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机构实习老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留守儿童 班主任 沟通交流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随之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
美国学者艾利克森在其著名理论心理社会发展周期论中指出:人的每一人生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就会阻碍个体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为了深入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笔者对本校202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统计数据、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及长期一线观察,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情感障碍、认识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学习活动障碍、人际关系障碍、性心理障碍等。
一、沟通的必要性
1.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注意多与学生沟通,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新鲜灵活的网络育德较之枯燥的说教、呆板的训斥等传统方式更能为学生接受,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奠定学生可接受、可建构、不拒斥的心理基础。
2.农村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趋势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财、物的大流动,农村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于是就出现了留守儿童群体。我校是江津区一所偏远的农村乡镇中学,有双留生273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43.06%。父母亲均在外打工长达5年以上的高达24.26%,我现在所教班级更是高达74%。
二、沟通的前提
1.利用传统面对面谈心式沟通获取信任
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即时通信(包括MSN、QQ等)……现在,通讯方式变得日益多样化,但信息技术手段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沟通方式。特别是与对班主任的苦心教导和劝说不理不睬,甚至有抵触情绪的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时,还得采用面对面的谈心式沟通获得学生的信任后才能取得较佳效果。
面对面沟通不仅能了解言语的意思,而且能了解肢体语言的含义。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三大要素是文字、声音及肢体动作。面对面沟通时,三大要素影响力的比率是文字7%,声音38%,肢体语言55%。沟通便是努力和对方达到一致性及进入别人的频道,也就是你的声音和肢体语言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所讲和所想的十分一致,否则对方无法收到正确讯息。
2.发自内心地关爱留守儿童
爱学生是班主任应具备的美德,也是班主任的天职。许多有成就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爱的教育――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用爱与留守儿童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当他们真切感受到你对他的真心关爱,必定会回报以最真诚的信任,自然就会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向你吐露心声。师生之间以爱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耐心和韧劲克服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3.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就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当然也会对着你哭。我们的大脑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就像一台摄像机,眼睛是摄像头”。所以我们摄入大脑的全是积极向上的念头,就能保持快乐的情绪;如果摄入的是消极悲观的念头,情绪当然就会低落无比。只要我们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留守儿童,多看他们的闪光点,自然就会保持良好的情绪,处理起任何棘手的事情都会游刃有余。如果再配以其他一些调整情绪的方法,如当感觉自己情绪不好时,可以先做几个深呼吸,或者暂时离开现场,让自己有时间冷静下来。然后想办法把它做好,这样一定能让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
三、沟通的方式
1.短信沟通
短信是利用手机进行传播的信息,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方式与学生交流,是优化师生关系的很好方法。有调查显示,12-13岁这个年龄群体在发送短信的群体中比例达到33.1%。
师生互发短信,内容涉及学习、家庭、生活、情感等问题,不但锻炼彼此的写作水平,使老师解决问题时更具针对性,而且避免部分学生羞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遇到留守儿童有抵触心理,不愿意听老师的训导,甚至会公然顶撞老师的时候,老师及时发条短信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坦诚的短信交流实质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短信拉近师生彼此的距离,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2.电话沟通
电话是目前最方便的一种沟通方式,具有省时、省力、快速沟通的优点,教师与留守儿童进行电话沟通究竟要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呢?打电话前至少要做好两方面准备,否则电话沟通工作就是失败的过程。一是要有心理准备,在你拨打每一通电话之前,都要有认真、负责和坚持的态度,才使心态有一种必定成功的积极动力。二是内容准备,在拨打电话之前,要先把你所要表达的内容准备好,最好先列出几条在你手边的纸张上,以免与对方在电话中交谈时,由于一些突发话题而忘了自己的讲话内容。
3.互联网沟通
网络中存在着一个亦幻亦真的空间。网上交流这种新的师生交往方式正在形成,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采用QQ和网友交流,相互传递情感和信息。教师取一个好听一点的昵称与留守儿童聊聊天、发发电子邮件等,这样师生沟通起来是不是更自然、有效一点呢?
我建立了学校留守儿童QQ群、开通了自己的电子信箱,并向学生公开,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样就连一些平常内向、不善言谈的留守儿童也经常通过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和我交流。
当然,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的沟通、交流远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秉持着一颗真诚对待学生的心,多牺牲点自己的休息时间,与他们进行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就能与留守儿童建立起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就能越来越有成就感、自豪感。
【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学前教育),实践教学
在高职应用英语(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存在很多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的方面,基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构建合理的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对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鉴于此,笔者试图解析当前高职应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若干问题,以期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思考。
一、高职英语专业(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展开的形式一般为到幼儿园观摩见习,写见习报告;在课堂上虚拟情境教学,以及实习阶段在幼儿园实践操作,完成实结。总体来说,形式比较单一,实习单位也多局限于幼儿园。对实践教学评价的方式,更是简单地分为见习报告评分,课堂上的实践环节划定等级,实习评分。评价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反馈意义非常有限。实践教学未能得到有效指导,实践教学脱离理论教学。一方面,实践教学不成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幼儿园现状和需求脱节,实践任务往往只是笼统指出大致方面(如保育实习、教育实习),造成学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时也常常陷入盲目。短时间的见习观摩实践结束后,学生们又简单地回归到理论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只存在很简单的说明解释补充关系,并未产生更深层次的联系。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未有机整合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
二、高职英语专业(学前教育)实践教学革新途径
“全程实践”是学前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全实践就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所谓“全程实践”就是实践教学诸方面在时间上全程贯通,在内容上全面渗透,在课程体系上全面统整。全程实践的理念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措施来践行:
第一,增加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课时,丰富课程实践教学的形式,增加实际能力的考核比例。本部分内容已在笔者《应用英语(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究》中详述。
第二,增加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近几年,应用英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增加设施设备,新增专业琴房、美工室和舞蹈室,购买新的教学设备如钢琴等。外聘了教师,由于师资的缺乏,现有的教师无法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外聘了声乐专业教师任教.
第三,增加幼儿园实习的次数和时间,建立稳定优质的实习基地,增强指导教师力量。原有的专业实践包括幼儿园见习,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实践教学应包括幼儿园的见习、实习,延长幼儿园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例如,安排专门的“见习周”,让学生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第一次 “见习周”,学生总体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并观察幼儿在各环节的表现;后续可安排学生深入了解幼儿园保育、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过程。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三、高职英语专业(学前教育)“全程实践式”实践教学实施
实践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用英语(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要一体化。从大一到大三,横向与理论教学形成整合联系,纵向要体现出实践教学的延续性和深入性。如大一时的见习是初步参观幼儿园的环境设置,整体布置,了解当前幼儿园生活基本情况,建立最初的感性认识,培养职业认同感;到第二次的见习就应结合卫生学相关知识,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幼儿园的建筑、作息安排、保育教育中哪些体现出卫生学的理论,哪些尚未做到;再到后面的见习,就可以结合心理学和教学的知识尝试亲子参与幼儿园环境布置、保育教学等,还可以从幼儿园扩展到早教机构、亲子机构等。每一次的实践都建立在前一次的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有成效。
第二,学生要多形式、多途径、多内容全面实践。除了集中综合的见习实习之外,各门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和相关内容可适时安排虚拟情境教学、专题性参观、到幼儿园的模拟操作。此外还包括学生跟随指导老师进行的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等,以及学生们参与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大型活动 (如庆典 活动、亲子活动) 实践、学前教育领域内非教育机构 ( 如玩具企业、儿童读物出版行业、各种媒体中的学前栏目等) 实践等。如此多样性、多途径地综合实践,不但让学生们全方位接触到学前领域,解决大量的实践问题,还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幼教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增强社会适应性,以便及早确定具体的学前教育发展职业方向。
第三,探索高职英语专业(学前教育)与社会学前教育机构合作的双赢模式。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实践形式是高校单方面请求幼儿园接受学生的见习或实习,再给予幼儿园指导费用。目前英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并没有对幼儿园等其他实践机构带来“利益”。相反,由于有的学生缺乏有效指导,实践时常出现盲目、无序状态,不但不能给幼儿园等带来“利益”,而且还干扰幼儿园等的正常工作管理和教学。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的最好途径就是建立高职英语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等社会 学前教育机构合作的“双赢”模式。高校可利用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资源优势为实践基地提供帮助和便利,还可分配实践基地一线教师科研任务,共享科研成果,对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职称评定有实际益处。
参考文献 :
[1]王云霞,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卢伟,李敏,培养学前教育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
关键字:小学教育;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前言:我国教育系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在高等教育机构开设小学教育专业,但是发展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的培养模式。但随着小学教育的社会关注和群众对于小学教育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尽早完善对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和群众需求的专业的小学教育人才。
1.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关注的问题
1.1在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
由于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孩子处于人生基础学习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品等、感情、人格、修养、基础知识等各方面都处于基础积累的一个阶段,而且由于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差、理解力有限,同时特别容易效仿他人的行为,因此他们成长中的很多方面都极易受外界的影响。作为除了家长以外,和该阶段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的小学教师,就必须从言行、知识积累到道德品质、思想感情都要必须严格符合作为小学教育者的各项要求。
1.2在人格上要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
处于接受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其情感世界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作为承担对其进行教育和影响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人格观和情感观。所以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在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要注重对其人格的培养。要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人格上具备情感性和人文性。这也是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在人格上的情感性和人文性不仅会对所教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一个和蔼可亲、能够理解学生情感世界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亲切的、可以依靠的老师。同时对于帮助学生建立信任感,也是十分关键的。
1.3强调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
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较差,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要采取引导教育和吸引教育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掌握足够的技能和一定的艺术性思维。所谓的技能性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将知识从学术的层面,转化到教育的层面,将展示在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能力转化成能够被学生接受的知识的能力。这点要求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不仅重要,而且较之其他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虽然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比较浅显,但是处于小学尤其是小学初级阶段的学生,其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其他阶段的学生要弱一些。这就要求做为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对他们教育教学技能的锻炼,以及艺术感的培养。
1.4养成思维模式的儿童性
作为教师要具备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需,但是作为成人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理解还处于儿童时期的学生,就必须要养成其思维模式的儿童性。只有养成思维模式的儿童性,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所讲授的知识是否能够被学生理解、吸收,所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否适合学生该阶段的特点等。同时,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键也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2.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2.1加强队伍建设
在我国独特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是中级师范院校。因此,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主要培训机构,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培养模式,而且的确为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输送了相当多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中级师范院校的培养能力和综合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资源与高等院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接受中级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其起点也相对不高,所以经过长期发展导致小学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需要提高。这也是导致必须要在高等教育机构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2.2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沃土
建设完善、系统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最关键的还是要依靠高等院校开展。主要原因是高等院校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队伍和综合性的教育平台。同时,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精神、环境,以及国家扶持等都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高水平的。因此要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要根植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沃土。
2.3坚持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改革的整合
要做到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队伍,开展小学教师上岗前的职前培养和小学教育的逐步改革相结合,是最主要的也将是有效的措施之一。职前培养其中就包括在高等院校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教育,以及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前为其提供的实习教育等。现在个别城市开展了小学和大学联合的培养模式,小学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大学为在职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和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
结束语:小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只有办好小学教育,才能为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为祖国未来的兴旺发展提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威. 教师专业化与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J] .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 (1)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 实习教育 问题 对策探讨
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在经历了1952年院系大调整后的被取消,再到80年代的恢复重建,直到现在发展到已有二百余所院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的教育结构,社会工作教育可谓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20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已蓬勃发展起来。但我们在取得成就之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体系的培育, 都是非常关键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社会认同。
在整个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 除了传授理论知识给学生外, 还必须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实习教育或社会工作实习。因此,实习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它有着鲜明的应用性、实务性和操作性的取向。特别强调和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重方法、重技术、重实习是这种取向的突出表现。根据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规定,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机构实习时间不得少于800小时,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的实习不得少于900小时。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和巩固专业价值观
“助人”是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这一价值取向是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作为一项面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作,相对于知识与技巧而言,学生是否具有乐于助人的专业意识和乐于奉献的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而巩固和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必须通过有效的实践环节才有可能达到。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以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有目的、有计划的督导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重要途径,国际社工界之所以认为专业实习时间至少要达800小时,正是为了能使学生能有充分的运用知识和理论的机会,有充分的反思和检验专业价值观的机会和条件。
2.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实务能力
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使服务达到最优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进行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对于工作中所必需的实务技巧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样很难保证实际工作中专业理论与价值的有效运用。而社会工作实习是学校有计划、有督导地组织学生到机构或社区中接受社会工作实务技能训练和价值观培养的过程。实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接触他未来可能服务的对象及工作情景,从而体验社会工作的价值,提升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对学生实务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的作用。
3.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是有目标、有计划、强调多方面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机构,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老师和实习督导的支持和帮助,把所学的价值观、态度、理论及工作技巧应用出来,并不断反思、整合和内化,进而锻炼成为实干的、自主的专业社工的过程。目的在于在机构教育者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练习和尝试,进而达到增进学生专业技能、专业自主、专业自我、专业认同和专业成长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工作实习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极其重要的环节。
由上可见,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二、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实习督导环节薄弱
督导者一般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或机构中资深社工担任。一个胜任的督导有足够能力启发和促进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改变,并与机构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目前,我国的情况是既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又缺乏有专业背景的机构从业人员。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必须具备专业训练的背景、实务经验和研究能力。这既是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的要求,也是社会工作教育的从业人员的基本条件。现今,各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教师中,绝大多数教师的学术背景为社会学、心理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同时,一些社会工作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也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实务经验。他们对学生一般只能提供工作安排等帮助,无法在专业上给予有效的指导,因此也难以担当起督导的重任。
2.专业实习资源匮乏
专业实习资源匮乏造成了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习服务对象的缺失,成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中的一种障碍。专业机构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各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断涌现,但在总体的数量和规模上还是有限的,且大多数实习机构都缺乏专业性。现行的社会工作实多数都依托政府或准政府型服务机构,如民政局、妇联、残联、居委会等。现有的这些机构对社会工作缺乏认识或服务意识匮乏等原因,并不愿意接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实习。同时这些机构目前还不能为实习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情境,学生的实习内容大多也是参与机构的管理。因此,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难以得到应用和训练,其专业价值观和原则在非专业化的实习中,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实习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各高校经费投入不足是困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又一难题。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时间长,要求高,必然需要一定量的经费支撑。建校外实习基地,教师到实习机构探访学生,学生在实习中的居住、交通及实习中开展一些诸如社会调查及小组实践等活动,都需要有充足的经费做支撑。且一些非盈利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向实习学生收取实习管理费和实习指导费。由于实习经费的紧缺,很多高校通过缩短实习时间、简化程序及减少实习次数等方法来降低实习经费的投入,这就导致了社会工作实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4.专业社会认同度不高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代社会工作已不再是仅仅帮助穷人的慈善行为,而是一种专业的社会协调与社会控制手段,其服务领域、服务对象日趋扩大。但我国社会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对社会工作认同度不高不仅会影响机构主动地运用专业理念与技巧,同时也造成了案主资源的缺乏。社会工作是运用一定的理念和方法去帮助遇到困难的人群,如果没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便无从谈起。另外,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低,也不利于学生的专业认同。
三、 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几点思考
针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建立完善的督导体制
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由机构内资深的工作者,对机构内新进入的工作人员、一线初级工作人员、实习学生及志愿者,通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监督、指导,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与技术,以增进其专业技巧,进而促进他们成长并确保服务质量。学校应邀请国内外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以机构和社会工作教育部门为主体,机构为舞台,专家为参谋,通过合作努力,把机构建设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同时,从中物色参与实际工作的督导员,与教师实习督导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督导体制。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专业实习的培训活动,提高专业理念、素质、技能,协助被督导者处理服务工作中所带来的挫折、不满、失望、焦虑等情绪,增强被督导者的自我改进功能;给予关怀和支持,让被督导者在工作过程中有安全感,愿意尝试新工作; 协助被督导者发现工作成效,并能自我欣赏,激发被督导者的工作热情,对机构逐渐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给予被督导者从事专业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促进其对专业的认同,进而愿意持续投身社会服务工作。
2.建立稳定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
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教育、学习的过程,机构对实习的认识程度、支持与否直接影响实习效果。因此,积极建立稳定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是保障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首先,应该鼓励同一区域乃至全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机构,应尽可能地实现资源共享,并保持密切联系和充足的信息沟通。其次,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要选择一些相对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使机构了解实习要求。让社会和政府对社会工作专业有必要的了解,鼓励社会有关单位或机构与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合作,建立社会工作教育的实习合作伙伴关系。最后,应进一步密切与实习基地及机构的日常联系,密切实习机构与学校、实习机构与实习机构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让实习机构和基地更多地参与有关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来,更好发挥实习机构的作用,体现实习机构的利益。
3.多渠道筹集的社会工作实习经费
当前,充足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经费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习经费保障机制。首先,加大财政资金向社会工作专业实习领域的投入力度,在每年财政支出的项目预算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固定投入。根据社会发展情况,逐年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经费投入比率。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多元投入机制,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其次,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传递信息,让其充分认识到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工作有助于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进而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要争取学校支持,建立社会工作实验室。最后,要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重视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和交流,实现资源和经验的共享。
4.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首先要建立鼓励专业教师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激励机制,改进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把社会工作实习纳入对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改变目前重科研和教学,轻实务的倾向。其次是完善实习的组织制度,可以成立实习领导小组,例如由院系领导组成,负责对内外联系及总体设计;实务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实习方案;建立健全指导老师、实习机构督导制度,他们具体指导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初期、中期及结束期都要与机构商讨实习有关事宜,在机构聘请专业人员担任实习督导。再次是建立评估制度,包括实习生的自我评估,指导教师评估,实习机构督导评估,实习生对指导老师、实习机构及实习机构督导的评估,以形成有效的评估体系,为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奠定基础。
从社会工作师资队伍、实习机构、督导能力等现实情况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实习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但是,学生对社会需要、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的认识,对社会福利服务及各种福利机构组织与功能的认识,对具体实务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处置经验的获得又都主要来自于实习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实习课程的科学化、实习运作的制度化、实习操作的规范化和实习基地的专业化,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够获得更好的专业成长,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事业也才可能获得更加良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樊金娥.社会工作学科专业发展的理性透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第2 期
[2]吕青.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意义、困境与出路[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 期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reat effort - big network" type of organiz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basic idea of schools, businesses, families of all the important aspects, specifically the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he call for responsibility, the health authority to establish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form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 high-impac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o ensure a good education.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组织机构
Key words: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rganization
一、高职特色教育机构现状
建立高职特色教育机构主要以围绕以人为本的特色来建立具有特色的教育机构,与各教育团体和各大教育权威机构相互协调,明确自身在职业道德教育上的责任与义务,互助互补,避免某些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全面威信的教育格局,形成具有强大规模的职业道德教育阵容。本文论述的“大合力―大网络”组织机构综合体现了这些特点与要求。高职职业道德是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总结与研究分析而来,即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庞大完整的工程,一定要集合各方力量不断完善,形成教育机构和组织网络为主体,以办高职特色教育为任务。但多高职院校对此概念理解太片面,将合力与网络仅限在学校教育主体各部门,注意了校内各部门和人员合作,形成了校内教育合力与网络,而没挖掘校外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过于薄弱。
二、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
“大合力―大网络”针对“小”而言。据现高职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与模式,现职业道德教育应和社会教育、就业联系在一起,组织教育各界力量,把教育影响联起来,组建以建设高职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权威教育网络。在此基础上,应组建“大合力―大网络”的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对促进学生的社会职业道德思想发展大有帮助,使他们在学校期间的职业道德进行有序培养,教育力量含学校、社会和家庭。
1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体系 包括学校内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实践道德思想教育及其相互沟通途径。较完整的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体系为:1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指导小组。由分管德育的院领导、职业道德教研室主任、学生会主席和干部、就业处和学工处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具体教育方针和大纲,对教育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贯彻,组织教育管理监督职能;2奋斗在一线的职业道德教师队伍。由专门负责职业道德的指导师、职业道德专职讲师、具体各部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团体组成,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主体军,职责是明确各职责前提下,发挥各优势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具体的职业道德思想理论教育;3间接的职业道德教师队伍。对学生来讲从职业道德教育的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分析,其主要由各专业任老师和班主任、生活辅导员等组成,主要任务是在各自工作中注意灌输、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发现自己在工作中职业道德教育不足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积极配合学校各部门教育队伍的工作实施,形成有效的合力,不断加强教育效果。
2社会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体系 包括1合作组建大合力和大网络学校资源。主要是一些学校领导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思想上指引工作,是社会组织体系中最完善、与学校关系最密切的队伍,据与学校的合作协议,主管学生在各单位期间的职业道德考察和平时工作考核,也分担一些学校管理和教学及其他任务。2非合作单位的教育部门。范围宽涉及社会各行各业,是学院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社会关系网,利用丰富人力资源,发现各类优秀人才,建立自愿教学相互扶助、相互监督的管理体系。不仅与学校方面沟通与联系,且据各不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各职业特点,专门开展专题演讲和知识讲座。3学工部、学生会的教育力量。主要由一些有经验的学生会、及班级干部领导组成,在过程中处于关键位置,不仅给他们浓厚的亲和力,他们的工作会让多人有信任度,可取得多人信任和依赖。
3家庭因素 包括1家长。据各学生情况找些具责任心、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家长代表组成,据他们的意愿自行组织建立团队。成员中要有不同的组成成员如领导,员工助手及同其成员。任务是把学生在校期间和平时生活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形成家长和学校紧密联系与沟通,交流探讨职业道德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帮助学校进行一些问题的解决。2家庭历史档案库。家长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了解和经验相当宝贵,家长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能起到其他校外力量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把一些有素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长联系起来,建立一支完善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一定档次的家长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队伍,据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家长各职业特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建立一个强有力网络组织是由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决定的,现代社会是日益开放的社会,也是职业化愈来愈高的社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容易受影响,如社会不良因素。在诸影响因素中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建立一个职业道德教育组织网络,可统合各方力量,发挥积极影响,防止矫正消除消极影响,增强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从发展看信息传播渠道多量大速度快,对学生产生多方影响,客观上也要求有一个统合各方影响的组织形式。
于 发展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应建立大合力-大网络,以社会和经济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向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型教育模式。不仅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也在学校、老师、家长三方努力。今后发展中想独立并与高校并存,应坚持特色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只有坚持特色办学的教育宗旨,坚持多方面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在竞争中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