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秋天的现代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范文第1篇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郑敏说:“诗人的创造灵敏与对生命的敏感与经验都凝聚于意象之中”“它是诗歌独特的叙事方式”诗人常常通过创造意象,将特定的感情与只会暗示其中。读者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完成诗人与读者的交流。意象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呈现。当现代新诗以反叛的姿态横空于世,进入中国新诗的现代化之时,意象也已赋予了现代性进入了新诗之中,它是考察新诗现代性中不可或缺的标准,也是中国新诗人的独特创造,所以以意象来考察新诗,尤其是考察作为中国新诗拓展时期(1925~1937年)的代表诗人的意象是具有诗学价值的。

戴望舒在30年代的对中国新诗进行了第二次突破,成为新诗拓展时期的代表诗人。戴望舒进行诗歌创作时,正是象征主义创作的热潮时,他的诗学首先是受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尤其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学主张。同时,他也接受了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影响。最重要的,他在对20年代的诗歌的反思中,表现出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重视。所以经过反复的探索,戴望舒为自己制成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成为现代派诗人中的代表诗人,走出了一条宣扬“意象抒情诗”的道路。在《现代》问世不久,施蛰存作为《现代》主编,在1卷第2期发表了自己创作的五首诗,并专门冠以“意象抒情诗”名目。接下来的几期,不管是刊登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还是介绍英美意象派诗人和诗论的文章,都是在对倡导“意象抒情诗”作出响应。在这些文章中关于意象派诗的观点,已经不是为了表达的“具体”、“明白”,而是借意象化表达复杂的意蕴,用来表现现代人的诗情,让诗的内容与本质上更接近中国人的现代的诗歌。戴望舒努力使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意象艺术与法国象征意象的艺术技巧沟通,将象征派中的诗歌所呈现的朦胧美与中国传统的意境美相调和。这也正如杜衡在《望舒草・序》中“戴望舒创作就要矫正初期象征派诗人的‘神秘’诗风”。戴望舒的创作追求中西的融会,不是生搬硬套的将西方的象征主义植入中国的诗歌,而是将其转化,努力寻找契合点,借助西方的象征主义,使得中国诗歌进一步的扩展。这就形成了戴望舒意象特点的第一方面:意象意境化。中国诗歌是有着抒情的传统,将象征主义的思致隐奥带入诗歌中,使得意象的主观情思与具体物象的交融呈现出朦胧幽晦,从而使意境更加空灵、浑然一体。“诗应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而使人感到一种东西,诗本身就是一个生物,不是无生物。”他强调的正是意象与意境浑然一体的生命活力。正如他的《雨巷》就是典型的意象意境化的象征诗。“雨巷”就是一个意境化了的主题意象,只有在这个意象中“我”与丁香花姑娘的单个意象才能与迷惘的感伤意境与氛围浑然一体,构成整体的意境美。这些意象叠加,但却又显示出一致性,一种幽微的、渺小的、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东方所特有的伤感美的意境。意象的运用与整体意境的融为一体,表现出诗人恍惚的美妙感觉或记忆,或者稍纵即逝的惆怅。

《现代》杂志主编在阐释他们的现代诗歌原则时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他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行。”“所谓现代生活,这里面包含着各色各样的独特的形态:汇集着大船泊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厂,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马场……甚至连自然景物也与前代的不同了,这种生活所给与我们的诗人的感情,难道会与上代诗人们从他们的生活中所得到的感情相同吗?”在现代的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现代生活的典型的独特的形态,这些也出现了现代诗歌中,成为区别于以往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在戴望舒的诗作中出现了“大楼”“街头”“酒场”等都市的意象。然而,诗人在作品中更多的是抒发心灵的孤寂,在繁华都市里的怀乡病,这就出现了乡愁的意象。戴望舒《对天的怀乡病》中,“青的天”“一个孩子欢笑又啼泣”。《游子谣》中“游子的家园呢?”“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于游子、怀乡的诗歌传统,而现代派这一群从乡村走向都市的青年,感受着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土的冲突,他们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返回了内心的世界。在他们的诗歌意象的运用,《百合子》中的女性形象,百尺高楼,《对于天的怀乡病》中的烟斗,《游子谣》中的鲸鱼海蟒等等,已经不同于古典诗歌中的自然景色,扩大了意象的范围。然而这些意象的运用,更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现代情绪,而同时创造出一样的凄惘迷茫的意境和一颗悲哀的心与漂泊的灵魂。

现代派诗歌中另一成功的探索,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现代化化用。戴望舒认为“旧的事物中也能找到诗情”“旧的古典”可以呈现“新情绪”。带网速特别钟情于秋的意象,以“秋”命名的诗有《秋》、《秋天的梦》、《秋蝇》等。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秋风、秋雨、秋夜、死叶、枯枝、残叶等。在戴望舒的《秋蝇》中,“木叶”与“苍蝇”两个意象相织,表现了诗人绝望、倦怠的心情。而“木叶”在诗中,也不仅仅只代表衰落的景色描写,而是与苍蝇的死亡的不同阶段相伴。苍蝇的逐渐衰弱,木叶的不同变化,都恰如其分的表现了秋蝇的死之将至。“木叶”的凋零并不是多与少,而是“无边木叶萧萧下”,“昏眩的万花筒图案”,“错杂的回轮”,这些并不是真实的,也不是随便的想象。而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3]这些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经验的对象,传统的意象被赋予了新的情绪,成了表现新的生命感受的现代意象。

另一方面,现代派诗人对传统诗歌意象的兴趣体现在对温庭筠、李商隐代表的晚唐诗风上。戴望舒新诗创作“继承我国旧诗特别是晚唐诗词家及其直接后继人的艺术”。[5]戴望舒努力在晚唐诗词中发现传统与西方现代派诗艺想通的地方,突出的表现在对“梦”的青睐:《秋天的梦》中的“载着沉重昔日的梦”;《妾薄命》“去寻坠梦的叮咚”到“从黑茫茫的雾,到黑茫茫的雾”;《夜行者》以及从《对于天的怀乡病》到《游子漂》,最后到《寻梦者》,都构成了戴望舒诗歌的“寻梦者”形象系列。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书写自己的忧愁和爱情的渴求,孤独者与飘忽幽怨的少女成了主要的抒情对象。这受李商隐喜用“梦”这个意象的影响较大,“梦”成为诗人借以传达情感的象征物,而又作了现代性的转化。从中可以看出戴望舒咏叹的飘零、寂寞、烦忧、痛苦和他所受到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环境。

戴望舒在传统诗歌意象艺术的现代性创造方面,提升了意象的表现力,丰富了意象的创造性,在本质上推进了意象艺术的现代性转化,因而他的诗歌既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在诗歌的中西融合道路上,戴望舒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罗昌智戴望舒的雨巷情节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艺争鸣,2008(05)

[2]张婧磊论戴望舒诗歌中的女性意象[J]东疆学刊,2003(01)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范文第2篇

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给学生创设诗歌阅读情境,加强学生诗歌教学的朗读指导、训练,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对诗歌的感受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例如在讲授何其芳的《秋天》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现不同名人对于秋的不同感受,悲秋的有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喜秋的有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么。今天我们所学习的何其芳的《秋天》又是表达出一种对秋天什么样的情怀呢?接着,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运用多媒体课件手段出示画面和音乐,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配乐朗诵中感受秋天清远的意韵和收获的喜悦,这样就成功的完成了对这篇课文的初步感知。再接着,老师讲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读、小组读、齐读、重点赏析反复读等,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等,让学生在诗歌的魅力之中沉浸。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把握诗歌层次,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接着,通过多媒体呈现诗中对于秋天的描写画面,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通过对诗歌三幅图画的具体感知与鉴赏,学生对诗歌的内容熟记于心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品味语言,领悟诗歌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诗歌教学中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教学《秋天》这首诗时,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表示出诗中重点字词句再进行对比教学,首先将诗进行缩减,把诗中的形容词和修饰语抽掉,诗句就成了“震落了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让学生通过大屏幕把改后单薄的诗句与原诗句做比较,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所缺失词语的妙处,接着再结合语境,进行仔细的品析。另外,也可以将本诗与美国狄金森的《秋景》进行对比阅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在对比鉴赏中完成对《秋天》这首诗的深刻领会。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意境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意境;哲理;审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概念,也是艺术批论或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但是它的语意非常抽象,因此一些西方美学或艺术理论中,几乎找不出一个同等的用语来概括和解释。今天我们从古典诗词创作中所感受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境界,领悟到诗人通过语言营造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并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时候,对意境中所涵盖的独有价值更应给予肯定。

一、意境凸现精神与修养的境界

我们在赞美文学家或艺术家的境界很高的时候,往往把他们的精神与修养包括其中,同时表现为灵魂的圣洁:也表现出他们行为与谈吐的优雅:更表现出他们的心胸、才学、气度或意志的高尚,与完美的人格联系在一起。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是带给世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诗言志”的“志”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郭小川说“诗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陆游、辛弃疾都生于南宋,当时,淮河以北的半壁河山为金人所占领,国难深重,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难,中原北望气如山。”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抒发了爱国诗人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情怀。现代诗坛的闻一多,他的两部著名诗集《红烛》和《死水》,爱国主义贯穿作品的始终,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红烛》这首诗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境,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他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一览无余。诗人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二、意境中蕴含着“情”与“景”的哲理

情因景而生,景随情而移,这样的相互关系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源于客观外物的感受,并随着这种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充满着深厚的哲理。陆机说:“遵四时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种触景生情关系。表现在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黄河之水起兴,引起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感叹。

情虽因景而生,但情对景也有反作用,称之为“景随情移”。外界景物的美与丑,乃是客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同一景物对不同的诗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诗人,在不同的思想情绪之下,所产生的感受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景随情移的典型例子。鸟语花香,这是乐景,在乐时的情况下,人们对此是以娱人的景色,定会抒发出喜悦的心情,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杜甫产生了反常的变态心理。见花开流泪,闻鸟鸣惊心。花香鸟语这种美好景物。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

三、意境中丰富的审美体验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悟也。”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决不是纯客观地、毫无选择地对自然景物的机械描摹,而是凭着诗人的某种审美观念,带着诗人的感彩去摄取、描写的,产生了融情于景,寓景于情的艺术效果。所以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诗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描写。譬如对秋天的景色,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中是这样描写的“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万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他把“秋风”、“寒蝉”、“原野”、“落日”、“归鸟”、“孤兽”这6种景物层层渲染,构成了一幅深秋曰暮凄凉的情景。而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他把秋光写得胜于春光,使秋色充满着生机。曹植与杜牧两人笔下的秋景是“有我之景”,都是赋予了不同个性的景色,恰到好处地表达他们不同的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诗歌中情和景是相互渗透的统一体,情能融于景,景自然地可以寓于情,但后者的审美趣味更浓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原是一首登临之作。可是全诗无一字直接写登临所见的景色,金是抒情,是一首强烈的抒情诗。诗人以借古伤今的手法,表示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诗中作者自我形象十分鲜明,爱国主义者陈子昂屹立幽州台上,满怀悲壮的激情在眺望苍茫廖廓的宇宙和广阔的北方山河。所以好的抒情诗,情中有景,是文学审美感受的很高境界。

四、意境中的“乐”与“哀”具有很强染力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一般情况下总是以描绘赏心悦目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愉快心情,以描写凄凉的景色来衬托人物的悲哀思绪,“乐”与“哀”在景色中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田园景色:“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詹,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诗人以此乐景来抒发自己“复得返自然”的无穷乐趣。阮籍的《咏怀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在寂静的深夜,一片凄凉的月光下,孤鸟在野外哀号,翔鸟在北林悲鸣。以此凄绝的暮色来描绘诗人孤独、苦闷、彷徨、忧思如焚的心情。这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的方法对营造感人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范文第4篇

1.教材地位

《沁园春・长沙》选编在赵大鹏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属课内讲读课文。全词分上下两阕,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本单元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感知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的能力”。为此,本课教学同样也应担负起培养学生鉴赏新诗能力的重任。

2.教学目标

《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式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富有表现力、韵律优美、抒情强烈是其主要特点。结合教材单元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和情境还原,学会阅读和鉴赏其他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并树立远大抱负。

3.教学重难点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歌的本质,“重组意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于是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准确理解诗歌意象,体会深秋意境,体悟情感。

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分析,学习诗歌意象的象征义。

二、说学情

对于我校绝大多数高一的中职学生来说,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是普遍现象。对诗歌进行鉴赏,学生还没有形成借助意象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内容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加之学生对本首词创作背景不熟悉,这些都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钥匙。本课教学将充分践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以下教法:

(1)朗诵法

营造形象的艺术氛围,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法

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境的作用。

(3)图表归纳法

图表归纳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抓住关键字词,用线条简单勾勒,能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

(4)讨论法

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2.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还有明显不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让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课前预习法

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多渠道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及图片,为课堂教学中开展比照活动做好准备。

(2)勾画圈点法

诵读过程中,勾画圈点法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课后比照阅读拓展法

课后比照阅读任务的布置更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关注学生知识的拓展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本课教学拟用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人们常说:“心有多宽,天有多高。”纵观古今伟人,无一不具备宽广的胸怀,能见人所不能见,想人所不敢想。就连一只小小的青蛙,在他们眼中也足以用来抒豪情、显壮志。现在我们就来看一首《咏蛙诗》。(教师点击展示该诗)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主席,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教师引导明确“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的另一首相同词牌名的词《沁园春・长沙》(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

(1)积累字词(3分钟):自读文本,要求学生将注释中生字读音拼注在原文中。(要求学生以后都应这样做,养成习惯。)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3分钟):营造形象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不理解的词句。

3.精品细读

(1)背景介绍(2分钟):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回忆1925年的情况,老师适当提示,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出示幻灯片)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背景理解诗词。(3分钟)

(3)师生同解。(13分钟)

①先让学生齐读前三句,思考正确的语序,并解释。

②品味第四到第十句,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先读,再理解,借助联想、想象进行意境还原,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③分析上阕中的最后三句,解决“怅”的根由。

④小结上阕。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主沉浮”,让学生在文中找内容回答,然后转入下阕内容的分析。

⑤分析下阕内容,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突出本文主旨。

(4)分析本词相关意象的象征义及艺术特色(5分钟)。

4.归纳小结(2分钟)

诗词鉴赏的方法浅述。(抓住意象,依托经验,进行想象和联想,重组意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5.练习拓展(5分钟)

描绘词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词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来。

教师示例。(根据时间及具体情况而定。)

6.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全词

(2)比照《沁园春・雪》,讨论评议,找出两首词的异同,总结规律

(3)修改并誊写意境描述,进行交流

7.全班再次朗读整首词,结束本课(2分钟)

五、说板书设计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精练醒目,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

六、说教学反思

的《沁园春・长沙》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这首词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利用情境再现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具体性三大优点,在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图表归纳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让学生理解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对话平台 引探导学

一.激发内在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 ,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要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三.搭建对话平台

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如在教学《绿色蝈蝈》,在最后一环节上设问:法布尔的这种对小昆虫的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有没有类似的关爱小动物的经历?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法布尔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身边的人;有绿色蝈蝈联想到自然万物。让学生领悟到自然万物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鲜活的生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开展引探导学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活力,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保持下去,关键还是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我用这样的步骤分环节引导学生学习:

1.让学生自由地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

2.学习作者描写云的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

3.在学生学习作者描写云的特点后,让学生观察当时的天气,设计一个写云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知识迁移,读写合作,训练能力)。

一改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教学中不是被动的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