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院实习各科实习

医院实习各科实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实习各科实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院实习各科实习

医院实习各科实习范文第1篇

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热爱儿童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同时要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能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多说“对不起”,是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儿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特别是对于小儿头皮针的穿刺技术,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断的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能勤于、善于观察患儿病情,从而及时地掌握病情变化,作出准确判断。总之我觉得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离去,渴望在学习中成长,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飞翔的白衣天使

1.实习前对心内科的一些基本操作要掌握,如做心电图、测血压、心脏的体格检查等,不要小看这些,以最简单的测血压为例,很多人都没有规范的掌握。

2.搞熟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书本知识,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冠心病等;然后再在临床上将上级医生的诊疗方案与书本相对应,看看如何与患者个体结合,不懂就问,水平会提高很快。

3.学会一些急诊处理,如高血压急症、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等,急诊的东西会处理了,后面慢的也不用着急,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呵呵!

4.还有就是,医生不光要掌握高超的医术,同时还要很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与同事,平时多学学上级老师的沟通、谈话方法和技巧,等到真正工作了会很快上手。

这段外科的实习经历,其中复杂的滋味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酸甜苦辣,无论是什么滋味,都挺值得回味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了几个不错的朋友,或许这比书本更有价值吧

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在心内科的实习很快结束,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温故而知加强了巩固和提高;其次,在临床放面学到了新的知识和处理方法。总之。经过在心内实习,是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我一定把学到得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并不忘记老师的教诲,不断地学习进步。

医院实习各科实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困境和弊端;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新设立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现状

文章所说的应用型学科是指当前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为适应时展普遍设立的众多应用型、实用型学科。由于这些学科立足于社会改革实际,努力培养具备较强综合协调能力和广泛适应性的应用型符合人才,它对人才的培养显得更加具有综合性、复合型特征:既要掌握现代应用学科的基本原理,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等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灵活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强调人才综合应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更加复杂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基于应用型学科人才就业岗位的重要定位,他们需要了解当今企业或政府机关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真正培养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完整的思想结构的人才。

另一方面,从这些应用型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理论知识已经不再适应或者能够科学的解释、解答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因此新的形势要求应用型学科教育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重视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是连接高校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桥梁,所以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重视知识与实践结合显得更加重要。

从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经验来看,他们开办应用型学科的历史较短,办学经验不过丰富,现在借鉴的一些重点院校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自身培养的客观实际。由基于此,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改革和完善应用型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制定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其重要。

二、当今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的困境和弊端

应用型学科教育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式人才,它的培养方案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符合企、事业单位对现代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所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这些特点: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突出实用性,具有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与执行能力。但是,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学科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它的应用型和综合性,开设课程繁杂而且没有完整的体系,很多学生即将毕业仍然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这用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的差距导致当今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陷入严重的困境和弊端:

(一)办学思想模糊,定位存在偏差。办学思想模糊,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应用性学科中的地位认识不够清晰,由于办学定位不能适应市场变化需求和学校管理体制滞后,导致教师的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的比例过少;一些院校对实践教学研究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具体现在少安排或基本不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

(二)实践教学方式单一、落后。这些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过度重视理论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环节薄弱。由于学校和教师对实践内容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错误的对待实践教学,形成上课听听,考前突击背背、考后基本忘记的现象。

(三)实践教学硬件薄弱,缺乏有效支撑。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学科都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是这些专业实践缺乏良好的现实环境支撑,进而导致一些实践教学课程因得不到相关辅助课程的支持而效果欠佳。另一方面,一些学科需要相关的模拟管理实验工具,而这些工具软件由于成本较高,或者普及率较低,在一些课程中没有及时应用,从而制约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案例教学模仿照搬,实施效果不好。MBA案例教学在国内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改革中受到普遍的应用,但是地方性本科院校没有认识到普通本科学生并没有企业实践的经历,他们不同于MBA学员,对众多案例的理解程度大打折扣,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五)学生课外实践效果不佳。课余时间学生开展与专业有关实践的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基于现实的原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是太高,例如很多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各个方面的支持覆盖面窄,诸如创业计划、创新基金等方式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参与实践的程度和范围很有限。

(六) 学生专业实习没有有效推动实践教学效果的巩固。应用型学科实习要求学生深入企业管理一线,了解并参与具体工作实践,但是由于集中实习时间紧迫或者没有合适的企业真正接受学生去实习,导致学生课内实践理论知识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成果。

三、推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实践性学科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是保证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而应用型学科的实践教学改革经费不仅仅包括学生缴纳的学费和政府、学校拨款,学校还应该积极获取第三方支持,例如寻求企业赞助、社会基金会支持,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质服务;其次,设立专心资金专项使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大社会各界捐赠资金的管理力度,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第三,建立和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对口单位和部门签订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协议,使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应用性学科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尽力从校外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通过现任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周期性培训计划、兼职交流制度等途径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创造各种条件促进更多(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7页)教师积极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心智模式的转变,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1)基础素质培养体系:这个环节集中在大一阶段,配合大一学生课程设置,通过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数据方法和规律的掌握。(2)专业素质提升体系:集中在大二阶段进行,通过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掌握各专业知识的能力。(3)综合能力提升体系:集中在大三阶段进行,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的实践技能,突出体现在学生应用管理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创新能力提升体系:集中在大四阶段,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我设计论文题目和调研课题,认真进行实践调研考察,独立撰写调研报告和毕业论文,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培养学生重视课题的设计,自己独立开展研究、组织管理工作。同时,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科技服务、农村培训、社会调查、农村调研为重点,有文化下乡、政策宣传、参与科研等多种形式。组织好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进而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重视传统理论教法的创新,理论教学方法中加强实践成分的比例。一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有关实践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积极探索符合本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学环节的安排必须与实践教学和教学创新相结合,大胆使用质疑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性、独立式思考:首先教师积极营造思考环境氛围:鼓励学生自疑,让学生学会提向;引导生生相疑,争辩讨论;形成师生互疑教学相长;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再次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设疑,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针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质疑。最终形成学生顺向质疑、联想质疑、综合质疑;通过总结、启发导引,实现从事例中引出理论问题,将实践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有效解决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的“瓶颈”,是推动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提升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学科实践改革,既要重视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继承,又要大胆引进现代实践教学新理念,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和师资投入,重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系完善。

参考文献

[1]周鸿,韦海鸣:《地方性师范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高教论坛》,2008年5期;

医院实习各科实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09-04

新建本科院校依据其历史发展优势、现实竞争需要和自身基本特征,大多数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新建本科院校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但仍未脱离学术本科固有的模式,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来设计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吻合度较低,尚未形成自身特色。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及其基本特征

(一)办学定位

为主动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结构性调整。从1999年开始,新建本科院校近300所[1],占本科高校总数的1/3以上。这些新建本科高校基本上是由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单独或合并升格而成,有较好的举办技术教育的基础。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举办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极少数学科基础较好、科研成果丰厚、师资力量强大的新建本科院校按照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办学。

(二)基本特征

相对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老本科院校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在人才类型上,新建本科院校举办应用型教育,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具体工作为:现场工程师、生产技术工程师、管理技术工程师,负责生产一线的工艺、设备维护、监控、营销、售后服务等相关技术指导、管理服务等工作。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特点。对于工科类专业要以科学为基础,以工程为背景,以技术为核心,培养将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建造物的技术人才,即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都要体现技术应用型特色。

在专业设置上,主要面向职业、职业群或技术领域,根据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要求、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体现职业取向。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及智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既要求比技能型人才有更宽泛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比学术型人才更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根据毕业生所要从事职业的实际,开设足够的技术类课程,把学科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在适当范围,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实现“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导,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文件,对实践教学的要求逐年“升级”。《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从“要重视”、“大力加强”到“高度重视”再到“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工作重点的转移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着力点,体现出教育部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度关注。同时,四个文件中对高校实践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从一般号召、重视加强,到提出要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对实践教学具体的学分、学时作出规定,再到新增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要求越来越明确,内容越来越具体,措施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本科教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不同高校有不同表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以‘够用’和‘实用’为指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建立素质教育体系”[2]。“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以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为内容的素质教育体系”[3]。综上所述,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三个方面。

(三)实践教学是新建应用型高校科学研究的助推器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主要任务,但应用型高校也同样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多为地方高校,所以也就决定了其科学研究应以技术及其应用创新为主,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而实践教学正是新建应用型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助推器。教师可以结合实践基地的生产状况与企业共同申报课题,开展科研攻关,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助推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按照认知规律要求,以实践教学为主导,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密切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4]。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不再严格区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而是完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和岗位需求,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相融、交叉,不分先后,共同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打破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于人为划分而造成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也不再区分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有工程意识、工程实践经历以及一定的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的能力。如辽宁科技学院档案管理专业按照“纵向多层次,横向多模块,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档案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特色。

(二)教学与科研一体化

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历史优势。没有科研的教学会使教学没有基础,单纯的科研会使学校脱离人才培养的宗旨,二者相分离也难以很好地实现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功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坚持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这是由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决定的。教师进行应用型教学的过程,也是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的过程,反过来,教师将应用型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应用型教学过程,将极大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思维的培养极为有利。如辽宁科技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学校现代化的测绘仪器设备,共同开展测绘工程项目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学生不但对测绘施工过程的组织、管理了如指掌,对学科前沿知识和测绘仪器的发展都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而且较好地掌握了现代测绘技术,毕业后即可投入测绘工作实践,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传统教育往往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独立,但由于其过于单调而效果不佳。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根据毕业生的岗位需求、职业特点、工作类型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明显提升育人效果。如辽宁科技学院会计学专业紧密结合会计人员政策性强、性强的工作特点,结合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开展符合专业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遵守法规,不做假账”,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一体化

现代企业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优化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职业元素,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更早地了解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从而自觉地以此为标准来提高自身修养。如辽宁科技学院冶金工程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共同开发了炼钢模拟仿真系统,模拟转炉吹炼多品种合成钢水及生产合格钢坯的全过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使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炼钢理论应用及炼钢生产实践的全过程。采矿工程专业在实行数字化矿山系统模拟仿真基础上采取全真模式,实现矿山生产全过程的模拟仿真实践,然后再到矿山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矿山生产各技术与管理环节,初步具备冶金矿山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素养和意识,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受到矿山的高度评价。

(五)教与学和谐互动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的作用,而忽视“学”的能动性。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精心设计,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出来,将教师教的目的与学生学的目的、教师教的手段与学生学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六)专业教育与课程教育紧密结合

专业教育特指对学生所学专业基本情况、未来从事职业等方面的教育。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被大多数高校所忽视。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从而失去了目的性。对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同样如此,如果不了解其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起来也就非常被动。因此,要高度重视专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及每一门课程之前,就基本了解、认识所学专业的发展概况、历史、现状与前景,知道学习本专业后将来可以从事的工作,可能面向的工作领域,熟悉本专业的发展前沿、领军人物,知晓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参考书目、相关论文、设计、案例,了解本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从而调动其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邓晖.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力度[N].光明日报,2013-03-08.

[2]孔繁敏,郭淑敏,等.建设应用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7-50.

[3]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1):66-69.

[4]胡国柳.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2-08-24.

Analysis on the Reform of Integrat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LIU Zhan-wen, CONG Shu-lin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Benxi Liaoning 117004, China)

医院实习各科实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视唱练耳课程 教学改革 分析

由于音乐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因此对于人才的健康、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加大对音乐教学的重视,还应当意识到自身同音乐专业院校相比,教学中呈现的不足,从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做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从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意见,希望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一、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方面

同专业音乐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生专业能力相对较低,来自各地的学生在专业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对视唱练耳课程非常陌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价值理解不够深刻;还有部分学生以理论基础课程的形式看待这门课程,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对曲谱进行充分的掌握,能够进行辨识、唱谱即可,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学习上。

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展开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应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其进行引导。日常教学中将该门课程作为对学生音乐基础的培养课程之一,并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仅仅认为视唱练耳课程是简单的视唱和听写的学习。该门课程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教学方法方面

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在积极进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课堂教学严重缺乏实践性、趣味性,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长时间的学校过程中失去学习兴趣。事实上,视唱练耳课程需要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特殊的方式来认识音乐语言,并从中感受到精神上的享受以及构建一种全新的音乐思维。

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师基本上都拥有相对专业的技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方法的利用,导致教学以展现自身技能为主,尽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产生一定的认可,但是,却无法掌握提升自身技能的真实方法,这是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二、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新时期,在运行视唱练耳课程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其内在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才能够将视唱练耳课程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视唱练耳课程的功能向学生进行全面的介绍,引导学生在重视提升自身视唱能力和听写能力的过程中,还应当加大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能力;其次,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在进行视唱练耳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以理论讲解和自身演习为主的教学理念,而是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在对理论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自身的即兴创作能力、内在素养等都能够有所提升。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小组教学法的应用。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同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相比,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在日常进行视唱练耳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专业性过强的训练,通常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对技能学习的信息和质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引导,在较小的学习范围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交流和沟通,从而对于提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合并教学法的应用。当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了对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后,为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演奏之前学习的内容,并同学生一起对演奏作品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主体以及精神进行充分的了解,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处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质量。

例如,在对视唱C自然大调2度音程和练耳单音听记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3度以内的单音听记进行充分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对教师弹奏的一组单音进行辨识;在黑板中写下4小节简单旋律,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大胆的进行视唱;接下来还应当引导学生共同对一组3小节的节奏进行模唱。这一过程中,小组教学和合并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引导其在复杂化的社会思想基础上,逐渐树立属于自己的、健全而高尚的品格。在这种情况下,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在运行过程中,应加大音乐教学的力度,而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主流课程,应当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应对自身开展视唱练耳课程课程中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从而为提升我国人才的综合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红梅.高师院校《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3).

[2]苏敏.关于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医院实习各科实习范文第5篇

一、我国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结合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造成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理论讲不透、实验做不好、学得不扎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思想上都不够重视

从目前的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职业院校理工科教学的传统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像机电一体化这样的课程,理论课本来就比较晦涩难懂,加之实践实训比较少,学生学到最后完全没有系统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因此必须要逐步加强实践实训。从体制上来说,师生自身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教师认为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重,往往疲于应付授课;而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知识的理解比较吃力,往往兴趣不大,加之实践实验时间较少,最后将实践实训流于形式,因此,师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是目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现状。

2、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不合理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包括很多技术内容,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的内容过多过深奥,理论课时数太大,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而且内容陈旧。还有些学校脱离实际情况过高地制定了课程标准,导致教学与实践相背离。现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和社会上用到的知识相差很远,很多学生学习了很多知识,可到了社会上去无从下手。相关机电行业和企业很少参与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制定,这也是导致职业院校机电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3、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

由于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所开设的实验,往往实验设备体积比较庞大,集成度较高,价格昂贵,因此很多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实验所配置的实验设备都是很简单的,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也在进行教学改革,增大实验实践课程量,但是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仍然或多或少的存留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子。

二、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充实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手段

在对机电一体化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我们提倡应当根据各个院校各个专业自身的专业特色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添加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尽量弱化传统实践模式中的演示性的或验证性实验,加大动手实践实验及综合性实验内容,并和理论课程对应起来,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实践实验,这样更容易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和技能。

2、重视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任何课程都需设置考核环节,同样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也需要考核,考核环节也是学生最为敏感的环节之一。传统的机电专业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是出勤考查、实验报考考查以及最后实验考查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考查考核方式不能够考查出学生的完全实践能力,只能够从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学生考核打分,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合理,就需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对于机电一体化实践课程的考核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是应该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灵活的设定考核方式,采取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考核。简单的演示性或者验证性实验,应当减小考核的比重,而对于综合实验及动手考查较为全面的实验,考核比重就应当加大;另一方面,还可以灵活的采取口试笔试、现场提问、课程设计、综合课程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而是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加大机电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对于机电一体化这样的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直接关系到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成果,而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也取决于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各院校要想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加大对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机电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践项目的开设依赖于实习实训基地,而目前多数机电专业课程依赖于金工实习的相关设备,因此对于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必须要加强具有机电一体化特色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建设力度,为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及其专业的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实习实践动手机会,以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