学生理解,加深记忆力;最后,通过对学生错误表达的纠正,引导其正确使用英语语言。通过对课堂专题的讨论,学生能全面、深入的了解知识点,为日后的复习、应用奠定基础。
2.2.3课后巩固
在课后巩固上,教师要提前将习题上传到平台的资料库中,以便学生掌握该专题知识。一般来讲,习题多分为这样几个模块:第一,课程知识点,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第二,考试题,帮助学生了解以往的考试要点;第三,能力迁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语言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常采用相互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由于该阶段是对学生掌握内容的评估、复习,故教师并不会提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但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习题,多通过提示法完成学习任务。该阶段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培养合作意识,为日后的知识提炼、实践提供保障。
2.2.4课后应用与评判
课后的应用和评判是对学生内容的拓展,该活动中,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完成以下两个任务:第一,讲解迁移性的习题。根据习题量,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并带领其他学生共同讨论。第二,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针对英语课题,挑选难度适中的论文,引导学生阅读。该阶段,教师所提供的教学策略包括:首先调整教授内容,指导学生多表达自身观点。当然,为了节省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荷,可在互动中提供多个答案。其次鼓励学生用母语阐述观点,从专业角出发,对学生无法表达的观点,适当引入汉语,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基于SIOP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
为评估英语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效果,从英语专业学生中挑选多名学生进行测试,以填空题、分析题为主,便于分析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度、专业素养。结果显示,和未SIOP专业课程的学生相比,SIOP课堂下的学生素养、专业知识相对较高。分析其原因在于:教学初始明确目的,创建规范性的教学情境,强化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学习、运用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通过对学生访谈得知,多数学生都认可该教学模式,观点包括:第一,能拓展知识面,提高表达能力。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记笔记,学生极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学习产生枯燥感。SIOP的应用,能为学生提供大量补充性的材料和图表,从而适应学生的学习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泼,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对毕业论文写作也有重要作用。SIOP通过和线下、线上的结合,能节省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概念,提高科学研究素养,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帮助。
4.小结
综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构建SIOP教学模式,是英语语言学概论教学重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由于学生、教师不够了解该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需为学生营造协作学习环境,明确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英语输出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褚美玲
参考文献:
[1]蔡晨.基于SIOP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4):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