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扶贫就业

大学生扶贫就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扶贫就业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帮扶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生数量增多的同时也有给就业带来一定的问题,在就业竞争中,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残酷,为此,如何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是经济实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激烈竞争,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体,随着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导致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乐观。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整体水平低

贫困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劣势,在就业时贫困大学生对考虑职业情景更加考虑的是收入的多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也会频繁的跳槽。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之后一般不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也往往和自己学习的知识内容不符。从就业时间来看,贫困学生的签约时间往往比较晚,这样就导致贫困生初次就业并不是那么理想,使得贫困生的就业整体水平比较低。

(二)目的性过强

贫困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群体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考虑到很多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在就业时会考虑到改变自身的家庭状况。这样导致贫困生在就业时往往就会考虑到收入方面的高低,至于专业对不对口则不是很在意。在高薪的追求时,对于去基层、回老家发展更加倾向于向大城市发展。

(三)自主创业艰难

贫困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也会有创业的想法,希望通过创业能够快速的改变自身的家庭状况,但是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时也会受到经济方面的限制,另外创业时也寻找不到较好的资源。这样就导致学生仅仅是有创业思想的萌芽很快就会减退。国家在发展中不断出现相关的就业政策,会设置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政策,但是实际对贷款资金需要经过烦琐的审批手续,这样就导致学生不愿意麻烦去申请贷款。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发展的关注,对于贫困大学生德吉就业问题要不断完善相关帮扶政策,以此提升学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注重心理辅导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帮助贫困大学生,除了在生活、学习中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和贫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通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更好地进行就业指导。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以便更好地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在校园也会接触一些励志性的人物,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这些励志人物的作用,可以让一些贫困大学生进行毕业回访,通过一些贫困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给贫困大学生在心灵上的震撼,通过贫困大学生之间相似的经历来传递能力,让贫困大学生能够克服自身负能量,从而能够取得就业上的成功。

(二)注重能力帮扶

为了更好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帮扶,在专业设置上要能够联系实际岗位,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实验课、实践课等形式在提升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帮扶应该从大学开始,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让学生形成对自身就业的清醒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身就业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以便更好地进行努力。贫困大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要能够注重对其的帮扶效果,以便更好地提升贫困生的就业效果。

(三)注重经济帮扶

在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时要注重对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帮扶,可以通过设置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来帮助贫困生进行就业。当前高校在发展中针对贫困生也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经济方面的压力。但是学校本身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毕竟有限,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满足贫困大学生的需求。为此,学校在发展中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劳动中获得相应的收入,以此解决贫困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结语

贫困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劣势,在就业时贫困大学生考虑的是收入的多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频繁跳槽。目的性过强、自主创业艰难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注重相应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能够注重对贫困生的理论指导,高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帮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加强与贫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一定的氛围。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帮扶,在专业设置上要能够联系实际岗位,注重对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帮扶,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在高校发展中还要不断注重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以便更好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勤景.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帮扶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0):153-154.

[2]陈智旭.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帮扶对策[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2):42-47.

[3]章周道.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帮扶对策[J].三明学院学报,2011(01):97-100.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第2篇

0前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困难,而基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对就业的渴望更为迫切。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其在心理上多少都会存在着一定的焦虑情绪和自卑情感,而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很多都是处于十分茫然的状态之下的,而面临家庭的单薄以及社会背景的不足,高校贫困大学生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显得十分困难。基于此,文章以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分三个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

1大学生就业能力含义

所谓大学生就业能力目前在国际上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虽然在具体的定义上存在这一定的差异,而总体上还是可以将其归纳为一种与职能相关的综合能力。而在我国目前较为认可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生个体所具备的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重新就业的能力,也是大学生个人所拥有的吸引雇主的一个知识、态度和技能的一个组合。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问题,一是基本工作能力不强、二是专业能力不足、三是求职技能有待提高。

2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

2.1心理因素

贫困生由于家庭背景原因,长期处于生活压力中,没有富裕的家庭做后盾,而产生自卑,而且背负着家庭的责任。就业期望值高,在就业激烈的竞争中又无法实现,产生出失落感。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能力培养不足第一方面原因就是高校贫困生在心理上的成熟度不足。进而在就业上一方面想要快速就业,一方面又想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而从这一点也可以观察出很多高校贫困生在心理上不成熟的现状。

2.2专业能力不足

就大学生而言,所指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对自身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具体而言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操作能力、体现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而从目前社会现状可以说专业能力是现代职场中的首先必备条件,同时也是高校贫困生稳定自身根基和不断提升的一个制高点。但是因为大多数的高校贫困生都是来自偏远的农村,因此在成长的基础上就十分弱,因此发展的空间较小。

2.3创新和实践能力不足

就目前的社会职场需求现状而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的必备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一方面指的是当代大学生所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市场中企业进行人才挑选的一个主要参考指标。但是对于我国的大多数高校贫困生而言,因为家庭的原因所以其在思维上自然就会更加注重实际面,进而就会在创新能力上多有不足;再加之社会背景的不足,也会进一步导致高校贫困生在社会实践的锻炼上得不到充分的锻炼,继而在实践能力上也会有所不足,这也是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

3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措施

3.1心理疏导为主,保障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

思想面的领悟直接决定着行动面的取舍,因此要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能力,首先就必须在思想的层面入手,以心理疏导为主要工作,保障高校贫困生在心理上的健康。通过克服焦虑心理让高校贫困生树立起就业的信心,让高校贫困生更敢于在职场上竞争、拼搏,也就提升了其就业能力。

3.2强化专业技能培养,贫困生的专业能力

在保障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基础上就需要进一步的保障高校贫困生在实际的技能面掌握足?虻淖ㄒ的芰Γ?这是保障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硬通货。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高校在课程上需要渗透专业的思想,为高校贫困生准备最具有引导作用和启发性的课程内容,创造一个系统、全面以及科学的学习环境,并且还需要向高校贫困生传导最新的专业发展理想和思想。另一方面还要在教学中将优质教学的理念投入其中,让高校贫困生学会学习,进而切实的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能力。

3.3注重创新教育,提升贫困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目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一个硬要求,而目前在市场中对创新能力的定义包括了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而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也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出发。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第3篇

一、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的不合理

首先,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性别歧视。大部分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普遍认为男生无论在体力、能力、精力、创造和实践能力方面都要优于女生。因此,很多招聘单位明确说明“只要男生”或者“男生优先”等。其次,贫困女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她们思想单纯,胆怯内向,不善表达,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这种自卑心理更加加剧了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窘境。再者,用人单位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愿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大多数企业认为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女大学生经验不足且很快面临结婚、生育等现实问题。这样就会增加女性劳动力资源成本,用人单位从企业效益角度考虑,不愿意招收女性。

2.高校在贫困生帮扶工作中职能的缺失

高等院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园地,大学生又是高校的一个主体部分,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高校在帮贫助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合理。很多高校仅凭新生入学时由家庭所在地的有关部门开具的列有家庭人口、收入等基本情况的证明,而很少进行实地考察,致使一些确实贫困的学生因无法开具证明失去了受资助的机会。贫困女大学生往往因自卑和虚荣心理,明知家庭经济困难,却因不愿被别人知晓而放弃求助,这样也就严重影响了学校对她们的帮扶力度。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助学体系不完善。高校在多方面给予了贫困大学生许多帮助,但却没有专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资助措施。高校贫困生总数迅速增长,而贫困生助学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奖学金、贷款比例有限,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奖学金制度的不完善,如奖优和助贫界限不清、贫困生获奖比例不高,勤工助学岗位缺乏、贫困生贷不到款等,影响了贫困女大学生的脱贫和发展。

3.学生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

第一,自身综合素质偏低。随着高校办学的社会化和自主化,一些不良的校风学风滋长了贫困女大学生的金钱至上观和消费奢侈观,使其深受攀比心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等不良风气的腐蚀,制约着自身的健康成长。有些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贫困女大学生,因为自卑,不愿参与社会活动,甚至对社会持极端观点。导致了自卑孤僻、抑郁焦虑、自我封闭等心理障碍的产生,部分女大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对她们的就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二,就业竞争力普遍缺乏。贫困女大学生因为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在评奖评优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雇主们看重的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即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而贫困女大学生在这些方面都不占优势,这无疑会影响到用人单位的选择。

第三,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多数贫困女大学生认为父母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大学,甚至为此整个家庭债台高筑,因此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毕业后就业来解决家庭中的一切问题。这样,贫困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就不得不把薪水高、工作环境稳定等作为就业的首要因素。因此,贫困女大学生自身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项重要原因。

二、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要充分认识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中国长期以来受“重男轻女”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如果因为女大学生就业不理想甚至不能就业,其给父母的回报也就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回报国家、社会了。那么“女子读书无用”的思想势必会在广大农村和农民中重新抬头。一旦“男女平等”的思想不能被广大农民阶层所接受,那将是我们社会文明的倒退。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个别的家庭,更是关系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的文明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整个社会都应该充分认识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大批高学历的女性参与工作,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高素质、高学历的女性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积累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程度、对加快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政府宏观调控,完善资助和监督体制,保障贫困女大学生学而无忧,学有所成

首先,政府方面:(1)应将贫困学生(包括贫困女大学生)资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设立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只对贫困大学生)等专项资助基金。同时,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建立健全已有的助学体系,确保资助经费和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完善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等等。(2)要完善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奖助学金政策。(3)政府有必要从女性的生理特征出发,制定和完善劳动人事制度,通过立法和监督制度保障女性就业。对拒不录用女大学生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录取男女比例不协调的单位,应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

其次,学校方面:应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如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基金等。同时还应积极建立扶助贫困学生的有效机制。要端正办学思想,严格控制办学成本,规范收费行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再次,社会也应关注贫困大学生,企业和个人都可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如专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奖、助学金等。

(三)高校要注重对贫困女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贫困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

我国目前的资助工作大多侧重经济扶贫,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却关注较少。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实行贫困女大学生的经济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政策:一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一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做到物质资助与精神扶持并重,有效解决贫困生问题。对高校贫困学生要倾注更多温暖的人性关爱,帮助她们树立远大目标,找回自信。

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她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她们打破传统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传统思想的禁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转变,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求就业观随之改变。不断从思想上引导她们坦然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把视野放宽、眼光放远,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自身弱势,一些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自卑感强,她们不愿申请困难补助和接受别人的善意帮助,甚至自暴自弃,消极对待人生,严重影响其人格发展。所以,在帮助她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要关注她们的心理状况,帮助她们心理“脱贫”,增强自信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她们消除心理障碍。同时,要把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她们提供更多的服务,多组织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贫困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政府和学校积极搭建女大学生就业平台,提供专项就业优惠政策,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广开渠道

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政府和学校要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社会多方支持,如举办女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女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建立各种校企合作的行业协会等,积极为女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学校还应该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引导鼓励大学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在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贫困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帮助和建议,为实现女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必要保障。

(五)调整就业心态,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外界的资助,更离不开学生的自身努力。在目前国内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作为贫困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认真地设计好自己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和积极到基层就业的就业观。

高尔基曾说过:“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要正视现实、重视自身的目标与理想,决不因一时的贫困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贫困女大学生应正确对待贫困处境,摆脱自卑、畏缩的消极心理,树立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生存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应对就业的压力。

高校贫困女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对这一特殊群体,只要国家和政府重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扶持,加上她们通过自身努力,相信就会有更多贫困女大学生能够走出就业的困境,顺利成才。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第4篇

古丈县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偏东,武陵山脉中段,国土总面积1297.45平方公里,其中87.9%为山地。辖12个乡镇,140个行政村。2007年全县总人口13.85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2002年初,古丈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古丈县小,面积小、人口少、经济总量小,是湘西州迄今最小最贫困的县。近年来,古丈县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以优质的传统特色产业为基础,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已取得巨大的进步,然而,由于经济总量偏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建设滞后等因素,古丈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仍滞后于武陵山片区的其他县市。据湘西州扶贫开发信息网资料,古丈县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5.489万人。古丈县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村人口的45%,而贫困人口的80%集中分布在偏远、高海拔、文化教育落后、通讯闭塞、地理环境相当恶劣的山区,以移民库区、岩溶干旱区、高寒山区尤为突出。通过多年帮扶,古丈县4万多农村贫困人口越过贫困线,但由于历史、地理、自然、工作等主、客观原因,全县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的难度大,已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压力也较大。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这部分贫困农户家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平均受教育时间仅5.92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古丈县的教育状况与经济状况紧密相连,而其经济状况在武陵山片区具有的典型性表明,其教育状况也基本能够代表武陵山片区的教育的现状,因而研究古丈县的大学生家庭的教育需求情况进而探讨武陵山片区的大学生家庭的教育需求就具有典型性。

二、古丈样本大学生家庭的教育需求分析

(一)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情况

对于大学生家庭的调查表明:教育一年花费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占到2/3的比重最高,最少的也是1/3。有些家庭甚至负载累累,需要多年还清,选择3年以上、3年、2年、1年还清借债的依次为:39%、27%、14%、20%。大学生家庭有60.9%的比例认为“昂贵的学费成了负担”。这也反映了农村偏远地区家庭对于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明显偏低的现状。虽然经济状况有限,但家庭并没有因此压缩对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对于有大学生的家庭而言,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俨然已经成为了家庭的沉重负担。一个在校的大学生要支付的最基本的费用包括学费、资料费、住宿费、伙食费、生活用品费,学习用品费等,大部分的大学生家庭面对高昂的教育费用,则通过助学贷款来解决。助学贷款贷的是学费,学生毕业后就要还贷,但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使得助学贷款的还款率并不高,也就更加重了大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对读大学的看法有大学生家庭

在这方面最明显,样本选择“走出家乡,改变孩子命运”的选项占多半,为53%;对以孩子为依托,改变家庭状况甚至移民迁出、改变家乡状况并不抱太大希望。问卷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同样一笔扶贫款,只能用于交通设施、产业项目和教育改善,您认为应该优先考虑:A.交通设施,B.产业项目,C.教育改善”。调查显示,大学生家庭表明要优先发展教育,且比例超过了50%。由此可见,大学生家庭对子女的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投资高等教育的热情,几乎没有大学生家庭会主动放弃即将接受或正在接受的高等教育的机会。为了让自己的子女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让子女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家长内心最热烈的呼唤。家长对子女的希望更多地偏向实际,希望子女在接受教育之后,能找个稳定的工作。

(三)孩子高等教育状况

尽管都十分支持孩子考上大学,但考上大学的比例很低。对于大学生家庭的调查表明,选择所在村寨的大学生数量为5-10个的比例最多,为49%,其次为5个左右,比例为31%,10-15个的比例很少,为14%。在古丈县一个村的人口一般在200人左右,按照一个村10个大学生比例算,大学生也只占到5%。而从考上大学生的性别来看,女性比例远远大于男性,为71%,高出男性21%。很多男性没有接受到更高一级教育,对社会的长远发展势必造成不利影响。

(四)教育对家庭经济的作用

大学生家庭反映,大学生工作后对家庭的经济作用,超过65%的比例认为暂无经济作用,但还是有17%的比例认为其对家庭经济贡献占到1/3。大学生家庭的孩子工作待遇多在2000-3000元之间,甚至还要稍微低一些。大学生刚参加工作,加之现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收入自然不多。大学生对家庭的脱贫致富作用方面,表现不很充分。选择“作用小”的比例最多,占72%,选择“没作用”和“说不清楚”的比例达到16%。“孩子书读得越多,家庭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大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甚至无回报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大增加了贫困家庭的生活负担。

(五)毕业生工作或上学地点

大学生家庭已经毕业大学生的工作地点选择“在沿海城市”的比例最多,其次是“在本地县城工作”,再次是选择“在大中城市工作”。如果即将毕业,其就业地点也多倾向于“在大中城市就业好”。普遍认为这些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通过对湘西古丈县大学生家庭教育需求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大体可以得出武陵山片区大学生家庭教育需求的以下结论:第一,偏远民族地区能够考上大学的比例很小,同时大学生毕业工作后对家庭经济的即期作用不大,对家庭的脱贫致富作用也表现得不够充分,但让子女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片区家长内心最热烈的呼唤。第二,贫困的片区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很有限,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很大比例甚至导致有的家庭负债累累,不得不依靠助学贷款的方式支付学费。第三,大学生家庭中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大部分都倾向于在沿海和发达地区城市工作和上学,回乡工作和创业的热情并不高,这就造成了民族地区的人才流失,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都是一大笔损失。第四,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不乐观,城乡教育的差距导致城乡大学毕业生在素质、心理等方面的差距等原因,致使偏远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更是雪上加霜。

三、应对武陵山片区大学生家庭的教育需求的建议

应对武陵山片区大学生家庭所反映的教育需求问题,可以从政府的招生、就业政策、国家的助学贷款机制的优化以及高校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招生、就业、职业培养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逐步优化武陵山片区大学生家庭的教育需求。

(一)政府要制定并优化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应向偏远的武陵山片区倾斜,加大该区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让更多的有求学意愿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以便应对现代化社会对就业人才的需求。其次,政府应搭建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平台,深入到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让市场的供需双方能在全国的范围内和查看供需信息,实现更加全面的双向选择。同时,建议在信息平台中设立武陵山片区大学毕业生的专栏,以便引起社会各界对该地区大学生的关注,降低该区大学生就业的成本,同时,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为武陵山片区的困难大学生提供实习、培训以及就业的机会,坚决抵制在就业问题上出现的地域歧视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出现,对优先录用武陵山片区困难大学生的企业和单位予以奖励和税收优惠等。再次,国家应采取诸如在高考招生中对该区的考生降分录取的政策,照顾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培养他们成为21世纪的有用人才,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

(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

现行的针对学生的自主体系包括奖学金、贷款、助学金、减免学费、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六种资助形式。助学贷款是贫困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投资的主要途径,完善高校贫困生的助学制度,可以缓解贫困家庭对教育支出的压力,所以,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体系,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简化贷款手续过程,让更多有需要的武陵山片区的贫困生实现顺利贷款来扩大对学生的资助范围,并且适当提高贷款的额度,延长学生的还款期限并丰富资助的形式,如可以号召社会各界捐赠资金、实物等学生所需等。

(三)积极促进民族地区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

武陵山片区的大学生在该区就业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但还要创造一定的就业条件和环境,除了该区大学生自身转变观念,还需要国家、片区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武陵山片区的大学生创业同样也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一方面,要多方为该区的大学生毕业生筹集创业基金,通过国家财政和社会两个渠道为该区大学生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必要的创业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对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实行优惠政策,加大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回到武陵山片区创业就业。再次,优化面向武陵山片区大学生创业的专家队伍建设,为该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和专业性的指导服务,为回乡创业的武陵山片区的大学生保驾护航。

(四)高校应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大学生扶贫就业范文第5篇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本思路,将助力脱贫攻坚与团的各领域工作紧密结合,坚持瞄准贫困地区青少年健康成长、体现共青团工作特色、纳入党政扶贫开发工作盘子的原则,创新工作载体,完善支持机制,组织动员全州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自觉投身脱贫攻坚实践,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二、目标任务

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全州2018年1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以智力扶贫为重点,实施助力生产脱贫、教育脱贫、人才脱贫和开展公益扶贫、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等具体行动,通过2016-2018年三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贫困地区青少年整体素质明显提升;贫困乡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比例大幅增加;共青团组织挂钩的贫困村以及团干部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地区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共青团组织及广大团员青年在脱贫攻坚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共青团自身建设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得到切实加强。

三、工作内容

按照《大理州贫困乡村出列和贫困人口减贫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一)助力生产脱贫

1.强化团属资源支持。整合并深入实施“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共青团希望水窖“1+X”公益活动等团属扶贫项目,三年累计投入扶贫信贷资金不少于2亿元,并重点向300个贫困村倾斜。依托大理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青年创业帮扶项目,至2018年,累计直接投入资金不少于500万元,采取项目补助、产业覆盖、技能培训、资金互助等形式,2016年起,每年扶持不少于300名农村青年、“直过民族”青年创业发展。充分激发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鼓励青联委员到贫困地区开展结对帮扶,推动青年种养殖大户与贫困群众开展合作种植、合作养殖,动员青年企业家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提升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吸纳贫困青年就地就业。

2.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就业、见习信息机制,依托青联委员联系点、“青年创业州长奖”获奖企业、“青年文明号”等组织机构,募集一批岗位定向优先解决贫困村青年就业。探索建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至2018年,累计建立“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50个,提供就业见习岗位500个,帮助不少于1000名农村青年提升素质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实用技能创业培训,开设“青年脱贫致富分享课堂”,重点提高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对象、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能人等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探索建立县级“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站”,2016年完成大理、祥云、宾川、永平、洱源、剑川等县市的“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站”建设,为农村青年创业就业提供金融知识培训、政策咨询和服务支持。

3.实施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完善创业“资金+导师+政策”链条,着眼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青年,从资金、技术、电商培育等方面入手,加强导师和骨干队伍培育,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青年开设网店。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技术指导和小额信贷支持,帮助解决青年电商创业的资金问题。2017年,组织青年电商创业大赛,促进青年电商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电商与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对接,促进青年电商与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二)助力教育脱贫

1.开展贫困青少年助学行动。建立大理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其希望工程共同体(县市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公益体系,2016年启动并完成全州贫困青少年群体现状调查试点工作,全面推广运用“大理州贫困青少年救助管理系统”,对贫困青少年群体建档立卡、精准对接。深化希望工程、希望之星、“圆梦行动”等品牌工作,三年累计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每年资助不少于1000名贫困学生,对“贫困读书郎”这一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助学帮扶。

2.着力发展校外教育。2016年起,联合农业、人社等政府职能部门,与职业技工学校、专业培训机构、企业合作开展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到2018年底将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学习技能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和农村贫困青年劳动力培训一遍,确保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至少1门致富技能。

3.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分类帮扶。2016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建立完善全州青少年“大维权”工作体系,将社会闲散青年纳入就业培训工作计划,优先安排有就业意愿的社会闲散青年参加职业培训;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建立“帮教档案”,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和方法开展帮教活动;建立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机制,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参与帮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返乡、复学、就业;做好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寄养、生活照料等安置工作,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及时给予临时性生活救助;实施“春暖人间――关爱贫困留守儿童专项行动”,开展贫困留守儿童调查,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救助;帮助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解决生活、学习、就医方面的困难,最大限度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能上学,能就医,能融入社会正常生活。

(三)助力人才脱贫

1.组建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分级组建以团干部、团员、青年技术能手为骨干的“脱贫攻坚青年突击队”和“青年志愿者宣讲团”,覆盖全州11个贫困县33个建档立卡的贫困乡镇和300个贫困村,其中,2016年覆盖出列计划的4个县、16个乡镇、172个村;2017年覆盖出列计划的4个县、13个乡镇、101个村;2018年覆盖出列计划的3个县、4个乡镇、27个村,从政策宣讲、脱贫宣传、项目对接、智力支持等方面强化对口脱贫工作,在落实各项脱贫攻坚政策和项目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积极为贫困乡村、贫困群众脱贫贡献力量。

2.培育贫困地区本土青年领头人。深入推进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优先选拔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青年典型参与各级党政、共青团系统组织的评选活动,用青年身边的优秀典型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加强对乡镇直属团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村团(总)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工作指导和创业帮扶,优先推荐申请小额贷款或扶贫贴息、优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外出研修、优先给予项目和政策扶持、优先推优入党,引导其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积极作用。

3.实施基层志愿扶贫项目。深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设置服务岗位,至2018年累计招募不少于150名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贫困地区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拓展青年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的项目和载体,发挥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作用,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贫困地区参与调查访问、政策宣传、科技服务等工作。

(四)加强公益扶贫

1.发挥“希望工程”品牌优势。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扩大资金募集规模,在继续向贫困地区援建希望小学、持续做好 “圆梦行动”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大力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并探索开展希望厨房、希望书屋、希望卫生室、希望音乐教室、希望体育场等希望工程项目,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的寄宿条件,促进农村基层基础教育条件不断改善。

2.创新公益扶贫手段。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众筹、众扶、众帮的扶贫模式,引导公益扶贫重心下移。利用“青年之声”网络平台,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广泛开展微捐赠、微公益活动,建立“人人可公益”的扶贫渠道。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合作,争取项目、资金多方位进入扶贫领域,并把募集的资金、项目精准对接到村到户到人,让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切实落到贫困群众的身上。

3.加强医疗公益扶贫。2016年起,将先天性心脏病救助、“微笑列车”唇腭裂患者矫治项目等免费医疗资源优先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发动医疗爱心企业和爱心医院积极参与精准医疗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家庭患者减轻医疗费用。动员有专业技能的医疗卫生系统青年志愿者对重大疾病、特殊疾病、慢性疾病患者提供定期医疗关怀。

(五)着力强基固本

1.加强贫困地区团建。坚持党建带团建,以党的工作、活动阵地为依托,以脱贫攻坚项目为载体,全面活跃乡村两级团组织。加强对贫困地区基层团组织的关心、指导和扶持,针对贫困地区农村青年区域聚集特点,以2016年村级团组织集中换届为契机,将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青年致富带头人、农村合作组织负责人等吸纳到村、合作组织团组织班子中来,夯实贫困地区团的工作基础和工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