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过度消费论文

过度消费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过度消费论文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关系研究

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式仍不容乐观。自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受到重创,时至今日,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是仍处于低迷状态。就我国而言,当时为了应对经济过度下滑,我国政府采取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刺激经济保持增长的目标,但给我们现在的经济中下了苦果。实体经济的低迷、通货膨胀压力、就业压力在危机之后的今天还是不可阻挡的降临。因此,本文将着手研究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着力把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均衡,为促进经济稳健增长提供可靠依据。

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衡量经济发展是否稳健的重要指标。然而,学术界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仍然没有统一的概念。普遍接受的说法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的实际需求,引起整体物价水平上涨同时导致货币贬值。Gregorio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胡仕明、黄国石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值映射关系,他们对数量关系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相关系数显著性明显比单值映射提高。由于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对应较高的通货膨胀,也可能对应较低的,决定因素在于经济增长处于什么阶段。郑雨、李新波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同趋势的三次回归非线性关系。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经济增长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而且,通货膨胀具有滞后效应。黄宪慧、韩海波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改变居民储蓄行为、消费行为,增加经营成本、经营风险,改变收入分配机制等实现。刘金全、谢卫东认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会受到实际经济与名义经济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影响。视经济环境的不同,适度的通货膨胀可能会推动经济增长,而有时适度的低通胀有助于经济发展。[6]

总之,之前对通货膨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原因、影响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些方面研究的。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和样本选取的差异,以及相关变量的不同,和通货膨胀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没有一致的相关结论。

二、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实际关系

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它不是简单的由于货币供应过剩而导致物价普遍上涨,这只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以下这些因素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宏观经济增长(GDP)、广义货币供给量(M2)、工业品出场价格(PPI)、人民币汇率(RMB)、居民对通胀预期(IE),重大事件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等。就我国2014年度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比增长7.4%,CPI同比增长12.1%;而2015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40,667.2亿,增速为7%,CPI上涨幅度约为1.2%,CPI同比增长约为11%。与2014年第一季度相比,2015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8%,CPI指数下降1.1个百分点。根据数据显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明显不符合通货膨胀随经济增长而增加、随经济下降而降低。2015年底一季度的同比经济增长5.1%,而CPI却同比下降1.1%。

论文可以根据统计年鉴数据,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宏观经济增长、广义货币供给量、工业品出场价格这四个指标作为内生变量建立VAR模型分析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对经济就会产生阻碍作用。其次,持续的经济增长会因惯性作用引起通货膨胀增加。

(二)通货膨胀对自身变动的反应

通货膨胀对其自身的误差变动敏感性强。这主要是因为,多种复杂因素都会影响到通货膨胀,其自身的不确定性较强;商品价格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上年期末价格的影响,从而考虑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因素时,也应考虑上年价格的影响。

(三)中间产品的价格上浮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压力

由于宏观经济测算GDP与CPI都是对最终产品的价格为基础的,而当中间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过快,这必然使最终产品的价格上涨,进而形成新的通货膨胀压力。

(四)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而实体经济价值并不增加,从这种角度看,货币供给会增加通货膨胀。然而,由于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货币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货币流通速度明显下降,同时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会被经济扩大而消化,从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三、政策建议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为了防止过度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本文分析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介于中间产品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压力,监测部门应加强对中间产品价格的检测,尤其是价格上涨对最终产品价格的影响机制,防止各种囤积炒价的现象,促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充分实现市场分配机制。

(二)加强最终产品价格监测机制,增强对可能造成价格不合理上涨因素的控制能力,与此同时,合理调整监测价格的内容,尤其是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的资源性商品以及粮食,肉类,汽车、房屋等关切民生的产品的监测比例适时合理地加以调整。

(三)适度合理地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由于货币政策可以在经济繁荣时促进经济更加繁荣,而当经济萧条时,错误的货币政策会使经济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所以在投放货币供给量时,要避免形成流动性过剩,防止股价与房地产的波动。在与财政政策相配合实施的同时适当控制货币供应,使货币的流通量与实体经济的需求量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魏学辉.李峰中国通货膨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未来与发展,2011(4).

[2]李跃辉.彭嘉莹基于VAR―VEC模型的物价指数关系研究[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2012(15).

[3]于兆坤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2012(15).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数字资源 过度消费

[分类号]G250

1 引言

所谓过度消费,通常指超出经济发展水平、超越经济实力的消费。其特点是超越了现实的经济能力,造成了财富的浪费,降低资源效率,导致资源浪费、加剧资源破坏,满足了短时期享受,不利于长期和可持续发展。虽然通常情况下所指的过度消费发生在商品消费领域,但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消费行为,而与过度消费相伴的现实情况则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捉襟见肘。有文献指出,目前我国图书馆正陷于一方面文献购置费匮乏,新书入藏量锐减;另一方面大量文献闲置,文献利用率低下的怪圈。那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为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的文献调研

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等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了多个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资料,在这些调查论文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高校数字资源过度消费现象的存在。

在李红艳的《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一文中就指出:各高校馆在镜像站建设上投资过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在皖高校馆在本地建立电子期刊镜像站点的有16家,约占84.2%,建设的镜像站点几乎是同一电子期刊,这种一窝蜂建立镜像站点的现象造成了硬件投资过多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引进电子资源时缺乏总体规划和协调,导致了所引进的中文电子资源的个体集中和重复购置现象,整体上中文资源配置并不科学。该文同时指出,受安徽省整体经济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费是极其有限的。

在吴江的《广东省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情况调查分析》一文中,我们看到,有12种数据库是广东省高校购买得最多的,多馆同时购买,重复情况突出,分别占了各馆图书经费相当大的比例。

在黄筱玲的《湖南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探析》中指出:由于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协调,目前湖南省内各高校图书馆彼此间尚未形成资源整体优势。在缺乏协商合作的情况下,一方面,部分资源重复建设,浪费了有限的资金;另一方面,许多必备的重要数字信息资源无力购买。致使用户可利用的数字资源有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缺乏通用性、实用性。

笔者所在的城市仅有7所高校,其中6所是高职高专,但有3所购买了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库,每年花费在10万元以上,有2所还建立了镜像站。

除了中文数字资源存在过度消费外,对外文数字资源的过度消费在一些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有些高职高专馆不顾自身是否需要,大量采购外文电子图书或采购外文电子期刊。王向军在《从大学类型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也谈到,我国现有一些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攀比研究型大学采购价格昂贵的外文数据库,或为丰富馆藏购买低质量的中文数据库,很多自建数据库利用率低。

从习卫妮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所得到的数据来看,在其调查对象中,有28个中文数据库被引进20次以上,调查的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引进了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92%的高校图书馆引进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共引进外文数据库708个,有44个外文数据库被引进20次以上。

通过以上文献调查,发现当下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过度消费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共享的机制或理念,同样的资源有许多馆购买;二是一个馆所购资源同质性大,主要表现在中文数字资源的引进上;三是购买的资源不切合本校学科专业需要,或者说超出了本校学科专业需要的层次,导致使用率较低,单次使用成本过大,主要表现在外文数字资源的引进上;四是片面追求资源的长期拥有,大量经费投入硬件建设。

3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过度消费现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高校之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数字资源过度消费现象,仔细分析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数字资源本身的一些特点易产生过度消费现象

资源的分散与重合,尤其是中文资源的同质性现象较严重,让许多馆为了保证资源的完整性而无法放弃任何一个资源,即便它们之间的重复率可能很高。

具体表现在:①数字化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而各产品之间在内容上有重复交叉,使选择订购决策越来越难;②我国的数字资源生产尚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状态,无论是期刊数据还是电子图书专题数据库,各数字资源公司之间的产品都有大量的重复,既大量交叉又不能彼此替代,同时在原始文献的选择上常常顾此失彼,从而造成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高低不等的局面,也给用户造成了无谓的浪费和经济损失;③一些真正有价值也是广大用户急需的特色资源却因无利可图而不能生产或者是由于制作成本和市场价位较高难以在整个图书情报部门推广普及,导致很多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在低水平上重复;④国内一些大型的数字图书馆,如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等,既不是免费的,也不能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甚至还需要安装各自的浏览器才能阅读图书全文,具有相当的封闭性。

3.2 图书馆资源采购机制不完善引起过度消费的产生

完善的图书馆资源采购机制包括资源采购评估体系及采购方式选择控制机制等。而目前由于缺乏完善的数字资源采购机制,使得过度消费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

现在有些高校在数字资源采购中存在跟风、凭经验等情况,没有制定一套数字资源采购评估体系,不注重投入产出比的测算与衡量,对将要引进或已引进的数字资源的内容利用率、利用效果及售后服务缺乏进一步的评估与比较研究,因此在引进资源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在图书馆资源采购中,还存在领导的长官意愿左右图书馆资源采购现象,与此并存的是图书馆在资源采购中缺位。具体表现为,在资源选择的过程中,图书馆的专业优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现存的过度行政化管理的机制导致图书馆的所有采购申请必须得到领导的批准才能实施,而领导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科专业资源往往会由于经费的不足而不考虑,而对与领导所学专业有关的资源往往会优先批准或要求图书馆购买,也不管适用的面是否符合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

在资源采购方式的选择上,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购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参加高校集团对一些大型数据库(如外文的电子资源)进行集团采购;另一种则是本馆单独采购。

集团采购模式对于增强高校与数据库商的谈判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般来说,参加集团采购,比单馆购买同一资源优惠30%~50%,相对于每个馆单独采购而言,无疑是经济可行的一种

手段。高校集团采购目前有由CALIS组织、由各省教育厅、省图工委或CALIS地区中心组团等几种形式,一般都是集团越大,价格越优惠,对那些确有较大需求的高校馆可以减少采购支出,无疑是非常经济的,而对那些实际上需求并不迫切的高校馆来说,或由于受消费冲动的影响,觉得划算而不管是否符合本校的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参与购买,或碍于某种原因而参加,都会由于最终较低的利用率让图书馆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就有高校馆参加了某个外文数据库的集团采购后,由于利用率一直不高,想退出,但由此就会给其他成员增加采购费用,遭到其他馆的反对而无法退出。文献《图书馆数字资源集团采购模式研究》也提到了加盟的成员馆提前或中途退出,将直接导致采购集团的失败或解体。这种集团采购中的“被消费”现象使得部分中小馆被迫购买并不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数字资源,从而产生被动的过度消费。在外文资源的引进中,较易发生此类现象。

在单馆采购中,所有资源都要通过政府招标,而目前图书馆文献资源招标最大的误区是在招标中过多地考虑价格折扣因素而不计其余,使得图书馆精心选择的资源由于招标中采用的一些评标原则(如最低价中标等)而不得不舍弃,买到一些质次价低的资源。

3.3 图书馆馆藏评估机制不完善引起过度消费的产生

现行评估机制的导向作用也使得高校不得不在资源的“藏与用”关系中更强调“藏”,而不是更加关注可使用或可获得资源的量。如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对图书馆馆藏指标的规定在各高校引起强烈反响,文件对一个图书馆的生存发展乃至一个学校的生存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许多高校馆在资源建设中不得不更偏于“藏”,表现在电子资源建设中就是一些高校馆为了购买到资源的所有权而不得不花费较多的经费用于数据存储等硬件设备,结果就是镜像站的重复建设。

3.4 资源建设中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引起过度消费的产生

不少高校馆缺乏资源共享的理念和相应的措施。无论是馆长、馆员,还是院校领导、院系教师,都还没有完全消除追求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资源建设观,不十分了解当今图书馆资源建设发展的趋势,也不了解获得资源的多种渠道,这势必会影响到本馆的资源建设方向,这种现象在一些中小馆比较普遍。已有文献指出: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图书馆基本上都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在馆藏建设方面,只要经费允许就追求“面面俱到”,使得资源因重复购置而闲置或由于所购资源的品种不全导致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率较低,本来就很有限的经费未能发挥出良好的效益。

4 抑制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过度消费现象的主要措施

通过以上原因分析,我们看到,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过度消费现象的存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解决和克服,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数字资源建设中的过度消费现象是可以控制和消除的。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抑制或消除数字资源过度消费现象:

4.1 加强宏观调控及中文数字资源的整合

为保证中文学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在数字资源的生产阶段,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对国内数字资源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及整合,既要有市场竞争,又要有宏观引导,更要有国家层面的资源保障计划,只有这样的保证,才能结束目前中文数字资源生产的无序与恶性竞争的状态,为中国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更优良的数字资源产品。

4.2 完善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机制

在数字资源建设中,各馆应建立符合本馆实际的数字资源采购评估体系,可根据自己服务的对象、本校学科专业范围等制定相应的引进与建设原则并有制度保障这些原则得以贯彻,如徐俐华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到的数字资源建设的“六原则”就值得参考与借鉴。同时还可引入分析论证及反馈机制,合理规划本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目标及经费投入方向。可从资源的质量、学科覆盖面、使用成本及学校的财政压力等方面综合测算“投入”与“产出”效益;而反馈机制中除了要重视用户意见外,使用量也应该是一个重要指标。对那些使用量较大,对学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有重要作用的资源要重点引进与保障,对少部分学科才有需要的资源,能通过文献传递获得的就可采取以用为主的原则,能用即可,而不必过于强调拥有。

正视并解决集团采购中存在的过度消费现象,集团的组织者不能只强调它能节省各参与馆的经费,还有义务提醒并帮助参与馆正确选择适合本校发展需要的资源,同时在组建集团时应设计有退出与补偿机制,以保证参与者的权益,充分发挥集团采购的优势。

还要从两个方面来规范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行为:一是各高校馆借助日益高涨的高校去行政化呼声,去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以发挥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避免长官意志;二是呼吁高校图工委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采购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寻找到适合数字资源特点的采购方式,改变现在简单地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把数字资源的采购等同于一般货物或一般图书资料的采购,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创造一个规范的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4.3 完善图书馆馆藏评估机制

修正现行的高校图书馆评估机制,应根据高校的性质、类别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将侧重“以藏为主”的评估体系向“藏用结合”的评估体系转变,即要从偏重考察“死”的文献数量调整为偏重考察图书馆“活”的实际信息服务能力,注重考察各馆实际的获取文献信息的渠道、方法及对教学科研需求的文献信息满足率,这样就促使图书馆在拓宽资源的获取面上下功夫,促进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高。而在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方面做到全国一盘棋,或区域一盘棋,统筹规划,合理布点,既保证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对学术研究的支撑,也避免各自为政造成的资源浪费。当然这其中涉及到的体制、机制及知识版权保护等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解决。

4.4 树立正确的基于共享的资源建设观念

高校馆自身要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不仅是图书馆馆长、馆员,还有用户、校领导都需要具备资源共享的理念,以形成正确的资源建设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消费观,而这需要图书馆加强学习与宣传。而要让校领导与用户也具备资源共享的理念则还需要图书馆付出大量的智慧与热情。

馆长和馆员既要从理论上主动了解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的趋势,还要学习掌握目前资源共享开展的途径与可利用的资源。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掌握并充分利用如CALIS、CASHL和NSTL这些系统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免费数字资源的组织与保存。网上免费数字资源虽然不属于图书馆自身拥有的资源,但经过图书馆的组织与整理,并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就成为图书馆馆藏的一部分。而据专家推测,在馆藏中,到2025年,图书馆组织的数字资源将从2005年占总馆藏的10%增加到60%。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更要对网上免费的学术资源加强“收藏”,要主动收集、组织、整理、筛选并以方便的平台提供用户利用,特别应重视OA(开放存取)资源、“非正式”或灰色的数字资源等,以使图书馆的“虚拟馆藏”不断得到充实,成为“实体馆藏”的有效补充。

4.5 加强用户研究与培训

通过研究本校用户的信息行为,充分应用现有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研究成果来有效评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并加以改善。如可对本校教师及研究生等重点用户的论文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掌握科研人员利用文献的规律及特点,对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搜集信息、组织信息,构建更合理的数字资源体系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要进一步加强对用户的培训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要象企业培育市场一样去培育用户,帮助用户建立起正确地资源消费观。用户从方便自己使用的角度出发肯定是希望资源越多越好,而图书馆要站在全校的角度来衡量与选择,因此图书馆员要成为用户资源消费习惯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顺从者。特别是那些经图书馆精挑细选,确实有助于教学科研的重点资源,要从试用阶段起就加强资源的宣传与培训力度,引进后仍然要通过多种方式坚持不懈,张新和蔡金钟提出了几种有效的办法。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着重从金融监管制度缺陷、超前消费陷阱和对自由经济理论的过度迷信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对如何维护我国的金融体系稳定和安全具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房地产业严重衰退,造成一连串重大金融事件,比如:美国政府托管“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等,由此引发全球股市大跌,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也跌穿2000点。全球金融领域面临严峻挑战,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当前这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已经超过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美国金融系统,无论是发达程度、透明度、监管力度,还是融资规模、金融产品多样化等都堪称世界之最,为什么目前出现了这种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呢?我们对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做了深入分析。

一、金融监管制度缺陷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内部管理机制失误造成的。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推出了许多金融衍生产品,这对繁荣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衍生产品太多,加大了投机风险,而与此有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及防范措施却未能跟上,从而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美国本轮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进一步延伸的结果,而次贷危机则与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有关。

在各种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中,美联储政策的失误可能是较为严重的一个危机因素。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特别是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所采取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长期的低利率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三大负面影响:一是扭曲了信贷市场和房贷市场,二是减少了居民储蓄,三是加剧了美元的贬值。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开始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庞大的赤字需要有大量外国资本的弥补,结果是美国的资本账户逆差大幅度增长,加剧了经济失衡的风险。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引起外资撤离,美国就难免陷入一场金融危机。

二、超前消费陷阱

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主要依附于消费,使得经济基本面发生了问题。为推动经济增长,政府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消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很多人都在透支消费,而这主要是依靠借贷来实现。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但从2006年底开始,虽然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涨势只是稍稍趋缓和下降,经过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剧烈放大作用,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和危机就难以遏制地爆发出来。[来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消费太多,则会使得储蓄减少,从而影响一国的资本积累,导致投资不足,影响经济的下一轮发展。而美国正是消费的过于旺盛,挤占了投资,坐吃山空,经济迟早会出现问题的。

三、对自由经济的过度迷信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把“双刃剑”,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但是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华尔街,而在于美国近30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危机,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客观而言,新自由主义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通货膨胀率下降、经济增长率回升、失业形势得到一定缓解等。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永川;高校学生;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建议

一、永川高校基本情况概述

重庆永川位于重庆市西部地带,是重庆市政府公布的职教名城,拥有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等十余所高校,高校学生覆盖率占全区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永川高校学生消费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本文特别对永川各高校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本次问卷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97份,回收率为97%。经过分析,呈现出许多的特点:

1.生活费区间分析

生活费是指“以月均消费支出为计量单位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支付的货币总量”,不包括学费、住宿费、往返家乡与学校间的交通费方面。目前大学生月消费在500元及以下的学生的比例为22%;月消费在500~1000元的比例为43%;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比例为35%。可见,大学生月均消费支出水平呈上升态势,且以相对中等的500~1000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表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状况。

2.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观。生活必需品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根据对永川高校学生的调查了解,高校学生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观认识还不够,他们对生活必需品的认识仅仅表现在:只要自己有吃有住就行,而盲目的最求享乐主义。把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转移到享乐上,比如说恋爱、旅游、购物等等方面。他们认为精神消费才是最重要的,物质消费是次要的。可见,大学生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观呈现出一种认识缺陷的现象。

3.对品牌消费的意识度。21世纪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趋于对潮流、时尚和品牌的向往。在调查中,有56%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喜欢品牌商品,44%热衷于与其他人一起讨论自己感兴趣的品牌。与追求时尚消费产生的就是攀比消费,有些大学生虚荣心较强,同处在一个屋檐下的同学都不想自己“矮人一等”。但是由于家庭间经济实力不同,追求时尚和盲目攀比的消费理念使得有些大学生过度的高消费与实际经济现状矛盾深化,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形成了不良的消费风气。

4.业余时间分配对消费观念的影响。作为高校学生的我们,业余时间是相当多的。不少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消费、购物,以此来打发自己的业余时间。据问卷统计资料来看,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分配是不合理的,表现在:盲目利用业余时间去消费、购物、旅游等方面。他们的盲目消费导致每月他们的生活费都超出基本的开支,这使得许多的家长认为大学生活没有真正的体现其价值意义。可见,大学生业余时间分配对消费观念呈现出趋向于盲目的认识。

三、永川高校学生消费构成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人际交往和购物费用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住宿和餐饮消费比较趋于稳定。大学生的日常休闲娱乐名目繁多,如上网、唱歌、看电影、茶楼休闲等。据统计,在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调查中有48.5%的学生选的是娱乐。知识拓展费用、旅游成为大学生消费的新增长点。首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趋向于考证或者考研,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月均支出为300元以上的学生占了54.6%。其次,旅游似乎成了当前大学生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修养身心的必修课,调查中发现每学期中进行旅游的大学生高达58%。

四、永川高校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据问卷统计资料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消费动机大部分是出自于对生理需求的消费,占总消费的65%,相对生理需求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所占比重大。这说明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出自于对生理需求的满足,既吃、住、行、游、购、娱。但是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我们也不能忽视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消费,我们应该将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紧密联系起来,真正从当代大学生的各方面消费动机考虑,提出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

五、合理平衡和规划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建议

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消费教育理念的缺位。因此应该把消费教育理念列入不同级别高校的教学计划,从幼儿教育一直延伸到高等教育。本文以永川高校学生消费结构消费与消费行为为例展开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合乎平衡和规划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的建议:(1)在各高校发放合理消费指南,寻找一些适合学生的工作,让学生周末参加社会实践、做兼职或在校勤工俭学,体验挣钱之艰辛,从而降低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高校健康消费的活动专题。(3)各校建立理财咨询服务,邀请高校知名教授讲授理财和消费意见。(4)高校举办各项体育运动比赛,既利于学生康体健身,还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学习。(5)组织学生参加政府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考研交流活动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增加其学习热情,促进学习消费。(6)各景区实行永川景区通票制,开发适合学生消费水平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刺激学生旅游消费需求。(7)各校及景区内可增加适当的休闲娱乐功能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从而减少学生对网络和购物需求。(8)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尽量减少学生的不合理消费。

总之,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是高校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讨论的一个话题。各高校的学生构成各不相同,其消费观念也有差异,但呈现出的特点却大致相同,即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认识到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的误区,致力于改变不合理消费趋势,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为我国高校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郭鲁芳.休闲经济学——休闲消费的经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297~300

[3]刘鑫.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7

[4]赵祥禄.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4

[5]屠如冀,叶伯平.现代旅游心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4)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笔者认为以“以小博大”这一指导思想进行的营销策划应该成为营销策划时代的新里程碑,笔者将这一时代称为策划后时代。本文论证了策划时代划分的依据和后时代产生背景,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进入21世纪,中国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在金融危机、高科技及企业的过度营销等因素的影响下,在营销策划上的以小博大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普遍追求。

中国营销策划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走过了近30年,笔者依据策划思想的变化,将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策划前时代、策划时代、策划后时代。

中国营销策划的时代划分

策划前时代是中国策划界刚刚开始萌芽状态,中国经济正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具体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该阶段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虽然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课程,但由于中国企业缺乏足够的营销实践导致营销缺乏系统的研究。该阶段主要代表人物为何阳,主要特征为“点子热销”。

策划时代是中国策划界以提高销量为导向的系统的营销策划的研究,具体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0年,该阶段中国市场经济正逐渐走向成熟,中国企业竞争白炽化,各种最新的营销理念在中国逐渐得到广泛的实践。以叶茂中、王海鹰为代表的策划人,凭着其对营销理念的运用能力,帮助企业获得了销量与品牌的全面提升。

到了21世纪,中国的营销策划由于过度地使用营销手段,企业销量上升的同时,营销成本也大幅度增加了,营销策划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营销成本的降低与营销手段的联系起来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已经成为这一时期营销策划发展的重要趋势。

笔者通过对众多策划个案的共性规律提炼,收集许多以小博大的具体营销手段,试图通过理论研究体系构建一种新的营销策划理论,这有别于以前的营销策划思想,笔者将该理论命名为策划后时代。笔者将策划后时代内涵描述为:在防止过度营销的前提下,强化对市场的量化分析,运用非常规的营销手段以小博大,集中有限的营销费用解决营销关键点而获得超常营销效果的一种理性营销模式,该理性营销模式因企业与行业的不同而不同,它将快速提高企业的品牌与销量。

本论文将介绍策划后时代产生背景及研究方法,以小博大的营销受到企业欢迎,然而之前却没有任何一个营销理论体系正式提出来,笔者在现阶段提出来具有其现实的意义,这主要来源于产生的背景。

策划后时代的产生背景

新的营销策划理论的产生必然有其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营销策划受到如下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着中国的营销环境

2008年全球的金融危机席卷中国,在企业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营销成本相对降低,在营销成本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策划一种以小博大的营销方法已经成为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行业的寡头垄断加大了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

众所周知中国的电器、日化、洗涤等行业已经形成寡头垄断;饮料、服装、化装品等行业也比较成熟,进入成熟行业参与竞争,搏弈中营销成本的加大成为了企业进入这些行业的壁垒。

(三)避免过度营销使企业进入营销运作的二难推理

中国企业在营销上面临着许多挑战:在渠道上,费用大。科学的管理能将产品推向消费者可以看到的每个角落,但广告费的支出必然少了,这样会造成品牌缺乏影响力,使消费者对终端的产品视而不见。这就是所谓的“做渠道不一定得天下,不做渠道是肯定得不了天下”。广告费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广告费多了而渠道费用少了,消费者在接到广告信息到产生购买行为本身就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更何况还不一定能方便购买。所以“做了广告未必能行,不做广告肯定不行”。如果二者都投入大量的费用,事必加大营销成本,引起过度营销,严重威胁企业生存和发展。

(四)媒体信息到达率受到质疑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及媒体产业化的呼声不断上升,中国媒体的数量陡然增加,消费者每天供选择的媒体越来越多,在信息包围的时代,受众强烈地要求具有“不知情权”,单一媒体的信息到达率受到质疑。比如广东某企业在2006年在广东某一电视频道投放广告,结果在年底针对目标人群的品牌广告信息到达率的调查中发现,该广告的信息到达率仅有3.72%。因此,要引起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注意力就需要有更多的媒体组合。如何使媒体成为与消费者个性化互动、体验的平台,并与公关活动、软广告结合,将某些媒体缺乏影响力的弱点降至最低点甚至消失,已经成为企业媒体营销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消费者理性的加强

消费者理性的加强除了受主观追求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影响以外,在客观上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

1.中国的广告缺乏扎根在消费者心灵的创意表达。中国的广告创意人员缺乏对目标顾客的调查,导致大多数创意表达落入了除了画面唯美,就是表达情节的俗套。画面唯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但除了给消费者艺术欣赏以外,并不能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正如奥格威所说:“消费者并不会因为昨天晚上在歌剧院看了一个美好的歌剧而第二天产生购买行为”。创意人员不懂营销的结果导致消费者对品牌叫好不叫座。表达情节的俗套充斥着整个中国所有的品牌广告,比如洗发水的广告总是美女对着镜头甩头发,其俗气已经让消费者见到这类广告就调台,就更谈不上购买行为的产生。品牌广告的实质是让消费者从理性购买变为感性购买,但广告创意的上述现象不但没有达到这种实质而且让消费者理性进一步加强。

2.品牌信用发生危机。例如,前几年的雀巢咖啡的含碘超标及肯德基苏丹红事件,近年来的三鹿奶粉事件都使消费者对使用品牌产品的安全性产生了警惕。

3.产品知识的增长及品牌偏好的形成。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对消费者进行直接和间接产品知识的教育,比如保健品行业通过会议营销的方式教授消费者有关健康的知识,IT行业通过广告及产品展示的方式也在教授消费者有关电脑的知识。与此同时在同行业里,竞争品牌通过数据库营销、售后服务等多种方式构建了消费者对自己的品牌偏好。

上述的三种因素是构成消费者理性消费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潘小珍.新营销策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秦宗槐.营销策划困境及对策.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2)

3.AndrewGriffiths.低成本快营销.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4.夏武.市场营销策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