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扶贫具体

幼儿园扶贫具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扶贫具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扶贫具体

幼儿园扶贫具体范文第1篇

一、学校基本概况

xxxxxx为全县教育文化大乡,全乡现有人口约   万人,下属行政村  个。xxxxx学校下设九年一贯制学校  所,完全小学  所,幼儿园  所,教学点  所。2018年9月统计,现有教师   名,学生,    名(幼儿园   名,小学生   名,中学生   名)。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   人。无辍学学生,适龄幼儿均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二、深入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

1.学校紧紧围绕“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做到政策宣传全覆盖,资助对象无遗漏。”的工作目标,全力做好辖区内学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确保应助尽助、应补尽补,一个不少,一项不漏,实现不漏一人不错一人。

2、扎实做好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及时发放资助政策明白卡、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宣传单、中职学校学生资助、“雨露计划”资助资金告知单、资助资金告知书等,确保了学生及家长对政策、资助资金发放知晓率达100%。

3、扎实做好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工作。认真摸底,准确提供校内住宿生信息;规范审批流程,确保在册贫困户子女寄宿学生100%享受;复核、公示、上报后严格按规定发放,确保了知晓率达100%。

4、扎实做好学前儿童资助工作。认真摸底,规范流程,确保在册贫困户子女100%享受资助政策;经复核、公示、上报后严格发放。,确保知晓率达100%。

5、扎实做好生源地助学信用贷款政策宣传工作,动员在册贫困户家庭积极办理相关贷款(力争贷款比例达80%以上,最少不得低于80%),协助做好贷款申请工作。

6、切实做好本乡户籍在县外就读的贫困户子女资助摸底工作,发放资助资金告知书,确保知晓率100%。

7、根据县教育局安排,配合各普高、中职及县外学校及时送达学生资助告知书到贫困户,确保享受资助政策知晓率100%。

8、广泛开展辖区内教育帮扶工作。中心学校组织九年一贯制学校辅导各小学、幼儿园、教学点广泛开展结对帮扶,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辖区内均衡发展。

9、及时与乡扶贫办及各村对接,做好贫困户子女在校生的动态调整和已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信息登记、记入扶贫手册工作。

三、控辍保学讲实效

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做好了适龄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工作,及时了解掌握了本校流动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去向,督促家长及时办理学生异动相关手续,全面加强学生学籍管理,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全部按时返校。同

四、扎扎实实开展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

1、改善生活条件。深入贫困户,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结合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出行、吃饭、穿衣、住房、子女上学、就医等“两不愁三保障”方面问题,帮助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

2、发展增收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和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努力探索构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3、提高幸福指数。坚持物的扶贫与人的扶贫有机结合,把改善贫困户人居环境与提振精气神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业兴、家富、气神”,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幸福指数。

五、组织保障

1、中心学校校长是学校精准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全乡教育扶贫工作的部署、落实、监督、问责等工作;分管教育扶贫工作的中心学校专职副书记、各校校长、各教学点负责人、幼儿园园长是教育扶贫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负责相应范围教育扶贫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监管;其他人员为教育扶贫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负责对应工作的组织实施。

幼儿园扶贫具体范文第2篇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提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规模与内涵相统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从理念、制度与法制、实施三个层次建设:第一,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理念建设是一个上位概念,包含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自身的内涵、目标和定位,也包含公平观、福利观、儿童观、教育观等观念的理解,它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第二,制度与法制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中间层面,包含各级政府学前教育规划、政策、相关标准、法律等,它是理念的细化和具体化,是由理念向实践的过渡环节,对实施起着目标、监控和评价的作用。第三,实施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层面,它包含幼儿园园舍建设、玩教具配备、师资配备与培养培训、幼儿教师考核激励以及薪酬福利、幼儿园课程建设与质量评价、幼儿园经营与管理等。它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决定着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质量、效用和水平。总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应从理念、制度与法制、实施三个层面科学论证、系统筹划,形成三个层面相互融通、密切结合、完善一致的体系系统。

布局合理

2010年10月29日至30日,刘延东考察武汉育才幼儿园时指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承担责任,科学规划布局,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合理布局,主要包括:

1.城乡学前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长期以来,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问题。城市学前教育的入园率、教育质量和水平都远高于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为此,《纲要》把“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列为三大任务之一;“国十条”也提出“努力扩大农村学前资源”。可见,建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公平、合理地分配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平衡。

2.区域布局合理

我国地域宽广,在文化、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性。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学前教育资源贫乏,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如2009年广西学前儿童三年入园率为52%,甘肃为22.2%,仅为5.94%。因此,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在政策层面必须考虑区域的平衡,给予一定政策的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西部、边远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区域平衡和公平。

3.成本合理分摊

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加上我国学前教育普及缺口较大,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由公共财政承担,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明确中央政府、省、市、县(区)、乡镇等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比例,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细化政府、家长成本分摊比例,完善资助困难、弱势群体的制度,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制度化、法制化、持续化。

建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确立学前教育地位,强化社会“儿童意识”

学前教育公共体系的建设过程是明确学前教育地位的过程,也是对全民进行学前教育法制、意识宣传强化大众“儿童意识”的过程。通过为学前教育立法可确立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强化学前教育在人终身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和监督政府责任的落实。在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宣传、普及和落实。做好上述工作,有利于进一步使公众认识到“儿童的权利”和“儿童的价值”,有利于全社会关注儿童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儿童意识”成为一种“公众意识”,使学前教育的发展由口号变成行动,由法制保障变为一种社会文化支撑,由政府行为变为国家行动,确保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有效、科学发展。

(二)有利于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困境,加快学前教育普及

建构和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加快学前教育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起到明确和监督政府责任的效果,落实和保障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支出,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持续化,保证普惠型幼儿园的建设,能够更好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例如,教育部颁发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教督[2012]5号)》以及同时颁布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从政府职责落实、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幼儿园园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发展水平等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督导,还设计了《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监测统计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单》,这对于落实《纲要》精神,明确和监督政府责任,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加快学前教育的普及必将起到积极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保障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学前教育的普及必然是保证质量、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普及”。然而,学前教育属于“信任品”,使得家长事前不能获得幼儿园质量和价格的完备信息,事后也不能对幼儿园教育服务质量进行验证,决定了学前教育市场提供机制在保障学前教育质量方面存在严重的先天缺陷,从而诱发各种质量问题[3]。因此,学前教育产品的供给只能是政府,也只有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才能真正保障学前教育质量和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明确提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普及学前教育,就是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政府主导下大量“普惠型”幼儿园的建设,将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保障每个愿意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接受适宜的教育,实现学前儿童入园机会的平等;而国家制订的学前教育“西部计划”以及进一步加大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对促进社会公平、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将起到积极作用。

建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途径

(一)强化“儿童意识”,树立“儿童为本,质量为先”的理念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以“儿童意识”的普及深入为内在开端,否则,学前教育的发展只能是一种行政行为、政府行为,而不能变成大众行为、国民行为,学前教育发展的持续性、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就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同时,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保育和教育,其服务的主体是儿童,因而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必须有明确的“儿童意识”。因此,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要强化“儿童意识”,让“儿童为本”、“儿童权益最大化”成为一种大众意识,甚至演化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使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和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成为每个成熟公民自觉履行的基本义务。

(二)完善学前教育法制建设,保障学前教育事业规范、持续发展

学前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导致学前教育普及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前教育法规是国务院1989年颁布、1990年实施的《幼儿园管理条例》,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第四层级。直到今天,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尚未有明晰法律依据和保障,这是导致政府职责不清和政府责任履行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建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加强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把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制度化、法制化,使学前教育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通过立法应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政府责任,保障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监督学前教育的质量,使学前教育可持续、规范发展,从而实现有质量的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三)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学前教育作为社会公共福利事业,没有政府的投入,不可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保障。在理论层面上,学前教育的发展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核心因素还是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政府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学前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参与、主体多元,甚至还有学前教育社会化的提法,但这并不是为政府开脱责任,“而是要求政府发动广大的非政府力量,让非政府力量与政府共同举办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福利性,以及其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和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明确政府责任。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但公共财政收入的趋势是向中央集中。因此,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首先,应明确中央政府责任,然后责任层层分解,否则就会出现“财权上移,责任下移”、“上级政府请客,下级政府买单”的状况。不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具体责任,就会出现责任的层层下推,城市尚可承担,而学前教育发展最薄弱的农村地区将由财政收入自身总量较小的乡镇政府承担最艰巨的责任。这不仅会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难以实现平衡,也会出现责任由乡镇政府向幼儿园,乃至向家长转移的趋势,从而最终导致学前教育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丧失。明确政府责任,加强公共财政投入,是建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

(四)扶贫扶弱,建构“公平有效”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学前教育公益性和福利性的属性,以及它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作用,决定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要以“公平有效”为原则。罗尔斯曾提出两个公平正义的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例如财富和权利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尤其是给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根据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原则,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一方面要使所有适龄学前儿童平等地享有学前教育机会和资源,并承担相同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关照社会弱势群体,如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家庭的儿童以及孤儿、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我国为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帮助处境不利儿童已作出较大努力。《纲要》提出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国家也在“十二五”期间安排中央财政拨款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但是,从建构“公平有效”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来看,各级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扶弱力度,建立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拨付固定比例的贫困家庭和残障儿童学前教育资助金;要尽快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学前教育弱势群体进行捐赠,明确公办幼儿园扶贫、扶弱的责任,加快“普惠型”幼儿园的建设,使每位适龄儿童公平享有同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加上我国学前教育历史欠账较多,决定了近期学前教育不可能完全由公共财政支出,短期内仍要遵循“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就是说,根据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学前教育的发展不能只依靠政府,也不能只依靠家长,应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政府应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承担主要责任。同时,要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比例、公办幼儿园比例和公办教师比例,逐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六)建立政府主导、主体多元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需求

幼儿园扶贫具体范文第3篇

郝远副省长从四个方面提出了2012年全省教育工作的重点目标和任务:

一、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纲要实施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要健全完善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工作机制。研究建立我省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考核指标体系,分年量化分解;要将《纲要》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各市(州)、各职能部门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二,要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14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第三,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督导指导。要对纲要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督促检查;要总结经验,梳理问题,咨询决策,营造氛围,推进工作。

二、深入学习领会省委研讨班精神,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一要增强主动作为意识。克服“等、靠”思想,树立“争、抢”意识,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争取国家更多的倾斜和扶持。二要增强项目落实能力。三要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发挥教育基础性资源优势,扎实推进“联村联户、

为民富民”行动。

要“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通过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形成扶贫“造血”功能。

四、认真落实政府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为民办实事工程。今年,省政府工作任中教育系统牵头的有15项任务,6

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两项指标列入2012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考核指标。一是抓好学前教育发展,今年内在全省建设400所幼儿园,招聘1000名幼儿教师;二是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抓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职普招生数达到大体相当,在58个扶贫县实现中职免费教育,建成10个集团化实训中心,20个国家示范校,四是抓好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五是抓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六是抓好校车安全工程。

白厅长全面总结回顾了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成就经

验,提出了2012年的主要工作:

第一,在营造和谐安全稳定氛围上要花大气力。要加强和改进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大局。

第二,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上要有新突破。要紧紧把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历史机遇。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第三,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上要有新举措。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要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要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在促进教育公平上要有新成果。要深入开展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要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幼儿园扶贫具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贫困学前儿童 游戏缺失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69

Abstract Playing gam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Preschool children in poverty is facing serious problem of lacking of games. This paper will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family, kindergarten and society specific analysis the reason of this phenomena and discuss on the coping strategies .

Key words poor preschool children; game loss; influencing factors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一种内源性、自发自愿的社会活动。学前儿童游戏虽无明确外在目标,却在发挥趣味性的同时,对其身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功能性作用,早年游戏缺失不仅会对学前儿童产生即时伤害,还会对儿童未来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相较于一般学前儿童,贫困学前儿童的游戏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保障。

1 贫困学前儿童游戏缺失现状

研究表明,贫困的测量常以个体收入或消费水平低于满足基本需求所必需的最低水平为基础。①那些父母或主要抚养者收入水平低于贫困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职业声望不高的学前儿童,往往体验着游戏活动的缺失。

贫困学前儿童的游戏缺失突出表现为游戏时间的减少以及父母的低参与度。一项针对河南某公立幼儿园与某乡镇民办幼儿园的调查表明,在贫困学前儿童集中就读的乡镇民办幼儿园中,仅小班学前儿童游戏缺失率就比城市公办幼儿园高出10个百分点。②另一项对贫困学前儿童的调查表明,27.1%的贫困学前儿童母亲陪孩子游戏时间不足1小时,近30%的贫困学前儿童父亲每天与学前儿童游戏时间尚未超过0.5小时。③

游戏还常被视为一种服务于学前儿童学习活动的辅助手段存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那些由教师预先编制好的游戏活动常作为传授知识技能的手段向学前儿童的自主性游戏活动中渗透,游戏活动的工具性、功利性增强使其逐渐丧失了本体价值。此外,贫困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越来越倾向于单独的室内活动,游戏的群体化水平也随之降低。

2 贫困学前儿童游戏缺失的影响因素

2.1 家庭层面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乐园和安全基地。家庭收入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物质基础,基本物质条件不达标的贫困学前儿童,其生理、心理发展均受阻。具体来说,贫困对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父母缺乏能力为子女提供一定的物质保证和社会文化资源两方面。

首先,富裕家庭的父母收入水平较高,有能力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玩具、书籍。相比之下,贫困学前儿童父母首先要解决的却是基本生存问题,当衣食住行缺乏保障,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便不在优先考虑之列,贫困学前儿童体验着物质资源匮乏所造成的游戏活动缺失。其次,贫困学前儿童父母的社会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匮乏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贫困学前儿童父母组织各类社交活动,导致贫困学前儿童较少参与带有群体性质的游戏活动,合作游戏的减少与独自游戏的增多致使其游戏活动出现群体性弱化现象。

此外,父母的认知误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一味追求玩具的高价格与多功能,忽略了自己本身就是儿童游戏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这使贫困学前儿童父母,更少参与到学前儿童游戏中去,造成了贫困学前儿童对游戏活动的极端被动,亲子游戏的缺失使其游戏活动进一步受限。

2.2 幼儿园层面

幼儿园是学前儿童频繁活动的场所,受经济劣势影响,贫困学前儿童入园准备水平较之一般学前儿童来说普遍偏低,在刚入园时,其各类技能与其他学前儿童相比,相距甚远。面对低入园准备的学前儿童,幼儿园只能竭尽所能地弥补其各种劣势,贫困学前儿童大量游戏时间被剥夺。

同时,游戏的娱乐功能也遭到了弱化。有学者指出,我国幼儿教育的实践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超前化、小学化、学科化的狭隘功利主义的倾向和弊端。④可以预见,这一弊端在贫困学前儿童身上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鉴于贫困学前儿童的低入园准备水平,幼儿园中的游戏活动已逐渐成为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通过组织带有教育目标的游戏活动,巩固课上所学,旨在提升学前儿童的智力水平,为升入小学打下一定的文化课基础。这一举措不但使游戏活动的功利性增强,还违背了游戏的自身价值。

2.3 社会层面

社会普遍认为“勤有功,戏无益”,“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传统观念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依旧盛行,尤其在贫困群体中,望子成龙的期盼与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根深蒂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错误认识和对儿童学习成绩的追求,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贫困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在生存环境方面,不同经济地位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不同水平的社区里,这就意味着学前儿童遭遇暴力和危险的可能性大不相同。贫困学前儿童所在社区基础设施老旧,公共户外场所欠缺,加之社区周边安全性能较低,学前儿童一旦离开父母的监管保护,游戏的安全性便难以保障。户外游戏不得不被室内活动所替代,上网、看电视成了学前儿童娱乐的主要方式,群体的合作游戏被个体的独立游戏所逐渐取代,游戏的群体性弱化。

3 贫困学前儿童游戏缺失的应对策略

由于贫困学前儿童游戏缺失成因的复杂性,且诸多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过分简单化的解决办法并不能有效缓解贫困学前儿童游戏缺失现状。比如,一味鼓励居住在贫困社区的学前儿童进行大量户外活动却不改善其生存环境,这种做法显然不够合理。因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家庭层面,需在纠正贫困学前儿童父母错误认知的基础上,强调亲子游戏的重要作用,鼓励贫困学前儿童父母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促进亲子游戏活动的发展。首先,作为父母需要明白,不论收入处于哪种水平,都有义务花大量时间陪伴学前儿童进行各式游戏活动,有义务充分参与,促进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提升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其次,父母应意识到,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包括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对智力及学业准备水平的一味追求,不但不利于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其心理造成较大压力,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父母可在闲暇时间,利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玩具,如布偶、球类、跳绳、积木等组织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在捉迷藏、丢手绢、下跳棋等简单的游戏活动中增强学前儿童体质,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促进亲子沟通与交流。

幼儿园方面,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意识到为培养优秀的下一代,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学习和健康发展的需求应优于提升其学习成绩的需要。这就意味着,教育工作者们应从课程安排与制度规定等方面为贫困学前儿童制造大量的游戏机会,让他们充分享受游戏和休息时间,从而使身体、认知、社会等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学前儿童从内心认可幼儿园生活,并乐在其中。具体来说,幼儿园可适度减少不必要的课程设置,增设大量团体游戏,并利用专题讲座、家长讲坛等形式,向家长讲解亲子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介绍亲子游戏内容,分享丰富的游戏资源。此外,幼儿园还应加大运动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学前儿童提供安全便捷的游戏场所。

社会层面,一方面需从社区入手,加强资金投入,完善贫困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努力打造适合学前儿童游戏的安全社区环境。同时为贫困家庭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招募志愿者为贫困学前儿童提供相应的启蒙教育,以提升贫困学前儿童的入园准备水平,并为贫困学前儿童的父母提供接受再教育、再就业的机会等。

另一方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借助社会力量确保贫困学前儿童享有游戏权。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拨款,并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向贫困学前儿童、贫困学前儿童家庭倾斜,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发动社会团体、机构以及企业等社会力量,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和执行政府扶贫开发项目,建立各组织与政府间有效沟通渠道,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贫困学前儿童发展的良好氛围,使贫困学前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促进贫困学前儿童游戏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⑤

总之,所有学前儿童均享有游戏权,都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塑造健康体格,发展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完善人格品质。全社会包括家庭、幼儿园、社会在内都应竭尽全力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游戏环境,促使学前儿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与培养模式研究” (编号:JC13 CB08)的研究成果;2015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身份转换儿童’的社会排斥研究”(编号:L15BSH 005)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⑤张卫,李董平,谢志杰.低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前儿童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104-118.

② 郭静静.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前教育中游戏缺失的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23):58-60.

幼儿园扶贫具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鼓励交往;移情训练;榜样示范;借助游戏;家园合作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也包括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亲社会行为其特点是使他人乃至整个群体获益,并能促成交往双方的和谐关系。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像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等这些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人必备的品质。因此,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于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幼儿学会分享学会爱,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五个策略:

一、鼓励交往

柯尔伯格创立的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理论十分强调认知的影响,他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把亲社会行为与自我享乐相联系;具体运算阶段――把别人的合理需要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依据;形式运算阶段――开始理解并尊重抽象的亲社会行为规则,更多地考虑亲社会行为接受者的利益。我认为,这三个阶段都离不开幼儿正常的交往,一定意义上说,交往对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同伴交往。通过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同伴交往不仅有助于幼儿认知技能的学习、情绪安定和愉快,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了与人相处的社会技能。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不妨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孩子们创造交往的机会,如鼓励幼儿参与扶贫助困手拉手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交往中增长才干,培养良好品质,树立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亲社会行为。

二、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即让自己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引导幼儿采纳他人的观点,使幼儿能够更好的从他人角度出发,获得情感共鸣,并逐步摆脱自我中心,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的举动。移情训练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它会使幼儿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我们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移情线索和情感信息,使他们能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而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亲社会行为。

三、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幼儿也能习得某种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幼儿置身于社会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幼儿多次观看别人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培养其亲社会行为。

因此,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或在幼儿园教育中,应为幼儿树立榜样,以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四、借助游戏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幼儿与同伴互动的主要活动形式,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手段。幼儿在游戏中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从而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学会与别人交往的正确方式。

游戏为幼儿发展社会性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同时也为幼儿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表现亲社会行为的平台,我们要多开展各种角色游戏、音乐游戏等,让幼儿体会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的同伴交往,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五、家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