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雨的散文

关于雨的散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雨的散文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第1篇

每每工作闲暇之余,我总会望向窗外,无论景色多么绚丽,却永远无法忽视映入眼帘的那一抹绿。“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它是这样平凡,没有花儿的娇艳芬芳,也没有绿树成荫的伟岸,却又是那样坚强,无论是肥沃的土地,还是贫瘠的岩石缝,总会发现它们的身影。生长在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中。

于是我时常会想到自己,一个如此平凡的人类。并没有强大的背景,也没有足够多的金钱,甚至没有一项特别出色的技能,但是我却仍然在用生命去热爱着生活。虽然日子辛苦了些,物质贫瘠了些,却也无法打消我对生活的热情,对梦想的执着。就像那棵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小草,但它的灵魂却从不平庸。正如向白居易所描绘的那样:“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压力与燥热总会使我在夜里难眠,起身望着狼牙色的月亮发呆。不禁感叹时光的荏苒,也是这样的夏夜,我与小伙伴总会集结而出,伸出胖胖的小手,做着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月光是那样温暖却又不炎热,抚摸着我的皮肤,映照在古老的墙上。我冲着小伙伴做了一个鬼脸,把手指一勾,墙上的孔雀瞬间变成了小鸟。他们便大呼好看,过来掰我的手指,放大的笑颜就那样不经意地印在了我的心中,不曾离去。而如今,每当我一个人走在昏暗的灯光下,总会想起当年在故乡的小路。

于是我又独自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依旧是那片古屋,依旧是那片古墙。上刻着栩栩如生的和平鸽,它们展翅高飞,仿佛放飞了希望。我抚摸着墙面,它粗糙地刺痛了我的手掌。记得当年,我们半大的孩子,总爱拿着捡来的石子在墙上写写画画,等到下过一场雨,又会被冲刷干净。我不知道这一面长长的墙究竟陪伴了多少孩子的成长,却知道我已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我坐上回城的列车,闭上了眼睛。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回荡起周杰伦的那首烟花易冷“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

漫步在田野中,我弯下腰闭眼嗅着麦穗的芬芳,终于明白了知足的真谛。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生活的愉快轻松,就要学会常想一二。

没有人会因水的平淡而放弃饮水,也不会与人因生活的平淡而摒弃生活。向后看可以理解生活,但要生活好则必须向前看。很多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烦恼,就是因为太过贪婪,学不会遗忘。把所有的东西都埋藏在心底,慢慢发酵,继而一直困扰着你,影响着你正常的生活。

不知觉间已毕业一年了,或许心境上的提升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人生有太多的痛苦与无奈,也有太多的东西无法割舍。但是昨天总会过去,明天总要到来。唯有淡薄与知足,人才能活得潇洒,活得快乐。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第2篇

在学生时代,热爱学习、努力学习、团结友爱是对父母辛苦养育的最好感恩,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最好尊重,亦是对国家教育投入的最好回报。从美好的学生时代走向工作岗位,爱岗敬业,不懒惰,不退缩,凡合理的想法、意见都付诸于实践,凡事都要怀有感恩之心,即使成就不了伟业,也可收获幸福。

还记得,我刚到达驰公司时,在车间一线开始实习,并且任务紧时,时常加班。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我,时常感到很不适应,一度感觉自己没有了业余时间,甚至想过逃离。但当我慢慢静下心来和同事们交流时,一股股强烈的关心气息让我逐渐消融了内心的抵触,感觉到达驰和谐的集体氛围,以及工友们彼此间的互助互爱。记得有一次,在轮到我打扫洗刷间的时候,一个洗刷搓把的专用水槽堵了,我费很大劲却怎么也搬开,急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时有个男同事急忙走过来,主动帮我搬开了被堵的水槽。这虽然看似一件细微的小事,但就是同事这么一个不经意的帮助,让我感到同事间友爱和达驰的温暖。

在车间实习期满后,我被调到财务科,面对新环境、新同事,虽有陌生,但更亲切。同事们热情的帮我找办公用品、给我提供学习资料、给我提供毛巾……,让我瞬间感到,“在达驰,‘爱’无处不在”。清楚的记得上个周六,在上班的路上,突然我胃痛的几乎走不了路,等慢慢挪步到办公桌后,便疼的趴在那里不愿动弹。当同事们发现后,不由分说的带我去医院检查,我又一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从医院回来之后,大家都关爱的叮嘱我:“今后你一定要好好吃饭、多多吃饭,注意身体” 。更是有同事在下班后,带我去锻炼身体。这些不怎么起眼的小事,但却一次又一次的深深感动了我。我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喜欢这样的大家庭,渴望在这里尽情的发挥自己……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第3篇

今天,你是否依旧匆忙?

一生操劳,你疲惫不堪地把希望耕种,

一世,你无怨无悔地把关怀轻扬。

岁月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忧虑在你双鬓增添许许银丝,

只为将我抚养!

我站在拂晓的柔情中,轻松地抖落掉一地愁苦,

是否有寄托思念的鸿,带去我无法消除的怅惘?

在记忆的岔口抹上一缕绯红,泪洒在温热的牛奶,

求得母亲的一份份感动,喘息成挥之不去的过往。

痛彻心扉的分娩之苦,换来我脆弱的啼哭,

尔后的日子,你跋涉着坚韧的年轮,风雨无阻。

你含着泪把我的生命种植在故乡的原野,

沉默的世纪,在我的灵魂里复苏。

体弱多病的我,不知让你承受了多少绝望与苦楚?

三天两头奔跑在医院,打点滴,上氧气,甚至休克,

连医生都宣告没救了,你却是那么的执拗。

成长的过程,蕴含了你无比的酸辛,

坚定的眼神,厮守着那多情的热土。

那些无法偿还的恩情,只有用朴素的笔调写成祝福,

沿着记忆的山路寻你,和风尽情地把对你的感激倾诉。

如今,我把梦呓的青色四月写在你的白发和皱纹里,

那个丢失了的明媚春天,是大山和飞翔的秘密。

你的双手收拢了磨砺的时光,皎洁的月光之下,

你为何泪流满面,有什么难言的悲戚?

潮湿的季节,你坚硬的筋骨被浸了一种风湿,

随天气变化而发作,稚痛,弯了膝。

而你依旧无法放下你手里的活,只因我的不争气。

我用模糊的语言道出为人子的不忠不孝,

往事的浮现、思亲的情感,不由得思绪纷繁、心底抽泣。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第4篇

积累 赏析 背诵

学生作文,每每苦于无物可写;或是勉强写,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等到写作时才来抱佛脚,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枉然。著名“新语文教育”代表人,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老师2006年6月22日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丢失了什么》一文中指出:“举三为主与强化诵,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有大效,而在当代所谓的创造,创新,创意中被丢弃否定了。结果,创造因缺少根基而只能在花样翻新上左右摇摆,创新因缺少积累而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徘徊不前,创意因缺少厚重而只能是雕虫小技的表演而已。”

因此,平时勤于积累,重于积累 才是打开写作源泉、 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二是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的“原材料”。

1.走向社会寻“活水”

李白游历全国名胜佳景,写出来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学生禁锢在校园,作文只能搜索枯肠。为了开拓视野,捕捉素材,学生必须走向社会,寻找“活水”。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研究、观看电视新闻等媒体,学生耳闻目睹新人、新事、新变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激发了写作的兴趣。走向社会,不尽活水滚滚而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会越来越浓。

2.订阅报刊拜先生

读是写的基础。韩军老师在《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丢失了什么》一文中强调:“若熟诵100篇古文、200篇白话文、300篇古诗词,达到高中毕业语文水平绝不成问题。”中学生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课本和课外书,课本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对象。事实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事例在课本中均可找到,课本不仅指语文课本,还包括数、外、理、化等各科中的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订阅书籍报刊杂志,不仅能积累语汇,也能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此外,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所读的优秀作文选也是不可忽视的材料来源。在阅读中积累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历史故事、描写精彩的段落、精美词句、富有哲理性的语句等,其中有些自己最感兴趣、最得意的事例或细节是作文时最好的素材。纵观古今,巴金读背《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著。因此,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和“写作素材”积累。

3.“采珠积贝”奠基础

“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和做笔记结合起来。每学期开学,可要求每个学生备一个精装日记本,分类摘抄自己所读过的精妙语句和精彩段落,日积月累,采来的“珍珠”变成了“锦囊”,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知识面,还为写作奠定了语言基础。

韩军老师强调:“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铁律!”。同时,韩军老师又指出:“诵,抄,看似最笨,然效最大!文脉相贯,文气相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最笨之法,乃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

摘抄、积累的东西要通过诵读把它及时的“消化”掉。

消化不良或不消化,等于“完璧归赵”,没积累。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课本中的范文进行必要的作文引导,教给写作的方法。作文课上,教师可选取满分作文选中的例文,分步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和借鉴范文中的“亮点”,学习同龄人的作文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赏析文中的精妙语言和富有哲理的语句。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入模”训练。

二、模仿 求同 入格

朱熹曾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话强调了模仿在作文中的作用。模仿是训练作文能力的最基础的形式。在技巧上,模仿是学样入格;在思维上,模仿是求同思维。在教学中,提供范文、例文,能形象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正确指导学生模仿范文、例文,使他们在学中得以启发,是提高提高他们求同入格的有效途径。无怪乎唐朝大诗人杜甫要说:“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多读不仅能积累,而且能领悟笔法,求同学样。可见熟读范文,求同模仿对指导作文有特殊的功效。 模仿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大致分四步:

1.仿文句

这是作文的起点。先由简单的叙述句,到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表达的句子;由单句到表达思想缜密,逻辑性较强的复句,坚持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学生定会有收益。

2.仿文笔

中学语文课本,名篇名家集锦,风格千姿百态。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饱含着人生哲理,朱自清的《春》中充满了诗情画意,鲁迅的杂文“冷嘲热讽”如投枪似匕首,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让学生从名家名笔中多仿多练,就可以避免为文淡而无味,表达无力的弊病。同时,作文课上,还可以选取同龄人的优秀范文加以赏析和评议,多角度多方位的引导仿写,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3.仿章法

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的各种结构方式,均让学生一一仿写,便可使作文条理清楚,层次井然,结构完整。如学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就让学生仿照“害怕孤独—感受孤独—战胜孤独”的思路去写《恐怖之旅》等。

4.仿立意

学生作文立意不深,不新。往往是读了作品,有意识的模仿少。有意识的让学生模仿名篇佳作的立意,是解决学生立意不新的有效途径。如仿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散文诗的意境,以一草一木的衰盛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立意。

中学生不模仿是不行的,然而,也不否认,作文的“模式”训练,从本质上看还是比较“死”的。但训练的目的是“死去活来”。

三 质疑 求异 创新

关于雨的散文范文第5篇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临近,各家各户各人都充满了向往和兴奋,尤其是忙坏了妈妈们。

首先,妈妈要早早收集晾晒盏花、葫芦花、玫瑰花、香豆叶,接着用石头“匠窝子”捣碎挞面,再托人从城里购买些红曲、姜黄。其次,在日常劳作间歇,在田间地头荒坡沙滩上,收集枯树枝烂树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杆子收工后背回家晒干了,或者在院墙外晾晒些牛粪块。蒸月饼比不得平常蒸干粮馍馍,必须有烧灶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临近中秋的前几天,妈妈将自家提前制作好的“糟子”用温水泡开了,调上浇头子,发酵了,每隔一两个小时再接续半碗干面,用适量温水搅匀成成糊状,连续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面的标准加适量温水揉面,揉一次发酵两小时左右,连续揉个十次八次的,积少成多,满满两大盆,松软而劲道,用手一按扑哧扑哧的。

一大早,妈妈就和婶娘、奶奶忙起来。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笼的大小、月饼的薄厚、颜料的品种,将发好的面均匀的揪成若干团。接着,一手揉一手团,揉搓十来个回合,光滑了、瓷实了、圆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擀面杖一下一下推开成半公分厚、直径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张面饼,将新榨的胡麻油均匀地涂抹一遍;黄澄澄的,清香扑鼻,再撒上姜黄,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层厚厚的白面;最后紧紧地卷成一卷压成一团;压实了,再擀成刚才的形状,再撒上一遍,这才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底层,是最好吃的一层之一。

然后,如法炮制,擀上一层又一层,用备好的颜料撒上一层又一层,一层层撂成十公分厚。或剪开翻出五颜六色的“抓抓子”、或卷成卷拧成“马绊场”、或盖上顶层做成一色“蒸饼”。最后擀一个薄如纸的面皮儿将整块月饼完全包裹起来,双人四手抬到笼屉里,一笼屉只装一块月饼,一次蒸两笼屉或三笼屉或四笼屉。

这时,“坐卧”在灶台上的那口大铁锅里早已烧好了沸腾的开水,按顺序将笼屉次第撂在大锅上;再用干净的碎布片或其它什么软物,将锅沿、笼屉缝隙、锅盖缝等一切可能透气的地方都塞严实了;用枯树权、牛粪块等结实耐用的柴火一口气烧上半个钟头的旺火,防止“溜锅”。等锅盖上面热气腾飞好一阵子了就要暂时停入火;停顿一刻钟热气稍降,再用温火烧半小时。就这样烧四次,蒸两三个钟头,一大锅水也熬干散没了,月饼也就蒸好了。

那时候,为了蒸月饼,每年我都会向老师请假担任“烧火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