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管理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则是指大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与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取并储存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然后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把自身拥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大学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除了日益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以外,还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素养,逐渐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大学生个人对自身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及创新的一个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以增强个人竞争力。大学生个人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意识、有目标的知识学习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应用,提高个人的价值和竞争力[2]。
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职业,又叫历程或生涯,它通常被用来说明一个人的生活历程,或者由此涵义引申为个人的职业或行为。单个个体———社会个体一般都是通过职业这个载体才能融入整个社会,也是通过职业这个平台来向社会展示自身才能或者才华,以此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因此,职业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任何一个单个个体的职业生涯的不断向前发展或晋升,职业发展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横向上来说,职业发展是指职业的迁移转换,从纵向上来说,职业发展是指职业的晋升变化;它的涵盖面很宽广,内容也相当宽泛,如社会个体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社会个体对职业的期望和需求、社会个体从事职业的目的及态度、社会个体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和发展等等[3]。那么,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就指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走出学校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向前发展或晋升,这既包括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迁移转换,也包括其职业的晋升变化。
三、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促进其职业发展
1.分析个人知识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分析个人知识需求,大学生只有在分析了自身个人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做好职业规划,谋取职业发展。大学生的个人知识需求通常都是与在校时学习的目标任务、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大学生在进行个人知识需求分析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避免重复和遗漏;其次,具体详实地分析自身所需掌握的知识资源,对相关知识的专业进行准确分类,确定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分析,可以采用Know-X的知识分类法:(1)Know-what,即事实知识,也就是指关于什么的知识;(2)Know-why,即原理知识,也就是指关于为什么的知识;(3)Know-how,即专业技能知识,也就是指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从事某种专业的技巧和能力的知识;(4)Know-who,即人际知识,也就是谁掌握某些知识或者谁能解决某些问题的知识;(5)Know-when,即时间知识,也就是指从事某项活动什么时候合适的知识;(6)Know-where,即空间知识,也就是指在哪里能找到所需信息的知识[4]。2.完善个人知识素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现在,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或者是专业知识丰富而且能力很强,但是素质很差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只是他们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他们自身所拥有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涵盖的思想境界、认识能力、精神情操与文化教养等,才是决定他们职业发展潜力的坚实基础。为了避免不被社会接受,甚至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在充分接收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各类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沟通能力、社交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处事能力、道德约束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等,大学生只有进一步较为全面地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人格素养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能力,自身职业发展的空间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拓展。最终能成为享受人生的自由、快乐与幸福,做个真正全面发展的人[5]。
电大学生管理与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对电大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有助于电大服务质量的提高,增强在成人教育市场中电大的综合竞争力。
(一)电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适应
电大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主要是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素质教育、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的评先评优、思想教育等。电大主要教育对象是在职成人,学生要求文凭的功利性较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另外,电大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工学矛盾突出,学习信心普遍不足,溜生情况比较严重。因此要将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向支持服务进行转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要满足其个性需求,才是学生管理的方向。
2.对学生的服务需要加强
电大学生都是在职的成年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见面的机会很少,缺乏沟通的机会,学生缺少归属感。为了增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沟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机会,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但是很多与学生接触的教师缺少耐心,缺乏对学生的关心,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用心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造成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变得功利和紧张。
(二)造成电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成人教育市场的无序竞争和高考扩招造成了生源质量的下降
近年来,成人教育市场变得日益混乱,学生求学之心渐弱、思想浮躁,使非常有限的生源变得更加紧张。此外,高校的逐年扩招,在带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给电大的招生带来了压力和困难,生源质量也不断下降,这些都对电大学生的管理以及支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2.组织员管理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电大发展的需要
目前,在电大管理中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主要是组织员,但组织员组成不稳定,还有相当部分的组织员与学生接触较少,再加上一些组织员年龄较大,对于新兴网络交流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掌握,缺少有效地沟通,从而造成组织员工作还不能适应电大发展的需要。
二、针对电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应采取的一些对策
(一)以组织员为核心,做好对学生的服务工作
1.要增强组织员的服务意识
加强与学生间的联系溜生率和按时毕业率是学生支持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应当增强组织员的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务,降低溜生率,提高按时毕业率。(1)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组织员要记住学生的名字,熟悉每一位学生,更好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2)要经常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耐心地回答每一位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3)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组织员要根据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薄弱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精心安排入学教育、指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组织优秀毕业生进行现身说法,通过QQ群、电话谈心、社交聚会等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2.加强组织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组织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一种教育资源。一方面,让他们介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促使学生辍学率得到降低。另一方面,组织员充当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员。组织员对学生的情感有着一定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在优越的环境中去愉快地学习。要科学选拔组织员,加强组织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做好定期评价,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岗位优势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
3.组织员要发挥引领作用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要认真对学生的潜能、动机、兴趣、情感、认知等内心世界进行研究,制定出可行的方案,使学生能够做到自我管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参加各类社团,从事实践活动。在组织员的帮助和指导下,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学校的管理者利用一些手段和现有的资源,强化、激发、引导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使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过程。激励机制也就是通过制度反映激励客体和激励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学校要对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调动组织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组织员和学校目标保持一致。建立组织员考核制度,按溜生率,按毕业率等学生服务指标进行考核,确保组织员以扎实的工作、务实的作风完成任务,开创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三)加强技术创新,做好支持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形式和知识的传播方式也变得丰富多样,同时也给电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深刻变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管理模式的改革,可以借助新技术对管理进行改革。微信平台在电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改变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借助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无障碍交流,加强了对学生的了解,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利用微信热点推荐功能,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通过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要做好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科学结合,全面获取各种信息,准确、及时为学生的学习进程更好地提供支持,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要能够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出面向助学者的服务平台,例如,提供招生考试信息、学籍信息、教学管理信息、毕业信息等;编制供内部使用的学生事务管理手册,对学校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事项、常见问题、注意事项等方面,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进行说明、解读,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各种信息。
三、总结
(一)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1.管理理念滞后,大学生的被动性较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影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管理理念比较滞后,难以符合时代与教育的发展规律。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管理方面普遍重视管理、轻视服务,忽视了大学生管理的服务职能,导致大学生管理工作过分强硬化,且民主化不足。高校普遍将大学生作为管理中的客体,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动性,直接导致大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
2.管理手段单一,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被忽视管理手段的单一化,是制约大学生管理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管理模式类似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强制性较强,人性化较低,对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规划出条条框框,并强制性地要求其行为符合规范标准,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针对大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面面都需要学校予以关注及支持,这就导致大学生的需求难以被满足,使得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较差。
(二)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管理的价值表现
1.能够明晰管理者与大学生双方的地位,实现双方的地位平等主体间性之所以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被运用,根本原因在于它对主体间的共同利益取向的强调,在大学生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于物质条件具有共享的特性,因此,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可以使管理者与大学生建立共同的利益取向,从而将两者置于平等的地位。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的对等交往,反对工具理性的功利化理念,这就为大学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增加了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将双方置于平等的地位。
2.能够构建合理的沟通渠道,实现管理者与大学生双方的理解交往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激发了处于主体地位的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将大学生管理中的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理论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同时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实施力度。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理论要求大学生管理中的管理者与大学生构成对等交往性的关系,强调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如此便可以增加管理者主体与被大学生主体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实现双方的理解交往。
3.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就取消了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与管理者置于同等的地位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如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容易具备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理论要求管理者关心大学生生活及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强调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提倡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及创造力,如此更容易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大学生管理新思维———主体间性特征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一)主体制约性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的交往有赖于他们共有的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为他们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对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以主体间性理论看待大学生管理,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交往活动的内涵、特点、性质等都与其所处的客观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协作等均是以高校管理体系为物质基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潮流、文化环境下开展并进行的。这就制约了大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对他们的各种行为进行了规范。
(二)地位对等性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与主体间的对等交流,反对工具理性极端功利的理念,只有将交往双方的地位置于同一高度,才能使双方完全融入于交往之中,通过协同配合实现共同利益。在大学生管理中,地位对等性为每一个主体都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并要求每一个主体都必须对自己的意愿、情感、打算进行表达,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主体间性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独立人格,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建立在人格完整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大学生管理中,主体间性对管理者与大学生人格的完整提供了保障,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管理活动的内涵。
(三)交往相互性哈马斯曾经说过:“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做起点。”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交互的,不仅体现在交往的形式上,同时也体现在交往的内容上,双方的思想、观念、意愿、情感等都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传递着,唯其如此,才能保证交往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相互包容,为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提供基础保障。因此,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管理中,促进了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交往的相互性,丰富了双方的交往内容,并加深了双方的交往程度。(四)沟通主动性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以主动性为前提的,如果主体之间任何一方处于被动或者消极的状态,主体之间的交往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与动力,因此,主体间性理论要求各个主体必须以主动并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可以提高管理者与大学生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管理者充分运用激励、引导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同时促使大学生主动向管理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愿与建议,如此不仅拓展了管理者与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大学生管理的新路径———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全新管理模式
(一)管理主体的转变———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现阶段,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教育行业的繁荣,对大学生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增多,导致大学生管理所处的内外环境复杂且多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与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内外部的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并在交往中相互认可、达成一致,促进共同利益的实现。而传统大学生管理的主体过于单一,在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下,高校的大学生管理仅仅限于内部系统,安排一些管理人员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管理主体过于单一化,不能顺应当前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更不能满足大学生管理的内在需求。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大学生管理的主体应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在大学生管理中各个管理主体不仅是一种共生的状态,同时还具有共同的利益取向。因此,大学生管理的主体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大学生管理职能体系,还必须包括科研、教务、生活保障等职能部门,除此之外,企业、社团、家长等其他相关利益者也必不可少,增加大学生管理中的主体,还需要使他们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作用。这就需要高校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使各利益相关者充分认识到大学身管理与他们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关系着他们的长期发展与未来,从而使他们在大学生管理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大学生管理的管理主体由单一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才能符合时代与教育的发展规律,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管理的内在需求。
(二)管理内容的转变———由针对学习成绩转向重视日常生活管理现阶段,国家与社会急需全面型与综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大学生全面化的培养方案,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思想内涵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及社会输送综合型人才。然而传统的大学生管理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了大学生管理的其他方面,忽视大学生课余时间与日常生活的管理,导致大学生管理的内容单调,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大学生管理内容需要由针对学习成绩向重视日常生活管理过渡。因此,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构建自己的生活结构,包括认知学习、能力培养、文化娱乐等,并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因素,指导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及体验,并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正常、健康的行为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环境,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健康、舒适的空间。
(三)管理途径的转变———由对象性转向交往性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加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化,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提高。大学生是社会新思想与新技术的前沿群体,他们对民主、自由、平等有着强烈的要求,因此,大学生管理需要充分强调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唯其如此,大学生管理的管理内容及手段才易于被大学生所认可并接受,大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才能提高。然而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普遍忽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大学生看作大学生管理中的客体,导致大学生管理一直是对象性的管理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与管理者的交流与互动,使两者之间信息的传播形成阻碍,甚至造成两者之间的鸿沟。而主体间性理论要求高校为大学生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交往氛围,提高大学生管理的交往性,要求高校与管理者重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公平、民主地对待大学生,赋予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并与之进行真诚的交流与互动,在两者之间构建融洽的关系。其次,管理者需要不断探索先进的大学生管理内容、手段及载体,针对当前的信息化发展形势,运用QQ、微博、微信等大学生常用的交流软件对大学生进行交流与引导,提高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互性。除此之外,高校需要针对大学生管理建立扁平化的结构,将中间管理层级缩减,并拓展管理的涉及面,从而缩短管理者与大学生的距离,实现“面对面”的管理形式,最终将大学生管理由对象性向交往性转变。
(一)工作内容是否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直是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内容可以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品德以及学生的学业的各个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于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开始转变,一方面是将教育融入到服务之中,也就是把单纯的把对学生的教育和为学生服务有效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把学生学术活动和学生的事物管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相处和与人合作,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发展了他们的社会能力,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的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相对而言,中国式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重视的,是对于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体系,在对于个人的评定上,往往考试成绩占了大部分的分值,导致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在健全人格的建立上有所忽视。
(二)重视给学生管理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美国十分重视为大学生管理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这主要表现在:美国的各大高等学院每天都有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对于一些网上和广告栏里的信息学生也可以很轻松的得到,目的是要他们每天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参加不同的活动,而且,在美国的各大高等学校都建有学生学术活动中心,而在活动中心里,一般都有集休息、学习和娱乐为一体的设施,并且功能齐全,这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对于美国式的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而言,中国式的大学生管理在那现阶段已经做出了一些改变,网络信息化覆盖面越来越广,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心也在逐步建立,但是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的高等学校的物质条件还差的很远。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转变因素
(一)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的新变化
在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家长式的管理往往深入人心,管理者不论学生是否愿意,总是一意孤行的为学生安排好一切,在这样安排的过程中,管理者没有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不了解除了知识上的灌输,刚刚步入成年的大学生更加需要被关注的是生活和思想的上的事情,所以,国家在管理政策上要求与人为本,而教育上也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相处,真正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学生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以此为工作中心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正是现在大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第一个转变因素。
(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明显
目前,90后学生开始步入高等校园,与之前80后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的行为有很明确的目的性,为此他们努力地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素质,与之相对应的,在中国高等院校传统的家长式管理中,管理者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完全是一种单向意愿式的管理,学生在管理制实施的政策前并没有真正的自,但是针对当代的90后大学生的管理就不能一概而论了,首要的他们对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已经不在安于仅仅是听从者而没有话语权这么简单了,他们有着明确的要求,就是管理者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以前单向发言的管理者就不得不转变之前传统的管理方式,以平等的姿势与其相处并且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这样才能做到以缩短管理对象和管理者目标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继续良性发展下去的目标。
三、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注重双向沟通而非单一式沟通
笔者认为,想要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首先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大学生管理的管理者才能拥有一定的号召力并且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阻力和难度也会相对减少和降低,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下,学生不但可以感受到自身人格的尊严,还可以对管理者产生朋友家人般的信赖感,这样,学生就很有可能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主动找管理者进行沟通,并且接受管理者为其排忧解难,最终建立稳定的心理系统和正确的思维模式。
(二)注重个性化管理
性偏差是指大学生在性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比如迷恋黄色书刊和杂志、看黄色影视剧等,他们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不良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应给予一定的干预,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们转向其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5.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大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过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学习压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随物。所以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二、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5.注重学生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