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深入社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通过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达到相互了解、融洽关系、增加感情的目的,为以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保证计划及措施正确有效、快速的落实。(2)运用护理程序找出个人、家庭、及社区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针对问题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处方,并印刷成册,为下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3)与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配合我们深入社区家庭,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提供固定的宣传教育园地,为创建健康教育宣传栏作好准备。(4)与辖区内的学校、厂矿、社会团体(如助老联合会、老年大学)取得联系,配合我们开展专题健康教育讲座。

2健康教育内容

2.1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并符合社区的特点,它是老人、儿童、妇女及康复期患者的聚集地,因此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这些人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饮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针对目前中国的健康状况,疾病谱的特征与有关国家政策,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传染病、职业病及慢性病的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意外事故防治,自我保健、食品与营养卫生、环境与健康、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等。

2.2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单位,也是我们社区服务的重要场所和对象,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家庭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内容有:疾病的防护知识、用药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锻炼保健知识、计划生育知识、突发事件的处理常识、康复技能等。

2.3患者的教育主要在社区门诊及家庭访视中进行。教育的内容为: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存在的护理问题、应采取措施、避免诱发因素及增加家属健康知识的教育。

3健康教育的实施

3.1健康教育处方的实施根据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年龄层次、所患疾病及存在问题的不同,我们选择预先印制的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他们,并逐条进行讲解和指导,以保证其正确实施。

3.2健康教育园地的利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宣传园地的作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对家庭生活中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烫伤、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给予详细讲述。对教育园地内的内容每季度更换一次,对重要常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3专题健康讲座的举行社区居民应根据其需求(如反应多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突然发生的问题)、根据发病的季节、根据突发流行疾病及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进行专场讲座,每季度为老年大学的学员举办专题健康讲座,每个学期为辖区内的学校举行一场儿童期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根据厂矿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进行职业性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讲座。

3.4建立健康教育咨询室设有咨询电话、电视机、影碟机、各种健康教育杂志等,安排有专职的工作人员随时接待个体和群体健康咨询工作。播放健康知识片观看,以便更形象、更生动地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传授。

(1)领导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家政策和社区各部门的重视、各单位的支持、协调与配合是顺利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获得成败的关键。社区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单靠社区工作人员是不行的,应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合作,人人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准备工作和社区服务人员熟练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全面的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是搞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3)密切了工作人员与社区、群体、家庭及个体的关系,从而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不良的行为方式,也使我院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迈进。

(4)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川。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千预,帮助他们掌握了医疗保健知识,树立了健康观念,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社区内的发病率、残障率和死亡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群体健康水平,减轻个体、家庭和社会负担。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4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面临挑战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形成让我们面对严峻的养老现状,“未富先老”加之人口众多、发展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使得我国养老问题更为复杂,解决困难也更大。传统观念主导下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然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创建并完善新型社会养老体系则是当下改善我国养老现状、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之策。

论文关键词 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养老

据我国民政部的统计,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 我国居家养老的现状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采用居家养老的方式,这是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所延续的家庭养老的模式。中国一直缺乏有效的社会养老机制,养儿防老是中国人最传统的观念,居家养老是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存在天然的优势。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老有所养。但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居家养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快速的转型。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很多产业工人,人口流动成为了常态,人口跨区域的流动使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增大,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社会环境去陌生的环境生活,另一方面子女还缺乏应对高成本的生活支出,这使空巢老人增多,居家养老破灭。其次,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使居家养老雪上加霜。传统的大家庭被小型的核心家庭所代替。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养老的重负都压在了独生子女的肩上。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使独生子女在面对养老重任时力不从心。《中国青年报》对独生子女赡养父母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74.1%的人表示工作生活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68.4%的人表示要同时负担多位老人的养老;50.1%的人表示居住在异地暂时没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身边;42%的人表示不同城市的老年人社保、医疗保险不能有效融合;37.7%的人表示对社会养老机构不放心。居家养老缺乏了家庭成员的支持,该模式必然徒有形式,家庭养老的功能丧失。因为缺乏家庭成员人力、精神、经济的支持,居家养老难以为继。即使勉强支撑,老人的养老的质量也很难如意。许多空巢老人患有各种老年性疾病,加之身体器官机能的衰退,许多日常生活性的事务都勉为其难,生活质量很低。我们国家又缺乏专业高效的家政服务和配套的公共服务,社区养老更是在探索之中。辅助居家养老服务的缺乏,使居家养老更是难上加难。

二、居家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

(一)传统观念的桎梏

社会的进步并没有使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同步转变。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浸下,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传统的家庭观念强化了子女对于养老的责任和义务,养老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项主要职能。家庭不仅仅是一个为老年人提供物质需求的场所,更是一个精神寄托的港湾。这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让老人们感到慰藉和舒心,人们认为养老是家庭内部的事,居家养老天经地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敬老的国度,民有敬老之情,官有奉老之礼,历代陈陈相因形成了千古不变之民纲。几千年的敬老养老的历史文化积淀,强化了这种美德,使其延续至今。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将自己年老的父母送到养老院是一种十分不孝的行为,养老问题在家庭范围中便习惯性的被强化了。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老人不愿离开家将自己的晚年生活托付给社会。

(二)社会养老体系的不健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养老服务青黄不接,存在不少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在社会养老方面的财政投入尚不足,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养老机构不够完善是老人不愿意住进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公办养老院和民办养老院在设施建设和服务上存在严重的两极化现象。公立养老院设施建设和服务均比较到位,可是想要住进去也得排队,通常情况下都是其他老人过世,床位才能空出来,因此长时间“一床难求”也让想要住进去的老人们一筹莫展。私立养老院能住,但是条件相对较差,并且收费颇高,动辄四五千/每月,这让拿着微薄退休金或养老金甚至低保的老人无力支付。同样的,养老院的居住环境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数千张床位,地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视野开阔、服务周到,而有的却只有寥寥几十张床位,环境脏乱、设施陈旧、空间狭隘、防暑及保暖手段有限、护理人员缺乏。而许多民办养老机构因为条件差不能满足老人需求,无法吸引老人入住,因此收入少甚至亏损,这样一来便没有充裕的资金改善机构内部居住环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的情况短时间得不到改善,私立养老院又因为经营中的困境而无法发展壮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们只好继续在家独居生活。除此之外,护理人员的紧缺也是公立与私立养老机构都要面对的难题。有数据显示,以我国老年人口的情况来看,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应该在1000万左右,但是目前这个行业中只有22万人,并且真正拿到资格证的也只有区区2万人 。大多数护理人员只负责老人的日常基础生活,对于心理安抚等专业性知识了解甚少,由于人手不足,通常都是一个护理人员来照料6、7位甚至更多的老人,如此一来,老人的生活质量必定是无法得到保证的。这就是为什么有钱的不愿意去住养老院,没钱的又住不起,从而导致部分养老院床位闲置。总之,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业在专业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都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必须有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

三、完善我国养老模式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推进社会养老

在传统社会,基本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以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家庭养老是人们的一个必然选择。在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社会,代际关系表现出以老为贵或尊老文化的强烈特征,而尊老敬老的理论基础则是孝。正是长期以来这样的文化思想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把老人放在家庭的中心才算孝,老人的晚年也理所应当在家庭里度过,如果说把老人送出家庭,让社会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那则是不孝的表现。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养老服务已从家庭内部转变为全社会性的问题。社会形态的转型和家庭结构变化都使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老人和亲属都应该意识到家庭养老的模式必须改变,社会养老应成为一种合理的模式得到接受。养老服务由私人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其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单纯的传统孝文化已难以涵盖,需要拓展,应培植新的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照护文化。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为思想注入新的血液,强化社会在养老工作中的责任,这其中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社区、志愿者等等,要明白养老并不是某一个家庭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要把社会与家庭的力量恰当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民的、社会性的养老理念,寻求最务实的养老方式,只有这样才有从根本上转变当前养老现状的可能。

(二)鼓励建立社会养老机构

现有的社会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龄人口不断增涨的需要,鼓励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是促进养老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现阶段,中国的养老机构正处在“公立难进,私立难营”的尴尬局面。要想使养老机构健康发展,政府需要发挥基础性作用。一是要整合现有资源,为养老机构场地提供方便,利用街道的旧厂房、废弃学校等,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租赁给养老机构。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给予老人公寓开办补助以及老人入住补贴,补齐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经费缺口,对养老机构的税收进行适当幅度的减免。三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机构服务,将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造和经营活动交给专业化组织去做,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在机构养老上的潜力。

(三)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养老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养老服务是基于一种社会分工的职责,有客观的规范和要求。因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服务不仅有专业性的要求,更要凸显人文关怀。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人和物两个方面来完善。首先是关于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的问题。政府应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机构开办与养老服务专业相关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护理、老年医学、心理康复、营养搭配等方面的专门性人才,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政府组织应制定从业人员的入职标准并进行资格考核,服务人员应持证上岗。政府机构应组织开展培训,推进养老护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养老服务业职工的薪资和福利待遇,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此外,完善机构内部的硬件设施也是不可忽视的。养老机构要按标准建设配套服务设施,适当增加床位、合理拓展空间、解决安全隐患、提供健身和阅读场所、改善就餐环境等。通过集团化经营强化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消防和防暑设施的完善。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管理模式,使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四)大力发展社区养老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肝移植10年成就与展望沈中阳(419)

肝脏移植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朱志军(421)

信息窗

世界首个血管抑制素抗癌新药上市(418)

水果树莓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为果蔬预防肝癌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汤月欣衣晓峰(448)

肝脏最怕的五种情况忠享(450)

俄罗斯将积极推进癌症防治项目忠享(464)

皮肤癌被证实遗传马寅(468)

“垂直传染”殃及胎儿伊凡(482)

知识窗

膳食不要太油腻合和(433)

数字医学方兴未艾伊凡(436)

日常生活中的抗癌食物(一)合和(456)

日常生活中的抗癌食物(二)合和(460)

器官移植伊凡(466)

癌症的诊断忠享(471)

论著

经颅多普勒对高血压病检测临床分析潘瑞洪(434)

创伤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意义杨万杰任朝来张如梅(437)

糖利平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肺通气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王海英王德惠(442)

学术论文

不同糖耐量人群血清E选择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刘艳韩影石节丽任郁龙雪徐福娟李瑞霞(446)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赡管炎58例治疗体会杜云有王金江杨洪德(449)

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98例临床探讨史博宏郭爽梁立娟(451)

医院管理

基于期酬的医院战略控制方法研究华夏医药 刘兰生(453)

RFID技术医疗安全信息系统应用病人医疗安全信息系统RFID解决方案魏健(457)

浅议网络版医院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安全问题史恩良(461)

护理研究

对急症留观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白洁(463)

CCU病房81例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观察和护理高宁程晔(465)

一例韦格纳肉芽肿合并心肌损害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胡欣(467)

综述

胰岛素类似物的临床研究进展王桂林(469)

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研究进展张连城(472)

当归芍药散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金贞姬杨长青(476)

病例报告

多模式CT指导下4.5小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例报告顾红菲董宏李斌魏健(479)

腹腔镜下盆腔取环术2例报告史博宏(483)

稿约

稿约(484)

医药园地

食疗不愈,后乃药尔——从古到今话食疗徐丽(485)

《华夏医药》刊登广告价目表(487)

2009国际华夏医药学学术大会纪实张永贤(488)

撰稿要求(494)

通向北欧友谊之旅——国际华夏医药学会北欧医学考察团活动纪实(F0002)

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目标的健康号码胡大一(313)

控制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王薇(317)

急性冠脉综合徵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陈步星谢文丽(320)

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与抗血小板治疗英勇(324)

脑血管病的预防鲍远程(327)

世界卫生组织颁布《WHO传统医学国际标准术语》张永贤(333)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WHO国际针灸标准穴位》张永贤(334)

关于韩国韩医的供求状况的研究李炫知[韩国]洪胜杓[韩国](335)

稿约

稿约(332)

美利用纳米技术检测癌细胞柳晖(342)

解决降脂西药配伍难题齐齐(351)

《华夏医药》刊登广告价目表(357)

可抑制食欲的激素维芬(371)

论著

肾上腺素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中的价值徐朝辉王久荣(343)

布托啡诺与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後静脉镇痛(PCIA)临床效果观察王久荣徐朝辉林林陈志勇王子千(346)

学术论文

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体会——附25例分析杨魁程兵(349)

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35例临床分析赵学军杨魁(352)

负压吸引套扎术治疗各期内痔239例疗效观察陈怒戈(354)

糖尿病足溃疡的皮办修复——附35例分析程兵尹军(356)

华夏医药 浅谈儿童单纯性肥胖李晓红张莹晖杨梦莉(358)

知识窗

中医养生与保健齐齐(353)

蔬菜不要带皮吃马因(383)

药业论坛

NIR技术在丹酚酸B提取在才质量监控中的应用刘岩张延莹张金巍(359)

医院管理

2000例门诊复诊患者未携带病历行为的调查徐霞(364)

护理研究

呼吸衰竭患者急救、插管、连接呼吸机的治疗及监测护理张绪红(367)

两种方法对老年护理病房院内感染现状的分析万晓芳应文君狄春明卫志华(369)

200例乳腺癌病人的情感障碍及疏导邢玉英谭玉莲伊秀英(372)

综述

CRT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徐刚张春辉聂文宝(374)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在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李智勇李仲宏(376)

《中医内病外治学》的继承与应用郝秋来(380)

信息窗

两种芬太尼鼻喷剂可明显缓解疼痛维芬(375)

会务通讯

2009国际华夏医药学学术大会邀请信(384)

在循证医学原则的指导下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綫胡大一(3)

补肾法延缓免疫衰老的研究沈自尹郑振(6)

合并使用ECMO和Drotrecoginalfa于重症病人的成功经验蔡宗博吴怡良余荣敏黄汉斌曹世明陈国勋翁国昌(9)

经颅超声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华夏医药 郎鸿志黄寿吾(14)

强度调控放射治疗合并同步化疗对下咽癌保存声带的贡献刘文山苏茂昌郭祥吉李辉(18)

颅内良性肿瘤之放射手术治疗黄全福涂献堂罗秀冠王高伦刘文山(23)

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断层造影于孤立肺结节的诊断效力——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的经验李永康孙辰明田雨生(25)HttP://

中医药在癌症治疗中的不可替代性及其正确应用策略王守东(26)

东亚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之间的交融和冲突洪胜杓李炫知刘长林(28)

会务通讯

《华夏医药》2006年各期重点内容预告(5)

稿约(64)

2006国际华夏医药学学术大会邀请信(70)

参观考察活动简介(71)

2005国际华夏医药新技术新管理高峰论坛会议纪要(72)

撰稿要求(76)

信息窗

女性心脏病常被忽略马因(8)

卵巢癌前先腹痛乔文(17)

中青年患囊性白内障增多闻之(24)

基因检测方法早期筛查大肠癌维维(51)

知识窗

述“药谷”闻之(13)

错觉帮助大脑--镜子疗法治疗中风维维(22)

胆固醇过低可致脑溢血马因(73)

国际交流

从中西医学探讨内经、难经、中藏经之三焦实质王人澍林昭庚张贤哲苏奕彰陈光伟谢庆良陈明丰(33)

提高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的疗效必走现代化道路缪植坚(41)

华夏医药 一指刀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王啸平(42)

针灸预防偏头痛的有效性和耐受性——与美托洛尔比较的随机试验DieterMelchart(45)

论著

迈普新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王鸿博(46)

不同生化标记物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的对比分析王艳黄敏(48)

剖宫产423例手术指徵分析李怡(50)

学术论文

EBS在血管外科急症手术的应用宁肇基(52)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穿通性外伤性前房出血118例张琼(54)

区域性白介素-2辅助免疫治疗对T3胸段食管癌的临床意义王志敏(55)

大承气汤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罗建华苏爱梅(56)

浅谈胃脘痛的分型论治王章云(57)

高原地区急性肾衰12例救治体会渠敬峰杨雪林(58)

钢丝环形捆扎治疗髋骨骨折的临床分析李管生龙坚刚李莉(59)

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邸旭李彩霞(60)

医院管理

谈抓好服务质量创建文明窗口的做法与成效温芳妹陈海涛关春保廖丽琼(62)

护理研究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王立波张东航张颖田甜冯新华(65)

医药园地

国内药品检验行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展望王萌(66)

临床经验

陈师运用乳核散结片辨治乳癖的经验刘晓聪黄从强(67)

病例报告

救治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道张丽红(69)

東菱克栓酶治療腦梗死36例體會华夏医药 李玉紅(16)

圖婷在預防化療引起胃腸道反應中的療效觀察與分析丁伶俐閻淑偉周曉秋(17)

YX-Ⅱ型牽引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500例王義學黄松王妮娜劉磊吉延文(18)

按壓牽板旋加火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趙輝德黄惠亮林宣趙宏達(19)

滴蟲性及念珠菌性炎局部治療550例觀察魯明珍陳光蓮(20)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妊娠臨床觀察張清秀謝成香(21)

中醫睡眠療法治療紅皮型銀屑病58例報告易愛茹閆凱夏冬青孫長柱(22)

急性創傷性液氣胸仰卧位胸部平片X綫分析徐茂盛黄向明楊文德林堆賢曾艷(23)

開博通與黄芪丹參注射液聯合用藥對糖尿病腎病治療的觀察降文蘭(25)

高血壓病防治前后的調查段燕霞(27)

医学教育

淺談醫學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楊連庚(29)

护理研究

手術室開展整體化護理的體會遲淑君(30)

食管癌切除術病人的護理張岩(31)

全髖關節置换術的手術配合遲淑君趙丹(33)

医院管理

华夏医药 預防醫院交叉感染的關鍵措施一凡(33)

讓醫保推動醫院管理王建國張東航(34)

實施醫療產業無形資產戰略依靠無形資產在競争中立足李金山(36)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香港社区卫生服务启示

一、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起因

1.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对卫生资源耗费提出挑战

香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地区之一,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80岁。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1996年、2001年、2006年香港65岁以上老人总数分别为62.9万、74,7万、85.2万,从这组数据来看,每5年香港65岁以上的老人就增加10万多人。到2006年,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2.4%。据预测,到2033年,香港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23万,占总人口的26.8%。因此,如此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为香港老年人卫生服务带来了难题。

2.社会保障的缺陷使老年保健面临难题

在香港,老年人的保障问题是社会福利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香港诸多社会问题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香港享有退休保障的主要限于公务员和专业人士,近百万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它产业的职工,大部分退休后是不能保障享有退休金的。同时,香港老年人还缺乏一些如医疗保障等重要的社会保障计划。

3,卫生工作前移(重视预防)和下移(重在社区)是健康低投入高产出的必然选择

香港身处中外文化混合的位置,服务发展亦夹杂着新旧经济的体系。在香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为公立和私营两个部分,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主要由政府开办和补助的卫生机构提供,而私营诊所主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社会的卫生服务需求量愈来愈大,在社会保障系统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香港转换医学模式,来保障老年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因为再富有的国家也支付不起日益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关口前移(重视预防)、重心下沉(重在社区)是政府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香港的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成效

1.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1)社区支持服务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支持服务依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暂托、家居照顾等一系列服务和支持,这些支持由香港政府提供,包括中心服务和家居服务两大类,它们之间相互承接,成为保障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手段之一。

中心服务包括长者地区中心、长者邻舍中心、长者活动中心和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提供的四类服务。其中,长者地区中心与长者邻舍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区支持服务。而长者活动中心和长者日间护理中心则为保持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卫生服务。

长者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而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以促进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中心鼓励老年人利用空余时间,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发展自己,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种社区、居家照顾和服务,不仅能为长者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更有尊严、更自信地生活,更重要的是,上门为长者提供服务的不同人员,会让长者特别是独居长者增加与外界、与人接触和沟通的机会,减少他们的社会隔离感和孤独感,有助于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长者日间护理服务是介于家居照顾和院舍照顾之间的一种服务,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那些日间家中无人照顾并且身体状况较为衰弱的老人。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个人照顾、护理、复康训练、健康教育、护老者支持、暂托服务、辅导及转介服务、社交及康乐活动、膳食及往返中心的接载服务等。老人在中心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复康活动以及社交活动。这一服务旨在通过提供以中心为本的日间照顾和支持服务,帮助身体机能中度或严重受损的体弱和痴呆症老年人维持最高程度的活动能力,发展他们的潜能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协助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在社区内安享晚年。

家居服务只包括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和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两类服务。

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因应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为两种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体弱老年人主要是指受损程度为中度至严重及需要一系列护理服务的老年人,而普通老年人则是没有或轻度受损的老年人。针对体弱老年人的需要,服务队会采用多专业的模式,向他们提供护理、个人照顾、康复服务及社工服务等。服务队会考虑服务使用者的受损程度,为他们设计并提供一套有计划、完整的家居及社区支持服务。而对于需要较少服务的普通老年人,服务队将提供个人照顾、简单护理、家居清洁、护送服务、日间到户看顾、家居安全及健康评估服务、购物及送递服务、膳食及洗衣等服务。

(2)长者医疗服务

在香港,除住院服务外,卫生署及医院管理局还针对长者的特殊需要推出了基层医疗服务、长者健康服务和社区康复服务等系列服务。

基层医疗服务包括了基本保健和医疗以及老年专科医疗服务。

基本保健和医疗是基层医疗服务中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老人专科医生人数很少,大部分老人都由第一线的普通科与私家医生诊治照顾,他们需要具备实用的老人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从而及早检查出病因,减少并发症和因延误治理而引发的伤残,并减低不必要的入院的长期护理。同时,医生也要加强与病者及其亲友的沟通,提供基本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康复能够事半功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生必须要让病人尽量保持活动能力,因为长期卧床会使病者失去自我照顾与行动自由的机会。

老年专科则是提供高一层次的医疗服务,病者经由急症室或任何医生转接。老人科医生以专业的知识去处理解决较为困难和复杂的诊治问题,并可在老人医学教学和研究上做出贡献。

长者健康服务由老年人健康中心提供,在香港的18个区,每一区都设立一个长者健康中心,凡年满65岁的人士,都在老年人健康中心登记成为会员。登记及缴纳年费(低收入者也可以减免费用)。老年人健康中心为会员提供身体检查、健康评估、辅导、治疗和健康教育的服务。

香港医院管理局推出社区康复专职医疗服务、社区康复护理服务、社区老人评估小组服务、社区老人精神科小组服务和老人日间医院等5项社区康复服务计划。

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心理功能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香港老年社区服务除了常见的护理和医疗治疗项目外,还提供职业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及怀旧治疗等多种形式的康复护理服务,力求在各个环节促进老年人的功能恢复。

香港对安老服务实行统一评估机制,以国际认可的“长者健康及家居护理评估”工具为标准,通过评估员对老人身体状况、自理能力、行为及认知能力,情绪稳定状况、家庭状况等各方面进行一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老人应接受何种类型的服务,确定老人对住宿照顾和社区照顾服务的护理需求,并实施了长期护理服务中央轮候册,集中处理为长者而设的受资助长期护理服务的申请和服务编配。

另外,老年人日间医院在为市民提供全面的住院、普通科门诊及专科门诊的同时,也为老年病患者提供日间综合性的诊断和治疗。病人无需留宿就可以得到适宜的康复活动、合适护理及心理照顾。从而使病者能够重投社会,同时在家庭也能正常生活。医院由专科医生、护士及经过特别培训的专职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组成。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科医疗及专科康复评估服务。

2.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成效

(1)老年健康状况改善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银发社会”,对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在香港,无论是在南丫岛榕树湾天后庙休憩处,还是香港耆康会怀熙荃湾长者地区中心,或者是北角城市花园小区内活动场地,都能够看到的香港长者都散发出积极乐观的气息,即使是行动不便、卧床的长者,也是安详而淡定的。

(2)卫生经费及资源节约

香港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居家养老、社区照顾可以为政府节省部分社会福利经费,故这种理念普遍受到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推崇和欢迎。从香港社会福利署了解到,2006-2007年度,香港政府在老人社区照顾上的投入为10.6亿港元.安老院舍的投入为20亿港元。利用这30.6亿港元,香港政府向各个社会服务机构购买了一年的服务,满足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和安老院舍需求。在各种福利服务中,政府采取了谨慎的、不过多的实际介入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社会团体和志愿机构的力量。提供适当的老人医疗服务,实有政府、专业人员、民间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互相配合。政府(卫生署、医院事务署、社会福利署)可以妥善地安排资源,设立较完善的医疗卫生系统。

三、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的养老服务已走过50年历程,其水平可与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媲美。香港与内地,虽然体制不同,但在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上是相通的。对比香港地区,内地也存在类似的困难和窘境,甚而情况更加严峻。

1.我们面临相似的状况

(1)老龄化日趋严重

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中国已经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人口逐渐老去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倚靠的劳动力优势将消失,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体制也面临更大挑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人口生育的高峰期,从2010年开始这些人将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提速。民政部表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以800万人至900万人的年均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7%,剧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每3-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2)卫生资源更加紧缺

相比香港地区,内地的卫生资源更加紧缺。我国投入的卫生经费总量虽逐年上升,但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占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也很低。根据2003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52%-6%,在17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81位。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6.56%下降到了4.73%。从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来看,1980年,政府、社会、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分别是36.2%、42.6%、21.2%;而到了2005年,三者的比例变成了17.9%、29.9%、52.2%。很明显,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3)经济支撑更加困难

我国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出大于进,劳动力不足,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退休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支出加大。据专家预测,这部分支出1997年为2068.3亿元,2030年将达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182195,2亿元。同时,老年人问题中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就是健康问题。2002年统筹基金支付总额中,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是在职职工的4.9倍;退休人员平均住院率为3.86%,比在职职工1.05%高出2.81个百分点。2003年统筹基金支付总额中,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是在职职工的5.2倍;退休人员平均住院率为4.60%,比在职职工1.28%高出3.3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退休人员的各项发生额均高于在职职工并且呈持续增长趋势。

(4)相同的文化背景

大陆与香港地区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是一致的。如:中国老人好热闹、怕孤独的心理以及难以接受儿女将他们送入养老中心等想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情和社区建设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社区照顾养老必须体现中国化,即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从历史发展和中西比较两个角度进行文化伦理分析,部分养老职能虽然已从家庭组织中分离出来,但家庭作为养老职能的最主要承担者的作用并未降低,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强。家庭养老有着很高的财政贡献度、传统伦理支持度和社会和谐贡献度。基于以上原因,要提高内地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就应当向香港进行适当的借鉴学习。

2.对借鉴香港经验的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社区力量健全社区卫生服务

香港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区卫生服务,而这些服务却并不是全部依靠卫生工作者完成的。如家居服务中的综合家居照顾服务队和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队中,很多成员都是社区的志愿者,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通过一定的培训,就可以很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护理、个人照顾、护送服务等对卫生、医疗专业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服务。这样的人员的加入,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降低了卫生服务机构的压力,保证社区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2)设立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满足不同卫生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观察香港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可以发现,从预防到治疗,从护理到康复、从生理到心理,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多方位、多角度保障着各种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无论是健康、患病、残疾、卧床或需要康复的老年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多样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保证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能够更加健康的安度晚年。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060 ― 02

埃里克森把人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他把通过这八个阶段获得了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认为是健康的人。倘若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么自我感相比较来说就会脆弱一些。只有以某种方式关心人、事和物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顺应生活所带来的喜怒哀乐,或者说顺应生活所处的顺境和逆境。只有这种人才能使通过这八个阶段获得的美德日臻成熟。老年人处于成年后期,他所处的阶段属于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时期。如果这个冲突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冲突不能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往往会让老年人形成失望感和毫无意义感。

一、成年后期的生活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生活质量的理解不断提高,长寿人群比例的增加。老年人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如何提高成年后期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注视。

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大,感知觉发生退行性变化,主要体现在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等,另外大部分老年人都退出工作的舞台,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需要有个心理上的适应期。子女一般工作繁忙,如果和老人不是生活在一个城市的话,沟通就更少了。老年人还有一个必经的阶段就是随着周围的朋友们逐渐生病老死,心理上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往事等特点。因而对于老年人的人文关怀是很有必要的。

二、成年后期的心理特征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人只有在回顾一生的时候感到所度过的时光是丰足的,自己的人生才是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才不会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另外一部分人回顾人生的时候体验到的往往是挫败感的和失望感。体验到失望感的人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勇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完成任何重大的目标。

那么,让如何让老年人在成年后期体会到圆满感和满足感呢?我认为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根据笔者研究发现,老年人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不良的生理、心理的特征:

(一)恐惧、焦虑。一般情况下形态衰老容易引起形态变化,会挫伤老年人自尊心,这会导致老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让老年人体会到对衰老的恐惧。加上儿女不在身边,大部分老人都处于空巢状态,如果突发身体不适状况,往往让他们措手不及,缺乏准备。多数老人对于自己老年后的生活怀有恐惧的态度,担心自己没人照顾。

(二)急躁、固执。多数人进入成年后期,对自己身体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关注,自尊心更强,且固执,易激动,对外界环境也表现出一定的淡漠情绪,比如缺乏兴趣,生活单调,刻板等等,但是进入成年后期之后他们又不愿改变过去的老习惯,所以很难适应新的环境。稍有不如意就大发雷霆,特别是那些没有人沟通,缺乏理解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三)自卑、敏感。随着老年人感观功能的下降,比如说出现听力下降,味道迟钝,老眼昏花,这些都会给老年人的个人生活以及社会活动带来很多的不便。例如: 由于听力下降容易产生误听的情况,误解他人的谈话意思,出现敏感,猜疑等行为。有的老年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的协助,因而觉得自己成了社会和家人的负担和累赘,对人对事都极其敏感,容易带有自卑心理。

(四)悲观、绝望。老年人进入成年后期之后神经运动功能一般都会逐渐变得缓慢,具体表现为老年人的行动以及日常生活的操作技能变得迟缓、僵笨,这些外在的变化都会减少老年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导致老年人情绪低落,心情抑郁等情况,对任何人和事都毫无兴趣,怕自己年老后给亲人和子女带来经济或精神负担,容易产生厌世、悲观情绪。

三、人文关怀如何在社会养老体系中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养老体系中的人文关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规律,排除老人的心理的障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积极性,以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老年群体,给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建立健全的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活动平台。

我认为发挥人文关怀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

(一)落实政府职能。在经济、社会、心理等学科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对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出台新的政策方法,对于法律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及获得社会尊重的满足,政府应该建立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平台。从而为老年人发表相关言论,行使相关权力提供相应的途径,比如可以邀请老人参加听证会,还有增加人大和政协会议中老年人的席位等。

(二)发展“银发产业”。“银发产业”的发展,是老年人为国家GDP做出的贡献。社会对于老年人消费能力的重视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同时也是老年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有效途径。运转良好有序的社会,一定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之间获得某种平衡,GDP 的增长与老年人幸福感的提高并不相违背,老年人虽然退出了社会生产领域,但是他们这个群体仍然具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我们很有必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训,将GDP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综合考虑,为考察社会进步发展提供依据。这样,将会更有益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并更有利于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

(三)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不仅仅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关注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让老年人更好的享受生活。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渠道来关注成年后期的精神需求:

1.扩大人际交往圈,培养健康行为模式。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基础。比如老年人在孤单寂寞的时候,有家人、朋友可以倾诉,有很好的情感沟通渠道,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好处的。建议老年人走出家门,与新老朋友交流,互相畅谈人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社会支持可以提供信息和物质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归属感、喜悦感,提高自信心、自尊感,当人们面临应激生活事件时,还可以缓解或阻止应激反应,安定神经系统,培养健康的行为模式。

2.强化家庭力量,增强亲情关怀。子女对老年人的精神抚慰是最有效的,必须经常回家看看父母,还要与他们多交流沟通,同时这也是老年人最渴求的。特别是老伴之间在生活上的互相帮助扶持,互相帮助,心灵上的交流沟通,精神上的相互慰藉鼓励。都是老年人情感需求的最直接来源,只有这样他们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3.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好的社会环境会产生比较高的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比如我们可以加大社区的公园绿地建设,开辟可以让市民休闲娱乐的街心花园和文化广场,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成立各类文体活动小组,建立社区老年人心理辅导站,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讲座,安排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为老年人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参 考 文 献〕

〔1〕马斯洛.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26-33.

〔2〕张红静,马颖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 06):33-36.

〔3〕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7-60.

〔4〕何宝芸.人文关怀在老年人生活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1,(03):1392-1393.

〔5〕李子. 老年患者心理疏导护理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04):229-230.

〔6〕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追踪研〔J〕.

数据,2006,(0 8):10-12.

〔7〕李静怡. 河北省老年人精神需求及幸福感分析〔J〕.实证分析,2010,(09):20.

[收稿日期]2015 ― 01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