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管理毕业实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BIM;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均存在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的问题。仅从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知识不能迅速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换言之,学生实践能力,或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而BIM 技术是一种将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各种信息整合在一个信息平台,能够模拟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整个过程,能够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提升专业素质。我国《2011-2015 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已经把BIM 作为工程总承包、勘察设计和施工类企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必须具备的核心技术之一。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讨势不可挡。
1 BIM技术简介
BIM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名称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工程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中明确表述了BIM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5个特点。其中可视化、模拟性与优化性当前高校教育的市场需求及发展方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2 基于BIM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规划
基于对BIM教学研究成果的综述,结合国内工程管理专业的现状以及BIM运用现状,文章认为,BIM的全过程管理的特点,调整实践教学体系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了解建筑业BIM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途径,理解掌握BIM知识的必要性。(2)通过BIM建模,熟悉BIM在建筑施工和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包括如何通过BIM建模,实现仿真施工、模拟工程管理活动,以及进行空间冲突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使学生在学校能尽可能接触到完成的工程项目管理。(3)熟悉BIM重要软件的使用方法,包括Revit、ArchiCAD、BIM5D等。(4)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运用BIM技术,增进对工程项目寿命周期过程、及其管理任务的理解,以更好地掌握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3 基于BIM的工程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程管理实践课程是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展开,从实习的内容来看,是从感性认识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理性认识、实务技能的过程。借用BIM技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的训练。
3.1 基于BIM工程识图与构件识别
通过BIM建模软件,完成一实际案例的建模,BIM三维仿真技术比对,领会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识图理论知识,并有效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使学生识读建筑与结构施工图、直接明了的读懂安装专业、市政专业施工图,能够通过学习和应用各种标准图集,以及专业软件绘制施工图;通过学习MagiCAD等主流BIM设计系统掌握BIM模型的设计要领。
3.2 基于BIM工程造价招投标综合训练
学生通过实际建筑工程案例,结合BIM造价招投标,对建筑工程(土建、安装、装、市政、钢结构)计量与计价、造价控制、工程招投标、建筑工程合同、工程结算等核心专业知识与核心专业能力进行深入学习并掌握;学生通过BIM造价招投标综合业务模拟实训,熟悉并掌握建筑工程量计算、工程量清单文件编制、工程计价文件编制、招标投标文件编制、建筑工程合同编制、建筑工程虚拟建造、工程结算与审核、与BIM设计模型的算量对接等专业技能,整体提升学生岗位综合技能与素质。
3.3 基于BIM工程项目全过程动态管理
先通过BIM平台,对专业及行业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提升兴趣,由浅入深,再逐步加强材料管理、钢筋管理、成本管理等专项管理技能,最后通过管理系统及配套案例,了解真实项目管理全过程。培养学生施工组织策划划能力、施工进度及成本控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整体的实战项目管理能力。
3.4 基于BIM的虚拟施工仿真训练
利用BIM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虚拟施工。例如房屋建筑、安装工程、市政道路、市政给排水管网的建造等各种类型工程的模拟施工。使学生更有效的掌控施工管理。同时可模拟各构件的施工工艺,使学生有形象、直观的掌握施工工艺。
3.5 基于BIM的施工方案优化
基于BIM的虚拟施工流程为:构建信息模型按照施工方案建立虚拟施工模型按照时间节点推演各模型综合分析得到最优施工方案。在这样的流程下,BIM可以帮助找到一个最优的施工方案,为实际施工提供依据,并可最大程度减少信息征询单及变更通知单。可以在不浪费施工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对施工环节各流程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评价,有利于得出最佳施工方案,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3.6 基于BIM的毕业设计
通过毕业设计,充分检验识图能力、钢筋工程量计算能力、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方案编制能力、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能力。检验学生的理性认识、实务技能。通常根据专业特点,可设置基于BIM的三维建模及模拟动画、基于BIM的招标控制价文件编制、基于BIM的技术标编制、基于BIM的招投标管理、基于BIM施工过程管理等题目的毕业设计,充分运用BIM技术,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市场需求接轨。
4 结语
当今BIM技术呈快速席卷建设行业的热潮,只有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走在行业最前端。然而,推广这门新技术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应用人才的短缺。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普及和应用BIM技术,首先应从职业教育开始,逐步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将BIM有效引入高校学术项目和课堂教学中,实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王陈远.基于BIM 的深化设计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2(04).
关键词:企业;精细化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76-02
实行精细化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欧美以及日本、东南亚等经济高速发达国家兴起的,企业实现安全与效益双赢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辽宁省铁法煤业集团做为全国煤炭生产系统的特大型企业。其产业的高危性、超强性,岗位作业工种的多员化、复杂化、程序化,管理流程的连续性、自主性、独立性,都决定了企业需要推行实施一整套科学、有序、精准的管理体系。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要求企业必须实现由粗放简单的线性管理向精确集约的细微环节管理迈进;另一方面煤炭生产“一发系千钧”安全重于泰山的产业特征,决定了生产机制每个链节上的衔接要必须丝丝相连、环环入扣,精密无隙。故此,推行精细化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运行体系,是煤炭企业走向平安、和谐、富裕、绿色、长久的一条最奏效、最直接的高速路。
一、以“规范干部”为重心,建立管理体系
精细化管理遵循的是人本原则,定标是基础,考核是关键,员工行为规范养成是途径,安全生产是目的。
在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过程中,首先规范的是人的行为,找到适合企业特色的规范标准,例如:供电部在精细化管理推进过程中从企业员工文明行为养成的13个要素中提炼出适合企业特点的7个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753346”体系。即建立以APS 7项要素为基础的岗位标准考核体系,分别是整理、素养、准时、严谨、清洁、规范、安全,并形成了以整理、准时、清洁为动态要素,素养、严谨、规范为静态要素,安全生产为首要目的、人的动静态结合的要素特点,做到“5E”控制原则(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每一处、每一时),以“三卡”(A、B、C)闭合运行为考核形式,以“考核站、公开栏、作业看板”三个载体为辅助手段,最终实现“四个一流”和“六化型”的供电企业。 确立体系后,进入了精细化管理的七个流程,即定标、认标、贯标、兑标、调标、对标、升标。
在运行精细化管理体系过程中要掌握人格是平等的宗旨。即:员工的自尊心同领导干部的自尊心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绝不高于工人。精细化管理考核,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必须起到举旗引领的关键作用。
二、以“源于生活”为基点,推进行为养成
精细化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管理的人性化,那么首先就要定位如何理解人性化,我们的理解是人性化不是放任、放纵、放肆,而是严格要求,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素质,这样企业才有核心竞争力,才是对员工的真正负责,才是我们供电企业最大的人性化,在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下,我们总结出了要培养员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融入生活”的精细化行为养成,使员工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和执行力。
推进员工的行为养成,要突出“行为规范、语言规范、手指口述规范养成”,实行安全确认的“三规范、一确认”,在学习和借鉴先进企业的基础上,挖掘出了适合实际工作特点的规范标准,“三规范一确认”是保证安全和员工生命健康的法宝,能够真正做到上标准岗、说标准话、干标准活,实现了由员工多年养成的习惯性“非标作业”向习惯性“规范作业”的转变。
在实践中,“三规范、一确认”为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铁煤集团供电部做为矿区重要生产单位,具有生产、维修、服务、值班等岗位工种特点,对类似这样具备生产服务双重特性的单位,员工文明行为养成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其服务意识、执行力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
行为养成过程中,手指口述是新事物。正确执行要将手指口述定位为预令、确认、动令,即每一次操作前,在监护人员的监护下,操作者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从而为杜绝误操作又增添了一道安全防线。
三、以“管理闭环”为尺度,强化走动巡查
精细化管理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现场管理无盲区、盲时、盲点。建立了走动式巡查管理体系,对隐患管理做到“五有”:即有排查、有落实、有整改,有反馈、有记录,形成隐患闭环管理;安全管理做到“六预”:“事故、后果预想、预知;隐患、缺陷预报、预警;措施、预案预防、预备;在实际生产中精细化管理要力求做到运行设备管理实行“八定”:定人、定点、定置、定标、定线路、定周期、定措施、定检查记录,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现每个岗位,每个环境,每个流程,每道工序全方位,全过程的走动巡查。对走动巡查人员进行走动巡查频次及巡查区域进行计划排列,对走动巡查情况通过系统软件进行闭环管理,对走动巡查点进行分析,对巡查的漏洞及问题及时发现并为下一次走动巡查提供依据。通过系统软件的信息化管理,基本上消除了管理上的盲区、盲点、盲时。
四、以“适用管用”为准绳,实施正向激励
精细化管理考核是难点,更是关键。体现了多劳多得和正向激励。公平公正的考核会使:工作好的吃香了,工作顺畅了,苦、脏、累、险、难的工作有人自然争抢去做了。
同时辅之以“周讲评”激励机制,讲优点、讲经验、找差距、补不足、鼓干劲,“抓两头、带中间”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呈螺旋式上升。
针对考核中排名在首位的员工,即优秀员工,采取周讲评,月奖励的机制。通过讲评,给员工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激发后进员工不断向优秀员工迈进。运行中要注意讲评是重点,班所长是关键,由优秀员工讲评自己一周来的表现,末位员工讲解自己一周工作的差距,给合格员工提个醒,那些是应该发扬的,那些是应该摒弃的,如何才能向优秀员工看齐,对一周工作好的进行表扬,对工作中的差距进行提示,这样讲评效果非常好,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员工狠抓安全生产的潜能,形成全部员工了安全生产严抓不放的氛围。
五、以“精准快捷”为目标,搭建信息平台
搭建信息平台是实现安全生产闭环管理的重要手段。精细化管理考核系统,要实现了安全隐患排查的闭环管理、走动巡查的闭环管理、设备动静态关联的管理及人力资源的管理。通过隐患排查闭环,对隐患落实整改单位、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间、落实隐患整改验收制度,使各类隐患得以及时的处理。走动巡查人员对走动巡查的地点、区域、巡查问题、整改意见等进行信息登记,系统根据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对巡查人、巡查点进行统计分析,找到巡查中的盲点、盲时、盲区,为下一次走动巡查提供依据。
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
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5.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设置的专业,目前国内近400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整合了诸多专业,其中包括房地产开发、物业、建筑等方面的工程管理,并且该专业有较强的国际背景,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专业,如何能将其办好,如何能不拘泥于理论,培养出更加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所面临的巨大问题,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成立于2001年,在10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包括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四个平台,在专业课程中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输电工程项目管理为两个专业方向。但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实践与理论教学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工程管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工程管理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当前,我校工程管理教育当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理论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对于考试分数重视,忽略能力培养,对于教学内容重视,忽视教学效果,并且不能对目前市场和技术做出及时的反应调整,分析原因如下:
1.1 客观物质条件限制
实践教学的教学难度和教学成本都相对较高,对于企业方面来讲,组织学生来企业实践,首先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同时对于学生的培训要付出一些实践成本和管理成本,而学校又由于经费有限,不能给企业支付太多的培训费用,两者共同作用下,导致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此一些实习只是去现场参观,还有一些实习,原本是校外实习,转换成为了校内实习,很多高校不重视学生的实习过程,导致实习过程只是走走形式,学生并没有从中学到知识。
1.2 主观认识不够
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很多学校对其认识不够,并没有相关的政策进行扶持引导,打消了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突出表现为水平低,形式旧,无创新,设计差等特点。
1.3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缺少实际过程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倾向于选择纯理论的课题,尽量不与实际工程发生关系,这导致整个设计过程只是纸上谈兵,学生缺少真实感受,并且题目单一,远离实际,学生得不到真正的训练。
1.4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实践教学的教师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导致整个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优良的实践教师得不到补充,一些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兼任实验教师的工作,对一些实践性较强,形式复杂,创新性强的实践活动往往考虑不周,导致结果不理想。目前的青年教师大多数也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系统的实践经验,再加上课任务繁重,能够走进实践的机会甚少,工程经验缺乏,指导学生课程实践能力不够。
2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年,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根据教育部和住建部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基本要求,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我校实际,从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师资队伍能力五个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
2.1 人才培养进行合理定位
通过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座谈和同类院校走访,考虑到我校的电力行业特色,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工程技术及项目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在电厂建设和输电线路建设工程中承担施工、造价、监理、投资分析与控制等技术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为实践教学划分更多层次,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在实际工程当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问题,具有出色的工程操作能力。因此,在工程管理教学当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尽量增加相应的学时量,并且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训练。这里提到的层次包括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两个部分,对于基本技能包括工程测量,工程意识培养,制图和识图能力,其中认识过程是对建设工程有较为全面性的认识,一般在大学二年级早期开展,和实际的工程进行对接,下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有现场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讲解和说明,第二部分是工程测量和工程制图,这两部分根据上课的安排进行合理排布。在此基础上,将课堂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内容联合起来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侧重于输电工程的工程管理,所以课程设置包括输电工程概预算,输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所以在设计环节中,也多是参加输电线路的设计施工,电厂建设相关工程的实习。在此基础上,对于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在校的多年学习,已经有了一定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所以在大三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导师,进入相应的科研团队,从而提早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并且在专业导师的负责下,毕业设计的目的性更强。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掌握严谨的研究方法,并且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通过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2.3 加强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改进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在校内实习期间,学生首先需要翻看图书馆和动电实验大楼的施工图纸,按照工程师的要求做好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然后才能进入现场参观,结合施工图的内容再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先后组织学生赴白山热电有限公司参观,到吉林电业局送电工区工地参观,到松花江热电有限公司实习参观,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全视角、全过程了解工程建设的实际状况,结合学到的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这些身边的工程对于学生学习印象更深,学习效果也更好。与吉林华电电力工程公司协商,只要在吉林地区有工程项目,学院就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实习,采取实习内容和实习计划随着工程项目走的方式,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为了满足与工程现场达到同样效果,工程管理专业11级学生于2014年暑期在我校老校区输电实习基地轮训一个月,实习单位帮助解决了部分实训器材,并选派了企业专家来校现场指导。实习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登塔操作,这批学生的实训效果在毕业面试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多数用人单位在面试中夸奖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到企业都可以直接上岗了。
2.4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教学能力培训、教材建设与课程开发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和执教能力。
(1)有计划组织和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2)制定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家注册职业资格考试;
(3)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参加教学实践培训,培训期间需参与并指导本专业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工作,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4)外聘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为学生做专题实践报告。
2.5 围绕工程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类科技竞赛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有效地补充、延伸了课堂教学,将工程实际中的各类问题作为学生的研究对象,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语
本文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坚持以工程实际为导引,根据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上述改革,使学生从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认识,在不断的循环往复当中建立良好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中国高等学校大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工程管理 实践教学 体系优化
前言
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对工业工程教育进行评估,发现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只注重车间层次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其毕业生和工程师们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管理知识。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学会的调查,70%的工程师在40岁之后都要承担工程管理的工作。因此,产生了工程管理这个新的学科领域[1]。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专业整合了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2]。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的院校共有212所,其中可招收本科生的院校有143所。如何办好这一新专业,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摆在国内已设置该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具体而又艰巨的任务。伴随着工程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在解决人类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具有势不可挡的趋势,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工程管理实践,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3]。
1.加强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必要性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是工程管理才人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也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的重要渠道。
工程管理的管理范围广,服务项目多元,要求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造力。由于实践环节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在实践期间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和场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有着课堂教学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可通过实践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践中,发现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存在的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拾遗补缺,有针对性地实现自主学习。实践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镜子,通过实践能暴露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完善和优化,促进课堂教学。
从工程单位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9%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工作经验[4]。用人单位在挑选学生时,不但要考察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其工作实践经验及相关的能力。实践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接轨,更能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研究
2.1教学安排重理论、轻实践。
经调查统计,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国内大学教育与国外大学教育在理论教学环节上差距不大,但在实践环节上有较大差距,国外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40-50%,而我国大约只占30%[5]。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限制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教学组织松散与投入力度不足。
部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从政策导向上和考核机制上对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鼓励和引导,影响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6]。缺乏科研水平高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专门的实践导师几乎没有[7],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
多数企业对学生实践并不欢迎,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实践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存在安全隐患,给企业增加了风险和管理负担。所以,一些实习环节只能是“走马观花”,对学生的具体实习过程和收获更缺乏恰当的标准和监控;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部分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或实习的时间不够,整个培养方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系统性研究;存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尽合理,影响教师指导实验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均不能从工作量上得到明显反映。总之,在教学组织安排与管理、资金的投入力度上,均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3教学内容陈旧,综合实验项目匮乏。
专业实习与实践大多是由院系自己组织、教师安排,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与执行,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在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形式上,仍局限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访问参观、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传统教学模式,尚未采用仿真工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如项目管理模拟仿真、施工过程模拟仿真、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等。独立实践环节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多为针对每门理论课程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类比例偏少。特别是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已经十分陈旧,没有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亟待创新和改革。
2.4客观科学的实践考核办法尚待完善。
考核是衡量实践效果的手段,以往的考核方式是实践结束后,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或总结、实践单位给学生的评语和实践答辩情况,按各项内容所占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从表面上看上述考核方式似乎很科学,但在教学中发现这种以提交实习观摩资料为主的考核方式,易出现抄袭或造假现象,对端正学生实践态度、提高学生实践主动性、增强任务压力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利的。因此,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十分必要。
3.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实践教学问题很多,有来自学生主观的问题,也有教师、学校客观的问题,甚至有体制、政策乃至社会的问题,解决工程实践教学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做法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工程实践教学必须面向工程实际法,工程管理4+1教学模式,工程全过程实践教育设计模式,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等做法均值得借鉴。笔者结合我校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工程实践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3.1践行实践教育理念,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单是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所以不能完全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等同。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上要求贴近工程实际,其内容主要来源于实际的工程。在实践技师的配备上以有工程经验的技师为主,并配备任课教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积累。在毕业设计上放宽选题要求,学生可将实习过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以辅导教师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在指导上采用专兼结合的“师工型、双师型”方式。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习更为主动,学习方式更为灵活,思维训练更为开放,知识结构更加系统。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既能够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值得发扬,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理论学习,利用寒暑假深入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工程队、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学习。我校秉承“工学并举”的办学理念,有百余年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与我们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模式更切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欧美发达国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采用“本科教育培养工程师坯、继续工程教育培养成熟工程师”的模式,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接受短期的继续工程教育,经过继续工程教育可立即胜任实际工作。我国已认识到继续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工程管理专业本科4+1学制,学生毕业后首先接受1年的实践技能训练再上岗工作。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尚未在我校实施,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借鉴。
3.2学校应建立长效型、合作型的实习基地。
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加强实习资金的到位和妥善管理,保障资金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建立长期合作、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一些工程管理企业建立固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挂牌成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利用自己的知识、研究资源优势服务于企业,利用企业的实务资源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的场地、环境及实践指导培训的事务性工作[8]。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全校师生、合作企业同心协力才能做好的系统工程。目前,校外公司企业与我校有实习基地协议单位136家,其中不乏国内知名企业,基地实践环境良好,设施完备,实践项目到位,实习效果明显。其次,建立形式多样的实习校内基地13处。包括土木工程学院在北辰校区开展的测量实习和驾驶实习,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在河北工业大学电工厂进行的电气装置制造与检测实践,等等。工程管理专业十分注意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每年的认识实习就是在我校新校区建设工地进行的,效果良好。再次,近年本科毕业设计有向指导老师科研项目靠拢的现象,依托科研题目建立的实习基地的做法也是我校一贯倡导的教学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科研、甚至企业的利益均有不错的收获。本科学生跟随指导老师进行课题的研究,体验真正的科研过程,经历难得,意义更重大。
3.3加大实践教学政策支持,科学实践考核办法。
政策支持方面:在现行的考核机制上对教师的要求是完成额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仅限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的成果,教师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完成科研工作中,对实习实践的过程和效果未能进行有效的动态和过程控制,出现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实习成果失真等现象。学校应在政策、制度制定上,完善约束、激励、考核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鼓励和督导。如增加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吸引科研水平高或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开展校际专业技能竞赛,学生的成果计入教师的科研工作量;鼓励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的指导进行奖励。
效果考核方面:建立灵活机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如对实习结束后需提交的书面资料设计统一模板,细化提交内容,保证深度及完整性,降低对书面资料的考核计分权重,加大现场机构对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对应的答辩考核权重,计分权重可达60%以上,并实行否决制,从而改变“生产实习=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专题作业”这种纸上谈兵的僵化考核模式。
3.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验室建设。
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是当前工程企业的共识,实验课程应凸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紧密结合工程应用软件的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不安全的问题,建立虚拟的实践环境是不错的选择。自1982年第一个基于PC的工程管理软件的出现,据统计至今,国内外正在使用的工程管理软件已有2000多种[9]。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模拟教学工程管理信息实验室建设。开设一些系统仿真等技术软件实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模拟教学成为可能。与现场实习相比,模拟实习的优越性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费用条件下,能够实践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验室工程管理软件大体分为应用软件和模拟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专业性较强,同学一旦掌握了,进入企业很快就可以上手工作。市场上品牌名目繁多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计价软件,project2000等就属于这一类。模拟软件则更强调模拟工程实际过程,是学习型的软件。近年学院加大投入,引进许多国内外知名的工程应用软件,加强综合试验室的建设。比如“广联达”工程造价管理系列软件,项目管理全套沙盘实践系统,上海普华科技Power系列项目管理软件等陆续登陆我院综合实验室,为学生有机会接受最优质的项目管理软件实践提供了可能。
结语
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做好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笔者立足我校实践教学的实际,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其他大学好的经验,提出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最终实现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22-24.
[2]吴耀兴,王泽林.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46-147.
[3]瞿焱.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2008,(3):107-108.
[4]黄海荣.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7,(3):641.
[5]李立,刘国繁,厉雅萍,孙胜粼,李淑敏.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3):85-87.
[6]刘玲.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45-46.
[7]王中,陈柏宇,杨学祥.把握就业市场脉搏培育综合能力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7,Vol.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