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网络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作为市一级的教研部门,网络教研的组织应当以QQ为互动群组、以博客为个人空间、以UC为研培基地、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形成以学科团队为主体、以解决学科问题为主题、以多元统一为教研主线的四位一体的区域性网络研修格局。
当纷繁的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是方便、快捷和高效。这不能不让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者深思,是否教育也正在悄然地走进网络?行走在网络中,我们能找到海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跨越地域界限真切地交流,我们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份不可抵挡的诱惑,我们似乎已经眺望到不再遥远的辉煌。我们确定:网络——必定给教育、教学、教研带来新的生机!那么,作为市级教研部门,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有效地开展区域性网络研修呢?
一、首先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要网络做什么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我们要的是网络所能带给我们的真实价值,我们要网络为教学研究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这也就决定了在“网络教研”的范畴里,我们选择了“网络”作为“教研”的一个载体、一种工具。通过网络将教研的内容、方法、过程以及效果,更广泛地传递于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使平时很难实现的不同层面上的沟通成为现实,作为一种“转换器”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帮助教师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二、接着要寻找一种方案:我们如何应用网络
网络所囊括的媒介、软件异常丰富,我们要更好地应用网络开展教研,就要对各种网络工具进行选择,既要考虑到应用效果上的恰如其分,也要考虑到技术操作上的简单易行,不能让应用网络成为开展教研的负担。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选择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腾讯QQ、BBS教育论坛、Blog教师博客,以及多数人了解的新浪UC视频课堂,构建“四位一体”的网络研修模式。
1.以QQ为互动群组
以QQ为互动群组,在平日教学中做即时性的交流,也就是谁有问题、谁有反思、谁有困惑、谁有经验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到群组里,与群友共同商讨、共同交流、共同分享。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线集体备课,其基本方式是:由一名备课的发起教师在群里提前做好集体备课的通知,在约定的时间由备课的参与者在群里集体备课。主要讨论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重点、难点的突破”。[1]
2.以博客为个人空间
以博客为个人空间,撰写教师个人日志,写教学反思、工作日记、学习心得、问题思考和经验论文等,其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评论,真正实现跨时空的教师间的交流。
3.以UC为研培基地
以UC为研培基地,将群组与博客中发现的问题、争论的热点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焦点等进行整理,组织集中研讨或集中培训,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拿具体的课例到大厅里播放视频文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升理念、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4.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
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以上三种形式的交流最终服务于论坛,在论坛中分学科、定主题、分阶段进行坚持性研究,留下教师成长的足迹,留下问题解决的策略,留下学科教学的经验,让网络研修一路走好。
在确定了上述四种网络工具后,我们相应地开展了各个层面的技术培训,送指导下县、送课到乡、送技术到个人,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好四种媒介,各扬其长,互补其短,为教研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服务扫清技术障碍,同时也明确使用思想,为有效开展网络研修走好第一步。
三、最后是明确一个主题:何为有效网络研修
1.主体——学科团队
市里建立一张由6个小网共100人组成的大网。市、县二级教研员,每个中心校以上学校一校一个网络教研骨干,每个县就是一个小网,每个学校的每名骨干就是网上的一个点。对这个点(骨干)进行培养,市、县达成培训思路的共识:培养一人,带动一科,激活一片。以金字塔的形式,层层递进、蔓延开去。
2.主题——学科问题
网络教研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活动,而多主体的交叉点就是学科教学,只有围绕学科教学的难点、疑点、盲点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才能让网络教研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以学科为单位,确定研修主题,研制研修计划,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帮助教师学习、反思、研究、对照、实践、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区域教师专业化成长。数学学科按内容领域确定第一年的研究主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统计与概率怎么教?”语文学科从教学板块入手,研究不同类型的“阅读课怎么上?”科学学科则从教学策略的角度研究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学科研究基本教学模式,英语学科则把主题定位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上,还有幼儿领域的幼小衔接的主题。总之希望广大教师能对号入座,结合自己学科的需要来参与网络研修。
3.主线——多元统一
我们的整体思想是“以团队为主体,以因特网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多元统一”的主线,四位网络工具的一体化;市、县、校三级团队的一体化;天、地、人三网的一体化。
以数学学科为例:
QQ群中交流,围绕“统计与概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收集研讨话题:什么是统计观念?在论坛中发帖,开展延时讨论,通过大家的观点,查找问题的根源,在UC里聘请专家讲座,与名师对话,进行教材分析以及实践对照,将新体会、新认识形成自己的经验性网络日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最后在精彩博文中提炼、总结,积累学科教学经验提升学科认识。
通过一个阶段的网上学习与互动,每位网络成员以团队的方式,自下而上逐层汇报,在本校与同伴交流,汇报到县进修学校,再由县进修学校统一组织,汇报到市教育学院,最后分县区开展实践尝试,把理念落实到课堂上,各县区参与评价、学习,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最后由一位网络教研员辐射一所学校,由一所学校促动一个县区,由一个县区带动全市,从天网联动地网,以人网激活整体,三网结合,网网互动,通力合作,形成课程改革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使我们的工作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
建构、完善在线学习空间
Blog是什么?有人说Blog是网页,有人说是一种交流工具,有人说是个人日记,有人说是个人网站……然而,Blog绝不仅仅于此,Blog基于Web,采用类似个人网站的表现形态,通过简单的张贴将极富个性化的知识、思想以及见闻以“帖子”形式在互联网络上共享出来。Blog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是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无技术障碍的社会性软件,用心灵书写属于自己的网络日志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乃至同行之间,借助Blog在频繁的交换思想,沟通信息,开展研究和学习。“通过Blog,让自己学到很多,让别人学到更多。”blog不分年龄,不分地域,将师生间的交流变得顺畅、师生间的距离拉近,这些都能在各类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Blog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提供写与录的平台,供人们去记录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抓住一瞬间的思绪,写下自己的感想。台湾的e-learning研究者邹景平女士认为:“目前大家谈在线学习,太偏重于提供input(读),却忽略了让学习者output(写)的重要性,古人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笃行’才是完整的学习循环,网络日志则提高了学习者彼此间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的空间。”Blog已经成为在线学习的好帮手,另外它还具有共享性,这使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更具有意义,通过共享资源,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也正因为如此,Blog作为新型的在线学习平台,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受。
构筑师生交流新形式
Blog在教学中的应用,绝不是充当一般的交流工具,它以其零技术(没有技术含量)、零成本(不需要任何成本)搭建展现自我、沟通交流、知识共享的一片天空。教师通过Blog可以非常方便地汇集、组织因特网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入门的材料,学生通过Blog可以将教师提供的材料快速内化,并将其作为切入点使其不断扩充、不断增值,形成更大的资源共享网络。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教学的框架,在传统的互动交流学习之外,Blog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交流方式,在培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从而能更好地辅助教育教学,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传授新课前,将教学需要的资料放在Blog上,利用网络资源,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而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由于其个体的差异会从不同的视角来思索,然后展开讨论研究,这样会使学生对该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由于是在Blog上进行的,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准备,而且师生之间不需要面对面,这就使一些学生可以克服对老师的敬畏心理,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讨论中来。由于Blog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心态、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等,教师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使之透彻理解所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宏观上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即教学设计中的反馈环节,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Blog上,教师的言行举止显然不像课堂上那样威严,但是更具人情味,也更显得自然亲近。
不论是在以学校为组织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网络为纽带的虚拟学校、虚拟课堂,教师都可以将自己学生的进步情况、相关的教学资源的链接地址记录在Blog上。学生也可以各自通过Blog记录每一天学习的心得、收集一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基于主题的Blog形式展开。教师提出研究探讨的主题(学生提出也可以),然后教师充当引导、帮助者的角色,通过Blog将学生对该主题的讨论引向深入。Blog的出现为网络教育下的学习提供了便捷。它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反思录,教师记下自己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从而进行总结、评价和改进。学生可以参与到其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案,和老师进行交流。
搭建教师研修平台
Blog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架构上传到网络技术平台上,实现了教师研修的新发展。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同领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交流时,基本上是采取小组讨论或面对面会话等方式。这种在特定的时间里、内容相对狭窄固定的交流方式有其局限性的一面,而Blog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传到网上,跨地域、无国界地传播;也可以获得别人的教学设计及反思。这样就突破了小范围的局限性,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使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方便的交流,创造出更多的智慧,激发出更多的火花。
资讯
搭载强效独显 华硕X43BY相伴新学期
在新学期开始之际,很多学生朋友希望为自己添置一台新的笔记本,而采用AMD HD 6470M超强独显的华硕X43BY,可横扫市面主流游戏,为用户带来清晰的视觉享受。同时,该机型还配备了AMD APU平台E-350处理核心、奥特蓝星高品质扬声器、Sonic Focus、Ice Cool Design酷凉技术以及华硕Palm-Proof智能防误触技术等诸多强劲配置,充分满足各种娱乐需求。
该机型在处理核心方面采用了AMD APU E-350处理核心,将多核处理器和显示核心“融聚”在一个芯片上,协同计算、彼此加速,实现数据一站式加速处理,大幅提升运行效率。同时,作为一款拥有强劲娱乐性能的笔记本,该机型更是将“视听功夫”演绎得出神入化。AMD最新6系HD 6470M独立显示芯片的应用,在高清影像表现上更加游刃有余。不仅拥有强劲的3D解码能力,可使纹理材质的清晰度和画质进一步提高,确保不会出现任何失真和变形现象,还支持业界最新DX11标准。同时配合512M GDDR3独立显存,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画质输出,让每个动作、细节都能高清呈现。另外,搭配的奥特蓝星高品质扬声器和Sonic Focus,能够高保真演奏各种音质音色,打造全方位立体声的逼真音效。
一、统一规划、规范流程、充分发挥教研片区联动作用
1、注重教研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来推动县片区教研采用专题教研模式。县级教研项目在每学期初就向全县各校公布,片区教研专题由基层学校和教研员下发调研后共同确定,具体实施计划并报我部备查。
2、规范教研流程,明确“备、说、听、评、总结”各个教研环节的整体要求,并及时做好教研记录,教材收集、整理、经验推广工作,强调在教研前一周将教研材料提交学科教研员,认真研究后,提出意见,再把材料返还各学校,参加教研的老师进行修改完善。今年3月16日—22日我们在全县分6个片区,对以上流程进行观摩性的教研,收到良好的效果,此次活动共有7个学科的专题、168名教师讲课,并评出28节优质课参加市级“进取杯、开拓杯”的赛课,有18人获一等奖,二小的李玉梅老师获语文学科特等奖。
3、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教研网络建设。建设县中心教研组—片区校际教研组—中心学校教研组—乡(镇)片区校际教研组—各小学各级教研网络,拓展课改研讨的横向联系,为农村教师提供研讨的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智慧共用,成果共生。
二、关注基层,全体参与,切实强化服务组织协调
课改以来,我们明确提出,教研员应牢固树立面向基层,坚持下乡下校,随堂听评课,参加片区教研和培训授课,深入调查研究。一是教研员挂钩片区,基层教师结对指导,通过随堂听课和参与集体备课,交流研讨活动呈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二是阶段性检查评估与指导,今年4月10日— 5月15日,对全县小学教学工作进行督查,教研员进校入课堂,不仅听评课和检查教师的案头工作,还开展实证教研,业务领导评课,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校及教师业务水平,培训、反思等方面的情况,并与学校领导教师交流、协商,适时进行指导,从而掌握课改工作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三、突出重点,关注“三课”,多方促进教学方式改进。
“三课”是指课堂、课例、课题(专题)。
1、重建课堂教学常规,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课标》、《教学理论》和《宾县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规》,一是淡化“教案”强化“设计”,以开放的心态和方式进行教学,二是尊重个性,今年10月我们组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从下到上全体参与,全县小学每科围绕2个专题进行个性设计,资源共享,最后形成典型课例360篇。并汇编成册。
2、倡导新的教学模式,一是要明确目标,研读课标。二是突出互动。三是要求承认差异,关注发展。对此今年3月13日在进修三楼专题召开宾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讨会,会上有二小赵艳阳和李玉梅老师作文进行了工作汇报,教研员点评总结,全县240名三、四年级教师听课。
3、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送教下乡活动
9月20日组织二小学青年教师张冰、李玉梅和金环宇3名教师到满井中心校送教,三名教师不仅上示范课,而且与中心小学教师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创设平台,交流互动,研培一体、努力实现练兵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1、学科教师教材、教法及专题讲座培训,今年2月22日—25日积极组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骨干教师参与,哈市阳光助教宾县专场活动,近450人参加了培训,对今后的课改产生深刻的影响,9月3日—4日聘请省语委办专家到宾县进行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教学培训活动,会上有指导,评课,有互动与交流,全县近200名教师接受培训。
2、是对在全县教师业务测试不达标的教师进行集体培训,今年8月17日—20日小学语文、数学、外语三科近260人参加了3天学科知识培训,为课改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是积极组织小学各学科教学能力的评比工作,通过“仿真课教学”“理论测试”评出小学学科教学能手40名
4、幼儿教师参加市岗位练兵展示活动获得大丰收。进修校获优秀组织奖,有6名参赛教师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
四、 网上互动初步形式。
今年6月15日—16日小学数学,7月10日—11日小学语文通过“uc”培训的形式展示“专题”岗位练兵现场互动活动,数学有8名教师,语文五小学9名教师参加现场论坛活动,受到省市教研员及专家的好评。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单调,不少基层学校的教研只是停留在听课 评课,缺乏鲜明的主题和有针对性的内容。
二、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滞后,还未能形成对校本教研工作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三、理论上的超编,实际上的缺员,导致部分教师课时负担过重,不少农村学校中低年级教师“包班”现象相当严重,没有时间开展或参加教研活动。
四、作为校本教研主体的教师,对校本教研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不清楚,学习、认识不到位,被动参与,应付了事,考核要求的反思、案例等文本材料,相当部分是网上下载文章。
五、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教研水平差异大,出现“县城强,农村弱;大校强,小校弱;中心小学强,基层完小弱;青年教师强,中老年教师弱”情况。
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要继续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管理及激励机 制,激发教师参与校本研修及岗位练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要创新校本教研活动模式、拓展研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活跃 研讨氛围、营造教研文化。
三、要进一步强化培训,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教研队伍,充分发挥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和特聘教研员的作用,提高校本教研层次。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2502
1双语教学的定义及由来
关于双语教学定义有很多,本人比较认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本华的观点“双语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因而双语教学是一种将语言运用于学科的教学。
1.1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信息处理手段网络化影响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国同样如此,教育的内容与手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强化英语教育成为高等教育调整的重要内容。据估计,世界上大约70%作用的网络信息是用英语传播的,英语在全球化过程中起着独特的媒介作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世界语,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加强英语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重视并强调双语教学也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1.2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社会对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极度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出专业素质高,熟悉有关国际规则,能够熟练掌握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复合型中高级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双语教学应运而生。
1.3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外语教学专注于语言本身,缺乏应用性,往往学生过了“四级”、“六级”,可到了实际工作中发现语言应用能力不强。双语教学强调语言的应用性,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分析、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2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国外双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2.1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
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中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强调完全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2.2保持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2.3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由于我国不像加拿大、新加坡那样是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决定了我们只可能是“保持型双语教学”,即对部分学科在适当的时候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据有关学者对国内双语教学模式总结,我国目前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混合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汉语讲授为主,板书中的标题或主要结论用外文。(2)半外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外文讲授为主,并用外文板书。(3)全外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全部用外文讲授。
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只能循序渐进。由以汉语授课为主是混合型,到英语使用比例占到50%以上的半外型,最后到英语授课占到90%以上的全外型。
笔者所在的江西财经大学,是较早开设双语课程并重视双语课程师资培养的高校之一,自2001年以来,我校已先后派出数十名专业骨干教师出国培训,回来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笔者从2003年开始一直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双语教学,授课对象主要是商务英语专业大四学生,以及第二专业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学生的特点是英文水平较高,然而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因此老师在讲课时就要注重用浅显的语言讲解理论,使学生便于理解,同时将有关事件编成案例,以帮助理解理论。主要采取“沉浸式教学法(Englishimmersion)和案例教学法(Caseteaching method)。“沉浸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用英语进行授课,甚至代替汉语作为唯一使用的教学语言的方法。在使用这一双语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注意运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教学,把复杂的理论内容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而案例教学法(Caseteaching method)则是在教学中首先提供丰富的英文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建立公共邮箱,或开设教学博客,个人网页等与学生进行交流,把一些教学辅助资料发到网上,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加强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还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如要求学生分小组,搜集一个案例,或就某一个热点问题,如人民币升值,国际储备过多,通货膨胀,股市房市泡沫等,收集整理资料,做成PPT,在全班同学前面进行演示,做presentation,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一个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学习;同时又可以给他们充分锻炼口语的机会,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国际金融(英)》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格率达到95%以上,优良率达到70%。学生普遍对该课程评价较高,吸引了很多外专业同学来选修该课程。
综合各种双语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该以全外型模式为目标,实现全部用英语教学,而中文释义仅在需要时提及,或在PPT上标注,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尤其是口语能力,要流畅表达,灵活自如。
3双语教学师资培养
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各高校能胜任双语教学的老师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开展双语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在我国,目前各高校的双语师资主要由两类人员构成:外语教师和懂外语的专业教师。外语教师的优势是外语好,但是不懂专业;而专业教师专业强,但外语水平不高。因此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就是要对外语教师培训专业,而专业教师加强外语。
语言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促成的,传统英语教学注重阅读和应试而忽略听力和口语,导致某些专业教师无法开口或不敢开口说英语,即使送到国外短暂地留学,恐怕归来后英文水平依然如故。笔者认为应该鼓励外语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报考跨学科跨专业学位,培养复合型师资人才。
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
(1)在职培训:校内培训,国内培训,出国研修,或聘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
(2)学历培训:选派英语骨干教师获取相关专业学位,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3)加强骨干教师的外语培训、进修。强调加大投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语培训和进修,对于积极投身于双语教学的教师应予以优先安排外出培训进修,做到学以致用,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同时对双语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当给予适当倾斜,从而鼓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随着全民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不远的将来,既懂专业,外语又好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合格的双语教学人才也会不断涌现,同时双语教学的模式也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位于石景山区八角地区。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学习和借鉴中外现代学校管理经验,秉承“扬长教育”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尊重个体、张扬个性;挖掘潜能、持续发展”的基本办学思路,以“培养具有自信、求索、创新品质的英才少年”为育人目标,坚持“实验乐土、自信家园”的办学目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扬学校和谐管理之长、扬教师专业发展之长、扬学生个性成长之长、扬家长资源协作之长”的“四扬长”办学特色。通过期待、激励、训练使隐藏在个体的潜能随时处于喷发状态,并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心态逐渐迁移到其他方面,以扬长促其和谐发展,以扬长促其探索创新。
关注需求,顶层设计数字校园
1. 核心需求
从建设之初,实验小学就校园现状从数字环境、数字资源、数字应用及队伍的信息素养四方面进行业务分析总结,确立了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原则: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构建一个面向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的数字化服务型平台。因此,实验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上述设计原则,整体建设务本求实,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整合现有的资源,借助市区级相关资源,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围绕一个核心,即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指向四大主题,扬学校和谐管理之长、扬教师专业发展之长、扬学生个性成长之长、扬家长资源协作之长。建设四个环境:教科研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
扬学校和谐管理之长。优化学校办公流程,通过数字手段解决教师通讯、交流、财产管理、维修等常规工作。通过数据抽取,以图表形式展示在校情展示平台上,校长可以清晰、直观地查看学校各项工作变化,随时了解师生发展需要,掌握学校发展规划优劣,方便领导决策。
扬教师专业发展之长。以生态教案管理系统、教研分析系统、班主任工作站、校本课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教师个人资源库几个方面,营造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用数字化的手段清晰记录下教师个人成长的全部过程,发挥教师专业特色。通过平台的推优、引用、个人管理、业绩记录等功能优化传统的评价机制,让教师清晰地查看个人成长轨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扬学生个性成长之长。基于“扬长教育”理念,学校在德育、素质教育方面以主题实践活动走入社会大课堂、以校园节日活动搭建学生展示平台、以《成长+》成长手册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少先队社区,让队员自己的队伍,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自己行使;自己的活动,自主创新。德育常规管理,以育德为根本,通过对学生个人平时表现打分,评出特长之星。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多元评价,让学生在虚拟学习空间中学习,展示活动成果,并以虚拟花园的形式表现学生进步情况,使学生更好地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以长促长,以长补短,以长促全,全面发展。
扬家长资源协作之长。家长最关心学生在校情况及学业成绩,并希望通过沟通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通过需求调研,结合数字校园建设情况,利用平台推送学生在校的各项情况,同时最新学习成果,把微课理念融入平台,教师对作业的纠正情况、体现教学的重点等微课信息在平台上供学生家长使用。同时学生参与讨论、学习成果。家长可以实时查看学生情况,了解学校信息,更好地参与学校的建设。
2. 需求挖掘
自2009年实验小学上报数字校园设计方案开始,学校首先分层次、分阶段、分重点由骨干教师和部门负责人带头,召开数字校园建设需求调研会。接着根据调研结果逐步汇编完成了具有针对性的需求文稿,提高了数字校园建设的可操作性。
3. 需求整合
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以建设实用性、易用性、稳定性、开放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平台为原则,将需求汇总后划分为基础维护层、教师专业发展层、学生个性成长层、家长沟通层、校园文化展示层、领导决策层等6大类。确立了一期搭建数字校园基础开放平台、行政办公综合管理平台;二期搭建扬长教育生态管理系统、扬长教育生态成长系统的分期建设规划,边建设边应用,以用促建,逐步完善。确保数字校园建设切合师生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需求,实现数字校园需求从最初不实际的“高、大、全”到“实用、易用、精品”的转变。
聚焦特色,打造绿色生态数字校园
秉承学校“扬长教育”办学理念,本着一切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建设绿色生态的实验小学数字校园。
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扬长教育生态管理系统,形成“一袋”“一库”“一室”的专业发展模式。
一袋:形成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以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为依托,建立教师个人发展空间,围绕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在完成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数字化平台系统全面、真实地记录下教师的研究轨迹,并自动汇聚到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中,作为教师自我诊断、专业提升及管理能力评价的依据。
一库:形成学校校本资源库,数字化平台对所有教师积累的资料进行资源汇聚,并且组织推优,筛选出各类优秀资源,自动形成学校各类校本资源库,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课件、教学课例、音视频教学素材等。方便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研究和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室:形成教师个性化研修工作室。教师成长档案一方面可以将教师的优秀作品、成果、经验等在个人空间平台中“秀”出来,这是学校对教师成绩的肯定,鼓励教师再接再厉,取得新成绩、获得新突破。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教学档案作为教师的学习工具,可以记录教师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过程,加速教师的专业提升。
为学生个性成长服务――扬长教育生态成长系统,形成“学习”“激励”“成长”的个性发展环境。
学习:学生个性化学习平台以学校六大类校本课程(学科拓展、身心健康、实践创新、艺术创想、传统文化、国际视野)为基础进行构建,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激励:以学校多元评价手段为基础,对学生的成长轨迹充分记录、统计、分析、挖掘,并以虚拟成长花园和成长树的形式展现学生综合成长状况。学生可清晰直观地看到自身的优势及不足,以长补短、以长促长、以长促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成长:以学校《成长+》手册为基础,借助网络平台,建设虚拟化的学生成长展示空间,记录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成长足迹。通过“我的自画像”“活动方案设计”“参与体会”“志愿者行动”“多元评价”多个板块的记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他人和社会,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英语口语学习平台。按照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相应的系统设计。一、二年级主要以单词识别为主,以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四年级增加重点语句跟读、短句阅读跟读、文章阅读跟读,采用游戏+语音跟读模式。五、六年级建设增加PK系统,为提高学生积极性,以班级形式PK某一课文,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方便老师查看指定课文的学生跟读成绩。中、高年级通过口语平台的语言分析功能,让学生录音后由后台系统自动诊断学生发音状况,达到课内课外均可学习与诊断的目的。
家校互动服务――云教育互动平台。结合移动互联技术,将家校协同、微课社区和平板互动教室等功能集合于一体。家长、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图说、语音等方式沟通学生在校表现;教师可以针对课堂中学生的易错问题录制微课上传到平台中供学生学习;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借助移动终端开展互动课堂教学,互动课堂生成的学生学习数据自动上传到平台中供学生、家长、管理者查看,更好地跟踪学生成长情况。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展示学习成果,实现了利用多元融合的技术理念聚焦课堂,把教师、学生、家长及教学管理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基础开放平台、统一门户平台、统一数据平台、校本资源平台、统一消息中心。学校以人事管理、招生及毕业生流向管理、教务管理为载体,以资产管理、场馆预约、网站管理为提升,实现了“全方位、智能化、节约型、绿色型”的数字化管理。利用人事、学籍、教务等基础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学生、家长、教师、课程管理等学校基本信息的网络化管理,能够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并实现报表输出,大大减轻了基础信息维护的工作量。同时,系统中增加了完善的积分制度,与教师成长档案和人事管理结合在一起,可以在指定时间统计教师使用数字校园的情况,并导出积分,作为教师综合考评的参考数据之一。利用资产管理、设备预约、设备维修等,实现了对学校设备从入库到出库的流动化跟踪,条码打印的方式更是大大简化了设备设施管理的难度,场馆预约则能够更加方便地实现对专业教室资源的合理安排。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办公流程,提高学校办公效率、沟通效率、协作效率、决策效率,营造高效、智能、和谐的校园办公氛围,高效、优质、全面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且行且思,延续数字校园建设成果
1. 设计不求大,要求“精”
数字校园设计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应用,避免高、大、全的建设思路,要真正秉承学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打造精致的数字应用,为师生发展服务。
2. 实施不求快,要求“细”
方案设计时容易理想化,从理想的角度谈数字校园的建设,力求完美,在实施中,会遇到种种问题。
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问题。设计中想到的东西,公司未必能完美地体现出来,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能脚踏实地,调整细节。
二是做好开发前的调研。项目开发前要配合公司做好调研工作,就细节问题双方签字逐一确认,作为日后研发的依据,对任何修订都要双方确认,避免来回扯皮,牵扯精力。
三是做好公司间的协调工作。项目建设之初要招监理公司,配合我们做好承建公司间的协调工作,及时与公司间沟通,合理掌控项目进展。
3. 推广不求多,要求“活”
数字校园建设完成后,应用推广和使用是重头戏。如何有效应用,并让教师动起来、用起来是关键问题。学校在应用推广中采用如下方式。
一是以综合服务平台即时通讯入手,打通学校、教师、技术人员的联系通道。通过即时通讯,及时快捷的下达通知、培训文档,辅导教师进行应用学习。
二是以个人网盘和校本资源库为纽带,让教师改变原有的数据存储和使用习惯,利用校本资源库下载和使用照片、视频、课件等,体会到资源应用的安全和便捷。
三是以生态教案管理系统应用为突破口,引导教师备课实现数字化的管理和交流,中层领导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引用、复备、评价、提升,让教师体验教案生态管理系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益处。
四是以教师成长档案袋中的荣誉管理为增长点,明确系统使用积分与各项考核项积分相结合,作为年终奖励的主要依据。教师通过个人成长档案袋,可清晰地查看自己本年度的教学成果和业绩情况,找出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明确发展目标,激励个人成长。
通过以上举措,逐步推进,深化数字校园使用的广度和深度。
4. 激励不求广,要求“准”
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借助学校传统教学评价的优势,利用平台的推优、评价、展示、应用积分等设计功能,师生可实时查看自己的积分情况及积分明细,帮助其查缺补漏,促进自身成长。同时,每月各平台应用情况数据汇聚到校情展示平台上,加以分类统计。校长通过细致准确的应用报表对全校应用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对下一步的工作准确做出决策。
5. 制度不求高,要求“实”
一是以资源建设规范及课程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分类,保障资源的规范性。
二是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和审核制度,保证数字资源信息的准确性。
三是建立行政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示范引领制度,带动教师群体对平台使用的能动性。
四是建立以平台信息为依据的评优制度,保证教师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性。
五是建立以围绕平台内容建设开展的教科研工作,拓展平台作用发挥的广泛性。
六是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七是建立各类评聘与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供的管理数据挂钩制度,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
6. 未来创新不求时尚,要求“效”
数字校园初期建设是在整合学校各项需求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和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为延续数字校园建设成果,把应用做精、做实,学校在现有数字校园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挖掘,提炼出未来应用改进的设想。
一是在学生现有成长档案袋的基础上,利用平台充分记录学生校内外的表现情况。通过学生上传的文字、图片、视频、图说等资源结合师生互评,平台自主记录学生成长的成绩积分,积分自动汇聚到学生虚拟成长花园中让学生清晰直观地查看自己成长的轨迹,从而扬长促全,和谐发展。
二是在学生应用系统的多学科应用方面,未来学校在科学领域、数学领域将开发基于移动终端应用的自主认知工具软件供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多领域应用环境。
三是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对教师的教学效益、学生的学习效益、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益、家校互动的沟通效益等实时监控追踪系统,为后续平台应用制定相应的追踪分析评价体系,提升数字校园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