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工科开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教学质量 实践探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理工科教学中最重要的集中实践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检验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一学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直接反映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新形势下学生就业的严峻性,各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普遍都存在下滑趋势,如何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如何通过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针对当前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
为了规范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我们学校建立了学校、学院、指导教师三级管理体系。学校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宏观地管理;学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明确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流程及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使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能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管理;指导教师则具体负责学生的管理和指导,保证学生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要真正做到对毕业论文(设计)规范管理和监督,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三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全面监控,前期学生完成查阅文献、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中期重点检查工作进度,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英文文献翻译和进展报告,指导教师提交工作日志,学院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做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能按时按质完成。终期检查包括学术不端检测、答辩和成绩的评定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材料的归档。三个阶段的检查都分为两个层次:教师自查和学院督导专家检查,对不能及时完成各个阶段任务的学生首先提出警告,在规定的时间内仍然不能达到要求的学生,经指导教师和督导专家审议,不能参加答辩。这既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严谨、高效的学习习惯。
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学院完善了评阅制度。学生的论文(设计)除了由指导教师评阅外,还邀请相近课题组的两位老师进行交叉评阅。在答辩环节,学院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答辩阶段采取三级答辩:预答辩、小组答辩和公开答辩。预答辩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相近课题组的学生进行答辩;小组答辩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各专业分小组正式答辩;参加公开答辩的是各答辩小组推荐的优秀学生和答辩成绩为及格的学生,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各专业负责人、教授等组成公开答辩委员会,如果二次答辩不能评为优秀,则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评定成绩,从而保证了优秀论文(设计)的名副其实。相反,如果在小组答辩中成绩为及格的学生不能通过二次答辩,则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为不及格。
二、加强思想教育,做好动员工作,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扩招后导致师生比例失调,一名指导教师要带6~10名学生,同时教师承担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因此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足;对于学生来说,找工作、考研面试、工作实习正好和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冲突,学生无法保证能用心做好论文(设计),加上工作单位、考研深造的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也不重视,学生也就应付了事。针对这些问题,学院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第一,学院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动员大会和师生见面会,一则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明确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二则让指导教师和学生能面对面沟通交流,对课题的性质、要求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减少了学生选题的盲目性。
第二,学院调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从第七学期后半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提前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由于学生在这一阶段课程不多,课余时间充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特别是选择就业的学生开始一些阶段性的实验或毕业实习等工作,避免了学生忙于应聘或考研造成的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的缺失。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也带来了教师积极性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论文(设计)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三、严把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关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质量也是影响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选题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有的选题过大过难使学生无从下手或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满意的结果;有的选题过窄,工作量明显不足,也容易导致抄袭现象;设计类选题过少,一则是因为教师缺乏工程背景,二则学校更重视论文。因此,学院采取了一些方法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首先,学院严格遴选具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或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初次带学生的教师,还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加以指导。对于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可以加入到相关课题组辅助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不仅使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也减轻了指导教师的负担。对于工科的指导教师普遍设计能力弱这一现状,学院一方面在制度上保证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进入工厂或设计院进行至少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锻炼,同时也与企业联合,聘请有能力的专家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有助于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制定科学的选题审查制度。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选题逐一进行严格审查,保证课题的质量。选题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基金项目、企业攻关项目等,体现了选题的多样性原则,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要求。选题实行一人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工科专业,设计类题目要求达到80%以上,要求选题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指导教师要带学生进厂实习,提高设计的实用性。
四、强化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指导
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不仅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在任务下达书中明确任务,召开小组开题报告会,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内容、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实验方案、时间安排提出建议,最终明确方案,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仪器设备的培训。在指导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实验或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中期检查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做阶段性实验的汇报,总结前段时间的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计划,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整个的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更多地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学校每年都要对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内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并把评选出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作品装订成册。
经过3年的改进和探索,学院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了这一实践环节的顺利展开,教师积极申报选题,认真指导学生,发挥了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很多学生都能够按计划出色完成论文(设计),文献检索和综述能力、初步地开展实验或设计的能力、论文撰写、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继续深造或从事实际生产、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2]黄世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高教研究,2003,(3):81-82.
[3]田玫,王晶,姜艳丽,杨丽娟,陈宝久.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2):142-144.
[4]吕芳.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156-157.
关键词: 美国;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5-0060-04我国自1981年初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博士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备受关注。经过全国高校多年的努力,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现已跃居世界前列\[1\],但是教育质量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博士生作为高端科技人才的领军群体,其教育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科研水平发展潜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阶段,需要大量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和交叉领域的创新型高水平科技人才,机械学科的博士生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挑战。培养模式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具备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学校在特定教育经验基础上以某种教学思想为指导、某些教育理论为依据建立的范型\[2\]。科学的培养模式是博士生教育质量的保障。
美国拥有150多年的博士生教育经验,其培养模式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日益获得国际学术机构的认可和效仿。本文以美国机械工程专业具有代表性的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记为GaTech)为例,探讨美国机械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建议,希望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
创建于1885年的佐治亚理工学院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公立大学。根据US News & World Report的统计,其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在全美连续4年名列第4,机械学科(Mechanical Engineering,简记为ME)研究生专业在全美排名第6。ME在读博士生约300人。下面以GaTech ME为例,介绍美国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所包含的主要环节及其要求\[3\]。
(一) 培养目标和方式
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时应达到以下目标:具有未来在工业界和学术界从事工作所需的基础,并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先进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数学、计算机、实验方法和技术等;掌握坚实的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具有宽广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具有解决交叉领域问题的洞察力和技术;掌握科学研究所需的技能,包括任务规划、信息集成与综合、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提升领导力、学术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博士生学习年限没有特定要求,但要保证至少两个学期为全日制注册。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整个在读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1) 入学后第一个学期和导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开始课程学习、科研的前期准备和调研工作,并通过资格考试。(2) 以科研为主,同时完成规定学分、教学训练、学术讲座等环节,最终在论文和答辩通过论文指导小组审核后获得学位。在学期间,导师有权根据学生的工作情况中止对学生的指导(经济资助保留至该学期末),学生有1个学期的时间寻找新的导师。如果学生是因为工作表现欠佳和学术纪律问题被淘汰,所在学院一般不再予以接收。学生也有权更换导师、转换学校或系、休学、退学等。学生已经获得的学分可以转至新的校系,资格考试成绩是否有效取决于转入校系的规定。
(二)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 课程学习和其他环节学分要求。根据博士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博士生应获得不少于42学分的学位课程学分,其中本专业课程24学分,相关专业课程12学分,其他课程6学分。从课程难度上看,要求至少36学分的课程为6级或以上(课程难度共分为8级,难度逐级增大)。
另外还有5个非学位课程学分。为鼓励博士生参加本专业的学术讲座,设有2个学分,学生提供11个讲座的题目、演讲者和日期可获得1个学分。教学训练是博士生培养的另一个必修环节,占3个学分。学生在参加了教学培训课程后,选取一门专业课程,参加以任课老师为主的教学全过程,包括答疑、批改作业、辅导实验、考试等。最为重要的是博士生必须自己独立准备并讲授3节课。学期末任课老师和系里教学委员会共同评价博士生是否可以获得该学分。
2. 资格考试。在入学1年(直博生两年)后所有博士生都必须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但前提条件是已修课程成绩GPA不低于3.3。资格考试的重点是考察博士生是否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是否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是否具有完成博士学业所需的工作能力。每人必须分别参加3门分属3个不同专业方向的综合性考试,每门考试都分笔试和口试。资格考试通过后方可进入以研究为主的第二个学习阶段。如有一门课程的口试或笔试环节不通过,则在下次考试中有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通过者,将强制中止博士学习。淘汰率一般在25%左右,有些专业甚至高于40%。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号: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32-02
一、引言
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新建二本高等学校,学校定位为区域性、多科性的特色应用型大学,努力把学生培养为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大讨论并组织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同时学校的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而培养的学生究竟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需要在校期间不断地进行技能培训和练习。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可以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怎么样和动手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然而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与之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实践教学基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高校教师的数量也出现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现在的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明显不如以前。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高校学生不断扩招,师资没有得到很好补充,造成教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多,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存在不当,选题的内容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不能做到难度适中,而且选题的内容存在很大的重复性,由于选题设计缺乏实际应用性、创新性和科学性,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一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东拼西凑。其次,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不够。一方面,由于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训练,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另一方面,很多教师没有实践锻炼,特别是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就直接从事教学,因此对毕业设计指导能力不强,无法把自己的科研和学生的毕业设计联系在一起。第三,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学生忙于找工作,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各种招聘会和相关的职业考试中,无暇顾及毕业设计的选题、文献收集、毕业设计的整理以及写作,另外,有些学生平时基础理论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做毕业设计时困难较大,克服困难的信心不足,因此,毕业设计做得很差。第四,教学管理不够细致,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监督不够。有些本科生认为学校对毕业设计管理不严格肯定会让学生通过,以至于学生做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三、提高毕业设计的措施
为了提高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的质量,学校和二级学院都应该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这个重要的教学过程。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约束性和鼓励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约束性不具体不具有操作性,有些教师和学生就会敷衍了事。奖励制度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如指导学生完成选题、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料、修改学生的设计思路、完成开题检查、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作品、修改最终的论文和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同时也要明确要求学生完成那些工作,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选题、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制作设计作品、完成论文写作和进行答辩等相关环节。同时,制度的制定要与时俱进和具有针对性。以前网络资源不是特别丰富,学生抄袭论文的现象较少,而现在抄袭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在学生提交论文的时候,要提交报告,如果报告中重复的比例过高就不同意进行答辩,情节特别严重的取消学位。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相应的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学生的毕业设计获得优秀,相应的就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和颁发荣誉证书,指导教师也给予物质奖励。如果该教师指导的学生每年都能获得优秀,那么在评优和职称评定的时候,要优先考虑该指导教师。通过一定的奖励政策可以提高师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其次,指导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把学生科研项目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样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足够长,加上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且学生科研课题组往往由2~3个学生组成,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便于组内讨论问题,在调研过程中能够认真收集资料,整理设计思路,最终形成的毕业设计质量非常高。同时指导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把自己的科研课题分解成多个部分,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有实践性的课题,课题应该考虑到学生学过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通过2~3个月时间能够完成。毕业生的选题应该多样化,指导教师应该寻找一些能够反映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题,让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有实用价值,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完成调研和收集资料。
第三,由于高校年轻教师占教师人数比例很高,并且大多数年轻教师都是高等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没有实际经验,指导工作缺乏整体性和严谨性,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把年轻教师送到企业进行生产锻炼,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让年轻教师掌握企业需要的最新技术,增强其动手能力。其次,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师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内由有指导经验的教师和年轻教师相结合。组内教师要定时开展讨论,让年轻教师切身体会到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同时,在学生实习的单位,让学生联系一位技术出色的员工作为第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具体的产品制作和提高毕业设计的实用性。请学生的实习单位对毕业设计提出一些建议,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有利于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第四,学校应该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监督。毕业设计从选题到答辩至少要3个月左右,并且指导过程是分散式的,学生是主体,指导教师起到引导作用。由于学生在这个时期忙于找工作、联系单位,如果学校管理不够规范或者管理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可能造成学生随意离开学校,指导教师找不到学生,或者学生需要指导时找不到教师。学校以及相关的教学管理部门要细化规则,加强过程控制,既要针对学生,也要兼顾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每一个过程都要做出相应的措施。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督导管理工作组,工作组应该包含辅导员、2~3名指导教师以及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让辅导员参与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困难。几名指导教师在一起工作,便于讨论问题和相互了解指导进度,促进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管理人员起到监督作用。在监督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选题、收集资料、撰写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答辩。要充分了解学生选题是否合适。如果能从每个阶段都严格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工作,那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就相对容易很多。
四、结语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学习阶段的最后考察和综合锻炼,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新建地方二本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讲,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能够反映出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和对学生的培养能力。针对地方理工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从制度制定、毕业选题、培养年轻指导教师、学校监督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华东.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一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关键词 毕业设计;规范化;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55-02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在本科生完成全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后所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1]。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进而影响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就业的层次。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向来重视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在2005—2012年间7次获得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优秀奖。本文结合水声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过程的实际情况,在对多年的毕业设计管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就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管理环节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革方案。
1 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现状研究
1.1 理工科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2-4]
1)立题过程存在问题,主要表现: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所在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合;题目多为指导教师自拟,与生产、科研项目脱钩;更新不及时,历年题目变化不大,致使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往届学生的论文大部分雷同。
2)学生选题过程存在问题。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往往是指导教师先立好题目,然后分配给每名学生,学生不能按照自己意愿及爱好进行毕业设计。此外,毕业设计题目的事先固化往往导致毕业设计内容对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的状况。
3)毕业设计过程监控不严格。由于毕业设计周期较长,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质量监控体系,会严重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4)影响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其他因素。例如,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设计环节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对于保研的学生来说,其第七学期的课程任务较少,可以开展毕业设计的前期研究,若等到最后一个学期才定下毕业设计的题目,就会影响其研究内容的深度;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在最后一个学期还要进行考研复试、面试及找工作等,压缩了毕业设计工作时间,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再如,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等存在漏洞,缺乏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系,致使指导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缺乏重视,教师指导流于形式。
1.2 国内高校毕业设计环节改革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国内各大高校对本科生实践环节尤其是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日益重视,不断加强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对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论证和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毕业设计的选题严格把关,对毕业设计的过程严格监控,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及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推动校企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加强本科生毕业设计校、院二级管理的制度建设,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及写作方法模式化、规范化,严格审查指导教师的资格,建设高水平指导教师团队,进行毕业答辩模式、毕业成绩评定改革[5-8]。
2 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结合水声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的实际情况及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学院“以科学研究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阳光心理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规范化的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监控体系。即学院在推进毕业设计环节顺利进行的同时,加强了对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学院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强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管理措施及实施细则》《水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补充规定(试行)》《水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保密责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毕业设计各环节能够顺利、规范、有序地进行。本科生毕业设计各阶段规范化管理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2.1 毕业设计前期
在毕业设计环节的前期,学院根据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将教师进行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题。学院鼓励指导教师尽早立题,所有教师需在第七学期期中完成立题论证工作,使保研的学生可以提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为了保证题目的质量,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组长、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督导将分别对立题论证书进行审查并给出修改意见。学院指派专门教师对本科生进行指导讲座,为学生讲解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事项及毕业设计的时间节点要求。设立开题报告会及二次开题制度,要求学生掌握题目的要求,合理设计毕业设计方案,安排工作时间。建立学生个人跟踪档案,对学生前期、中期及后期的汇报情况进行记录,重点记载学生各阶段工作存在的问题。
2.2 毕业设计中期
为了保证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学院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向指导教师汇报一次工作进展。设置中期检查报告会及二次中期检查制度,对学生工作进度进行重点监控,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予以解答和指导。为学生配备毕业设计手册,要求其以周为单位记录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并定期进行检查。
2.3 毕业设计后期
学院选派专任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写作技巧、文献查阅技巧及论文排版技巧进行专题讲座,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答辩前设立成果演示检查环节,要求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软、硬件成果进行演示,保证毕业设计答辩成绩的公平、公正。其中,对于做软件题目的学生,重点检查其程序编写情况、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的测试结果;对于做硬件题目的学生,重点检查其换能器或电路板是否已经制作完成,电路是否通过联调,是否有测试数据结果,等等。
2.4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及答辩环节
学院采取盲评制度对本科生的论文进行评阅,避免了“人情分”,保证了论文的高质量产出。由指导小组组织预答辩,为学生提供答辩锻炼及修改论文的机会。对论文的格式及内容严格把关,实行指导教师、答辩秘书、评阅教师一票否决制,如果论文格式不合格,不允许参加毕业答辩。对论文内容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针对检测结果对答辩成绩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分为保持原有成绩不变、答辩成绩降档和答辩成绩定为不及格。
3 结束语
由改革方案可见,通过构建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监控体系,可以严格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把关和监督,使其有序、规范地进行。同时,全程跟踪化管理也保证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9(2):51-53.
[2]朱丽,袁荣鑫.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39-240.
[3]靳治良,朱桂华,杨晋,等.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2):143-145.
[4]王晨.高就业压力背景下毕业设计(论文)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1):51-52.
[5]廖志凌,刘贤兴,杨泽斌,等.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1):
110-113.
[6]唐桂英,徐宏,孙咏梅.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2-93.
[关键词]化工材料类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稳步提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实现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阵地,通过为企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是实现科学理论知识与企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主要桥梁。可以说,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化工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践创新能力是化工材料类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化工材料类专业人才对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如课堂教学与实验教育资源有限,且形式过于死板、课外科研活动平台建设不完善、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指导不到位等。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工类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出大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化工材料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及市场需求,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创新能力是个体在观察和处理实际问题中,运用已知经验,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思维,以创造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发明的能力,它具有以兴趣为先导、知识为基础、实践为前提,自主无意识的特性。针对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其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创新毅力,丰富宽厚的化工材料基础知识,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及实践动手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高校教师的积极引导、专业课程的合理设计、实验平台的良好构建及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等途径来养成。然而,我国理工科院校尤其是化工材料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刚刚起步,仍存在对创新思想重视不足、创新教育落实困难、创新成果收效甚微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教师教育理念滞后,创新素质不高。高校教师重视科研任务,忽视课堂教学。在教育理念中未达到以生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较少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对创新教育的原理方法了解不足;在大学生成绩评定时,不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导致教育观念出现偏差。与此同时,师生交流开放程度欠缺,未形成民主化纽带,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死板僵化,实验平台作用有限。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过于陈旧,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制约个性发展。实验课程是化工材料类大学生自我实践的校内平台,能强化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从科学知识向实用技能转化,但由于实验设备资源有限,课堂以外实际利用率不高,形同虚设。
(三)创新氛围不浓,缺少实践训练。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包括各类科技竞赛、专业讲座等科技活动,其普遍存在表面化、狭隘化、实效性不强等,表现为大学生较少参与到高校教师的科研立项、科技竞赛普及程度不高、校内外实习实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相对较少等。
二、 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改革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第一,开展教师创新技能培训、创新成果展览及交叉学科前沿理论讨论等活动,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科学掌握创新教育方法,以渊博的创新知识、杰出的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并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要注重通过新思路,鼓励大学生探究问题,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第二,改革单一狭隘的教师评价机制。在对教师考核的众多指标中,提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比例和地位,遵循以学生满意度为基本前提,学生创新成效为衡量指标原则,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获得充分的肯定,提高其待遇及职称。第三,建立教师定期到社会、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制度,鼓励高校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企业,积极将个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了解社会生产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二)优化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第一,要根据社会市场所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厚基础、有特色、重应用、善创新”的培养目标,注重突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个性的发挥上,要将这种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学分、课程和考核机制上,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作为重要元素,纳入到衡量大学生成才质量的标准中。第二,制定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强化实用,凸显化工材料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要以化工材料为主线,突破传统、脱离教材,将基础理论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丰富课堂讨论和模拟形式,让大学生明白所学的化工基础知识在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第三,效仿国外大学开设创造学课程,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化工材料类大学生灵活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能力。
(三)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突出化工材料类特色。第一,加强化工材料类基础学科实验,不断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常用化工仪器的功能与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结合第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兴趣。第二,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从课内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自主开放性的实习实训、从校内基础的实验技能培养到校外专业的职业素质拓展,通过校企联合、校校联合,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网络框架,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构建多层次、立体交叉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第一,搭建科技竞赛平台,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化工材料类科技竞赛不仅强调理论设计,更强调动手实践及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在开展院校两级科技竞赛中,要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当中,通过学生开题立项、实验研究、撰写科研报告等,提高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第二,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高校应鼓励大学生成立化工材料类科技兴趣小组或社团,围绕专业学习,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开拓视野,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设立百家讲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丰富校园化工材料类科技文化生活。
三、 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施的成效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来,通过拓宽基础课体系、扩展教学内容、重视专业课程内涵建设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改革教师、学生考评体系,构建课外创新活动平台,以课外科技活动为龙头,积极推行“导师制”,引导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自2010年学院成立以来,不断扩充科研创新队伍,优化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受益学生可达670余人,课外科技小组成员学习成绩与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达100%,考研就业率达84.6%。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科技论文,在市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得各类奖项33项次,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奖率处于全校领先水平,其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获“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奖4项;在辽宁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数量比例占全校30%,居于全校第一名。与此同时,我院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也有所提升,科研立项4项,15篇。
可以说,通过以上关于化工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依托学院课程设置优化、实验资源整合、实践基地建设、评价体系改革及科技创新活动完善等措施,满足了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需求,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培养出了一批化工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基本素养高、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化工材料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翟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23):213-216.
[2]张桂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教学改革与实践,2011,4:69-71.
[3]魏克湘,刘迎春,傅彩明,谢骐.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0(4):103-105.
[4]赵敏,何文玲,李晓伟.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院报,2011,27(2):57-60.
[5]贺敬良,赵华,林慕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10,22(118):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