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鹬蚌相争寓意

鹬蚌相争寓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鹬蚌相争寓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鹬蚌相争寓意

鹬蚌相争寓意范文第1篇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是鹬鸟和河蚌僵持不下,最后都被渔翁带回家。比喻两方争执不下,最后白白让第三者获得了利益。出自于刘向《战国策·燕策二》,是谋士苏代为游说赵惠王停止攻打燕国时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2、关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赵国一直想要攻打燕国。于是,燕国便派使者苏代来劝导赵惠王。苏代对赵惠王说:“在我来赵国的途中经过易水,我看到一只河蚌正在舒服的晒太阳。这时突然来了一只鹬鸟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合上壳子将鹬鸟的嘴紧紧钳住。”

3、“鹬鸟和河蚌一直僵持不下。正好被渔夫看到,就将它们两一起捉走。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到时候双方相持不下,不就成了鹬蚌吗,那强大的秦国可能会成为“渔夫”啊。还请大王三思。”赵惠王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停止了对燕国的攻打。

(来源:文章屋网 )

鹬蚌相争寓意范文第2篇

在离这里不远的水草中,又一只大鹬鸟,正迈着两条又长又细的腿, 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在细心地寻找鱼虫。忽然,它看见河滩上那只张着 大口的河蚌。河蚌那鲜嫩,肥美地肉吸引着它,这是多么好吃的美食啊。

鹬鸟悄悄地走去,伸出了它的大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突然受到了袭击,急忙将坚硬的甲壳闭合,甲壳像把钳子似的紧紧夹住 鹬的长嘴巴。鹬鸟用尽全身力气想拉出蚌肉来。河蚌却死死地夹住鹬的长嘴 巴。就这样,鹬蚌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相持不下,双方争吵起来。鹬鸟威胁河 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 赶快张开甲壳吧!"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我就是不张开甲壳,我把你狠狠地夹住,你今 天拔不出来,明天也拔不出来,你非憋死在这河滩上。"

鹬鸟和河蚌互不相让,死死地纠缠在一起。

鹬蚌相争寓意范文第3篇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请你说说它所阐发的寓意。

一位哲人与门徒雨后走在土路上,他的新布鞋上沾了许多泥点。

一位穿了雨鞋的门徒问他:“出来时为什么不换双鞋呢?”哲人望望连着村子与外界的泥泞的路,意味深长地说:“换鞋不如换路啊。”门徒顿觉心头一震。后来,在哲人的带领下,大家一块儿修好了这条泥泞的路,从此一劳永逸,不必再受“换鞋”之苦。

【技法指导】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寓言一般多是借助比喻,在简单的故事中阐述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寓言所追求的不是故事本身的真实性,而是整个故事所蕴含的主题思想。这些主题思想大多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或借远喻近,无论是哪一种,皆透过具体浅显的故事,寄寓深奥的道理。

“根据寓言写寓意”在考点归类上属于“压缩语段”。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应了解寓言的特征,抓住主要信息,挖掘深层含意。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找

即在文中找直接表明寓意的句子。有些寓言,往往用一两句话来直接点明寓意,有的放在文中,有的放在结尾。如《骆驼和羊》这则寓言中,老牛的话:“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老牛的话便是这则寓言的寓意。

二、引

即在文中相关句子基础上引申出寓意。如《南辕北辙》这则寓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引申出“背道而驰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的寓意。

三、悟

即从故事内容中领悟寓意。如《鹬蚌相争》写蚌张开壳晒太阳,鹬想吃蚌肉,它的嘴被蚌夹住,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被渔人双双捉住。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双方相争执,让第三方得利”的寓意。

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只能是人生的哲理,而不是自然科学或环境伦理的知识。那些由动物扮演主角的寓言,都不是谈论动物的话题,而是借动物来讽喻人类。

【同步训练】

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请你说说它蕴含的寓意。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冥思苦想:“孤零零的一滴水,一阵风能把它吹没,一撮土能把它吸干,其寿命有几何?怎么会不干呢?”……弟子们都回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海洋里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则寓言,请你说说它所阐发的寓意。

一位老员外,特别喜欢牡丹花,庭内庭外都种满了牡丹。一天,老员外采了几朵牡丹花,送给他的老朋友,老朋友开心地将花插在花瓶里。邻居发现后激动地对这个老朋友说:“你的牡丹花,每朵都缺几片花瓣,这不是富贵不全吗?”这个老朋友也觉得不妥,就把牡丹花全部退还给了老员外,并如实地告诉老员外关于富贵不全的事情。老员外听后忍不住笑道:“牡丹花缺了几片花瓣,这不是富贵无边吗?”这个老朋友听了非常开心,又选了好多的牡丹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故事的开头,根据情节发展,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不少于100字。

鹬蚌相争寓意范文第4篇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师们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课堂中的声音多起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多起来了,课堂上学习变得更加热闹。但是用审视的目光去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会发现不和谐的音符。语文课渐渐变得臃肿了,音乐、图画、多媒体、表演等各种喧嚣的教学形式名堂很多,花样百出;同时,因为教师不得要领,曲解了新课程的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忽略了质量,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减肥瘦身”,重新回归“婀娜多姿”的体态。

一、“瘦身”——呈现简约的美

1.“瘦”目标——身轻如燕

语文教师心中要有目标,即我的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弄清楚了教学目标,然后再去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这样的目标。要让语文课恢复“苗条身材”,摆在第一位的是制定简明扼要的课堂教学目标。

(1)找准起点。

新课标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苏教版重视的写字教学,从第一学段中的“写字姿势正确”“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目标是入门级的写字,涵括写字的姿势和简单要求;第二学段上升为“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熟练书写”,为写字教学指明了方向;第三学段则是“有一定的速度”“体会汉字的优美”,到了欣赏、评价写字的初步境界。只有当我们对这些阶段目标了如指掌才能百战不殆,无往不胜,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能到位又能贴近学生的水平。

(2)学会取舍,目标清晰。

各个学段目标还需要细化到每一个课文。其实仔细研读课文教材,你会发现每个课文都有很多个的教学目标。比如中年级的《恐龙》,既要让学生学会生字词,学会朗读;要激发学生认识恐龙、走近恐龙的兴趣;还不能简单地沦为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变迁,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作者写这类科普文的写作技巧等等。从字词到句篇,从理解词语的意思到纵观全篇的布局,到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写作方法等等。短短的一节课能盛放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不能。那我们如何取舍呢?其实就是围绕刚才所谈到的找准起点,在文本的最高价值和学生的水平之间找一个最佳契合点,化繁为简,将教学目标定的专一一些,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项知识或者技能或者情感体验等等。

2.“瘦”内容——拨冗留精

课文仅仅是个范例,是承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媒介。教师在反复推敲之后,削除课文的枝枝蔓蔓,一路“披荆斩棘”直奔目标。如中年级的《剪枝的学问》一课,在学生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好奇——半信半疑——惊喜之后问学生:种桃剪枝是个什么学问?课文为什么给我们讲种桃树要剪枝的学问呢?

出乎预料的问题立刻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感悟课文的价值:学习的不仅仅是种桃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从文中悟得人生的道理:有舍有得,舍方能得。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尝试着从更深的层面去审视课文,既欣赏课文的精妙,又能从另一个视角来欣赏课文,领悟到不同的道理。

3.“瘦”手段,返璞归真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充斥着我们有限的课堂时间。必须承认的是,有些多媒体的运用是能恰到好处,能让语文课堂上无法亲身经历、体验的事物成为眼前景,给朴实无华的语文课锦上添花。但是正因为快捷方便,声“色”俱全,能很快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目光,所以教师们千方百计地想在课堂上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用高科技的手段展示课堂。笔者认为,只有大部分学生都无法亲身体验的事物使用多媒体呈现时才能起到这种效果,其他的多媒体的运用反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影像所吸引,离开课堂教学的正确轨道。所以,语文课还是要返璞归真,少用多媒体,能不用就不用。

二、“健身”——铺展厚实之美

“瘦”到弱不禁风也不美。删繁就简的语文课设计也不能过于单一、肤浅。减去无效的教学行为,我们应该让语文课中该充实的地方充实起来。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运用语言。那么我们的课文是供我们学习的文本,让我们学生在理解品悟文本之后学会像课文那样地运用语言文字。

1.训练整合,丰盈课堂

线索形的语文教学设计显得层次清楚、有章可循,可也容易陷入目标单一的泥潭,把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如此训练学生仍然不得学习之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选择训练的点要是整合的一个点,把听说读写都融入进去,这个点就充实了,丰满了,训练的是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如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我们可围绕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寓意、仿写对话为教学目标,设计整合训练的板块:默写几个词语;学习复述这个寓言故事;领悟渔翁的喜笑颜开是因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捉到两个;想象续编故事。这样的板块整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第一部分的“词语默写”,分别是张开壳晒太阳;啄肉;相持;喜笑颜开。简简单单的默写词语,其实蕴藏着几个用意:会认真倾听,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寻找课文的

关键词 语,有了这几个

关键词 语就能概括故事的梗概。接着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词语学会复述寓言故事,在不断练习复述的过程中内化文本语言,习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最后学着文中的对话方式续编鹬蚌相争故事后续。这样的整合板块设计既能条理清晰,又能在该着力的地方充分施展“手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聚焦表达,课堂轻盈

语文学习不光是要读懂作者的文字,还要弄清楚作者表达方式的特色。这些隐藏在文章中的学习价值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去取舍。如《赶海》这一课,它的写法很有特点,如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用相同的一首歌词,既能表达作者赶海时的愉快心情,又能使文章浑然一体,洋溢着浓浓的热爱大海、热爱生活之情。紧接着,笔者让学生根据老师出的“童年趣事”的作文题目,来写一个首尾呼应的开头和结尾。学生既得意又得言。

3.时间充裕,表达充分

课堂练笔是一种能快速学习写作文的捷径。为了避免出现小练笔只是个“花架子”——只看学生手不停挥,不注重学生写的质量。因此,我们要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整经历仿写的过程,在不断地、反复地练笔过程中领悟表达的魅力,学会正确表达。

鹬蚌相争寓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成语大辞典;非四字格;修辞;教学

中图分类号:H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17―03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特殊的词汇单位,多数由四字格组成,但也有少数非四字格,无论其在形式还是意义上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单位。《中国成语大辞典》是收录成语的较有权威的工具书,其收录成语多达18000多条,非四字格成语有800余条。

一、非四字格成语的修辞

1.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方式在非四字格成语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共同出现,形式主要是“本体+像、若、如等喻词+喻体”,这类比喻结构齐整,使用较多。代表如下:

众怒如水火:把众人的愤怒比作不相容的水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愤怒的强烈。

暗喻虽也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维系两者的喻词换成了“是、为、成”等,把本体和喻体联系得更加紧密。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把敌人比作刀俎,把自己比作鱼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任人宰割的处境。

借喻比较特殊,本体并不出现,而是直接借喻体来代本体。这就需要联系语义来分析,例如: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典故出自《战国策》,直接用喻体鹬、蚌代替赵国、燕国,以渔翁代替强秦,生动写出了两方相争不下使得第三方获利的情形。

2.比拟。通过比拟方式可以使成语的形象栩栩如生,引发人们的兴趣。比拟分为拟物和拟人两种类型。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代表如下:

热锅上蚂蚁:把人比拟作热锅上的蚂蚁,形象地写出了其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惶惶不安。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灵性。例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把萧何比作成败的因素,给予了此形象更深刻的内涵。

3.借代。借代强调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不是盲目的代替,而是通过巧妙的换名,使表达更加鲜明生动、形象突出。代表如下:

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一发代指微小的部分,以全身代指整体,表现出了极小的部分都可能影响全局的寓意。

4.夸张。夸张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夸大或缩小事实,给人更加鲜明的形象感,引发读者的想象,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举例如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扩大夸张,星点小火花可以燎原,借以表示微小的事物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5.对偶。对偶是一种整齐、对称的排列,对偶的使用充分体现出了人们追求和谐的文化心理,给人平衡的美感,具有其独特性,用到对偶辞格的非四字格成语相对较多,如: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顶真。顶真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方式,其形式是用上一部分的结尾作下一部分的开头,使其前后蝉联,密切相关,条理清晰、结构新颖。举例如下:

一而再,再而三:“再”字相蝉联

7.回环。回环就是前后循环往复,形成整齐匀称的结构,揭示事物间的密切关系,阐述深刻的道理,使得辩证更具说理性。代表如下: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用回环的方式揭示信任的重要性。

8.对比。对比的运用使得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更加鲜明。通过对比的修辞方式,能让人们更容易看到事物的对立面,形象更加突出。例如:

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比: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通过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表里不一。

两个相对的事物对比: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通过对比形象表现出了统治者自己肆意妄为,却压制百姓的丑恶嘴脸。

9.反问。反问实为明知故问,只问不答,通过反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即无疑而问。借用反问的修辞方式使得表达更加明确笃定,语气更加强烈。代表如下:

杀鸡焉用牛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二、非四字格成语的教学

成语的教学是成语运用于实际的最有力方式。成语富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它与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中国的文化传统都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成语不能望文生义,因为其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要真正学习了解成语必须追根溯源。

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中华民族是传统的礼仪之邦,最讲求礼数与秩序,因而中国的成语也往往渗透着这种文化气息,如:“满招损,谦受益”就是强调要为人谦恭,切勿骄傲;再如“温良恭俭让”则提倡了中华民族的五种传统美德:温和、善良、谦恭、节俭、忍让。此外,中国人讲求和谐美、对称美,因而成语中的整齐的四字格结构就占了绝大部分,即使是非四字格,也往往对称分布,广泛使用骈体、对偶形式,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胜不骄,败不馁”等。学习一国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成语就是汉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1.中国的非四字格成语教学

在学习、教授非四字格成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其地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去攻克。如:

辨析一些意思相近但形体有差异、顺序有变化的非四字格成语。如:

步步生莲花;莲花步步生、满招损,谦受益;谦受益,满招损。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牛头不对马嘴;牛头不对马面。

这一类型的成语有很多,有些与日常的口语习惯相悖,有些则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些是否是成语还存在争议,这些都需要去注意。

2.对外的非四字格成语教学

外国人的文化心理、行为习惯等许多方面都与我们相悖。因而在教授外国人学成语时,首先就要导入文化因素。中外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必须了解其文化心理,尽量从外国人的实际学习角度出发。综合各方面差异,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其次,要清楚讲述成语概念与语素,选择合适教材。如果为了讲述方便,习惯性地把四字格当作成语的唯一格式,会给学习者带来误导,传播我国的文化必须认真、严谨,可以通过语素教学化解难点。另外要选择高质量的成语教材,更要重视非四字格成语教材的设计。此外,要重视成语表意的双重性,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之间的联系与差别都是教授的重点。最后,成语多是古代产生的,在教授外国人学习时,必须讲述清楚历史背景,以期有利于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涛等著.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叶蜚声,徐通铿著.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马兰.试论成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心理[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5]林仕谋.成语中的修辞格[J].阅读与写作,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