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第1篇

技校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顶岗实习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现代技校教学的基本模式。但在实践中,基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以及教育介体等因素的改变,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部分特殊性。笔者在全面分析技校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究顶岗实习阶段技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途径。

一、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

对技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学生在顶岗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即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某些特有的教学特点:

1.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殊

技校生参与顶岗实习,需要走出校园进入到企业当中,因此顶岗实习阶段,技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企业发展的目标则是获取利润,在两种全然不同的价值观念下,教育环境的差异已是不言而喻。而这种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为顶岗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2.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由校企合作实施

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要满足工作岗位的基本需求,则需要对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这一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一定的社会化性质,而学校教育偏向于整体性的理论教育,缺少对社会因素的考虑,因此,顶杆实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施和共同管理。

3.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双重性

对技校生而言,进入到顶岗实习的阶段,其身份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其不再只是一名技校的在校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生产活动中一名重要的职业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其身份具备了一定的双重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结合顶岗阶段学生身份的这种双重性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与复合。

4.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所增加

技校生在校期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现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道德人格、心理健康以及政治教育等为基本核心,旨在提升学生的个人道德水平与政治素养。但顶岗实习阶段,技校生进入到企业当中,在企业的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必须包含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职业道德要求、职业技能要求、劳动纪律规范等内容的传导,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积极性的培养,使其通过顶岗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不难看出,相比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技校生顶岗实习的特殊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二、技校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技校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动技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的形成,能够有效实现技校培养综合人人才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有助于技校向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但结合目前我国多数技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技校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存在部分不足之处。

以上分析中已经提及,技校生顶岗实习阶段,因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生身份定位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增加,与此同时,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技校生的思想定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也很容易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部分消极性的思想和情绪。这进一步提升了该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难度。如此一来,技校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出现教育渠道不畅、教育管理松散、教学力量单一薄弱以及教学方式陈旧落后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因此,加强技校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技校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途径

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于技校和企业的双重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从整体上看,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秉承的原则主要包含五点:校企共同教育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衔接教育的原则、岗位职责与专业技能实习双重考核的原则、教师引导和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进行的原则以及深入了解与定期回报结合的原则。

2.构建起有效的校企合作双导师体制

基于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学校与企业应当建立起一支包含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企业劳动模范、企业技术好手、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实习导师在内的教育团队,针对学生思想政治的需求,建立起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兼备的双师体制。如此一来,通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则可以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3.对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在顶岗实习的阶段,企业作为新的施教主体参与到技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丰富。使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从传统的课堂理论灌输转入一种实际性的直接体验当中,在不断巩固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基础上,从思想观念和职业道德的角度上实现一种直接且持久的影响。

4.利用企业文化进行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

技校生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氛围、企业风气和企业舆论等,能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感情熏陶中通过个人的内心体验来实现职业道德有效提升。因此,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通过潜移默化的传导方式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入全面理解,使其在自我感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构建起自身的职业道德体系。

四、结论

顶岗实习意味着学生将从传统的学校生活进入到企业当中,开始体验全新的岗位生活和社会生活。面临角色的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感知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学校与企业除了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推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落实,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便于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知实现个人思想观念的主动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容,周春雅.高职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职业,2011,(15).

\[2\]冯文魁.浅析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及其问题解决\[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第2篇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的紧密配合,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的素质,可以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对学校和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分为校外实训基地或者顶岗实习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两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资金支持,以学校为主组织实训的校企合作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则是由学校选派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一线开展实习或工作,场地、设备、技术都由企业提供,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笔者所在学院与中百集团、海信科龙集团的合作,各年级成立了中百班和科龙班,校企合作班要求以“准员工”模式管理。然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两种校企合作过程中,其内容和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对于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而言,因地点在学校范围之内,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教育者几乎全部由校内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担当,加上其管理与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和学校日常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无异,这样的校企合作毫无创新性。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则有其特殊性。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将工学结合模式定位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并引导性地规定了内容,即要求“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同时规定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和考核方法。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地点在企业,时间为半年或更长,内容是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体化,主体则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这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生产型实训基地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因此,我们所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育规律,还要研究企业的特点与规律,这样才有助于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和管理主体认识的模糊

从企业角度来看,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企业不再是外在辅助条件,而是办学模式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只是把企业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载体,致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而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合作,即企业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而且在选拔人才、制定课程、学业考核等方面都要反映企业自身的需求,从而充分体现出企业的能动作用。从学校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在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甚至组织学生活动中不仅要考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共性,更应考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一般来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但是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而现实中,不少学校管理者和企业都往往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在学校课堂或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进行,企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样的想法,割裂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统一关系。

2、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构建滞后及越位与缺位现象严重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建立或重构办学模式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潜力重构。而不少学校为了形成某种模式生搬硬套,不考虑自身情况,不仅思想认识、课程、管理、实习机制等方面欠缺,在学生教育管理上更是重视不够,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苦、学校累、企业也抱怨不已。当前,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合作协议的起草、合作机制的构建、合作步骤的实施、合作活动的安排往往都是以学校为主,由学校来组织安排,企业只是被动地配合校方的工作。学校的“越位”导致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明显不高。此外,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联动,将学生投入企业后,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企业文化等没有跟进实施教育,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怕吃苦、不安心、不好学、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解决。学校的“缺位”导致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全程式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议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关键要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构建全程式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重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加强实习期间的教育和管理,严格实习后的考核评价,这样才能确保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1、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前的教育管理

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思想格外活跃,观念容易改变。比如一些学生可能会对工学结合不理解“,为什么不是别人去而是我去”、“是不是学校送我们到企业从中得利”等。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接到参加工学结合任务后踌躇满志,但又感到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即将面临的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感到恐慌心态,“我要怎样做才能做好”成了最大的疑问。因此,在岗前教育中,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让学生明确工学结合的目的、意义和岗位要求,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和更广的社会背景中去看待问题,指导学生从以往的学习经验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2、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中的教育管理

学生在刚进入企业的时候往往能够服从安排,遵守企业的纪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鲜感逐渐消退,或者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困难导致的退缩情绪。因此,在这阶段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特别注重及时跟踪,适时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习、定期到不同的实习单位走访或通过网络等方式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在活动组织上也应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学生时间情况等因素以灵活形式进行;学院派出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和企业保持联系,还要在实习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企业也要选拔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既练技能又学做人。校企双方形成的教育合力,将搭建起全员、全社会育人的架构,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此外,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中的教育管理还需注意: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一味袒护学生,那样无益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学习、工作生活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也不能只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说话,这样往往无法带给学生深刻的感受,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学生 职业素养 培养模式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所谓职业,就是个人在社会中从事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素养是指人们在日常活动、家庭、工作和社区中,为了实现一定目标,理解和运用信息开发自己的知识和潜能的能力。由此看来,职业素养就是个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锻炼、自我修养等方式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个人在身体、思想、心态、文化、技能、潜能、诚信、荣辱和责任等方面情况的内在品质。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事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是任何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素养,是中职学校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职业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培养要与现代社会体制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要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中完成。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指适应工作的能力和修养,一般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养的因素很多,劳动者能否顺利、高质量地就业并取得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养高低。对中职学校学生而言,注重培养其职业素养有现实的必要性。

1.中职生源是其内在的教育必要。

当前高校和高中扩招,中职学校的招生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们都是在中考被筛选下来的最后的一批学生。中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日后走向生产第一线、具备相当职业素养的应用型技能工人,而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素质、敬业精神、职业技能,所以就需要大力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2.就业形势是其外在的现实要求。

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在逐步提高,但总体看,很多是仅仅满足于毕业学生有份活干的状况,中职生就业质量不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转型升级,现代企业对员工职业技能要求可以其次,但是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最被重视,那么就需要很强的职业素养作为保障。广大中职生为了日后的就业、择业、创业发展,就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是当前形势的现实要求。

三、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职业素养培养是中职教育的要求。

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受用人单位注重。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起抓,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基础。目前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虽然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在学校教育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学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意,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的严格要求,学生职业素养令人担忧。

2.职业素养培养是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将来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理念。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自己进一步发展提供平台。

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中职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如何培养职校生的职业素养呢?

1.加强常规管理,促进养成教育。

重视学生日常品德、礼貌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各个方面将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德育教育中。新学期伊始,我们着重要求班主任引导学生学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校园文明“七不”规范》、《寄宿生“六不”规范》。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校园无小事,每一个细节或许都能成为教育的关键,所以,我们非常重视细节教育,一句礼貌问候、一次拾金不昧、一个矿泉水瓶的回收……都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我们希望通过更多途径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习惯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加热爱生活,更加从容自信地走入社会,让学生以良好的职业形象成功获得社会对他们的肯定和激励。

2.丰富学生生活,培养责任意识。

近年来,学校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导致学生责任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呵护、学校教育手段的不力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针对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首先,开展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如举办职业文化节、田径运动会等,在活动中,以班级或以部为单位组成代表队,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班级凝聚力得到增加,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也得到加强;其次,通过奖励制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学生对自我负责的态度。

3.注重校企合作,渗透企业文化。

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我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与开发区中外资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校企文化的相互渗透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强化技能训练,提高职业技能。

熟练的专业技能必须通过技能训练才能获得,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无疑都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5.抓实顶岗实习,提升综合素养。

顶岗实习是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和生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重要的环节之一。我校在第三学年的最后一学期,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快速适应企业对各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学生必须在实习结束前递交实结,并自主完成本人所在岗位的生产单元的产品制作的技术工艺说明一份,条件许可的话,附单元产品一件。让实习学生尽快地完成由“学生”向“员工”及“企业一线管理人员”的转化,适应企业生产和管理需要,为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最终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连新.关于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8).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第4篇

(1)特殊教育教师所注重的教学目标。有46.6%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特殊儿童情感和态度的发展,24.7%的特殊教育教师注重特殊儿童知识和目标的获得与达成。可见,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所注重的教学目标已经从以往更重视知识的获得转向重视情感和态度的发展。(2)特殊教育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有66.5%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进行教学,仅有18.2%的特殊教育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这个结果说明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重视特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操作和体验中获得发展。班级授课制是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70.5%)主要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个别化教学和小组教学的特殊教育教师仅占13.4%和15.3%。(3)特殊教育教师使用教材的情况。仅27.3%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校本教材,22.2%的特殊教育教师授课时没有教材。可见,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没有统一的统编教材或校本教材,需要完善课程体系,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开发适合他们的教材。(4)特殊教育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评价。超过半数的特殊教育教师(57.5%)主要通过日常观察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价,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系统评估的特殊教育教师仅占12.9%。这一方面说明特殊教育教师注重通过特殊儿童的学习过程对他们进行形成性评价;另一方面说明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儿童的评价方式较单一,缺少可供教师进行全面评估的-Y-段和方法。

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功能情况

(1)康复训练对象和干预时间。有83.3%的特殊教育学校对聋生进行康复训练,对智障、自闭症、脑瘫学生进行康复训练的特殊教育学校比例过半,分别为51.9%、59.3%、59.3%,对盲生进行康复训练的特殊教育学校比例较低,仅为16.7%。由此看出,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对象的类型较多,主要集中在聋生、自闭症学生、脑瘫学生。对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开始时间的调查结果表明,有16所学校(59.3%)从学前阶段开始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1l所学校(40.7%)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康复训练。(2)康复训练内容和专业教材。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康复对象的类型较多,康复训练内相应涉及较广,主要包括语言训练(16所)、感觉统合训练(14所)、运动功能训练(16所)等,有少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还进行定向行走训练(8所)和视功能训练(6所)。聋校主要针对聋生进行发音、字词、句子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康复训练(9所)。:所学校中,只有6所学校(22.2%)开发了校本的康复训练教材,2l所学校(77.8%)使用的是康复训练指导手册。(3)康复训练方法。所有的特殊教育学校都通过教育教学来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59.3%的特殊教育学校借助非医学的康复专业技术和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33.3%的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职业训练以帮助康复对象恢复就业能力和获取就业机会,仅的特殊教育学校借助医学措施,特别是康复医学的技术和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医学康复。

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功能情况(参见表3)

(1)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宣传工作情况。为了提高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工作,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通过电视、报纸或网站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85.2%),或举办大型活动(100%)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社会其他机构的联系和交流。还有部分特殊教育学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75%)、竞赛(59.3%)、演讲(33-3%)、创办校刊杂志(41.7%)来提高影响力。(2)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情况。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专业项目对特殊学生进行职业教育(55.6%),为特殊学生拓宽就业渠道(74.1%)。小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实习基地为特殊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37.1%),而对就业学生进行职后跟踪、指导的学校较少(33.3%),还有5所特殊教育学校并未开展职业教育。关于职业教育的场所,目前有13所特殊教育学校(59.1%)自己有专门的职业教育场所,9所特殊教育学校(40.9%)主要在普通教室开展职业教育。关于特殊学生的实习方式,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是在校内让特殊教育教师通过教学为特殊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实践锻炼,而能在社会企业或校办企业实习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少,有2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甚至没有地方实习。(3)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支持工作情况。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主要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建议、咨询与服务(81.5%),为残疾人提供教育、康复资源服务(74.1%)。对随班就读工作和社区残疾人工作进行指导的学校很少,有3所学校没有开展过资源支持工作。可见,从总体上来说特殊教育学校所进行的资源支持工作还比较薄弱。

特殊教育学校研究功能情况(参见表4)

特殊教育教师参与课题的级别与性质。所调查的950名特殊教育教师中参与过课题的472名(49.7%),他们参与的大部分为校级课题(47.9%),参与国家级课题的较少。在当前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转型为研究者角色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应扩大学校研究工作的普及度,让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绝大部分课题(86.9%)都是特殊教育学校独立承担的,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研究的课题只占很小的比例。这反映出特殊教育学校应增加与科研单位、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等其他机构合作共同研究、交流的机会,提高研究的水平,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实践。(2)特殊教育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内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研究的内容涉及很广,从特教理论到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政策法规等多方面都有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与特殊教育教师自身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实践研究(69.7%)和课程设置研究(35.O%)。(3)特殊教育教师自主进行个人研究的情况。对特殊教育教师是否自主进行过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一小部分特殊教育教师(27.6%)自主进行过个人研究,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72.2%)从未自主开展过研究。有262名特殊教育教师回答了“进行个人研究的出发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优化自身教育教学为出发点(55.3%);从特殊儿童的角度出发,为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而去做研究(29.3%);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7.7%);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进行研究(7.7%)。(4)特殊教育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存在的困难。分析343名特殊教育教师回答“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存在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科研师资,教师科研能力较低(39.7%);科研经费不足(25.9%);设备、场地、资源不足(20.6%);缺乏专家的指导(21.4%);学校重视程度不够(11.5%);科研人员教学任务重,缺少时间(10.7%);成果难以推广,很难落实到教学实践中(5.3%)。

坚持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统一

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不能再局限于慈善救济或单一教学的功能,而应在加强教育教学的同时,发挥康复、资源开发、家长教育、职业培训、社会宣传、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这就是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多元化。特殊教育学校多元化功能的实现,最终取决于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特殊教育学校最根本的功能,特殊教育学校其他各项具体功能都应以此为根本出发点,这就是学校功能的一元化。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学校各种具体功能的同时,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做到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统一。

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功能的改进,适应现代特殊教育改革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授受式的权威与服从关系。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特殊教育教师应将特殊儿童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差异与需要,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调查结果来看,现在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已经不再单纯追求特殊儿童知识目标的获得与达成,开始关注特殊儿童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儿童的主动参与。但是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极大地限制了特殊教育教师对于特殊儿童个体差异的关注,很难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个别化教学。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随时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教学时间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个别化教学是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工作

特殊教育学校成为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场所,这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调查发现,广东省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已经非常重视学校的康复训练工作,积极拓展学校康复训练对象的类型和康复训练内容,有些综合实力较强的特殊教育学校已经涵盖了名个年龄段的残疾儿童妻,初步形成了一套纵向的康复训练体系。但是从体来看,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训练工作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康复训练专业教材缺乏、康复训练方式单一、专业康复师资严重不足、资金缺乏等。特殊儿童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综合生活康复,需要家长、教师、康复技术人员和社会工作者通力合作,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学校的康复训练工作体系,以更好地为特殊儿童进行康复服务。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拓展学校育人空间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功能转变的一大方向是从相对封闭、孤立的办学实体转变为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系的开放性办学实体,特殊教育学校不应局限在为本校学生服务,而应面向社区、家庭、医院、康复机构、普通学校、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等社会组织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的开放式服务。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和保守,除了为家长提供建议、咨询与服务以外,只有小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为校外残疾人提供教育、康复资源服务。这与特殊教育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但与同地区的其他机构相比,专业资源还是相对比较丰富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资源应当发挥更大的效益,通过‘‘开放、搞活”,让这些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共享。特殊教育学校也应积极主动与社区、家庭、医院等社会组织联系,为他们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学校寻求支持和帮助,共同为特殊儿童的发展创设更为宽松和有利的社会环境。

重视和支持特殊教育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师院校;语教专业教育;基础教育;对接策略

从2011年开始,本院教育系语文教育专业实施了“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前一个“0.5”主要是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后一个“0.5”则是顶岗实习。本人认为,顶岗实习是加强高师语教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它有利于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合格的语文教师。

一、顶岗实习的特征

1.突出岗位的“全程性”。顶岗实习与传统的教育实习承担的任务不同。传统的教育实习学生不能作为主讲教师,不能独立承担一门课程的系统教学任务,实习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听课、试讲和指导教师的辅导来学习、体验教育教学过程。顶岗实习则突破了传统实习的形式与内容,师范生“顶替”原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像在岗教师那样履行教师职责,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师范生通过顶岗实习,了解从教的全部过程,从多个层面锻炼和提升整体素质。

2.重在技能的“锻炼性”。师范生进行顶岗实习,意味着他们有半年的实践机会,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融为一体,而且可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对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同时,顶岗实习既是对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检验,又有助于师范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其教师职业技能的锻炼与提高。

3.体现服务的“双向性”。顶岗实习与传统的教育实习的服务范围不同。如果说传统的教育实习属于“单向服务”,即只为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那么顶岗实习则为“双向服务”,即不仅为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还可利用实习时间长,便于集中活动的有利条件,在保证实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为实习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充分利用高师院校良好的人力、智力优势和资源,对实习学校教师进行置换培训。

4.实现管理的“合作性”。传统的教育实习由高师院校单方面管理,顶岗实习则跳出了高师院校单方面管理实习的自我封闭状态,建立了由高师院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共同管理的合作性机制,调动了高师院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多方面的积极性。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实习生的接收方参与到实习工作中,并把顶岗实习作为培养本地合格教师和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而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协作,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实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陈旧,不利于未来教师培养。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没有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设置滞后,不利于培养出适应当今中小学现状的未来教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专业课程整体比重过低,门类少,份量轻,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脱离中小学课程实际,难以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要求、新理念,与新时期实施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三是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薄弱,难以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

2.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欠缺,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实习生在顶岗前,基本都已经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但由于缺乏实际教学经验,致使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技能欠缺,主要指教学语言运用、板书书写与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班主任工作技能欠缺,主要指班级管理经验不足,班主任工作方法不当,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问题学生个别教育能力有待提高,与教师、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3.实习指导力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指导机制。顶岗实习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专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生的专业指导主要靠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高师院校派出的巡回指导教师。但是当前高师院校的顶岗实习普遍存在实习指导不力的问题。这是因为顶岗实习学校多是师资匮乏、水平低、基础教育需要帮扶的地方,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自身素质和指导能力仍有待提高,难以满足师范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要求。另外,高师院校指导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也不是很强,这一方面与指导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和责任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习生数量有关,实习生人数过多,加之实习基地分散,导致指导教师任务重,难免顾此失彼。

4.实习规章制度仍需健全,组织管理不够完善。顶岗实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缺乏严密细致的规章制度,就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局面,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在顶岗实习工作中,有些高师院校并没有出台相关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顶岗实习制度,有的只是一笔带过,有的制度文件含糊不清,有的则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一些规定还需进一步细化,并建立起相关的配套措施。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就无法明确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实习学校和实习生四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些责任无法落实到个人,实习工作也难以高效、有序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