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课程论文

心理学课程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课程论文

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2.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评估回到本文目录

现行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各高等师范学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公共心理学体系,但这些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与评估。

从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来看,阐述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内容十分详尽,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内容则非常单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十分严重。其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对心理学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阐述的少;对一般意义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师范生解决教育、进行工作中心理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现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陈旧,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甚远,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而进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学观念,没有被吸收进教材。

从教材的结构来看,现行教材大多采用以所引入的心理学理论为主线方式进行编写。现行课程体系涉及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而心理学每一分支学科理论又自成体系。以心理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使教材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现象。这种编排方式,似乎有助于师范生掌握心理学理论体系,但是,师范生所学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学知识则支离破碎,不能形成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为核心的、完善的认知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妨碍了师范生形成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能力。

现行教材多以理论为先导,引入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使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际适合理论的学习,而不是使心理学通论适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这难免使人有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也限制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师范生学习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现行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不是一个优化的课程体系,难以适应面向21世纪的社会对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加以改变。

3.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回到本文目录

根据面向21世纪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对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分析与评估,笔者认为,要建立优化的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体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师范生确立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观念为目标,优化课程有关心理学理论的内容。在现行课程体系中许多内容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学观念问题,例如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观念、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对帮助师范生确立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观念有一定的作用。对这些内容要加以提炼并予以保留。同时,面向21世纪,师范生还应确立学会学习的观念、学会创造的观念、学会生存的观念等。这一些在现行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应该加以引入,并提出明确的要求。

第二,以培养师范生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年龄为最终目标,加强课程中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内容。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问题的十分复杂,要求高师公共心理学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高师公共心理学只能主要地对一些一般的、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同时,还要让师范生了解如何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之外获得心理学的指导。具体来说,有三项任务:首先,高师公共心理学必须揭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如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个性形成的规律等。这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依据。一方面,要坚决删除现行教材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学习不良的研究、关于问题行为的研究等。其次,要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师范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在编写教材时,应减少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内容,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心理现象的解释、诊断和控制的内容,提高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的可操作性。再次,公共心理学要应提供可能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影响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学的背景知识,让师范生学会确定心理学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从相应的心理学著作及心理学专家那里获得心理学的帮助。

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1,注重设计课堂上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面带笑容、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苏教版教材必修1教育管理论文,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又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在这节课:我[引入]曹丛称象的故事。当学生正在互讲故事时,我[提问] 你认为曹冲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通过生生,师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生]化整为零,变大为小。

[问题] 再想想,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情况下,如何称1粒米的质量?(假设每粒质量一样)

[讨论得出]可以先称100粒的质量再除100。

[师]生活中,为了统计方便经常性得使用这样的打包计算,比如一打筷子(12根)教育管理论文,一箱矿泉水(24听),在化学领域我们研究的微观粒子,也需要打包处理,即用集合的方法处理。物质的量就是将微观粒子打包的物理量……

当学生感觉应用困难时,课的最后进行安慰。

[讲解]大家初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感觉读起来是不是非常别扭。这就像我们小时侯初学用筷子,起初很别扭,但经常用,每天用,很快就得心应手了。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吃饭一样教育管理论文,随着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物质的量重要性会体现得更充分。

我们提问时经常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说完,就及时及时评价肯定“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真聪明!”鼓励和赞扬的语气溢于言表。

2、在合作探究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在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与老师在一起共同研究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创新问题。例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P62“观察与思考”可以设计这样个问题交流(1)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为什么设计成完全相应的装置?(2)装水的水管和装酸性高锰酸钾的试管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3)怎样根据现象判断发生了那种反应?对于不同实验设计成同一装置好处是什么?等等。还有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一资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验合作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这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交流气氛民主,关系融洽。

3、 在课堂评价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动机,仅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该学生在老师真诚热情的评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心的滋养,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新的学习。如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演示实验做出评价,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及处理事故的能力,实验操作的技能,并要及时评价教育管理论文,面向全体,特别是学困生。善用评价,师生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4、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画个卡通笑脸,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我的做法是除了热情洋溢的评语,还要画上一张开心的笑脸或者是画上一只竖起大拇指等。 5、在课余交往中进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与学生闲谈,摸摸他的头、笑一笑,甚至是点点头教育管理论文,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滋润。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值得注意的是,从化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重视将学生的情感追求引导到学习目标所指引的方向上,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新课程它苛刻地要求教师不仅能教好书,在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医生,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1]钟启泉.理科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57-61.[2]蒯世定.高中开设化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化学教育.2002.(7-8):68-70.[3]乔建中.课堂教学心理学.江苏人民教育出社.1998.114-127.

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通过十年的教学实践及与学生不断的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特点,并总结归纳出该课程的特点与难点。

1.1专业性强

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数字通信理论》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等先修课程的学习基础,如《信号与系统》中对于频域知识及常见信号频域变换;《随机过程》中常见随机信号的表示及特点等。同时,对一些新型通信技术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增加了课程的专业性。

1.2理论性强

作为《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数字通信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数字通信理论》课程具有一定的公式及理论推导,系统性强,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内容繁多、抽象、复杂,不易掌握。另外,需要从时域和频域的角度分析和理解信道、信号的特性。这些都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1.3实践性强

同时,《数字通信理论》又是一门与实验和仿真紧密结合的课程。针对课程中各原理及技术,要求对各知识点进行实验及MATLAB仿真,已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起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通过实验与仿真,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及编程能力的培养。

1.4发展性强

《数字通信理论》是一门与新兴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随着新兴通信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数字通信理论》课程内容不断的更新,从而起到课程内容保鲜的作用。将国内外新兴通信技术引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前沿技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2教学方法研究与综合运用

2.1做好课堂讲授的内容和步骤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笔者认为在复杂繁多的教学内容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搭建授课的体系结构,并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练习,准确把握课程的要点、重点、难点,从知识的点、线、面入手,融教材于一体,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针对部分学生课后不能做到及时复习的问题,在组织和实施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复习前次课的内容,特别是重要的公式和概念最好板书并讲解,以此加强学生对上次课内容的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2.2实现教师间、师生间互动教学模式

依据互动教学的思想,通过相互交流,实现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每个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互动形式。经教师的启发、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思考、判断、选择接纳教师的理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求知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的教学互动环节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参与求知的主观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教学氛围积极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课程时难点所在,针对该部分内容重点讲解。另外,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急切盼望得到的新内容,以便及时补充最新通信理论与技术。

2.3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

《数字通信理论》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学科,公式和推导相对比较多,如果教师仅通过语言、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会使板书占用时间增多、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减少、信息含量下降、。为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水平的提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具体方案如下: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

2)通过网络环境,共享教学资源。

3)跟踪学科的发展,注意知识更新。

4)丰富教学资源,扩大学生的自学空间。

5)对重点内容、重要公式、定理与结论采用板书方式,使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结语

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经过我们学校教研组几个人的分析研究,我们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的状况,研究出了确实可行的教学思路:面向全体学生,不可以丢弃任何一位学生,哪怕是有智力障碍的都要纳入我们的教学范围,不可以被忽略掉;对于学生来说总会有一定的层次可以鉴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达到分层进行推进我们的教学,共同提高孩子们的心理素质,还要坚持不懈,几年如一日,常抓不懈,不能忽冷忽热,既可以教育全体学生,又可以单独面对一个学生,只要是合适的,恰当的,实用的,就可以采取,和家长社会加强合作,都来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我们要把功夫做到家。学校单独为我们的心理教育开设了一个心理健康诊室,为有问题的学生单独的开到,学习,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平时只要是有心理课程之类的培训,我们就会派出人员去参加学习,决不能被时代抛弃,造就了我们这一些认真学习,善于钻研,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实实在在的心理学教师。我们还要请一些知名的报告团来我校做报告,为孩子们上一节精彩的,学生们心服口服的心理教育。这样就加强了老师们对于心理学理论的研讨,从中学会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在孩子们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上又前进了一步。

我们也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以我们的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脱离开学生,我们的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教育的效果,但是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学生们的年龄特点,不能把高级的东西强加给年龄小的孩子,低年级就会的东西可以给孩子们做一个简单的重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大有益处。

1.让校园文化充满心理教育内容。

校园文化是每个学校都有的,各具特色,我们在这几年中把校园文化中多加入心理教育体裁的东西,叫孩子们只要是在校园中活动就可以看到,做到时时处处有着心理。班级中的文化墙,板报,文学社的校报,都有心理教育的身影,可以说是心理教育如影随形,时时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能感受到教育的意义。这样的环境多有浓郁和温謦,把学生的心灵实施了重复多次的洗涤和陶冶,这样孩子们的心理就会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教学生和家长都能感受到我们学校的比别学校做得好,把孩子送到这里是孩子们的幸福。我们进我们的最大努力创设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需求的多元环境,润物细无声中形成健康心理,把孩子们培养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培养孩子心理正常的最佳途径。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是从接过这个班开始对每一个孩子进行详细的了解,深入学生中间去,和孩子们交朋友,促膝谈心,把学生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实现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化、民主化和人性化。心近了,就不会有距离拉,才能实现真正的谈心,说出心里话。

3.贴近实际开展特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谈论与学生关系密切、学生最想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为此在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学校先后多次开展了学生心理调查活动,以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学生反映的以心理适应问题居多,如学习方面最突出,其次是生活、交友、认识自我问题等。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4.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没有主阵地的配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难度,毕竟心理教育学科的课时数是很少的,在知识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最好的办法之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反过来也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说考试如何避免出现紧张情绪,出现了怎样去克服,都是其他不可取代的。

心理学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高职;文科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10-02

近几年,经过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清晰,人才培养过程逐渐开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进企业参与教学。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引领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成果极大地推进了高职文科课程改革。研究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学习的发生机制,更好地理解学习,更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创新精神,变封闭、被动的教学模式为启发、自主的开放型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总体效果。但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本文就心理学理论中的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内隐认知理论及多元智力理论逐一探讨,以揭示高职文科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心理学相关理论

(一)元认知理论

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术语,用以指对认知的认知,即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认知活动、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调节,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紧密联系,贯穿任务完成的始终。刘艳指出,当人们完成一项任务时,首先依据任务的要求和特征,运用元认知的知识选择可施行的策略拟定计划、进行活动,在执行活动过程中产生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认知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体验可能引起学习者修改甚至放弃原计划和目标。它既具有激发、指引认知调节、监控作用,同时又修正、丰富并发展元认知的知识。王丽波、田耀宗在《元认知研究综述》中提到,学业不良学生在元认知整体水平及各维度上均显著落后于一般学生,而且其发展速度也慢,元认知水平未能跟上学习要求的变化,结果使得学习活动缺乏有效的计划、控制与调节。元认知的欠缺影响了整个学习过程和结果,这可能是造成学业不良的重要认知原因。曾秀云通过对高职大学生数学元认知水平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元认知各成分的发展已基本成熟,但各成分发展不均衡,元认知体验较强,元认知监控最弱,元认知策略贫乏,他们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为学习的动机、方法和策略等。张玲玲等人指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已基本成熟,潜在智力水平较高,但元认知能力发展并不成熟。高职学生有关实践任务、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明显欠缺,对认知结果的体验欠缺,对学习中的漏洞、薄弱环节、作业与考试中的错误等缺乏补救意识,很少反省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王春燕、梁晓燕指出,学习困难学生不能很好地预期或计划自己的学习,不能自觉地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缺乏对学习的有效监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研究者和创新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他们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指导者、导师和顾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模式、在问题中学习模式、抛锚式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与交互式学习模式等。

(三)内隐学习理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A.S.Reber)提出了“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的概念,指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客观环境中的刺激信息或复杂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外显学习是人们所熟知的、需要意志力参与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内隐知识能够自动产生,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在复杂的、变化的、应急的认知环境中,内隐学习的效果更佳。内隐学习的效果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或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林立娟认为,许多学生在解决了一定数量的数学问题后,有了一种顿悟感,形成了内隐知识,从而提高了迁移能力,其表征为直觉思维。

苏鸯指出,内隐学习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内隐学习常常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对注意力的需求低、记忆负荷小、受干扰程度小,符合高职学生学习时精力集中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语言规则分析能力较差等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有效途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形成一种凝聚和沉淀。

心理学理论对高职文科课程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