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第1篇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1.企业管理者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的中小企业对内部审计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因此忽略了内部审计可以为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够重视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甚至没有相应的审计部门。

2.内部审计员工整体素质低下

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员工进行研究,不难看出在审计队伍中存在着审计人员学历低、经验不足的缺点,有很多审计人员都是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的,缺乏足够的审计工作经验。导致在审计过程中遇到风险也无法及时发现并进行解决。

3.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

在很多中小型企业中,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审计业务一般是由财务部门代为执行,这就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审计工作,使审计结果缺乏权威性。

4.审计结果应用程度不高

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中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审计层次低,因此也就严重影响到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审计结果应用性低下。更不要说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利益收入了。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1.我国法律并未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限制

1994年出台的《中华民共和国审计法》指出,中央国务院及各地政府都要协作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在此后所出台的法律中也都规定要发展内部审计制度,但是都没有对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外包作出过硬性限制说明。所以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活动就法律层面而言是合理的,在法律上有着可行性。

2.中小型企业并未有商业机密泄露的危险

通常来看,企业如果要向外部机构进行咨询或者是需要外部人员提供财务服务时,必然会涉及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泄露,从而影响到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在其企业竞争理论中指出,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初期几乎都是通过低成本获取优势的,就企业核心竞争力来看并没有太多的差异。由于中小型企业在起步阶段,各种核心技术都尚未真正形成,缺乏关键性的科学技术信息,因此也无需担心技术泄露问题,企业自身都还在模仿先进企业的技术手段,商业机密泄露就更无从谈起了。而正是由于中小型企业具有这一发展特点,因此,也无需担心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会发生商业机密泄露问题。

3.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环境已形成

中小企业实施内部审计外包措施有着良好的环境氛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需要得到发展,而内部审计资源又不足,这就促使企业寻求外部审计资源;二是外部审计机构,特别是会计事务所,都在不断拓展业务规模与范围,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现在,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数量占到了整个企业数量的90%左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支柱性作用,因此会计事务所必然会抓住这一非常有潜力的群体,为其提供咨询审计服务。会计事务所与中小型企业进行合作也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共赢的局面。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模式

内部审计外包主要分为两种模式:部分外包、全部外包。部分外包主要是企业自身也会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对于日常的业务往来与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同时会请外包专家就内部部分重要项目进行审计;而全部外包则是企业自身不会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把内部审计工作全部交给外部会计机构进行审计。如果进一步细分的话,又可以将部分外包分为合作内审、咨询管理以及协力委外三个不同模式。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外包项目,那么将会给企业创造很多经济效益,但是在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项目中,运用何种外包模式则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业外包模式可分为四个阶段。

1.全部外包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中小企业在刚建立时处于上升期,在这一阶段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成本效益情况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此时将内部审计工作全部进行外包,不但可以节约内部审计资源,同时还能够得到内部审计所带来的增值效益,有助于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主要业务上,为企业的稳定长远发展、业务增值打下扎实的基础。

2.合作内审

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项业务逐渐趋于成熟,也开始建立起核心业务,这时需要对于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审计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外部审计机构毕竟不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审计效率、审计质量都是会有很大差距的,因此企业也不能一味地进行全部外包,这样不但无助于培养优秀的审计人才,同时也会丧失企业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企业需要和外部审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同行业企业的先进审计经验,逐渐建立起合作内审外包模式,同时也要慢慢培养企业内部自身的审计员工,与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分工合作。

3.审计管理咨询

如果中小企业过分依赖外部审计机构的话,那么内部审计外包项目也就会出现更多的缺陷,反而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此时企业要想实现增值就非常困难了。当企业与外部审计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之后,外部审计人员就不太可能像全部外包阶段那么尽心尽责地为企业服务,同时由于外部审计部门对于企业管理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变得更为明显,审计工作的客观真实性也难以继续得以保证,所以此时企业就需要将审计外包模式进一步加以转变,向审计管理咨询模式过渡,使得企业管理层可以控制审计过程。而在这个阶段,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员工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计经验,审计技能与知识体系都在趋于成熟,所以企业就可以独立进行审计工作,而无需在依赖外部审计部门,受其限制。

4.协力委外

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也不断趋于成熟,此时如果企业想要继续发展,则不能再一味注重节约成本了。但是如果盲目放弃内部审计外包项目也是不可取的,这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实现增值都是非常不利的。这时企业更加应该注重的是如何获取丰富的管理理念与运营经验,运用协力委外式的外包形式不但可以使得企业在审计中的独立性得以保障,同时又能够运用外部审计资源来获取企业收益,这对于中小型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尽管中小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时有着很强的可行性,内部审计外包活动也可为企业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风险,主要有内部财务信息泄露、职能缺失、审计质量难以保障等。尽管中小企业发展时间较短,没有太多商业机密,但是如果在这方面不加以控制,任由内部财务信息外泄,则定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时,虽然会提高企业的审计效率,综合利用外部资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长此以往下去会严重降低企业的独立性,丧失内部审计职能。此外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时,尽管外部审计机构审计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然而对于企业自身业务往来则不够了解,同时也难以真正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工作,这对企业的审计效率必然会大打折扣。中小型企业既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外包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还要认识到内部审计外包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威胁。只有真正认识到利益和问题,才可做到有的放矢,结合企业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机构,解决内部审计制约企业发展难题,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产品生产和销售工作中去,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周鹏飞 陈飞 单位:浙江宁波

参考文献:

[1]王红,李桂兰.内部审计外包———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力[J].中国乡镇企业,2007(6):51-53.

[2]江雪琳.浅谈中小企业内部审计[J].会计师,2013(4):50-51.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第2篇

内部审计;外包;问题;完善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76-02

一、企业内部审计实行外包的优势分析

内部审计外包,指的是指企业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的一种审计方式。这是当前国际社会中比较流行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企业内部审计的特殊方式,具体来说进行外包的形式又可以分为四种:全部外包、专项外包、合作审计和结构性外包。内部审计外包模式之所以在当前被众多的企业所青睐,是因为这种模式存在着诸多的优势,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外包模式能够让企业获得高品质的服务。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人员的素质、操作方法、规章制度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进行外包,就是将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交给专业的机构与专业的人才来处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在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会计事务所,并且有了一批专业的从事管理咨询、资产评估和税收筹划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服务人才,这就为企业进行内审外包提供了条件。每一个企业在内审工作上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企业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专业人才或队伍来为企业服务。注册会计师是内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员,他们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在长期的工作积累中对各行各业的知识都有所涉猎,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切合实际的建议。

第二,外包模式有利于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实现。如果内审工作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由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负责,很难保证内审结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是因为,这些内审人员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是企业的雇佣工作人员,既然是雇佣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利益关系,管理者的意志会对这项工作的开展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一些审计者可能由于权力的干涉或者为了取悦管理者在审计过程中有意的忽视已经存在的问题。如果采用外包的模式,内部审计工作就是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进行,这就保证了审计主体在地位上的独立,与管理者和其他部门成员之间没有丝毫的利益关系,能够客观独立的指出问题所在,这种独立的地位使得最终的审计结果能够具有权威性,为众人所信服。

二、企业内部审计实行外包的风险分析

企业内部审计进行外包,虽然能够节省企业的成本,并且能够获得专业优质的服务,使最终的审计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内审外包模式虽然有着突出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包模式可能导致企业商业秘密的泄漏。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其实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并不在于审计,而是通过审计发现问题,然后在内控制度中对一些不利的环节或是方面进行改进,而这些问题的发掘通常需要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有着非常熟悉的经验。但是使用外包模式很明显难以达到这个效果,外包专业人员虽然在知识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企业内部的情况并不了解。要想让这些专业人员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改进建议,就势必需要告知他们企业最为核心、最具有价值的一些信息,一旦告知,也就很难保证这些信息不被泄漏。所以,外包模式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商业信息的泄密。

第二,采用外包模式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内部审计外包,承包人员按契约规定的内容和范围进行消极的审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管理层找出问题、提出建议,丧失了主动性。由于内部审计外包,使企业丧失了培养优秀的内审人员的动力以及为企业未来的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锻炼的平台,所以,从长远来看,内部审计外包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并且在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很难有大的提升,只会长期的依赖外包模式。

第三,内部审计外包使内部审计职能失去灵活性。内审机构可以随时提供服务,而外审人员只是在受聘期间提供服务,这样会使内部审计职能失去灵活性。在外审人员取得内部审计合同,企业撤销或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情况下,双方在博弈中的谈判地位就会向外审机构倾斜,因而导致内审机构的服务水平下降。长此以往企业对外审机构的依赖性增强,外审机构索要的佣金也会越来越多,虽然企业还可以选择其他内审组织,签订长期价格协议,但是在决策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结果以及机会成本。

第四,外包模式下内部审计的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外包模式虽然能够保证参与审计的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但是作为合同的相对方,企业很难对对方具体工作开展的质量予以控制。一些审计工作人员可能会由于对企业的不了解、个人的疏忽大意等造成对项目审计内容上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其实是影响了审计目标的实现以及审计工作的质量。如果审计结果最终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企业进行内部审计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

三、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模式的完善

企业内部审计推行外包模式,既有优势也存在缺陷。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采用外包模式进行内部审计将会长期持续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要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其优势,也要对潜在的问题进行预防和完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构建内审外包的质量评价体系。要想做好企业内审外包工作,我们可以借鉴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成功经验,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管理体系,使外包审计结果向这些具体的控制标准靠拢。目前内部审计评价,普遍存在只重视定性分析,而轻视定量分析的状况,而定性分析有时又难以准确把握,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因此,建立详细可操作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区分责任和绩效考核,为体现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为内部审计质量提供保障。制订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既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又要便于前后期对比和经验总结,避免在制度规范中出现过的文辞费解和不易操作等缺陷。

第二,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最科学合理的外包模式。内部审计的外包模式有多种,每一种模式的审计对象、目标与操作方法都有较大的差异。要提升企业外包审计的质量,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把好关,选择与企业的需求最相契合的外包模式。首先,我们要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内部审计的定位有清楚的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知道哪些项目需要外包,具体外包的权限又应该放送到什么程度。其次,要结合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吸收一些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确定自身的外包模式。例如以计算机产业为例的一项高新产业,比较适合用“专项外包”的模式,将某一个项目交给专业的审计师;而一些审计业务较少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如果为了审计工作配备专业的人才并不利于企业的成本建设,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将企业的所有内部审计工作全部的外包给专业的机构,直接减少这部分人力资源成本的开销。

第三,加强对内审项目的质量控制。内审外包以后,企业要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并非全然不可能,按照整个审计的流程,企业可以在审前、审中、后续等各个阶段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工作。具体来说,审前控制就是要求企业在项目的立项、审计人员和机构的选择、内审监督人员的派遣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在审计过程中,要求外包单位做好严格的信息记录,包括审计日记以及各种工作稿件,要求没一个审计结果要有充分的材料支持,既要有结论,同时又要看到翔实的过程。后续阶段,要求企业对内审报告进行详细的查阅和考证,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纠正,并且记录在案,既是总结,又是为下次审计工作的开展积累一定的经验。

第四,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外包模式其实就是在企业与专业的审计机构或是专业人员之间建立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的核心就是对双方权利义务有一个区分与约定。此外,要想使权力更好的得到保障,义务得到更好的承担与履行,我们通常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问责机制的存在,能够使审计责任更加明确的承担,用专门的审计监督人员来参与到审计中,对于发现的问题予以及时地纠正,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尽可能的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1]赵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应当把握好的环节[J].太原:会计之友,2009(27).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外包;外包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121-03

1 引言

内部审计外包(internal audit out sourcing),又称为内部审计外部化,主要指企业将内部审计的全部或部分职能通过契约委托给企业外部机构或人员执行。内部审计外包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截至本世纪初止,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有三成左右的企业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并还有不少公司在预期内进行内部审计外包。特别是在大型公司,内部审计外包更为常见。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财富前一百强的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已进行内部审计外包,三分之一的企业准备进行内部审计外包,而剩下的三分之一企业主要是由母公司负责内部审计等情况。虽然安然事件以后,注册会计师承接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对其独立性的影响受到关注,美国出台了有关法案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了一些限制,但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并没表现出明显影响。

根据国外学者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分析。Martin、Lavine(2000)以Barr&Stanley(1993)的研究为基础,阐述了内部审计的四种外包形式:(1)补充(supplementation),通过补充,外部承包人和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一起完成短期内需大量时间或需要专门技术的工作;(2)审计管理咨询(auditing management consultation),这是对原有咨询或审计项目的扩展,组织可能设立内部审计职能,也可能不设立;(3)全外包(total out sourcing),这在本来就未设立内部审计职能的中小企业比较流行;(4)替代(replacing),即用外部机构替代现有的内部审计部门。按外包的程度,替代可分为部分替代和全部替代,“替代”这种形式直接威胁到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生存,引起的争论也最大。在美国和加拿大,全部替代的情形并不多,Kusel等(1997)对外包程度(the depth of out sourcing)的调查显示,美国和加拿大的平均外包程度分别为10 5%、9 6%,而2000年美国SEC的规定对内部审计外包的程度也有影响。

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提供者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以及其他类型的组织机构。Pelfrey&Peacock(1995)的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是由公司的外部审计师提供的。Kusel等(1997)调查显示,国际上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地方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专家、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都可提供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其提供服务的比例在美国分别为57 6%、10 2%、23 1%、0 8%、8 3%,在加拿大分别为62 2%、16 2%、18 9%、0、2 7%。可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审计外包中扮演了绝对重要的角色,这也引起了人们对其独立性的关注。

同时,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内容也比较宽泛。最初,内部审计的外包服务包括审查新的计算机系统、审计现有的EDP系统、舞弊调查、进行成本研究、评价特定的内部控制系统等,后来逐渐发展到将所有业务整体外包出去的“全外包协议”(Verschoor,1992)。显然,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范围从一开始就既含财务审计,也含管理审计。而2000年美国SEC规定,业务审计都可以外包,但与内部会计控制、财务系统、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审计,如果客户公司总资产规模在2亿美元以上,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不得超过40%。总的说来,内部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都可外包。

2 内部审计外包产生理论分析评述

2.1 价值链视角

Matusik&Hill(1998)从知识的不同类别分析了职能外包问题。他们认为,在外包工作中,外部职业人员掌握特定的知识非常关键。Matusik和Hill从两个维度来区分知识:(1)私人知识与公共知识(private versus public knowledge);(2)结构性知识与组件性知识(architectural versus component knowledge)。在社会、经济领域、工业企业和职业团体中都存在公共知识,这类知识适用于不同的组织环境,如JIT、MBO、TQM等都属于此类知识。作为一种公共物品,这类知识不能给企业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其关键是在于拥有充分的专门知识去进行识别。

因而基于此视角,对企业非核心的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外部专业审计机构.人员执行,则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有利于内部审计发挥最大的价值增值,同时使企业能更好的优化配置资源,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2.2 经济学视角

从经济学视角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理论分析,主要有二类:一是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内部审计外包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二是运用委托理论,认为内部审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有利于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 审计独立 审计风险 对策

一、引言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作为一种新的审计形式,成为了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审计独立问题也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内部审计外包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审计的风险和问题。如何对问题和弊端做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避免,如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也是现在经济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内容即对内部审计外包和审计独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涵义和表现形式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涵义

内部审计外包就是指将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委托给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来进行审计工作的执行,也可以表现为委托给其他的专业人员实行。如果内部审计进行全部的外包时,企业可以执行审计业务的监督职能,同时做好企业领导管理层和委托机构的沟通协调工作。内部审计外包的实行,目的在于使内部审计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不是取消或者完全代替内部审计机构。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表现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有多种表现形式。第一,全部外包。内部审计的全部外包是指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审计服务机构进行审计外包的签约,在企业内部不在有单独的审计机构的设立。审计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企业内部的全套审计服务工作。第二,部分外包。内部审计的部分外包是指授权第三方一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比如将重要性的审计项目工作交由外界的专业人士或者机构来提供审计帮助。第三,合作内审。合作内审就是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和外部聘请的审计人员合作进行内部审计工作。这种形式由内部的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工作组,对一个统一的项目进行合作审计。两组人员对审计工作各有分工,也各自承担不同的审计责任。第四,审计管理咨询。审计管理咨询是指由专业的审计咨询机构对企业内部的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立和人员配置情况提供帮助和指导。内部审计外包的四种形式的使用由企业本身的特点来决定,选择最适合的审计形式。

三、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分析

1、内部审计外包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所提高

因为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虽然在结构上是独立的,但是因为其受企业领导管理层的控制和管理,必然对其职能的执行有所牵制。管理层可能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或多或少,或间接或直接的干预。而审计部门为了自己工作能够更好更顺利的进行和完成,必然也会努力协调与领导层的关系,受管理层的授意和牵制来进行审计工作。这样对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必然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的执行。如果把内部审计进行外包,接受授权的单位本身是独立的,与企业的管理层没有直接的联系,不受管理层的控制,审计结果相对能够更加规范和客观。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缺点也能大胆的指出,帮助企业改正和完善,是对企业更加负责的表现,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能够大大提高。

2、内部审计外包可以使内部审计的质量有所提高

内部审计外包一般多委托正规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专门的审计服务机构。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经过正规的培训和学习,具有专业的审计技术水平,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合适的审计人员的配置。审计外包的工作人员主体大多具有国家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资格,同时具备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较高专业的技术水平,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报告结果具有可信服的权威性。同时,受委托的机构因为自身机构的知名度和信誉,也会尽力为客户服务,达到审计要求,保证审计质量。

3、内部审计外包可以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降低审计的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的委托机构的咨询服务人员多是审计方面的专家,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工作经验,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合适的经营管理理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并且给管理者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另外,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相比较而言,外部审计机构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更加具有职业素养,知识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对内部审计的风险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规避。

(二)内部审计外包所带来的问题和风险分析

1、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独立性也有被破坏的可能

内部审计工作如果由企业本身的审计组织来进行,会有独立性的漏洞,但是如果由外部审计机构来进行审计工作,其独立性也有被破坏的可能。审计外包主要对企业财务的公允性和合法性及其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关系到企业管理层包括股东和投资人的权益和经济利益。审计结果是否客观真实与审计机构的中立性和独立性具有直接的关系。当审计机构受其自身的利益和企业利益互相牵制的影响时,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就较难保证了。近几年来我国审计舞弊案的发生,也使外部审计机构工作的独立性得到了怀疑。

2、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主动性丧失,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内部审计外包的委托机构工作人员的审计工作一般按合约规定进行,在审计计划和审计工作量上会尽量的削减,相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来讲缺乏工作的主动性。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工作具有灵活性,工作范围也相对广泛。另外企业内部人员随时有进行审计服务的工作职责,而外部审计人员只是短时间的驻扎,只在合同的时间提供审计工作的服务,缺乏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从人员培养来说,审计外包会使内部审计部门得不到发展,甚至会显得多余而被撤销。企业便更会加大对外部审计机构的依赖,这样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无法建设出企业自有的审计队伍。长此以往,必然会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削弱,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内部审计独立的内涵

由上述可以看出,审计工作结果得出的客观性与否,审计独立是重中之中。如果由审计外包转为内部审计,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会有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和审计工作人员必须以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为基本准则,对企业的经营和决策不予参与执行。审计的独立性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严格杜绝影响审计客观性的利益状态存在。要求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公平公正为原则,具有中立性的工作状态。从而能够得出最客观,最公正,最科学的审计结果。对企业的财务和经验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建议,以得出有效的结论和依据,有利于企业经验的调整和决策的产生,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内部审计外包的问题和审计风险的独立控制对策

(一)切合实际,选择合适的审计形式,提高审计独立的重视度

企业要深入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切合实际,选择最合适的审计方式。不管是审计外包还是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工作,一定要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在审计形式的选择上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把企业的真正审计要求放在首要位置。企业要想获得最科学最客观的审计结果,以便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和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就一定要保证审计的独立性。领导层不能干涉和左右审计部门的工作,更不能授意审计部门的审计侧重点,不能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完善财会和审计制度建设

将会计法规制度和财经法规相融通,以审计法为基础,制定具体的审计工作实施办法。严格进行风险控制。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企业内部对审计工作的人力资源配置和责任制定进行明确的说明,同时注意审计外包风险的评估,注重各方面的管理,尽量做到对风险的最大规避。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内部审计外包和内部审计无论在审计内容还是在审计的目标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素质,使外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同样都具有较高工作责任感和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的意识,重视审计工作的风险性。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也是有效规避审计风险的方法之一。在审计队伍建设上,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多参加审计实践,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力的结合,建设专业知识过硬,责任感强的审计工作队伍。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外包可以使内部审计工作更科学的开展,有利于更好的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内部审计外包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寻找一些风险和问题。但是无论是内部审计外包,还是企业内部自身机构进行审计工作,都要保证审计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得到客观科学的审计结果,从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找出漏洞所在,并为企业的下一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梦颖.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0

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业务外包 风险

一、内部审计外包涵义

内部审计外包(Outsourci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或称内部审计外部化,即到外部寻求审计服务资源,最早是由德勤、毕马威、安达信、安永等全球知名咨询机构提出的,它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外部的专业机构和人员来实施的一种行为模式。其目的在于整合利用组织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高效率、和增强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等。但是内审业务外包也存在很多劣势有,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承接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占领了市场,因竞争的减弱他们会提高价格;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存在不同的忠诚度;公司治理是一项无法外包的管理职能,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审计结果无法保密,因而存在泄漏商业秘密的风险;外部审计人员缺乏对企业足够的了解,不能积极主动地围绕企业目标开展审计工作,从而影响审计业绩;外包可能破坏内部审计业务的连续性等;外包后企业会失去内部审计部门这一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外包服务的安全问题让人担忧,等等。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形成动因

1.内部审计独立性较低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有些直属总经理领导,有些隶属于监事会等,较低的独立性影响了对同级的监督作用,削弱了内审结果及审计建议的执行力度,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2.内部审计任务繁重复杂

企业内部审计职责具有双重性,既要履行内审职责,又要对众多协作层企业履行内审职责。此外,企业经营通常具有跨地区、跨行业的特点,审计范围广泛且内容复杂,既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常规内容,也可能涉及IT审计、环境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特殊领域。

3.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审计手段落后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同时人员素质不高。此外,审计方法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应用较少;审计技术尚未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集团公司内审效率和效果,不利于内审职能层次的提升。

4.内审自给成本较高

内审自给方式下企业一次性固定成本投人高,内审自给方式下,企业需要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成本较大,内审过程中监督成本高,企业规模化发展导致内审人力资源的通用性增强生产成本增加。

5.提高核心竞争力

随着区域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网络化、集团化,企业已经进人了新经济时代。为企业内部控制职能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是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被纳人会计核算系统,使得内部审计的对象增加,而且人力、信息等资源的核算无法像经济业务那样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定量核算,而只能定性分析,这就使内部审计的审查工作越来越复杂。二是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内部及与外部间的会计、管理等工作的交流变的简便易行,原来无法得到的一些信息数据可轻易获取,企业管理部门能够对其经济活动进行更加全面详细的分析,这都意味着审计工作涉及的数据量增大,数据间关系也更加复杂,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三是数据的磁性存储、网络会计实体的无形化、会计处理的无纸化、电子签名的虚拟性等技术的使用,使舞弊行为变得更加难以发现、查处,内部审计工作难度增大。四是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提高,内部审计必须由原来的“警察”角色向高层次的“参谋、医生、卫士”发展转变。

三、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1.通过企业内部环境审视内审外包的风险

(1)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

Matusik和Hill(1998)认为组织的知识包括自有知识和公共知识。自有知识是在组织内部发展起来的,包括特定的工序、流程、惯例、文件、商业秘密,这类知识能赋予组织特定的竞争优势,所以极怕被泄露。公共知识存在于外部环境中,经济领域和职业团体都存在公共知识。作为一种公共物品,这类知识不能给企业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内部审计在帮助管理当局改善内部控制中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将其外包势必会泄露企业部分商业秘密和自有知识,这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2)增加审计成本的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通常采用低成本来吸引客户,而到一定阶段后再将审计价格提高,或从外部审计收费中得到补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承接外包的会计师事务所占领了市场,它们往往会因竞争的减弱而提高审计价格,从而会加大内部审计外包的成本。

(3)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风险

虽然注册会计师相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强,执业经验较丰富,但如果企业实行了内部审计完全外包,撤销了内部审计部门,企业会变得越来越依靠外部中介机构,而外包服务提供者一般只关注合约期内的事,不可能为发包企业进行长远规划,不可能使内部审计机构获得新的管理方法或手段,因而会破坏内部审计业务的连续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合同履行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后,应与外包方签订外包合同,详尽说明外包的服务范围、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审计安排、报告制度、解决争议方法等问题,如果合同中的条款说明不清,或某一方未履行合同的规定,也会产生风险。不仅如此,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难以掌握外包方的资质、执业信誉及专业水平,外包方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往往出现未能达到企业预期目的的情况,从而产生一定的风险。

(5)与管理当局目标相背离的风险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改进组织的经营和增加组织的价值。而内部审计实行外包以后,外包人员不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积极主动地围绕企业目标而展开审计工作,不会积极主动地帮助管理层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这意味着外包人员工作的目标有可能与发包企业管理当局的目标相背离。

2.通过企业外部环境审视内审外包的风险

(1)法律完善性风险

内部审计业务作为公司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约束和保障企业的经营行为。但是我国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健全,目前只有20世纪90年代审计署颁布的《内部审计工作条例》,法律级次较低,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使得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2)对第三方独立性的影响

外部审计的目的是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意见,外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是审计结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外审人员在提供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又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其外审的独立性会受到质疑,就会导致内部审计服务质量下降,引起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质疑。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国际上会计公司通常采取对法定和非法定审计业务进行分业经营的措施。

四、我国企业规避内审外包风险的建议

1.国家监管机构应规避的风险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审外包监管体制。对相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健全内部审计准则,提高审计独立性,避免内审外包引发的寻租行为等问题;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在公司内部成立外包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确定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的范围、帮助解决会计师事务所与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以规避内部审计外包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对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的内审外包服务加以适当限制;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制定管理规范,包括专业培训和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审计报告类型及收费标准、惩罚措施。此外,国家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实行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和授信制度。

2.企业内部应该规避的风险

(1)设立专门负责内部审计外包工作的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可以由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有关成员组成,由其负责内部审计外包工作。审计委员会应与外包者签订外包合同,正确定位外包者在组织中的角色,明确外包者的任务,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此外,审计委员会还应该与外包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解决外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制定综合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制度

企业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应当充分了解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程序,并就内部审计外包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进行评估:评价内部审计业务对企业的重要性和进行外包的可行性;评估受托外包审计机构的执业资质、能力和信誉度;评价企业的战略目标、阶段目标和经营需要与外包要求的内在关系;评价实施外包的控制程序和防范风险的措施;评价外包商的履约情况以及外包审计可能的失败与内部审计的应急预案;评价外包协议的持续性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否一致,是否符合监管的要求和审计准则等。

(3)谨慎地选择外包方

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在选择外包对象时,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其次是事务所的信誉和专业水平;再是收费标准,收费过高势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4)谨慎地选择外包方式

根据审计署的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且只能将内部审计职能部分外包;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较少,最佳选择时内部审计完全外包。

(5)慎重签订外包合同

内部审计外包合同是企业与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签订的一项契约。企业管理层应当对外包合同的有关条款进行研究,以书面形式做出明确的合同约定,并使合同内容应详细、具体,应主要包括:服务范围;业绩标准;控制措施、审计条款;报告制度;争议解决等。

3.独立第三方应该规避的风险

(1)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督和规范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将会计师事务所内审服务业务纳入其统一管理和指导当中,规范内审服务的竞争秩序,并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规范,同时,还要完善相应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供内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在外包合同中明确外部审计师的保密责任。

(2)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

作为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就内部审计服务的业务承接、人员配置、项目实施、责任权限、报酬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采取矩阵结构或项目型结构组建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团队

为了确保外包内部审计的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需要设置税务咨询、管理咨询、审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机构,以便在接受客户委托提供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时组成有实力的项目小组,保证外包内部审计符合要求。

(4)外部审计组织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素养

外部审计组织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适时解决内审外包中出现的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承担内部审计任务的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促使CPA能够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宏.高校内部审计成本管理与控制[J].财会通讯,2007(2),2-24.

[2]王普查.对注册会计师开展企业内部审计服务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5(5)107-108.

[3]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的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34-36.

[4]张雁玲,柏晓琳.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9)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