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是化学教育界的共识。近年来,中学化学实验的作用和地位已得到初步肯定,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获得各种知识,培养观察、思维、设计、创新和逻辑推理五方面的能力,化学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又称“思维知觉”,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任何人的观察能力都不是与生具有的,而是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化学实验就是一个具体实践的过程,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自发的,要靠教师的诱导、启迪。
如鲁科版必修Ⅱ第2章第3节《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中“气体制备实验”的观察重点是“装置”,“试剂”及“操作”,而鲁科版必修Ⅰ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中“元素性质实验”的观察重点是“条件”和“现象”等等。应当让学生熟悉这些化学实验基本观察范围,并在此范围内选择重点观察现象。如:鲁科版必修Ⅰ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做镁条燃烧的实验,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学生观察到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观察有光泽的金属变成白色固态物质。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过去的旧教材中,化学实验大多数都是抓药式的验证性试验,启发性、探索性不强,极大的影响了对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的培养,况且有些实验的成功率不高,更加抑制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而现行的新教材则不同,在课本中涉及到很多的“活动探究”型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究发现,自行设计相关实验,并利用设计相关实验及时发现并解决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培养自己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鲁科版必修Ⅰ第2章第3节《氧化剂与还原剂》探究Fe3+氧化性的实验教学中可将“FeCl3溶液与Na2S溶液的反应”让学生设计一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现象。开始,学生可能很不以为然,然而学生在设计并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下列几种结果:(1)两种溶液混和后,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溶液颜色变浅。(2)两种溶液混合过程中,有黑色沉淀产生,震荡后又消失,最终产生白色浑浊,溶液颜色变浅。(3)混合后,溶液中出现黑色沉淀,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由于这些不同观察结果的产生,诱发了他们对实验设计的怀疑,他们就极力想知道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即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尽可能的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发现的问题,学生们通过翻阅书本和资料,找到此反应会因“FeCl3和Na2S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现象,而这个“量”又与试剂的加入顺序有关这样的结论。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素材,鼓励学生对这类实验大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鲁科版必修Ⅰ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中介绍NH3性质时根据NH3的喷泉实验提出设计CO2的喷泉实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明白CO2和NH3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气体,NH3是极易溶于水的,而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关键是要找到一种类似于水的液体能大量地溶解CO2,使瓶中的CO2越来越少。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想到了碱的溶液Ca(OH)2溶液和NaOH溶液,最后用事实证明使用NaOH溶液的效果好,完成了设计。在实验习题的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设计,独立完成。如:在学习鲁科版必修Ⅰ第2章第3节《氧化剂与还原剂》中有关铁三角的知识时,用两种方法证明Fe3+有氧化性,学生参加设计方案就有十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有好些方法是很有创新的。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形成简单初级的认识,从而提示矛盾,激发思维,进行推理和思考。一般采用的实验与推理相结合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实验后推理,就是教师或学生先做实验,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从观察所发现的现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结论,以巩固所学的理论与概念。如讲铝与碱反应时,先演示铝片与苛性钠溶液起反应,铝片溶解,并伴有气泡产生,提问学生:“一般金属只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铝为什么既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又能与碱反应放出氢气呢?”揭示矛盾,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答进行推理,然后逐步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加以总结。另一种是先推理后实验。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知识出发,对某个化学反应可能发生的现象及其结论进行推理,然后由教师或学生用实验证明推论是否正确。例如在讲“苯酚的化学性质”时,首先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苯和乙醇的分子结构及性质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苯酚的分子结构,接着提出“从苯酚的分子结构看,你能预测苯酚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推断,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各抒已见,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就演示苯酚跟钠、溴水等反应的实验,回忆对比苯酚的取代反应比苯跟溴的取代反应容易得多,指出羟基对苯环性质的影响。同时又对苯酚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指出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苯酚在水中能发生微弱电离而呈酸性,然后又做苯酚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加以验证。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以上五种能力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做到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紧扣教学大纲,积极探索,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得到巩固并能够熟练应用,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从多方面体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于浩.中学化学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
关键词:草木灰;紫色火焰;黄色火焰;钴玻璃片
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学校考上大学人数的多少,是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尺度。要想出好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有许多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因为对教材的理解不太深入,对现行教材颇有微词,认为有些地方差强人意。为此,根据教材内容,我们选做了一个课外实验活动。
步骤: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找草木灰0.8千克,加水搅拌,过滤,重复五次,使碳酸钾充分溶解。加水量以高出容器三厘米为宜。为节省时间,每组用二十个漏斗同时过滤,滤液呈浅红色。把滤液收集起来,用三个小锅加热蒸发,收集到浅红色粉末113克,这些粉末是碳酸钾与碳酸钠的混合物,其中碳酸钾含量较高,还含有一些有机杂质。
原理:草木灰中含有大量碳酸钾。碳酸钾极易溶解与水。滤液呈浅红色,是没有燃烧充分的微小有机物。钙、镁及其它金属离子可形成碳酸盐沉淀而被滤出。碳酸钾与碳酸钠进入滤液。
无论是碳酸钾还是碳酸钠,它们溶于水都形成无色透明均一的溶液。我们过滤的滤液是浅红色,这一现象是同学们实际操作时发现的,同学们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掌握了有关碳酸盐溶解性的知识。他们在惊讶、欢喜之余,无形中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深入了。我们长说,听到的忘得快,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积极思维,也牢固地识记了碳酸盐的许多理化性质。
又如,用铂金丝蘸取制备的粉末,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看不到紫色火焰。隔钴玻璃观察,钠的黄光被滤去,呈明显的紫色火焰,避免了钠离子的干扰。与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人教版)第38页第19、20行的叙述完全一致。用铂金丝蘸取纯碳酸钾与碳酸钠的混合物粉末,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虽然黄色明显,但紫色火焰也能看到,不存在钠离子的干扰。与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人教版)第38页第19、20行的叙述有出入。
经过这次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让许多化学教师也充分感受到了教科书内容的博大精深。对学生来说,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培养了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化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一、认真体会新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编制教案前,要反复研读教材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辅材料。确定要制作的平台能够在引导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同时,让探究性学习走入课堂,走人化学学科的教学,切实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过程性、趣味性及生成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钠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就要充分体会教材意图,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钠的保存、钠的切割及钠的受热熔化等去探究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使学生很容易地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为:
1、钠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块状固体。
2、钠的硬度较小。
3、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
4、钠的熔点较低。
这样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的知识就很容易使学生记忆深刻。并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依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探究式教学活动跟知识性学习一样是有序的,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道理。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三维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对探究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创设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的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化学新知识的兴趣。另外,设置的探究过程还要结合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能提供的信息及运用学生自备、教师准备的实验器材等,通过学生的科学猜想、教师的指导点拨、实验探究与验证、理论推导等方法。让学生对设置的化学问题实施具体探究分析,归纳出结论。例如:在学习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这一实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以下内容:
1、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推测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可以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来做?
2、针对现有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或两套完整的实验装置来完成这一实验。
3、把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与教材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讨论一下实验装置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在上课时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现行的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然后在进行知识的深化,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出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知识,也能对该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三、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合理完善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进行综合,让学生猜想、发现的问题能得到充分的探索性研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当然,“探究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的、创造的、思维的、开放的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并不是惟一的。关键是教师要切实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有开拓性地开展工作。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不仅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更能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结合教学过程优化师生情感
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飞跃、逐步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特殊的阶段。但是,高中生感情脆弱,情绪起伏较大,要搞好化学教学工作,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重视化学情感教育,发挥情感教育的正效应,使学生进人最佳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健康的发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基础。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师生关系是从属关系,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学生不听话,教师可以惩罚他。这种关系只能压抑人的情感。新的教育观念认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学生的情感总是在教师的情感的感染下逐渐萌发。进而迸发出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用教师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化学。师生关系是坦诚的。一个教师若能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说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摘
要:本文就《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进行了宏观对比,同时为具体表现二者的区别,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以期达到见微知著的目的。通过这一章的不同诠释可见新版教材的革新之处:科技前沿知识的引入、生物基础知识的深化、圖片的具象化呈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渗入等。本文探讨内容略显浅薄,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旧教材;高中生物;教材对比
一、前言
从2004年至今,15年光阴过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下文称为2004版实验教材)教科书即将成为历史,而经过实验教材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铺垫,《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下文称为2019版教材)已经成书。新版教科书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方向,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教材设置,如在必修一的“科学家访谈”一栏中,与施一公教授的对话中,通过教授的个人经历、科研过程就极大程度地呈现了社会责任的内涵。下面通过结构设置、内容设置及栏目设置等方面,对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的革新之处进行分析。
二、宏观对比
(一)名称设置
2019版教材将生物教材命名为“生物学”,在2004版实验教材——“生物”的命名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学”字,在课程标准的命名也为“生物学课程标准”。生物学作为六大自然科学之一,虽然可以简称为生物,但“生物”这一名词所指的是生物本身的内涵:“泛指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体”;而生物学更加强调了学科的特点,更为正式、严谨地表明了这个学科的含义:“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结构设置
根据2017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模块的设置与2004版实验教材有所不同:将原有的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了拆分,与之前的选修教材进行部分合并,设置为选修性必修教材,同时选修部分设置三个拓展模块,供“3+3”高考制度中,学生的高考考试科目内容的学习,教材结构上也因此产生了变化(图1、图2)。
在教材结构的设置方面,2019版教材的必修部分延续了之前的设计,在课程的大体顺序上没有过大的变动。必修一的章节内容、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必修二的章节由原来的七章内容变为六章,将第六章的杂交育种与基因工程挪至了选择性必修部分。选修部分更贴近社会生活:涉及常识类教育、对生物相关职业的介绍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这样的教材设置对于将生物设置为未来发展选择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相关职业的前景,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乐趣,为将来求学、就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三)内容设置
1.知识点更为深化
2004版实验教材对于一些知识的介绍并不详尽,但在2019版教材中却得到了进一步的介绍,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中对“水为什么是良好的溶剂”进行了解释的同时,还联系了与之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这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学、复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参考。知识的丰富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运用传统教学法,老师的授课内容可以更加具有科学性、更加丰富;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支撑,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支持与方向。
2.部分内容调整
2019版教材在对2004版实验教材的内容进行大部分保留的同时,也对其中一些知识块的顺序设置进行了调整,如必修一第一章中,将原本在第二节结尾的细胞学说内容移至第一节开篇。教材对一些内容进行了删除,如对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处原有的“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进行了删除,删除的内容有的被应用到其他栏目中,如将上述“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进行简化,进而形成“思维训练”栏目中的内容。教材也对科学前沿知识进行了更新,如在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的生物科技进展栏目中选择了“基因组编辑”的前沿科技,展示了2016年华裔生物学家张峰的研究成果,并在栏目结尾列举了我国的前沿科技成果:克隆猴诞生、基因组编辑治疗癌症等,这种方式显示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渗入,同时引发学习者对滥用基因编辑技术,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技术进行思考与讨论。
(四)栏目设置
2019版教材对2004版实验教材的栏目进行保留的同时,也进行了调整。部分栏目的名称发生了改变,如2004版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栏目更名为“探究·实践”,将原有的“与生活的联系”合并入“与社会的联系”栏目;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对栏目的应用更为频繁,如“学科交叉”栏目的应用,这一栏目也使生物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联系更为密切。
2019版教材在“本章小结”栏目的编排上以“理解概念”和“发展素养”两个方面总结了学习者在学习完一章课程后应掌握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同时取消了“网站登录”,这项变动有利有弊,它使之前输入相应网址,但却出现无关网页或不存在页面的状况得到了避免,但同时也不能为学习者提供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可推荐的网站,展开课外学习。在书的附录部分,2019版教材增添了实验室的安全准则。
(五)外观设置
相较于2004版实验教材,2019版教材在纸张的厚度与材质上、字号的大小、图片的设置与文字结合上有了更好的选择。同时在色彩上有了不一样的风格,如在“思考·讨论”“探究·实践”栏目的背景色选择了蓝色、紫色,整体的生物教材风格冷静、具有科学性。对于图片的设置上也很大胆、精良,如在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处,以我国国宝大熊猫为“个体”系统进行举例,占用了两页的篇幅进行描绘、说明;必修二第六章第四节“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处,用了极为精美、形象的画面,用各个物种在时间的道路上前进的景象描绘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在2019版教材中不再出现图片模糊不清的情况。
三、以高中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分析
(一)结构、内容变化
2019版教材延续了2004版实验教材在“细胞的基本结构”部分的整体结构,依旧是以“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这样由外向内的思路进行,但教材将之前位于第四章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的整节内容挪至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处,与原有内容进行了整合、重新命名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删除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这一实验。教材内容的设置与细胞核部分类似:先从更具象的功能入手,通过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中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的关系,从而引出结构的内容。整个细胞膜部分的知识块顺序为:“细胞膜的功能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究(思考·讨论)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框架”。
(二)图片的合理应用
通过细胞器部分的设置再次显示了本次教材的这一大突破,即图片的教学开发。在细胞器这一节中,2004版实验教材选择先介绍几个重点细胞器后,通过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对比,再介绍其他细胞器,最后对细胞器进行整体知识整合。2019版教材直接用两页的篇幅展示了动、植物两种细胞,同时突出二者相同、相似、不同的部分,将叶绿体、线粒体等重点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与描述。这样的图文设置方式将文字整合到图片上,既不会拥挤,又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供学习者进行标注。
(三)信息的更新、利用
在细胞器这节的“问题探讨”栏目中,2019版教材选择以C919飞机——我国研制的第一代大型客机作为问题进行导入,同时在第三节细胞核的“生物科技发展”栏目中,教材选择了我国克隆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成果——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进行介绍,这种设置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培养,引导学习者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参与讨论、理性解释。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前行,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信息的摄入量在不断增加,未来的教材编排趋势是否会随着新的科技成果的问世而不断地更新,是否会随着当今学生的素质提升而更加深入,这些问题在这次2019版教材的問世也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对于教材来说,2019版新教材有许多的革新之处,与此同时也对2004版实验教材中的精华进行了保留,新教材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实践发现,这也是时展带给我们的挑战,我们在前进。对于教师来说,在掌握个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学科前沿知识的摄入、教学手段的提升以及终身学习都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课堂
在当前仁怀教育大发展的趋势下,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如何科学地设计、指导、实施和评价课堂教学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成为每位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建立新的学生观,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观和评价观,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设计,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最大程度地逐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完成最终的教育目的。因此,在全新的课程结构和三维化的课程目标培养模式下,选择与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一、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出发探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也就是教学目标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新课程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意味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学科的价值应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追求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分析与研究及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要素,制定出科学合理并且具有多重性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实施程序,如:实验导学的实施步骤:设疑质疑一一实验探索一一分析归纳一一巩固开拓;概念形成策略的实施步骤:呈现实例一一确认概念一一强化练习一一发展思维技巧;行为练习策略的实施步骤:明确课程的目的、环节和内容一一呈现新信息一一控制练习时间,通过语言提示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新技能、新结构一一个别指导一一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练习;探究学习的实施步骤:问题的提出一一信息搜集一一问题处理一一法则性的发现,等等。比如,对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全面而不狭窄、到位而不越位、联系而不加深,注重知识的基础性、能力的层次性和过程的体验性,注重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注意教材不同栏目的不同功能和不同教学要求,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从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出发探求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是选择教学策略的最重要的依据。比如在高中化学中,同样是概念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因为概念有不同的属性。如高中化学中“摩尔”这一概念是无法通过实验去观察、去验证的,此时宜采用以奥苏贝尔的接受式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按如下几个步骤完成:引进“摩尔”这一概念的必要性——给出“摩尔”的定义——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总结归纳使用定义时应注意的问题。再比如“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是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来验证的,此时可采用以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其步骤为:计算1摩尔几种固体和液体的体积——计算标准状况下1摩尔几种气体的体积——讨论给出决定物质体积的三要素——分析得出1摩尔不同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而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却大致相同的原因——归纳总结,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当然中学化学知识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构成,这些不同类知识更是各有特点,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予以考虑。
三、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出发探求有效教学策略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一)改变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就是要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形成良好的角色转换机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最优化理论,培养学生从“仓库式”(积累贮存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采撷酿造式)学习,让学生自我酿“蜜”,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技能。
(二)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
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主体性。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可以引发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发散思维,对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合理的解释。
结语
高中化学教师在选择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时,应以注重发展、交往互动、培养能力为依据,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标准,综合考虑教学全过程的各要素,及时地反馈、调整、优化组合、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