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开发会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侗族民俗;文化创意;村寨旅游;新农村;开发研究
一、大力挖掘侗族民俗、民风,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杠杆撬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就乡村旅游
(一)民族村寨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纯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这里的旅游目的地是指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和条件的民族村寨及其周围环境,其旅游吸引物既可以是少数民族乡村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是人文景观;既可以是少数民族乡村建筑、服饰、饮食、节庆、婚丧嫁娶,文体活动,乡土工艺等显性的文化要素,也可以是居民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非显性的文化特征,因此上至寨容寨貌、礼仪习俗,下至村寨居民本身及其生产生活方式都可成为民族村寨旅游的吸引物.民族村寨旅游是乡村自然风光游和乡村民俗风情游的结合,既属民俗旅游范畴,又具有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征,是融观赏、考察、体验、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民俗旅游类型,它既体现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特征(观赏和体验民族文化),又不仅仅限于民俗文化旅游,它还是一种生态旅游形式,既以和谐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为旅游吸引物,又以促进和发展人与自然之间,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和谐与平衡为目标.
(二)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背景与动因分析
我国的民族村寨旅游是在世界民俗旅游热潮的大背景下兴起的.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已普遍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论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再现式”开发模式,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原汁原味”的土著村落开发,长期以来都兴盛不衰.
民族村寨旅游热潮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需求角度看,第一,它顺应了现代旅游业的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需求,也满足了现代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淳朴洁净的旅游动机.而现代旅游业的升级换代更是以自然风景旅游转向文化旅游为标志.第二,民俗旅游传统开发模式上的一些弊端日益显现,使人们既厌倦了那些异地集锦型的“人造民俗”,也不满足于各类民族风情园过度商业化的虚假、庸俗民俗,转而向往偏远自然村寨的纯朴民风和有生命的风情文化.第三,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5天工作制和多种公假制度的实行,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钱和闲时,也想去体验和弄明白洋人们不远万里跑来寻觅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初期的游客主要是洋人)。
(三)侗族建筑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及潜力
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丰富旅游活动的内涵,挖掘、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然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物态文化资源的建筑,尤其是少数民族建筑,迄今还没有被很好地加以利用,使其充分发挥旅游功能。
侗族以建筑艺术见长。鼓楼、风雨桥是侗族的主要标志,每个寨子还有造型别致的吊脚楼、禾晾、寨门楼。这些不用铁钉水泥的木结构建筑既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廊建筑的精髓,又别具个性。其质朴、自然,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天人合一”的风景特质,回应了当今世界性的生态思潮――“人与自然的和谐”。返璞归真,畅想历史,是当今世界各国在旅游体验中所追逐的一种目标。建筑作为艺术化的文字,记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黎平的述洞村就有着一座古老得鲜有文字记载的侗族鼓楼建筑,叫“独柱楼”。它因两大特色而入选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历史最悠久,长达370余年;二是顾名思义,该鼓楼不是以四柱贯顶,而是以一根木柱居中直贯楼顶,称作“楼心柱”,这种建筑特色在所有侗族鼓楼中是独一无二的。
(四)统一人们对侗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工作,在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朱慧珍等一批学术带头人的积极带领下,全面掀起了探讨三江侗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问题的大讨论,发表和出版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使侗族传统文化在较短时间内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在此基础上,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又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议,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角度,深入探讨侗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及其传承发展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升华了人们对侗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人们对侗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三江侗族聚居区成为人们同往的旅游目的地,使三江侗族传统美食成为人们崇尚的民族美食。
二、以中国广西融水县安太乡寨怀村为例
中国广西融水县安太乡位于广西第三高峰――元宝山西麓,地处融水苗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68公里。全乡总面积273.11平方公里,安太乡位于元宝山西麓,是元宝山旅游的门户,同时苗、侗等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90%以上,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民俗旅游资源,是柳州市最主要的旅游地之一。
寨怀村位于元宝山西麓,地处融水苗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68公里。寨怀村处于安太乡中枢地带,是安太乡行政、商业活动要塞。寨怀村系侗族,相传古代由于战乱由湖南辗转于此,世代相传,现在已经发展为寨怀村新寨、旧寨、矮坳屯、甲任屯等,姓氏主要以石氏为主,也有潘、邓、贾等姓氏。
寨怀村处于安太乡核心地理位置,各种民族风情的集会、娱乐活动,寨怀村都会不可避免,而且必然充当其中的重要角色。寨怀村芦笙在融水县远近闻名,芦笙制作历史渊远,工艺精雕细琢,祖辈相传,非同一般。每年都会有来自其它各乡镇、村寨,乃至其它县城省城的学徒前来拜师求学,或邀请前往制作芦笙。
寨怀村在侗族民族服装设计方面,民族风情装饰元素演绎也是独具特色,诠释了侗族人民勤劳、大胆、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寨怀村在侗族建筑设计、施工工艺方面堪称一绝。例如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都是举世闻名的建筑艺术经典。寨怀村还蕴藏着丰富的民族风情:例如侗族大歌、餐饮、民族工艺品等。
三、挖掘侗族民俗、民风,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杠杆撬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就乡村旅游的关键环节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以及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发展的促进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1.为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依据。创意产业是具有优势的产业部门。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品牌扩张力。将创意性的旅游活动与当地的文化以及城市营销活动相结合,能有效地塑造和传播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
2.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顺应并引领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刺激潜在的文化旅游市场需求,从而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3.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整合与优化升级。借助依托于价值链高端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旅游产业也将融入新的知识密集型发展空间,有利于提升传统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带动力,增强传统旅游产品的丰富度和吸引力。
4.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化、多元化的结构调整。满足多元需求的旅游要求,极大的丰富了文化旅游的内涵,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增效。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着力于产品的独特性、创新性和艺术性等文化底蕴,由此创造出来的文化旅游产品内涵深厚、回味无穷,弥补传统文化旅游乏于发展和创造的不足。
5.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荐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6.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创新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视角。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发展性强的产业,但是,目前学术界有关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基本都是就旅游产业发展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视野仍显狭隘。为此,从系统角度出发,拓宽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视角,成为当务之急.
(二)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基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遵循下列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旅游之魂”,当今人们的普遍心理是“缺什么就想什么,多什么就烦什么”.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唯我独有”.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必须本着寻找差异,创造差异,强化特色的思想,在景区景点建设、旅游项目与旅游动安排、旅游线路设计等方面,紧紧围绕当地最具特色的人文及自然优势(尤其是那些具有垄断性的资源),从食、住、行、娱、游、购等各方面寻找、强化和提升出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不仅能提高村寨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因资源的同质性而导致的产品雷同与恶性竞争,有利于不同村寨间分工合作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2.文化性原则
“文化是旅游之基”,从本质上讲,当代旅游者就是在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就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民族村寨旅游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旅游,村寨旅游者就是在追求文化享受.因此,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必须有“文化至上”的观念,不论在规划、开发、管理、营销,还是在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服务的设计与推出,都必须以文化为导向,从科学、文学、史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下大功夫进行系统性挖掘,力争营造出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村寨旅游精品,使游客能充分感受和体验到民族文化无穷魅力,也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旅游的文化教育功能.
3.乡土性与古朴性原则
民族村寨的原始、古朴、宁静与神秘,是村寨旅游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因此,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必须正确处理传统性与现代性,本真性与商品化,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均衡,避免庸俗化、城市化,更不能“洋化”.应基于当地历史和现状,在村寨旅游服务设施的格调、造型、色彩上都要保持浓郁的乡村性和古朴性,处处给人以亲切、淳朴、怀古思幽、返璞归真的心理感受和真实、自然的视觉冲击.当然,强调古朴性和乡土性,并不是把民间民俗不加提炼,不作选择地和盘托出,而是要把继承传统与移风易俗结合起来,把民族习惯与游客的文化差异、接受能力结合起来,寓个性、特色于共性和发展进化之中.贵州省黔东南一些民族村寨的酒肉文化和卫生习惯就很有必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改革.
4.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既是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体现,也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客观要求.旅游产品的可参与性与村民参与旅游的程度将直接决定着民族村寨旅游的魅力和效益.强调参与,一方面是要改变村寨旅游目前以观光为主的浅层次开发现状,从游客的体验需求出发,结合不同村寨的旅游资源特点,从食、住、娱、学等方面推出更多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充分参与.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体验是否充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丰富和提升了旅游产品,留住了客人,大大拓展了村寨旅游的利益空间.另一方面,要强调的是村民充分参与旅游开发.过去的村寨旅游开发往往只强调村民参与文化展示与接待方面的旅游活动,参与面不大,参与程度不高,受益不多,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参与性原则就是要把村民作为村寨旅游开发的核心,使村民不仅参与旅游决策、规划,还要参与经营、管理,并在参与中充分而公平的受益.
三、结论
【关键词】温泉旅游规划发展战略温泉旅游项目开发温泉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 Q178.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规划背景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原本以土地经济为主的经济格局存在越来越多争议,转变经济格局,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
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将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休闲旅游市场爆发,进入国民休闲时代,大连逐渐成为东北及环渤海地区休闲后花园。2010年辽宁省提出建设“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和大连全面推进全域城市化战略,全域旅游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种的背景下制定的,大连编制了第一个全域性温泉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二、规划思路
规划首先在总结大连温泉资源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国内外温泉旅游态势。结合国内外成功的温泉资源开发案例,确定符合大连实际的总体定位及功能定位。其次,规划大连温泉旅游产业空间,系统布局温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同时围绕“滨海”和“温泉”两大主题,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策划温泉旅游项目,并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提出保障措施。
最终为大连温泉旅游产业向特色、全面、科学发展,提供指导性纲领。
三、现状分析
截止2011年12月,大连辖区内已发现的温泉有47处,其中自涌泉25处、井眼(钻井)22处,已开发15处,正在规划建设32处。近期(2012年内)拟打井20口。资源总量合计达2000万亿焦耳,日出水量3万吨,属于我国东北部地热田分布较为集中地区。
1.大连温泉具有较高医疗价值,开发条件良好
大连地区各地热田水无色透明,以重碳酸型、氯化钠型为主,水温38-73℃,以中高温、中温温泉为主,水温大于42度的温泉资源占70%以上。温泉富含偏硅酸、锶、氟、碳酸、锂等主要有益成分,具有防止骨质疏松、预防心血管病、治疗皮肤病、风湿痛、美容养颜等功效,医疗价值较高,开发条件良好。
2.温泉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北聚南散、北泉南井”的特征
北部地区属于岩浆岩-构造型,多为自流泉,是浅部地热型,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市的龙门汤、普兰店市的安波和俭汤、庄河市的步云山等区域,其密度较大。南部地区属于地热增温梯度异常型,是深部地热型,主要分布在大连市的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山区星海湾绿山、高新园区小平岛、旅顺老铁山、甘井子华南广场等地,密度较小。
3.温泉资源与山地、森林、河流、海滨、文化、乡村等多种资源组合良好,可开发养生、运动、度假等温泉旅游组合产品
大连近现代史上形成的多元文化特征,为大连地区植入外来温泉文化、打造异域风情温泉小镇奠定了基础。北部温泉资源质量出众,与山、水、林、生态等资源组合良好,开发潜力大,南部温泉资源与都市、滨海、文化等组合良好。
4.温泉资源承载力较大
依照休闲型、文化型消费标准,按人均日消耗400升温泉水测算,目前全市日出水量3万吨,日可接待游客7.5万人次,年可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开发海水热浴将提高大连温泉旅游的承载力。
5.存在问题
温泉旅游开发虽然已经有一定基础,但是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一是多数温泉产品规划起点不高,配套设施匮乏。二是温泉旅游聚集区龙头产品的经济拉动作用不足,营销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三是温泉企业人才匮乏,管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四是温泉资源开发粗放,资源保护机制不完备。
四、发展战略
1.生态优先战略
温泉旅游开发要严格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注重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产业集群战略
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温泉旅游聚集区和温泉小镇,延伸温泉产业链,推动温泉产业与避暑、度假、田园、康体、会议、运动、观光、文化、娱乐、节庆、购物、饮食、科普等产业融合发展。
3.品质提升战略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开发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服务、高水平管理,着力提升温泉文化附加值,形成多元文化的开发理念。
4.政府主导战略
将温泉资源收归国有,以资源撬动市场,强化政府规划引导,避免盲目性、同质化,避免资源的浪费,实现大连温泉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五、温泉旅游项目开发
首先是根据温泉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开发潜力,提出了“温泉走廊”的概念,并界定温泉旅游聚集区和温泉小镇的内涵,使温泉资源从空间和功能上实现因地制宜和多样化地开发利用。温泉走廊将完善“温泉、滑雪、养生、会议、田园”等泛温泉旅游产业链,形成一系列的温泉小镇、田园度假、观光农业、度假酒店等,
打造成为大连温泉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带动大连北部经济发展的引擎。
其次是温泉旅游主题方面,提出具有大连特色的“海温泉”理念,并延伸温泉文化内涵,使温泉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结合大连温泉资源特征,开发一批海水热浴、盐温泉等特色滨海温泉项目。
同时策划 “大连八汤”,成为大连温泉旅游文化的象征符号。 “大连八汤”,即龙门汤、安波汤、俭汤、步云汤、长乐汤、暖水汤、蓉花汤、太平汤,分别赋予鱼跃龙门、安波公主、俭德君子、平步青云、知命长乐、春江水暖、出水芙蓉、岁岁太平等主题内涵,
另外,温泉开发结合地方特色,重份挖掘特色文化,丰富到温泉旅游项目中,是旅游项目丰富多彩。
六、温泉资源保护
1.温泉旅游产品开发初期的环保举措
各地区要根据温泉资源的总量以及市场情况,科学的确定开采量和产品规模,适度建设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最大限度的对温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效保护,杜绝盲目过度开发。杜绝温泉旅游项目污染饮用水水体,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开发温泉旅游活动。
2.温泉旅游产品在建设中的环保举措
减少施工机械噪声污染,建筑垃圾需及时处理,施工期间尽量选用烟气量较少的机械和车辆,减少尾气污染,进出工地的车辆限制行驶路线及速度。
3.温泉旅游产品在经营运营中的环保举措
严格进行系统监测和科学分析,了解资源的变化规律,为温泉旅游产品开发管理和调整开采量提供依据,确保温泉旅游开发在温泉资源承载力范围内。要采用污水、废水分流系统,建设地热废水回收处理设施,加强对温泉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七、小结
这次规划是大连首次围绕温泉所制定的专项规划,实现了规划、旅游、经济等多学科交融,在全市域范围内统筹、全盘考虑温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研究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对大连的温泉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辽宁冰雪温泉旅游分布图【J】 今日辽宁 2012(01)
近年来旅游热潮席卷神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假日旅游蓬勃兴起,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取得了巨大收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地政府也纷纷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高度重视。这一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引起了全国各地的极大重视,重新审视旅游,如何发展旅游业,这一课题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旅游度假区是以水库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始自1985年,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项目开发总投入近3亿元,其中域外投资1.6亿元,建成和在建的旅游度假项目达50余个,累计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2000年实现旅游营业收入12000万元。现已构成两日游网络,并与周边地区景区(点)构成三日游网络。2000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期间,旅游业得到飞速发展,我们更新了旧的旅游观念,理清了旅游发展思路,明确了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在完成从旅游经营向旅游业行业行政管理转轨的同时,注意对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开发、行业管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区旅游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基础设施上,交通、通讯、供电、供排水、环保等全面发展,与城区相配套,完成了云松路、旅游外环路、库区旅游公路等一系列公路建设,旅游区内黑色路面已达15公里,今年又完成了旅游环湖公路16公里路基工程,公路沿水面延伸,两侧山青水秀,可使游客观赏到清河秀美景色,同时,还能极大地带动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在旅游规划上,完成了区旅游“”规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坚持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项目开发上,一大批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餐饮、娱乐、休闲、度假项目相继建成,其中投资额超千万元的项目4个,超百万的项目十余个,值得一提的是三星级酒店大酒店多次成功地接待国家、省、市大中型会议及外事、商务活动,年月又圆满地承接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周到细致的接待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建立了旅游项目库,搞好项目初步可研,为新项目开发奠定基础,其中水面综合项目开发、国际文人度假村、冰雪乐园三个项目已列入省“”期间重点开发旅游项目盘子;在行业管理上,从原来的旅游经营向旅游行业管理转轨,出售了宾馆、假村、狩猎场等,彻底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工资和养老保险问题。加强了对清河旅游业的管理力度,年出台了《市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局定期会同区公安、工商、税务、卫生、环保等有关部门对旅游区进行综合执法大检查;在宣传促销上,抓住旅行社这一旅游市场媒体,采取多种途径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如旅游大蓬车、旅游巡回展、旅游洽谈会、旅游风光画册、旅游专题片、专题旅游节、网上促销等等,促进了与其他地区的经验交流,提高了旅游度假区的知名度。
回顾这些年来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过程,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旅游产业化初具规模,对如何发展旅游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了更深的认识,积累了一点点经验,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是,政府的正确主导是关键,要把旅游真正作为产业来抓。旅游业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旅游作为全市旅游业的龙头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年列为市唯一一家市级旅游开发区,并于年成立了市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副市长亲任管委会主任,加大了全市对旅游开发的协调力度。区委、区政府也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真正把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并确定向支柱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实行旅游项目开发享受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在人、财、物等方面优先考虑和扶持,使旅游业获得超常规发展,旅游产业化基本形成。“”期间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经济比重逐步提高,旅游区已形成集餐饮、游览、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服务体系,服务功能得到完善。不论是申报省级旅游度假区、制定管理办法,还是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开发、旅游宣传等方面,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指导,急时帮助解决难点问题。尤其是实行区级领导包重点旅游项目制度,使全区形成大旅游的良性氛围,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从而也使我们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二是要突出抓好旅游规划工作。我们区旅游“”规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的编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增加了科技含量,为旅游度假区的科学、合理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旅游走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特色突出、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在具体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是不断强化旅游意识。我区全民旅游和大旅游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出现了全区上下人人谈旅游、人人关心旅游的大好形势,为旅游业献计献策。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使我们开阔视野,更新了观念,走出了旅游开发的狭隘圈子,坚定了向规模化旅游发展的决心。
四是要追求特色,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充分发挥鸟语花香、山幽林静的恬然特色,采取旅游和度假相结合方式,建立旅游度假区,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并根据农业产业化和满族民俗风情,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游和民俗风情游。
五是抓好管理和宣传工作。必须依法进行管理,通过执行《省旅游管理条例》和《市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强化了行业管理,逐步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落后管理现状。必须充分认识宣传促销的重要性,努力扩大宣传渠道,加大宣传投入,讲求市场效应,提高知名度。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加强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步伐,按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发展旅游业,坚持旅游和度假两条线共同发展的总体思路,要坚决贯彻落实抓好“四项工作”、开发“三大项目”、落实“两个措施”、实现“一个目标”的旅游业发展思路。抓好“四项工作”,即项目开发、宣传促销、基础建设、规范管理。开发“三大项目”,即水面综合项目开发、历史及现代人文景观开发、冬季旅游项目开发。落实“两个措施”,即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旅游项目开发优惠政策,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明确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数额,并以此牵动旅游项目开发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现“一个目标”,即“”期间进入优秀旅游县区行列。
近期开发建设的主要构想有:
1、城市建设与旅游相配套,从城市规划,到建筑风格,都要按照旅游业的要求设计,并计划经过十年建设,将区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实现山中有城,城中有河,河中有景的建设目标。
2、扩大现有旅游度假区范围,通过环湖公路的延伸,新的自然景观将不断充实山水风光游的内容,使旅游度假区观光范围在末期达到20平方公里。
3、加快人文景观建设,计划新上旅游项目有:野生动物养殖观赏园、大型卡丁车场、娱乐场、冬季旅游项目等娱乐项目。
4、依托电厂、啤酒厂开发工业观光游,重点开发世界之最地下发电厂。
5、依托葡萄生产、花木栽培开发农业生态游,重点开发美国特种鱼养殖、万亩葡萄园等项目;依托满族和鲜族风俗,开发民俗村。
6、开发以柳编、山野菜等旅游商品。
关键词:青城山;风景名胜;森林文化
一.森林文化研究现状
(一)国外森林文化研究现状
18世纪初期,欧洲国家就对森林美进行了系统研究。德国林学家H・Cotta就认为“创造美需要技术,但技术需要有支撑它的理论,这就是文化”[1 ]。日本是森林大国,森林文化不仅影响着日本人的精神,其文化内涵包括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宜居环境的感悟、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生存体验与美学欣赏等。日本学术会议在总结人类与森林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森林的三个原理:环境原理、文化原理与利用原理,划分出八类森林功能,并将其中的森林文化功能概括为景观、风景,学习、教育,艺术,宗教、祭奠,传统文化及区域多样性的维持等六要素[1][2 ]。
(二)国内森林文化研究现状
国内直到20世纪末才将森林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郑小贤等(1999,2001)从人与森林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森林文化的概念,探讨了森林文化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森林资源的文化价值以及如何开展文化层次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等问题[1][3],这被认为是我国森林文化研究之肇端。随后,诸学者分别从各自角度对森林文化展开研究,如但新球(2004,2007)对各历史时期森林文化特征的研究;苏祖荣等(2007)对森林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地位的研究;甄学宁等(2009)对森林文化传播机制及策略的研究等。
从森林文化的发展来看,我国现阶段森林文化已经结束了农耕森林文化时期,正处于工业森林文化向生态森林文化转折的过渡时期,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森林文化[4]。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森林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国内森林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森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特征、文化价值、文化影响、文化传播等理论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共识。对森林文化旅游表达的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展开论述,微观层面的对策分析较少,理论基础薄弱,方法性研究不多,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旅游表达过程中,如何结合地脉和文脉,突出地域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森林旅游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青城山风景名胜区森林文化现状
(一)青城山风景名胜区森林资源
青城山地处四川盆地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5],海拔2,434m,诸峰环绕状如城廓,终年常绿,故名青城。根据谢彦君对旅游资源的分类,共有自然和人文资源百余处。赵仁昌早于1996年对青城山风景名胜区进行了旅游资源美感环境质量评价。指出旅游资源的美感质量是旅游目的地藉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研究说明:(1)青城山有优秀的自然景观资源,具有开发游览性和观赏性的价值;(2)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可供科学考察研究;(3)适宜的气候条件,实为人们旅游度假、疗养健身、娱乐休息的好去处;(4)丰富的文物古迹为人们的游览赋予以很多的知识性与乐趣性。
(二)青城山风景名胜区文化资源
青城山作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在国内外是十分有影响力的道教文化旅游景区。毛丽娅(2010)在对“青城山灾后重建研究”中提出,虽然青城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己基本形成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同类的其他景区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道教文化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李江敏(2000)在文化旅游开发中指出,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发展层次。青城山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仍停留在对宗教景观这一基础性层次的开发上,内涵丰富的道教文化并未在旅游产品中得到充分展现,其直接后果就是对游客的吸引力的降低。游客看到的就是道教建筑、神像、雕塑、绘画等静态实物,缺乏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到道教文化中来,亲身体验和感受道教文化的奇妙多姿,旅游者难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旅游收获,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处于粗放型阶段。
三.总结
青城山有优秀的自然景观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文物古迹,无论从森林物质文化角度还是精神文化角度都具十分具有优势。虽然青城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基本形成体系,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同类其他景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青城山道教文化的旅游资源还应更加深入的开发,其宗教文化旅游仍停留在对宗教景观的基础性层次,内涵丰富的道教文化并未在旅游产品中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对于青城山森林文化的研究,还应更加深入,以更好的发掘景区森林文化,完善景区开发和旅游表达,结当地地域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森林旅游。
一、葡萄酒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葡萄酒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专项旅游形式,在国外的发展初具规模,并有不错的收益,但在国内相关的旅游研究和实证分析还是比较缺乏。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葡萄酒旅游的相关概念,已经备受相关组织和专家关注。最早关于它的研究是在1997年南澳委员会指出游客访问葡萄酒厂及相关活动。葡萄酒旅游可以包括游客在访问主要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对单一酒窖的短期访问,也可以包括将重点放在葡萄酒产地居住几天以亲身体验葡萄酒的生产过程。Hall等(2000)提出,对葡萄园、酿造厂、葡萄酒节及葡萄酒展览会的访问,这种访问是把品尝葡萄酒和对葡萄酒产地的特征的体验作为主要访问目的。我国的学者在总结国外的分析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李世泰等提出葡萄酒旅游包括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和游览葡萄酒厂周围的葡萄园等景点,还包括了解产酒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娱乐活动。葡萄酒旅游业的增长与现在注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验” 旅行分不开。由此,Williams(2001)认为葡萄酒旅游是喜爱葡萄酒的人到葡萄产地追求与葡萄酒相关的各种体验的一种旅行。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旅游者通过葡萄酒旅游获得休闲游憩体验和经历,延伸了葡萄酒旅游概念的内涵。
葡萄酒旅游呈现出以下特点:(1)产业经营的三重性。从资源禀赋来看,葡萄酒旅游资源中既有工业观光旅游中的工业设备及工业产品制作等资源,又有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中农业旅游资源的农作物、风景、气候等,同时兼具休闲旅游的特性。(2)较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葡萄酒旅游者的动机就是一种由低至高融入葡萄酒体验的过程,项目也体现出高度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葡萄酒体验旅游的采摘、酿制、品酒、赏酒等环节能充分调动眼、耳、口、鼻等各个感官的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思索,使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3)高品位性和高教育性。国外研究中,对葡萄酒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葡萄酒旅游者具有明显的高学历和高收入特征。(4)文化性。葡萄酒旅游是一种葡萄酒文化之旅,发展葡萄酒旅游过程中可将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充分的融入进去,从而增加葡萄酒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我国葡萄酒旅游开发现状及不足
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628万亩,其中酿酒葡萄80余万亩,葡萄总产量627万吨,75%鲜食,15%酿酒,10%制干、制汁/醋。中国葡萄种植历史悠久,但绝大部分葡萄用于鲜食。目前,国内酿酒葡萄的生产集中分布在胶东、西北、京津冀地区。已形成的葡萄酒旅游目的地主要以葡萄酒产业旅游带的形式出现,主要有北京延庆县“酒庄葡萄酒产业带”,烟台蓬莱市“葡萄观光旅游带”等,相对来讲是东部发展较好,西部仍旧处于探索阶段。
从出土文物和历史情况来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地带,即美索不达米亚创造出人类最古老文明的苏美尔人酿造出了人类第一桶葡萄酒。而中国的葡萄酒旅游于20世纪9O年代兴起,并且发展缓慢。虽然说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历史最悠久的张裕葡萄酒庄,也才是19世纪末建立的,到现在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开始发展葡萄酒旅游更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中国的葡萄酒庄没能沿袭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葡萄酒旅游的角度来看,缺少西方国家的历史韵味。而在葡萄酒庄的建筑园林设计上,则多采用欧式园林景观,比如张裕。或是中西合璧式,比如云南红酒庄。在游览过程中,多是游客走马观花式地参观酒厂、酒窖、文化中心等地,然后进入到葡萄酒销售中心,这个过程缺少对葡萄酒文化的体验,酒厂商更注重的是销售环节。在导游的讲解方面,也一般在于介绍葡萄酒的相关常识和本酒庄的企业文化,而甚少涉及葡萄酒的历史来源和文化渊源。这使得游客的体验不够全方位,印象不深刻。国内关于葡萄酒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前景的开发,多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出发,例如树立企业形象、规划旅游线路及景区,而没有从体验经济角度展示我国葡萄酒旅游的特点与需求。目前葡萄酒旅游发展中还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散、小、弱以及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等问题,真正懂葡萄酒的专业旅游人才极度匮乏。
三、关于体验经济理论的内涵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1998 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道具,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为顾客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体验经济作为一种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主导型经济形态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体验经济的特征体现在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体验是这一过程的“产品”。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每一瞬间都是一个“惟一”。这与旅游产品无形性、异质性、易逝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等特性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人们出游的动机不外乎求知、求新、求异、求乐的精神和心理体验,因此,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仅是销售商品或服务,它提供最终体验并充满感情的力量,给顾客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根据参与程度和联系类型的不同,将体验划分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四个部分。最好的体验处于四个领域交叉的“甜美地带”。
全新的体验不仅是满足客户的期望,减少客户的损失,而且是有意尝试超越客户的期望,带来惊喜的体验,创造惊喜的体验需要以满意和减少损失作为平台(谢彦君,2005)。体验经济时代,要问消费者“你记住了什么”,而不是“我们怎么做”或“你需要什么”。
从 2003 年起,国内的体验经济研究开始涉及产品设计、营销、消费需求等多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旅游活动的研究。例如,邹统钎讨论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区分了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5种旅游体验。孙根年教授在体验旅游的经营与策划中,提出“动机―过程―目标”模式(见图1)。其中,过程“三性”: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可参与性是旅游体验经营的关键;目标“三感”: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是旅游体验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动机“三求”:求补偿、求解脱、求刺激是旅游体验得以形成的核心动力(张建忠、孙根年,2012)。此外,芮田生在分析游客潜在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的程序,包括游客行为分析、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原则和步骤等。
四、葡萄酒旅游开发对策
(一)强化葡萄酒旅游景区体验化开发理念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使各主体获得自身最大收益。对游客而言,要通过旅游活动感受葡萄酒文化和地方特色,以获得难忘的经历;对景区而言,要使经营者在提供旅游体验这个经济提供物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旅游地而言,要获得文化传承、地方宣传、社区获益等综合效益的最优化。游客主要通过精神参与和身体参与来获得深度的旅游体验,在景区的体验化设计过程中,注重真实性的营造,为游客创造真实的葡萄酒酒体验氛围,物质景观形象、地方文化形象、企业形象等多个二级系统,都要与景区总体形象相符。
(二)深度挖掘本土葡萄酒文化
我国葡萄酒旅游现有发展模式多为效仿西方,并没有融入本土特色。葡萄酒文化应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葡萄酒酿造技术、法律法规制度、酒俗酒礼、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文等。我国在历史、文化、、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异于西方国家,因而葡萄酒文化旅游也应呈现出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应在葡萄酒旅游体验活动中充分挖掘中国葡萄酒文化的魅力。
(三)大力推行葡萄酒酿造商依托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以品牌葡萄酒酿造商为核心,主要表现形式为以葡萄酒酿造商为名字的企业庄园(例如威龙甘肃沙漠绿洲有机葡萄庄园),或将展示企业文化的博物馆作为单独景区呈现。主要的目标消费者定位为高端的葡萄酒爱好者以及会议、休闲等旅游者。满足旅游者的教育、观光、娱乐等多种体验,综合该酿造商葡萄种植基地、酿造厂酿造工艺和生产线、酒庄及企业文化展示等内容。旅游项目可以有传统的葡萄种植园参观,也可以参观酿造工艺流程、自动灌装生产线、酒窖,酿造者解说工艺、家庭自酿工艺传授,葡萄酒展示与品尝等。除此,还可将地区特色住宿,地区美食体验、地区特色的户外休闲运动、葡萄酒美容产品体验(比如葡萄汁护肤SPA)、葡萄节庆融入其中。典型代表有秦皇岛朗格斯酒庄。
(四)发挥葡萄酒文化博览中心的桥梁作用
目前国内很多葡萄酒产业聚集地建立了以品牌集聚、品鉴欣赏、收藏展示、科普推广、文化交流为主题,融休闲、展览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葡萄酒文化博览中心。博览中心在产品推介、品评鉴赏、基地考察等面对面交流活动,为参展商和采购商创造了更多的交易机会,搭建了世界葡萄酒交流的平台。例如张裕葡萄酒还创新开发了馆藏事件酒、异型瓶酒类产品、小型可储酒橡木桶、不锈钢酒壶、艺术酒架、葡萄酒专业器皿、办公用具等酒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纪念特色浓郁的产品,深受顾客的喜爱和欢迎,这一点很值得借鉴。
(五)实现旅行社和葡萄酒旅游企业的有效对接
旅行社一头联系着游客资源,一头联系着旅游资源,然后通过对资源的整合、组织,起到中介作用。发挥好旅行社龙头作用,可以大大拓展旅游业集聚效应。目前,葡萄酒企业自身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旅行社的作用,而旅行社也没有太多懂葡萄酒的导游,因此衔接上出现了问题。葡萄酒企业依托自身的宣传招揽顾客,范围有限。旅行社带领游客去酒庄往往是到此一游,彰显不出葡萄酒文化自身的魅力,游客印象不深,回头率不高。旅行社是旅游产品的总装车间和推销商,在发展和繁荣旅游市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协会要积极组织旅行社实地踩线考察,集中推出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对外推介力度。旅行社要优先开展地接招徕服务,推出风土人情之旅、美食与美酒体验之旅、品酒之旅等旅游产品,按照旅游经济规律,充分体现葡萄酒旅游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葡萄酒旅游企业要注重对旅行社导游的培训,加大培育游客对葡萄酒品牌的忠诚度。提高导游在葡萄酒基础知识、葡萄酒饮用文化、葡萄酒餐饮服务、葡萄酒的历史、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葡萄酒接待礼仪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