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贷约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技术
进入新世纪,现代社会科学、经济、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职业岗位体系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大系统,职业教育面对的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群集,它的教育目标不再是简单地针对职业岗位进行的终结性教育,而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终身的职业发展或职业生涯的职业培训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不同,它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更为全面、深刻,将会引发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一、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首先为职业教育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景化学习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相对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
二、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
1、信息技术作为知识呈现工具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PP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2、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和学习中的交流。在很多职业教育院校中的生源与普通高校相比处于偏下状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随时指导。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在很大方面满足这些需求。
3、信息技术作为实验信息技术作为实验实训教学的工具。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相关理论的学习较为弱化,对于相关的技术和技巧、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实践的环节所占比重较大,而提高相关技巧和技能的直观程度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上协同实验室可以模拟某些在现实环境下去很难实现的实验项目。
4、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工具
计算机在教育领域还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支持思维梳理、逻辑分析、观点表述等。
5、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评价工具。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而新的质量观必须与相应的评价系统相匹配。以往的教学,主要采用百分制的绝对评价方式,信息技术则使相对评价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1、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多媒体教学素材库
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重要建设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要以学校为基础,教师为依托,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以教材为根本,大力扩展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容量为(下转270页)
(上接269页)实力,以科学的管理为保证。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成,将通过校园网为教育教学提供永无止境的资源和服务。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要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随着学校的发展,随着信息的变化,而随时更新、升级、甚至换代,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最新需要。
2、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上。它是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来共同参与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必须符合教学规律,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技能训练中的仿真模拟系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仿真模拟系统可以模拟真实的现场环境,把实验实习很难演示、教师口头很难讲授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可通过软件自我进行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仿真技能训练。
4、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职业教育中的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达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其有效性,遵循“建设—应用—反馈—再建设”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应用中不断滚动优化,提高网络课程本身的有效性。
以信息技术来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和走出职业教育困境的根本途径,也是紧随时展和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的根本要求。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水平必将得到提高,学校将积累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过程模式的变革和优化,会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质量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J].2001年第10期
[2]刘月雷.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反思[L].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硕士研究生论文.
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硕士论文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而银行的信贷征信恰恰是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本文正是基于解决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期望通过对国内外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信贷征信体系;国内外比较;信用评级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研究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贷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受信主体的银行借款客户对硕士论文自己的经营状况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更了解,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作为授信主体的贷款方银行则对客户的相关财务信息和风险了解不够,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而银行的信贷征信恰恰是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通过银行信贷征信,能够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建立信用的记录、监督和约束机制,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本文正是基于解决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期望通过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货币政策;融资约束;现金持有行为
一、绪论
尽管现金是企业获利能力较低的资产,但却是一个企业成立、周转、偿债、投资的必要因素,因此企业保持一定的现金持有率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但是企业的现金持有并不是固定的,内部治理和管理环境以及各种外部因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是从企业的治理环境、行业特征对企业的现金持有特点进行解释,但是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包括现金持有变化在内的多种行为。本文从宏观的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其对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企业的冲击效应,即从宏观货币政策结合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去解释企业现金持有行为。选择这一角度的原因是银行信贷渠道作为我国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的渠道,而货币政策是影响银行信贷的重要因素,此外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制度不完善的地区,融资约束程度可能会更强,企业的现金持有政策更为重要。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货币政策与现金持有变化
货币政策影响微观经济活动的途径主要有利率途径、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由于我国特殊的金融和制度环境,我国的货币传导途径主要是通过以银行为中心的信贷渠道4,5。信贷传导渠道(包括利率传导渠道)影响微观企业活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影响企业外部的融资成本和融资规模对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投资行为进行调整6。由于我国金融体制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金融环境和制度较为特殊,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中重要的重要,企业的外部融资除了少数的未规范的的民间金融,商业银行仍然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7。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也承认了这一事实,2009年时任银行监督委员会主席的阎庆民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表示中国的M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高达180.6%,这远远超过了欧盟(100%)和美国(60%)的平均水平,而且银行信贷的基本上上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M2是影响信贷的直接因素,而且受到政府的直接控制,所以文章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个体的现金持有呈现出这样一种规律: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货币供应量充足,此外投资机会也较多,持有现金会造成较高的机会成本,企业会采取较低的现金持有策略,并降低现金持有比率的增速。而当货币政策趋紧时,处于预防性动机企业会增加现金持有水平,并且提高现金持有比率的增速。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第一个假设:
H1:货币政策紧缩程度与企业现金持有变化程度正相关。
2.融资约束与企业融资
货币政策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效应,这种非对称效应会主要是主管预期、传导机制和市场制度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8。而货币政策是与预期、传导机制、市场制度的有效性紧密相连的国家短期调控政策,并且它存在着逆周期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短期需求是企业在货币政策调整中的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是不同企业满足其短期需求的方式并不一致:低融资约束企业很容易的通过进入信贷市场之外的其他市场(商业票据市场)来满足其短期需求,化解货币政策的冲击,而高融资约束企业只能依靠信贷市场或者不规范的金融漏损满足其短期需求。由于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更难获得信贷支持,所以在面对货币政策和经济环境波动的冲击时,相比于低融资约束程度企业,它们更有可能提高其现金持有以应对各种风险11。基于上述论述,文章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H2:融资约束程度越到的企业现金持有更容易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
三、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为了全面考察我国近十年货币政策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冲击,本文选择了我国A股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05年到2012年,间隔为季度,这主要考虑到货币冲击具有短期性的效应。本文公司层面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新浪财经。为了保证研究的稳定性和可行性,本文剔除了特殊行业和数据不全的企业,最后得到了32352个样本数据。
2.模型设计
文章借鉴了Almeida等和祝继高、陆正飞的回归模型,提出本文的基本回归模型
Cash1=β0+β1MC+β2MC*LFC+β3CFO+β4SIZE+β5BMC+β6Year+β7Industry+ε (1)
Cash1=β0+β1MC +β2CFO+β3SIZE+β4BMC+β5Year+β6I
ndustry+ε(2)
3.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为了考察货币政策对不同融资约束程度的冲击效应,本文将主要的被解释变量定义为现金持有比率的季度之间的差异,同时现金持有比率也是考察货币政策对样本企业现金持有策略的影响,本文将现金持有比率也纳入了考察的范畴。
(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为货币政策和融资约束,货币政策变量运用了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中的货币政策偏紧指数作为货币政策的变量,融资约束程度分别用了KZ指数、产权性质、规模衡量。选择KZ指数作为判断标准的原因是企业的融资约束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化解信息不对称的能力和企业的投资机会密切相关,而且它能最大限度的反映企业融资约束造成的结果,此外KZ指数综合考虑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实状况。KZ指数的具体算法如下:首先,按照是否发放现金股利、资产负债率、托宾Q值和现金、经营现金流(NCF)与总资产之比进行分类,如果发放现金股利,KZ1=0,否则为1;如果资产负债率、托宾Q值、现金与总资产之比、NCF与总资产之比低于中位数,KZ2、KZ3、KZ4、KZ5=0,否则为1;最后算KZ1-KZ5之和,并将其按照排序逻辑回归模型与现金股利/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托宾Q、现金/总资产、NCF/总资产进行回归,求得系数,最后用估计系数求出估计值。按照上述程序,本文计算的逻辑回归的结果为KZ指数=-37.98*现金股利/总资产+3.69*资产负债率+0.62*托宾Q值-6.64*现金/总资产-13.5*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KZ指数的评判标准为如果企业的KZ指数大于或者等于该季度KZ指数65%分位数时被认为是高融资约束企业,如果该企业的KZ指数小于或者等于该季度KZ指数的35%,被认为是低融资约束企业,中间程度的为中等程度的融资约束企业。选择产权性质的原因是国有控股程度越高的企业越有可能与银行和掌握信贷资源分配的政府建立关系,即便是拥有极强抵押能力的大公司也存在着这种现象。本文将产权性质分为非国有企业、地方国企、央企三类,并赋值为2、1、0。
选择企业规模的原因是小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信贷风险较大(无充足的抵押品),严重的成本等比大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高12。本文按照总资产35%、65%分位数将融资约束程度分为三类,并赋值为2、1、0。
(3)控制变量。本文借鉴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选取了上季度的货币政策偏紧指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变化程度和企业资产规模作为控制变量。
3.回归结果分析
表2模型二是现金持有增长率与货币政策紧缩程度的回归分析结果。首先货币政策指数系数为正,这意味着企业的现金持有与货币政策的紧缩程度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当企业面临货币政策紧缩时,会出于预防性动机提高现金类资产在总资产的份额,当货币政策紧缩程度降低时,企业会降低现金类资产的增速,文章的第二个假设得到了验证。其次货币政策偏紧指数与融资约束程度的交叉项的系数显著为正,且其与MC系数之和大于零,这说明了融资约束程度越强的企业其现金持有的变化程度更大,这验证了文章的第三个假设。文章还验证了货币政策滞后效应,文章还验证了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BMC的系数为显著为负,这说明了货币政策对企业的现金持有变化有负面冲击,这与祝继高、卢正飞的滞后货币政策对现金持有没有解释能力的结论相反,但是货币政策的短期滞后规律与经济环境有关。
表3产权性质作为融资约束标准的分析结果,表4为资产规模作为融资约束判断标准的分析结果。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本文以所有A股上市公司2005年-2012年的四个季度(32352个样本)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企业的现金持有行为进行考察。在对国内外现金持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之后,构建本文的理论和模型框架,通过逻辑回归和其他数据筛选的方式构建企业的融资约束指标,进而将该指标与货币政策紧缩指数相结合研究货币政策对我国企业现金持有的冲击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货币政策的趋紧程度与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变化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当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基于预防性动机进行调高现金持有率,当货币政策宽松时,由于没有预防性动机,企业会降低现金持有的速度。
第二,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企业随着货币政策的紧缩对现金持有的调整不同。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银根紧缩期间,为缓解外部融资约束,满足未来投资需求,高融资约束的企业会增加更多的现金,而货币政策对于低融资约束企业的冲击会因为其自身的产权性质、规模效应和自身在资金市场的地位而相对较小。
2.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 由于货币政策在不同融资约束企业之间的非对称效应,货币当局在决定或者调整货币政策走向时,要辅以灵活的信贷利率政策,区别对待不同融资约束程度(规模、产权性质)企业。 此外金融市场的信贷歧视是货币政策造成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企业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发生的重要途径,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对于企业而言,首先应该对自身的融资状况作出合理的评估,融资约束除了外部的因素影响外,自身“原罪”也是无法避免的,正视自身的状况,然后在做出合理的现金现金持有策略。对于容易受到调控政策影响的融资约束企业,应该考虑自身的经营、规模、财务状况做出合理的流动性安排,如果在信贷市场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应该考虑现金类资产的替代品,比如同样流动性很强,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经营的商业信用。
参考文献:
[1]祝继高,陆正飞.货币政策、企业成长与现金持有水平变化[J].管理世界,2009,(3):52-59.
[2]Almeida H. Campello M. and Weisbach M. S., 2004[J],“The Sensitivity of Cash”, Journal of Finance, 59, pp.1777~1804.
[3]周伟,谢诗蕾:《中国上市公司持有高额现金的原因》,《世界经济》,2007,(3):11-20.
[4]姜国华,饶品贵.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扩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J].会计研究,2011,(3):9-20.
[5]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5.
[6]张莉.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效率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5
[7]Allen F,Qian J, Qian M.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 77(1): 57-116.
[8]曹永琴,李泽祥.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形成机理的理论述评[J]. 经济学家, 2007 (4): 76-82.
[9]Levy ,Hennessy C. Why does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vary with macroec
onomic condition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7, 54(6): 1545-1564.
[10]饶品贵,姜国华. 货币政策波动,银行信贷与会计稳健性[J]. 金融研究, 2011 (3): 51-71.
关键词:中小企业 商业银行 信贷政策 融资
一、引言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中最具活力的企业形态,据统计,在我国工业领域里面,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从业人员也占全国从业人员的85%以上。所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于保持我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虽然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多、贡献大,但是融资难。
二、中国中小企业的概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说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骨干,那么,众多的中小企业就是这个经济体系的血肉,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在创作产值和利税、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促进竞争、推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方便人民生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中国的中小企业约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就业人数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85%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NP)的60%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全部进出口总值的70%,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科技型小企业,在经营机制上要比国有大中型企业更为灵活,更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生存能力强。有不少大中型企业就是从中小企业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大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分类统计及有关专项或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数量众多;2.分布广泛,种类繁多;3.经济地位极其重要;4.中小民营经济快速发展;5.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6.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和社会全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7.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概况
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近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根据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7个省市收入(或总资产)在5亿元以下、分布在传统制造业(包括纺织、家电、钢铁机械、建筑建材)、新兴制造业(包括汽车、医药、信息、环保)、流通业(包括商业、外贸、批发、零售)和服务业(包括旅游、文化、体育、房地产)的2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总体来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强烈的贷款需求。目前已向银行贷款的企业占调查数的48.5%,将来需要贷款的占90.5%。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经营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以下特征:
一是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市场开发价值潜力不大。目前已贷款的企业占80.4%,将来需要贷款的企业占76.5%。纺织和食品等行业近期基本没有什么发展亮点,即使有的行业有一定的贷款需求,但多数企业业绩不好,还贷能力差,不是银行信贷重点挖掘的对象。
二是新兴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已贷款和今后需要贷款比例分别为50%和94.2%,贷款缺口达到44.2%。这些行业虽然不像纺织类传统制造业那样在普通人生活中高频率出现,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却是代表着满足人们更好的生活的需求产品,其消费额在社会需求中占据着越来越大比重。
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存在的问题
1.贷款准入门槛过高,中小企业无法达到;2.贷款审批权限上收过度,基层信贷需求难满足;3.信贷管理缺乏弹性,调控存在“一刀切”现象;4.信贷约束大,怕触“高压线”;5.单纯追求低风险高效益,信贷战略上倾向于大企业;6.抵押、担保难落实,企业融资成本高;7.国有银行退出县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农村信用社难担重任;8.缺乏诚信基础上的沟通,难以达成融资共识。
(二)改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建议
1.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2.疏通中小企业贷款的准入瓶颈;3.改进授权授信方式;4.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产品;5.探索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6.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7.充分发挥县域金融机构与网点的作用;8.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林后春.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175―184
摘要:论文实证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在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中占绝大比重,在经济、金融、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银行经营者应按“权利与责任对称。收益与风险对称”原则,建立健全短期和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如绩效与收益挂钩、期权收入制、年薪制和补充养老制度等多种经济激励方式的不同组合等。
2001年12月11日,
银行收人结构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利息收人、非利息收人和非营业收人。在早期银行收人绝大部分来自于其传统存、贷业务的利差收人,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收人结构和业务范围不断发生改变。利息收人所占比重不断缩小,非利息收人比重不断、扩大。即便如此商业银行利息收人在总收人中还是占重要的部分:当前世界大银行的非利息收人可占到总收人的40%,利息收人占60%左右。所以信贷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营业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绝大部分来源于传统的信贷业务。由于我国信息不公开、法律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本市场不发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我国经济仍然长期依赖于银行信贷。虽然我国的金融机构资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2000年到2005年信贷资产持续保持绝对资产比重,并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人员虽然责任重大,承担了包贷包收、终生责任追究的高风险,但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收益,即在信贷运作过程中存在着“权利与责任不对称,收益与风险不对称”,信贷人员在信贷决策中没有多少决策权,但却要承担信贷损失的责任。现行的分配制度存在不少弊端,各银行分支机构对信贷人员的奖励一般都很少,薪金收人与其他岗位人员差别不大,有的甚至不如组织存款人员的收人。银行职工收人由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份组成,虽然个人报酬与工作绩效联系了起来,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成比例。从国有商业银行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由于受宏观环境、观念障碍、制度环境欠缺、现行法律法规障碍、自身条件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度,股票期权、职工持股等长期激励类的措施目前难以实施,但国有商业银行可借鉴期权激励理论的核心,结合信贷人员的实际情况,从信贷工作的风险性、复杂性等特点考虑,对信贷人员实行:基本工资+奖金+风险津贴三位一体的新型报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