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平;均衡;差异;个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46-02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及相互关系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县、地区、省的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教师资源方面,实现相对均衡,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和公平。均衡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质量的均衡,其外延主要包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

均衡发展不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它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向所有人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的途径。不能把均衡和优质对立起来,即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也不能追求低水平的均衡。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是统一的。均衡发展的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通过普遍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为实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

2.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

就层次而言,教育公平可区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这样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平,各自表现为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均等(即:每个人都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从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到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均等,这个演变的序列代表着“教育公平”的不同尺度,标志着“教育公平”的不同程度。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平等是实现受教育者成就机会均等的条件,而受教育者成就机会均等则是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平等的最终目标。

就性质而论,教育公平可分为均等性的公平和非均等性的公平。均等性的公平,即平等地对待相同者,是一种水平性的、横向的、平均性的公平;非均等性的公平,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是一种垂直性的、纵向的、不均等的公平。教育权利平等属于均等性的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是均等性公平和非均等性公平的有机结合;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均等主要是非均等性的公平,即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前提,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使其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这样的公平,是教育发展的目标。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

(1)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都是相对而具体的

长期以来,因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教育的地区差别,因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而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别,和因贫富差距与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教育的群体差异已是我国社会的一种现实存在。所以,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发展是相对均衡,是指要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能片面追求平均主义。我们不能人为地去限制高水平区域和学校的再发展,既要鼓励强者再接再厉,又要帮助弱者尽快地迎头赶上,通过教育的梯度发展,逐步地消除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相对性。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其教育公平就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在义务教育还未普及的地区,通过普及教育,扩大受教育机会,使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

(2)均衡发展是手段,教育公平是目标

为了保证国家主办的义务教育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世界各国均不遗余力地推行缩小教育差距、均衡发展教育的策略。以教育公平为目标,以均衡发展为手段,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均衡发展作基础,那么在办学条件、教师资源落后的地区,就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实现受教育者成就机会均等更是不可能。如果不是以教育公平作为最终目标,忽视每个人都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那样的均衡只能是低水平的均衡,必将阻碍教育的发展。均衡发展实质上是手段,教育公平才是真正的目标。换言之,即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利与机会,那也只是形式上的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是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使其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二、实现教育公平的举措

1.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依据

第一,统一考核学生水平,使教育行政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测试结果反映不同学校的办学状况,主管部门可以据此发现学校的优势和不足的方面。对于优势,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对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提高。而且,测试结果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合理调配师资的依据。这样,可以整体提高本辖区的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第二,统一考核学生水平,提高办学质量,确保教育公平。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可以对把握学校工作重心起一个导航作用。虽然,考核结果不能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但它毕竟是反映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测试,校长可以发现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真正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有些地方只对学校进行笼统的综合评价,胡子眉毛一把抓,忽视了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全日制学校以教学为主的学校性质,加上有的学校存在着教学薄弱的问题,为了使学校在社会上能有一席之地,校长轻视教学,另辟蹊径。结果,教师无法保证将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教学质量下降。试问:一个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缺乏的学生,怎能拥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第三,统一考核学生水平,切实发挥家庭对孩子实现成就机会均等的作用。学生的成绩属于个人隐私,不能随意透露。但学校的总体情况应该向社会公开。家长将子女送入学校,他们有权知道学校教师是怎样开展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他们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这是家长的义务。了解学校存在的不足,家长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孩子提高。事实上,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发展非常关心,许多家长为孩子请家教,让孩子参加器乐、书法、绘画等辅导班的学习。但是,有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对孩子不甚了解,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盲目跟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结果,事倍功半,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多大益处,反而产生负面影响。确保家长行使知情权,让家长了解孩子,了解学校,才能真正发挥家庭对孩子实现成就机会均等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担心,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会出现学校轻视其他工作,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死读书的现象。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对要不要考的质疑,而是提醒我们考什么,怎么考,一定要慎重。事实上,学生离不开考试,只要将学生水平测试与学期考核相结合,并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特别是初中,应该将一次次的统一考核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作为升高中成绩的一部分,这样还可以扭转一次中考定乾坤的不合理局面。而且,“以不同学科中对现实人生不可或缺的文化、知识、技术以及行为规范为内容”,“以合格为标准”的考核,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与“普通性”,为学校创造了较为宽松的课程背景,学校更有可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有真正教育意义的活动。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1)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保证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第一,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地方政府应该制定关于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规定,作为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依据,以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拥有大致均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政府首先应该针对办学条件低于标准的薄弱学校制定限期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积极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达标。同时,充分发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

第二,统筹教师资源,实现师资水平均衡。随着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差距方面的不懈努力,各地纷纷出现了一批校舍、教育场地、教学仪器设备相当不错的公办学校,但还是有一些家长宁愿出高价去择校,也不愿让子女就近进这些硬件设施现代化的学校。因为这些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优质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师资水平是关键因素。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师资。比如,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等项制度,以指导、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教育水平。在轮岗任教期间,他们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等仍然保留在原单位,奖金和福利待遇也不变。甚至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名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第三,切实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都能够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教育权利与机会平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弱势群体大致包含五种情况:一是外来民工子女;二是贫困家庭子女;三是单亲家庭子女和孤儿;四是残疾儿童少年;五是品德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学生都能够顺利而愉快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比如:1)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好民工子女学校,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吸收更多的民工子女入学。2)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助学机构。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校教师对品德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倍加关心,引导他们逐步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等等。

(2)珍视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确保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长期以来,我们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一方面极大地扩展了学校教育的对象,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氛围,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集体教育并不等于要以统一的要求、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由于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家庭和社会教育状况、社会实践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具体表现为理智、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性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内在资源。随着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社会越发展,社会对人的个性化要求越迫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品质,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而且要形成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

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在养成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品质的基础之上的,“全面发展”不等于“样样都要好”。对学生不要“求全责备”,应该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这方面行那方面不行,有的学生那方面行这方面不行,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行。“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对学生不要“抑长补短”,应该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落后一点,而在另外方面特别好一些,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努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结构、内容、形式多样化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和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发现、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机会得到不同方式的对待,支持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发挥个人所长,充分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全面实施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现有条件下,区域性教育公平的实现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通过普遍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师资水平,我们就能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接受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就能使每个学生的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最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收稿日期:2006-04-24

基金项目:2006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地区城乡集团化教育模式与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C06JY02)

作者简介:瞿瑛(1964-),女,浙江萧山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教育理论、教育法学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18-02

我们崇阳县是鄂南地区的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县,近几年来,克服了自身劣势,加快了教育发展。通过先后实施教育城的标准化建设、力争创建教育强县等系列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崇阳县中小学学校的面貌。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舍焕然一新,漂亮、安全、舒适,各类设备现代一流,跨进了全省义务教育发展的先进行列。是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点县。然而校舍好盖,设备好配,要真正做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却不那么容易。所谓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县(市区)政府树立均衡发展理念,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调整义务教育发展思路,实现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建设上的相对均衡,确保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确保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在接受教育权利、教育条件等方面达到相对平等。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均衡,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第二,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第三,师资培训水平不均衡。第四,师生精神层面不均衡。上述的教育投入水平不均衡、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以及师资培训水平不均衡、师生精神层面不均衡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而且在校际之间也非常明显。如果这些现象不能有效、及时地消除,就容易在教育领域产生资源的垄断与恶性竞争。其结果将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不仅会对教育系统内部的稳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因此,教育行政机关除了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外,还必须确立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观念,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来说,要想促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化地发展,我认为应在全面跟进中走重点提高的道路。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公平、合理、科学、有效地配置,并从宏观的角度缩小城乡之间教育水平以及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学校的作用主要是充分地开发校内外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筹措办学经费,提高师资素质,使学校的发展能够获得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社会的作用主要是争取社会公众能够与国家的政策理念、政策目标达成共识,并通过社会捐助、参与管理、转变机制等方式,重点向城市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提供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以切实地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可以通过无形手调节教育资源配置,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影响。总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建设鄂南教育强县的目标,按照“城乡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来全面促进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面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因此,在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不能把短期目标定得过于理想,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多。目前,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仍是农村教育问题。虽然,无论是哪一个区域、哪一所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可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困境,但是,相对来说,落后区域的农村学校和一般学校在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因此,从教育发展的格局来分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应该重点解决的是落后乡镇的农村教育问题。对于办学经费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适当增加对这些农村乡镇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教育行政机关可以建立县域师资力量合理交流与沟通机制,并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建立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乡镇学校短期服务的制度,推行教育以强带弱的制度等。师资培训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让这些教师也走出县市,去参加对口岗位的高端培训学习。通过增加师资培训经费和免费培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要注重农村教师精神层面的均衡。我们说到教育均衡,一般都讲的是教育资源、师资配置的均衡,却很少提到教师精神层面的均衡,我觉得讲均衡不能不关注校长、教师精神上的均衡。不仅要为农村学校校长、教师,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实现物质上的均衡,更重要的是要为农村校长、教师,提供精神上的支撑和支持,使他们和城区校长、教师一样少几分烦恼,多几分自信。要注重关心农村校长和教师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在城区建设有教师小区,可在农村中学教师却无住房。教师不得安居,就增加了能够全心乐业的难度。我认为应该在各直属学校为农村教师建房,让他们在农村能安心任教。在职称评定、评选县级以上先进时应向农村教师适当倾斜指标数量,给予适当优惠条件。同时,要注重树立农村教师形象,利用本地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广泛宣传他们中的先进事迹,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教育局机关要为基层,特别是要为农村学校校长、教师服好务,下去检查工作,多支持鼓励,少指责批评;多帮助扶持,少打扰、麻烦,让农村教师能从心里感到,教育局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局长是他们的知心人。

其次,也应注重农村学生心理的均衡。长期以来,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生存环境的不同,不少农村孩子都有一种自卑感。和城区孩子相比,往往自信心不足,性格不够开朗,个性得不到张扬。作为教育部门,在实现了城乡学生学习条件的均衡后,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农村学生心理的引导和培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性格、张扬各异的个性。同时,开展城乡孩子结对子活动,让农村孩子到城区家庭,体验城区生活;广泛开展县级阳光体育、艺术展演等活动,搭建城乡孩子同台展示交流平台;在农村广泛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活跃农村学生校外生活;发挥农村的优势,搞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锻炼,受陶冶。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决定》先后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因此,政府必须更好地完善义务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与评估。保证相应措施能够得到真正、有效地实施,在县域内实现学校建设的标准化、师资配备等均衡化以及教育质量的优质化。促进县域义务教育更好地均衡发展,整体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真正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友发.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9).

[2]戴亦明.论教育法制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评论,2009,(7).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受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非民族地区相比,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更加不均衡的状态。笔者近期到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调研,在分析临夏州义务教育的基本概况、义务教育取得的成绩、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等的基础上,对临夏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临夏州义务教育基本概况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省城兰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临夏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另一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临夏州下辖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州址在临夏市。临夏州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方,自治州现有总人口200.01万人,回族在临夏州境内的总人口约64.67万。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占全州人口的56.4%,土族、藏族和部分汉族信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天主教。保安族、东乡族是临夏州独有的两个民族。临夏为回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影响最深的地区。

截止2010年底,临夏州有小学114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初级中学71所,完全中学12所。与2005年相比,小学减少3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增加4所,初级中学减少1所,完全中学减少5所。教职工20137人,其中专任教师18492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8.7%、96.6%、86.3%。与2005年相比,教职工增加了2440人,专任教师增加4264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了1.8、8.9、29.3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入学率98.36%,女童入学率98.11%,初中入学率95.5%,青壮年文盲率4.6%。与2005年相比,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了0.93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提高了24.96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下降了3.4个百分点。

2 临夏州义务教育取得的成绩

(1)“两基”攻坚成效显著。通过州、县、乡(镇)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底,全州8县(市)已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全州整体已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全州129个乡(镇、办)已全部实现“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

(2)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全州1243所学校拥有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设备,远程教育覆盖率达98%,拥有计算机13936台,277所学校建成计算机教室,168所学校建成多媒体教室,37所学校配备了互动式电子白板教室,全州中小学生机比为27:1;全州初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接受率分别达100%、95%。

(3)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州共完成各类项目建设投资10.2亿元,新建、改扩建面积96万平方米,建成了和政中学、和政龙泉小学、康乐一中、积石中学、积石山吹麻滩初级中学、永靖水乡中学、东乡民族中学、临夏县土桥中学、临夏市实验小学等一批学校,使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明德项目、危房改造等工程。

(4)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州教师队伍得到有效补充,教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一是通过考录和特岗计划,将3434名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缓解了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州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教师培训工作,各级各类学校也把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为教师培训工程提供了经费保障。三是加强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州教师队伍中有专业技术人员1527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44人,中级职称教师5033人,初级职称教师9596人。四是实施了骨干教师带动战略和“名师兴校”战略。通过评选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表彰奖励优秀教师等,培养了一大批学科骨干教师和带头人。目前全州有在职特级教师20名,学科带头人11名,省级骨干教师118名,州级骨干教师378名,省级青年教学能手77名,州级青年教学能手135名,拔尖人才23名。

(5)教育评价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制定对各县(市)教育局和普通高中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凡考必严,严抓考风考纪,特别是实施中考“五个统一”(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命题阅卷、统一登分录入、统一信息、统一考核评价)的要求,基本上建立健全了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的有效结合。

(6)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通过实施中小学校园“四项工程”建设(硬化、绿化、净化、美化)达标活动和“三线三级”(以学校品德教育线、教学质量线、后勤保障线为“三线”,以学校决策层级、组织管理层级、目标实施层级为“三级”)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使全州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逐步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逐步形成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良好态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第4篇

一、认识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1.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均衡发展,逐步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思想。因为新的发展模式是以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普及、质量与均衡三者协调发展的模式,合乎国家教育数量与质量标准的国民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主导思想。

义务教育发展的问题是城市义务教育与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二者差距较大。当前及至今后一段时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应放在全面保障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上来,应放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来。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是义务教育法的主要目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明确要求,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发展,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均衡现象

1.师资配置的不均衡。每年分配大学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时,一些较好的教师、紧缺专业的教师往往是选择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而农村基层学校对他们的需求是可望不可求的。本来城镇学校由于种种优势,集中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师资还是软硬件配备,都是一般基层学校难以望其项背的,再加上这些新教师的填充,师资力量不断雄厚、壮大,而基层学校情况就不好了,一些紧缺专业教师难以分配到基层学校,即使偶尔分配到了基层学校,也由于各种因素,最终也所剩无几。

2.资源流失的不均衡。近几年城镇学校频频从乡村基层选拔教师,造成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均衡流失,尤其骨干教师的流失,使本来缺乏好教师的基层学校师资力量更加薄弱,骨干教师所剩无几,教师队伍出现极不稳定的现象,基层教师从教的信心被动摇了,死心塌地的为基层教育服务终生的教师没几个了,这无形给教育均衡发展设下了很大的障碍。

3.资金紧缺的不均衡。农村基层学校相对于城镇学校资金紧张,制约学校发展。在教师业务培训上农村学校仍受资金约束,影响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培训,影响基层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学校的均衡发展

要消除学校不均衡发展,破解之道首先是实现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1.加大对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努力增加教师培训经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加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优秀教师,壮大学校骨干教师队伍。

2.制止农村基层教师向城镇流动趋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稳定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尤其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3.大力推进教师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师交流,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师资源合理配置,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尤其在交流形式上重点做好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校的交流与流动,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4.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维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利益,激发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我们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的调节手段。

(1)在评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时,要把是否有支教经历作为一项重要依据,并适当提高农村教师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经费投入

党的十提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明确新时期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对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既是党赋予义务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又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均衡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

1.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平衡发展,是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全面发展和均等发展的一种义务教育质量观。义务教育均衡主要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包括办学条件的均衡、师资力量的均衡、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政府应针对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及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需求较高的现状,运用各级政府的力量,从教育经费投入上确保均衡,确保每个适龄儿童都获得相同水平的义务教育服务。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在我国已经发展到重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社会公平的今天,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重视解决。立足当前,必须切实把《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落到实处,通过均衡配置各类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等方法,实现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同时又具有品质、特色的均衡工作目标。

2.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既有来自经济、制度等客观原因,又有来自人们心理的价值取向等主观原因。

2.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制度。由于受相当长时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在经济发展策略上采取的是以农补工,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模式,导致城市对农村的全面领导,国家的重要资源也相继集中在城市,城市逐渐成为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但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教育的投入能力依然偏低,城市和农村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教育上,差距不断拉大,为现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城乡差异奠定了基础。

2.2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相对滞后。由于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变化较大,加上核编机制不够完善,核编不及时,确定的城乡中小学编制标准不够合理,造成学校发展实际与教师人员编制的不相匹配的现象,导致有的学校严重缺编,但由于没有新的核编政策,为了学校正常运转只得聘用编外教师或扩大班额。在农村中由于历史形成的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无法解决,不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

2.3教育经费分担主体重心偏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由于地区间财力差异直接造成教育资源优劣差异。我国目前农村教育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县级政府,而城市教育主要由省市级政府负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主体重心偏低。这种财政体制实际上等于承认区域经济不平衡所造成的教育不平衡现状,必然会导致义务教育投入不均衡的格局。

3.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笔者根据所在的余庆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结合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要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促进学校硬件均衡化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于基础教育、中西部地区教育、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核心目标之一。一是中央财政统一投入,解决由地方经济水平差异,造成教育投入不均衡的问题;二是加强对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国家组织并提供相关的经费;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共享。从余庆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来看,该县将中央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县财政的划拨及银行贷款优先投入到薄弱学校、集中办学的学校和扩大规模办学的学校用于新征地修校舍、建食堂,以保证生均用地、生均用房、生均绿化面积等都达到国家标准。从2008年至2011年全县共投入5000万元改造高中校舍和职中新校区建设;投入5496万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初中校舍改造和中小学寄宿制工程建设;投入560万元对薄弱学校进行亮化;投资1.5亿元建“他山中学”(高中),还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天湖小学”。同时按照薄弱学校优先投入、均衡配置、适用够用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标准,于2007年至2010年投入1200万元为各校配齐了实验仪器、图书资料、音体美器材等,并与华中师大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投入1872万元建齐了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的信息站点,启动了远程“班班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网络教育资源为余庆教育服务。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均衡化发展。教师是学校的第一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靠全体教师去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学校教育均衡化的根本。学校教师队伍要实行现代化,一是要求全体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和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二是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技能技巧,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成果,把学校建成为培养优秀教育人才的基地。三是加大培养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的力度,特别要利用教科研力量来培养骨干教师,形成骨干、名优教师群体。以骨干教师促进教科研的做法,既可全面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又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骨干教师为当地教育发展起辐射和支撑功能。四是精心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努力为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创造宽松的政策空间和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