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经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经济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进行生产、服务、营销以及使用为一体的现代经济形式。凭借智力能力、知识信息等优势来调整并分配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实现对科技知识的研究开发与积极使用,利用这些知识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体现为:高效研究并开发知识产品、创造高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与科技含量,凭借信息、科技与知识等来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进步,推动某一个行业、产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高端人才是支持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2知识经济发展与图书馆建设之间关系
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大量高端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培养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带来了无限契机,基于知识经济与人才资源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必须加大对人才资源的培养力度,然而,人才资源的塑造与培养最终需要依靠知识的汇聚地、文化传播中心——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浩瀚的知识资源,广阔的信息咨询,是各行各业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型人才需求的加大,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服务中心必须改革自身建设,创建适合于知识经济发展与知识型人才培养的图书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价值。
3知识发现的含义
知识发现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借助于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统计学等技术形成的综合性学科。知识发现是一个数据信息处理过程,从浩瀚数据中获取有效的、创新的,并具应用功能的信息处理过程。知识发现体现出一个信息数据的整合化、归纳化过程,通过对各种数据库、信息库加以归纳、分析、整合,深入筛选与总结有价值信息,探索数据信息内部的联系、规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等等,将被整合的数据信息以及所总结出的规律进行深入发展,使之成为知识资源,从而为更多人提高服务,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整合与知识发现等工作。
4基于知识发现的图书馆系统构建
得益于多元现代化技术,现代图书馆走向了数字化发展,形成了一个数字信息系统,这一系统利用网络这一载体有效集中并联系了来自于各个地域、机构的信息资源,同时实现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利用知识发现技术能够在广阔的信息系统中迅速采集、组织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在对这些知识进行智能化处理,打造出整合有序的专题化知识产品,具有独到的功能与价值,将其提供给用户,实现对用户的知识,促进问题的积极解决,这种以知识产品为核心的图书馆服务为知识人才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了巨大便利,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进科技发展与进步。构建基于知识发现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发挥图书馆功能与作用的前提条件,能够实现对用户的全方位、及时、高效服务,利用知识发现系统提供直接针对于用户的服务,基于知识发现系统结构打造出一个数字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这一系统结构主要包括资源层、服务层、知识发现层、用户层等,每一层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
4.1用户层
作为系统的入口,用户凭借网上搜索工具得到各自数据信息、知识资源,难题的处理策略等等,这一层次也为各方人员沟通交流的媒介,例如:高端知识学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信息员与知识人才之间的交流对接等等。用户可以借此同系统进行交流互动,供应高新技术知识,提高知识发现水平。
4.2服务层
服务层是专门针对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平台,利用多种服务工具与服务方法来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例如:集成检索服务、个性化咨询、信息查询等等。确保了知识资源、文化信息的积极优化、全面整合,达到信息的沟通与分享。以知识发现为基础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是直接针对用户,为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系统,凭借这一系统用户实现了参与交互,这一系统会跟随用户需求变化而变化,服务项目、服务方式将会更加健全丰富,各个服务模块相互配合、彼此作用会形成全新的知识服务模块,从而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形式。
4.3知识发现层
是图书馆服务系统的核心,其功能体现为:在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数据库等技术的应用指导下,对图书馆收录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搜索、采集、整合与创造。具体涵盖两大方面:第一,预处理数据,体现为:数据清理、集成、转换、总结等等。对图书馆已有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选择、过滤、分析与处理,将无用的冗杂数据剔除,维护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完整性,最终打造出一个精炼数据库,能够为信息挖掘、数据发现提供便利。第二,数据挖掘与评价,这一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灵活调动数据算法库动态供应各种数据挖掘方法,例如:数据归类、聚合、关联分析等等,借助数据库来不断研究出新信息、新知识、新模型,利用这些发现来探究规律。再集中对这些新知识、新发现以及新规律等进行优化整合与科学处理,最终存入知识数据库,根据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可视化服务。
4.4资源层
置于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底层,发挥着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多种数据信息,例如:数字资源、成型的知识库、尚未被挖掘与整合的信息等等。资源层是实现知识发现服务的基础性保障。
5结语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假设;会计本质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个新时代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条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首要生产要素等。知识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并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M·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由于知识经济导致世界产业经济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形成,将创造出许多过去完全想象不到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国内学者在研究知识经济对会计影响时,往往多集中于阐述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大假设的冲击影响。研究的逻辑起点无非是从会计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出发,阐述它的不适用性。有的学者如殷志刚、邱景忠提及到其对会计目标、历史成本、资产概念的冲击。但都浅尝辄止。对作为会计研究重要方面的会计本质,却很少有文章系统论述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
本质是决定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是会计这一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会计本质也是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风靡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即“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这是对其进行长期研究的逻辑起点。人们对会计本质和内涵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迄今为止仍是三派鼎立,没有能够达成一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意识的转变,都迫切要求我们对会计本质重新加以思考。
(一)会计信息系统论
余绪缨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他认为:“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真实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金绪缨,1980,1982)。此后,这种观点得到了葛家澍教授等人的支持。他们给会计所下的定义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葛家澍等,1983)。
(二)会计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这一观点是我国学者首创的提法,由杨纪琬教授利阎达五教授率先提出。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两位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论文,首先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观点,并认为:会计管理在微观经济中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价值管理;在宏观经济中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价值运动就是个别资金的运用,会计管理是对这种运动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控制活动论
“控制活动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调和上述两派的论战而出现的一个新兴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杨时展和郭道扬两位教授。杨时展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会计微观领域,其建立的基础是受托责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计控制论。他认为:自古以来,会计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反映、控制经济活动,离开现代会计这一控制系统的运行,要提高经济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郭道扬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宏观会计领域,他从会计史学视角出发,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现代会计的全面控制观点。他认为: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是一个全面控制系统,必须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在一起;必须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结合在一起。尤其到了现代社会,会计更是现代经济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中通过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对即定目标的控制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将会计界定为一种控制活动,优势在于: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了会计的本质,阐明了现代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并且将受托责任与会计控制系统相结合,同时明确了受托责任与决策的关系。二、知识经济下对会计本质三种观点的辨析
(一)按照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会计活动确实是生产制造信息的行为,但知识经济环境下这种信息的内涵却在不断地扩大
具体表现为:1、知识经济下,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了解财务信息,还要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另外,非财务信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团队的背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业的竞争形式等,这些信息单纯依靠财务信息是不能充分反映出来的,而这些信息往往只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2、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诞生的新的信息记录、采集、聚合、分析、整理、传输、公示技术等均产生了质的飞跃,现在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使海量的信息能够得到处理,并且能够即时为使用者所取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3、知识经济下单纯认为会计是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的看法只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忽略了监督、预测和分析等控制职能。因为财务人员每天要依靠自己的职业判断去分析确认各种资产,选择不同资产的计量属性等等,这种判断性决策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被界定为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这是对会计本质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强调了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是我国进行会计改革以来。体现在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在知识经济下。扩大了企业管理的范围。也深化了管理的内涵。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更加丰富了管理的手段。所以。原有的会计本质的认识有点模糊,范围过大,无法区分会计管理和其他管理的界限。因为会计管理毕竟不同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生产管理、知识管理等等,会计管理也非财务管理,所以该概念应该予以深化、细化。
(三)会计被界定为一项控制活动
控制只是会计所表现出的重要特征,它在逐渐成为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并不能用控制去概括会计的本质。知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控制手段,扩大了控制边界。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管理越来越扁平化,控制的界限早已超越地域的限制,使远程控制成为可能。所以,这种直接的控制技术的产生其实弱化了企业财务控制在企业经营控制中的作用,片面地强调会计控制职能只会以偏概全。应该对其加以深化。
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对于人力的支配缺少计划,提前对人力进行一个预算是企业进行各项工作的前提,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计划来支撑,工作就很容易陷入被动。如果在对人力的分配中,不顾及实际需求的真实大小,只要上头一签字就进行支配工作,对于滋生腐败,降低执行力是非常有害的。
2.实施绩效考核方式不科学
部分企业仍坚持传统的考核制度,阶段或者年度性考核无法对员工进行一个科学准备的业绩考核,除此之外,对企业考核主体只限制在某一个部门之内,大众参与程度低,无法对员工准确考核。当下,也有一些企业只是把工作业绩和经济,部门裁员挂钩,也有的把绩效考核当成一条谋财获利的途径,未能发挥执行效能。考核人员缺少与考核管理员这件充分的沟通,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很难形成部门与员工业绩之间的制度制约。考核结果也不能及时进行公开,无法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3.员工能力有所欠缺
因为国内诸多企业一般采用的是行政管理体系,诸多岗位的聘用要求不能给出明确的细则,对市场人才的需求分析力度不够,安排出来的岗位和要求脱节。没有一个完整的规范制度很难培养员工职业素养,对于员工正确理解和运用自己岗位的权力意识鲜有帮助。在国内诸多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岗位错位或实质意义重复飞情况,虚设现象不断,这就导致一些人投机取巧,在规章制度的范围内打“球”,常常越过自己的职能范围。
4.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健全
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不能只停留在利益层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员工的态度也是比较重要的。工作人员需要上级领导的适当奖励,如果长时间的辛勤工作也未能得到领导赏识,就可能会心生离开之意。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员工集体罢工。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下要想做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就必须做好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二、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工薪的诱惑确实强大,但对于部分员工来说物质也不是万能的,适当适时的精神奖励有时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健全完善的企业激励制度必定是综合了物质和精神两项激励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者可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员工进行实质奖励,并表达对员工的认可与激励,让员工从心底感受到成就感与存在感。这些物质激励正是广大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物质激励满足的条件下适当配合精神激励,更能触动员工内心。
2.设置各岗位工作细则
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的制定必须要设立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岗位日常工作细则就是对新员工行为的约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员工迅速的开展工作,加快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另外,管理员要对公司企业岗位流动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和落实,防止出现公司业务延时现象。管理者自身在制定工作细则的时候要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不可片面的偏向于某一个群体的利益。岗位交替时不仅要做到新旧技能的交叉,而且员工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技巧交流,加快办事效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其中的关键在于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员工之间的关系可以融入企业这个大集体中,毫无保留的传授自己知道的工作技巧。对于出现或收受贿赂的情况,要切实落实匿名举报和赏罚分明制度。
3.明确绩效考核频率和力度
绩效考核周期的制定要进行准确调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以月考为主的绩效考核频率效果最佳,这样考评者可以清晰详尽的记录被考评者的绩效和工作完成度。有利于及时有效的对人力进行管理,并及时反映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随后作出准确的判断实施有效地管理措施,提高个人与集体绩效的同步性。并通过调查制定以半年或一季度为周期的绩效考核标准,注重于提升员工个人素质能力,摒弃员工之间的恶性竞争局面。肯定其绩效,激励个人发展,找出问题所在,实现个人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更好的体现绩效考核功效。
三、结语
(一)知识资本作用明显,但业绩平平。
作为备受关注的群体,自高校上市公司出现以来,知识资本对高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起显著促进作用。知识和技术、资本市场在高校上市公司中结合,使它既有高校雄厚的科研机构做后盾,又能在市场上募集资金,具有高校科技产业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特点,体现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承认高校上市公司作为知识经济引领者的地位,看到其在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家经济增长方面的显著作用。但是从近几年高校上市公司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校上市公司的业绩并没有体现其依托高新知识的独特发展优势,没有代表我国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甚至一些较早成立的高校上市公司存在着较大的经营管理困难。一直为学者们看重的业绩问题显示出高校上市公司的潜力并没有充分显现。
(二)知识能够转化为生产力,但效率不高。
高校上市公司将产品投放到市场上才真正体现了知识到生产力的转化。它的优势体现在依托高校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借助新产品的经营,能反过来为高校提供经费和生产基地,并推动校办企业产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加快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但是,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国高校,高校科研体制存在着机制僵硬的弊端,很多教授和科研人员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要求发表的论文数、课题数上,以并无实际意义的研究替代了科学研发,造成了知识在转化过程中遭遇瓶颈,致使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产业化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很多高校上市公司并没有将高新技术作为主要经营业务,未能发挥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导致知识资源浪费,市场竞争力不足,如由36所高校共同组建的中国高科,由北大方正入主后主营业务已经与“高科”没有关联。
(三)运转整体可行,但存在管理风险。
在现有的高校上市公司中,有的已经有20余年的经营历史。但高校上市公司没有实现业内外人士的预期成为中国股市迅猛的力量,与公司内部管理不无风险。高校隶属于国家机构,政府机关和国家机构特有的效率低下、官僚作风、机构臃肿的现象在高校中也有所体现。有的高校上市公司高校控股与高校参与管理同时进行,结果可能出现企业经营管理呈现政府化的低效率。应该说我国高校上市公司存在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出现问题的情况,但这种问题不是高校上市公司独有的特点,而是国有控股公司的通病。当前,我国高校上市公司中缺少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缺乏既了解先进技术又能掌握市场需求的管理人员,不能同时具备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是高校上市公司的重大缺陷。
二、高校上市公司发展对策
高校作为高科技汇集的场所,兴办科技产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形式,高校上市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上市公司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处于不败之地,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企业经营体制不规范、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慢、对市场认识不充分等。要解决其不足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加速知识到生产力的转化过程。
按照预期,在高校上市公司中科技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不需要经过市场上的技术转让和出售,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和比例,还可以节省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但是从实践来看,由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仍存在效率不高问题。针对转化的效率问题,我们应做到: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以高科技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据相关专家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换率在30%左右。要改变知识成果被束之高阁现状,高校上市公司必须实现高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高校为公司提供知识、技术与产品,公司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与科研方向;高校学者与科研人员应该改革传统的高校科研体制,减少基础性研究数量,做到高校科研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体现知识经济的优势,为高校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自建或加强建设高校的研究与开发机构,重视对于知识的有效转化,增设研究与开发人员,设立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提高科研人员的激励水平等。
(二)进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上市公司,高校的发展背景会为公司带来更多的信任与投资。高校上市公司作为利益的创造者,要求经营管理主体在科学技术知识外熟练掌握科学管理知识,成为具备全面知识的企业型科学家。高校要实现上市公司的良好运作,要在对高校产业全新认识的基础上探寻新的高校产业模式。即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长项发扬广大,加强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风险投资的经营与管理。坚持以高新技术为特色,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之间的制衡关系,实现政资分离、政企分开、监管职能与资产经营职能分离,将高校上市公司建成产权清晰、权责分明、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组织。在经营管理上应抓好主营业务。在目前高校上市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中,既有涉及高技术项目,也有其他非高技术项目,高技术项目始终应该是高校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多元化经营固然迎合市场需要,但对于高校上市公司而言,多元经营意味着经营业务分散、资金周转率下降、单项经营规模缩小、易产生资金风险等,这将给原本竞争力不强的高校上市公司带来风险。只有使主营业务规模达到相当水平,才能取得较高的收益,吸引投资者,进而实现公司的良性发展。
(三)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与运用。
(一)新知识经济的内涵。
新知识经济可以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依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高效分配、使用信息,并生产知识的经济。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为背景的新知识经济将对全球的产业结构和投资模式等,尤其是其先导产业———教育及其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新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与“以物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相比,主要特征如下:
1.知识经济以信息为基础。
人才的成就和知识的获得依赖的是信息。通过合理的分配、使用、加工、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并能创造出新的知识。
2.资产投入为无形资本。
知识、信息、智力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产投入,知识成为超越土地、自然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第一要素,其投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知识、信息、智力等资源是丰富而源源不断的,是可以重复使用而无须追加成本的。用丰富的知识资源代替有限而日益稀少的自然资源,或运用知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是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的,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4.世界经济一体化。
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知识、资讯、人才等无形资产在全球交流与传递,知识经济缩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距离,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5.个人收入差距扩大。
“知识创造财富”在知识经济中得以充分体现,特别是掌握先进技术和一流知识与信息的人才,往往能快速创造巨额财富。
6.知识产权化。
知识产权是人的智力成果,是企业、国家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知识产权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二、新知识经济对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厌学的影响
教育是创新知识和培育人才的先导产业,知识经济在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教育。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新教育手段和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这都对教育制度、教育者以及学生产生深深的影响。
(一)新知识经济对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厌学的积极影响。
新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高职教育向着现代先进职业教育方向改革,这有利于培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等,这些变化原本应该有利于加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1.促进教育教学优化改革。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对一线员工的急需使得职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是,培育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做事能力的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创新并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要培训教师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悉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促进学校打开校门扩展国际视野,与政府、行业、企业、工业园区联合,将教学与生产、研发、社会服务、技术应用密切结合起来。2.扩大学校规模,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1999年我国制定高校扩招计划。通过教育拉动经济,反过来通过经济促进高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质。高校扩招同时带来了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3.促进全民的教育需求。知识对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这促进了全民教育需求,从体制内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到体制外的各种教育培训,形成了蒸蒸日上的庞大的教育产业。
(二)新知识经济对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厌学的消极影响。
1.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高职生对自身的认可度也不高。
新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人认为高文凭才有高收入。中国职业教育的招生曾一度出现负增长,一方面,家长越来越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技术、当工人,认为只有考研、考博、出国才高大上,职业教育就是低人一等。另一方面,扩招后大量本科生进入人才市场,用人单位面对本科生和高职生也会优先选择本科生,甚至大多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为学历本科以上,这些致使高职生曾一度面临就业难的窘境。这使得高职生对自身认可度不高,产生厌学情绪。
2.高职院校重招生,轻教学管理的制度转变。
经济快速增长,也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基础即教育的产业化,直接导致了教育领域的逐利倾向。各职业院校格外重视招生工作,以扩大办学规模,实现经济效益。为广开财源招生条件和录取分数线也逐渐放开,并以合作办学等各种名目以很低的分数线招生收取高价学费,一部分本应排除在高等教育体制外的学生进入学校,严重扰乱了学风学纪。另外,为了使学生顺利毕业,不影响今后的招生工作,很多高职院校也放开了教学管理工作,如简化教学内容、降低考试难度、考前划考试范围等。
3.缺少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教师。
不断的扩招,使高职学生数量激增,师生比例严重失调,难于确保教学质量。各院校的做法无外乎两种,一是严格控制用人标准,保证师资队伍的总体教学水平,而采用外聘教师的方式弥补缺口;二是快速扩大教师队伍,这势必导致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学校用人也主要采用两种途径,一是从企业引进或聘用教师,他们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但往往缺乏授课经验,语言表达及概括总结等能力满足不了教学要求,使学生难于理解,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二是从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招聘教师,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往往遵循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对高职学生来说,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4.高职学生学习态度浮躁,学习目的功利性明显。
高职学生没了高考的压力,在释放自己中沉迷于各种休闲、娱乐;同时也希望能自主创业或获得高薪工作,却很少付出行动和努力,学习态度浮躁。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定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成了高职学生一入学就最为关心,也是压力最大的问题。为了顺利就业,学生更倾心于各种能力和资格证书,而对学校设置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甚至于专业骨干课毫无兴趣,并减少了对学校课程的投入程度。学生现用现学的功利性目的明显,这违背了学习的根本,不利于其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新知识经济背景下,改善高职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新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快速增长模式,对高职教育、高职的教师、高职学生产生巨大冲击,不能仅将厌学归咎于高职学生本身,应全方面采取措施改善高职学生厌学的境况。
(一)加强教学管理,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高校教学质量,不仅依靠优质的设备和专业的教师队伍等内部投入,也依赖于它的直接消费者学生的禀赋与努力。加强教学管理,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才能提升毕业生整体素质,提高学生所属院校的声誉,从而吸引企业注目。
1.针对高职学生自律性差、惰性大的特点,应适当予以督促、引导和干预。
高校教育实施“人性化管理”是必需的,但也不能管理不严,应帮助高职学生从“全面监控”的中学时代顺利过渡到“自我管理”的大学时代,尤其要在学校自上而下的营造学习十分重要的氛围。有的职业院校对大一新生规定明确的集体自习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高职学生实现完全自我管理的一种过渡。
2.严肃考试与考场纪律。
很多高职学生平时上课懒散、逃课,抄袭作业成风,但期末背一背老师划的题,考试抄一抄也一样能及格。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与危机感,成全了其懒散习性,应严肃考试与考场纪律,降低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增加实训和笔试成绩所占的比重。
3.加强学风建设。
良好的学风是一个学校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学风建设已不再是一个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卷面及格率、学生顺利毕业、通过各种评估等才是重点,而学生是否真的在学,真的学会,没有人关注。优良的学风能创造积极的氛围,使学生既有压力,产生紧迫感;同时也有动力,使学生积极进取;还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培养学生团队集体精神。
(二)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学习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考上大学后,很多高职学生失去了目标,很迷茫。但就业是他们普遍关注的共同目标。有调查表明,厌学并非针对所有的学习,只有当学习内容与职业规划不相关时才表现出厌学。
1.专业设置突出能力本位,并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不是来积累知识、记忆知识的,而是来学习成为企业实际需要的实用的人才,就业后,必须能在实际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专业和课程设置必须结合职业规划特性,突出能力本位。
2.增加实训教学。
将理论知识转换到实践环节,使理论知识得以应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运用、创新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3.职业教育应贯穿整个高职教育阶段。
①入校时进行职业教育,使其了解对应的职业岗位,明白今后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确立学习目标。②设立短期职业目标,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学生一步步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性。③职业选择。毕业前给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及心理辅导,避免盲目就业,引导学生逐步成长,做出理想的职业选择。
(三)改变传统教学体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如此膨胀庞大,信息获取渠道众多,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途径,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1.教师授课应“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并重,增加对高职学生的认同感。
高职教师多数是接受系统“知识目标”教育的,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状态难于理解,缺乏认同感。应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高职学生的态度,从而真正地改变其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而不只是做些将教材的第一章改为“项目一”,第一节改为“任务一”的表面工作。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专业课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一定要注重内涵发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实训课和理论课两套课程体系,共同建设,相辅相成,共同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突出其职业特征,使学生既要积累足够的知识,也要培养职业能力,满足其未来的职业需求。
3.改革考核方式。
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沿用试卷测试,考核内容仍为概念、简答、选择、计算和论述等,这些都是对学生机械记忆能力和考场“抄袭能力”的考察。因此,应增加考核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的考核新内容和新形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