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庆西南育才学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节目策划书【1】
节目名称:国庆阅兵的那些事儿
节目类型:电视访谈节目
节目长度:30分钟
播出时段:笔架山信息平台视频播放
选题背景:今年观看国庆大阅兵的人数创历史新高,反响热烈,随后关于大阅兵的报道是铺天盖地,许多看过的人都感触颇深,与阅兵相关的话题在网络上更是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节目元素:把演播室做为主阵地,用录播的方式,以主持人引导,嘉宾访谈、视频画面相结合的“1+2”( 即一个主持人加两个被采访嘉宾)访谈节目。
节目构想:本期节目是以国庆大阅兵为切入点,话题围绕今年国庆阅兵展开讨论,想了解这次国庆阅兵在大学生这个群体当中有怎样的影响,因此请来两名在读的大学生担任嘉宾发表意见,主要谈论看完大阅兵的感想、知道的关于大阅兵现场的、背后的故事。对事件进行评论,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在不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实话实说,畅所欲言。
受众定位:
节目目的:通过这一期节目来告诉观众更多关于阅兵的事情,从而扩大观众的知识面,培养观众的爱国情操。间接的了解大学生对待国家举行此次阅兵的态度。
节目特色:这期节目是根据现有资源和条件做的一期针对韩园学生的访谈节目,围绕国庆阅兵这一热点事件,由大学生当嘉宾来讨论和评论,节目以朋友间谈话的方式进行,嘉宾表达的都是自己观点,这样的开放式的谈话让观众觉得更加具有交流感和亲切感,讨论的气氛更加活跃。
现场人员:导播一名,主持人一名,嘉宾两名。
嘉宾选择:一男一女(萧伟潮、李少琼)
李少琼,女,学校广播台、笔架山信息平台主要负责人,思维敏捷,观点新颖独特、语言组织能力强。
萧伟潮,男,广播台时政部编辑,表达清晰流畅,思维缜密,关心国家大事,对时事政治有深入的了解。
节目流程:
1先播一段视频引出,主持人先点评一下这次阅兵的创新和亮点,创造之“最”。
2。介绍嘉宾,进入访谈内容,先问嘉宾对阅兵的整体感受。然后切入国庆阅兵的那些事。分为阅兵现场的事,阅兵背后的故事[如:包括阅兵村发生的事,老百姓(如:没被选上进行阅兵的人和一般的老百姓的故事,阅兵前的准备工作)] 。中间穿插视频和图片, 主持人与嘉宾共同聊。
3。最后播放视频和图片(有关阅兵后的激动喜悦,社会各界的反响)主要突出普天同庆的感觉。
校园节目策划书【2】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辩论与社交口才协会是位于重庆西北部合川区的独立学院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学生社团。简称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辩才社。辩才社本着为同学们服务,培养同学们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目的,积极开展以辩论、演讲、朗诵、社交礼仪培养,口才和普通话培训为主的集体活动,为着建立一个真正的服务型社团,和不断开拓进取,走向重庆乃至全国争取为大学生交流提供完美舞台并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努力。
一、活动背景:
伴随着大一新生的到来,我社迎来了新一轮的招新。但是比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招新规模更大,人数更多,范围更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会员扩招,总人数已经达到五六百人。对于这些大一新生来说,对我们社团还不是很了解,不知道我们社团到底是做什么的,所以迫切的需要了解我们社团。与此同时,新生已经开始觉得大学的生活很乏味,急切需要指点迷津,找到方向,以丰富大学生活。
二、活动主题:
联系新老会员,使会员之间有所了解,并对我们社团也有所了解,向新会员们展示我们社团的风采,让新会员们更多更好的了解我们社团的历史与性质。
三、活动目的:
新学期的开始,更多会员的加入,又给我们社团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又进行了紧张的招新活动,能更好的为社团寻找了出谋划策的人。希望通过动员大会可以让会员及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社团。
1、总结辩才过去一年取得的佳绩,增进成员间的友谊,使我们辩才大家庭成为一个更温暖的大家庭。
2、总结招新情况,激发新干事,新会员的工作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增强其协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社团开展活动打下基础。
四、活动意义:
通过此次动员大会,可以让我们会员充分了解我们社团,扩大我们社团在我院的知名度,为我社以后举办大型的活动打下坚定的基础。同时,为新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畅谈自己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合理规划自己在今后的三年或者四年的时间里面的生活。大会还将请来我院非常优秀的学长学姐,为我们讲述他们在大学里面精彩的生活和宝贵的经验,避免在大学生活中多走弯路,尽快融入精彩的大学生活!
五、活动时间:待定
六、活动地点:待定
七、活动对象: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辩论与口才交流协会全体会员
八、活动准备:
部门分工:
办公室:
1、负责起草通知文件;通知出席会议的相关人员;
2、负责新闻稿件的写作;
3、负责会议场地申请;
4、社长助理负责发出邀请函;
5、负责大会的记录和现场拍摄工作。
文娱部:
①负责大会期间节目演出人员安排,演出节目顺序的安排。(表演时,文娱部要注意灯光的控制)
②表演音乐要事先准备好,提前放到大会现场的电脑上。最好留一份备份在U盘,防止电脑上的无法播放。
③选出两位主持人。
④选出四位礼仪小姐
宣传部:宣传部负责海报、传单等的制作和宣传工作,海报要新颖
力求让每个会员都知道此次动员大会的时间及地点,并能准时到场。
网络部:
①负责大会PPT制作和演示。
②负责活动现场摄影工作以及后期照片编辑整理。
③加入本社团的信息,把前几届我们活动拍出的照片都展示出来。
组织策划部:
1、负责起草大会策划书;
2、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组织协调各部门间的分工与沟通交流;
3、准备游戏道具;
4、布置会场。
监察部:
a负责大会维持现场秩序。
b负责做好大会记录。
c负责所有人员座位安排
d打印签到表及邀请函,负责签到
外联部:外联部负责拉到赞助。
生活部:
1、负责奖品安排,准备30份奖品(作为游戏奖励) 2、负责此次活动经费。
九、活动流程:
1.社长通知各理事安排人员提前30分钟到场布置会场。会长及副会长助理协作帮助。
2.会员到场就坐后,播放社团相关幻灯片,向会员介绍辩才社,使他们对辩才社有更多的了解。
3.会员到副社长处签到。
4. 全场所有人保持安静,晚会正式开始。
5.主持人入场,介绍莅临嘉宾领导。
6.邀请嘉宾到场就坐,发表演讲。
7.会长宣布本学期计划纲领汇报。(策划部)
8.副会长简单说明辩才规章制度。(网络部)
9.组织部及相关人员负责现场秩序和突发事件的处理。
10.表演节目。
11.主持人宣布大会圆满结束,嘉宾领导退场,会员退场。
12.全体部长干事留下合影留念。
13活动结束后,协会所有干部及干事负责清理会场,并及时做活动总结。
十、活动人员名单: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辩论与口才交流协会全体会员
十一、资源设备:
话筒 音响 电脑 ···
十二、活动经费:
1.邀请函〔10元〕
2.海报及传单的制作〔20元〕
3.会场布置饰物〔10元〕 ······
总计 元左右。
十三、注意事项:
1.前期宣传一定要做好,务必及时。
2.赞助要拉到,保证活动的经费。
3.教室的申请要提前,不能拖。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与管理的交叉专业,对学校资源和能力的要求较高;我国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原有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工程技术类课程上的力量都显得相对薄弱。同时,当前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也使得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不得不转换教育理念,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符合就业形势、符合专业发展的革新。本文认为,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变革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独立院校的实际出发来构建和优化,体现“求实,求是”的特色。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市场需求;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68-02
1998年,工程管理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距今只有14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国内的一本、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时间就更为短暂。我国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原有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工程技术类课程上的力量都显得相对薄弱。2012年,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对重庆地区部分国有和民营房地产建筑公司、装修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进行三年内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三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其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工地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材料实验员、建筑合同管理、建筑设计等岗位。同时,对近三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显示其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预算员、房地产销售人员、资料或合同管理员等岗位,其中做施工现场工作的占到整个被调查男生的54%,做预算工作的占到被调查女生的32%。在此现实情况下,本文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从独立院校的实际出发来构建和优化,体现“求实,求是”的特色。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由上述,本文认为,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应用型能力结构、管理―工程型专业知识结构、内向型服务范围”为主体的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较为薄弱,科研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学生能力机构的培养上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其次,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依托发展而来,所以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上应该发挥优势,建立管理―工程型结构,即以经济管理类知识为主,兼顾土木工程类知识;最后,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的服务范围一般是面对地区、面对国内,应建立内向型的服务目标。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调研,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要求掌握扎实的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要求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三是要求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四是要求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要求毕业生具有施工、测量、材料等方向的初步实践能力;六是要求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本文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从岗位需求、精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出发,设定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该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监理、物业管理等。
2.其次,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应设置四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是工程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建筑设备、工程力学等;二是经济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管理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财务管理等;四是法律类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3.最后,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共同构建系统、务实,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才能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三、应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条件的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实践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独立院校的基本情况,课程实践的形式应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实践、教师指导实践、实习基地的现场观摩与操作、课堂教学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各种形式。而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建立有针对性的、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验课程;二是拓展实习基地,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岗位,以明确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
总之,秉持以需求为导向,“求实、求是”的原则有利于我国独立院校科学、系统、合理的构建和优化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傅兰英,柳佳,付强.独立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9月.
[2]徐仂.独立院校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2(17).
[3]冯宇楠.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2008(11).
[4]魏红.浅议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2(13).
【关键词】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语码转换
一、引言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60年代,但真正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它是指在同一话轮或连续的话轮中使用来自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方言或语体的词和句子;或指说话者从一种语言转用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专家认为语码转换可以帮助交际者实现更多种类的心理动机,如间接回答和缩短心理距离等。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的媒介语基本上还是英汉双语。根据专家调查,全部用英语(2.6%)和几乎全部用英语(24.6%)讲课的大学英语教师加起来仅占教师总数的27.2%。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对交流有特殊的效用,课堂上教师先使用第一语言开始讲课,接着会转换到第二语言,然后又再转回到第一语言,这样的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替使用,即语码转换,可以有效促进第二语言教学,使课堂交际功能达到最大化。该文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从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存在原因及其作用等入手,对语码转换在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语码转换的策略进行研究,促进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达到促进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二、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特点
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在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设计中大学英语作为一门校级必修课,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但其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1 师资不足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英语教师中专任教师1008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396人,占教师总数的39.3%,与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些公立本科比较,还略显不足,且在转制之前(前身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独立学院,现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民办普通本科)还有部分教师来自外聘。部分外聘英语教师面对的是一本或者二本的学生,而本院的学生与一本的学生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全英文的教学模式或是少量使用母语的教学模式直接照搬到本院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此外,来自其它高校的教师对学院的学生不甚了解,交流的机会也有限,其英语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本院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转制后辞退了部分外聘教师,再扩招了不少优秀的英语教师以补充自身的师资不足。
2 学生现状
人科院的学生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学院的学生大都思维比较活跃,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接受新事物快。在人际交往、学校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中积极踊跃。这些都是学院学生的优势。另一方面,他们身上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入学成绩整体较低且呈现两极分化,学科基础较弱;自控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有待改进;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如高考遭受挫折,有很强的自卑感。英语水平与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英语基础薄弱,一个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高考的英语成绩达到了及格分数线。学生普遍存在发音不准,带有很强的地方口音,听力水平低下,词汇量小,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部分学生甚至对上英语课感到厌恶、恐惧,缺乏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决定英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教材的选择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大学英语选用的精读教材是由外研社2005年1月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听力教程是上海外语教育社2009年7月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视听说教程》第二版。该教材是国内开发较早的一套面向学习者需求的系列电子教材。本教材配有的电子教案。本学院本科主要分为二大类,艺术本科(音乐,美术等)和普通本科(工商,人力资源等),经过教师在几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该教材较为适用于本学院普通本科生,对艺术本科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的问题是:(1)词汇量较大,部分词汇较生僻,不易记。(2)课文偏难,不易理解。(3)学习内容多。(4)听力较难。基于这些问题,即便所选教材对部分学生不算最理想,但作为英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语码转换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出现的情境及必要性
针对本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院大学英语课堂采取纯目的语授课是不现实的,因此运用目的语与母语语码转换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语码转换出现的情境
(1)讲解课文中语法点及生词,进行句子或段落翻译时
在英语课堂上,讲解课文时,教师常常会讲解到一些重要的语法点,以及对一些生词进行讲解,然后还要对一些句子或段落进行翻译,在这种情况下,语码转换经常出现。例如,下面是课堂上英语老师的一句话:”Out rushed the boy.”这个句子用的是“倒装句”中的完全倒装,也就是把谓语动词完全移到主语之前,倒装原因有二,一是语法结构需要,二是强调,根据上下文,此句倒装的目的是强调,意思是“男孩跑出去了”。这句话中,老师简洁明了地讲解了语法、单词,并翻译了句子,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肯定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个句子。
(2)减少或消除交际障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是外语,所以,课堂上并非所有的内容学生都能流畅地用英语表达,于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会使用语码转换。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家乡时说:“I come from a very beautiful city,which is famous for its ???...老师,拉面用英语怎么说?”“面”这个词对应的英文单词学生是知道的,但“拉面”-stretched noodles对于这位学生来说是个生词,他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他采用语码转换来使自己的语言表述继续下去。由此可知语码转换在课堂会经常出现,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是有必要的,而且它在某些时候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英语的热爱,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增加幽默感,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增进师生感情
英语老师正在讲解课文,这时发现部分学生在旁若无人兴致勃勃地聊天,而且声音不小。这时,老师没有直接怒斥这些学生,而是让这些学生周围的同学提示一下他们,然后说:“请不要在老师这么投入地在讲课的时候,讨论得这么high,难道你们已经预测到我要问的问题了么?”老师通过语码转换使自己的话语富有幽默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给了那些学生足够的面子,避免了尴尬。这样,课堂上师生之间就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师生感情也就会变得更加融洽。
2 语码转换的必要性
针对本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教师都应该意识到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实行目的语与母语的语码转换是必要的。在课堂上适时、恰当地进行语码转换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校大多数学生为了更好了理解所学内容也要求在英语课堂中实行语码转换。在课堂中必要时使用母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所教授的内容,提高学生目的语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目的语的信心。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的进行目的语与母语的语码转换是必要的。
虽然语码转换是必要的,但也要避免频繁的使用,学生目的语的学习在课内和课外都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课内教师应该尽量创造这样的语言环境,在不妨碍学生理解的前提下应该多加使用目的语,以保证学生能更多的接触到目的语。
四、结语
由于英语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是外语,学生多数是通过课堂接触英语,所以他们的思维基本还是先中文后英文的。若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适当说一些母语,不但不会影响英语的学习效果,反而会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语言和语言使用的语境之间是一种相互顺应的关系,语言选择塑造着教学课堂的语境,同时也被语境所塑造。总而言之,英语课堂语码转
换能给教学带来诸多有利的因素,是值得教师借鉴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文春梅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研究――以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为例[J].海外英语,2012 (8).
[2]李兆梅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实证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2 (01).
[3]汪继敏 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语码转换[J]. 韶关学院学报,2008, 29(2).
【摘 要 题】学术平台
【关 键 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建构/教学模式
【正 文】
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综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影视教育者去分析“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症”,去探寻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去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因为,今天的影视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时期中国影视娱乐和影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探寻影视教学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模式,是影视艺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 现状分析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专业迅速扩容,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从重点综合性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从影视专业性院校到大多数院校遍地开花。影视艺术专业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香饽饽”。“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1] 这种格局的出现,与时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观念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影视艺术专业属应用型学科,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设备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础性师资转型相对较快;同时,开设影视艺术专业生源多、收费高,更多的是迎合办学主体“功利”性的追求和缘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大潮,必然会出现“经营粗放”、“教学泛化”、“人才档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等弊端。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教学的客观现状,其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规模,但缺师资
现在创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与院校,很大一部分是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艺术教育和影视教育的大潮应运而生的。泛概念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兼容跨类的新闻、传播专业一起,使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走上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它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展。许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公共基础部的部分专业和师资与影视相嫁接,创办出广播电视新闻、影视广告、影视美术、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摄影摄像、动画、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等多种影视专业。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在边教边学中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部分师资在影视方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电视理论的学养和电视创作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很丰厚,许多教师在影视专业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视专业创作的经验,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影视艺术学历教育或乏有从事过影视创作实践的教学师资。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大量聘用一线的编导和记者作为影视教学专业课的主要师资,虽然这部分师资往往以经验和体会补充了教学的内容,但缺乏电视的系统性理论基础、很难把体会和经验上升到学理层面,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能给予充分的保证。因此,影视专业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展与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的奇缺,成为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有数量,但缺质量
影视艺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既有学理素养并具有应用技能的创造性人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别于理工和文科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影视专业招生上理应实行定量控制。然而,不少院校被热流般涌起的影视艺术类生源所驱使,不断推出影视艺术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自身的学科实力、专业技术与设备师资条件,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西南某学院的二级影视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其8个影视艺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规模之大、专业之齐、学生数量之多,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必然带来后续教学培养的整体无序性、培养目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影视教育的质量。为此,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影视专业学生普遍是影视通识性人才,影视理论研究与影视策划能力不强,影视创作思维与创作技能薄弱,同时也存在知识与能力的“撇脚”。诚如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所言:“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2] 杨飚虽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教学的质量问题,同样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影视艺术教学上的质量通病。对影视教育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记者、编导、主持人和制作人才,或是一个媒体策划和影视文化管理者,决不仅是换换课程这么简单;它与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培养理念、课程结构、师资设备等有着相互连动的耦合关系。
(三)有体系,但缺创新
拥有影视艺术专业的院校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在专业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已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在理论上大体一致,都在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本学科与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本学科与本专业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适应宽口径专业或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或就业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信息处理与社会调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实现上述的人才体系目标。因此,多年以来形成了相对有区分度的两大类影视艺术教学体系,正如曹廷华概括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教育围绕着‘通才’和‘专才’两个方面展开了教育,专业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技能化教育,综合型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素质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多的是在文学,中文,新闻,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嫁接或者是升华”[2]。诸多院校影视专业的教学培养体系基本上是沿革这两类。所以当“回过头来看,我们培养的影视专业人才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甚至把西师,川大,川师的学生在一起比较,我们的差异性并不大。把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北京的学生相比较,我们之间的特色并不明显。把全国相当的影视传播专业的学生相对比,除了个体的差异比较明显外,整体的差异比较小。我们预想的竞争实力也没有达到所渴望的期待指数。新闻单位对影视传媒的人才似乎是越来越不重视,受到的批评和争议也越来越多”[2]。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年来不少影视艺术教学还是按照借鉴一般教学的惯性进行影视人才的培养,影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缺乏创新,各院校的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各校应有的特色和“核心产品”,百校一面,十多年不变,压抑了各院校影视艺术教学的创新、桎梏了影视育人教学模式的与时俱变。
(四)有通识,但缺能力
影视艺术院系的确为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输送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成为中央、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主体力量,成为中国影视界、演艺界和国有及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中流砥柱”。同时,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传播专业还培养了一大批“种子”,这一大批“种子”正活跃在当今各级各类的影视传媒界,成为支撑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的基石。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各院校影视专业的扩招,近几年来,影视艺术和影视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不论是出自注重“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艺术院校”、“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重点大学”或是“培养影视通识性人才的一般院校”,其影视理论素养、影视策划和影视实践创作能力普遍隐含着下滑的危机和趋势。周星指出:“不少大学在影视专业上丧失大学气象,不切实际地上马播音主持、影视表演,具体到细微程度,并不见得有基础,只是招生有吸引力,但自身学科力量如何却不去考虑。”[1] 实际上这类现象在影视艺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例如,我国较早开设影视动画专业的高校有“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杭州商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17所大学”[2]。近几年新上马的院校还有中南民族大学、江南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然而,在2005年6月1日到6月5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国内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拿得出手的成型作品少得可怜,优秀的作品数量也是“凤毛麟角”。以影视动画学生的作品数量与全国开办的影视动画专业数量相比,则极不协调。这一事例虽然不能代表影视专业教学的全部,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学生创作能力之薄弱。正如曹廷华指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学生不适应传媒的需要,一个原因是理念和意识的局限,另一个局限是实践的大量缺乏和技能上的不能更新。”[2] 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水平,影视业不仅需要精通影视业务的通识性人才,同时也需要有实际创作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我们的影视教学很难满足这两者(尤其是后者)。
(五)有成品,但缺“出口”
近五六年来,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生源火爆,不少高校不断拓展扩张这类专业,正所谓多一个专业就多一个就业机会。但是,招生热门的专业未必就有社会“抢手”和紧俏的就业岗位。在当今的社会里,可供影视艺术毕业生选择的影视艺术工作领域还是比较多的。然而,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影视和媒体专业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虽说影视艺术和影视媒体尚属时展的朝阳产业、从业的专业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受目前我国企业体制属性的制约及影视专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工科、文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面还比较狭窄,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影视艺术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上、游离在各大电视台与社会影视制作公司之间,也有的影视专业毕业生离开了心仪的影视传媒改事其他的职业。影视艺术和传媒专业的成品“出口”瓶颈,直接影响着影视教育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影视教育者必须直面和思考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 建设思路
我国影视教育和影视专业教学发展所折射的上述问题,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众多的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格局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题。创建影视艺术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个影视特色鲜明、以特取胜的人才教学体系,围绕特色着力夯实文学和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这一重要基石;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高效转化的教学创新机制;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突出特点、以特取胜
影视艺术专业属于设备、经费投入需要量比较大的专业,而国内许多非影视艺术专业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下开办影视艺术专业的。因而,在有限投入的“校”情下,更应该强调和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质与专业特色,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要坚持把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石;要夯实这块基石,就要突出特点、以特取胜,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把特色扎根在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使影视艺术教学体系独树一帜、独步天下。创办影视艺术专业,要兼容艺术院校“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专业化和重点大学“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学理化特征与优点,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体现自身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突出特色。只有坚持影视教学的共性和各院校自身影视教学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影视院校,争取实现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与学科齐头并进
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是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实施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强盛的师资和学科。当前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大多数院校都完成了量的积累、正从量变“拐”向质的提高阶段。质的提高成为下一轮各影视院校教学竞争的核心。影视艺术的师资有四类,其中三类缺一不可:一类是将帅之才,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学科带头人,这类人数量不多,但决定着教学与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另一类是“文”将才,是头脑型的研究和策划型学者,是影视前沿的理论与影视策划的研究者,是培养学生影视文化学养和学理的骨干师资,是专业的中坚力量,是院系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还有一类是“武”将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骨干、完成教学能力转化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力量。在强化师资和学科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占领影视艺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高地”,注意吸收日趋增多的“海归”人才。这是下阶段打造影视师资和学科特色及教学创新的新亮点,也是影视艺术教学接轨国际的本质体现。
(三)全面整合影视教学资源
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是影视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要实现学、产、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影视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知识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教学等资源内容,必须优化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把教的理论和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影像产品。
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的模式、创建影视艺术教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想理论创新认识上,更要扎根在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创新,就在于造就和培,养创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具有广博文化素质与影视创作能力、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与竞争能力、体现影视与传媒特色及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星.21世纪艺术教育格局中的影视教育发展分析[J].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