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

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

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字】顶岗实习、实习与就业指导

中职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是走向社会,接触实际工作的过程。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交际能力,完成由学生向社会角色的转变,为正式就业奠定基础。因此,做好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对中职教育至关重要。

本人在2010学年担任实习与就业指导老师,对我校学生的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了解,现对其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我校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一)好的方面

校领导非常重视实习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并为其提供了基本方针和政策。各部积极抽调人手配合,给予大力支持。而实习与就业科亦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将工作落到了实处。因此,我校在开展该项工作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每年组织实习动员大会,邀请校领导、老师提供实习建议,邀请上届优秀实习生回校讲述实习心得和成功经验。

第二,每年举办实习供需见面会,让学生与单位面谈,把握实习机会。

第三,直接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系,了解单位情况,拓展实习渠道。

第四,鼓励学生自谋实习单位,倡导专业与兴趣相结合,增加实习机会。

第五,坚持签署学校、单位和学生三方实习协议,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六,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让学校、家长和实习单位各方尽快了解学生实习的详细情况。

还有,在校内宣传栏张贴实习报道,让未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提前了解信息,做好实习准备。

(二)不足的方面

一是实习单位数量有限,岗位与专业难对口。我校是一所公办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开设了四大专业,共25个子专业,每年实习学生都超过两千人。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要自谋单位实习,岗位与专业难对口。

二是实习单位无法落实学生实习性质的工作,导致“顶岗实习”成为“顶岗就业”,学生等于提前进入社会就业。

三是学校对实习学生的跟踪指导、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学生实习后,由于环境改变,学生身份的意识逐步淡化,社会身份的意识反而加强,距离学校实习管理目标渐行渐远。对此,我校出台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提交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和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的实习鉴定表。同时加强了三方实习协议的签定工作,增强校企和学生三方联系,确认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保障学生安心安全地完成实习任务。另外,还安排了实习与就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探访,了解实习情况,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学生更换实习单位较频繁,工作稳定性低。频繁的离职、跳槽,使学生的实习过程形同虚设,无法实现预想的目标。

五是实习学生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2010年,我校2000多名实习生分布在1500多家实习单位中,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

六是实习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意外情况时有发生。

二、对我校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努力拓展更多实习渠道,建立实习基地

参与各种人才招聘会,同时利用网络我校信息,宣传专业和学生优势;搜集与我校开办专业相关的招聘单位信息,逐步建立校企联系。

鼓励学生自己谋求实习单位,对单位情况进行跟踪,逐步发展校企合作。

对有实力的、环境良好的、专业对口的、需求量大的单位,重点发展校企关系,争取将其打造成实习基地。

(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对已出台的实习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定期修订,保持其有效性。

进一步落实三方协议书的签订工作,明确实习工作操作规范,共同履行过程管理。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守法意识宣传工作

教育学生端正实习态度,转变实习观念,把实习作为对自身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检验,把困难和挫折作为对个人意志的磨炼,不要过于看重待遇。

重视学生的安全守法意识宣传工作,教育学生遵守单位制度,保护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坚持“生本”教育原则,重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对个别因不能胜任岗位要求而离职的学生,尽可能地与实习单位沟通和磋商,协助其妥善解决离职诉求、顺利办理离职手续。为其提供实习指导,积极推荐到其他单位实习。

在学校网站上向实习生各类单位招聘信息;实习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通过电话、QQ群、飞信等方式向学生信息,及时回应学生各种需求,了解并解决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

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回访学生,面对面地指导学生实习。对表现好的实习生进行及时的小结表彰,促进顶岗实习工作的长足发展。

适当进行家访,或电话与家长沟通,了解更全面的情况,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五)继续加强实习过程跟踪、监督和管理工作

2010年,我校选拔和培养了一支 “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全程跟进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这一办法应该坚持。

加强实习指导老师与班主任的密切配合,将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监督和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在学校网站上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让学生填写实习周记,了解学校信息。也让实习单位在平台上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校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顶岗实习 管理规范 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1 顶岗实习工作推出的背景

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184所,每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职业教育能得到蓬勃发展,取决于教育模式与培养人才方法适应社会生产力需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肩负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的使命。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仅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职业性和技能性,还需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而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实践教学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了真实的环境。也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学习、实践、工作一体化。使学生了解当前职业前景与工作岗位需求,增强专业知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不断增强个人责任意识,合作和创新意识,使得人格全面健康发展。

2 顶岗实习的组织

2.1 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意义和要求

为有效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切实实现提高人才专业实践技能,毕业时达到零距离上岗,有效地服务社会。必须使其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告诉学生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生只有亲自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去感受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然后接触企业的文化,才能成为专业人才。仅凭显性知识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知识与能力不能相等价,把理论知识转换成专业能力,这需要一个亲身实践的过程,而顶岗实习给学生提高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学校组织学生深入专业相关的企业,感悟职业活动必备的隐形知识,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是让学生熟悉工作岗位内容(岗位职责和生产流程)、掌握企业工作的方法(工具、对象和组织形式)、理解其单位工作的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的重要途径。同时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顶岗实习体系的安排

为顶岗实习顺利实施,提高实习效率和实习质量。必须对顶岗实习进行一体化,有组织有秩序的安排。顶岗实习被高职院校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且是其中重要部分。因此它的实施需要遵循课程体系、时空体系及学分体系的要求。顶岗实习开展的前提依据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安排,顶岗实习实施的过程和方式由时空体系来决定。而学分体系给顶岗实习基础保障也是对实习给出认可度。顶岗实习是属于校外专业实训课程,安排在学校教育课程之上。学校的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是教育课程的综合技能拓展,是学生就业的过渡阶段,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通常在第五个学期,时间为六个月到一年。也可以是工学交替式的,如通信、网络、信息管理等专业。顶岗实习的场所可以在学校的实训基地(一些特定机房和厂房),或是校外企业提供的生产车间,或是政府指定的公共实训中心。当然实习单位的选择可以学校来安排,也可以自己提出实习单位,但必须得到学院的准许。顶岗实习的学分安排要与学时安排相匹配。顶岗实习作为必修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专业设置4~8学分,不能用其它学分替代。

2.3 顶岗实习学习计划的制定

顶岗实习学习计划的制定,对顶岗实习的实施顺利完成起到关键的作用。可以把它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当中,是职业学院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实习计划可以由学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参考单位具体岗位要求来制定框架,具体由负责顶岗实习的带队老师来完成。把实施计划分解到具体的学生当中,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具体任务。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与实习单位一起制定岗位职责,以及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实习的时间、内容,方式、管理制度以及成绩考核评定等。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哪些岗位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能培训学生的职业岗位素养和素质。通过制定实习工作计划,对顶岗实习的实施管理会更具体化、条理化和更容易。

3 顶岗实习的实施管理

顶岗实习实行院系两级进行管理。教务处及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院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规划和规定的制定、检查、评估及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的处置。系具体负责各专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顶岗实习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企业、学院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居于主导地位是顶岗实习的组织者,在整个实施过程的作用很重要,它是学生实习过程的监督、控制、辅助者。企业在顶岗实习中最关键,是顶岗实习岗位和企业指导老师的提供者。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供技能指导、实践操作场地、职场环境,同时也提供就业就会和自我价值的体验。学院各系为顶岗实习顺利实施,成立了实习指导小组,来负责负责管理和组织实习过程。指导小组由实习企业负责人、系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指导老师、辅导员以及学生的代表来组成,其中系主任是小组组长。同时学院安排校内专业指导老师负责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指导,指导学生人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导作用。

3.1 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的职责

顶岗实习指导小组负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联系,指定实习协议,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单位、工作岗位的选择。落实每个学生的实习单位,并指导相应的校内专业指导老师。当然学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必须得到系里同意。顶岗实习指导小组还负责与企业共同制定本系各专业的顶岗实施计划、实习指导手册、实习协议以及共同进行实施管理。同时与企业一起商议和制定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建全顶岗实习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共同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监督以及给予考核评价。且与企业一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且是顶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培训和教育。明确学生的实习目的、任务和考核方案,并进行学生体检。体检合格的学生才允许进行实习,并与每个学生签到实习安全责任书,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进行安全保障。

3.2 企业及企业指导老师的职责

企业负责提供顶岗实习的专门负责人,进行对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安排、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定以及对整个顶岗实习过程的监督管理。企业指导老师则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占重要的角色,负责学生的工作内容的安排和技能指导。同时他要贯彻落实具体的实习计划、实习任务,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等工作。负责和校内指导老师保持联系,实时动态地掌握学生顶岗实习中工作考勤、业务考核以及实习鉴定给出实习考核成绩。

3.3 顶岗实习教师的管理职责

做好实习前期准备,首先结合实习岗位和实纲制度每个学生的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单位信息、实习的时间、实习工作内容和要求、实习纪律、周记和实结、以及实习考核方式等内容。在实习中并协助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实习期间环境允许则需要和学生一起居住,方便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需要经常到企业对学生实习过程考察。把了解情况进行记录,并向领导通报。实习结束后,进行实习指导记录总结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成绩形成书面材料,提交给系里存档。

3.4 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和评价管理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备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与管理。顶岗实习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考核制度。顶岗实习成绩=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价?0%+校内指导教师评价?0%(平时表现+实习周(日)记+实习报告)。最终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等进行评定。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内容包括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价: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素质表现、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进行评定。校内指导教师评价: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是否履行院系相关规定,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习周记和实结报告进行综合评定。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获得学分,同时由实习单位和学院一起颁发实习合格证书。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较高动手操作能力、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坚持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让学生认真地完成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从而掌握一定的实践经验,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娟.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近几年,技校生源素质普通下降,主要原因是普通高中扩大招生,而进入技校的学生大多是中等以下水平。另外,整个教育环境是一种应试教育,部分中学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这就给技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课题,如何开展技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呢?

一、建立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

技工学校要将德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组织机构的建立

从德育机构图来看,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德育组长、学生科科长、教务科科长、团委书记、级长和办公室后勤科长组成。从领导到基层,由上而下,把德育工作抓起来,可以垂直联系,水平沟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机构的职能,从组织结构上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确立德育管理者的职责,制定德育管理目标

对德育工作者的职责进行分工,使每一个管理者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如《德育领导小组职责》、《级长职责》、《班主任职责》等。同时,要制定德育工作的长期、短期目标.使德育工作者能有方向、有目标地实施计划。

(三)研究德育工作

没有研究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经验。德育工作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创新,结合新时期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背景开展德育工作。通过研究德育课题、德育总结、论文评选、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工作创新。

二、树立全体教职工人人参与德育管理的观念

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级长、学生科人员的事,每位教师也是一位德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参与德育管理。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但任课老师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的德育功能是班主任无法替代的:任课老师应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刻都说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教师应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让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任务的完成及德育工作的效果。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者的素质是一项重点工作。

(一)级长的设立及作用

德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将德育看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过程。针对技校学生的情况,我校将德育分成年级式的逐层教育管理模式:一年级,着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二年级着重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三年级着重学生的职、道德教育:根据以上三个层次设立级长管理,德育领导小组将德育任务布置给级长.再由级长分级实施,要求级长做好学校与班主任的沟通,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二)班主任的作用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学校与学生问的桥梁和纽带,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成效。

(三)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提高自身素质作为级长与班主任,首先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各方面合格的教师;其次要提高管理水平,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育艺术,特别是级长,更要注重自己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的提高目标管理能力要求级长、班主任能根据本年级,本班的特点,制定长期,中期、近期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实施教育与教学加强考核和奖励制定级长、班主任作职责,每月对级长和班主任进行考核,班主任由级长负责考核,级比由学生科考核要求班主任,级长每月写工作手册,每月写报表.逐步将级长、班主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通过对级长和班主任考核,实施考核与奖金挂钩.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每月评选红旗班,每学期评选优秀班主任.每年教师节评选“优秀教师”、“十大名师”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发自内·的情感.才能将教育学生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真心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学校领导应重视德育教师的培训,组织班主任、级长学习德育管理新信息和当前德育的要求和任务一特别是对年轻班主任,更要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并通过老班主任的传、帮、带,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德育工作在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同时,还应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升华。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化校园环境,首先应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促使每位学生都能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其次,要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配备图书馆或阅览室、校园网:校园内设有宣传栏、读报栏。另外,还要注重校园绿化,让学生时刻置身于优美的校园中。

(二)开展课余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政治课、时事教育都是有意识的德育教育,有时效果并不佳,应将德育渗透到课余活动中,进行无意识教育:我校每年都开展艺术节.体育节、“五四”青年节等大型系列活动,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之中受到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和体育特长。另外,学校还设立了文学社、真情服务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教育自己。

五、结合实际开展实效性的德育工作

(一)习惯养成教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将“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日常言行举止讲文明、讲礼貌,一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课堂纪律、出勤制度,抓仪容仪表、课间操、校园卫生,定期检查宣传墙报,做到常规管理与检查评比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化。另外,我校还特别注重新生的学前教育,每年新生入学都送新生到军营军训一周和举办新生入学系列教育,从学校规章制度、专业介绍、四个学会专题对新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入学后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是德育工作者的得力助手,选用好的班团干部,不仅使教师从繁忙的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技校学生人校时素质差一点,因此在选出班干部后应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对学生干部有放有导,同时也要做好监督,并帮助学生干部做好工作总结。

(三)后进生的转化

技校生入学时素质较差,后进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要极度重视,班主任应与科任老师、家长共同配合。对后进生的教育既要及时,又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他们已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我们不可能经过一次教育和谈心就能让他改正缺点,应给他机会,降低标准,逐层逐步地进行教育。

(四)加强宿舍管理

加强宿舍管理,首先,应成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我校近几年来对学校门卫和宿舍管理员进行调整,将原来年龄大、文化低的人员解聘,从社会上招聘一批文化素质好的人员,选用高中文化层次或退伍军人担任门卫,配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生活指导老师。另外,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门卫和生活指导老师的岗位职责,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同时,还成立一支学生督导队,协助生活指导教师完成平时的卫生、纪律、“文明宿舍”的检查评比。

(五)就业指导

技校生一入校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介绍当前的社会需求,让他们在三年技校生活中,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并在就业前进行面试知识、职、道德和劳动法的学习,通过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成功就业的机会。

六、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能力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83-03

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美国和英国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在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英美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国际竞争激烈,各国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世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毕业生在为工作奔波。美国度过2010年的经济复苏后,目前再次面临经济疲软风险,失业率高达9.1%,用人机构在雇人方面格外谨慎挑剔,整体就业市场萎靡不振。2010年,高校在校生人数逾1600万,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只能和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平等竞争,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辍学或没有大学学历及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无法找到工作。据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机构CERI最新统计,相比前两年,2011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首次出现回暖。就业机会仅限于某些针对服务业的专业:会计、金融、经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其他专业学生没那么幸运,纯文科专业最糟糕。针对这种状况,美国正酝酿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扩招最直接后果导致就业竞争加剧。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2002年度毕业生中,67%的人找到全职或兼职工作,20%的人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还有7%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但随着网络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毕业生数量膨胀等因素,近年来毕业生求职越来越难,获得学士学位与有中学毕业证书的工人的工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学士学位求职者优势不再,多数学生毕业后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2010年11月23日数据显示,2010年英国第三季度18至24岁青年失业率达20%,较前一季度增长1.03%。2008-2010年间,英国青年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但申请进入大学人数逐年递增,学生数量急剧上涨及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低迷使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毕业生平均每70人竞争一个岗位,2010年毕业生中将有接近1/10的人面临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成为17年来就业最不景气的一年。

二、英美各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识

面对经济不景气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英美各国很早就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实践对缓解就业压力成效显著。

1.英国关于就业能力的认识。曼斯菲尔德认为,经济学家贝弗里奇首先于1909年提出“就业能力”的说法;波拉德1998年阐述的“就业能力”,指个体所具有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英国教育与就业部(1997)指出,就业能力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或关键技能(沟通、计算、IT和学会如何学习),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运营的知识;The Dearing Report(1997)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需具备的关键就业技能主要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或评价、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英国高校公认的就业能力包括:(1)评判性(或分析性)思维能力;(2)应对复杂问题能力;(3)有效沟通能力;(4)与他人合作开展工作能力;(5)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能力;(6)遵守本领域道德意识,成为自我评判和反思性的实践者,并能有效地在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中与别的学科展开互动。

2.美国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的诠释。“把学生训练成实践能力较强的有用公民”是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不仅是获得工作能力,还包括在企业中为取得进步而发挥自己潜能,为企业战略目标作出贡献的一系列能力,又被称为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可转移能力,包括8种具体指标:见表1。

二、英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比较

(一)美国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美国采取教学、学习和支持“三位一体”的就业培养策略,如图1所示。

1.教学策略。第一,根据需要增换专业,课程设置反映社会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视对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和预测,以学生就业、服务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专业设置方面,进一步细分就业市场,根据市场调研和访谈雇主,及时增设或撤换专业。第二,注重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提供科学、技术及人文基础知识。理学学生须完成包括科学、数学、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等课程,科学和数学专业学生要完成化学、生物、物理、微积分、实验课及科学选修等课程;开设融合课程和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一方面加大人文课程分量,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加州大学伯利分校、密执安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要求人文、艺术和社科课程学分分别占总学分的16%、15%和13%。另一方面,开设占课程比例60%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第三,课堂教学模拟实际工作情境。把企业真实情境引进课堂,让学生根据社会现实进行课程设计或实验、调研,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企业参与课堂教学,举办就业讲座等;通过公司实习、暑假打工、创业计划竞赛、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培养就业能力。

2.学习策略。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策略:(1)自主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自我管理能力;(2)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会做事”和“在做中学”,为解决问题和组织能力创造机会;(3)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承担学习任务;(4)反思式学习。有助培养解决问题、创新创业和自我管理能力。

3.支持策略。第一,政府提供服务平台。措施有:一是制定相关法规使就业能力培养有法律保障。美国政府1994年通过《学校与就业机会法》,把为年轻一代建立学校与就业系统作为施政目标之一,把让毕业生具备必要知识、技能及学习在生产部门所须工作经验作为学校教育一项重要工作;二是统计局等国家机构对就业结构和市场变化做定期预测,使高校有目的、有方向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三是为学生提供实践资金。政府特别拨款协助学校与雇主建立伙伴关系,实行工作本位训练。第二,企业提供交流实践平台。企业高管进高校授课,介绍对人才需求、公司创立及运营过程;企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实践机会。第三,中介和家庭提供协助平台。最大中介机构――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目前吸纳近2000多所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为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名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家庭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高校提供就业信息及实践机会,不干涉学生择业自由。

(二)英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高校秉承“让大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就业能力”理念,形成个人(大学生)――组织(学校和企业)――国家(政府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第一,(个人)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21世纪初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局在高校倡导大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要求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档案,明确提出毕业生必须具有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记录档案;学生结合自身环境、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发展规划。

第二,组织(高校和企业)联手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

1.高校落实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创业技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把“就业能力”培养置于战略高度,设置专门机构并建立评估部门;根据“就业能力架构”要求教学大纲须具备7个必要特征:自主学习的改革性发展,技能发展(智力、学科、职业、核心技能),个人发展规划,反映外部环境的活动技能,在不同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发展、参与从工作中学习,以及两个可选特征。必要特征在每个专业设置中都要有所体现;专门设立创业中心,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做法是评估创业创意、提供资金协助和提供有相关背景的指导老师,孵化创业项目;Luton大学将就业技能培养细化为三个级次并形成包含细分为13项技能的就业技能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技能评价;Leicester大学提供可选择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建立具有观念开放性、内容实践性、方法研究性、管理动态性、评价双向性等特征的开放式质量管理体系。

2.针对学生特长与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Birmingham城市大学和Dundee大学为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本科课程绝大部分专业都开设“学习+带薪实习+学习”的三明治项目;Birming ham城市大学建立功能强大的职业服务中心;Harper A dams学院在保证课程协调配合前提下安排课程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力求通过各学科专业教学持续增强学生专业技能。

3.(用人单位)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高校将企业高管请进学校为学生授课,为学生提供更多企业信息,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企业经营所需技能,增强学生按照企业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国家(政府和社会)为鼓励学生创业提供支持。英国政府实施特殊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如三明治项目、国家实习计划和培训券等项目取得显著效果;2009年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为威尔士一项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计划提供1700万英镑资助,要求中小企业及其他单位为学生提供工读实习机会;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UKCES)特别强调工读课程和实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工读课程或实习基地培养的学生拥有更多就业经验和技能;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承认通过工读进行实践学习的价值;政府制订税收激励政策,鼓励股权投资投向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英国私人股权创业投资市场每年提供大约38%的创业投资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

三、借鉴英美经验,培养我国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一)明确高校定位,建立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明确高校在高教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及教学目标;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培养符合劳动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个人”――“高校”―“用人单位”――“国家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具备社会所需要各项技能的毕业生为主要教学目标。

(二)拓展“就业能力”内涵,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创新与创业、规划与组织、自我管理、学习、应用技术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会学”――“能用”――“善管理”――“能创新”的就业技能。

(三)进行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培养

把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体系,变“琐碎、阶段性、不系统”培养方式为“个性化、全程化、系统化”培养方式;建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计划和档案,对学生个人发展和能力成长进行系统培养和详细记录;就业指导中心从侧重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成品包装”职能转向注重系统培养就业能力的“个性化产品设计”职能,进行全过程、多方位就业培训和指导;根据学生品质特征和专业兴趣, 制定全程化、个性化能力培养计划, 协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实践课程形式,借鉴英国“学习+带薪实习+学习”的三明治项目;改革固定学制为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修读;课堂上创设工作情境把学生带入真实工作环境;设置与专业技能有关的选修课;鼓励学生采取自主、体验、合作、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注重实践、善于合作及提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实践平台

聘请企业高管定期到校讲课, 使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培养学生从事公司创立及运营所需技能,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各类实训基地, 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

(六)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配合,共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税费优惠和政策支持;政府加强与各行业协会、职业信息中介及拥有与就业相关特色项目的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保障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G2110024)。]

参考文献:

1.高虹.特写: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回暖.路透社新闻,2011.6.22

2.肖毅.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J].世界教育信息,2008(11)

3.李嘉.英国毕业生就业也挺难[J].21世纪,2005(4)

4.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5.马廷奇,付珊珊.后金融危机时代英国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6.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1(4)

7.乔治・凯勒.别敦荣译.大学战略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8.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9.姜乃强.英名校高管:让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就业能力”.中国教育报,2008.1.31

10.王劭弥,任强.英国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及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1.刘桂华.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16)

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育技术学;地方普通院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61―05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培养规模的壮大,学生就业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然而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并不是市场饱和所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培养出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社会需要的教育技术人才。[1]

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院校,黄冈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专业的特点,始终坚持“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特色,以“能力本位,知行并举”的专业建设理念为指导,以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具有技术动手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简称‘三力’)的地方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逐步形成“知行无缝对接、实训持续不断”的实践指导思想。[2]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一个定位、两个层次、三个方向、四类模块、五大实践、六类能力”[3]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顺应了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地方的教育技术人才需求,为我校教育技术学本科学生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增加了有力的筹码。

一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1 结合地方,突出特色,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学校的实践教学定位和改革思路,教育技术学专业经过多轮的调研、考察及论证,根据地方人才需求及专业发展特点,逐步建立了“1+2+3+4+5+6”的实践教学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基本含义包括:

(1) 一个定位

一个定位是指该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具有‘三力’的应用型人才”,即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培养综合型教育技术人才,具有一人多岗的适应能力。此定位基于地方实际需求,如地方中小学条件有限,信息技术教师除担任教师的本职工作外,还要兼任管理计算机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网站)维护、课件制作、电视台(广播台)管理及节目制作等工作,要求具备“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能力素质。

(2) 二个层次

二个层次是指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本质,主要培养两个层次的人才:一是培养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专门的教育技术人才;二是培养具有一定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教育师资。

(3) 三个方向

三个方向是指该实践体系涉及并服务于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分别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数字媒体技术。

(4) 四类模块

四类模块是指该实验教学体系中,主要开设四个类别的实验教学项目模块,分别是:教育技术基础实验模块、多媒体技术实验模块、教育影视技术实验模块、网络技术实验模块。[4]这四类模块分设在三个方向及以教育技术实践基本技能为主的实验课程,共同构成“山”字形实验课程体系。

(5) 五大实践

五大实践是指在确保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发展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开设的五大课外实践活动分别是:综合型实验项目、专业竞赛、社团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教师课题和项目开发。

(6) 六类能力

六类能力是指该课程体系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分层次、分类别,循序渐进地展开的,总共将学生的能力分为6个类别,按照能力的层次由低到高以及能力的整合度由简单到复杂来划分,6类能力分别是:工具应用能力、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专业与职业对接能力、整合各种媒体制作技术进行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该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既体现了不同层次人才要求的分层次、分模块结构特性,又按照系统论的思路相互衔接、融会贯通;既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满足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学科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实践需要,巩固了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也对于学生综合应用各项知识、原理和技能的能力有了很好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2 丰富实践内容,突出能力培养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将课内实验划分为“基础型”、“综合型”、“应用创新型”三个层次,逐步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职业技能训练。[5]

(1) 开设“基础型”、“综合型”、“应用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6]

1) 基础型实验:旨在系统强化学生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必修实验;基础型实验包括基本技术与精选的验证性实验。本类型实验是整个实验体系的基础,需重点练习,为以后开展高层次专业实验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综合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进行实验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初步的科研能力。综合型实验包括提高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性实验是在掌握各实验基本技术训练的基础上,以知识和技能整合为目标而开设的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是由教师规定实验的目标要求并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完成实验过程。

3) 应用创新型实验:突出大学生思维和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师科学研究、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论文(设计)、专业技能大赛和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等进行。由指导教师给出实验题目,或学生自己选择实验题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验、预约实验室。学生通过应用创新型实验的开设,以期能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提交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完成高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和教育技术实践活动获奖等。此类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提供一个平台。

(2)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实践和教育技术实践活动

在完成常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推出以“职业技能训练实践和教育技术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模块。其目的是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实践和教育技术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素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职业技能训练主要采取设岗预训、随岗观摩和顶岗实习的实习预训制度,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推出不同的训练模块,实现分层次、个性化培养。[7]每个学生在实习前必须通过各个实践模块的信息技术能力测试,否则不能参加实习,也不能按期毕业。除此之外,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以下任务:1)每人4 次教育实习课;2)独立或与学科教师合作至少制作一个课件或数据管理系统;3)制作一个20分钟的电视节目;4)制作一个个人网站;5)组建一个局域网;6)参与机房管理;7)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这些实验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创新应用的综合能力。

(3) 实践教学与科研、社会应用实践结合

利用教育技术学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媒体传播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等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互为促进。一方面注重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引入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承担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任务,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这种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植了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加速了教师科研项目的进展。

二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发掘学生潜能

实践采取多元模式开展教学,即统一模式、开放模式、导师模式。

统一模式:即传统教学模式,适用于基础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采取分班分组教学,统一安排,实验内容由浅到深,由简单到综合。

开放模式:适用于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每个实验室每年提供一定数量可供选择的设计型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实验。

导师模式:适用于应用创新型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以课外科研活动、职业技能训练、各项竞赛和大型实践活动等方式完成实践教学。学生实行自主管理,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导师既在专业上指导学生,也在思想政治、做人、成才、生活上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精细程度。

2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以问导学、以做带学、以赛励学、学以致用”的“三学一用”实验教学方法。

以“问”导学――将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启发式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验中一直带着问题进行各种创新尝试,通过实践体验认知专业理论,通过启发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潜力。

以“做”带学――积极推行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以任务驱动加强实践教学的方法。学生除完成一个个课内实验任务外,还依托大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基地、网络工作室、录客工作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能力拓展训练、项目研发等实训任务。[8]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由教师指导、高年级学生主导和低年级学生为主体的协作梯队,在学生中形成“传、帮、代”的优良学风。

以“赛”励学――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相关的竞赛活动,激励学生创新实践。每个学期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安排各类竞赛、课程作业展、考察汇报与创作实践等。[9]

学以致“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并与企业合作,将项目实践带入到创新实验中,加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建立实验研究的基地,一方面为基地实习学生搭建了内容丰富、应用性强的实践教学环境,另一方面不定期提供现实项目供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如提供课件设计、网站设计等有偿服务),同时形成企业与学校结合的纽带,使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更加紧密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3 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发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信息化和多媒体教学环境,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模拟演示-电子教案-CAI课件-计算机仿真等方法辅助实验教学。学生可通过在线教学资源预习实验,书写并上交实验报告。运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对于部分实验采用虚拟、仿真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4 规范实验考核,突出能力评价

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使之能更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我们制定了《实验教学学生实验成绩考核办法》,规范实验过程的管理与考核工作。学生实验成绩考核采取平时成绩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例如:平时成绩占60%(包括实验态度与表现5%,实验预习5%,实验操作过程及能力25%、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25%);实验考试成绩占40%。应用创新型实验单独记学分,采用报告和答辩的形式考核;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有创新者成绩从优,公开的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和活动中获二等奖以上的学生,可直接获得应用创新型实验的学分,且成绩从优。建立了“平时成绩记分簿”、成绩档案和计算机管理数据库;实验考试根据不同实验课程的特点采用操作考试或试卷考试。具体如图2所示。

5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实践质量

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按照“稳定、引进、培养、提高”的,积极提高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素质,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合适、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以加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保障实践教学质量。[10]

三 健全开放管理体制,构建网络实验教学信息平台

1 健全实验室开放管理体制

健全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教学、科研、毕业设计和各种实践活动,建立开放实验考核体系和开放实验激励与制约机制,保证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根据实验完成的数量和效果,综合评定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学质量、工作实效和贡献大小。如开放实验成果能获奖,将给予学生和指导老师一定奖励;如未完成任务,则将追究责任,并适当追缴一定的设备损耗和耗材费用,从而保证开放实验的质量。

2 构建网络实验教学信息平台

网络实验教学信息平台能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提供交互式的、反馈及时的在线服务,在学习进度和教学信息的呈现上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控制权。教师可在线申请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教学资源;学生可在线查阅实验资料,包括实验课程、实验大纲、教学课件、实验教案等。学生可以在线查看教师开放的实验项目,并可自由申请实验项目;也可以自主地选择实验课题,并设计实验的内容,进行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预约,同时可网络进行协作学习和共同创作。

3 完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继续推进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建立日益完善的资源库服务系统,广泛收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实验项目、实验指导书、典型课件、典型视频教学案例、实验素材资源和成绩评定标准等实验教学资源的上网。同时,要依托现有的设备和师资条件积极开展网上实验和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开展主要专业实践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

四 实践教学取得的初步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黄冈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形成了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得我们在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各方面达到了良性循环。

1 实践教学学科建设成果

2 人才培养成果

由于实践教学管理规范,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健全,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质量监控体系,本科生应用型人才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良好。近四年,本科毕业生的计算机证书考试通过率为100%;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50项;获得校、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立项14项;获得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奖及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且多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实习学生获得优秀实习生称号的人数一直保持在60%以上,在每年的优秀实习生讲课比赛中,都能获得奖项。近几年毕业生始终保持了100%的就业率,主要分布在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育岗位、公务员、公司资源设计与开发的相关岗位、考取研究生等,就业质量相对良好。[11]许多毕业生成为各级教育技术机构、媒体机构及公司网络建设和资源设计与开发的技术骨干。

五 小结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的学科,地方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就有必要结合地方特色,以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注重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黄冈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构建了“1+2+3+4+5+6”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和就业指导培训为重心,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以赛事和实践活动为载体,挖掘学生实践潜质;以科研创新为导向,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取得较好效果,望能够给其他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贾志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析――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3-76.

[2][4] 郑忠梅,韦海梅,曹贤中.地方普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4-88.

[3] 王锋,郑卫兵,郑忠梅,徐小双,赵呈领.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 (8):51-55.

[5] 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叶力汉,胡小勇.创建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39-42,47.

[6] 邹霞,钱小龙.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80-83.

[7][8][11] 徐小双,童三红,陈吉利,郑忠梅,王锋,黄克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9, (12):106-109.

[9] 张剑平,章苏静.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0,(8):35-41.

[10] 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21-27.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Local General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ENG Yun1,2WANG Feng2 LIU Qing-tang1 ZHENG Zhong-mei2XU Xiao-shuang2 HUANG Ke-bin2

(1.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079,China;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Hubei 438000,China)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the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mand of specialized an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 local college, has explored and studied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and has developed a uniqu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nnovated the metho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us these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local colleg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

Key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ocal general university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教育技术学”专业(编号:TS11010)、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