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林测量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园林专业 实训 课堂教学素材
【中图分类号】S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32-01
任何一件事情,一定是立体的、多维度的,有必要从多角度、多视野去了解和剖析它。如园林专业的实训,它具有针对性的生产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产内容,并且有着较长的时间跨度,其人员、目标、行为、结果都有着复杂的多样性,我们应从多角度、多视野去进行观察、分析。
几年来,本人一直从事园林专业的实训指导工作,发现生产实训是个大工程,不妨从培养学生角度和努力实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训目的以及实训指导教师自身发展的多角度去探究、剖析园林实训的意义,通过了解园林绿化的过程和结果,对生产实训来一个再认识,作一些相应的尝试和改进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两个认识误区分析
一直以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园林专业的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训,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是将课堂和生产割裂起来。
二是将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割裂开来。
其实,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训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首尾相接的。同时,教与学是一个教学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缺一不可,应做到教学相长。如果仅从培养学生角度和努力实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生产实训的目的出发去研究,那么未免显得有些单薄了。我们既要实现学生的发展,也要实现教师的发展。从实训指导教师自身发展看,尤其像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实习,又要坚持再学习再提高,要深入了解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同学生一样参与绿化生产,在生产中积累课堂教学素材,在实践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材料,通过参加这一教学实践,培养和锻炼自己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能力,同时又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积累课堂教学素材的意义
本人认为,园林专业的实训是个大工程,有太多副产品可以收获,而课堂教学素材是其中之一。教师在实训指导过程中,进行教学素材的积累是解决以上两个认识误区的好方法。
第一,积累课堂教学素材有利于课堂教学开展,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第二,积累课堂教学素材有利于实训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积累课堂素材的操作策略
1.内容的确立与采撷
一个园林绿化工程有好几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又有好几个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又分成好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好几个生产要点。园林实训的内容是如此的丰富,都可以成为我们收集教学素材的对象。
一般地,我们把合同签订、规划设计、测量放样、人员组织、任务落实、器材分配、经济核算、安全规范、档案记载(包括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结果)、工作日志、心得体会等文稿作为文档素材。
把园林工作过程中的重点技术、核心技能的讲解、演示、操作,以及讨论、分析会、现场诸葛会等录像作为图片或视频素材。
而利用园林绿化修剪养护时剩余的苗木、枝叶、图纸、工程模型等作为实物素材。
2.形式的类型与选择
素材的收集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文本、图形图像、声频和视频和实物等,一般不同的园林绿化工作内容常以不同的形式来承载信息,但同一内容也可以不同形式来表达,以便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教学需要,加以选择,所以收集整理素材时要尽可能地多采用几种不同形式,特别是学生喜爱的形式,以便选择合适的形式使用。
3.素材加工和归档
实训时采集到的教学素材毕竟是原始的材料,虽然有些可以直接呈现给学生,但还有许多园林素材需要通过整理加工,诸如补充、删减,润色以及修改等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之后再利用。
4.注意事项
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在园林实训过程中收集教学素材也应注意以下这些事项:
第一、争取实训单位的配合和支持
毕竟对园林公司来说,完成生产任务、获得最大利益是最终追求,而收集教学素材的过程不免要在一定的场景、人员的配合下进行的,同时为了强化突出某些效果,要有一定的设计与改变,甚至排演与重复等。这就需要我们的实训指导老师与园林公司的领导、师傅、员工等做好沟通工作,从自身、更应从对方的角度,诸如工艺水平的改进提高,公司形象的宣传等去说服他们。
第二、分清主次,减少对公司生产的影响
实习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带好实习,配合园林公司的生产过程做好实习指导,收集园林教学素材只是连带的副产品。虽然副产品价值很高,但只有分清了主次,以主带副,才能做到两不误。
第三、选择恰当的场合与时机
园林专业的实训是一个具有较长时间的教学项目,有些工作内容在整个过程中将反复出现,而有些工作内容则是偶尔出现,甚至是一过性的。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进行素材的收集,对园林绿化工程中的一过性、偶尔出现的素材更应周密计划、认真准备,做到遇到不放过,对将反复出现的素材则应有选择,选一个最不影响生产又能反映主题的时机进行收集。
园林专业教学素材积累过程,可以丰富教学实习内容,激发园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解决园林专业教学实习的难点、疑点,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也是教学实习的重要辅助手段。园林专业教学素材的积累,为今后开展课堂教学积累了大量来自一线的现实素材,增加了园林绿化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有助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为同课异构创造了客观条件,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同时,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前,笔者积极向老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经验,但始终觉得自己腹中有点空,缺少点什么,上不出一堂使自己满意的课来,为参加全国农林类专业教师说课比赛,笔者虽曾认真准备,但结果在宁波市选拔赛上就遗憾出局了。后来,笔者在园林专业实习指导时通过对教学素材的积累,心中有底了,教学的水平也随之提高了,获得了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所以,年轻教师更应该利用生产实习平台,积累课堂教学素材,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平智炜 积累教学素材适时反思改进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年6期
【关键词】高职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7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保人才尤其是环保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现实中却有不少环境专业毕业生面临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困境。这一“矛盾”现象必须通过加强环境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来解决。而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关键。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高职办学理念,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为例,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析。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及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原课程体系概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从2004年开始招生,原有教学计划于当年制订完成,之后作过几次小的调整,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详见表1。
类型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数 理论课时数 实训课时数 考核学期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工程测量 3.5 70 46 24 1
工程制图 3.5 70 60 10 1
无机与分析化学 6 90 74 16 2
建筑材料 3.5 85 47 38 2
园林植物 5 68 44 24 2
有机化学 3.5 60 52 8 3
公路工程 6 102 80 22 3
园林规划设计 3 68 52 16 3
植物造景设计 3.5 60 40 20 4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3 96 60 36 4
专业
核心
课程 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 3.5 60 50 10 4
环境微生物学 3 51 39 12 3
环境监测技术 5.5 72 60 12 3
公路环境评价 4 48 36 12 4
生态学 3.5 60 54 6 3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1 1周 2
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 1 1周 4
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 2 1周 4
绿地规划设计实训 1 1周 4
毕业综合训练 5 5周 4
专业顶岗实习 23 36周 5,6
选
修
课
程
CAD辅助设计 2 34 17 17 2
环境工程经济 1.5 51 33 18 4
公路环境监理 2 48 42 6 4
桥梁工程概论 3 51 42 9 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 2 36 36 0 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3 51 42 9 3
注: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未在表中反映。
(二)原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
结合这几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信息,我们认识到上述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不相符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面较窄,课程结构不太协调,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今后从事环境工程工作的基本要求,应删减植物造景设计等与环境科学关系不大的课程,增设环境科学导论、水污染控制技术等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第二,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如园林植物和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有重复。可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第三,专业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时偏少,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实训环节设置没有很好地考虑专业针对性,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第五,一些课程的上课先后次序不够合理,应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做到统筹安排。如应在学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学习,等等。第六,部分专业课程学时数偏少,可适当增加,保证对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方案
(一)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总结归纳,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的原则,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公路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从环保职业活动的需求出发,考虑所设置的课程能满足污水处理工艺调试管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操作运行、环境监测、室内环境检测、环境监理、环保设备调试与维护管理、化学分析操作等多项环境工程相关活动的要求。
第二,从学生在校期间或工作后能更好地获取与专业相关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来考虑,如学生通过学习,可考取水环境监测工、大气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化学检验工、室内环境检测员、环评上岗证等,基于此可适当增设相应专业课程或增加该门课程学时数,确定课程标准等。
第三,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调整原有专业课,提高专业针对性,减少重复性。另可适当增设与公路项目相关的课程,如公路环境保护工程等,使专业定位更合理。
第四,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实训环节,淘汰部分对专业技能提升帮助不大的实训项目,并增加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实训课时的比例,优化实践内容。
第五,选修课的设置应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专业方向上的拓展与文化素养、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
第六,考虑学院交通行业特色,适当保留公路工程、桥梁工程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方向,但课时和课程类型可适当进行调整。
(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依据以上提出的改革思路,按知识体系的功能与作用,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工程基础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6个基本模块,总计134学分。各模块学分分配情况见图1。
图1 各模块所占学分比例示意图
具体阐述如下。
1.通识课程模块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6门课程,这与原课程体系一致,但为增大后续专业课程模块所占比例,此模块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570压缩为450,共计27学分。
2.专业基础模块所开设课程是环境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前提。此模块增设了环境科学导论,保留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共计15个学分。在课时分配上,调整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如两门化学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内实训课时分别由原来的16 和8增加为36和35,比例分别增加了23%和31%。
3.专业核心模块立足于职业活动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了水污染控制技术、公路环境保护工程两门课程,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根据专业角度,考虑到园林植物、城市与道路绿地规划两门课程部分内容的重叠性与实用性,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即园林植物及应用;另外,取消植物造景设计课程,加上原开设的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技术、公路环境评价等三门课程,共计22个学分。此外,在课程授课时间安排上,考虑到课程内容的衔接,将环境监测技术从第三学期调整为第四学期进行,并加大了该门课程的课内实训课时比例。
4.工程基础模块结合学校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工程技术类人员所需基本技能,开设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公路工程等4门课程,共计19.5个学分。在课时分配上,增加了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课内实训课时数,相应地总课时数由原来的70分别增加到90和80。
5.专业拓展模块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方向,开设了CAD辅助设计、盆景与插花艺术、公路环境监理、桥梁工程概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保护法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Photoshop辅助设计等14门选修课程,共计16.5个学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及兴趣等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6.实践教学模块增加了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并根据课程内容、社会需求等因素,将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的1周调整为2周,并取消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绿地规划设计实训,保留原开设的工程测量实习、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环境评价课程设计实训、毕业综合训练、专业顶岗实习,共计34个学分。
调整后所形成的6大课程模块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得以优化。首先,课程的设置更具专业针对性;其次,绝大多数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都加强了实验和实训教学,实践与实训环节课时比例基本保持在40%以上,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实现了更好的有机结合;再次,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取舍;最后,调整了实践教学环节与内容。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且凸显了环保职业活动特色,基本能满足当前社会对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总之,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热点,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还将不断地被充实而更加完善,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环保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亚民,陈向平.能力为本素质为魂――高职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
[2]纪振,田丽娟,朱其兆,等.高职环境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3]宋卫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南平师专学报,2007(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47)
【关键词】中职学校 实训课 德育渗透
学生德育工作的加强,是当今中职学校的一个必然的趋势。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农村基础教学的普及和社会转型的纵深发展,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与行为举止与学校的预期水平在近期内会有较大的差距,这是不可避免的。又由于招生政策倾向,社会歧视,家长误解,中职生源素质逐年下降,职教学生往往被视为“差等生”,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教师要针对中职生思想品德现状在学科教学各环节中德育渗透,全方位育人。多数中职学校以往把德育渗透的重点放在主题班会、德育专题报告等“正式”场合中,这种传统的做法并没能在处于叛逆期的中职学生中取得好的结果。相反,随着生源的下降,这种传统的德育渗透方式日益显得捉襟见肘。而实训课作为中职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的德育渗透阵地的地位也日益明显。可以说,在实训课中蕴藏着大量的德育渗透的空间,而把这些空间都加以利用,可以成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一条新的有效的途径。
当然,在实训课进行德育渗透毕竟与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简单地在动手操作的学生当中输灌道德观念是难以奏效的。在实训课进行德育渗透必须从实训课的特点出发,从另外的视角思考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笔者在中职学校从事二十余年的实训教学,涉及的课程跨度大,在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有所总结,下面就几方面尝试浅谈这个问题。
一、挖掘实训教学哲理性内容,向学生渗透世界观教育
以《钳工》实训课为例。在中职学校实训课中,钳工实训应该是最简单的课程之一。但是从这些简单的钳工操作中,也蕴涵着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内容。从一个个手工制作样品看,不作细致的观察和测量是看不出它们有多大的区别的,但是这些样品却体现着不同的操作水平,而这些操作水平往往就决定一个学生的诸多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优劣。在指导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教育学生做事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进而教育他们人生的成与败往往来源于日常小事中的粗与细,再进而教育他们学会慢慢克服当今普遍的浮躁的心态,成就人生。在指导学生进行样品检测时,通过样品的肉眼看不到的内在区别,教育学生评价事物不能光凭感觉,而要凭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手段。这样一来,许多人生哲理就可以渗透在这些具体的操作之中,这比在班会上或集会报告中的人生观教育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
二、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现状,实施立志成才教育
在中职学校中,《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实训课是周期最长的实训课程之一,从培养土配制到播种育苗、扦插繁殖,到后来的追肥修剪,经历数月才能完成。而在数月的时间里,学生可以看到一棵幼苗从他的手中发芽开花生长。实训教师在每一个环节中可以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从一棵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培养土的配制与消毒、换盆和翻盆、园林植物播种育苗、园林植物扦插繁殖、 园林植物分生繁殖、园林植物高枝压条繁殖、仙人掌类植物嫁接、盆花追施液肥、草坪修剪等环节,都可以让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结合这些环节在当前园林市场中的产业现状,还可以让学生产生新的爱好,立志成某一方面的人才。在操作时,适时进行一些比赛,更能使学生从感性上感受到其操作所带来的劳动价值和市场潜力。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大量时间用于各种专业知识学习,他们的一些思想问题(诸如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和专业思想等)总会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为此在专业课实训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介绍专业领域的现状、发展动态以及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使他们熟悉自己的专业,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或者列举往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所做出的成绩和爱岗敬业的感人事迹,激励他们热爱专业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并使他们懂得只有学好各科知识技能、做到德才兼备,将来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在操作中让学生充分合作和竞争,培养新型职业关系
学生在繁忙的共同工作学习中易于培养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当今中职学生尤其需要的,因为竞争往往被学生理解为对抗性,与和谐的关系不是一个方向。但在实训课中,竞争和合作的同学关系可以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以培养。以《数控车床》实训课为例,这种用于应对日新月异的数控技术的操作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充满着挑战。针对当今学生存在的比较浮躁的缺点,教师可以对学生加工的工件,按小组进行互评。学生都有好胜心理,会对对方的工件一丝不苟地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接着教师可以请获胜的组谈谈他们的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综合性的评价,或者让学生保存自己满意的作品。在实训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技能实训,一定要有团队精神,否则,你争我抢,不互相配合,实验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中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结合实训环节的严格要求,渗透规章纪律教育
由于多方面原因,中职生多数人的纪律意识和做事作风与当今职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平时的上课中,很多学生并不把迟到当作多严重的事,玩手机、扎推摆龙门阵、频繁上厕所等行为在上课的时候比较普遍。现在企业需要的员工是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遵守生产作业纪律的有较强敬业精神的员工。针对这种情况,专业课教学中应特别强调纪律教育,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组织纪律与规章制度、强制手段与自觉遵守的关系,从而增强纪律和法制意识。在实训课中,课堂的环境与企业比较相似,在其中渗透规章纪律教育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提出一定的技术要求后,让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内部协商,想出两三种快速、准确拆装的办法,每个小组成员在短短几分钟内积极思考、计划、献计献策,这不仅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也使学生在一定的合作环境中自觉约束自己,遵从集体的规章纪律。接着进行小组间的速度与精确度的竞争,学生在无形中就培养了为集体出力的意识。在中职各类实训课程中,实训教师往往都能以比赛的方式培养良性竞争意识,以分组的方式培养合作精神,以协作的方式培养纪律观念。从这方面看,在实训课中渗透规章纪律教育其实比理论课或主题班会上的说教方式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当前实训教学在中职学校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的情况下,让实训课堂承担一定的德育教育,是有必要的,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所以在中职教学设计与指导中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德育与实践教育无端分割的状况,在学生的实训操作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实践中学会能更好适应职场要求的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幸福,陈惠娥. 审视与建构:中职学校德育队伍培训体系的思考 [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园林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我们面对的难题。解决城市建设与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生态平衡问题,是时代赋予我们园林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对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开办了园林专业。然而由于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是参照本科的教学模式,仅仅是缩短了教学时间;或者延续中专的教学模式,仅仅做了一些简单的延伸。其实高职高专是一种有别于本科、中专的办学层次,与本科相比,具有强烈的实践教学特征;与中专相比,具有更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实践手段和技能更为先进、雄厚。那么如何培养合格的高职园林人才,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一、确立培养目标,因材施教,适应就业需求
近几年来大学的扩招、招生模式的改革,对高职院校招生带来很大影响,许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很大,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致使一些学生听不懂、一些学生学不够。尤其是园林技术专业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是文理兼招,而园林技术专业的许多课程和高中的数学、化学有很大的关联性,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讲得深入一些文科的学生听不懂,讲得浅显一点理科的学生不满意。针对这种情况应在入学之初就为学生做好专业教育、就业指导,使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对课程设置有所了解,对招生状况有所了解,教师针对个体的差异帮助每个学生做好个人定位,设立目标,但是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生今后的学习情况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1)根据学生的程度进行分层,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缺乏、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应加强岗位的培训,也就是为这部分学生做好职业定位,针对某一岗位进行重点培养,使得毕业后学生会有一技之长;对于一些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有目标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打好基础,拓宽知识面,甚至为他们搭建一个可以再深造的桥梁。(2)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层,有的学生对植物感兴趣,应当鼓励他向植物的栽培养护管理方向发展,有的学生对设计感兴趣则鼓励他向设计施工管理方向发展,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就鼓励他向绘图设计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一是升学,一是就业,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出路,使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发展打下基础。分层教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要求教师能够成为伯乐,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既不能让学生产生优越感又不能让学生产生自卑感,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本。在考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伦理道德、健康、人际关系和协作能力教育,实现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
二、改善教育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实训基地、网络资源
一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还是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从理论到理论,学生习惯于记笔记背课本,结果造成毕业后不能认识植物品种,不能看懂图纸,不能进行实践操作,一些学校没有可供学生实践的场所,这些都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性。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园林技术专业应该下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1)改变单纯教室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从教室走出去,上课地点可以是在校园、公园、居住区等,加强学院实验室、实习场所的开发,校内实习场所专业技术性氛围强,环境学生熟悉更加具有亲和力而且可以反复利用,比如可以开辟出一块地让学生种植养护、设计施工、测量,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教学方法的改进,合理安排教学学时,第一年内完成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完成单项实践训练,第三学年完成综合训练,形成一个递进的过程,针对每一门课程设计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①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课后进行查找调研,可以分组合作完成,结果以PPT或图片形式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既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又给其他同学带来不同的思路;②案例教学法,教师以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作为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完成,通过案例引入教学的重点与难点;③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深入场景,让学生亲身体会园林的魅力和舒适性,在游览过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够对景观作出准确合理的后评价;④成果展示法,每一门课程结束后要产生训练结果,比如植物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做插花、做配置,设计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出沙盘、出作品,对于理论课可以让学生写体会等。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好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力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学生经常到企业了解园林专业发展现状、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这样可以在学习和教学中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加准确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并安排、接收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不仅使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操作,而且可以亲临企业进行现场的参观和实习,这样就可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日后的就业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是新时代下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是半工半学形式,学完某段内容阶段性的去企业实习,也可以是采用2+1的模式,前两年在学校里学习专业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锻炼,具体实施哪种模式还要看学校、学生和企业的情况。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结构提高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主体,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专职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进学校,让教师走入社会、走进企业补充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水平是尤为重要的。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比如对于新进教师采取“老带新”的方式,让职称高的、经验足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帮培,从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等基本功着手进行培训,帮助新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师安排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别的竞赛从中找出差距,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鼓励带领其他教师和学生进行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成立工作室等,形成教学实践成果一条龙。在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同时注重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建设“双师型”队伍,组织教师到企业中实习、挂职、开展调研、参与生产等。在对专职教师进行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开发和利用,从企业中聘请一些资深的专业人员,从其它院校聘请优秀教师,从园林行业中聘请一些领导,充分利用他们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信息渠道广的优势,聘请他们指导实践、讲一门课、开办讲座等,使他们在学生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是随着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加强而不断提高的,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有潜力的高职学生是我们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盛彬.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办学特色与教学创新的探讨.湖南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一、明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分析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表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更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其中,对于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是确定其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在确定高职人才现有的技术岗位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列出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根据对近年来我校建筑设计技术毕业生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三类:一是设计单位,二是装饰公司,三是施工单位。其中,从事设计或现场管理工作,归纳就业岗位对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表现技能,掌握制图、材料、构造、力学等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等关系;具备建筑室内外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等能力。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并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我们明确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为此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景观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设计师助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将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于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建筑景观设计及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能力。
二、构建突出应用能力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要在建筑室内外工程的设计及管理等都有所长,显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是不现实的。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具有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在上述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从2004级开始我们尝试毕业设计环节分建筑方案设计、室内设计两个模块方向,到如今的整个贯穿三年的分模块教学体系,充分遵从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建筑设计为基本平台,建筑、室内、景观三个模块并行的模块化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教学首先是从设计课入手,以建筑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采用“模块化”分模块、分阶段教学,充分遵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模块方向由共同的一条主线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串接起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的特点,以设计课为主线,将专业分为建筑、室内、景观三大模块,并为建筑方案及场地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装饰设计、建筑与装饰工程以及建筑景观设计等五个模块方向。整个模块课程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贯穿各个阶段理论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环节。在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模块之间相互交叉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模块的选择由粗到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建筑、室内及景观中的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在大二时还可以作适当调整,在完成以上模块课程及实训的基础上,最后完成毕业综合实训。
三、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
以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技能是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的。教学突出实践,通过大量的训练,强化技能的提高。采用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各有所专、更有所长。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修订。梳理开发建筑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模块选修课的安排上则主要体现各专业模块的特色,有着一定侧重。“建筑模块”安排了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场地与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室内模块”安排了家具设计、室内设计Ⅰ、室内设计Ⅱ等模块必修课;“景观模块”安排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建筑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于一般的岗位操作工培训,其对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任选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如构成与模型制作、阴影与透视、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程序设计语言、摄影基础、计算机效果图等相关课程(见图1)。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从建筑设计初步的基本理论到建筑设计Ⅰ至Ⅲ将若干个项目由浅入深贯穿起来,室内设计Ⅰ、Ⅱ也同样,同时通过建筑工程制图、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表现图技法、构成与模型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等强化设计技能的训练;通过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与装饰构造、建筑与装饰施工技术、建筑与装饰施工组织设计等加强了工程技能的训练;由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物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体现出不同模块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课题为导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各项目课题之间从易到难,相互穿插,循序渐进。课题组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对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模块的各实践环节课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环环相扣、内容连贯,同时各模块之间又互有穿插。将设计原理的学习与设计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指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使得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避免改革前各自为政,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如建筑设计初步重点解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采用“学中做”的方法,用三个小的课题来实现对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到了建筑设计Ⅰ至Ⅲ以及室内设计Ⅰ至Ⅱ则是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每一阶段通过2~4个课题的完成,强化训练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最后的毕业环节学生进一步在某一方向进行深化,达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标。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专业各模块岗位能力的分析,形成校内基础专项技能实训、模块技能训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毕业综合实训和校外的毕业顶岗实训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同时,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始终穿行,以项目为导向,循序渐进,强化技能训练。结合专业模块课,将实训与课程紧密结合,集中分散穿行。
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同时,瞻顾到日后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的考试,适当予以引导;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双元制”的顶岗实习指导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将学生带入建筑设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领域,然后在大二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实用、在某一方面更具体的知识;在大三的毕业设计综合环节的学习中,更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题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从而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在行业的竞争能力。模块课程的选择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方向。在模块化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前提,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核心,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保障。在教学中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训、课程与实验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利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模型制作、设计表现能力,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如CAD绘图员、施工员等)的职业岗位技能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及行业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搭建作品展示平台,结合各教学环节,适时举办学生写生作品展、建筑效果图展、建筑模型展、毕业设计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外聘用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聘请来自建设单位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并在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实训等环节中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在毕业实训环节中,通过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教师定期检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口。
五、教学改革成果及今后的发展和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模块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现有的教师力量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此外,该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就业面与模块教学吻合。下表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