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1篇

基于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从2005年开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探索,并于2010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为主的工作思路,很好地起到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重点关注学生的界定

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一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心理困惑问题突出。在此,特指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大学生。具体包括:性格孤僻或过于内向者;对学习、生活等长期不能适应而出现情绪困扰,长期与宿舍同学关系不和而影响学习及正常人际交往者;因患严重生理疾病、有生理缺陷、家境贫困、缺乏社会支持而深感自卑者;心理健康测评结果超常规标准;遭遇意外重大事件刺激与打击,使心理或行为出现异常者;受周围环境或人群突发事件影响,产生过分恐慌、担心和焦虑不安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谈论过自杀及自杀方法,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有自杀倾向或既往有自杀未遂史者;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

二、建立科学心理档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关于心理档案的内容没有达成一致共识,结合以往的研究,我认为胡映君关于心理档案的定义比较科学。他认为:学生心理档案是指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心理状况的材料总和,是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反映。一份完整、准确、系统的心理档案至少应当包括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和预警信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静态信息: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及主要社会关系信息、个人心理特点、心理测验信息。二是动态信息:学生的阶段性自评、同学或老师的阶段性评价、心理咨询记录(次数、主诉及症状、病因分析、疏导措施及效果)、心理健康阶段性测评等。三是预警信息:由上述信息形成的分析报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报告以及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于2005年购买了“心理测查系统”,通过网络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基本信息;二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个测查工具的普查结果。如果按照胡映君所定义的心理档案的结构与内容,以及其遵循的原则去建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心理档案内容单一,不够全面。虽然,我们在新生入学后都要进行心理普查,以期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但内容只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和采用心理测验取得心理状况数据,无法收集到更多的有效信息,如: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个性心理特征,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等,不能起到心理档案应有的作用。

第二,缺乏专业的心理档案工作人员。心理测验是心理档案建立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档案中涉及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需要专业的心理测查量表进行。而心理测验的实施、解释需要具有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并经过专业心理测验训练的工作人员来完成。目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一万多名学生中只配有两名专职心理老师,专业人员的不足,也是造成心理档案内容不完善、不能进行动态更新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计算机网络普及率低,不利用经常性地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普查,心理档案无法进行动态更新。目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保证正常教学条件下,可供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有限,不能每学期都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普查,造成心理档案无法保持动态更新。

第四,心理档案的管理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其应用的作用。目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大学生的心理档案由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管理,各系心理辅导站有查阅本系学生心理档案的权限,而其他教师无法通过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而因材施教。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从2010年起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充分发挥院系两级(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心理辅导站)的作用,在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础上,调动广大辅导员及各班心理委员的积极性,开始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经过近四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取得了不错成效。

三、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步骤、内容和管理

1.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建立流程

第一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新生入学后组织开展心理普查。心理普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心理测验量表。测查量表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两个测查工具,它们是目前高校用于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最主要工具。测查结果保存在“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作为普通学生心理档案,同时也将此作为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一部分。

第二步: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反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按照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筛查标准,将筛查出的心理异常学生汇总制作成《学生心理普查访谈登记表》,并反馈给系级心理辅导站和辅导员。

第三步:开展访谈工作,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并上报备案。辅导员通过观察、访谈、学生自评并结合“重点关注学生分类及行为特征”将确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或心理普查虽未检测出而辅导员或同学反映确有与重点关注学生特征一致的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学生,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并对这些同学开展追踪访谈工作。之后,系级心理辅导站要将此汇总,并把系级领导,在系书记签署意见后报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第四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总、诊断、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各系心理辅导站报上来的重点关注学生进行汇总,逐一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再次约谈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开展心理咨询。必要时与辅导员、家长共同商谈治疗方案,或转介其它机构。之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处理结果反馈给系辅级心理辅导站负责人和辅导员。循环往复,为重点关注学生建立一套严密的防护体系,保证重点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

第五步: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追踪与更新。辅导员在每学期末都要对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内容进行更新,并报系心理辅导站、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备案。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一旦建立,学院一直跟踪关注直到其毕业离校。在这期间,辅导员要重点关注此类学生,经常约谈,或通过班级心理委员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每学期末要将该生心理状况及采取过的措施填入心理档案,并上报。之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再按第四步聚来处理。对于新近发现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单独建立特殊心理档案,并按以上步骤进行处理。

通过这样动态更新,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级心理辅导站和辅导员就随时掌握了全院学生心理状况,特别是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况。

2.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基本内容

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为纸质档案,包括封皮、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态表和重点关注学生追踪访谈记录表三部分。

封皮要求注明学生学号、姓名、班级、联系方式、建档人(辅导员)和建档时间。

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态表包括心理普查结果、心理行为表现、辅导员已采取的措施、是否与家长联系、院系意见、心理健康健康中心意见。

重点关注学生追踪访谈记录表包括该生目前心理行为状态,本次追踪访谈内容、措施和效果,访谈时间、地点,辅导员签名。针对重点关注学生要求辅导员每学期至少访谈两次并做记录。

3.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MBTI;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引言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被认为是“史上最难就业年”。而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高等教育学校(机构)预计毕业生达714.8万人,这意味着2014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个体也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个体与社会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学习与实践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借助MBTI性格类型理论、Holland职业倾向理论等职业兴趣与性格测验工具,来帮助大学生判断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向。

虽然目前有很多职业测评手段和工具,但是MBTI是当今全球最权威、最著名、应用最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测评理论。它主要通过识别人与人之间的性格特质,以确定适合被试者的岗位特质和工作特质,从而为其提供合理的工作及人际决策建议。目前,MBTI已被翻译成近30多种文字,研究它的论文报告超过4000多篇。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接受MBTI测评,有80%世界500强企业已采用MBTI方法用于员工的发展及组织效率提升。

1、MBTI理论在中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MBTI理论认为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比较稳定的MBTI性格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会发展完善。同时由于其测试信效度良好,因此中国很多高校开始应用MBTI理论进行相关研究,尤其是广泛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随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学生对个性化、专业化就业指导的需求日益迫切,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引入了MBTI理论。专家指出,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采用MBTI理论而不是职业兴趣的理论,因为它不仅可以提供适合的岗位、适合的岗位特质、工作环境,而且可以提出其所拥有的优缺点及给出适合的发展建议[2]。而且MBTI理论在职业探索、生涯规划等一系列职业指导中应用相当广泛。

喻良涛等利用MBTI理论分析归纳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潜在大学生创业者的性格类型和行为两方面的异同,用以指导进行KAB创业培训对象的选择和后续创业指导[3]。陈国胜等结合MBTI理论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生进行职业倾向研究,提出了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应对策建议[4]。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也采用包括MBTI理论在内的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利用MBTI理论等测试软件开设有关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项目,为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测评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5]。邓永超运用MBTI理论加强对华南农业大学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全程就业指导[6]。潘国刚阐述了MBTI理论等人才测评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以及大学生在高校引入人才测评技术后的认识和应用[7]。朱晓蓉在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指导研究中将MBTI理论作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性格探索的主要工具,给学生提出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建议[8]。笔者所在的云南工商学院从学生入学始就结合MBTI理论对学生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建立学生性格特征档案,并且由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四年跟踪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服务质量。

2、MBTI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引入了MBTI理论,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MBTI测评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MBTI施测师的专业性。MBTI测评有一整套严格的施测流程和使用规范,其有效性取决于施测中规范、有序地执行每一个环节,而这有赖于每一位具备认证MBTI施测师恪守施测流程和测试中的行为规范。MBTI施测师将指导被试者正确实施每一个步骤,以确保被试者展现自我的本来面目,并向被试者详细解读MBTI测评结果并提供关于测试结果的意见反馈。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很少有老师具备心理测量学专业知识,或是具备认证MBTI施测师等专业资质,因此常常出现MBTI测评结果与自评结果不符的现象,这样就无法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咨询流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二)MBTI量表的权威性。MBTI量表从问世到现在经过多年不断修订、完善,至今已升级了10多个版本,同时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商业性职业测评机构改编的MBTI量表。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测评结果,应该采用权威的、专业的测评量表。目前各高校在开展MBTI测评时没有一个统一的量表版本,有的用这个版本有的用那个版本,或者直接引进某些商业测评机构的测评软件,而没有认真考察提供测评量表的机构是否有比较权威、知名的心理学专家作技术顾问,是否依托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而使MBTI测评结果失去其参考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指导意义,甚至带来更糟糕的结果。

(三)MBTI分析报告的准确性。MBTI通过分析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维度上的不同偏好,最终形成十六种人格类型,每一种人格类型均有其适合的工作环境、岗位特质等。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大部分指导老师仅仅依据测评结果的人格类型就提供一份包含性格特征、适合的工作岗位、适宜的职业领域和方向的分析报告,而且同一种人格类型的分析报告几乎完全一致。他们没有根据学生MBTI问卷的具体得分进行再详细分析,甚至在做完测试后,没有与被试者再进一步沟通,对测评结果进行确认或修正。这样的分析报告是不准确的,如果仅仅依据测评结果的性格类型就给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很可能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误导。

(四)MBTI测评的连续性。MBTI探究的是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而一个人的性格类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逐渐成熟完善。目前很多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针对面临求职择业的应届毕业生,MBTI测评也主要应用于应届毕业生,且每个应届毕业生基本上只进行一次MBTI测评。这样可能会因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而导致测评结果出现误差,使测评失去其参考价值,从而无法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MBTI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入MBTI理论正处于学习和探索的阶段,加强探讨和研究MBTI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更有效地应用是当前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之一。针对目前MBTI理论在中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MBTI施测师在岗培训或人才引进。只有经过系统培训和严格认证的施测师全程参与MBTI测评,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调查表明,没有专业认证施测师的参与仅使用MBTI问卷,测评结论的误差率高达30%,而在未经认证的施测师的误导下,结果更加糟糕。 因此高校要加大对MBTI施测人员的在岗培训或人才引进,建设一支专业认证MBTI施测师队伍,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二)正确合理地使用MBTI测评。目前MBTI量表有10多个版本,市场上还有专业版、体验版、精简版、改编版等不同量表。为了让MBTI理论更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MBTI量表时一定要选择权威的、信效度高的测评量表。有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践中引进了有关机构自主或联合开发的职业测评软件,如果其中涉及到MBTI量表时一定要跟供应商确定该量表的权威性、专业性。在得到MBTI结果后一定要面对面详细地跟被试者沟通解释,帮助其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性格类型。提供MBTI结果报告时一定要专业、详细、严谨、全面,而且要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MBTI的测试结果,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发展建议。

(三)将MBTI测评贯穿学习的全过程。自我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刚开始是比较模糊的,随着个人经历、思考学习而渐渐成熟。MBTI理论认为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比较稳定的MBTI性格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会发展完善。因此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需要将MBTI测评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全过程中。同时不仅仅针对应届毕业生,而应该从入学开始,就定期连续地对学生进行MBTI测评,逐渐形成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以便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时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和决策。

参考文献

[1]王成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因素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09(6):80-82.

[2]郑之新.职业生涯设计的若干问题――职业指导师的重要素质和技能略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4):70-72.

[3]喻良涛,赵慧娟.基于心理素质测评的KAB创业指导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3):40.

[4]陈国胜,骆秋琴,黄武刚等.高职学生职业倾向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93-95.

[5]徐昶斌.职业测评在就业指导实践中应用的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73-75.

[6]邓永超.浅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教育探索,2010(12):145-146.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心理健康状况 教育对策

1.引言

2008年9月,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正式步入高等学府,到2010年,“90后”大学生已经全面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旋律”[1]。“90后”是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与“80后”相比,他们表现出许多新特点: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但容易出现信仰危机,动力不足、彷徨惘然;他们更加自信,但容易过分膨胀,导致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欠缺;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但容易受挫折的打击;他们注重社会交往,但人际关系有着强烈的信息时代特点,往往感到缺少知心朋友而莫名空虚;他们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求,但承受着社会、家庭及个人给予自己的巨大精神压力。面对这一学生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挑战。为更加清楚地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衡阳某高校2010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特点,为高校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心理学依据与参考。

2.研究方法

选取衡阳某高校2010级全体新生作为研究对象(“90后”大学生占95.95%),有效施测对象为4447人。研究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涉及10个症状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量表采用五点评分制,因子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90后”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与国内成人常模相比,“90后”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较低,在强迫症状等八个因子上得分较高。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90后”在所有因子上得分都显著偏低。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似[2],说明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尽管“90后”大学生常被认为是“非主流”,但是他们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新求变,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渴求成功,这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会有积极影响。

研究以10项因子中任一项因子均分≥3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结果发现总检出人数为277人,检出率为6.23%。10项因子平均分≥3分的症状因子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焦虑、其他、偏执、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分析原因,可能是“90后”大学生刚刚从熟悉的高中进入陌生的大学,面临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一系列问题所产生的心理不适。“90后”大学生生理发展基本成熟,自我意识日趋完善,但心理发展还没有真正成熟,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内心存在许多矛盾与冲突,渴望独立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封闭心灵但又渴求理解与交流,情绪情感体验丰富且波动较大。此外,“90后”大学生喜欢彰显个性、我行我素,对未来有更多期望,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较大压力。由于个性不合,“90后”大学生往往会产生较大的人际与情感困扰,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3.2不同群体“90后”大学生SCL-90结果的差异比较

在性别因素上,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等八个因子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男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优于女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说明“90后”女大学生在入学后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更多,需要更多的指导与帮助。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定位使“90后”女大学生面对更多的社会歧视与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可能是女生依赖性较强,感情脆弱,情绪波动较大。当初次远离父母、独自求学、面对新环境时,女生的适应要比男生慢些,女生抗干扰能力较差,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

在专业因素上,文科及艺体类“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理工科类学生,这可能与文科、艺体类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关,他们的感性思维相对活跃,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在学历层次因素上,二本“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三本学生,这可能是由于二本“90后”大学生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与追求,因此心理压力相对较大。

4.建议

鉴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殊性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高校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提高“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

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崇尚创新的特点,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基础知识类必修课基础上,应开设“婚恋与性心理”、“成功心理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等发展类课程。

4.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各类教育活动中

充分利用讲座、学术报告、心理健康电影及读书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剧创作与表演大赛等载体,寓教于乐。

4.3注重个性化及针对性的引导

高校要针对“90后”大学生心理普查情况,认真分析“90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对重点人群重点关注。如女大学生、文科及艺体类学生、二本学生等。针对“90后”大学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等)要特别关注,提出切实可行的辅导对策,为“90后”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

4.4重视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朋辈辅导是社会工作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4]。在高校内成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中心,可以培训大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如心理学专业学生、各班心理委员等),围绕大学生活适应、学习能力提高、考试焦虑调适、社交技能提高、升学及就业辅导等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5坚持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而成长的,有调查显示,63.7%的“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是上网聊天[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网络隐蔽、快捷、实时、互动性的特点,通过网上心理解析、咨询、测验、训练等方式向“90后”大学生介绍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这种在匿名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阻抗,使学生放下顾虑畅所欲言,并且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因此网络化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正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2]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0,(2):174.

[3]卢勤,李旭,邵昌玉.2009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成都市某高校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3):46-49.

[4]高万红,杨婉秋,马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9-107.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4篇

1.1这是改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现状的迫切需要。近些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中日益受到重视。对其评价,许多高校也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对评价重视不够。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不能客观评价”及“怎样评价”等问题认识不一,评价追求简单化,认知上过于强调形式性。其次,评价目标指向狭窄,评价标准参差不齐。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主要针对活动结果的认知性评价,单纯地以完成实践任务及最终成果为评价标准,而对于活动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活动,特别是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评价重视不够。还有,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评价指标较为笼统,评价工作组织较为随意,还远未建立起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及工作机制。所有这些都已较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和健康发展。为此,我们需要转变思路,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新标准和新机制。

1.2这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开展社会实践的目的,从总体上讲,就是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相应的能力、素质,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对社会实践进行评价,规范社会实践,提升活动实效,推动其科学发展,从而就能更好地保障社会实践目标的实现,最终使广大学生从中受益。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进行价值判断,可以使学生通过评价不断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促进其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进步,推动其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发展。评价能促使学生更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要求去开展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锻炼自己,教育自己,有助于他们巩固所学,增强其动手、沟通和创新等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可以说,社会实践评价作用的充分发挥,能较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2系统把握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内在因素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社会实践是受实践目标、主体、客体、条件、实施、考核评价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结构整体,也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较全面把握各影响因素,深入揭示社会实践实效性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有效开展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2.1实践目标是影响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前提。大学生社会实践目标是对社会实践所必须达到的规格、要求和质量的规定,是通过实践过程对实践者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所发生的预期变化。目标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的起点、核心和归宿,是调节、评估实践活动的依据,也是实践者努力的方向。它规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制约着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方法。目标设定的科学与否是决定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前提。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式,这些社会实践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追求,有着各自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因此,在确定社会实践目标时,必须做到有针对性、明确具体、切实可行。要结合具体实践活动特点、学生实际和形势发展需要,要有衡量是否达到的具体标准,以及目标实现的具体要求和约束条件,实践者经过努力在预定时间内能够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实践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创造良好前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充分保障。

2.2实践主体是影响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主要是指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学生是教育对象,是客体;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学生又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学生去实施。因此,学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而学生的生活环境、社会经历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个性心理特征有差异,学生的所学、兴趣爱好、思想品质、能力素养等方面也各有特点,所有这些差异性不同程度地会反映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中,会影响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自主实践、自觉锻炼和自我教育,会影响着社会实践的开展及其效果。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中起着组织、指导、监督、评价等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指导教师影响着学生对实践活动主题选择、计划制定和活动实施。特别是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全程指导与督查,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向和实效。因此,指导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能力素养,也必然关系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开展。

2.3运行系统是影响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核心因素。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系统主要是指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相互关联的若干环节。一般而言,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活动实施以及效果评估与反馈等环节。首先是制定实践方案。实践方案通常包括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式方法、实践步骤或程序、实践活动的预期成果等。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实施的,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活动目标的实现和实践活动的成效。因此,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需要做到最优化。其次是方案的实施。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中心环节,是实践者按照实践方案,利用实践条件,开展实践活动,完成实践任务,实现预期实践目标的阶段。这是一个实践方案由预期变为现实的过程,是各种实践要素对实践对象真正发挥作用或产生影响的过程。实践活动实施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实践活动的效果。第三是效果评价与反馈环节。这是社会实践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的评价不仅可以对社会实践过程及其结果作出价值判断,而且通过发挥其多种功能,直接推动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另外,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也非常重要。通过反馈,让学生和组织者明确具体实践活动中的成绩、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及整改的意见与建议,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2.4保障条件是影响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预期效果,离不开必要的保障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高校提供的制度、组织、时间、经费、基地等方面的保障,以及实践单位提供的必要保障。就高校而言,制度保障是根本。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规范化、长效化、科学化都依赖于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其次是组织保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要组建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全面全程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是时间和经费保障。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的时间要安排合理恰当,特别是要处理好与其他日常教学的关系。开展实践活动还需要一些费用。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也会影响到实践活动的开展。第四是基地保障。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对于保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对稳定性、规范性和长期性乃至实效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五是实践单位提供的必要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如果依托具体的实践单位来开展,那么该单位需要提供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所必需的时间、场地、实施、指导人员等多方面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特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3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系统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影响要素,并遵循一般评价与分类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根本依托。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立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指标。

3.1注重准备环节。开展社会实践必然要做好准备工作。准备环节可以从以下三个指标来评价。第一,实践活动选择。该指标可以从活动的公益度、贴近专业程度和复杂程度等观测点来考核。活动公益度是考察所选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公益性质及其程度。要鼓励学生选择公益性鲜明的实践活动,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贴近专业程度主要是指所选实践活动一般应贴近学生所学专业。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所长,巩固所学,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复杂程度主要考察学生所选实践活动的难易程度。第二,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方案是指围绕实践活动主题,为实现预期的实践目标所设计的整个实践活动计划。它是实践活动开展的蓝本和依据。该指标可以从方案完整性、方案可行性两个观测点来评价。方案完整性主要是指学生所设计的实践方案各要素相对齐全和详实。方案可行性主要考察学生设计的实践方案的合理性及其程度。第三,实践条件的准备。该指标可以从人员组成及分工、时间安排、经费筹集、实践对象或单位确定、指导教师确定及必要的实践培训等观测点来评价。人员组成及分工主要考察团队实践中,团队成员在人数及结构上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分工是否明确。其它方面主要是考察实践所用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必要的经费是否有着落,指导教师、实践活动的对象或单位是否确定,以及在开展活动之前有没有接受必要的包括安全教育在内的实践培训等。条件准备越充分,以后实施就会越顺利。

3.2着眼实施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实施。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主要就是通过学生的具体实施来取得和展现的。实施环节可以从以下两个指标来评价。第一,实践方案执行情况。对实施环节的评价,首先要对实践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整体上的考核评估。该指标可以从方案执行的全面性和规范性、条件利用情况等观测点进行考核。前者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是否相对严格执行实践方案。后者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合理、有效利用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提供的条件和资源,较好地完成实践任务的情况。第二,实践态度和能力。在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社会实践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该指标可以从学生的实践态度和实践能力两个观测点来评价。实践态度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是否具有诚信、团结、敬业和奉献等品质和精神。作为一名实践者,首先要诚实守信,应自觉承担起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应完成的任务。另外还要有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态度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决心,影响着学生的精力投入与努力程度,进而影响实践活动的效果。实践能力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沟通、动手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沟通能力是指学生与队员、指导教师,以及其他人员的交流和交往等能力。动手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按照实践活动本身的规程和要求,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劳动、调查、服务、研发、条件利用和总结等多种能力。创新能力主要考察学生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是否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在遇到问题、挫折后创造性地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素质和能力。

3.3突出实践成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最终都会产生一定的实践成果。实践成果可以从预期目标实现情况和物化实践成果等指标来评价。第一,预期目标实现情况。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评价该活动的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该指标可以从对学生个人、学校、社会产生的意义,以及主要事迹或贡献两个观测点来评价。前者主要考察学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对自己、学校、社会等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良好作用。后者则是考察学生在实践活动开展中所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评价学生的主要事迹或贡献,就能对实践活动效果作出较客观的认定。第二,物化的实践成果。该指标可以从物化的主成果和其他物化成果等观测点来评价。前者主要是指社会实践结束时,学生需要撰写并提交的实践总结报告。对于社会调查而言,是调查报告;对科技发明来说,则是发明作品。实践主成果的完成,要坚持求实性、创新性、规范性、有用性等原则,确保其质量。后者主要包括“队员实践日记、感悟”、“指导教师鉴定”、“实践单位证明、鉴定”、“媒体报导情况”、“有关活动照片”等五个方面。这些材料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程度上也表现出社会实践的效果。因此,这些方面也是社会实践成果评价的重要内容。

4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新模式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5篇

【摘要】心理档案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学生的心理成长轨迹,高职院校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学生了解自我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应遵循保密性与整体性原则、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动态性与发展性原则,应包含静态信息、动态信息、预警信息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档案;建设

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步入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心理档案是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性资料,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着手。

1高职院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重要意义

1.1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前提

心理档案作为能反映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咨询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合体。高职院校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心理档案具有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功能,能够为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心理咨询、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有助于学校及时进行有效干预与控制,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2是高职院校学生了解自我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这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是否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调节个性特点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为高职院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有助于学生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正确认识自己的劣势和长处,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3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要求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这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且90后普遍自我意识较强,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合作精神淡薄、团队意识较弱、功利主义浓厚等问题。建立心理档案可以让学校更好地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与疏导,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2.1保密性与整体性原则心理档案是为学生个人建立的档案,是学生个人心理历程的原始记录,具有隐私性,首先需要遵循保密性原则。在收集学生档案资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不仅要为全校每位学生建立档案,还需关注心理活动各要素的之间的联系,考虑其他因素,如生活、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2.2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

建立心理档案要确保心理档案材料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要基于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尽可能克服各类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地记录档案建设过程中所采集的所有信息,不主观臆断、不妄下结论。同时,慎重使用心理量表,测量结果由专业人员进行解释。

2.3动态性与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心理时刻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要系统、真实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就必须动态地来看待学生,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收集相关信息,补充、修改心理健康档案。同时还要牢固树立发展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中的不同心理历程,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阳光的心态。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应包含的内容

与普通高校学生心理档案一样,高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也要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生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应包含以下内容:

3.1静态信息

由学生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学习生活情况、重大社会生活事件以及心理测验信息等几部分组成,也是学生心理档案的主体。基本情况是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所学专业、政治面貌、参加学生社团情况、、兴趣爱好等;生活环境主要指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即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长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在家庭各种的行为表现等;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思想表现、行为习惯以及与师生的关系、社会实践情况、获奖情况等;重大社会生活事件主要是指为学生本人的学习、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如父母离异、家庭成员亡故、家庭突遭天灾人祸、人际关系紧张、遭受重大挫折等;心理测验信息主要是学生参加诸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职业测验等一些测验量表的日期、结果及分析等。

3.2动态信息

主要是一些阶段性的信息,是反映学生心理变化的材料,包括学生的阶段性自评、同学或老师的阶段性评价、心理健康阶段性测评、是否进行过心理咨询及咨询记录等,用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进行补充、修改。

3.3预警信息

包括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综合起来形成的分析报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报告及偏离常态学生的个体预警信息等,这部分信息是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尤其要关注的部分,偏离常态的学生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总之,为高职院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措施,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等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依据,能够动态监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不断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春芳.论高校心理档案的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