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主义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文化强国: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力量
文化是经济与政治、历史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等社会生活的精神产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纽带和标志。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在某个阶段、某个方面可能会出现不一致、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与中华民族创造的影响世界的各种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就是这些文明成果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石。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经济、政治、社会的兴旺发达为支撑,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兴旺发达为支撑。各个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却有生命力强弱、影响力大小、持续力长短之别。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不仅具有物质、科技、军事、制度的力量,而且一定具有文化的力量。文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既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演进过程,又是一个引导培育的自觉过程,是按照处于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要求进行文化创造和精神生产的过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是我们党把文化自强建立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之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和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不仅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从军事大国到军事强国的跃升,而且要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跃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文化权益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文化生产是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能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的检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让人民群众既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逐步提高文化素质、塑造高尚人格,这也是文化自强的重要内涵。如果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广大群众欣赏不上、欣赏不起、欣赏不了,这就很难造就文化的繁荣兴旺。目前,在文化资源的配置状况、文化消费的实际能力、文化需求的层次差异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这正是要通过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加以改变,通过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加以解决,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强国的精神旗帜
文化具有民族属性,同时具有政治属性。任何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都有自己的社会制度,都要形成维护该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都要以此为核心构建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影响力和持续力的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根基。成为文化强国,并不仅仅是依靠文化产业的发达、文化产品的出口,根本在于主导文化是否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表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根本标志和根本因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形式,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精神旗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作为精神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优势;作为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首位、贯彻始终。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巩固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想支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最具凝聚力的精神传统,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确立了人民行为的价值准则。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德支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着文化创作过程、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人才培养等文化建设各个方面。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就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就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就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就要加强文化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文化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目标原则、方针方法、体制机制的总和。这条发展道路是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走在时代进步潮流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保持与时俱进品格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有了根本保证。
把文化的先进性与层次性统一起来,促进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此保证文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是社会文化需求、大众文化追求具有多层次性。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从基本国情出发,以先进文化引领而不替代多种社会文化需求,以先进文化提升而不排斥多样大众文化追求。包容各种健康的文化趣味、合理的文化偏好,正是先进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要形成先进文化、传统文化、通俗文化等多层次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
把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起来,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华文化推向新的高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的大环境,要求文化建设不能固步自封、闭关自守,必须适应时代需要,推动文化创新,吸收借鉴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走在时代前列,民族文化才能充满生机、富于活力。
一、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国家间的竞争,深层次上是文化和价值观的竞争。在开放的条件下,各种思想观念是在相互碰撞和相互竞争中为人们所认识、所选择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国家稳定的保证,也是文化安全的根本。任何国家和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都是一元的,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得不到坚持,就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面对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形势,我们要把政治和国家认同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底之上,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的价值目标,“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论述了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的关系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式。要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主导性与多样性,主动改进宣传的方式方法,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加具有亲和力、感染力,通过以文化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使人民心有所归,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二、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出发,全面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应当看到,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文化建设的投入和产出都不足。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与人民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更加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提升,民主政治和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文化的培育和维护。经验表明,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精神文化消费将成为增加人们幸福感的主要方式,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势必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评价,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文化的大发展,要求全社会要有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感。以人为本,要从政治人、经济人角度发展到文化人、全面人,观察问题有文化眼光,思考问题有文化情怀,处理问题有文化境界,让文化真正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环境。政府要重视,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形成更加紧密融合的局面,促进经济与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三、从文化的创造和共享两方面着眼,体现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文化的发展繁荣也如经济一样,不能仅仅重生产,而应使生产成果进入消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体现在文化的创造和享有。在现阶段,“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落实在主体上,就是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落实在文化的内容上,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落实在文化建设上,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加强市场监管,以多种途径“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关键词] 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 建设途径
一、建设和谐文化的现实意义
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要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和谐,必须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巩固和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力量都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布局上来,引导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上来。只有最大限度地统一了思想认识,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牢固的思想保证。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内涵着协调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落实科学发展,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处理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需要全面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等各种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建设和谐文化,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有助于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良好人际关系。
第五、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途径
1、坚持以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些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要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道德风尚。
3、继承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我们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在保持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社会境界的内容,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吸收借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推动一个时展进步的精神力量。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管见
几年前,我省赣州市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并已取得了骄人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村容更加靓丽了,人际也更加和谐了,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中,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抓住“以人为本”的准绳,突出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全国取得了示范性成果。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笔者认为,要实现新农村的发展要求,关键在于“人”的塑造,用先进文化去刷新“人” 的思想,把传统的农民改造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这便是治本之举。因此积极有效的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当然,在技术操作上,我们仍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笔者想就此谈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看法,以飨读者。
一、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文化建设能普及人的知识,更新人的观念。
塑造新农民,关键就是要用先进文化的理念去灌输人、武装人,去改造人们头脑中的劣根文化,去更新农民的旧观念、旧思想;就是要用法治的观念去替代权力的观念,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去替代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用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去替代小农经济意识;就是要敢于创新而不因循守旧,讲科学而不弄迷信,讲理性而不耍愚味。要达到上述目标,文化建设可不能通过单纯的行政命令,而要通过各种宣传、讲座、表演等形式,让人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的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洗礼,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文化建设能调节人的情感,促进人际和谐
广大农村地处僻壤,人民生活如井底之蛙,孤弱寡闻,少见为怪。若使群众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一则能满足其自身的精神需求,二者能做到劳逸结合,把自身心理状态调控到一种平和的程度。这样便有利于人们消除疲劳,保持充沛精力和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这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3.文化建设能凝聚人心,让大家团结奋进
人们通过参与文化活动交流了感情,促进了理解,达到了对某种问题的谅解和心理认同,也就聚合力量,使某种意志和社会需求得到实现。这在以往许多重要历史时期都有先例,如战争岁月、抗击自然灾害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重要关头,文化工作者通过带有思想倾向性的文化宣传使参加者情绪激动,斗志昂扬,为共同利益而团结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对付共同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活动的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引导、教育广大民众爱国爱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用科学发展观来建设美好家园的时代洪流中去。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和负面影响
1.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投入偏低
尽管中央及省一级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文件,但对农村的文化投入比重仍然偏低。文化投入偏重城市,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有资料显示:二零零九年国家投入的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七成以上,农村文化不足三成;东部地区占八成以上,西部地区不足两成。部分的乡村领导也认为,经济建设能出实效、文化建设只是一种摆设,可有可无。这种不对称的观念,人为的将经济与文化割裂开来,使得两者不能同步发展而导致失衡。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载体缺乏
在许多村级文化场所中,真正把乡村文化生活搞得红红火火的,所占的比例不高,多数村落说有文化场所,但顶多算是老年活动室,无非是几张桌凳、一台电视和几本书而已,连个藏书百册的小型图书室都难以找到。据笔者了解,不少农户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他们工闲时聚在一起或玩牌搓麻将或三五成群的聊天、看电视,粗略调查显示:一个月下来能看本子书或写点子字或参与一次文化活动的人不到一成。由于文化生活和教育阵地的匮乏,思想、道德感召力在减弱,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在下降,世风有些变浊,宗教迷信在抬头,等赌博却盛行开来,这便败坏了社会风气,给农村的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带来困难。
3.农村文化管理不顺,文化队伍建设不齐。
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农村文化建设曾一度火热,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但其中也有部分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是为了应付上面的考核,软硬件设施东拼西凑,内部的管理不顺,队伍建设也不全,有的干脆“盖好庙后不纳和尚”,让其处于荒废状态。因此依托文化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应并没有真正显示出来。于是负面影响接踵而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何谈和谐社会?
三、应当落实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
乡镇文化站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繁荣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前沿主阵地,在政策上应当竭尽其职能效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
乡镇文化站要善于发挥文化的优势,将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寓教于乐,情理交融,传播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要在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中起示范、导向作用:组织文艺宣传队送戏下村,在新农村撒播文化种子;发现文艺人才,及时培养人才;辅导民间艺人创作新农村文化题材的节目,力求潜移默化;以村落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为重点,带动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如南康市赤土畲族乡文化站长期坚持“文化搭台,民营唱戏”,成功举办了多届农民艺术节、老人节等活动。
2.辅导文化艺术骨干,创建文化艺术队伍
乡镇文化站在辅导新农村文化艺术骨干和发展新农村文化艺术队伍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建立一支素质高、艺术精、讲奉献的新农村文化艺术队伍,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乡镇文化站有条件也有责任做好这件事。如南康市唐江文化站就始终以辅导新农村文化艺术骨干队伍为重点,根据当地的特点和优势条件,举办了多期采茶戏学习班,培训了30多名采茶戏男女青年演员,在新农村文化活动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还有龙岭的鲤鱼灯培训班,大坪和横寨乡的唱元宵龙船歌培训班,龙华的中老年秧歌培训班等等,只要文化站组织起来了便能发挥极大地推动作用。
3.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创建农村特色文化
乡镇文化站要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和创建新农村特色文化方面起示范、主导的作用。地方性民间文艺的挖掘和传承利用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需要,是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的需要,更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农家故事会”、“鲤鱼灯贺新春”、“彩灯闹元宵”、“吹打乐演奏会”、“戏曲擂台赛”、“文艺大汇演”、“欢乐家庭”等活动应纳入日常工作中。去年,南康市文化馆牵头几个乡镇文化站在“非遗”工作中创建了龙岭的鲤鱼灯文化、大坪和横寨乡的元宵龙船歌文化、龙岭和浮石的天车文化等农村特色文化,成效卓著。
4.通过业务辅导,健全村级文化俱乐部建设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国总工会也提出各级工会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动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唱响新时代工人之歌。工会文化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工会文化建设,应该成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要课题。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可以确定地说:文化是一种存在。那么,工会文化在中国工会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无疑已经形成,并切实存在着。需要我们加以发掘、归纳、梳理、传承、创新,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
工会文化应当是:工会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与创新中凝聚而成的,为大多数工会会员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工会文化,是工会的个性,工会团体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是工会组织意识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等的复合体。其作用和价值在于它以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把工会每一个员工的力量凝聚起来,使其激发出强烈的热情和巨大的创造力,达到融合总体又大于各部分汇总的效力,它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和辐射力内化到工作人员心中,转化为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最终成为推动工会事业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一、工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最大的群众组织,中国工会已经拥有2.6亿会员,工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党赋予的职责和使命,把职工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必须加强工会文化建设,提炼和升华共有的价值观,使其成为一种组织理念,融入到工会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建设工会文化的实践要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设工会文化有利于工会更好地履行职能,具有促进工会发展的作用。
第二,建设工会文化有利于巩固工会成员共同的思想基础,具有教化作用。
第三,建设工会文化有利于增强工会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具有激励作用。
第四,建设工会文化有利于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工会组织的影响和威信,树立工会组织形象,具有宣传作用;第五,建设工会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给其注入新鲜活力,具有辐射作用。
二、推进工会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工会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工会文化阵地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工会文化阵地建设的标准至少应该反映出几个方面的文化特征:一是全国各级工会组织的工会大厦、会员宾馆、劳动大厦、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文化宫俱乐部等工会办公场所、服务机构在建设施工上要体现工会特色,已经竣工落成的工会办公地点、活动场所、会议场地都应当悬挂中国工会会徽。二是要保护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体育场馆、疗休养院(所)、职工学校等工会资产,属于国家或地方文化遗产的项目务必保持原貌,禁止拆迁。同时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为职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基地。三是在工会服务场所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要体现人文关怀。四是强化风纪建设。设计全国统一的工会职业装,制定全国性的工会干部服装管理规定,着装上岗、挂牌服务。
第二,加强工会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指工会组织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而制定的各种内部、外部管理制度。开展工会文化建设,需要建立健全良好的运行保障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定期分析、研究工会文化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为工会组织文化建设工作出主意、想办法,推动工会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二是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体作用,增强共创共建共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工会组织文化建设的任务贯彻到工会各项工作中。三是激励机制。定期检查、考核工会干部参与文化建设的情况及其成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级晋升、提拔使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同时可与组织党建、目标考核等内容相结合,真正使工会组织文化建设成为组织干部成长的原动力,促进各部门增强建设工会组织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实现组织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