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这是我国首次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旨在让社会了解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

报告显示,高考状元作为各地区高考的第一名,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受到的是中国一流的教育。高考状元集万千希望于一身,按理说毕业后应该出人头地,做出一番大事业,成为“职场状元”,比如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法律专家和学术大家,成功的商界精英、政界翘楚、媒介大腕、文艺名人或社会名流等。高考状元也应该有这样的期望和抱负。

但调查发现,高考状元就业后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大相径庭,除个别高考状元有较高成就外,大部分已“泯然众人矣”。这些高考状元毕业后所取得的业绩,少有开创性的、杰出的、举世瞩目的。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通过调查1952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当选美、英、法、加拿大和俄罗斯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的名单、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的名单,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聘请的1108名长江学者及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的专家学者的名单,均没有发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群体中也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影子。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

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

中国有句名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的“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所指“杰出校友”,均是目前活跃在我国学术研究、商界和政界等领域内的精英人才,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我国主流行业的杰出人才。他们是对社会和国家有着突出贡献或有杰出成就的人,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中的“杰出企业家”是指国内外上市公司、国资委直管中央企业、国有重点企业董事长、总裁或总经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等企业领导者,及中国富豪榜上榜者。“杰出科学家”是国内外院士、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带头人等。“杰出政治家”是指国家级正职领导、国家级副职领导、省部级正职领导、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等。

在榜中,清华大学以政治家41名、院士119名、企业家89名,合计249名“杰出校友”的成绩名列第一。北京大学以政治家34名、院士133名、企业家72名,合计239名“杰出校友”而列第二位。复旦大学则以132名“杰出校友”居于探花位置。其后处于前二十位的依次是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

港大第9度蝉联香港最佳大学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的几所大学最新排名不久前揭晓,香港大学连续九年高居香港最佳大学榜首,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分列第二、第三位。

香港专业教育网及港大民意研究机构电话访问了逾1200名成年市民,为院校表现评分。同时,调查亦访问了逾100名中学校长。调查机构再综合各院校录取学生成绩、研究成功申请率及拨款金额、毕业生表现、研究作品成果等七项因素,得出大学的总排名。

免费师范生需过面试关

今年,陕西师大录取的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的2600名免费师范生中,男生占37?郾5%,女生占62?郾5%,与2006年相比男生所占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另外,农村考生人数相对增加。开学后一到三个月内,学校将对所有免费师范生进行面试,主要是从身体因素上看是否适合从事教师工作。如果有口吃等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因素,学校将依照考生的成绩以及本人的意愿,综合考虑后,将其调整到非师范专业。学校在制定面试标准后表示:“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如果学生本人坚持从教,即使身体不是很适合,我们也不会拒绝。我们相信有许多地方需要这样执着的老师。”

为了培养优秀教师,6所部属师范院校都会对报到的免费师范生进行面试。

山东发预测报告展望2010年各专业就业情况

山东社科院、山东经济学院联合了《山东省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预测报告》。

报告指出,法学、文学、历史学专业高校毕业生目前供大于求,2006年山东省189个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序中,排在末30位的专业中有21个专业属文学艺术类,如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等。此外理工科毕业生正式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等。但文学类专业人才2007年供给有所回调,今后几年供大于求的现象会有所缓解;法学类专业(含社会学、政治学)人才供给未来几年将逐年降低,需求较平稳,至2010年累积的供需矛盾有望得到缓解;历史学类专业人才供给将呈逐年缓降趋势,需求变化不大,至2010年累积的供需矛盾有望得到缓解。另外,哲学类专业人才供给呈上升趋势,需求未增,未来几年供大于求的现象将逐年凸显。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状元中缺少顶尖人才

蔡言厚坦言,他们课题组在进行大学评价排行时发现,社会公认的杰出政治家校友榜、院士校友榜、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富豪企业家校友榜上的顶尖人才,几乎无一是当年的“高考状元”。高考状元职业发展低于社会预期,这出乎我们课题组成员的预料。

从高考状元工作的领域来看,选择在学界工作的状元最多,约占总数的两成,可以说学术研究是高考状元的职业最爱;其次选择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约有四成多的状元选择国内攻读研究生、海外留学或移居海外。

报告中其他结论同样引起关注: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理科状元阵地男性尚能坚守,文科状元阵地已是女性天下;北大清华是高考状元就读“首选”;文理科状元首选专业多集中于经济管理、信息、国际关系、法律、生命科学、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事关国计民生的传统基础专业,光顾的状元寥寥无几。

为何“高考状元”难成才

2005年起介入大学评价研究的蔡言厚并非教育专业科班出身。196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

院)冶金专业后,他一直在该校从事学生工作,上世纪80年代起进入科技管理和研究领域,对教育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蔡言厚的资料夹中有一份略显泛黄的报纸。这张他搜集于1980年的报纸刊登了美国一项关于超常人创新能力的研究:1921年~192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名为I・M・特尔门的心理学教授选择1528名智商130以上的中小学生,对他们的成长经历进行长达50年的追踪,由于历时久远,该研究最后由他的学生完成。

结果表明,早年智力水平并不能正确反映今后的工作成就,有成就的人往往并非是家长和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

除去智力因素,蔡言厚认为:“阻碍中国高考状元成才的重要障碍就是对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盲目崇拜。”很多高考状元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很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他们往往被“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天价奖学金”所吸引,忽视自身的兴趣与特长,更多的是随大流奔热门,很少立志长远,结果很多高考状元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不仅浪费了自身的宝贵精力,同时也浪费了教育资源。而毕业后进入其他专业领域,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降低了杰出人才的产出率。

“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考状元青睐经济管理专业,但这个专业光学是不行的,还需要一定的实际经验。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更多引导学生去背东西,关注书本上的东西,而非鼓励创新,很少强调人际交往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职场中所必需的。”

“1999年扩招至今,随着高考状元‘曝光过度’,种种怪现象相伴而生。”蔡言厚说,对考生及家长而言,争当高考状元已是普遍心态,对大学及中学而言,能否招收到或培养出高考状元成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商家而言,能否有效利用高考状元,已成为提升影响力的市场营销策略,“状元经济”的催生毫不意外。

他强调,“高考状元的诞生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是考生的天赋、情商、志向和勤奋,家庭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水平,教学方法和考场发挥的完美结合,因此,我认为高考状元这个概念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

不以一时成败论人生

对蔡言厚而言,尽管课题组的调查初衷是聚焦高考状元群体,“但我们更希望借此关注作为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关注他们的成才路径与成长空间。”

据蔡言厚观察,许多家长试图将高考状元、神童们的成长经历复制在自己孩子身上。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媒体都聚焦在天才少年宁铂身上,蔡言厚的一位朋友便以此为模板培养自己的儿子,一度剥夺了儿子所有的交友、玩耍时间,甚至在长达十几年里不让他看一眼电视。结果,尽管孩子学业成绩优异,但性格内向,与人交往存在障碍。

“一个孩子能否最终成才,关键看他(她)的兴趣爱好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是否有足够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兴趣、敬业、持之以恒正是该报告中提及的众多杰出人才的共同特征。

上世纪90年代,浙江杭州一名小学老师依照教学经验发现“第十名现象”。他经过10年调查,发现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这给了蔡言厚极大的理论支持。

“永远不要去争第一!”蔡言厚反复向身边的人强调,当遇到亲戚或朋友对成绩不好的孩子进行说教时,他会不失时机地搬出这套理论。

在他眼中,那些成绩一般甚至糟糕的孩子或许拥有过人的天赋,并很可能做出令人信服的成绩。“我们的中学、大学更应不拘一格选人才。”

蔡言厚讲述,放眼百年大学史,“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并不罕见。历史学家,在考试中数学是零分,仍被清华大学录取;梁漱溟没考取大学,不妨碍他当上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沈从文更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却执掌中国国立大学的教席。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我们都知道,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但是这一切,在当今中国,特别是在大城市畸变了,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暑假?

第一,应试教育下的升学压力。应试教育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纸定乾坤。为了追求分数,必然要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加班加点”就成了一种必然。而且为了应付考试,道德教育被虚化,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的理想被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被埋没了……如此的教育,只能使孩子的身心受损、自私狭隘,缺少自信和朝气。虽然我们也想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招考分离,但是至今还举步维艰。正是这样不堪的现实,才使得暑假成了“第三学期”。孩子的暑假丢失了,应试教育当是元凶。

第二,家长的焦虑心态。家长给孩子补课,从根本上说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理在作怪。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努力就会掉队,但是它是一个比拼耐力、较量韧劲的比赛。你的起步比别人早也只能领先于一时,却并不能决定整个比赛的结果。而且人生的内涵丰富,除了文化知识,还有身体素质、道德修养、人格精神。如果我们只重视了课本和分数,那么即便他能在高考中破关夺旗,最终也很难成才成人。在人才内涵多元化的今天,如果仅凭着文凭,他怎么可能在社会上立足呢?不是有高考状元被退学吗?不是有高考状元身陷囹圄吗?2013年6月中国校友会网的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状元们在职场上表现远低于预期,除在学界出现少数几位“职场状元”外,大部分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但家长和学校对此视而不见,功利主义使他们只看眼前,一味跟风,这样必然使孩子失去自己应该拥有的暑假,而被迫屈从于父母的压力去上补习班。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其实,这并非是今年的个别现象,据“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最近10多年,高考状元“女升男降”的趋势也很明显,高考女状元比例逐年上升,已从1999年的34.78%上升至2008年的60.00%,上升近一倍;男状元比例则从1999年的65.22%下降至2008年的40%,未来高考女状元很有可能将“独霸天下”。

女孩崛起,男孩危机。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借助国内主流媒体,发出呼吁——“男生被女生全面超越已成为全局性、趋势性的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这场‘全面超越’会影响男孩,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

男生也顶半边天

被采访人: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大三学生 王凯

“女生全面超越男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海南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王凯平淡地说。在他看来,那些冰冷的数据所印证的,正是他鲜活的学生时代。

在王凯曾经就读的重点初中,每逢大考过后,教学楼过道里都会贴出全年级前50名的成绩排行榜。如今已经就读大三的他依旧记得,那时居于榜首的几乎全是女生。

即使在他的奥赛重点班里,女生的成绩也总是“明显更好”。“她们显得很优秀,又在班里担任各种干部。”他回忆说,“而我们男生淘气捣蛋,绝大多数都喜欢泡网吧,成绩也拖后腿。一些中小学赛事的组织中,除非是篮球、航模等明显带有男性特质的比赛,参加者和获奖者男生居多,其他类似书法、美术等比较中性的比赛上,获奖的学生肯定大多是女孩。”

高二那年,王凯的父亲去开家长会,看到校园的宣传栏上张贴着每个班的团支部书记照片,26个人竟然只有3个男生。这样的情况,王凯早就见怪不怪了,父亲却感慨了好久,说他读小学时,班长是一个各方面能力表现都很不错的男生,读中学那会儿,班长也是个男的,班干部中的男生也比女生要多,“但现在不一样了,女班长、女班干部比比皆是,其他各方面也是女生占优。”

好容易进了大学,男孩似乎依然逊色。王凯所在学院,男女生比例为1:1。但学院的一项统计竟然发现,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干部这些“看得见的奖励”,超过半数都被女生拿走了。

“我们男生聚会时经常开玩笑,估计再过几年,各大中学校选学生干部,要强调关照男生了,因为我们男生也顶半边天嘛。”王凯自嘲地笑道。

男生为什么考不过女生

被采访人:海南某重点中学高级教师 王敏

“男生考不过女生,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集中反映了现行教育评价机制中的不完善之处。”有着数十年中学教育经验的王老师说。

“从目前高考试题设置来看,比较踏实、细心、勤奋的学生,更容易拿高分,这一点上也是女生更占优势。”王老师说,我们对学生的考评,多为纸笔测验,考察的也多是基础知识,这方面男生不占优势。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按部就班、听话服从、反复练习、记忆优先的学习方式,女生更具优势,相反,男孩爱冒险、爱挑战、爱争吵、爱跑动,则显得相对落后,自信心难免受到打击。男孩危机折射了当前教育过分注重“听话”而忽略个性张扬的局限。

女孩们能在学校竞争中暂时占据优势,和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要求有关,也与男孩和女孩不相同的心理发展特征有关。由于体内生物激素的不同,男孩天生比女孩“好动、好竞争、敢冒险”,但眼下在中国,学校普遍提倡的却是一种“静文化”:不让跑不让跳,不准大声喧哗。学习紧张时,许多学校甚至纷纷取消了体育课。根据2010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与女生相比,男生普遍更不喜欢学校。2.4%的男生表示“很不喜欢”到学校上学,而有相同感觉的女生仅有1.9%。很多男生甚至觉得,学校就是一个和他们作对的地方。

“在中小学乃至大学的各种考试中,女生处处占先,与其性格也有关系。”王老师解释说,女生自尊心通常都比较强,而心理承受力要比男生弱,所以对考试成绩往往更加看重,学习起来也更加认真。

此外,从某种程度而言,“男孩危机”也是从角出发衡量男孩所得出的结论。男孩生性好动,可在家庭和学校里,家长老师都要求孩子“听话”、“不惹事”,因此男孩很难符合成人的“好孩子”、“好学生”标准。以至于很多活泼好动又暂时成绩落后的男孩被视为 “问题男孩”,甚至是“差生”的男孩,但事实证明,在长大成人后,他们在社会上的表现非常优秀。

父爱缺失导致男孩危机

被采访人:海南某小学高级教师 李波

“父爱缺失,是男孩危机的根本所在。”海南某小学高级教师李波说,现在一般都是爸爸忙着工作,妈妈负责带孩子,像我们学校,设立了家长委员会,大多数家长委员都是妈妈,甚至有的连一个“爸爸委员”都没有,以至于被戏称为“妈妈委员会”。母亲都会本能地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孩子,而“溺爱”是勇敢、坚强、独立、果断、宽容、大度、负责、有爱心等男子气质形成的天敌,使培养男子汉的理想成为泡影。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应大于母亲。如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正确的男性榜样,将会给男孩“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在“女人圈”长大的男孩将“终身‘缺钙’”,以至“中性化”、“女孩化”和“边缘化”。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2018年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来自各省市区的文理科高考第一名频频登上热搜,这群自带光环的群体接下来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也将备受关注,因为他们的选择基本上是社会公认的竞争力、也是最热门的专业。

今天起,我市考生开填高考志愿。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调查了近11年来重庆高考“第一名”的专业选择,据统计,从2007年到2017年,重庆24个高考第一名,选择经济金融方向的就有11人。比如2007年的理科第一名何宇佳,选择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最后还攻读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2008年的文科头名刘超然,也是选择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之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硕士毕业,现居伦敦从事数据咨询工作。

案例

2013文科第一名张毅

金融行业竞争激烈

一个实习岗位3000人竞争

6月24日是星期天,23岁的张毅并没有休息,而是在北京的办公室加班。

2013年,张毅是重庆高考文科第一名,当时她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本科时她选择了会计方向。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张毅坦言,自己念高中时,所了解的文科类填报志愿有几个比较热门的方向——经济、法律和新闻传播,“我的很多同学都比较倾向经济类专业,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方向未来的就业风险较小。”张毅说,自己高中时确实对经济方向也比较感兴趣。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之后,张毅考入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念硕士,主攻公司金融方向。在读研究生的第一个暑假,她进入一家证券公司投行部实习。

张毅给记者讲了件事,之前她也曾争取过另一个金融机构的一个实习岗位,当时这家机构在4个主要城市招实习生,进入第一轮面试的就有3000人,竞争对手几乎都来自于北大、清华以及上海的知名高校。她说,每一年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00多人,研究生也近百人,这些优秀校友最后也会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除此之外,很多本科学习数学或者物理等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生方向也会选择金融类。

对于即将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学弟学妹们,张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对某个专业特别感兴趣,可以提前去深入了解一下,包括去看看这个专业的大学课程有哪些。”她还说,具体到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甚至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看看相关职位具体在做什么。

2008年文科第一名刘超然

大四才决定换专业

“刘小面”在伦敦颇有人气

6月25日,记者联系上刘超然,她是2008年重庆文科第一名,目前在伦敦从事数据咨询工作。

“我觉得选择什么专业的重要性没有想象那么大。不管选什么专业,努力做到就可以了。”这是刘超然给学弟学妹们的诚恳建议。她告诉记者,本科时自己选择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习金融,“后来我上了很多很多营销相关的课,大四的时候就决定换专业了。”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刘超然研究生考进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学习市场营销,目前在英国从事的工作也是关于营销数据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刘超然还在尝试创业,每个周末和朋友在伦敦当地的美食市场卖重庆小面。现在,“刘小面”在当地颇有人气,“副业卖小面,成就感更大哦!”这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如此说道。据悉,在创业卖小面的时候,她主要负责的就是营销工作。

“所以一开始会有迷茫的阶段,我要做什么才是对的?其实最后会发现,不是光做某件事情,走某个路径才是对的。有很多条路,也有很多不同的答案都可以去回答同一个问题。这就跟高考不一样了。”刘超然回忆一路走来颇有感触,在她看来,很多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每种选择都会很精彩。

近11年重庆高考分去向

2007

理科

陈竞:700分,南开中学,入学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本校读研。

何宇佳:(加分后)703分,巴蜀中学,大学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

文科

黄文帝:654分,重庆一外,就读北京大学俄语专业,毕业后担任《人民日报》记者。

2008

理科

刘薇:706分,重庆一中,北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生活。

文科

刘超然:666分,重庆一中,后入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现居伦敦从事数据咨询工作。

李茂林:666分,万州二中,大学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9

理科

夏诗耀:693分,南开中学,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文科

陈富春:655分,重庆十一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和国家发展研究学院,后于北京师范大学读研。

2010

理科

刘子源:696分,重庆一中,选择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文科

阮秋剑:688分,重庆八中,入学北京大学。

2011

理科

石啸天:699分,重庆八中,入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后上海交大读研。

文科

罗诗语:687分,巴蜀中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后同校读研。

2012

理科

李智:709分,涪陵五中,入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

文科

李翔:681分,南开中学,选择北京大学法学院就读。

2013

理科

冯寒野:694分,南开中学,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就读。

文科

张毅:685分,重庆一中,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就读。

2014

理科

王棋明:689分,巴蜀中学,入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文科

胡嘉:685分,南开中学,选择北京大学中文专业。

2015

理科

张瑞珈:719分,巴蜀南开中学,入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专业。

文科

刘楠枫:704分,巴蜀中学,选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16

理科

郑雅文:720分,重庆一中,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

文科

唐何文嘉:661,重庆一中,入学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2017

理科

杨馥伟:716分,巴蜀中学,就读清华大学。

文科

刘之铭:677分,巴蜀中学,就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数据

我国过去7年436个第一名选经管

事实上,从全国来看,不仅是高校,在专业选择上,“学霸”们的选择都相对比较集中。

记者从2017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的《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中看到,2005~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第一名就读大学高度集中,他们选择就读的大学仅有10多所,其中清华大学以吸引402位各省市高考分获得者入学居首,北京大学以400位高考第一名入学排名第二。另外,凭借高额奖学金和国际化办学特色的香港高校方面,香港大学以50位高考第一名入学人数排名第三。

在专业选择上,记者在调查数据中发现,经管类专业是这群“学霸”的最爱。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第一名们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的最多。具体来看,他们中有236人选择工商管理专业,200人选择经济学。

智联招聘曾对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做了一次分析报告。记者看到,在所有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同学中,经过智联招聘的数据分析得知,其月平均工资约8414元,最低工资约2874元,工资为83000元以上,其中22.7%的同学选择在北京发展。另外,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所在的行业也分布不均,包括耐消品、快消品、基金证券、汽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