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国内高校;课程分析;设计
一、计算机专业的分析
高校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计原则是注重基础、重视实践、追求创新。尽管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十分迅速的,但是有关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的理论是不会变的,学生只有学好基本理论,才能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当然,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设置一些新颖的实践性课程,实现学生自身的技能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大学四年中计算机课程中的主修课程主要有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高级编程、网页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基础课程学完之后,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比如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等,而且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社会实践性较强,因此还需要设置一些实践课程,安排专门的专业实习,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是教学中发现,尽管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依旧出现了编程能力不足以及硬件设计能力较弱的现象。
二、计算机专业的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1.教材设计
在对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根据该课程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任务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建立起来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体系,而且要不断更改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和实际应用衔接起来。
2.教学管理设计
对于教学管理而言,不仅需要完善的教材设计,还需要给学生配置良好的师资、完备的硬件设施、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配备实验室等,从而使得学生在一种完善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3.教学改革设计
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将一系列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设计高效合理的课程。
(1)实施因材施教,学会尊重差异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的时候,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教学。首先,要设置一个基本的学习目标,这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达到的目标。大部分学生在完成这个目标的时候既能够不会觉得目标过难,难以达到,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也会具有挑战性。再次,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好,求知欲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需要给学生配置良好的资源,给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引导,从而使得这些学生得到更多的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自行进行方案的设定,从方案的选题、设计、实施以及最终的总结阶段都由学生来进行,从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
教学中发现,这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往往性格热情、想象力丰富、实践性较强、执行力也强,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某一个话题的时候,这些学生往往能够积极完成,并且完成的结果很好,而且这些学生身上的那种感染力也会使得学生都积极也被调动起来,积极动手、动脑、创新。最后,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经常去关心这些学生,教师要搞清楚这些学生的薄弱点,然后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这些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逐步克服自己在学习中的弱点,从而使得这些学生能够逐渐达到基本教学的要求。教师在对待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时候,教师不能够为了迎合学生的能力,就一味地降低对这些学生的标准,这样的一种做法不仅放纵了这些学生的学习,而且会降低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2)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动手能力
计算机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开设实践课堂,使得学生走出只是注重“写”与“读”的课堂。
此外,要对实践课程进行良好的管理,使得学生经过实践课堂以后能力能够真正得到提升,而不是使得实践课的开设徒有虚名,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了教学的资源。
计算机专业开设实践课最关键的就是要开设上机课程,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以及正确性验证等技能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在对上机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学生在完成了上机实践以后,要让学生进行专门的实验报告的撰写,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规范,这是一个专业的程序设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素养,这对于学生在以后工作所具有的严谨规范的品行的养成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在进行上机操作之间,教师要提前让学生准备要上机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自己上机的时候,就能够熟悉要上机的内容,从而在上机的时候能够有针对地进行练习,避免在课堂中临时编写程序,从而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3)开放教学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的时候,还需要锻炼学生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一种技能是将来学生在自己进行程序编写和改进的时候所必须的一种技能。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学生也乐于参与到这样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了提升。
(4)强化课程设计,提高综合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学会一些编写程序的技巧,具备软件开发的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文档的书写水平,按照软件工程的需求,规范课程报告的书写格式,要让学生学会书写需求分析、调试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用户使用说明以及测试结果等这样的组织文档,使得学生具备软件工程的思想。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实践题目,从而使得学生进行分组来完成设计报告,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从问题的分析阶段、模块设计阶段、集体讨论阶段以及最后的编码完成的阶段都让每一个同学参与进来,最后每一个学生都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能够对整个课程设计的思路、主要技术手段都能够详细描述,并且能够回答出教师问出的问题,这样学生才是进行了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
(5)采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活力
计算机专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是十分枯燥的,许多学生提不起来兴趣,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采用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比如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使得一些抽象的知识点能够具体化、形象化起来,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变得活跃起来,思路跟着老师走,这样学生就会融入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氛围中,从而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也可以通过开设网络课堂,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友好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互动,比如BBS、微博、微信等,这些新兴的多媒体形式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在进行高校计算机课程设计的时候,要树立学生是一个专业的软件开发者和设计者的思维,使得学生不仅具备编写程序的能力,而且能够了解计算机硬件内部构造原理和工作机理。此外,教师还需要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使得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得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计算机课程;应用
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利用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通过上机实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加强对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内涵概述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就是以教学对象为中心,通过项目实施探究的教学模式[1]。教学双方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全过程展现。项目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们自己面对真实的项目,从搜集资料、策划方案、设计初稿、定稿修改,一直到项目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进行。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模拟项目实施的真实过程,希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践运用
项目教学法具体运用为四个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明确项目、计划制定、计划实施以及评价应用。
(一)明确项目具体内容教师在使用项目教学法前,必须结合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强特点,根据职业成长规律、能力发展需求等对典型工作任务整理分类,并按照难易程度进行任务排序,建立一个任务集合,并围绕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具体工作项目,明确每一个项目的内容以及锻炼学生的能力。根据项目对能力的要求,将课程项目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项目中,按照需求分为不同操作的实验项目。
(二)落实整个教学计划设计在划分好项目后,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做好课程设计开发工作,为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打好基础。在项目实施前,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项目具体情况,让学生了解项目实施的意义,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学习,并激发学生兴趣。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合理划分项目合作小组。在组间项目合作小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自身优势特点,保证组内成员搭配合理。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或者根据项目概要等资料,对需要掌握的学习知识进行掌握,明确自己在项目实施中的任务、责任,并组织学生制定项目开发计划,编写文档,在开发计划基础上开始制作。
(三)保证项目计划的实施在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后,需要按照项目计划进度目标实施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核心阶段。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项目、合作讨论,利用上机实践操作,找出项目处理办法,完成项目预期目标。例如,在《多媒体制作》单元学习过程中,课前可以让学生自信搜集相关素材;课上可以围绕设计创建学习情境,构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项目,包括处理数码照片、制作宣传板报、制作电子贺卡等;课后进行一些拓展性练习、巩固性练习。
(四)实施过程性评价模式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同时也需要提倡过程性评价。针对此类课程,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模式,才能检验学生实际能力。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以计算机课程来说,主要是通过学生提交设计作品、理论考试等评价,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但实际上,每一个项目实施后,教师都需要结合项目实施要点对学生考核,根据考核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集中解释、分析,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性[2]。另外,通过过程性评价模式,找出不足,帮助学生梳理项目的思路,不断完善项目教学,以便于在今后实施过程中更加顺利。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水平至关重要,尤其是项目教学法提倡实践,对于教师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要求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师不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让及时到合作单位挂职锻炼,让教师能够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将教学内容、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3],确保项目教学法实施效果。
(二)项目选择中必须紧贴企业岗位高职计算机课程在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中,项目内容选择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在项目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可操作性。保证所选择的项目都有其实施的条件;第二,紧贴企业。高职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项目需要与企业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保证为学生提供可以提升知识、技能的办法,拉近学生学习和就业距离,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率。
1.教师间的专业交流。
虽然专业之间差异很大,计算机专业老师要经常和艺术专业老师进行专业交流。可以鼓励老师们举办公开课的形式,艺术专业课程行课期间,计算机专业老师去随堂听课,了解艺术专业课程的行课特点,努力去发现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计算机的相关应用。例如原来的艺术舞蹈中老师的形体示范就可以录制成视频进行展示等等。计算机课程上课期间也鼓励艺术老师在旁听来寻找艺术的闪光点。互相旁听课程之后学校多多举行教师教学方法交流座谈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多多谈论,一定会有意外的灵感迸发而出。
2.课程设计间的交流。
建议学院的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多多加入平时老师间交流的想法。各个专业的知识本来就不是孤立的,我们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共享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可以了解学生专业特点,从他们专业内容角度上介绍计算机的知识,计算机专业老师还要帮助艺术专业老师设计课程内容,可以在行课期间多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这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多多见识一下计算机的应用。
3.实践应用层面的交流。
任何专业在教与学的活动之中,都非常重视实践。高职学生强调的是实践能力,学生新接受的知识需要进行实践才能很好的消化。与其每个专业课程都安排自己的学习实践还不如多专业融合起来一起设计实践课题。实践中尽量体现每个专业知识的特点,这样学生参与这个比较大的综合的实践课题就能促使其学习多门学科的知识,而且在结合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要求更高。就像学生参加高考时,有一门综合测试把几门学科集中到一起解答问题。只有不断给学生营造这样弱化学科界限强调问题解决的教学氛围才能消除每个专业课程的孤立乏味感,才能促使学生开始思考原本孤立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二、尽量安排艺术专业学生体验计算机前沿知识介绍课程
虽然说我们在课程设计和专业融合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但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对计算机这种技术不是那么感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陌生的感觉,对计算机产生兴趣,这是艺术院校的计算机老师普遍面临的问题。计算机老师作为学校IT界代表群体有义务向学校广大师生普及拓展计算机领域知识,可以平时多关注计算机前沿新闻和科技动向,多多收录一些吸引学生眼球而且接受起来又不是很抽象的内容。积累到一些就可以开设一下类似于IT科普之类的讲座课程。也就是尽可能多的宣传计算机领域新闻和知识。越是这样看似和授课没有关系的专题讲座越是能培养兴趣群体,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普及会对艺术类学生产生影响。有个形象的比喻,这种方式犹如垂钓者用随便扔撒饵料的方式吸引鱼群到来一样。随撒饵料看似和钓鱼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吸引鱼群必定会更加鱼群上钩的几率,虽然这个比喻不是那么适合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因此本人还是建议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老师多多在培养学生兴趣,扩大计算机兴趣群里方面多多留意,也不用有太多的针对性,时间长了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了。
三、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积极创新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计算机专业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艺术高职院校的资源,大胆创新授课内容和形式。艺术类学生艺术细胞多,想法更加丰富。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根据学习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解决其他的问题。例如,建议学生举办一次艺术表演赛,要求学生采用网络报名,然后根据参与者特点进行分组,制定赛制。赛前要求准备宣传海报,赛间准备大赛流程,做好比赛费用预算,制定打分机制,最后做好赛后总结工作。从这个小小的活动就能调动学生的根据计算机应用知识进行实践的热情。这里面会引导学生学习网上报名需要的技术,制作赛制规程和报告等要用到Office的Word文档技术,费用预算要用到Office的Excel技术,海报宣传要用到Photoshop等技术等等。通过这个活动就能够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好多知识利用到。所以只要积极探索思考就会创新出适合的教学方式。
四、制定适合艺术类专业要求的计算机技能标准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10-01
正确的教学思想必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来, 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计算机技术具有发展快,更新变化快的特点,所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对应的就要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的进行改革。
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考试以笔试为主,上机考试为辅。对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实际操作能力低,就业时,很难适合就业单位的要求。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1.1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代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1.2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
1.3在传授给学生的同时,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普遍都存在这样的看法,就是应用软件好学,程序设计语言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想法,提高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授课时采用的是这样的做法: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大量例题说明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出几点结论,说明使用规则。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思想跟得上,学了就能用。每一章为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让学生一点点的深入学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实践能力的改革
2.1实践能力的教学无论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还是程序设计专业课程,上机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经过大量上机操作,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上机操作教学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往,教师在上计算机实验课之前,先要"讲实验",即把实验内容从头到尾讲解一番,说明每一步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教师还必须强调学生不要进行诸如删除系统文件、修改注册表。这种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际操作分离,不符合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规律,教学效果往往不很理想。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这样,可使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直接学到教师的操作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捷径。
2.2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微机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开设都突出专业特色,也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偏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以及教师实践指导方法的缺陷等。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在校学生每周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8课时,上机总机时不少于500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应该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营造学术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
我们在学生入学时,专门组织计算机专业介绍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全校范围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比赛结束后,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颁发证书。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批计算机应用较好的学生,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4.评价方法的改革
除笔试外,更加大了上机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此外,针对不同的年级我们还鼓励参加计算机认证考试,包括基础知识、多媒体制作及软件编程三种。
经过以上的改革,计算机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 教学方法 有效性
计算机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发展创新,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实现学习的飞跃,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效率。然而,目前的教学中效果不容乐观。现在就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改进的措施作一番探讨。
一、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意识淡薄。应该来说,在中学所有的课程中,计算机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与学生浓厚兴趣形成对比的是学校的重视程度:由于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并没有纳入中考成绩,因此,很多学校对计算机教学并不重视。一方面,计算机课程安排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很难真正吸引学生。与县城学生相比,农村地区计算机教学更加难以真正普及,除了计算机硬件设施不够齐全之外,水平和方法也是阻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教学模式落后。中学计算机教学很大程度上只关注学生是否能操作计算机,而轻视计算机道德教育。对县城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家里都配有电脑,对电脑的一些基本的用法有一些了解,很多学生已经会使用搜索引擎浏览网站,传播信息等,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学不应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农村地区而言,电脑的普及率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教学要考虑的是如何形成一个崭新的模式,使原本陌生的计算机变得生动,从而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方式单一。计算机教学方式与其他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有类似的地方,大多注重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参与度较低。很多时候,教师对着教材款款而谈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课堂上讲授的时间长短与学生掌握的程度并不成正比,教师说得越多,出现的专业名词越多,学生听得越糊涂。尤其对山区的学生而言,如何帮助学生解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勇于动手并产生浓厚兴趣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策略
计算机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其发展首先需要教育部门有所作为。
首先,在教材的编写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大段的文字堆积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在版面的设计方面要做到图文并茂,减少学生的阅读疲劳;在内容的设计上,应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其实践的欲望。同时,不同地区的学生基础是不同,因此,在教材编排上应体现一个梯度,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有难度。县城与农村选用的课本的的也应该有所差别,应该根据当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选择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课本。
其次,在计算机硬件设施上应与教学相配套。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教育设施不太齐全。政府应该从经济上对其援助,建立计算机实验室,保证学生有计算机可操作而不让计算机成为一门单纯的理论课。与此同时,也要注重"软件"的配套,尤其在农村地区,要选拔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教学,只有优秀计算机教师这种"软件"和齐全的电脑"硬件"相结合才能推动农村地区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最后,课程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计算机教学作为一门课程的重要性,课时安排、考核方式应该有所改变。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如语文、数学,计算机的课时安排比较少,要在较少的课时安排下要完成一本厚厚教材的教学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另外,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分数并不计入中考分数内,因此,在重升学率、重分数的学术氛围下,学校并不真正重视计算机的教学,甚至在有些学校计算机课只是个摆设。
三、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在促进中学计算机有效性教学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注重学生的道德培育
在这个信息时代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使用计算机是每位教师应该要重视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网络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做到自觉抵制,不转发或者传播虚假信息,不利用网络做违反法律或者道德的事情等等。成功的教育应当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播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价值观形成上。
(二) 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的自主意识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计算机课程的探索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上方式要灵活,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实践从而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教师理论讲解应该是启发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少讲多练,更多的时间应该是学生上机练习,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这种自主发现并亲手解决的问题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实践出真理,这句话在计算机教学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注重因材施教
各个地区经济与教育水平并不一样,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点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采取不用的教育方法。城市地区和山区,教材与授课内容应当有所差别,山区学生计算机普及率并不高,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也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从基础的知识教起;另外,不同的学生基础有所差别,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让其自由学习,这样的话教师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辅导其他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感兴趣的方面,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兴趣成为学生的永远的"老师"。
信息时代里,掌握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公民必备的素养,让每一个中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的教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应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教师也应当适应时代要求完善其教学方法,为计算机教学注入新鲜元素。
参考文献
[1]陈颖秋.浅析初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培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