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护理见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习第一天上午8点到学校准备用物,10点至卫生局听简报,下午至卫生所。
*熟悉卫生所硬体环境。
*认识卫生所辖区之社区特性。
*了解卫生所各科、室业务与护理人员之角色功能。
*了解卫生所实习期间行事历。
*见习学姊当时执行之业务,了解工作目的及流程,并适当协助。例如:预防注射、门诊、家庭访视与个案管理、团体卫教、临时重要业务、各类上级交办事项等。
*家庭访视个案(个案来源、种类不限),熟悉此案家庭访视前后的准备。例如:了解访视前、中、后流程如何进行、复习疾病相关知识与家庭理论、熟悉个案个人与家庭相关资料、个案管理流程与记录、可用之社区资源、各种访视用物等,并事先联系个案。
*运用家访或门诊卫教时间,熟悉及运用各类个案管理卡。
*确定社区评估地点。
*认识实习场所之社区资源与运用情形。
2.第二周
*与民众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收集社区或团体卫教资料。
*熟悉卫生所工作内容。
*进行家庭访视、家庭评估,并依护理过程提供家庭护理。
3.第三周
*完成家庭访视报告。
*完成社区评估。
*完成团体卫教。
*了解地段管理与综合保健业务推行现况。
*见、实习学姊当时执行之业务,协助并视情况独立执行学姊业务。
*完成各项文书资料填写。例如:个案管理卡、各类报表等。
[论文摘要]在大三护理专业学生中组建护理科研写作的团队小组,并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用于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护理科研的实践与论文的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护理科研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护理科研论文写作的能力。
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护理专业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备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我们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背景,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性思维。
一、合作学习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基于我们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教学辅助背景所进行的学生护理科研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以社区点实践小组为基础,每个小组配备1名社区医护人员和指导老师,并以这个小组为一个科研项目申报学校课题,科研立项的申报人就是该小组的负责人。
2.理论授课。(1)合作学习方法介绍。在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护理科研前,我们先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基本技巧的讲授和指导,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立自己小组的科研意向。(2)护理研究理论指导。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3)科研选题与立项指导。组织学生下社区见习,参观和收集与社区整体健康状况相关的资料,老师根据各小组的选题,征询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的意见,初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最后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的名称、任务、目标等提出指导性要求。
3.研究实施。(1)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目标。在社区见习和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提出的社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方向,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图书馆、社区老师咨询、社区人群走访等各种资源获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选出一个题目作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标。(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确定课题后,小组成员从针对课题立项申报到最后论文形成课题结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阶段任务进行具体的策划,当课题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那么该阶段负责的学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组其他成员就听从该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务,达到既分工又协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论文。当课题研究进行到最后时,要求各小组在集中讨论、汇合充实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汇报,再由指导老师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积极修改最后形成论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自2006年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培养护理学生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中,共有数百名大三护理学生受益。几年来参与的学生共协助社区卫生服务完成了学校所在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农村合作医疗就医状况、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多项调查,完成调查问卷数千余份,形成调研报告十余篇,编写了社区多种常见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册。在此基础上,同学们积累了资料和数据。许多同学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并在《解放军护理杂志》《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社区医学杂志》《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中外医疗》《全科护理》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近百篇。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1.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小组合作精神是一个集体团结的象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科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其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日益突出,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错、相融,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面早已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当临床抢救生命,当我们进行护理科研,许多尖端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小组团队的攻关。为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对护理学生的培养中不但要求培养的个体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娴熟的护理技术、科研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工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和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研究的特征。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护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工作,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组团队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实际运作中,小组目标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杀个人目标。当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小组团队目标同步时,必会推进小组团队研究的进程。这样的一致需要对共同目标的忠实和坚持。知识和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研究内部知识互相传递和积累的过程。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激励措施达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团队成员个人的优势,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在科学研究中护理一直是一个较弱的学科,为了实现护理学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研究的优势,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实现“1+1 >2”的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在护本生进行护理研究中的优势。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证实,学生会吸收所读的10% ,所听的20%,所看的30%,看与听结合的50%,听与说结合的70%,说与做结合的90% ,教别人时的95%。那么在学习者之间建立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互相学习、传递经验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实践就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传递经验、相互交流、相互质问对答,在辩论中产生新的思维和见解。(1)团队内部共同分享了某些成员的新知识、新思想,节省成员独自学习的时间,避免走弯路。(2)有利于在课题研究成员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团队中只要有一个成员努力,她的研究收获就会在团队中进行传播,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懒惰的天性,加倍地努力学习。(3)每个人所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在团队内的传播,有利于交换信息并进行深入讨论,对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难题能尽快解决,从而推进更深的研究,开阔更广的空间。
4.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影响。合作能力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院科室之间、医生护士之间、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对护生的素质进行考察时对其合作精神也十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进行护理科研实践的锻炼,既培养了小组学生彼此相互宽容和谦让的意识又达到了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完成小组的课题和论文的合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霖,袁长蓉,陈晓英,等.浅析《护理科研》教学与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
[2]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关键词】儿科护理 改革 建设
由于一些所特有的疾病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病例,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的腹泻病等已很难见到,加上临床见习常常缺乏典型的病例,甚至没有相关的患者,教学内容和临床疾病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好儿科护理学这门课,协调授课内容与临床见习的矛盾,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摆脱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面临的困境,也为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下面是我对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作的一些改革尝试:
1教材建设
目前我校护理专科生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以后应由我校儿科专家、教授和护士长等尝试着编写一本适合护理专科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
2教师建设
以往历届护理专科生的儿科护理学都是由护理系内儿教研室的教师承担。
以后应有自己的专职儿科护理教师,并充分利用临床的护理教学力量,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既解决了专职护理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较好地发挥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教学中的作用,兼职护理教师每次授课前均要进行试讲,由教学组长严格把关,保证教学质量。
3教学内容更新
以往儿科护理的教学是理论授课和生产实习为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脱节。
3.1调整授课内容,该精讲的必须精讲,如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一些临床极少见的疾病,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学,如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同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习内容的不足。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1]。
3、2补充见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认真制订见习计划,细化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蓝光照射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早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同时组织安排学生下社区幼儿园1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报告。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儿童专科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4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
加强临床思维改革后我们除原有传统讲授外,增加病例讨论课、自学课和讲座课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病情判断能力。
4.1精讲课 及时收集教学图片,在讲课时,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在授课形式上采用多媒体幻灯、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模型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深刻的记忆,也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每次课后根据所学内容布置2~3题简单病例分小组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4.2病例讨论课 在整个课程中组织1~2次病例讨论课。
课前1周将病史摘要分发给同学,每组6~8人,按要求准备该病例的病史、诊断、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等。然后课堂集中先由各小组同学代表上台发言, 对该病例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时间为10分钟,其他同学向发言者提问,然后老师总结该病例的病史特点,介绍临床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围绕本病讲课时间 2学时。通过病例讨论课,学生学会收集临床资料、寻找疾病诊断和护理问题。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都得到提 高。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4.3自学课:儿科学内容很多,由于学时有限。有些内容只能通过自学来完成。对儿科临床常见住院疾病的某些章节,我们采用自学为主,,根据疾病特点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老师随时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并提高总结归纳水平。通过自学,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4开展第二课堂,了解学科动态为满足学有余力同学的需要,结合教研室老师专业特色,我们开设儿童保健专题讲座,讲解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意外事故的预防等;儿童心理专题讲座,讲授小儿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措施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多动综合症等。让学生了解并关注儿童健康已从单纯的躯体健康发展到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全的综合问题,更好地贯彻整体护理的主导思想。
4.5改革考核方法,以往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常常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应试教育,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不能马上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改革后的理论考试成绩为60%,并制定考核认知领域方面的目标层次,即记忆、领会、应用、 分析、综合能力等,其中基础层次目标(理解+记忆占2/3),高层次目标(综合分析占1/3),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护理操作成绩为30%,包括儿科常用护理技术,如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头皮静脉注射,小儿喂药方法、保暖箱和蓝光箱操作及适应证。综合素质成绩为10%,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病例讨论发言、体检报告的书写、爱伤护伤的观念和学习主动性等项目。这样的考评方法,既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合儿科学科的发展,合理调整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既保留了传统授课在知识传递方面的优势,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儿科护理学临床教学不断地开拓新方法,探索新路子,也为即将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有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一)惯有临床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临床医生思维方式多为针对微观个体患者的思维方式,临床医学的教学重在个体患者,重在诊疗技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最关键的,因此非常注重临床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难以理解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难以树立大卫生观和宏观意识,这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
(二)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没有预防专业,临床、护理专业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预防医学教学内容过于老化,几十年来几乎固定不变,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讲授,没有安排实践,这很难让学生理解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内容,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的教学不感兴趣,认为难度太大又无用,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学分,学习都为应付考试。我们针对目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其中,认为预防医学教学对工作有作用的学生占31.42%,认为作用较小的学生占44.67%,认为没有用的学生达到了23.91%。
(三)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未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水平
我校的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平时作业、考勤等成绩占30分,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分。学生靠考前突击背书就可以完成考试,“混个 及格分”就行,这样不能体现教学水平,也不能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课程内容改革
在现行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材中,卫生学内容仍然占很大比重。然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内容只适合于具体的公共卫生从业者,比如具体检测技能等,对临床工作而言,没有实际意义。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对今后的医务工作更有帮助。我校临床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多在乡镇卫生院工作,针对乡镇卫生院主要工作内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以传染病控制,慢性非传性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主,这样才能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在教材选择上,应选择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而编写的特色教材,还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实践教材,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编写典型案例分析,注重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学科上的特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包含多个内容,比如环境卫生、营养卫生、职业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这些内容复杂抽象,有一定难度。现行预防医学教学方法多为单纯的讲授,在学习中学生感到枯燥,有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就环境污染、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热点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和视频,首先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再按照事件背景描述和处理过程,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就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判断分析和处理措施、应对办法的过程进行教学。这样既达到了提高课堂理论讲授效率的目的,又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场实战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于比较抽象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则可采用直接在计算机上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边讲边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立刻实践并理解应用教材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快就能掌握基本的流行病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结合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能真正实现“教一学一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三)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预防医学笔试的办法已被证明并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改传统的理论笔试为“理论+实践考核”的方式,理论笔试仅占考试成绩的40%,增加了预防医学见习考核和暑期社会实践考核。见习在正常教学中安排一定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参观,让学生了解基层实际工作内容,要求学生以见习报告的形式反馈基层工作中预防医学相关工作内容及涉及的预防医学相关理论知识,见习报告分数占总成绩的3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暑期均需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统一开具介绍信,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一般均为生源所在地县(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借助暑期实践的机会,我们布置学生完成预防医学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控制、疫情报告与应急处理、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慢性病的社区预防控制措施、社区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法及建立情况等内容,让学生上交暑期实践报告,暑期实践报告的分数占总成绩的30%。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对基层医生“六位一体”这些较为宏观的综合职能如何实现及其有何社会意义有了较为实际的了解,并对今后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准备。
(四)毕业实习改革
有利于护理学生的职业定向职业定向是指青年学生确定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目标,并为此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对于高职护生来说,职业定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困惑,如果在进入临床护理工作前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那么,这一问题势必会困扰他们1~3年,甚至面对社会上对护理专业的偏见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与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为临床一线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目前职业定向已成为现代护士综合职业素质的首要组成部分。培养护生形成良好健康的职业态度,对于稳定护理队伍、更好地发展我国护理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校护生年龄、阅历、经验上不成熟,大部分对职业定向存在误区,且容易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医院护理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互动,有利于学生对护理职业的发展及医院护理文化的了解,使学生了解行业和护理职业特性,重新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走出职业定向的误区,为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缩短学生上岗前的不适应期高职教育的特点是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过去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意识不够,缺乏与企业文化的衔接和交融,使不少学生在第3年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心理准备不足,不习惯医院的管理方式、方法,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因此,一些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不断地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纪律意识差,工作责任心差,缺乏认真钻研、吃苦耐劳的毅力、害怕值夜班等。这些说明我们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与临床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文化与医院护理文化融合,减少了因对临床环境陌生而产生的心理冲突。
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高职学生通过接触医院护理文化,能够亲身体会到医院与医院、人才与人才之间竞争的现实,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和责任心在医疗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清醒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的高职护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由此,能够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加倍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医院制度文化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吸收医院文化和护理文化中所倡导的职业道德、服务至上的理念、严明的纪律、严格的操作标准、规范的管理等,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校期间,通过将实训操作当作为患者服务、把护理实训室当作病区,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适应现代医疗机构的要求。
有助于学生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观念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是护理价值观的核心。随着疾病与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护理文化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不断发展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服务文化是对护理实践者的客观要求,它表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主观人的需要,由单纯提供医疗服务向提供标准化服务上靠拢,把患者的方便、舒适、满意作为护理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各级医院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为患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用医院护理服务文化教育学生,宣传护理服务理念、培养服务意识、讲授护理服务艺术,使学生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念。
以医院优秀护理文化作引领,积极探索护理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护理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课题。我们坚持抓好“一个核心、二个平台、三个基本环节”,全过程、全方位、多形式渗透、融合优秀医院护理文化。“一个核心”即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二个平台”即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两个平台;“三个基本环节”即课堂教学、护理实训、毕业实习3项环节。
坚持以职业道德为核心,育人全过程渗透医院精神文化医院护理文化中职业道德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仁德为基、诚信为本”“心正动善、文雅有礼”“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等优秀部分,确定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核心,一切以患者的需要和需求为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中重视每一个患者,一视同仁,提供人性化服务,尊重患者的隐私和权利;工作中富有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严谨、团结协作、协调沟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学院建立和实施“三全”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三全”是指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全员是指教职员工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方位是指在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护生活动、宿舍文化全方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全程是指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护理学生3年整个学习过程。为培养学生热爱护理专业建立深厚的职业情感,从入学教育开始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听取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对医院工作性质的介绍、深入外科病房了解患者对医疗护理的需求,到肿瘤病房了解患者对生命的渴望、对战胜病魔的信心,以激发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情感、加深对护理专业的认识。通过理论学习、护理实践、自我反省、慎独自律、示范引领的方法,提高护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陶冶其职业道德情操,锻炼其职业道德意志,形成职业道德信念,最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
搭建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两个平台,以多种形式融入优秀的医院护理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实践的平台和空间。每学年初制定课外活动计划,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与医院护理文化相整合,先后开展《我心目中的护士》演讲比赛、“天使杯”啦啦操比赛、就业模拟面试、英语晚会、邀请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刘振华、陈海花来校做报告,并利用5•12国际护士节举行宣誓仪式、哑语操《感恩的心》表演、护理操作技能大赛,评选“十佳护理技术操作能手”等,以多种形式融入优秀的医院护理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每年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老年公寓对孤寡老人进行生活护理、健康知识宣传,尽早使学生熟悉医院和社区护士应承担的职责。二是每年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在当地医院进行为期2~4周的专业见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护士应当具备的素质、护士的职责、熟悉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为患者做一些生活护理、陪送患者做各项检查、观察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了解病室环境和病室管理的大致情况、了解病房的管理制度及迎接新患者的方法等。每位学生见习结束时填写专业见习报告,并进行优秀见习报告评选,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去医院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受到医院文化的熏陶,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护士行为习惯。#p#分页标题#e#
抓好课堂教学、护理实训、毕业实习三项基本环节,全方位与医院护理文化衔接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和毕业实习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医院文化教育、熏陶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融入医院文化的主阵地在学校课堂教学所用学时最多、教师数量最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最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间接感受到的医院文化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因此,要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①“双师型”教师上课堂,是保证校企文化衔接融合的关键。学院80%以上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并从医院直接聘用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护理专家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和学校实训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把医院管理和医院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医院的综合需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接受医院文化的熏陶,领略医院文化的积淀,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②加大护理人文素质课程的比例。开设护理伦理、护士礼仪、护患沟通、健康教育等课程,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③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和“情景式模拟”和仿真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④在护理实训中采取“四维一体”训练模式,将临床思维-操作技能-人文关怀-沟通交流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训练。
护理实训中心与医院情景相融合我校护理实训室按照医院实景设计,具有仿真化、现代化特点,仪器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实现实训和理论教学一体化,使学生护理操作全部进行实景和仿真训练,细化每一训练项目的操作标准,并制定了操作流程图,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经过学生的模拟练习、过度练习和充分有效的反馈,使操作技能达到熟练、准确、流畅。保证了学生校内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为学生进入医院能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和取得好的实习成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