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电专业学期表现

机电专业学期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专业学期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电专业学期表现

机电专业学期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职业能力;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教学模式

1前言

近年来,桂西北的发展,为中、高技能人才需求提供了巨大市场。随着有色金属冶炼、制糖、水电、机械加工等大、中型项目的开工,桂西北各个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格外迫切,要求其掌握现代先进制造装备技术,并且有着一定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经验。但是就当地各大院校输出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人才实际来说,其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也普遍存在岗位适应性差等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次适应。这也导致用人单位用工荒,寻找对口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迫切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背景,做好机电类专业人才优秀人才的输出是当务之急。要想解决学校与企业人才供给的矛盾问题,校企合作及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必不可少,只有真正了解企业对人员的需求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学,校企合作就是让学校与企业实现人才问题的交流探讨与共同培育管理。本文就桂西北特色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2教学模式

基于工学交替与1+3的合作理念,该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学校与三类企业的合作。“1+3合作”中的“1”是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3”指的是与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办学关系密切的“机电设备应用商”、“机电工程商”和“机电产品供应商”三类企业进行合作,其中学校发挥自己场地、技术及人员方面的优势,综合三类企业的实际开展不同内容的合作。根据就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现实要求,明确思路:从公共基础课学习到专业课程学习再到专业的实践实习模拟再到针对性的课程补充学习再到专业技能应用最后到技能进修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始终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指针与原则,针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特点,打破传统学期概念,推行“三年六段”的弹性教学模式,借助学校与企业两大场地组织教学,不断增强学生岗位适应力,并引导其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3组织与实践

“三年六段”教学模式各阶段按能力递进原则组织实施,具体安排如下:3.1文化素质教育。第一个学校教学组织的主场所是学校,时间一般为半年。主要是新生入学,引导其从高中的学习模式中出来,通过军训教育、专业介绍等,让其熟悉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与环境,增强对班级的认同感对学校的荣誉感,做好文化课程的学习,奠定后期学习的基础。3.2职业入门训练及岗位认知实习。第二个学校依然是在学校,时间约为4个月。一般是文化学习之后。安排《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操作与电子线路焊接》、《机械基础与机械加工》等专业入门课教学,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基础的专业知识,能认识电气并识别低电压电器等,也具备绘图的能力,这是下一阶段学习必不可少的积累阶段。在校外企业进行,保持在1个月以上,当然也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合理安排。此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锻炼的体验,其难以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过渡转化,但是又希望了解岗位情况,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现阶段的学习就是岗位认识学习,企业管理者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机电设备专业的认识,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该阶段的学习倡导灵活与弹性制,可以一气呵成开展下来,也可以分小段进行,循序渐进。3.3岗位跟班实习及生产性项目训练。三学期在“校外实习点”实施,1个月。桂西北地区冶炼、糖业、水电资源丰富,机电设备应用率高,是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之一。糖业有个生产暂停期,时间是6月份到10月份,企业一般会利用该时间段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而企业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实习参观,借助企业设备资源,在教师的详细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设备维修保养的知识,也更加灵活地参与到检修中,为后期工作积累经验。在岗位跟班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参与设备故障抢修,身临一线,提升对岗位工作的认识,也潜移默化地深化对你企业文化制度及管理制度的认识。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很好地储备人才。4个月,在校内“加工车间、设备维修车间、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车间”进行,综合生产实际弹性安排。前期为区域调研阶段,主要是挑选有合作有利条件并且有与学校合作意向的对口企业,坚持校企合作,共赢互利的原则,两者之间达成合作协议,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加工车间与设备维修车间,为该模式教学奠定环境基础。可以借助企业开展的项目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培养与锻炼。学生定位为员工,自主或者合作负责对应项目。正是因为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学生无论是心态还是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引导与锻炼。在生产项目的训练中,学生重点提升对专业工具的使用能力和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力,学生树立追求卓越与承担责任的工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与协调,端正工作心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职业资质考核,带动学生综合发展。3.4职业认证训练。四学期在校内实施,5个月。通过岗位认知实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专业课学习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实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顺序组织教学。教师以学生所见的机电设备和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迈入专业领域大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本阶段学生应完成电机拆装与维护、液压与气动、机床电气控制、PLC电气控制技术与实训、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机械设备维修工艺等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训,考取电工上岗证,并结合个人能力情况参加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考评。专业课学习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等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3.5岗位定向实习。五学期的校外实习点实施,必须以企业的用工实际为参考。在综合各个阶段的学习后,学生专业技能有所提升,也对行业及职业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也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并且明白其行业应用中对象的差异性,岗位胜任力提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到桂西北不同的校企合作基地进行训练实习。针对企业的典型机电设备做好专项课程的开发,涉及到岗位的安全教育,这是前提也是不可忽略的部分。设备操作规范和设备安装调试等模块。综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学生的就业意向,选择对应的企业,其中学校教师负责理论部分的讲解,企业教师则承担现场指导任务,开展专项针对性的教学。在这样的锻炼指导下,学生达到企业职业人的标准。3.6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是在第六个学期组织实施。历时五个月。经过第一阶段到第五阶段的学习锻炼后,相信多数学生已经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定位,也了解了机电设备应用技能人才的实际成长过程,更加明白企业的用工需求,熟悉企业的实操环境。顶岗实习则是水到渠成,学生带薪上岗,真正从事到机电设备操作、监控及维护中。此时也进入校企合作管理阶段,学校企业双方联系,共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指导,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实习生,企业要优先录用或者作为储备人才,真正做到定岗与职业岗位的无缝结合。实习与就业零距离,学生毕业后也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业更顺利。

4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有责任心的负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三年六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与示范,为桂西北各行业机电设备应用、安装与调试岗位培养了一批“精专业、有专长、留得住、能干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得到增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作者:王甦 单位: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曹根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1(05):10~11.

机电专业学期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任意性选修;毕业班教学;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李春艳(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李春红(1977-),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09-02

教育理论中高校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选修课又分为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与专业无关,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均可选择。专业选修课又称为限制性选修课,开课内容一般与所学专业相关,对学生要求掌握的程度较高。黑龙江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将专业选修课又细分为专业指导性选修和专业任意性选修两类。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程是各专业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设置的专业延伸与拓展课程。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程是依据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设置体现专业方向与专业技能的课程。我校电气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程总计27.5学分,学生至少修读需25学分。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学生个人意愿选择余地较小,但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专业必修课。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课程通常安排在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指导性选修课课程之后,一般为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授课。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尤其是毕业班学生选修课存在“选而不修”、凑学分等现象,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酱油课”。作为一名以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教学为主的青年教师,在四年的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专业培养模式及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地位

1.黑龙江大学机电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介绍

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专业+方向”培养模式,即第1~4学期夯实通识教育平台,第3~6学期搭建专业教育平台,第6~7学期按专业方向模块分流指导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后续学习和拓宽就业范围奠定基础。在重视学科基础、搭建专业平台的基础上,设置了电气控制和电力系统2个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加强工程应用的针对性。

2.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地位

以黑龙江大学为例,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采用学分制,毕业要求总分修满167学分。课程平台包括最低修读4分的通识教育平台和最低修读118学分的专业教育平台。其中,专业教育平台共有3个类别:学科与专业必修课程(67分),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程(25分),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程(26分)。可见,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所占总学分的15.6%。

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共分为两个方向:电气控制方向和电力系统方向。每个方向设置课程15门课,总学分37.5学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至少26学分。其中每个方向的三门课选课率达100%,学分3.5学分,是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中的“必修课”,考试方式为试卷考试。其余12门课考试方式为考查,学分在1~2.5学分之间。专业任意性选修课9门课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含三门选修中的“必修课”),6门课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所占比例为40%。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所占考查考试课中的比例达50%。因此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专业任意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出勤率低。[1,2]以黑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为例,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选课积极,但学生参与课堂的出勤率低下,2007级和2008级“发电厂变电站二次回路”选课达86人和88人,均超过学年总人数的80%,然而实际到课人数仅为选课人数的40%。第二,学生考试应付老师,学术报告敷衍了事。由于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通常以提交学术报告作为考试形式,因此存在大量网上下载拼凑,甚至全篇照抄现象。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成了“酱油课”,课程变得可由可无,混学分现象严重,与教学目标初衷相违背。

三、提高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应对政策

1.明确学好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要性

高校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混学分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上至老师,下至学生,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均不够,明确与加强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要性的宣传是有必要的。首先,在新生入学学习的“电气工程导论”课程中,教师在介绍课程体系时应强调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重要性。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实行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有责任和义务向低年级学生灌输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学生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和必修课强调不应区别化对待。由于必修课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考核要求不同,考试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考查课因考试轻松,通常以提交报告为主;授课安排在大三下和大四上学期,因此高年级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难易程度、考核形式、口碑均有更详细的了解,甚至在网上或学校论坛里出现了高年级学生写的选修课“攻略”。再次,提高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出勤率低和区别化对待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削减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设置更具有时代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大纲的调整,新增加与时俱进的课程。如我院新增课程“新能源发电”,而这类新课程老教师不愿意讲授,担当新课程的就只有年轻教师,而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欠缺,也是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不利因素。因此学院应积极动员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讲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出勤率与学习兴趣

出勤率是学生参与课堂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提高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出勤率,激发学习兴趣。第一,合理优化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课时安排。笔者在“发电厂变电站二次回路”毕业班教学中发现,大四学生第一节课到课人数最多,9~10月最少,11月人数又增多,12月考试。究其原因,9~10月学生以找工作为主,11月份多数已和用人单位签约后才重返课堂。教学安排可根据每年应聘高峰实时调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出勤率。第二,师生角色对调,强化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四毕业班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学生分组,每节课由一组学生完成课堂讲授的部分内容,增加学生参与度。此外,学生遇到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可与同学协调互换分组,可解决部分课堂学习与找工作的冲突。第三,应用型工科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科研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建立奖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加荣誉感和认同感。

3.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考核形式应为多样化

我院专业任意性选修课15门课程中有12门是考查考核。考查考核方式以提交学术报告为主。以下几种教学尝试有利于丰富考核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第一,考核学术论文题目应具体化,代替宽泛教学专业涉及领域,可有效减少学生网上下载论文,敷衍了事发生的概率。第二,应用型专业课程以工程案例分析,仿真设计等形式代替学术论文实现教学课程考核。例如,“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可以用Matlab完成电机的控制系统仿真,以仿真程序结果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获得学分。这种考核形式可培养学生广泛的专业兴趣与实际动手和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第三,课堂学生参与度纳入考核范围,适时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所占考试成绩的比重。

4.巧用毕业设计与大四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关系

学好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可能有利于毕业设计和考研群体。第一,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对毕业设计有促进作用。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内容广泛,立题多样化,教学大纲灵活,教学条框少,可随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随着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以学术报告、仿真设计、工程案例的形式完成考核,有助于对学生专业兴趣的点拨。如果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考核内容做得好,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大四选修课的老师和学生,可通过专业任意性选修课互相挖掘毕业设计的题目,可见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对毕业设计具有促进作用。第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有利于考研群体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从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11月至1月,学生往往集中全力应对考研考试,毕业设计放缓。而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授课周期是8月至11月份,如果专业任意性选修课考核报告内容与毕业设计选题相对应,考研学生在相对不忙的8~11月内上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即可完成毕业设计的部分内容,这有利于考研群体既保证了充足的复习时间,又不耽误毕业设计。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在培养模式的地位的分析,针对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强化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教学重要性;考核形式多样化;通过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出勤率的教学尝试;巧妙利用专业任意性选修课的教学促进毕业设计。当然,专业任意性选修课“打酱油”现象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社会和学校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种模式还需在实践中探索验证。

参考文献:

机电专业学期表现范文第3篇

一、“三小”教学模式的定义

“三小”教学模式是指“小班制、小项目、小竞赛”教学模式的简称。“小班制”就是指将班级规模规定为一个班级30人,不得超出30人。

“小项目”是指根据项目教学的特点,将一些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有机地融入一些小项目里面,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项目和工作任务,能轻松地学到这些知识和技能。

“小竞赛”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一些小竞赛项目。通过竞赛不但能强化记忆,还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等。

二、“三小”教学模式的特点

1.采用“小班制”,便于班级管理和开展实训教学

首先,采用“三小”教学模式,由于班级人数少了,班主任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散管理,实行因材施教,便于班级管理。

此外,采用“小班制”还能有效地增加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便于开展实训教学。

2.开展“小项目”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预先设置好一系列难度适中的小项目,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把那些他们认为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掌握了,慢慢地就对学习产生兴趣了。

3.“小竞赛”让学生表现自己,重拾自信

定期组织一些小竞赛,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小竞赛,不仅能获得荣誉,还能表现自己,强化所学知识,提高竞争意识,最后重拾自信。

三、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三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与专家论证,笔者所在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科推行了“三小”教学模式改革。为了确保“三小”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

1.改革措施

(1)细化专业方向和限制班级规模。在制订招生计划和招生宣传的时候,招收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和电梯安装与维保两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且限定每班人数不多于30人。

(2)实行专业科负责制和扁平式管理。由专业科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三小”教学模式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在专业科全面推行小班管理。在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里积极开展小项目、小竞赛。在日常教学检查与评估时,将开展“三小”教学模式改革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3)改革课程体系。采取“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将所有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三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作为两个专业方向共通的课程,而专业课程模块则分属两个专业方向的重点课程。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全部采用项目教学教材,在内容上,所有教材都由一系列的小项目所组成。

(4)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减轻教师的授课任务,在进行文化课学习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时,将两小班合班授课。而对于专业课教学及实训教学,则实行小班制教学。

(5)将原有的实训室改造成适合“三小”教学模式的实训室。课堂采取设备专机专用的管理办法,即要求学生一学期只能在规定的一台设备上进行实训,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实训设备,如出现人为破坏和损坏设备的现象则按价赔偿,全班学生共同监督。

(6)每学期至少开设2到3次小竞赛,以竞赛促教学。

2.改革成效

(1)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通过“三小”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在课堂上一人一台实训设备,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等现象明显减少了,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三小”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动手做一系列的小项目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这对于喜欢动手实操而厌恶理论学习的中职学生来说是非常受用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3)降低了教师的管理难度。由于班级人数较少了,班主任可以轻松地掌控学生的动向和辅导学生,联系家长也容易多了,降低了班主任的管理难度。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学生人数少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机电专业学期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电控制 包装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包装机电控制》是包装工程专业大学四年制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随着包装产业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掌握该课程意味着增加学生的一种就业能力。

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小学的初等教育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手段,中考、高考是主要的奋斗目标,学习、考试成为学生培养的主要过程,极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却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在我们严进宽出的高校大环境下,我们的不少学生表现出厌学、不愿动手实践、混日子、沉溺于电子游戏的虚拟世界等等现象。现在九零后学生具有非常好的物质条件,普遍拥有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物品,如何让这些智能设备发挥作用,是我们高校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机电控制》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在不同院校展开,例如李霞[1]从课程前期动员、简单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参观工厂、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金玉珍等[2]革新了评价体系,通过修改考核目标、扩大考核内容、改变考核方式等,取得了预期效果。李雪等[3]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学质量获得了提高。

我校的包装工程放在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较其他工科专业的女生明显多,男女生比例接近于1:1。《包装机电控制》是一门针对现代包装装备自动化需求而与机电专业相交叉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为包装装备行业培养技术工程师,内容涉及电气控制、PLC的基本原理与指令、顺序功能图、梯形图设计等等,知识面广,特别侧重电气控制的实践。基于学生的现状,以实践提高能力、实践促进学习的教学指导方针,为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量化计分、随堂上机实践、开卷考试这三个环节,进行了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量化计分

如何客观地评价每一名学生,是每一名高校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通常,我们采用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加权的方法。平时成绩是一项机动性比较大的分数,如何打分,才能真实地评价每一名学生呢?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以百分制产生平时成绩,即:

1)课堂点名记分。每点到一次,记5分,如果缺课,记为0分,如果迟到在上课后的3分钟内,记为4分,按3分钟为基本单位,逐步扣分,最低记为1分(因为该学生还是来上课了)。每学期点名约4次,一般选择感觉有学生逃课、旷课时进行,以敦促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课堂回答问题记分。每回答正确一次记10分,如果不够完整,酌情扣分,如果完全不知道,只记1分,并且该学生后面还有很大的概率再次被课堂点到回答问题,促使学生认真听课,获得亡羊补牢的机会。每名学生获得2次机会,并且鼓励学生举手积极回答。

3)作业记分。本课程的特点是会设计PLC的电气接线图、设计梯形图程序,我们区别对待。PLC的电气接线图,采用手写作业的形式,每次10分,以书写清晰,字体端正,正确答题为满分的标准。如果发现抄袭,嫌疑者只记3-5分。书写作业大概做2次。设计梯形图属于编程性质的作业,不要求书面作业,而在笔记本电脑上检查。针对学生会很懒的情况,第二次课的课堂上就布置课后安装FX-DEVELOPER软件后,下一次上课即检查学生的电脑,并抽查是否会新建一个项目、编写一个简单的梯形图程序、模拟下载、模拟运行等基本操作,如果完成各项任务,记为10分,否则记为0分,直到学生补充完成这项任务,才补录分数,但最高不超过8分。在此后的授课过程中,课后作业布置为课后上机编程,下堂课抽查,要求能说明白梯形图的含义,如回答正确则表明该学生是自己完成的,记为10分。这样的编程作业,布置3次。

至此,上述3项,总分为100分。如果期末时,理论的总分不到100分,或超过了100分,规整到100分即可。

(二)随堂上机实践

上节讲到学生需课外完成编程题,教师是直接在学生的电脑上检查作业的,如何确保学生不做简单的CTRL+C,CTRL+V呢?我们的办法是随堂上机实践。我们传统的上机练习是安排到实验课的,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实验课前不预习,一到实验室课堂,完全须要把课堂的知识重新学习一遍,缩短了预设的实验教学时间,使部分同学没有达到通过实验理解知识的目的;而另一方面,本课程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硬性地分成理论课和实验课,在理论课上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教学效果难以理想,因此,传统的上机类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有需改进的地方。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课前通知课代表让每一位学生带上笔记本电脑。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把基本的理论知识或编程知识与上机实践有机结合。教师在台上演示录入、转换、模拟运行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打开笔记本电脑,练习从ABC开始。例如,LD,LDI,OUT指令,学生一上机录入元件,就发现原来这个继电器的接通(ON)与不通(OFF)是可以通过图形化的实心蓝斑与空心区别的,而且可以很方便地模拟ON或OFF的状态,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对指令的理解也加深了。课堂上的上机练习也提防了一种特殊的学生个体出现:他似乎是每堂课都来的,但是他不想学习、不想听课,他就是睡觉、玩手机,结果,期末考试时,连自己学的是哪种牌子的PLC也不清楚,考试卷上答非所问,比如,学的是三菱的FX系列,他会把西门子的梯形图抄一些上来!对于顺序功能图,初期的学习方法也是模仿为主,主要是理解这种设计方法的要点。

最后,教师只分析,画出顺序功能图,或指导学生自己画顺序功能图,要求学生能自主地编写梯形图,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时候,以前上课认真的,课后自觉地去做作业的同学,就能跟上教学的节奏;而那些南郭先生就表现出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尴尬状态。作为教师,还本着让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需要再度充分讲解、知道,达到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

(三)开卷考试

我们在第一堂绪论课,就明白告诉学生开卷考试了。我认为,这是考评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开卷考试意味着学生可以带书、复印资料进考场,部分学生想,那我总能在书上找到答案的,平时就放纵了,结果,一看到试卷,就傻眼了,不知道去哪里抄啊!因此,教师在平时就告诫学生,一定要理解知识的每一个点滴,一定要平时练习、上机实践,才可以在期末的开卷考试中,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完成。对于出题的原则,首先要针对专业,例如某包装设备的控制工艺是如何的,要求设计电气接线图、顺序功能图、梯形图等等,其次,要考查对PLC的基本编程技巧的掌握能力,熟练能运用各种继电器。当然,平时的课后作业已经做过类似的题目,并且已经上机实践过了。因此,只要注重实践,考试获得好成绩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那些混日子的学生,即使是开卷考试,也只能交白卷了。从这个角度,督促学生提高实践的次数和质量,属于一种倒逼式学习。

三、教学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与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

本文所述的教学改革方法已经在从2013到2014的第二学期实施了,同时,也在《包装测试技术》、《材料力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

通过期末考试分数对比,量化计分法基本上与与期末成绩呈正比关系。那些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往往是期末考试未能通过的学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平时计分值,可以及时地提醒、督促其改进学习的精神面貌、改进学习的方法。量化计分另外一个优点是逃课、迟到的学生明显减少了,提高了到课率,净化了学风。通过课堂回答问题的量化环节,提高了学生认真听课的比例,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随堂上机实践,彻底杜绝了“文盲”学生,对那些较有自觉性的同学,是一大促进,相比上一届学生,本届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普遍获得了提高。但仍受制于教学班中学生人数太多,约还有20%比例的学生,只学到了最为基本的PLC知识,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几乎没有,这说明,仅靠课堂的实践,还是有限的。对于我们的学生,使其懂得学习的目的、意义似乎更为重要,这要求我们的专业培养体系需要更进一步优化,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价值。

开卷考试的课程结束方式已经实施了三届了,是一种能够很好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教学手段。以本课程为例,期末考试结束后,有12名同学(占比20%)没有达到60分,通过一个暑假后,补考后,仅有3名同学通过。眼看就要毕业了,但还需跟下一届重修,无疑使这重修的同学在本学期打起了精神,这种外部刺激式教学希望能唤醒那些混日子的大学生。

我们在实施这一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感觉部分同学难以适应,他们太适应应试教育了,不愿意动手。另一方面,这门课的前导课程,例如电工电子、C语言,都已经学过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忘记了很多那些课程的基础知识,使得我们又得化很大的精力去复习过往的知识,这说明实践教育应是一套系统的体系,不仅体现在单门课程,而且要体现在整个大学过程,更要体现在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李霞.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Vol.17:190

[2]金玉珍,张雷,刘宜胜,武传宇.《机电控制工程》课程新型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科技博览,2011,No.18:231

机电专业学期表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必要性 有效性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情况、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等采用分层教学法组织教学,充分关注、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最大限度地进行个别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

目前不少学校的《电工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不同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不同层次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现象。笔者所在学校也是如此,目前我校有初中起点三年制中专生、五年制大专生及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生,虽然分班授课,但是教学中使用相同教材,而不管学生层次不同,基础知识储备不同,学生学制不同,教学学时安排不同。面对初、高中学生、三年、五年制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进行学习的局面,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是获得教学实效的保障。我校使用的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机械类通用教材第四版《电工学》,现谈谈如何开展分层次教学。

一、根据学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学制等情况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调整授课计划和进度,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达到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中毕业三年制学生教学实施过程

初中毕业生的特点是底子薄,基础差,缺少相应的物理知识,没有扎实掌握电磁感应相关知识,在学习交流电、变压器、电气控制等知识时困难重重。为此我的看法如下。

1.调整授课内容、进度,放缓授课速度。

我校所用教材共计七个章节,第七章常用电子元电器件及应用电路可作为选学内容。该门课程内容在一个学年内讲完,我认为第一个学期讲前3章(直流电路、磁场与电磁感应、单相交流电路),第二学期重点讲授3至6章(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与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机械的基本电器控制电路),第七章是选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安排确保第一学期有充足的课时给学生填补知识漏洞,为第二学期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补充相关物理知识、数学知识。

备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薄弱环节,弥补与强化知识,凡是新知识点涉及的物理知识都要提前准备好,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把学生缺失的知识补上,然后慢慢渗透,层层递进地进行讲解。有的基础差的同学连基本的数学计算都掌握不牢。如在讲授正弦交流电路时,有的学生连正弦函数知识已经遗忘,甚至一些特殊角度的正弦函数值都已经遗忘,老师在讲授前要把与数学相关的知识给学生复习一下。

3.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际使用部分知识的讲授

针对三年制机电专业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强化本书中有关实际的应用知识。其中测电笔使用、电阻器主要指标、常用照明电路、受控白炽灯的安装、安全用电常识、三相异步电动机使用、控制电路常见故障及简易处理等知识应作为重点讲解。

(二)五年制高级班教材使用及教学过程实施

1.根据教学需要补充必要的教学内容。

通用教材的针对性较差,教材中部分章节内容对于五年制高级班学生而言深度不够,需要补充。例如:6-2中,教材仅介绍了电气控制系统图识读的基本知识。补充电气安装接线图与元件布置图等知识可以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契机。这部分知识采用PPT实施教学,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补充物理知识及相关数学知识。

初中毕业五年制高级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要分析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及掌握情况,补充必要的物理知识及相关数学知识。例如:矢量运算知识。

(三)高中毕业生教学过程实施

高中生有较好的物理基础,对电路、电磁场的学习相当于复习。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与横向课程的衔接,增加实验与实训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状况,将学生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电气、机械设备涉及的国家电工和电子元器件类安全标准作为教材内容或辅助教材,让学生熟悉或了解相关标准,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如三相异步电动机教学中可顺便辅助介绍小功率电动机的安全运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经济运行等国家标准。

高中生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引导学生掌握控制电路相关的知识。关于这部分知识传授,我的教学思路是提出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书籍自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方法掌握该节知识点,具体过程如下。

电路分析由简单到复杂。启动控制电路介绍点动(加短路保护)连续控制连续加过载正反转控正反转控加过载带电气互锁的正反转控制带有双重互锁的正反转控制。电路分析时重点分析电路连接及实现功能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对照分析、对比掌握。

具体学习过程为:在学生掌握直接启动电路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控制,包括启动和正常运转时的要求。

(1)引导学生设计电路。

(2)画控制电路图进行交流讨论。

(3)挑选典型线路进行班级交流,对学生设计中遇到的疑点逐个进行分析、解惑。

(4)按照线路进行安装,通电演示,看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电动机的动作过程,加强感性认识。

二、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不同专业使用相同教材的问题。《电工学》主要内容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与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路。不同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同。

(一)机电类专业

《电工学》课程是机电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以电工基础知识为基础,以机电技术的学习为重点。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特点和教育目标,突出教材的定向性或针对性,兼顾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传授知识同技能培训紧密结合。确定课程目标如下:(1)掌握直流电路分析;(2)掌握常用电工测量工具的使用;(3)了解各种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运行特性、启动和制动方法;(4)掌握常用低压电器元件的原理和使用;(5)掌握基本电器控制电路,了解电气控制装柜等电器装置(补充)的安装。

(二)非机电类专业

该课程作为非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授课,教学目标是:培养非电类学生掌握一定电工与电子基本知识,以电工部分的学习为重点,了解电子技术的学习。例如:我校电子专业是弱电方向。《电工学》课程中电工基础知识等内容是强电,该专业课程目标:(1)了解直流电、交流电及电磁感应的基本知识(补充电阻常用电阻器识别、电阻器参数、固定电阻色环识读、检测等知识),掌握万用表的使用。(2)了解常用电器的基本结构、原理及主要特点。(3)了解电气设备、元器件的性能、用途和简单的电子线路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安全用电常识,增加电容部分的知识,掌握电容器的识别及检测。(4)能看懂简单的电气控制线路图。(5)重点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路(补充二极管、三极管极性判及正反向电阻检测等内容)。

四、根据学生情况开展分层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