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师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注重课程思政,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新时代高职毕业生
作为一名新时代高校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时,要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政融入专业课程,要新近时代、新近生活新近培养对象,在传授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有思想引领力、政治认同力、教育感觉力,要让教育成为成学之教、成人之教、成业之教、成已之教和幸福之教。
二、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策略
每个教师都应不忘初心,坚守教师天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首先实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要深入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来源情况,综合素质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课程标准,要与学生实现同频共振,最终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其次要实现以问题为导向有批判质疑性教育教学转变,讲授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启发性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三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认识人的多元智能,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第四教育要回归生活,要真实教育,即教育要与行业职业充分融合,要注重行业实践,着力技能的学习训练,遵循教育规律,按照我做你看-我带你做-你做我看的思路开展实践教学。
三、注重教学评价与反思,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学不止是良心,更是责任。作为每一个高校教师,要掌握好课的总体标准,在每门课程教学前,要严格按照优质课的有思想、有灵气、有真情有风格、有品性五有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每次课后,都要进行认真反思,及时反馈,是否达到了设计的教学目标,并不断总结和改进,经常开展研究和交流,最终形成教学评价与反思改进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积极拥抱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打造优质课程
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处于技术变革最快的新时代高校教师,应积极拥抱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洞察新技术、锤炼新思维、掌握新方法,智慧运用教育技术赋能教书育人。做为数字移民教师面对数字原生代学生,我们必须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发展,重新确立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重新跨越比数字鸿沟更难以逾越的动机鸿沟,不断自我激励,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要像对待同事一样对待新技术,加强教学设计,做到善教、乐教和爱教,使每个学生会学、悦学和勤学。在打造优质课程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图文处理工具、软件和多种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制作注重信息可视化,适度减少单纯的文字、数字和图形,增强教学效果。
五、做好科研课题申报
开展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成功申报科研课题必须首先要考虑拟研究的课题是否是重大的科学问题,是否自己对该课题有深入的了解,从中提炼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否准确,研究课题是否有创新,使用的实验体系和实验方法是否合适。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填报课题申报书的重要性。申报书是科研立项的最重要的敲门砖,要熟知每一类项目申报的要求、范围、条件,是否有限项目规定等。申报书的内容要完整、详实。一是立项依据和背景要科学而充分,内容应涵盖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二是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不宜太多,最好3个左右。问题太多,研究条件要求更多,可操作性差,结果不确定性发生率增加。三是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要具体明确,有操作性和可控性。四是在申报课题时,要做好文献检索与文献追踪,要让参考文献服务于课题申报,要注重文献综述的撰写。五是申报书正文的撰写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条件,重点为研究内容。
六、高校教师要做好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情绪纾解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育培训 发展策略
在当今时代,人才是科技发展、经济实力、产业创新的基础,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是人才的宝库,在经济发展、精神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高等学校,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发展的关键。高校教师培训被高度关注,关系高等学校人才发展战略,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教师培训的原因
首先,教师培训是高校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张,管理体制不断改革深化,学科专业顺应时代进行结构调整,高校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这一切都对高校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培训在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高,推动高校教师职业素养发展,为高校建设服务,为其提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其次,教师培训是社会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高校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媒介的使用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如多媒体的使用,使高校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依靠传统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传统通过黑板书写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形式已成为当今高校教学中的常态。而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教学工具日新月异,高校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适应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
最后,教师培训是转变教学思想观念的必然要求。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发展,是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当然在学习内容及方式、方法上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教育学生的方式必然遵循时代规律。学生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原有强制性方式,自主性学习是新形势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新要求。高校教师同样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及修养提高。这一过程除了自我提高外,参加教育培训是提高自我素质及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教师培训的现状
第一,从政策层面上说,高校教师培训已进入法制化时代,被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自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实施以来,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都被明确提出来。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有“参加培训或者其他方式的培”的权利,第八条规定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教师参加培训、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提出了总的要求。为保证教师参加培训等职后教育方式能顺利实施,教育部还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对培训细则做了详细规定。如对高校应履行的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职责,以及具体的培训形式、组织机构、培训效果的考核等都一一做了具体规定。随着高校建设的深入进行,教师教育工作开始细化,特别是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对即将进入教师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从思想到行动上完成一个蜕变,这些参加培训的教师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学术水平上已经达到了大学教师的要求,只是在高校教师规范、教学技能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就需要高校对其进行教育培训。《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及《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培训方式、管理细则、考核要求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第二,从教师培训模式上分析。教师培训采用的方式是多层次、多类型的。从培训场所上可以分为校本培训与机构培训。校本培训具有组织灵活、快速便利的特点,在本校内参加培训,组织机构可以灵活、方便地选择培训地点、时间,对于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说较为方便。而机构培训就不同了,要到专门的机构参加培训,如高校组织的关于参加出国留学基金委的留学计划的教师要进行统一语言培训,在地点选择上,各个高校有所不同,北方高校一般选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南方高校一般选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到指定的地点参加培训,需要机构解决食宿等问题,参加培训的教师需要脱产、全程参与,需要教师所在学校与培训机构做好协调等工作。
从培训时间上可以分为岗前培训与职业期间培训。岗前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旨在让新加入这一行业的教师加强理论与业务学习,了解行业规范,拥有教学基础技能,为教学工作打下基础。职业期间培训是指在从事这一行业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方式、媒介等方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需要及时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有利于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教学方面的变化。
从培训内容上可以分为业务培训与辅助教学工具培训。业务培训是指对专业教学能力的培训。辅助教学工具培训是指对于教学媒介、教学工具等使用的培训。
从培训方式上可以分为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在职培训就是不脱离教学岗位,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进行教师教育培训。而脱产培训是指暂时不再从事教学工作,专心参与培训,如参加出国留学基金委的留学计划的教师要进行统一语言培训,一般都是脱产培训。
三、高校教师培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存在一些问题。(1)高校教师培训理念与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不是完全吻合的。高校教师教育主要从各方面提高教师知识层次,以胜任教师岗位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而在当前背景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培训并不能完全适合当前高校发展需要。(2)培训内容缺乏创新。如在岗前培训中,培训一般按照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内容进行培训,各省内容略有差异,一般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教学技能、高等教育法规等,多数学员为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而参加培训,在教育技能及教师素养提高方面收效甚微。(3)培训方式与科学教育理念有某种背离。科学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大学生自我思考,自己寻找答案、探索未知领域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在教师培训中,却背离这些科学的教育理念,以灌输性教育为主。科学的教育理念提倡针对性教育,教师培训过程缺乏针对性。针对性包括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高校教师培训针对成年教师,在培训对象上与一般未成年大学生区别开来。在培训内容上针对不同层次教师进行培训,同为高校教师,但在学科专业、职称、学历层次等方面却有很大不同,教师培训在这些方面没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在培训效果上与预期相差甚远。
四、高校教师培训的原则
(一)总体目标与细化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制定一个总体目标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情况下,实施培训的机构总会下发一些文件,在文件中把总体目标明确出来,总体目标会列出主要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主要达到的效果。如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是针对教师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等,培训后是否进行考核及考核要实现的目标等。虽然总体目标指明了大体方向,但还是将总体目标进行细化,以便于具体操作。如果针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要细化的内容很多,如课堂气氛的掌控,情感教学在课堂中的意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等,这些都是进一步细化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如在课堂气氛掌控中,如何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以及不同性格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情况等,这些细化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具体化,以便于明确培训目标,细化培训过程。
(二)培训设计与课堂实境相结合的原则。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要分清培训对象,教师培训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教师,而不是未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更不是思想还未完全成熟高中生。为追求升学率而进行的“填鸭式”高中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教师培训模式,同时教师培训与大学生教育不同,大学生以丰富知识为主,教师培训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材选择、教学设计、课后效果自查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而课堂教学环节是需要结合实际课堂实境进行的,否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培训在设计培训模式时要与课堂实境相结合,通过具体情境,让教师真正感受到真实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发现问题所在,提高自身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德能并重的原则。
一直以来,在教师教育中,教师教学能力、学历水平的提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所有高校培训或机构培训中的重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逐渐走下“精英教育”的神坛,走向大众,呈现出多样性、类型性、层次性,在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上不再单一注重教学能力、学历水平,教师素质不仅由能力决定,更重要的是师德越来越受到重视,师德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显性的、可控制的,可以通过加强学习,短时间内得以提升,而师德的培养却非一日之功,是长期的过程。师德的体现又是隐性的,无法通过监督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将引发很大的社会反响,因此,教师教育培训要强调德能并重的原则。
五、高校教师培训的策略
(一)加强制度保障,转变培训观念。
教师培训能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完善的制度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不仅包括法律规范,还包括培训体制的完善等。法律的规范可以将教师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涉及具体培训目标、培训规划等内容,就需要有良好的培训体制实施培训计划。
良好的制度保障是建立在培训观念转变基础之上的,再好的制度的建立都是理念先行。教师培训要将人力资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其中,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充分发挥教师培训功能,为教师成长发挥作用。现在很多高校注重教师培训,就是因为教师培训理念有了很大转变,新理念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好的教师是需要后天不断学习的,没有天生就会教的教师。在这样的理念的支撑下,西方国家对于教师的培训具有良好的保障机制,不仅对教师做暂时的培训工作,而且要为教师量身定做适合各自长远发展的培训计划。我国教师培训要转变观念,加强制度保障。
(二)培训模式多样化。
有了一定的制度保障是教师培训顺利进行的基础,具体实施起来需要在培训模式上做些改变。过去教师培训模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教师需要,因此,培训模式应多样化。在培养形式上可以采用校本培训、机构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一年以上的长期进修;在培训目的上,可以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是非学历教育。
培训模式多样化体现在培训对象不同上,在教师岗前培训中,旨在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掌握教学技能,让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因此在教师培训上,要注重训练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及教学设计、课堂掌控等能力。对于那些已经在教学岗位工作多年的教师,教育旨在培养卓越教师,培训内容更强调教学中的创新,精品课堂制作要点等。
(三)在培训中提倡“实境课堂”模式。
在教师培训中要倡导“实境课堂”模式,发挥教师主体性。“实境课堂”模式指学习者通过参与学习环境构建学习目标,探索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早在多年前被西方国家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中,影响广泛,效果显著。这一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培训,可以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验真实的教学环境,将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培训中,教师可以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情境中,不但培养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四)建立教培训的评价体系。
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没有对教育培训后的效果进行跟踪反馈,没有建立效果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培训方的培训措施提供建议。如果培训效果较好,培训方可以该次培训为榜样,为以后培训提供经验借鉴;如果培训效果不好,培训方需要从中寻找原因,找到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所在,是因为培训教师授课风格的原因,还是授课形式,或时间安排的问题。这样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培训方找出培训过程中的不足,为以后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建立可以发挥激励作用,对被培训教师来说,没有评价体系就无法评价教师培训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重视培训各个环节的表现,为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萍,苏玉琼,刘国勋.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刘凤英,韩玉启,糜海燕.美国高校教师培训与管理的借鉴意义[J].江苏高教,2007(5).
[3]崔志峰,杨乃军.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7).
[4]杨红,钟勇为.高校教师职后教育:欧美经验与我国作为[J].当代教育科学,2009(5).
[5]侯会美,李洪栋.高校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全国商情,2009(2).
关键词:高校教师;ICT;在线学习环境;角色定位;能力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42-06
一、研究背景
目前关于高校教师职能问题的探讨很多,具体还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尽管在高校课程改革中,对高校教师行为有明确的表述,但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和通信技术)支持下如何构建高校教师的能力却没有直接可行的阐述。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职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递知识转变为激励思考,从课堂主导转变为学习顾问,从问题讲解转变为鼓励创造。因此,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师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也会随之变得复杂。总的来说,在线学习环境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有了全新的变化,因此,目前很多教师培训侧重于细节情况信息处理能力的开发,如认知工具或教育资源的使用等,这与高校教师内在需要的变化不甚适应。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逐步达成共识,本研究旨在明确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及职能的分配。
二、研究思路
“能力”一词因语境的不同使语义亦有所区别。我们试图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找出最具普遍意义的概念,以帮助我们找出高校教师最关心和最需要的能力要素。同时,也有必要阐述清楚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个人技能等与行动有关的概念,辩证地讲,当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做出适当的反应时,行为能力可被认为是教学策略的保证。从技能的角度考虑,能力是指角色表现力及根据目标提出合适的学习任务。鉴于在线学习环境的复杂性,根据该定义可以理解为,教师只需要知道做什么而毋需弄清怎样做,比如当某一专业领域的教师面临非本专业的内容及情境时,该教师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关于“能力”的第二个观点集中反映在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上。与上述能力表述不同,本定义热衷于能力的社会属性,要求教师在其专业领域中表现自如。
将研究视角放在与能力有关的培训上时,能力就是教师的专业认知结构,这对教师的专业教学将很有帮助并且可以通过培训不断加以完善。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研究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要面临一些复杂的情境,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全面、更具体化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个观点更关注有效的学习行为,如“做中学”、“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这种观点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学的本质以及教师培训活动的设计。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发展教师的能力,因此培训必须以发展教师的具体能力为核心,因为这关系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完成各种角色和任务。如何理解基于发展教师具体能力的培训?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与教师能力密切相关的教师角色,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线虚拟环境下的教学,而且有助于我们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总体而言,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是从传统教师职能中派生出来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在某些特定的任务领域中必须具备特定的能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基于该研究思路,我们认为,在线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变化意味着教学组织特别是教师职能上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从这一方面来讲,在线学习环境的特殊性要求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撑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职能,这与教师在该环境下制定的学习任务有关,同时也对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训教师和研究者一致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在对教师职能或潜在职能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努力给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教师能力一个准确的定位。鉴于近几年来关于这一主题研究数目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本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目标:
一是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二是通过文献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活动,总结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能力的构建。
三、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能力和角色定位分析
可操作性定义有助于我们为专业发展的设计制定出一个概念框架,促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和能力的定位上,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其理论本质做了初步研究。
(一)国外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培训项目简述
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国外的ERIC、ICYT和ISOC三大数据库的检索开始,这些数据库包含了来自科学期刊的主要文章,特别研究了有很高科学声望的杂志,例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欧洲教师教育杂志》、《公开评论季刊》、《远程教育学习》、《美国远程教育杂志》和《英国教育技术》等。在线环境下的学习逐渐成为现代学习培训的主角,从理论的角度厘清教师的职能及能力要求迫在眉睫。通过检索国内数据库,研究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能力和角色的论文很少,也就无法进行对比和总结,这对于本研究的参考价值不高,本文把主要视角放在国外的相关文献上,总结了欧洲高校16项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培训任务的设计方案,分析了这些高校教师培训是如何选择培训内容的,同时还分析了这些高校对教师在在线学习环境下进行专业发展的研究活动。从每个高校教师培训项目中选出2―3个设计项目,这些设计从信息到过程的描述都遵循同一标准。16个专业发展培训活动中有7个为初始培训,9个是后续培训。半数培训内容都通过网络环境展开,剩余的则通过混合学习的形式展开。
在此,我们特别关注这16个培训项目的设置,即这些培训项目都指向哪些高校教师职能和能力,如表1所示。教师能力分类则遵循威廉姆斯分类标准。在线教师职能的详细分类及与之相对的能力需求同样遵循威廉姆斯的四个分类法,即技能分类、管理分类、组织分类和交流分类。需要指出的是,威廉姆斯分类标准同其他专家分类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认同他所提出高校教师能力的分类系统。通过对这些培训项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项目重点培养或提高高校教师在线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技能,如在线教学设计技能、激发在线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技能、增强在线学习者之间交互的技能、融入在线教学进程的技能等。这些项目还强调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如应用在线资源和工具的能力,设计在线学习材料的能力,如多媒体素材、基于网络的资源、资源检索等。另外,还重视了培训类型的需求(对培训的建议)以及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等。详见表1所示。
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相比,在线学习环境是教师职能的延伸或转化,与自然情景相比,环境的变化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学不仅仅局限在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传授,教师将面临网络环境下沟通和交流方式特殊性的挑战。在线环境下高校教师成功实现教与学角色转化,交际能力是关键,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协调者。教师将在教学、社会、管理和技术领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高校教师在在线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掌握ICT在每一个领域中的运用方法。
关于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定位的探讨,大多来自于对教师在线教学的观察和分析。威廉姆斯(2003年)定义了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四种角色定位,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ICT在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应用:一是交流和互动;二是引导与学习;三是管理和组织;四是技术的使用(覆盖所有领域)。该研究以实践过程中教师能力需求为依据进行教师角色的定位。科波拉等人(2002年)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在线环境下高校教师能力的转化,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引起了教师对其在教学环境中自身能力重要性的重视。该研究指出,高校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从“领域专家”向“学习导师”转变,此理念的变化与师生的互动模式、教学设计的改进,尤其是与教学组织、管理、控制和评价密切相关。因此,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在线学习环境中的角色认知、情感渗透及教学管理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克莱因等人发表的研究报告(2004年)设计的高校教师能力量表包括18项指向与教师职能绩效相关的五个方面,即专业基础、规划和准备、教学方法、策略与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本文通过对全球超过1300万的高校教师从业人员样本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了每个领域所需能力及其有代表性的98种表现形式。除以上3项外,其他相关研究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所需教师角色和能力,但都认识到在线环境中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应尽量鼓励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学习策略的灵活运用及知识的有意义构建。
(二)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分析
总的来说,在线学习环境中高校教师的角色扮演应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规划和设计;
二是社会交往;
三是教学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各个角色之间并不排斥,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会交叉重叠。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规划设计是指规划教学所涉及的任务、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预期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相沟通的教学行为等;社会交往包含高校教师干预教学过程,通过营造沟通氛围来激励对话的生成以及知识的构建所需的能力等,因此,教师在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应是主动的适应者、社会文化的引领者;教学指导角色是指高校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能否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及促进深入复杂的以及关键性学习发生的能力。这个角色与教师使用信息和ICT的能力息息相关,但在以协作学习方式为主的环境中,技术的使用将变得更加复杂。
上述定义的高校教师在线学习角色,都或多或少需要一系列能力来履行这些角色,但在这个问题上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认识到从教学的组织到过程都有其特殊性,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必须强调的是,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所完成的社交功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功能。特别是在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社交功能通常与几个常用角色相关,如调解者、引导者、主持者等,通过这些角色扮演,我们期望能更好地促进和调整在线学习过程。大部分教师的社交功能都是通过角色扮演以促进在线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练、导师、顾问、评估者、研究者、管理者以及资源提供者等。而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对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线环境下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设置有效激励激发学习、交流沟通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等。
四、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和能力需完成的基本培训项目
对于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和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研究进行了质的研究并努力得出结论,希望构建或验证完整意义上的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和能力。我们对欧洲高校教师16个培训项目设定的目标及高校教师对教师培训的期望做了深入分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活动的目标与教师对培训的期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彼此之间的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培训受到了技术的严重制约。在线学习环境下阻碍有效教学的因素主要同该环境下的有效交流以及教学内容相关,如如何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ICT的支持、学习者在线学习期望的交流、学习资源的及时更新等。
在线学习者意识到培训过程中获得有效指导的重要性,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主导。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与学习同伴之间的经验交流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同伴之间的支持是远程教学的重要学习手段,因为实践证明,同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有效的。因此,高校教师认为良好的交流是促进在线学习发生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分清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之间的责任也是同样重要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线学习环境中教师的培训任务分别按照不同的专业展开,一个高校教师毋需扮演所有的角色,但需要同其他专业教师展开正常的交流。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培训过程中高校教师所需的能力不仅取决于所扮演的角色,而且与学习任务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角色之间存在着交叉区域。根据这一原则,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能力的划分取决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属领域,表2给出根据教师专业发展所属领域所设计的相应的培训项目。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发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31-02
高校教师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的高校教师发展最早强调的是教师培训和进修,体现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个人学历水平的提高。然而,这种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加之一些高校对教师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这些问题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迫切议题并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切实关注高校教师发展的实际问题,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
高校教师发展,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在职大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从狭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更多地强调其作为教学者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特定阶段,因为教育发展水平以及认识的差异,它甚至可能仅仅指新教师培训。[1]
1991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对“教师发展”做出了界定,认为教师发展主要包括个人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教学发展几个方面。其中,个人发展指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整体规划,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发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出国进修等,指的是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努力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过程。组织发展指通过有效的管理培训以及制度建设,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发展指通过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2006年,在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潘懋元先生正式提出树立高校教师发展理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指出高校教师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学术水平的提高、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和师德的提升。[2]首先,高校教师必须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学科的最新领域,充分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其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最后,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在学生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上给予指导。
二、我国高校教师发展探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成立专门的高校教师发展机构有利于促进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实践表明,国外已有许多大学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等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我国部分高校也借鉴其经验,建立了类似的组织,如上海复旦大学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北京大学的教学促进中心、首都经贸大学的OTA教师促进中心等等。这些机构是由高校依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或依据本校未来发展目标而自行建立的,旨在促进教师发展,特别是教学能力的发展。[3]
近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我国高校陆续成立了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其中,首都经贸大学作为最先开展教师发展工作的高校之一,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并总结了宝贵的经验。2007年12月5日,首都经贸大学OTA教师促进中心(OTA,Office of Teacher Advancement)成立。OTA借鉴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学促进办公室的模式,学习了香港4所大学的经验,并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开展教师发展工作。首先,OTA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午餐会。午餐会的主题围绕教师发展的四个方面,即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进行。其次,OTA向教师提供一对一的私密性教学科研帮助。这主要适用于想要在个人发展、教学及科研方面寻求帮助的教师,而且这种帮助是保密的并且十分重视教师的尊严。最后,也是首都经贸大学教师发展工作的创新之处,在于与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紧密结合。OTA在全校内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帮助教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致力于教师的个人发展、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工作的开展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但仍需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探索。教师发展机构的建设不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以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我国高校教师发展方向探索
1.创新高校教师培训模式。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形式主要有11种,包括高级研讨班,国内访问学者,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骨干教师进修班,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助教进修班,岗前培训,社会实践,单科进修,短期研讨班和讲习班以及出国进修。[4]这些培训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师的学术和科研水平,很少涉及到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因此,高校应该结合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师教学理论和技能、科研能力和方法以及学术道德、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聘请高级学者、优秀教师、科研专家等对教师进行培训,同时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师提供出国访问交流的机会,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此外,新教师、年轻教师迫切需要胜任教师岗位,培训应该侧重教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中年教师的培训要侧重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正确认识科研的价值;而老教师则要关注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更要善于引导他们传承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
2.鼓励高校教师主动发展。教师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被动只会使教师在长期的压力下被迫接受制定好的培训计划和任务安排,远达不到最初进行教师发展的目的和初衷。因此,高校应该创造出一个轻松的发展环境,消除教师对培训工作按部就班的刻板印象。积极为教师创造各种便利条件,排除影响教师发展的不利因素。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充分调动起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加大对教师发展的资金投入,设立教师发展的奖励经费和培训经费,为教师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3.建立有效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工作表现,它与教师的工资、奖金、职称等密切相关,使得教师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的长期发展。教师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考核教学与科研成果,更要综合考查教师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思想品德等多个方面。因此,应该致力于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对教师发展的评价也应该是合理适当的,这样才能推动高校教师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教师发展评价指标的内容应该涉及更多的方面。例如,可把评价指标划分为科研成果、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或个人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教学发展四个方面,每个方面下划分更为详细的指标。这样,就更加明确了高校教师的发展目标,教师也会根据评价指标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
4.充实教师发展机构的工作内容。在高校中,建立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有利于把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教师发展工作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全面的、系统性的研究、管理与服务,引导教师统筹自我个性发展、教学、科研与育人工作,促进教师朝着专业化、多元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5]我国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和香港高校在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上的理念和做法,结合自身实际,使教师发展机构更具创新型,满足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要求。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学习和教学研究中心就在教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中心开展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教师发展活动,如设立戏剧项目,演出学校和课堂中有关教学的剧目,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
我国的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工作还在继续,应该不断充实其工作内容:完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教师的实践活动,引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主动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定位,关注教师的个性需要等等。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8.
[2]熊晶晶.中美高校教师发展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5):76-81.
[3]王中向.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探索――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2):5-9.
论文摘要:以某地方性本科高校为例,从调查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入手,分析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借鉴某些发达国家在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提出一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规模扩张和师资的新老更替,全国各高校新进了大批年轻教师。但这些没有教师教育背景的高校青年教师“尽管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是关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的知识却十分有限。他们普遍重视本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研究,但不重视教学研究,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在工作中,“高校教师远不如中小学老师那样把教学作为一种专业化工作,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学习、改进和运用”。“多项调查也显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敬业精神缺乏,教育教学知识欠缺,教学实践能力弱,教育观念陈旧等问题”。借用斯坦福大学的唐纳德·肯尼迪的话“不管怎么样,教学是重要任务,是重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说明现在是该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时候了。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某高校有专任教师623人,其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401人,在校生13000人。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
1.能力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明显不足
在学校教务处,通过学院现有的网络教学评估平台,对该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评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容乐观,具体数据见表1。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在四个选项中,除第三项(该校为应用型高校)外,教师能力素质的优良率是低于中差率的。把选项中的内容对应于教师的各个教学能力,可以得知目前该高校青年教师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教学方法设计的能力、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学自控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缺乏的。
同时,可以知道该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与当前国家对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相差甚远。现在的高校教学需要复合型人才,而教师复合型能力不仅包括基本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更主要的包括教育研究能力和熟练而有效地运用信息手段的基本能力。“复合型的教师应既有基础能力,也有一般能力,还有创新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综合发挥着作用“。
2.教师价值取向失衡,重视科研,教学热情不高
通过对401位青年教师发放调查问卷,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仅有23.5%的青年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很积极,一大半的教师对教学的态度是无所谓的,这样导致青年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不高,投入不大,表现主要为:不少教师回避教学,认为教学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些教师不认真进行教学工作,备课不充分,讲课不认真,这都反映出部分青年教师应付性的教学工作态度。那么青年教师选择教师的职业追求是什么呢,根据访谈调查发现:青年教师平常最津津乐道的是谁又获得了什么科研奖励、拿到了什么项目、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而对教学成就几乎无人问津。同时,有82. 4%的青年教师或多或少的从事兼职工作,仅仅只有23. 5%的青年教师进行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总结、反省自己做得不够的,琢磨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很有效的措施。
3.师资培训重“形式”,培训内容无层次
现在学校在青年教师培训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教学能力的,一个就是培训对象不是针对青年教师的。调查中发现18. 3%的教师认为学校安排的培训考虑到了青年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有层次;64.2%的老师认为学校是没有做到的;17. 5%老师表现出漠不关心,教学还是按照自己的一套办;只有23. 5%的老师或多或少的进行过专门的针对教学能力提升的训练;16.1%的老师没有经历过,很大一部分的培训都是以系部或专业为单位,大家一起来,没有体现层次性。
现在很流行的一种方式就是,培训结束后每个人都会颁发一个证书,无关乎你培训表现、出勤等,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只是“走过场”,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或部分教师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可想而知这样的培训效果会怎样。
4.缺乏有效的青年教师评课激励机制
目前该校对青年教师的评课除了教学督导团就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学校的教育督导对教师的评课、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和教师之间的相互评课,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教学督导人员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督导时,只“督”不“导”,过于注重评定(或判定)等级,而不是着眼于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对教师很少提出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另一个是通过一堂课的讲学比赛来评定等级,其中的等级评定往往带有某种照顾(评职称需要)的主观因素,却没有对教师授课有效的评议和反馈,基本起不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作用。
5.相关其他现状
在调查中还发现其他令人担忧的现状:(1)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厚积薄发,使得教学捉襟见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这样必然严重影响传授知识的效率与效果,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2)学校重视外部引用轻视内部培养,与这些高校在引进人才时的“一掷千金”相比,他们对校内在职教师的培养却缺乏热情,在这方面投人的精力和财力都明显不足。(3)政策保障没力度,不仅该校就是目前的教师法中都看不到关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保障条例。(4)高校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不容乐观。青年教师面临的生活问题很多,再加上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影响最大的是青年教师。这就使得很多青年教师难以安心工作,更别说致力于教学能力提高了。
二、发达国家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经验启示
1.重视教育立法,培训制度法律化
二战后,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例如美国《高等教育法》规定资助的主要项目之一就是用于继续教育,使未达到规定学历标准的教师通过在职培训达到标准等。英国教育和科学部根据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重新修订了教师的培训计划,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教师具有接受在职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应给以支持。总之,这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高等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参加在职培训作为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加强了高等学校的终身在职教育。我国虽然也颁布了关于教师在职培训的法规,但是针对性不强,执行力度不够。
2.注重职前教学能力,能力培养一体化
国外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高校教师的职前教学能力。以美国为例,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和研究生院委员会共同发起实施了“未来教师培训计划”,旨在将博士研究生培养成为能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的人,使他们具有教学、研究和专业服务的职业能力,为他们未来选择教师职业创造一个良好开端。在我国,这方面的培养是很不够的,青年教师职前教学能力几乎为零,这也使得教师角色转换的过程延长,不利于教学。
3.拓宽培训果道,培训形式多元化
针对高等学校不同层次水平教师在职培训的要求,发达国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英国设有“高校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作为国家级的高校教师培训机构,设有“培训联合会”作为地方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在高校则普遍设立了“培训委员会”,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师培训网络。美国的高校也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建立了各种旨在帮助提高教师水平的教学、科研奖金和学术休假,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学术、教学交流活动。校方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总之,这些国家都普遍采用多元式的培训形式,组织高校在职教师进修,构建了开放型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目前我国的培训形式还比较单一,培训途径和培训方式还不尽如人意。 4.注重激励机制,教师培训主动化
为了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发达国家均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从而使得教师培训主动化。他们的主要做法是:第一,资助培训经费,经济上大力支持。各国采取了诸如带薪进修、有偿进修、国家补贴、学校补助等办法。如英国政府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优秀教学和学习中心”,在未来五年,先后会有3.巧亿英镑用于70多个学习中心的建设。第二,培训与聘任、评估相结合。国外大学,教学在聘用、职称晋升和终身制的获得中都占有很重的分量。亚力桑那大学的教师晋升和终身制决策越来越考虑教师的教学表现;布朗大学在每年的教师评议中,教学质量评价和研究成就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匹兹堡大学则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有相关教学表现的明确记录,教师的聘用、晋升、终身职位和工资的决策都直接受这些记录的影响。同时,高校对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很高的荣誉,甚至为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设立专门的教授席位等等。
三、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1.完善师资培训环节,提高培训质量
成立“教学考培中心”,专门对青年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评,研究教学规律,定期举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相关的培训、讲座、研讨会,在教师整个的职业生涯中提供帮助。中心按照工作分为几个部分:一是让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充当“青年教师导师”,导师通过“传帮带”与青年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熟悉教学程序,掌握教学技巧,并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青年教师,使其加深对职业道德的感悟,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依赖教研室的团体力量,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点评,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加深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进而提高其教学水平;三是依靠教学督导和教学调研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把关。教学督导一方面敦促青年教师遵守教学规范,另一方面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四是设有专任教师,进行教学规律研究,除了对青年教师进行职前培训,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比赛,并对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帮助。
2.自主发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途径
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的积累,也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同时还有个人师德建设。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做好专业知识积累,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和本专业前沿保持同步,才能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其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确立坚定的师德信念。只有拥有了崇高的道德信念,青年教师才会根据自己的师德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投入到教学中去。最后是教学反思,它是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青年教师的反思包括很多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教学反思,对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评价、反馈与调节。教学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写反思日记;二是观摩教学;三是讨论教学;四是开展行动研究。不同教师群体教育教学反思的指向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教师应侧重教育教学技能的反思。
3.完善绩效考核激励制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目前大多高校考核出现明显偏向科研的倾向,导致出现青年教师过分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考核计划,突出教学方面的重要性,增强教学在考核中的分量,正确引导青年教师合理地分配教学、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考核内容应该具体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学创新等。青年教师的教学表现应与教师的聘用、晋升、终身职位和工资等级联系起来,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设立专门的教授席位,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
4.提高青年教师物质待遇,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随着岁月的积累,我国教师的薪金确实有所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与频率并不尽人意。所以一段时间内,不少教师纷纷跳槽、改行。要改变这一状况,建立一套优于其他行业的升职提薪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西方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教师管理政策的实践经验表明,教师职业的社会待遇的高低与教师队伍素质状况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吸引那些拥有教师必备能力的人进人教师行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改善”。当教师的社会待遇提高时,其在社会公众中的职业角色形象就比较高,也容易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教,教师队伍素质状况就能够得以很大的改善,多数素质高的教师也乐于从教。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经济待遇的提高,为他们解决切实的后顾之忧,也能使他们安心工作,不会总想着兼职赚钱,这对于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有着直接作用的。解决高校教师的社会待遇问题,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并承担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做到这一点,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师的队伍,并保证高校教师能安心从教,使其整体素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