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2.学习通过具体描写和对比讽刺等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理解本文的主题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三学一反思”,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每个小组准备好组牌与贴纸小红旗

教学设计:

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相关文体文学常识,了解课文内容

课前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事件(中举)。“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知识链接】2――了解作者作品: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接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1.给划线的字注音。

腆( )着肚子 啐( )在脸上 避讳( ) 绾( )了头发 星宿( ) 攥( )紧 带挈( ) 桑梓( ) 作揖( ) 行( )事 醺( ) 舍与( ) 商酌( )

2.通读课文,了解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进学回家,屠户贺喜

教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范进中举发疯的片段)

2.检查预习情况

①各小组长检查成员完成“预习导学”中第1小题的情况,都完成的小组加一面红旗。

②请同学概括故事情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小组有机会获得红旗)

中举前:进学回家,屠户贺喜――借钱遭拒

中举后:喜极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范进赏银

3.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学习通过具体描写和对比讽刺等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自学(分析人物形象)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横线中内容可摘录原文的关键语句回答。

小说中哪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找出具体描绘他们的词句,说说他们有什么性格特征。(举手回答问题的小组有机会获得红旗)

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

生活状况

中举前(每日小菜饭 无油 乡试无盘缠 卖鸡换米煮粥)

中举后(有米 有酒 有肉 有房 有钱)

社会地位

中举前(邻里无人理会 现世宝 尖嘴猴腮 癞虾蟆 不三不四)

中举后(天上星宿 才学高 品貌好 贤婿老爷 张乡绅登门拜访百般拉拢)

对胡屠户的称呼

中举前(岳父) 中举后(老爹)

性格:猥琐懦弱,圆滑世故,热衷功名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对比:

对范进的态度 中举前 称呼(现世宝)评价(烂忠厚没用的人 癞虾蟆想吃天鹅肉 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尖嘴猴腮)

中举后 称呼(贤婿老爷)评价(文曲星 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体面的相貌)

贺礼 中举前 一副大肠一瓶酒

中举后(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离开范家时的神态动作

中举前 横披着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中举后 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对范母的称呼

中举前 老不死的老娘 中举后 老太太

性格: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

小结:小说通过范进和胡屠户的语言、动作等前后的变化来突出人物性格,这种写法就叫对比。(出示课件)

三.研学

范进连续三十几年参加科举考试,朝思暮想能金榜题名,可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他却怎么样?(疯了)今天我们来当当医生给他看看病吧。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范进发疯一段,大家思考大屏幕中的问题。这一个环节看看哪组先抢到发言权,抢到的小组可以任选1题回答。回答对了小组获得红旗。

(一)精读片段 精读范进发疯一段,给范进“看病”。

1.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范进发疯的过程

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

2.找出写范进发疯状态的语句,看看吴敬梓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他。

动作 语言 神态 外貌

3.对于范进的发疯,众人有什么反应?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烘托范进疯得厉害

师:范进好不容易中了举却疯了,聪明的你给他诊治诊治吧。请思考研学部分4至6题。

(二)探究主题

4.范进为什么会发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分析。(诊病)

直接原因:喜极而疯

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5.他的疯病是怎样治好的?为什么要指出是报录人出的主意?(治病)

胡屠户打好的。报录人镇定自若提出治病方法,说明这种情形在封建社会里不只一次出现,这也是塑造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

6.有病的还有哪些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病”的?“发病”的症状是什么?

(边板书边总结:封建科举制度像一条毒蛇钻进人们的心脏,残害人们的心灵。这些人的表现突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四.反思检测

这篇小说的对比手法用得好,突出了人物性格,反映了社会现实,于是拟了一副对联(请看大屏幕)……大家是否想一试身手?请分组创作对联,最好反映各色人等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看哪组拟得又快又好,拟得好的组加两面红旗。

1.小试牛刀(根据你对课文人物的理解,试拟对联)

例:上联 尖嘴猴腮癞虾蟆

下联 才高貌好文曲星

横批 趋炎附势

学生展示。

师:下面晒晒各组的成果,评选三个优胜小组,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

学了这篇小说,你可能有很多话要说,下面进入畅所欲言环节,请看大屏幕:

2.畅所欲言

古人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发言,老师及时评价。

结束语(出示课件)

送你两句话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给课堂营造轻松的氛围,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着重从导入语、提问、板书设计以及语言的艺术性来探讨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活力。希望对从事教师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提问;语言;艺术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陷入到一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没有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的语文教学质量一直落后。另一方面,学生一直认为语文就不用学习,只要会认识几个字,会说话就好,因此,在课堂中常常出现睡觉以及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同时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没有创新性,更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

1. 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艺术设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学必须有一个出色的开头,有一些教师往往不注重课文的导入,或者只是简单地当成了敲门砖,当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就像磁铁,一下子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另外,托尔斯坦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追新求异是每一个学生的共同心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的设计如何显得有艺术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艺术设计。

(1)教师的导入语中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特别是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对这方面的体现尤其明显。当学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作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古往今来,诗词中,写风的语句有很多,例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描写南风:“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辛弃疾的《青玉案》中描写东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描写西风:“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岑参描写北风:“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等,通过引用这些诗句,来导出今天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2)导入的语言要体现思想内涵。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不仅要有吸引性,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或者起到一定的启迪效果。当学到《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在故事中,刚开始,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回到家遭到嫂子以及妻子的白眼和鄙视,之后发奋读书,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后来游说赵王成功,回到家中,看见嫂子爬着来见他,苏秦问何故,嫂子答:“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大家猜猜我们今天学的什么课文呢,学生能够马上猜到,就是《范进中举》,在这篇课文中,范进就相当于苏秦,而他的老丈人就是苏秦嫂子一样的人物,通过这样的导语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引出下面所要讲的课文,也让学生大概了解《范进中举》所要表达的思想。

2.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设计 课堂提问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依据教学目标重难点,科学地提出疑问以及提出重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

(1)反思性的提问。 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往往陷入到一种怪圈中,浅尝辄止,在学习课文时,往往不能够正确地理解语文课文的真正思想以及体会文章的奥妙之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其艺术性。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入到地坛后,就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呢”,反问学生,如果你是史铁生,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这个角色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从史铁生的角度出发,在心理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性提问。 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例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时,首先教师应该提问“既然是悲剧又何来伟大一说呢”,让学生组成两个阵地,互相讨论,逐渐达成一种思想,分辨出“悲”不只是“悲伤,悲痛”,同时还有“悲壮”的意思,从而得出勇士牺牲了身体,是悲壮的,但是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伟大的。从而使学生明白课文的主体思想就是赞扬一种为事业而牺牲的伟大精神,是当前所缺乏的一种精神。

(3)求异设问法。 通过采用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认识以及理解。例如学习《阿房宫赋》时,作为教师可以将其与《六国论》进行比较,分析国家灭亡的原因,两篇论文的论点是否相同呢,从而使学生明白两者灭亡原因的不同,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 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的艺术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性的教学手法不断应用到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中的板书设计是无可代替的,板书设计能够彰显执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风格,炫耀出绚丽的智慧火花,同时充满艺术性的板书设计,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光辉以及色彩。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堂中的板书,才能够增加课堂色彩呢,本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板书设计精巧美观。 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是建立在视觉心理基础之上,因此,在设计板书时应该符合规范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同时又要追求美的视觉以及美的感受,板书的设计不仅仅是线条与文字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艺术,创新性地展示形象美、语言美以及布局美。例如:我们在学习《陋室铭》时,可以将文字以及线条结合成“陋室”的门窗以及屋瓦,这样一来,不仅使课文的结构清晰,还能够得到学生会心的一笑,激发学习兴趣。

(2)板书设计高度概括。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注重板书设计的概括性,板书不仅仅能传达丰富的课文信息,而且还能够凸显文章的主旨。并不是要求教师在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的,型若蛛网,也不要求教师只将甲乙丙丁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板书,只会让学生记不住,学生的笔记来不及记下,既耽误时间又不能突出课文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口技》时,全文主要是突出一个“善”字,因此,设计本文板书时,应该高度对其进行概括,将内容以及写法构成一个大大的“善”字,突出全文的字眼。

(3)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直观形象地运用语文板书的设计能够将理性东西与感性东西建立可靠的联系,学生能够从中学习事物以及现象,教师再建立相应的板书模型、图表就能够将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爱莲说》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可以将荷花的外形特点与其精神内容相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形象地将课文内容与写法展示得清晰明了。

4. 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设计 法国着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阵地,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一般我们会发现,比较受欢迎的讲课教师不仅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语文的艺术性。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就本人的一些实践经验,总结以下几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1)语言以情动人。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因此语文课堂语言必须具有感彩,或者热情奔放,或者含情脉脉,或者委婉含蓄等。例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首先教师应该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整首长诗,在读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盖的……”,当读到这句饱含深情的语句时,下面听课的学生也会被感动,这样的朗读就再次展现了作品的感情以及渲染了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欣赏充满思想的美文佳句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充满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渔歌子》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同学在脑子里展现白鹭、流水、桃花以及西塞山的轮廓,在给学生讲解这些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一幕幕情景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仿若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乐趣无穷。

(3)语言机智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课堂环境是一个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课堂环境,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教师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会产生意外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正在上课,一只小鸟飞进来,东撞西撞,最后被一名同学抓到了,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小麻雀没上小学就想上初中了吗?可惜它听不懂我们的课啊,还是放飞它到大自然中去磨炼吧。”通过这样的语言,就使课堂氛围一下放松下来,为下面同学愉悦学习奠定了基础。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正确掌握语文教学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让语文课堂氛围像死水一样沉寂,这样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炎,邱春兰.浅谈课堂教学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2] 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O(1).

[3] 刘延红.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之我见[J].阅读教学论坛,2012(12).

[4] 马志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教海探航,2011(34):23-24.

[5] 马心忠.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设计原则的思考[J].新一代(下半月),2011(10).

[6] 李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科技资讯,2011(13).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 教学策划

一、钻研教材,引入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济南”吗?它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我们这儿的冬天又如何呢?利用多媒体制作北方大雪纷飞和南方如春的冬天进行比较。让学生自我感知:“冬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而北方的冬天似乎更寒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风雪、大冰河等。那么,济南的冬天呢?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情境、直观的教学手段,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设置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内容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教师要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如我在教《新闻两篇》时,利用了多媒体剪辑度江战役中的一些片断,让学生感受当时人民渡江准备、渡江过程、渡过长江后的雄伟场面。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

二、设计短剧,构筑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我在教《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利用多媒体制作中举时的场景,同时也制作现在学子在考上北大或清华名校举家欢庆的场面进行比较,用以拉近时代的距离。当然,教材不是影视文学,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之产生与影视产生的直接效果相同的感染力。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1.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让学生表演了范进和胡屠户这样两个人物,其他学生扮演群众,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 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

2.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如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问太阳什么时候距离我们近呢?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让两位学生分角色进行辩论,他们分别代表两种不同观点。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最后,归纳终极答案。

三、交流探讨,激发动力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于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导入语 提问 语言 艺术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陷入到一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没有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的语文教学质量一直落后。另一方面,学生一直认为语文就不用学习,只要会认识几个字,会说话就好,因此,在课堂中常常出现睡觉以及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同时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没有创新性,更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艺术设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学必须有一个出色的开头,有一些教师往往不注重课文的导入,或者只是简单地当成了敲门砖,当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就像磁铁,一下子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另外,托尔斯坦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追新求异是每一个学生的共同心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的设计如何显得有艺术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艺术设计。

(一)教师的导入语中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特别是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对这方面的体现尤其明显。当学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作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古往今来,诗词中,写风的语句有很多,例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描写南风:“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辛弃疾的《青玉案》中描写东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描写西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岑参描写北风:“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等,通过引用这些诗句,来导出今天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导入的语言要体现思想内涵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不仅要有吸引性,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或者起到一定的启迪效果。当学到《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在故事中,刚开始,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回到家遭到嫂子以及妻子的白眼和鄙视,之后发奋读书,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后来游说赵王成功,回到家中,看见嫂子爬着来见他,苏秦问何故,嫂子答:“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大家猜猜我们今天学的什么课文呢,学生能够马上猜到,就是《范进中举》。在这篇课文中,范进就相当于苏秦,而他的老丈人就是苏秦嫂子一样的人物,通过这样的导语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引出下面所要讲的课文,也让学生大概了解《范进中举》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设计

课堂提问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依据教学目标重难点,科学地提出疑问以及提出重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

(一)反思性的提问

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往往陷入到一种怪圈中,浅尝辄止,在学习课文时,往往不能够正确地理解语文课文的真正思想以及体会文章的奥妙之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其艺术性。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入到地坛后,就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呢?”反问学生:如果你是史铁生,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这个角色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从史铁生的角度出发,在心理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互动性提问

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例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时,首先教师应该提问“既然是悲剧又何来伟大一说呢”,让学生组成两个阵地,互相讨论,逐渐达成一种思想,分辨出“悲”不只是“悲伤,悲痛”,同时还有“悲壮”的意思,从而得出勇士牺牲了身体,是悲壮的,但是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伟大的。从而使学生明白课文的主体思想就是赞扬一种为事业而牺牲的伟大精神,是当前所缺乏的一种精神。

(三)求异设问法

通过采用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认识以及理解。例如学习《阿房宫赋》时,作为教师可以将其与《六国论》进行比较,分析国家灭亡的原因,对比两篇论文的论点是否相同,从而使学生明白两者灭亡原因的不同,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设计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阵地,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一般我们会发现,比较受欢迎的讲课教师不仅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语文的艺术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就本人的一些实践经验,总结以下几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一)语言以情动人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因此语文课堂语言必须具有感彩,或者热情奔放,或者含情脉脉,或者委婉含蓄等。例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首先教师应该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整首长诗,在读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盖的……”,当读到这句饱含深情的语句时,下面听课的学生也会被感动,这样的朗读就再次展现了作品的感情以及渲染了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二)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欣赏充满思想的美文佳句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充满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渔歌子》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同学在脑子里展现白鹭、流水、桃花以及西塞山的轮廓,在给学生讲解这些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一幕幕情景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仿若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乐趣无穷。

(三)语言机智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课堂环境是一个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课堂环境,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教师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会产生意外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正在上课,一只小鸟飞进来,东撞西撞,最后被一名同学抓到了,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小麻雀没上小学就想上初中了吗?可惜它听不懂我们的课啊,还是放飞它到大自然中去磨炼吧。”通过这样的语言,就使课堂氛围一下放松下来,为下面同学愉悦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 研究文本,打磨教材

首先,教师要仔细研读文本,深入教材,驾驭教材。教师不能停留于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句段的评析、对字词的赏析上。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更值得我们在语言文字上去玩味、品析、挖掘。教师应该努力去研究文本、挖掘文本,把教材作为艺术品进行打磨。

例如,教学《乡愁》这首诗,我们认真研读发现,诗歌的语言虽然浅显易懂,仔细品味却字字含情,平淡的文字下面涌动着汩汩的情感暗流――亲情、爱情、乡情、爱国情。诗人从“小我”“大我”,把个人情感升华为海峡两岸的中华情。诗歌在时空上构建了一条经纬线,岁月的流逝是经线,物理距离是纬线。诗人通过具体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桥梁”,将人物之间的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

教师在研究文本时,首先要从文章体裁、写作手法、文章主旨等入手;其次分析文章开头的作用、中间某节的作用、结尾语段的作用,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语段或精彩语段;最后在文章的语句或用词用语上进行赏析或深挖含义。此外,还可以根据文章进行相关的拓展练习等。

二、 借鉴“教参”,筛选整合

“教参”并未对文本进行细化,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参的点拨,对文本进行挖掘。例如对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教师要挖掘出:①人的高贵体现在哪些方面?②文章中例举的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读书少女、青年画家等,他们各自高尚在何处?又存在哪些共同特点?③文章中引用阿基米德、欧根蒂尼、王尔德的话,分别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④文章第二段例举了阿基米德的事例说理,又列举了第欧根尼的事例,内容上是否重复?为什么?

例如在《月迹》一文的教学中,在寻找童心童趣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结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设置一些思考题:

①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印迹?②孩子为何要一次次地寻找月亮?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心理驱使下寻月的?③走近孩子的世界,看看他们有何美妙的想象和发现?④为什么孩子们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有那么多有趣的美好的发现和体验?

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时,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比较与鉴赏的能力。例如,对《背影》和《散步》进行赏析与品味;可将《紫藤萝瀑布》与《幽静悲剧》进行比较与鉴赏;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分析。

三、优化流程,追求高效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课堂上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质疑、主动探究。因此,语文教学流程往往要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进行调整。在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追求高效的课堂,把优秀课提升为精品课,把传统的教学流程转化为享受艺术与启迪思维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充分研究与分析学情,这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基础之一。例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提问、把握教学节奏、安排练习题的梯度等。

其次,教学过程也讲究一定的“起承转合”。

最后,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构建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而应该是通过主动的探究和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

在2008年江苏省初中语文质秀课评比中,无锡市杨静老师在《黄河颂》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环节:望(黄河滚滚)―颂(黄河精神)―立(民族之魂)。首先在“起”的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黄河磅礴气势的词句。在“承”的环节,教师让学生找出“哪个词表现了我们与黄河联系紧密?”学生找到“摇篮”一词。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读诗的第三节:“要读出巨人的力量应该抓住哪些词?”学生找出“力量、骄傲、自信”等词语。在“转”的环节,教师提问“作者难道只是为了赞美黄河的精神?”,由此进入“合”的环节,挖掘出黄河的精神实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关期刊更多

糖尿病新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电气制造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中国实用内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