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导向教学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方面,中职德育课程的新教材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一大主渠道,也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强化中职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中设置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都十分适合应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它们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改变中职学生德育学习现状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欠缺热情,他们很多都是家长逼迫或者没有办法才来到学校学习的。所以,相对来说,在德育课程的学习现状也并不理想,不少德育课堂上出现“特困生”,一上课就开始睡觉、开小差,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鉴于此,笔者认为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动手实践的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必要性。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包括对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的评价等一系列工作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并探索创新。而小组工作又是项目教学法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德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这样做:首先,可以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可分配4-6人,由各组成员为小组设定名字和口号,并设置组长、发言人、资料员、书记员等职务。然后结合德育教材的教学内容,拟订若干个项目任务分派给各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自行合作讨论完成,在此过程中可做适当的引导,比如从什么方向入手。最后在教师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或者作出总结之前,由各项目小组上台展示。在这样的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励了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而且使得学生之间形成了默契,德育学习好的带动学习较差的,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又叫“仿真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的背景中,把现实中的情境渗透到模拟课堂中,并运用专门的教学工具进行模拟讲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比如,中职德育教师在讲解“双向选择与竞争就业”这个内容时,就可以在教室内组织一个模拟招聘会,把学生分配成面试官、应试者、现场工作人员等不同角色,然后让各位学生现场发挥,各自想象招聘会的情景自由进行模拟,最后让全体学生和老师共同点评。通过这个模拟活动,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心理,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还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人特长帮助学生设计职业规划。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实用性,也能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案例教学法
当前,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普遍,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起来相对简单,学生更乐于接受。它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列举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法律基础知识”这一内容时,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可以列举著名的“马加爵案”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教师阐明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后,可以组织学生对整个案例进行讨论,谈谈该案给自己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有的学生可能会对马加爵给予同情,也可能会对马加爵深恶痛绝,,但德育教师应当允许各抒已见,这样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结束语
对“网页设计”课程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必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进行传统课程的全面改革[3]。根据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之一———网页设计与制作员岗位,通过校企合作为途径,以职业导向、应用导向、行动导向为原则,以课程教学目标服从、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以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为原则,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和学习内容,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形成新的理论框架,按照项目任务实施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形成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实施方案、实训、教学环节设计等环节的系统化内容体系。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页设计”课程的应用
(一)课程的总体设计对于“网页设计”这类面向应用的前沿课程,应该结合该课程自身实践性强的特色和通过查阅相关行业企业资料、咨询行业企业专家等手段对与网页设计制作员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据此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比如,要达到的专业能力如下:收集、处理信息、规划网站的能力,设计开发静态与动态网页的能力,设计开发网站的综合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要达到的方法能力如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感悟能力;要达到的社会能力如下: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及责任感和效率观念。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按照知识的逻辑联系构建教学过程的思路,而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全按照项目真实的工作程序,以完成具体网站项目所进行的活动为主线,对传统课程进行了解构与重构。首先,为达到教学目标,抽取出“网页设计”课程中应包含的包括网站规划规范、网站效果图设计、网页色彩与布局设计、网页动画设计、HTML语言基础等12个知识单元。然后以实际项目为引领,将知识单元融合到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学习情境的载体,将总任务划分成若干子任务,采用教师按步骤演示、学生动手模仿的形式,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现以项目企业宣传类网站建设为例,将课程内容分解为5个任务,分别为任务1:企业宣传网站设计规划,子任务;任务2:创建数据库表;任务3:制作静态页面;任务4:制作商品展示后台管理系统;任务5:网站的测试。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要达到的能力如下:表格布局网页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规划网站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
(二)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实施“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全部在多媒体网络实验室进行,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以真实的项目操作为基础,着重把握网页设计工作过程中的建站流程、策划、设计与制作、动画制作与动态网页制作等关键性技术的讲解与指导。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步骤,整个课程的教学以项目总任务的导入为起点,逐个完成总任务划分而成的子任务,其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所要完成的子任务进行分析,给出子任务的完成样本[4]。制订出任务计划,确定工作步骤、程序和内容。然后,以学生为中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完成任务。项目结束后,学生提交学习成果,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任务成果进行评估,其结果可以记录到总成绩。现以项目企业宣传类网站的建设为例,说明其中任务3———制作静态页面的教学实施过程。将教学安排划分成以下五个工作步骤:步骤1:明确任务(15分钟)。结合真实企业案例,通过教师讲解和启发学生共同分析,请学生思考完成任务所需的技术和实现步骤。步骤2:任务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启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步骤3:演示指导(3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演示实际操作,学生跟随教师,构建新的内容。步骤4:学生练习(3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网站的静态页面的制作,教师辅助指导。步骤5: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归纳总结。
(三)课程的评价与考核教学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保证的无形指挥棒,目前高校的评价机制有很多,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必须对传统的“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积累”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应关注评价的多元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项目完成情况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项目完成情况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30%。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学生课堂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以及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并易产生反复的指标(比如责任感、协作精神、判断及处理能力等)。项目完成情况考核主要包括课内项目和课外实训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根据项目实施的各阶段,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实际开发设计的能力给予评价。期末考核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根据站点设计是否规范合理、作品是否实现主要功能、界面是否美观、布局是否合理、所用技术的全面性和最后设计报告的撰写情况给予评价。
三、结语
运动技术的形成往往与心理活动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针对心理训练方面的指导是当前高校舞蹈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这对于舞蹈教学质量而言是有效的保障。作为心理训练方法的组成部分之一,表象训练法的应用主要从心理教学与技术训练的角度来突出心理训练方法对于舞蹈教学的积极作用。所谓的“表象”主要是指对过去事物的形象感知过程,可从听表象、视表象及运动表象方面内容得到体现,其中运动表象主要是受训者在肢体运动过程中利用表象来对各种形象进行记忆和分析,并在特定时间内将各种动作形象融会贯通,反映出动作的力量性与空间性特征。可见,表象训练方法是对已经形成的表象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因此无论是运动感觉还是肌肉感觉都显得相对真实,通过对运动技能的把控来实现对情绪情感的有效控制。作为当前高校舞蹈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训练模式,表象训练法的运用从心理层面实现了对外部表象和内部表象的有效结合,这一心理技能的训练过程对于高校舞蹈教学实施而言显然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外部表象训练方面,受训者如同在外部空间中看到自己的真实模样,而内部表象训练则是通过各种情景和动作技能的掌握来达到对运动技能的优化发展,这显然更加有利于舞蹈教学中动作和技能的掌握。从动作过程中通过对生理神经反应的唤醒来达到既定的训练目的是高校舞蹈教学应用表象训练法的根本目的,通过自我暗示来建立系统化的心理训练模式,这更加有利于舞蹈教学模拟训练方式的实施。随着舞蹈教学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从训练方法中寻找最为合适的舞蹈教学方式是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不仅需要从教学内容方面着手,更要从舞蹈教学训练方式方面获得教学灵感,切实提升高校舞蹈教学的质量。
2高校舞蹈教学中表象训练法的教学优势
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从舞蹈教学与心理思维拓展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想象与体验来促进舞蹈训练水平的提升。科学合理的舞蹈教学表象训练模式不仅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同时对于学生思维动作表象的形成也大有裨益。表象训练完成之后,学生可就舞蹈动作进行技术回忆与交流,就训练过程在脑海中进行重现,进而对自身的舞蹈学习起到积极的指向作用。技术动作训练是学生舞蹈思维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积极在舞蹈训练中应用表象训练法不仅是对学生动作模型的有效建立过程,同时对于技术动作的训练也产生了积极的巩固作用。在阶段性训练过程中,表象训练法的运用从动作的名称与动作顺序出发,切实体现出不同舞蹈动作之间的连接与配合,这显然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还排除了外来因素的干扰,通过自我想象练习的过程来达到减少动作习得阻力的目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舞蹈动作的习得速度,同时在舞蹈学习习惯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3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高校舞蹈教学凭借其高雅性与艺术性相互融合的特征而倍受青睐,然而随着舞蹈学习人数的不断增多,传统的舞蹈教学训练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满足现阶段的高校舞蹈教学需求,舞蹈训练方式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机械化模仿,这显然有悖于学生基本舞蹈技能的掌握。传统高校舞蹈教学过分突出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针对舞蹈技能和动作的掌握学生大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长此以往显然阻碍了学生舞蹈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的自主性很难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从训练方法设计和训练方法实施两个层面得以体现。
(1)高校舞蹈教学中表现训练方法设计由于舞蹈教学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动作的准确性、优美性和稳定性方面有着严格要求,需要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促进舞蹈教学的有效开展。表象训练法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从运动技能与心理指示方面共同实施,于成套的动作训练中体现对学生舞蹈技能与动作的指导,这显然更加有利于舞蹈教学目的的实现,具体的训练设计方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①动作初步掌握阶段在舞蹈动作的初步掌握阶段从知觉上来看是全新的舞蹈动作,然而具体的抑制过程却没有真正建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舞蹈录像的方式来规范学生的训练动作,针对其中的技术动作要点进行讲解,并配合好双人的位置及训练方向,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迅速地理解舞蹈动作的技术要领,同时也能够在观察录像的过程中更好地形成思维认知,促进动作的配合训练实施,这就使得动作概念在学生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相对的动态变化,更加有助于动作知觉的直观体验。②动作提高改进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分化性抑制已经逐渐形成,在内抑制分化和强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消退性抑制得到更新,进而形成一定的视觉表象。因此这一阶段学生的视觉表象已然占据了其思维意识的主置,在具体的教学方法选择方面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和理解,这对于学生表象情绪的配合极其重要。在闭目回忆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象与现实之间形成了相互对应的关系,而整体动作的理解也趋于深入。③动作协调完善阶段动作协调完善时期由于学生学习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因此针对各种动作技能的掌握也趋于完善,针对这一时期的表象训练法运用应当尽可能结合想象训练展开,在闭目想象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情绪,配合以小幅度练习的展开来提升舞蹈动作训练的准确性,从动作本体感培养方面激发学生的舞蹈情绪。
(2)高校舞蹈教学中表象训练法的实施新授内容讲授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从录像中感受技术动作的要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应当注意观察教师对动作的示范,并认真聆听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在对一系列舞蹈动作进行观察之后学生自我闭目想象,对舞蹈进行重复记忆,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再次聆听教师对舞蹈动作的分解讲述,闭目思索,想象在音乐伴奏下自我动作展示情况,并允许四肢有小幅度的伸展运动。在对舞蹈动作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舞蹈动作的要领,闭目想象,反复练习,并在教师的深度讲解下随着音乐自我练习,达到反复操练的目的。课后阶段的表象训练可进行1-2次,每次的时间保证在10分钟左右。完成成套舞蹈动作的学习之后,可通过双人配合及音乐伴奏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测评,保证测评过程的公平公正。对照综合测评结果不难分析,实施表象训练法教学的班级无论是舞蹈动作的质量还是双人配合和谐度都明显更为优异,这也使得舞蹈教学中的差异性特征更加显著。此外,在舞蹈动作的熟练性及准确程度掌握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效果。由此我们不难推断,表象训练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大脑中反复记忆动作要领的方式来达到促进思考与分析的目的,这不仅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同时对于舞蹈教学而言也有着动作示范与强化讲解的作用,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舞蹈动作要领有着积极的影响。
4高校舞蹈教学中表现训练法的应用前景分析
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当然也包括对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改革。本文主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在某一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教学方法则是灵活的,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果。
本文主要讨论文科的教学法。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美学等等,这些课在高校里或是作为公共课,或是作为专业课,课堂上的情形经常是学生睡倒一片,老师讲得两眼发直,举目望去无人在听,令人感叹教员坚持讲课的毅力。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学法的思考和讨论。
一、应试模式下的抽象教育
古人有句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教学法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实际、最直接、最难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没有教务监督、甚至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认真听,老师乐意讲呢?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往往会采用这样几个办法。第一、组织领导专家听查课,或者抽查,让教者防不胜防,从而精心备课。这固然有效,但问题是:即使教师认真备课,但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听,怎么办呢?所以这个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可以增加考试压力,让考试压力变成学习动力,这确实行之有效,但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不言而喻。就教书育人的本质而言,应试教育并不能带来学生对知识和老师的真正信服。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应试的目的是考试。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功利性的,潜意识是消极倦怠的、感觉很苦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试卷要难、监考要严、不能透题,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学生就会不认真学习。由此又引出:监考严、试题难、不透题,考试及格率可能降低,教员压力变大,学生嫌学得苦,都不高兴,于是可能会想办法“变通”;再者,善于死记硬背的学生不在少数,也是十几年练出来了,三五天就把复习提纲背好了,那么一个学期的课,又可以应付了事;第三,更棘手的问题,考试课是有压力的,那么考查课呢?没有考试压力的课,又怎么办?所以就教书育人而言,强迫的学,功利的学,都是不好的。
二、由抽象教学进步到趣味教学
经过多少年的应试教育,有时候我们会想:为什么大、中、小学的教材不能搞得活泼一点呢?能不能亲切一点、生动一点,让人喜欢一些?总是冷冰冰的,很权威、很正统、也很生硬的样子,读起来、学起来都很吃力。《世说新语》提到一种吃甘蔗的办法,叫“渐至佳境”,实际上也是暗示人们读书学习做事的办法。但是我们的中、小学课本呢?这些面向少年儿童的书,书上的那些话,再加上老师们板着脸的那种讲法,就是不能让人渐入佳境,也不讨人喜欢。强扭的瓜不甜,所以我们要改革教学方法,提倡趣味地教,快乐地学。人都有好奇心,讲课既通俗易懂,又“贵奇,贵资于人”,那么这节课要说不受欢迎,那就奇怪了。趣味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要通俗、简洁、幽默。要少用长句、复句,多用短句、单句,要生活化、幽默一点,这是文科独有的长处。说话要让人听得懂,愿意听,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还能渐至佳境,同时又把课标的道理讲了。
其次,要有趣味。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是学习上的至理名言。一旦学生觉得你讲的课有意思,哈哈一笑,那么前面所提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人文社会学科,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趣味教学。
比如讲历史,就有趣味和抽象之分,绝对不要板起脸来讲。本人在大学西方音乐史时,就感觉极其枯燥,提不起神。后来看了一本《西方音乐轶事》,相当于我们纪传体的史书,讲每个音乐家的生平经历和一些趣闻轶事。诸如《趣味哲学》等,都深入浅出,活泼有趣。像逻辑学、美学等现在都有趣味教程,这些都是前人的心血,可以很好地拿来实行趣味教学。
实行趣味教学的难处在于:
一、教者需要有丰富的积累和资料,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解决办法:阅读相关的趣味书籍资料,如《趣味哲学》、《趣味历史》、《趣味语文》、《趣味逻辑学》等等。可根据课标准备趣味教学教案。没有趣味教材的学科立即着手编写,为下一步的趣味教学打好基础。
二、妥善处理好讲道理和讲故事之间的关系。第一、讲故事不能离题,不能牵强。第二、故事不可过多,过多不能凸显主题;也不能过少,过少枯燥乏味。解决办法:既要明确推行趣味教学的基本思路,又要根据课标明确每课的基本框架结构,教员在统一框架内自由发挥。
以上讨论的是趣味教学,主要是把师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使教育的主、客体乐教、乐学。
三、在趣味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讨论教学
趣味教学基础打好了,可以开展讨论教学。讨论教学主要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同样一段话,同样的小故事、大道理,即使很简单,但由教师说出来,这还是教学的初级阶段;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来,那么教学是进了一大步。显而易见,学生自己说出来,那是代表他们说写读想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是从理解走向表达和运用了。趣味教学是讨论教学的基础,这一点应该注意,这个基础打不好,讨论教学很难搞得好。现在很多老师尝试讨论式教学,结果往往是五花八门,讲什么的都有。优点是大家都参与了,缺点是教学任务没完成,跑偏了。所以讨论式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要拥有独立自主的课余时间,这一点不必细说。第二、教师要有趣味教学的基础积累,这是关键所在。学生要讨论,就要搜集资料,提前准备。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资料是第一个问题;找到资料能否看得懂是第二个问题;看得懂能否感兴趣是第三个问题,如果没有兴趣就会应付了事;同时,能否把现有的资料编辑整理成发言提纲,整理成发言提纲能否精心练习好演讲,整个演讲综合起来能否实现教学目的,这些都是有待考虑的问题,短时间、一口气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认为讨论教学要一步一步来。第三、课堂组织是另一个关键所在。要严密组织讨论式课堂,防止跑题。解决办法:一是实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限时限题,严防偏题;二是讨论结束教员必须总结点评,阐明题旨。三是讨论的初级阶段按教员设定的资料、提纲和要求讨论发言,中、高级阶段允许学员酌量增加自由发挥的比例。
四、在讨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启发教学
讨论教学的基础打好了,可以开展启发教学。什么是启发教学?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心里没想通急切地想知道);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心里想通了嘴上却说不出)。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没有用心思考),则不复也(先不要往下进行)”。这个道理很明了,没有趣味教学、讨论教学的基础,启发教学只能是空谈。趣味教学、讨论教学基础打牢了,学员的兴趣来了,脑子动起来了,嘴巴说起来了,这个时候要启发他。脑子转不动的时候,点一点就透。嘴巴不灵活的时候,一句话可以记好几十年。
论文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项目学习法 案例学习法 引导文教学法
行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产生于英国,由英国的教授瑞恩斯(reginaldrevans)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与者通过小组讨论和再学习得到深入的思考,分享彼此的经验,最终提出解决方案。这种经验共享的方式,不仅能够得到创新的方案,而且可以帮助个人和集体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过去四十年里管理和组织发展中产生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笔者有幸参加德国继续教学协会与中国教育部联合举办的旨在培养职业教学老师教学方法,开发职业教学媒体的“媒体技术”项目。在德学习期间,笔者系统学习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介绍。
1项目学习法
项目学习法又称项目教学法,目的在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学习者更独立地组织自身,并更活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项目学习法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开始阶段:寻找并发现与参与者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第二阶段:将问题具体定位。首先确定一个针对问题的总体指导性目标。其次,提供初步的关于问题形式,计划和实验的行动引导介绍。第三阶段:勾勒行动和解决方案的基本原型。在这个阶段,参与者们需要更准确的阐明目标,通过制定计划来解决问题。第四阶段:模拟阶段。该阶段需要测试拟定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并检验解决方案是否可以顺利的执行。最后阶段:用实验性的检验来完成项目。如果需要在工作共享原则下进行平衡实现,那么执行计划或者实现结果。由此看来,项目学习法使参与者不仅能够建设性地投入到课程中,而且能够使他们参与到先前的课程计划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以成果和实践为导向的,它有助于参与者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东西,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同时,项目学习法是面向问题的。项目学习法通过分析问题和更精确地陈述问题,以及通过寻找和模拟可选的行动途径,试图为问题或结果寻找一个解决方案。项目并不针对非真实的情境,而是针对符合实际情况并有主观或客观利用的情境。但是在项目学习法实施中,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能力,而且必须在项目计划和决策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
2案例学习法
案例学习法,又称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复杂的引导过程。其首要任务是发展解决问题的理念。在实践中最可能发现问题的各种情况,参与者必须独立地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并且在团队工作中寻找解决方案。
案例学习法主要被划为三个阶段。在案例学习中,参与者在某种标准下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严格的比较和选择。作为案例学习的基本条件,必须在寻找信息和获得信息之前辨析这些问题。初始阶段,参与者应该分析问题并且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问题中去,以便为未来的工作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问题解决方案阶段。参与者应该搜寻不同的解决途径并且决定哪种方案、途径最为合适。最后一个阶段是评判方案。在小组中,参与者比较、讨论不同的方案,并且与其相似的实际解决方案作比较。这种比较有助于参与者更接近实际,同时有助于执行真实的评估,以便于在未来的实际计划中去运用成果。
有的学者再次将其过程细化,把案例学习过程划分为以下阶段:
介绍——信息——研讨——决策——辩论——评判。
从这些阶段看出,只是细化了阶段,在原则上还是基于上面三阶段的。案例学习法在方法上并没有受到限制,教师可以在各种变化中选择以安排自己的课程。
3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又称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干预先准备的引导性文字,引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引导文教学法通过行为实践和学术研究得以不断完善和扩充。下图为引导文教学法的课程流程:
l信息收集——2计划——3决策——4实施——5检验——6评估
l我们要做什么——2该怎么做? ——3决定工作方式以及与培训师交流、工作计划、引导问题——4分块逐项工作完成任务——5任务完成得符合专业要求吗?检验表格——6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与教师交流。
引导文教学法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某个培训阶段,并且理解在这个阶段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规则。一个完整的引导文教学通常包括:引导问题、工作计划、检验表格以及引导原则。
由引导文来加强对实际任务介绍的理解,包括所谓的引导问题。参与者在独立解决复杂问题时根据引导问题的指示来完成。参与者通过所提供的媒介和引导问题的引导,找出独立应对任务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参与者获取知识并计划工作,更有利于他们做好应对未来实际工作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