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泪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去祭拜祖先,缅怀故去的亲人。2021年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素材有哪些?一起来看看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素材,欢迎查阅!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一
严冬已被春风赶跑,不知不觉到了清明——一个悼念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我们戴着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前往烈士陵园扫墓。一路上,鲜艳的少先队队旗随风飘动。
一到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悲壮的乐曲声中,宣誓仪式开始了。我们先默哀三分钟,向烈士们表达我沉痛而崇敬的心情。然后,学校大队委员和学生代表站到纪念碑前宣誓:“革命烈士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的幸福而战斗,我们长大后,一定要报答他们。”听了这番话,我在心里暗想:长大后,我也要做一个像烈士们一样对国家有用的人。
接着,我们就到了革命烈士馆,大家把亲手做的小白花献给了烈士们,这白花是这样的纯洁,象征着革命烈士崇高的精神。在烈士馆里,我看见烈士们的遗物,有烈士们在战场上穿的衣服、烈士们写过的书信……看着这些,听着老师的讲解,我似乎回到了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在危难面前,视死如归、坚强挺立的身影,看到了他们脸上从容而镇定的笑容,听到了他们为了革命胜利,甘愿献出生命的豪言壮语。是啊!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生命的延续;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生活的安宁。
扫墓活动结束了,我心情无比沉重,思绪万千。抬头望望天空,它昏暗而阴沉,也在诉说着内心的悲哀。回望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它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我在心里默默地对先烈们说:你们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我们一定会实现你们的遗愿,让爱国乐章延续,直到永远……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我家乡的清明节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清明节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献上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潸然泪下。当然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该去瞻仰民族英雄,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如果没有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不会有我们的美好未来。我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学习中去。青山肃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将来更好地为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故有“清明前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民伯伯在清明前后种下自己的希望,期待秋天会有好收成。人们也会纷纷栽下了一株株小树苗,美化自己的家园,使神州大地变得更加郁郁葱葱。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春天把五彩缤纷的颜料四处泼洒,万物复苏,万紫千红。我们趁着这美好时光,带着相机,去山上,田野踏青,寻找春天的足迹。
清明时节,风筝也耐不住寂寞,凌空而飞,翩翩起舞,绽放于蓝天,如鱼得水,俯仰漫游。小朋友们手里拿着风筝,一个个欢呼雀跃,放飞了童心,放飞了快乐,放飞了希望。
这就是家乡的清明节,我们用扫墓、踏青,放风筝等各种活动来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三
天空下着绵绵小雨,我们还是踏着一条幽静的小路去拜太公太婆。
来到山脚下,雨儿早已湿润了泥土,风中带着山上草儿`花儿的气息一下子弥漫了整座山。我走在前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拿着一些用品一起上山了。山路十分难走,铺满了落叶和一些已枯萎的植物,旁边的.杂草也有我一半高了。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绊倒了。这让我见识到爬山这么难。
终于到了目的地,我已累得气喘吁吁。“安琪,把这里的落叶扫干净。”妈妈说道。这么脏,让我扫。唉,没办法,谁叫我要急着来。只能拿起扫帚扫了。雨仍然下着,一滴滴打在我的脸上,冰冰的、凉凉的。不时刮来一阵风,落叶开始调皮起来,在空中跳起舞来。我好不容易扫成一堆的落叶又铺成了一条毯。“讨厌的风,我恨你。”我再也忍受不住了。放下扫帚坐在一边发呆,还嘟囔着“我不干了”。妈妈看见我这样笑的合不拢嘴,没有办法,只好自己来扫。
一切终于准备就绪,开始拜太公、太婆了。我站在坟前,学着老一辈人的样子“双手合并,并说“太公、太婆,今天做清明,有客人自己带来,吃后钞票自己拿去”。然后再拜几拜。
烧纸钱了,奶奶总是把纸钱分成三份,再点燃纸钱烧给太公、太婆。
放鞭炮了,我总是躲得远远的,怕打到我自己。可妈妈却说:“不要怕,没事的。”我还是不相信,自己顾自己的。
扫墓结束了,我们匆匆下了山——因为雨越下越大了。
清明节,一个悲哀的日子——连老天也流泪了。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素材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4月5日这天,细雨绵绵下个不停,这正吻合着诗里渲染的迷蒙、悲伤的气氛。没错,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
早上,我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到爷爷身旁:“爷爷,爷爷,我们好久出发去给祖先扫墓啊?”“别急,别急,待会儿就出发了。”
在车上,我的脑袋东摇摇,西望望,看到路两边地上花红柳绿,大片的柑橘林已长出了新芽,油菜花开得正旺,白的耀眼,黄的染目。鸟儿在山涧、树林发出清脆的叫声,蒙蒙的细雨如烟似云,轻轻飘洒着,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啊!
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家乡石羊哨爷爷的老家,觉得回家的心情真好。走到祖先的坟地,看到已有五颜六色的纸花、大小不/的灯笼布满了坟墓。我们第一个任务是拔去杂草,第二个任务是插花。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第三个任务是祭祖:我在坟前送上一束,深深一鞠躬;接着,敬上三支香,轻轻地磕了个头,祝愿先祖们在阴间安心快乐,也祈祷他们保佑我们这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孩子取得好成绩不辜负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呵护我们全家人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我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墓还是那个墓,人还是那个人,阴阳两隔,逝去的终究是走了,生者的日子还是要好好珍惜的。记忆犹新仿佛昨日,剪不断的还是丝丝缕缕的怀念。
扫完墓,我们都累坏了。下山的脚步一拐一瘸的。但这一天过得非常有意义,因为清明节让我们对祖先增添了几分敬意、几分感恩、几分怀想。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五
阳春三月已经悄悄离我们而去,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四月,一年一度的清明脚步已离我们不远了,只有一步之差。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杜牧的一首清明特有的景象。春天又是新的开始,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空气里弥散着夏的气息。清明一年复一年,饱含了中国人古朴的风俗,饱含了生者至以死者的一份想念,饱含了人们对老一辈人的无限希望和祝福。每逢这个时节,游子们心里就会涌起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有的何尝不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千里迢迢赶回家去,何尝不是希望能在家乡多待上几天,和家人永不分离。清明节也正是游子回家探亲的时候。
生与死,迷与悟,雨纷纷,欲断魂,是谁,把生死牵连,让活着的人,想起逝去的魂?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之所以要扫墓,是因为要缅怀先烈,祭奠先人。其习俗由来已久。
一
1.题材新颖,凸显个性
我们为考生活跃的思维而喝彩,在阅卷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少题材新颖的文章。
散文《2008!我的心事》,考生以即将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为抒情线索,讲述了“我”对2008年奥运圣火的企盼,文章充满了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说《你那扇心灵之窗》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讲述了一个有着“美妙的歌声、清丽的文笔”却家境贫寒、心事重重的女孩的故事。我们为她的自卑而担忧,也为她最终摆脱烦恼,心灵自由飞翔而高兴。
考生们的心事联系到他们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所以,作文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内容小至家事,大至国家之事,触及到了不少热点问题,如:代沟、环保、独生子女教育、老年人婚姻、待业下岗、科教兴国、战争与和平等,真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这些题材各异的作文中,我们看到考生充分利用话题给予的广阔空间,让自己的思绪纵横驰骋,从而展现了当代中学生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
2.构思巧妙,深刻揭示内心世界
“文似看山不喜平”,许多考生力求使文章富有新意,从新颖独特的构思表现出“心事”是什么,“我”是如何解决或将要去解决的,从而引人深思。
文章《难道我真的幼稚吗?》用“出国―――碰瓷儿―――考试”三个小标题布局成篇,小作者截取了三个生活片断,记叙了自己的种种心事,真实地表现了心里解不开的疙瘩带来的困惑。文章结尾处的反问表现了“我”在认识上的升华,感到自己并不幼稚。文章按这样的方式行文,很好地突出了主题。
文章《风中的泪》设置了一个悬念:居委会的张大妈撕掉电线杆上的告示,可是转天这个告示又出现在电线杆上,这是为什么?原来是小男孩贴告示找爸爸,这是小男孩的“心事”。文章构思巧妙,内容新颖,揭示了父子情深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3.语言生动,努力展示才华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此次中考作文中,不少文章可以称得上是文质兼美。如“告别城市的喧嚣,就是想体验大自然的轻松;放松心情,放下心事,驾着汽车,去体会乡间小路上的清风细雨;让那清风吹走你的心事,用那细雨洗去你的心事……”语言流畅,具有动态美。
文章《我的心事》中,考生恰当地引用了古典诗文原句: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怀古之旅”的“浪漫”。
二
当然,在阅卷中,我们也看到一些作文存在不足与缺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材方面表现得低幼、虚假的问题
面对“心事”这个话题,许多考生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那还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的甚至从幼儿园时写起。此外,不少考生还写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伤残或病故的故事。这里不可一概否认此类情况,但屡屡出现就显得不真实了。
2.思想意识存在着庸俗、消极的现象
有的考生的心事涉及“早恋”问题,可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文章中表现出作者缠绵多情,不能自拔。有的考生的心事涉及社会问题,他们却不能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对此持消极悲观的态度。
3. 语言表达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有的考生语言唆,有的考生用词不当,有的考生错别字太多。
4.文章结构安排过于形式化
主要表现在:有的考生虽采取分列小标题的形式,但小标题的题目多是“酸”、“甜”、“苦”、“辣”。有的考生虽采用了日记形式,但每篇日记寥寥几笔,空洞无物,徒有形式。
三
作为中学生,该怎样提高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观察生活
生活是写作之源,要想写好作文,必须有生活的积累。中学生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对周围的事物要用心观察,在观察中思考,从表象中把握本质,从个别中认识规律。
2.开拓思维
写作本身就是创造性劳动,不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话题作文为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我们必须学会想像与联想,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确定最佳的写作角度。
3.抒写真情
优秀的作文离不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视野和生活经历中反映个性化的体验,要写出真情实感,切不可无病,胡编乱造。
4.锤炼语言
作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学大师老舍曾讲过:“语言像一大堆砖瓦,必须由我们细心的排列组织起来,才能成为一堵墙、或一间屋子,语言不可随便抓来就用,需要经过组织,使它与思想感情发生骨肉相连的关系。”这里讲的“排列组织”,就是遣词造句,缀句组段,连段谋篇,力求语言的形象、生动、得体,让人读起来具有美感。同学们应苦练语言基本功,在平时的写作中要讲究“炼字”、“炼句”。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强化练习:一是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在课外阅读中学习语言;二是坚持写日记、周记、生活随笔;三是注重修改自己的作文,尤其应注重语言的修改。
5.拟好文题
拟好文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一些同学的文章写不好,其中一个原因是文题拟不好。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拟文题时,可以根据话题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去自拟文题,也可以在话题前加上修饰语和限制语,或在话题后加上适当的词语,化大为小,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一、组织学生军训
学校对高一新生入学前进行军训,这是语文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写作的一个时机。炎炎烈日下,平日里生活优越,娇生惯养的学生接受紧张、严厉、正规化的军事训练,尽管汗水湿透衣背,又苦又累,但学生却很坚强。学生在军训日记中写自己离家后对父母的思念,写军训生活的艰苦,写军训的收获,感慨军训不仅加强自身的组织纪律性,提高了思想认识,而且锻炼了自己的意志,感慨几天的成长胜过几年,有的甚至因此爱上绿军装,萌生了今后报考军校保卫祖国的决心。
二、开展诗歌朗诵、演讲、辩论等比赛
每学期,教师精心指导、组织安排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演讲、辩论等比赛,赛后,布置学生抒写内心感受。我们班曾经进行以“我为何而生”为话题的演讲比赛,学生激情昂扬。选手们赛前准备充分,虽然许多都是首次参赛,但都镇定沉着,赢得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学生在随笔中或点评参赛选手的演讲内容、演讲风格,或畅谈自己对人生的认识、感悟,参赛选手也抒写自己演讲时的真切感受,或紧张惊慌,或沉着冷静等。有学生在《我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一文中写道:“我迈着轻松自信的步伐走上讲台,我觉得头脑中一片空白,但嘴里却讲的很流畅……,我不知如何走下台,只听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耳边回响,我为自己喝彩,我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为何而生’的内涵,不就是为了超越自我,打造自我,勇往直前吗?”
三、组织家长与学生互通书信
教师召开家长会,要求每位家长给子女写一封信,信中写出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教育和勉励。信交给教师。作文课上,教师当堂给每位学生一封家长来信,要求学生当堂拆阅,并根据信的内容立即回信,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氛围。家长信中有对孩子的殷切期望,还有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舐犊情深,还有家长的自责和对孩子的歉意。学生一边读信,一边流下激动的泪水。含着热泪,挥笔疾书,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写心志,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与关爱。也有学生在回信中勇于自我解剖,或直言批评父母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一封封看似平常的信,消除了家长与子女间的误会、代沟,沟通并加深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家长与子女相互理解,打动了父母的心,也强化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
四、组织学生观看影视或编演课本剧
每学期,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经典影片或其中的精彩片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作文。如《红楼梦》、《阿Q正传》、《家》、《雷雨》等。让学生观看后立即写观后感,或分析剧情,或评析剧中人物形象。剧中人物的一言一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有理有据,真切感人。另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编演课本剧,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鸿门宴》等。学生对此兴趣很浓,抢着扮演剧中角色,当一回“演员”,过一把戏瘾。这种活动可分几组进行,并进行评比。演出完毕后,“演员”与“观众”同时创作,或评价“演员”的表演技巧的优劣,或抒写当“演员”的感受,由于“现演现写”,写出来的文章真实可信。
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采访、旅游等活动
学生写作的材料不可能限于校园生活,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写社会生活题材,都市生活题材,乡村生活题材,自然风光题材等。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大千世界,让时代的活水流进学生的心田。每逢节假日,笔者要求学生外出旅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领略祖国山河美好风光,了解各地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创作愿望,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迎面而来,学生触景生情,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自然能写出充满激情的文章来。笔者还组织学生分组采访先进人物,他们职业不同,有政府官员、医生、企业家、教师,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学生通过采访,了解身边先进人物在各自不同岗位的英雄业绩,获得人生启迪,在作文之中抒写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深刻的理解能力与不拘一格的思维习惯,是学生创新写作能力的重要保证。泥泞大道旁被车轮碾的奄奄一息却仍顽强生长的牛蒡花,在一般人的眼里可能引不起丝毫反应,但是作家托尔斯泰的心灵中却由此掀起了滔天巨浪,创作的思路豁然开朗――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诞生了……我们老师要更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保护足下的“牛蒡花”。
案例一
在一堂“创新思维”故事会上,有几个学生依次讲了几个传统的创新益智故事:曹冲称象、乌鸦喝水……当有一个学生讲到《司马光砸缸》时,另一个同学突然发问:老师,司马光砸的缸有多高?掉进去的孩子有多高?孩子是怎样掉进去的?如果缸不高,司马光有必要破坏公物吗?……一连串的发问搅得一片哗然。我能指责学生的质疑吗?我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创新思维能力,然后耐心的开导他这只是故事……创新的火花渐渐引燃。
创新写作需要学生有多方面的素养,但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语言创新的技巧
生动而又新颖的语言是学生写作的的第一要素。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在长期运用中它具有确定性、规范性,又有多义性、不规范性等多种属性。要以确定性的词语去表现不规范的情感感受,以多义性的词语去表现确定性的思想认识,这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相当的困难。辞不达意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古人很讲究“练字”,“百练成字,千练成句”,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句和事迹。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云:“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改诗等典故。我们从中都可以看到他们为了以辞达意而不断求觅所陷入的深深的语言的痛苦。这些都应是学生创新写作的时遣词造句的楷模。事实上,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学生常常“了然于心”而不能“了然于口”或“了然于手”的情况,常苦于没有恰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广泛阅读美文佳作,提高语言修养,出语惊人是创新写作的第一要务。
二、利用文体特征,巧妙创新
古人讲“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不可谓之文矣”(宋・倪思语)各种文体的文章由于其反应的对象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形成了相对稳固的文体特点,这种相对稳固特点又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心理,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样一则材料,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者小说或诗歌,其表达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在写战争话题的文章时,有学生就以书信体给奥巴马写了一封信,这对维护世界各平的主题就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可见文体上的标新立异是何等重要。
三、结构安排,巧夺天工
其实,学生写作练习中,最困难的就是怎样在文章中组织安排材料。 “谋篇布局,是一段最大功夫”。文章结构安排是一个极艰苦又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过程。结构方面为学生创新思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大有文章可作。波澜变化不可僵滞,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都应仔细推敲,谙熟其中的原则,掌握技巧,推陈出新。
案例二: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比较法 运用
什么是比较法?新课程教学论这样说:“教师提供相应的目标和比较对象,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自己明确不同课文思想内容与写作方法等的区别。”[1]所以在此所讲的比较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拥有的学习资料为基础,筛选与原资料有关的其他资料读物,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比较、区别,从而拓展阅览面、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我针对如何在教学上运用好“比较法”去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比较法”教学的事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科用来作为比较的资料篇幅一般都较大,如果事前不准备充分,课堂上要用时就会显得手忙脚乱,且临时手抄又浪费时间,使课堂教学目标不能按时实现,所以事前准备是搞好“比较法”教学的关键,而怎样做好准备工作又与各校的教学条件是分不开的。
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具做准备,是最好的办法。比如,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可以用电脑下载相关的音频视频,以备比较朗读或欣赏意境时用;在进行各种文段的教学时,可以链接或下载你需要的资料以备用,届时将原来的资料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进行比较;或其他需要学生抄录的东西,都可以在电脑中储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具备多媒体的教学条件,所以,在进行准备时,可以用手工油印的文稿,而内容较少的资料,可以事先抄在小黑板上,或者用毛笔抄在白纸上(字号大小视学生视力状况而定,成本不大,还可反复使用);当然,如果用来比较的内容较少,那就不用专门的工具准备,只需要以教师平时的知识积累做准备即可。有了这样的准备,上起课来需要学生进行比较时,就能“有备无患”了。
二、“比较法”教学的范围和内容
比较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可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去安排。
(一)在字词教学上,如学习“辍”、“馨”、“湍”、“慑”这类字时,为了预防学生因字形相近而写错别字,可分别用“辍―缀―啜―掇”,“馨―磬―罄―謦”,“湍―惴―揣―喘―踹”,“慑―葺―揖―辑”等字来进行比较,通过这样一比较,学生写错字的概率会大为减少。
(二)在诗歌的教学中,理解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但有时单纯一首诗歌,学习起来未免显得单调和抽象。这时,“比较法”教学可就能帮上大忙。如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我们可把它与夏完淳的《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和革命先辈的《梅岭三章》之〈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既可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所抒发的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贮备。
(三)在进行文段教育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用比较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抽取原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与《醉翁亭记》的选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来进行比较,并设计如下习题进行训练“1.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相同的特点:①都抓住_________特征和_________来写。②都能把_________和_________结合起来,而且各节都是先_________后_________。2.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不同特点主要有两个:①_________不同,《岳》文段写景_________,《醉》文段写景概括简练。②同是写情_________不同。《岳》段写的是_________的思想感情,《醉》文段写的是作者_________的心情。3.《岳》文中与《醉》文‘野芳发而幽香’和‘乐亦无穷也’两句意思基本相同的语句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4.下列各句相同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不同的修辞手法依次是_________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②沙鸥翔集,锦鳞游泳;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④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2]这样一比较学习,既可以达到巩固对原文知识的掌握,又可达成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对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四)在作文教学中,使用比较法同样能取得好效果。如我在辅导学生写作“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时,在完成了必要的铺垫后,我找出几篇同类作文的开头进行比较:(1)信任,是一股吹散你烦闷之气的春风,是一股滋润你情感干旱之地的甘露,是你在孤单无助时一声带着暖意的问候[3]。(2)你被别人误解过吗?你误解过别人吗?你能说出不被信任的感觉吗?(3)我曾因不良行为而被同学疏远,并由它而导致心理的自卑和封闭,但上星期班主任把班会费交由我管理时那番充满信任的谈话,使我拨去了心头的阴霾,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学生把自己的写作思路与之进行比较,很快就安排好了自己的习作开头。有了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
三、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比较法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人提出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列举资料让学生进行比较,是否会让学生迁就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果真如此,教师就违背了教学的规律。所以“比较法”不能作舍本求末的比较,而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领悟能力做力所能及的拓展训练。“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在语文教学中,离开教师高质量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4]所以,在学习训练中对学生进行点拨,避免学生做没有方向地主动,既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另外,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教师应熟谙和遵循遗忘规律中的前摄抑制及倒摄抑制的原理。“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倒摄抑制。”[5]所以,在进行比较时不能只强调对原有材料对象的注意而减少对比较对象的注意,从而导致徒劳无功的比较;也不能过分强调对比较对象的分析而干扰了对原有材料的识记,从而导致喧宾夺主的结果。
四、“比较法”教学的效果
我曾经对所教班级做过专项调查,比如在教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未做比较,虽也有所强调,但要求学生说出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区别时,只有5%的学生能做针对性的回答,而当把它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作了比较后,这个比例提高到90%。另据问卷调查反映,100%的学生都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比较法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而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思想深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科成绩。
参考文献:
[1]周立群,庞车养.与新课程同行: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169.
[2]符大舜.语文阅读感悟和积累运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200.
[3]李肇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复习指导・语文.[M].珠海:球海出版社,2010.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