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形势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规划医学生涯 阶段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71-01

临床教学属卫校的核心工作。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我在内科临床教学工作已有十年经历。从2000年到2012年期间担任我校内科学教学工作以来,经常和学生们交流和探讨学习方法,对实际情况较为了解。也深刻地体会到中职医学教学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模式。

在医学教育方面传统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高中理科为基础进一步完成医学基础科目的学习,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等科目,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从基础学科向临床学科推进,逐渐掌握《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儿科》的诊疗理论和研究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优点是基础理论扎实。从完成第一阶段以后,学生就具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基本上能自学临床医学教材的内容。对疾病的发病原理和发病机制已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些内容教师上课时只要简要讲解即可,而把重点放在诊断和治疗方面。

这样将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容易形成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了大量实用型的医学人材。

2.基础扎实,在科究方面有相当的潜力,为少见病、疑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基础。

分析:很显然传统教学模式符合人类思维和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但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美好的愿望在现实残酷中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中等职业医学生来说不太适用。如果在中职医学教育中仍然沿用以上的教学模式。将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由于学生对发病原理和发病机制的了解不透彻不够深入,无法理解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出现的种种纷繁而复杂的情况。导致学习兴趣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二、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

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

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这些内容均应详细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主干课程,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几千年来中医学科秉承师传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宗师,虽然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大都被现代教育培养模式所取代,但其精髓不变,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临床实践。为此,10余年来笔者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坚持中医药特色,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仅仅掌握教材显然是不够的。医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先进内容,如儿科疾病新的研究进展和适合的西医知识。目前诊治疾病大多是中西互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不仅克服了中医诊断和部分治疗上的缺陷,也有助于中医辨证施治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使中医治疗更加有的放矢。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PBL教学模式 PBL(ProblamBased Learning)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医学教育中,并成为国内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新方向[1]。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采用基础学科和通过中医儿科学教学经验总结对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思考,认为选取良好的适宜临床应用的教材内容,汲取现代医学发展知识,积极开展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并举,重视急重症诊断,优化专病教学等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将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病例在小课中作为讨论对象,提前将病例内容发给学生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预习、查询资料、多学科联贯知识、思考分析),然后在小课中进行由学生主持的讨论发言,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由老师进行总结、归纳、评估。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与基础、临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提供了一条途径,为学生将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完成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模式转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理念,临床理论课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教材内容,又要不断更新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以便传授疾病诊治的现有可获得的最佳知识,并提出疾病诊治的现有疑点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余继续学习。这种教育理念不但传授教科书及教科书之外的最新知识,还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惑,如何获取专业最新进展,最终完成传统的“以教材、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教育模式向“以教材与参考资料并重、教师与学生互动和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并重”的启发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2]。

2.3 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已开始采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法,即运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标准化患者又称为模拟患者(simulate patients),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并乐于做此项工作的非医务人员及学生。经过培训能熟练掌握体检诊断的全部操作步骤、技巧和评分标准,能模拟某些临床疾病症状和体征,并熟知问诊技巧,可以给操作者评分和对操作技巧进行反馈,同时起到患者、教师和评估者的多重作用。该方法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检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确立标准模式。此外,教师能够评价许多笔试不能评估的操作技能,如医患交流、体检手法等等。

2.4 临床见习向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转变 以往临床见习质量不高,学生意见颇大。近年来,笔者加强见习课的组织落实,改变带教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人人参与。如去幼儿园进行正常儿童体格检查的操作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儿童体检的方法,也对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儿童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的计算公式及生理常数加深了记忆。在病房见习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自己采集病史、查体诊断、辨证立法处方,每人书写一份规范完整的儿科住院中医病历,老师批阅后点评;还可采用周末的业余时间在病房和门诊给学生们讲解特殊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小儿的舌脉象、指纹与临床疾病的关联,通过练习使他们在语言交流、操作检查、分析判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书写技能等诸方面均得到提高[3]。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要激发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 中医儿科学专业人才匮乏,各地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医生的“脱落率”很高,可见大力培养能安心本专业的人才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促进人顽强的追求,积极地探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在兴趣爱好这位“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热情探索而获得成功。例如:在讲授小儿厌食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病证特征的认识,一开始就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周围的小孩出现“喂饭难”,父母拿着饭碗追在孩子后面喂饭的情景。提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再生动具体、图文并茂的讲解厌食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辨证治疗。这样教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有的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围着老师咨询儿科学的问题[4]。

3.2 加强对学生中医基本功的训练 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带教中着重突出儿科学的特点,向学生们介绍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讲述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儿科临床带教工作中,笔者还重视不断充实中医儿科学内容,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新知识、新观念及时介绍给学生。

3.3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挑战,现代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也应不断的更新,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方法也应不断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临床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临床实习教学的需要,要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就必须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3.3.1 讨论法教学 所谓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对儿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在组织讨论课时,应注意:(1)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讨论的内容,拟定题目以避免讨论的无计划性;(2)讨论的规模以7~10人为宜,一个近40人的班可分成5组,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到全班发言;(3)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发言时注意观点的鲜明性,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4)适当树立讨论的对立面,使讨论步步深入;(5)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6)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简要复述讨论过的观点,对争论较大尚无定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握争论的本质问题理解,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用复习思考题的方法提出[5]。

3.3.2 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找到事物的原型。带教老师在讲授时,不是平铺直叙地将现成的结论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而是把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交代清楚,向学生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临床上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使课堂教学临床化,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缩短或消除了书本与临床的距离,避免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弊病,例如在讲授麻疹时,将麻疹作为一个启发的原型,希望学生们通过对这一病证的学习,从中受到启示。对于现代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的中医认识和治疗,大胆地思索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让学生们有更坚定的学习中医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临床课教学为临床服务的目的[4]。

3.3.3 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逐渐被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技术基础。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开发成熟的电子课件、网上实验室等,不仅是将书本、黑板上的内容简单地搬到计算机屏幕上,而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文本、音像、快速处理及网上交流等功能的技术优势,课堂教学可做到图、文、声并茂,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可根据学生需要随机进行,起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教师可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学习,如在讲授“泄泻”时,给学生观看视听教材《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中不同证型大便的色、量、质,嗅其气味,并注意患儿有无伤津及精神烦躁萎靡。这些信息资料,加强了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形成了对小儿泄泻各种证型的感性认识,达到系统掌握的目的。但多媒体也有不足之处,仍然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计算机之长,补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

3.3.4 病案讨论和专题讲座教学法 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学生初上临床,对临床工作不熟悉、不适应,笔者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儿科特点,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病历书写、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儿科常用中成药、疑难病案、死亡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参加会诊等内容,使学生顺利从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初步了解儿科诊疗规程,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经验,扩展视野,增强责任心。

3.3.5 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 《中医儿科学》的内容庞杂,相似病证较多,记忆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若把疾病和证候比较相似,易于混淆内容,如麻疹、风痧、奶麻、丹痧4种发疹性疾病、痄腮与发颐等,采用图表比较归纳法进行讲授,则易于区分,避免混乱,利于记忆。

3.3.6 规范书写病例 以病历书写为切入点,训练临床对话,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历书写是步入临床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只有通过各种病历书写才会动脑筋,真正懂得上级医生的意图,完整了解、掌握病情,系统掌握一个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鉴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由病历引发的投诉多,医学生书写病历的机会在减少,所以这样能更好地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又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医学教育要重视医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互相提问。在完成问诊和体检之后,实习小组成员就采集的病例进行讨论,每人提出各自的见解,扭转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前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的不良倾向。

4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考试内容不能仅考课堂上所讲内容(其中基础知识占70%,高难度的内容占30%),应有一部分是学生自学的非课堂上的内容,要培养学生自已获取知识的能力,考试方法应多样化,临床理论课的考试除笔试外,应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有无发言或参与也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通过考核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以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实际的状况,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

通过上述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目前已经初获成效,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培养更多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中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全红.神经外科进修生临床教学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31232.

[2] 杨杰,姜建东,潘雷,等.循证医学在七年制临床教学中的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58259.

[3] 盛丽先,董勤.中医儿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初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3):59.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理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实施过程教学效果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各种生物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科生进入医学院校后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但生理学的概念抽象,原理也很难理解和记忆,一些人体的动态的变化更是让习惯了高中“填鸭”式教学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习起来极为被动,毫无积极性,效率自然很低下。以往的生理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过程枯燥无味,学生也无动力可言,教学的效果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用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较为主动地理解,最终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1][2]

根据生理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教学大纲的内容,结合以往教学实践的经验,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包括如下内容:1.设置问题,2.预习自学,3.讨论答疑,4.总结归纳,5.测试反馈。[3]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设置问题,引导目标。

生理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此时学生还未能完全从中学阶段学习的模式中脱离出来,所以教师在安排他们自学前,一定要注意引导目标设置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密围绕每次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提出带有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仔细阅读书本、钻研教材、提高积极性、完成好预定教学目标的导学问题。其本质就是依据学生所熟悉的原有知识的认知结构来进行教学,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逐步完善和转换,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的自学兴趣。

2.预习自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目标问题一旦被教师提出,学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就会在一定的兴趣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能力调动起来,投入到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去。自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实际条件而定。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出,个性问题单独解决,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同时,应该控制好自学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占据过多时间,就会影响到后续的正常教学,使得教学效果变低。

3.讨论答疑,重在培养学生自我发现修正的能力。

通过自学,大多数学生能够解决导学所提出的问题,而少数学生还不能独立或者通过小范围的讨论解决。所以,教师应该将答疑的重点放在这些存在理解障碍的问题上。

4.总结归纳,提取精华,梳理知识结构。

学生通过自学能够了解所学内容的大概,但是知识结构掌握还不牢靠,内容掌握还比较松散,还有一些内容还未重视。这里面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的。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详细讲解,总结式地将重点、难点讲解清楚,使得学生加强巩固对知识点的认识。

5.测试反馈。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后,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够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重点问题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都会得到一次很好的训练。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所学内容和他们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自学的效率及效果,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地通过学生的反馈获得重要的信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们还在每个自然章节之后设定了自我考核这一内容。

二、结果

我们从2008年到2009年连续使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进行人体生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试点班级为07级涉外护理本科4班(A1,38人)和08级临床医学本科2班(A2,30人),课上讲授时间为对照组班级的50%,其余时间安排自学、讨论和答疑过程等。对照班级分别为同期涉外护理本科5班(B1,37人)及临床医学本科3班(B2,32人)。实验对象A1、B1,A2、B2组在入学成绩上无显著性差异(P

由表1可以发现,教师在试验班虽然讲课时间减少,但测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说明,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使得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掌握效率也大大优于后者。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以及课后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并且更加欢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认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重点讲解,他们对于需要掌握的内容可以更加牢固地记忆和吸收,其过程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轻松,而且效率大大提高。

三、讨论

经过实践,我们有以下的一些体会:首先,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上课时不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精、要能够符合学生基本的学习心理,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和学的互动,学生才真正有主动和积极性。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枯燥无味,同时又毫无连贯性,学生就不会有多大的兴趣,也就无所谈什么主动性和积极性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能够及时地从学生处获得对课程的反馈,这样才能发现和解决好出现的问题。教和学的双方形成良性的互动,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才能产生更好的合力。

当然,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生理学上的探讨才刚刚开始,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比如如何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能力,如何将学生在课上获得的能力更好地巩固,能否将其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各取所长,等等。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去逐步地摸索和完善,以期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永利,李从德,周敏. 激发医学生生理学学习兴趣初探. 时代教育,2009,02-0067-01.

[2]马凤岐,王伟廉. 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 中国大学教学,2009,(3).

[3]汪华侨,陈增保,张惠君.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西北医学教育,1998, 16 (1).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WebQuest,医学素质教育,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这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临床思维能力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1]。而医学教学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lecture - based learning, LBL),这种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虽可系统地传授基本理论知识 ,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及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 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正是临床教学的根本所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随着高等院校连年的扩大招生,教学资源和师生配比相对不足,特别是医学院校,该矛盾非常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学校的生命,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每个医学院校教学科研的重点。

二、WebQuest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中,基于网络的Webquest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是较为成熟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美国国家课程标准推荐的模式。

它是一种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参考网。在这类课程计划中,它通过一个预先拟定好的学习活动方案来组织学习者的活动主线,包括导言或情景→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六大模块,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大量研究表明,WebQuest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发展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明显的特点是更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2]。

目前,WebQuest网站在因特网上的数量不断增多,并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学科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国也已经有不少中小学正在开展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而在高等教育领域,该种尝试却非常有限。论文参考网。黄萍[3]在所统计的80个案例中,小学21个,占26%,中学51个,占64%,大专院校及其它8个,占10%。而应用在医学领域却少之又少。而作为精英教育的医学生更需要高水平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网络的Webquest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其卓著的优点可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三、临床教学 WebQuest的设计

WebQuest一般分为两种 ,即短期和长期两种形式。短期的为时1~3课时,长期的为时1周~1个月的教学时间[4]。下面以“有机磷中毒急救”为例,重点阐述为时2周的临床教学中WebQuest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

(一)引言(introduction)

主题选择是设计的第一步,设计者应首先花些时间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利用的网络资源,选择出合适的主题和探究目标。WebQuest引言必须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内容应本着实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提供背景信息的目的进行设计,激发其进一步探索的动机,且该问题能充分利用网络,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在临床教学中可依据疑难病例或急救病例分析为线索,设置情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构建,并运用所建构的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高水平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

病例分析是提高学生临床阶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下面请你们小组作为医生团队对任务栏中这个病人进行急救,并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正确处理,最后写出完整的病例报告,并分析可能的死亡原因。不能简单地收集和罗列信息,而要针对该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给出切实可行的抢救方案。

(二)任务 (Task)

任务是高水平探究的核心,是WebQues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任务的设计应该是可行的、有趣的,并且能够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运用。完成的形式提倡多样化,它可以是治疗方案、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作品、网页、设计方案等。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医学生,为了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要求最后以病例汇报、治疗方案或研究论文的形式提交。

这部分设计为: 现在你们是某三甲医院急救中心的医生团队成员,120急救车紧急送来了一位昏迷的中年女性病人,随同来的家属说,该患者喝了半瓶敌百虫(一种有机磷农药)自杀,对此病人你们需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在急救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了呼吸衰竭和休克症状,该如何抢救?在经过大家6小时的共同努力,急性中毒症状得到了缓解,生命征平稳,病人苏醒过来,大家舒了一口气,可24小时后病人突然死亡,该病人可能死于什么原因?其发生机制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分头行动,最后以小组形式写出该病例分析报告包括完整病例的书写、急救措施、死因分析,经验总结和教训,并进行公开答辩。

(三)过程(Process)

在过程模块中,教师应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并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短小而清晰的建议。如:

1. 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及研究方向组成研究小组,每组6人,并确定组长和组成人员。

2. 每个小组成员在对有机磷中毒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根据任务中所列问题确定小组每一成员具体的研究内容,分配行动任务,分工、分头进行所需知识的搜集、分析和整理,定时举行小组内讨论会议进行汇报、组内交流讨论,每次会议内容以日志形式记录。

3. 整理、收集的信息、资料,每人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写出研究报告,提交小组进行探讨,最后整理出该病人的病例分析报告,进行班级公开答辩与评价。

(四)资源(resources)

这部分主要包括一些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可以是印刷品或视频资源,当然最典型、最快捷、最丰富的资源还是基于网络的。有关有机磷中毒的资源网上非常丰富,由于上临床专业课的学生均为大三以上的学生,已上过检索课,已掌握了一定的上网技巧和搜索引擎的高级规则,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所以可只给出中国期刊网(202.116.41.231)、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网202.116.41.232)、PubMed的网址(ncbi.nlm.nih.gov/entrez),和google(google.com)、百度(baidu.com)搜索引擎。

(五)评价(evaluation)

WebQuest要建立一套评价标准来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要做到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的内容与学习的目标一致。由于是临床学生,在教学别注意学生的高水平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一套评价标准,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评价、小组间公开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自主学习的进度,最后以小组作为医生团队,以模拟现场情境考核学生诊断和处理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定量评价来检验学习的效度。

学习结束,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对WebQuest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六)结论(Conclusion)

这是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的阶段。总结由师生共同进行,每个人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小组代表总结小组活动的经验教训,老师总结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体会以及鼓励学生在临床学习中,自觉地运用临床思维,进行更深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如:

通过急救情境的设定,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及小组协作学习,完成了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各方面的探究。由于各成员的兴趣与分工不同,因此所获得的相关知识也不尽相同,但通过小组内各成员间的公开交流活动使每位同学都丰富了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的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完整病例的书写、分析和公开答辩,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自然深化和扩展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通过答辩和模拟测验等评价方法使学生锻炼了现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共事能力,为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基于建构主义的WebQuest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比如,要回答上述任务栏中的任务,学生必须对农业杀虫药中毒有关的章节进行自主学习,不但要掌握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原则和急救措施,如何迅速清除毒物,如何选择性应用特效解毒药和对症处理等,还要熟悉杀虫药的种类、毒性、毒物的吸收和代谢、发病的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内容。随着病人病情的演变,休克了该怎么处理?呼吸衰竭怎么急救?病情平稳后,还要进行哪些检查和治疗避免病情反复?病人的死因可能是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急性脑水肿、休克、心脏骤停等,它们导致死亡的机制是什么等等问题,通过病人病情不断的演变,引导学生不断的自主建构相关知识,进行高层次的临床思维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激发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医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当然,所有的内容并不是一个人完成,而是小组根据个人爱好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时又互通有无,使每位同学都丰富了对有机磷中毒急救的多方面的知识,通过自然深化的方式扩大了知识面,通过答辩和模拟测验等评价方法锻炼了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

教师设置好WebQuest课程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学习,最后的公开答辩和现场模拟测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保证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该模式完全适合低师生比的大班进行学习[5],有效地突破某些院校师生配比严重不足的具体限制,又可以解决课时数少而教学任务多的矛盾。论文参考网。

通过临床课WebQuest的学习,促使学生经历一个医生必须进行的临床思维过程,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思维是行动的先导,临床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教学实践发现,接受过WebQuest学习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中分析、处理问题的条理性,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完整性,思维的清晰程度,现场应变能力等均比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这种融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能够大范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值得在医学教育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宝志, 滕卫学. 新世纪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国际视野及借鉴[J]. 医学教育探索.2002,1(1):28-30.

[2] B.J.Dodge. The WebQuest Design Process [[DB/OL]. 2004,webquest.sdsu.edu/materials.htm.

[3]黄萍. WebQuest 学习环境设计的调查与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05, (3):90-92.

[4] 柳 栋.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DB/OL].2005,being.org.cn/inquiry/webil.htm.

[5] Adam Garry,Parry Graham. How to Succeed withWebQuests [[DB/OL]. 2002,techlearning.com/db_area/archives/WCE/archives/adampary.htm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医学;学科;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97-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要求: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它强调: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要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把计算机当作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指出: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及课程整合效果,归纳如下:

1 资料

1.1 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整合的涵义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技术。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课程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课程整合,目的是让中医院校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使用技术来获取知识;与此同时,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课程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现代信息技术要服务于中医学教学,要广泛应用于中医学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掌握更知识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 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整合的影响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整合后会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产生一系列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1.2.1 教学理念的改变 它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1.2.2 教学目标的改变 从原先单纯强调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到目前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1.2.3 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师“满堂灌”授课方式不能适应时展,通过整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例如采取讲授、个别辅导、探究、协作、远程教学或多种模式相结合等。对当代中医大学生而言,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有效获取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目前,大部分中医院校开发了网上授课和考试系统,如精品课程及网络考试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在局域网上挑选课程,自主学习、自主测评。有效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公平、公正。

1.2.4 教学媒体的改变 由黑板粉笔转化为多种媒体相结合教学。如在《中医内科学》的授课中,“黄疸”、“鼓胀”等疾病,若采用多媒体制作附加典型临床患者图片,可以非常清晰将各型黄疸展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1.3 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及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1.3.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医学教学的整合,学院教务工作者、授课教师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宣传、观摩、实际操作和继续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兴趣,提高教师素质全面发展,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可先部分试点,再推广应用,总之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1.3.2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授课教师,尤其是临床教师,要利用医院上班与患者接触的优势,积极采用各种典型病材,如典型、少见患者的影像资料制作病例库;另外要收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若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教师需要自己开发研制。

1.3.3 优化管理机构,全面推进整合 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2 讨论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笔者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常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中医学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使中医院校大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中医临床能力,增强自身素质,使之成为21世纪优秀、合格的中医专业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129.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138-139.

[3]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1998,4:114-115.

[4]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8-19.

[5]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4(1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