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1篇

题目:假定你是李华,暑期在伦敦学习,得知当地美术馆要举办中国画展览,请写一封信申请做志愿者。内容包括:

1、写信目的

2、个人优势

3、能做的事情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2篇

今年高考作文题都是啥?

7日上午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共有8份试卷、9道作文题,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

2018年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山东。

2018年全国II卷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海南。

2018年全国卷III 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每年高考后,作文题目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目前,各省命题试卷、全国卷作文题已经公开,一起来看看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3篇

但现实中,确实存在着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自己认为好的,别人也应该这么认为的现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动画片都是成年人制作拍摄的,但是收看对象、受众人群却是儿童,那么这些动画片到底有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呢?如果考虑了,无论是拍摄方还是孩子都是皆大欢喜,比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熊出没》、《喜洋洋和灰太狼》等等,都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塑造活泼可爱的形象,讲述浅显易懂的道理。而另外一些可能却未能做到,比如根据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小王子》应该说是一部很有质量的作品,这个很有质量其实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的,而影片中小王子和一朵玫瑰的故事所讲述的那些深刻的道理,孩子很难理解。

动画电影必须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考虑孩子情感和认知的需求,这样才算是成功的。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高中生的作文写作,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作文题目都是老师出的,考场作文也就罢了,连平时的作文训练也都是老师规定好的,这些题目基本都是按照成人的观点去品评好坏的,有多少兼顾了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有多少兼顾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有多少兼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学生如何爱上写作呢?特级教师刘祥就曾这样形象地比喻:“这就好像如果有人总用雷锋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总判我们为不合格的人一样,如何能够激发我们求真向善的进取心?”[1]

以我们的一次平常语文测试题中的“浪漫”和“现实”作文来看,材料的立意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应该重点抓住“浪漫”,以及“浪漫”和“现实”的关系来写,这些学生都知道,可是“浪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大多数学生云里雾里,所以才会有袁隆平种水稻的钻研和坚持也成了浪漫,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坚韧和忍耐也成了浪漫,项王霸王别姬的凄婉和悲壮也成了浪漫等等。后来课上我和学生交流,我问大家:“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浪漫吗?”十七八年纪的他们齐声回答我“表白”,然后便一笑了之。其实这不能怪学生,他们这个年纪如何懂得浪漫,只能想到男女层面的情感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你让一个成人来回答“浪漫”,估计也会有很多人理解为给妻子送一朵玫瑰花,给丈夫织一条围巾,有多少人会想到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有这种诗意的解读?而这种诗意的解读对于文人气质的知识分子而言自然一点不难。所以这个作文题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学生很难爱上这样的作文题,进而讨厌作文写作了。

那么,要把“将心比心”落实到作文教学中,首先就应该放开对作文题的限制,尤其是平时的作文练笔训练,让学生去写他们感兴趣的,有话可写的,使他们不要把作文写作当成背负在身的重担,只能无奈地叹息。其实,我们的学生还是很喜欢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笔者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写随笔,所谓随笔就是教师不规定题目,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完成写作。

其实,近些年高考作文题也越来越放松对学生作文写作主题的捆绑。郑桂华老师在《语文有效教学》一书中把恢复高考以来的作文题分为三类:“一类是偏重于宏大话语的论证题,一类是偏重于玄虚冥想的抒情题,一类是偏重于抒发小我感受的描述题。分别大致对应着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三个阶段。”[2]从80年代到新世纪初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意在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就江苏高考作文题纵向看,江苏高考作文题自2006年至2012年都是材料+命题的形式,从2013年开始变为完全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向材料作文的转换,放宽了学生对作文写作主题的限制;再从横向看,2016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可以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以江苏卷和山东卷为代表的材料作文,第二种以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为代表的材料+话题型,第三种是以北京卷为代表的命题作文。第一种和第二种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都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两种类型的作文题在立意上相对于命题作文而言显得宽泛了很多。而16年唯一给出命题作文的北京卷虽然限定了作文题目和文体,但是也用“二选一”的方式,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写作自由。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曾经就“哪些题目你爱写?”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列举了很多,比如“坚持”、“选择”、“习惯”、“兴趣”、“青春”、“自立自强”、“感印薄“理想”、“回忆”等等。笔者在平时作文选题时会倾向于这些题目,或者让学生分小组去准备作文题,要进行作文训练时就让学生抽签决定,学生写作的热情便高涨了。

当然,作文的写作也不能完全随生所欲,学生完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毕竟作文教学是序列化有系统的,从记叙文到议论文到散文的不同文体训练,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到选材取材、技巧手法、语言润色等不同环节训练,作为教师心里要有数。所以笔者会把作文训练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高一时,作文教学侧重记叙文,我在不限定作文题的前提下,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写活一个人”、“写好一个场景”、“写出情节曲折”等等;高二侧重于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我也会在不限定作文题的前提下,提出一些要求,比如“用总分结构”、“用递进结构”、“运用对比、引用论证方法”等。这样既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有箭可发,又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万箭乱发。

总的来说一点,我们不能让学生无话可写进而胡编乱造,不能让学生惧怕甚而至于厌恶作文,那就必须遵从学生的实际,做到将心比心。不单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应该做到即使是己所欲也要勿施于人。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笔者相信无论是作文的教还是作文的学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注释:

[1]刘祥.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4篇

目前我们高考作文考查的东西太多,如阅读理解(情景作文或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结构技法、语言修辞、思想情感、思维能力等等,我们学生很怕写作文,而且大多学生不是“写作文”而是“造作文”,老师出的题目也是千奇百怪,简单的问题,经过老师的加工,就成了学生难以把握的迷宫。于是很多时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材料作文题一出来学生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了,学生常被挡在写作的门槛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拟题的失败。

我们来看2013年情境作文,以包含丰富思想内容的材料为代表的江苏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早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显示出极强的开放性。学生没有一般的联想理解能力难以立意成文,笔者认为可作如下立意:

从蜡烛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点燃了几支蜡烛”是探险者无意间所做出的虽小却有破坏性的行为,这既可以直接联想到自然气候中的“蝴蝶效应”,联想到人们无意间的小举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可以作比喻性的发挥,联想到人们的小陋习甚至小恶(如随地吐痰、中国式过马路、某某到此一游等)无意间影响到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当然,从“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个关键句,考生更可以联想到微与大的关系,联想到细节决定成败。

从探险者和环境的关系来看,由探险到人迹罕至的山洞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联想到人的行为要适度,不要过度开发,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

从探险者与蝴蝶的关系来看,由爱蝴蝶(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就不要不自觉地伤害它(点燃了几支蜡烛),可联想到对所爱的人(如朋友亲人等),要有理性,讲究方法,学会尊重,而不要无心伤害人。

单从蝴蝶来看,它喜欢“人迹罕至的山洞”,当环境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便离开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由此可联想到那些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人(如隐逸之士),写静的境界、静的美、静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

今年重庆卷、辽宁卷等地的作文题都是这样,比较难以审题。

近年来国外高考作文也陆续被国内关注,国外作文题涉及文学、艺术、体育、政治、技术、科学、历史及社会时事等,这些作文要求学生用事实支撑论点并加以分析即可。其作文题给人一种谈笑风生、潇洒自如、机谋睿智的感觉。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作文题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并由教授们组成的招生委员会选择出来的。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多是专家们艺术性加工“做”出来的,闭门造车的结果是文题缺少生命关怀、人文关怀,很多考生根本就读不懂材料,最后除了一少部分打入冷宫的偏题作文获得低分外,只有少得可怜的所谓高分,绝大多数都是趋于平淡的中等得分。

首先要知道作文即是生活。它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个性的展示、情感的宣泄、生活的感悟、人生的体验,是最富个性生命特征的思想情感活动载体。所有语文老师都应看到,优秀学生作文无一不是学生真实个体生命的表达,而作文题拟得好不好直接关涉到学生倾诉欲望强烈与否,影响到学生平时对生活细节关注的深浅或详略,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现象、身边人事物的敏感度的强弱,所以说,好的作文题是引导学生关照生活或反思自我、感受细腻生活、体悟人生百味、人世百态的最佳视野,是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的道德航标,是培养学生多情、善感、自省、深思的鲜活德育课题。

写作题目就是一个范围的圈定,而这个圈子就是广阔无边的生活。透过任何写作题目,都可以看到生活的运动,生活永恒的发展变化;任何写作题目,也都是在展示生活的发展变化中才具有思维的意义。

再者,写作题目重点考查写作能力,却要阅读理解能力做保障,而且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走迷宫式的阅读理解,这不利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客观评价;写作教学的注意力也被纠结于立意,这严重地异化了写作教学。

高考作文命题我们走过了由给标题,到给话题,到现在给情景材料的过程。其实,给情景材料拓宽圈子的做法,无非是在扩大窗子,或者说泛化写作思维的原点,模糊思维腾跃的踏板。这是不科学的。

那么如何设好作文题呢?我个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作文命题来源要生活化。

高中生虽然经历了12年的教育,但他们还只是中学生,生活阅历、社会见识、思想认识都有限,加上中学教育还是一个基础教育,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只是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人生观、世界观也没有完全建立,他们不可能像一些社会评论家、社会观察家、道德家、研究者对一些道德、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进行深刻的论说评价,也不能像文学家有精彩个性的语言表达对自然万物的独到领悟,他们只是普通的中学生,将来大多数从事的也只是普通的社会职业,所以对他们的语文写作要求不应太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并不等于要给学生设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审题障碍。

既然我们的学生将来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社会劳动者,我们就不需要在写作上要求他们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新颖的专家型议论文,也不应要求学生写文化涵养高、感悟独到、技巧娴熟、语言典雅优美的大家散文,或是故事生动有趣、甚至新奇的记叙文或其他文学作品样式,我们应只要学生能用自己已积累的各方面知识流畅正确地写出真实、真情、真感、真我即可。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老师在设置作文话题时就不需要故弄玄虚或用远离学生生活的话题,否则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就是拾人牙慧、套用仿做。

例如2013年全国新大纲卷涉及的“经验与勇气”情景材料作文,学生理解不难,但缺少时代感,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相信假大空甚至是套用仿写的不在少数。

其次,作文命题表达要简洁清晰化

我认为,高考写作题目要力求简洁清晰,过于模糊的情景材料和格言材料,不适合在高考中使用。

作文是学生思想与情感倾诉的载体,是学生展示自己积累或创造的平台。他们正处在多情多梦的人生花季,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面对多元化的冲击和社会发展的巨变,他们的经历和感受相对以前的学生丰富不少。其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我们拟题就应该满足他们倾诉的需要,而不应该用一些古怪刁钻的含蓄难解的题目把学生挡在题外,如果学生一下笔就害怕离题偏题,那么在这种担心害怕中,又如何能畅所欲言写出真灵性的文章出来呢?

像2013年广东卷作文涉及的“捐助”话题,就比较好,清晰明了,学生好把握写作的要点。类似的还有今年山东卷“给作家作品挑错”的材料让学生感到很亲切。而像上面提到的江苏卷就因命题太模糊不便于学生审题行文。

材料给出立意选择的余地多,并不代表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所以内容过于丰富的材料不应在高考中使用,特别是一些寓意含蓄的材料作文最好远离考场。

第三,作文命题思想要人文化

考场的重要目的是选拔,自然我们在设题时就偏向考题的甄别功能。但语文作文命题不好把握,目前作文题一般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较简单,一读就懂;二是生活化,要一定的积累;三是较抽象深奥,偏重于对学生理性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我们在设置时,既要考虑到能力差、一般、较强三种情况,又要考虑他们能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有差别,有层次,而不是直接把考察对象指向学困生或中等生或优生。

如2013年湖北卷话题作文“方圆”就是比较难,不但理解引入话题的材料需要功底,就话题“方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偏向哲理,学生要有较高逻辑思辨能力才能写好本文。对能力强,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好做,而对一般学生来说则是无法可说,就是说了也是空话连篇,言不由衷。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么一道很欠人文性的作文题,理性思辨色彩太强,偏离了语文作文教学的目的。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第5篇

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究竟是什么?从高考作文命题的盲区又可以反观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当中怎样的缺失呢?本报特约请高考研究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撰文评述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以飨读者。

孙绍振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世纪90年代末发表《炮轰高考》以后,在高考改革方面创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的系列方法,在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述评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就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就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应该说,对于千差万别的考生,作统一的命题,本身就带着对于个性的限制性,命题针对的只能是考生智能的最大公约数,一定程度的限制性,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改革前的命题,把限制性推向极端,变成了主题的严酷封闭,把命题和主题混为一谈,强行规定惟一合法主题,既扼杀考生个性,也窒息了多元话语空间,与高考检验考生素质的任务背道而驰。改革以来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代表),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限定主题转化为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主题的独特建构、深化,成为写作的前提,这无疑有利于显示考生在知、情、意、文四个方面的区分度。故在一个时期,此等命题,横空出世,风行天下。然而,不久之后,某些此类命题,却暴露了某种内在的悖论。一些话题材料作文,表面上是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但隐含的潜在取向成为不言而喻的选择,潜在主题篡夺了有待建构的主题,开放主题又变成了封闭主题。这样的情况,早在改革之初,就屡见不鲜,如以“诚信”、“救人”的寓言故事为题,尽管题面上还标明了“选择”的词语,可一旦涉及某种共识,开放性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饰。显性的题面(多元化)就为隐性价值的一元化所窒息,选择性变成别无选择。

本以为此等矛盾在改革初期,为经验匮乏所致,但是,连续十年,此等弊端如挥之不去的幽灵,直到今年,不止一个省仍然未能免俗,不过程度和水平有异而已。宁夏和海南同题:从关鸟于笼中到放飞小鸟的故事,再加上“放生活动”的邀请,环保主题的硬性封闭,昭然若揭,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伪开放性命题。当然这样粗糙的封闭性,是很罕见的,另一种封闭性则是以优雅的语言掩盖着的:湖南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本来思维的空间是比较空阔的,可是命题者似乎不准备让考生有太大的自由,紧接着就来了严酷的规定:“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用这样优美严密的语言把主题加以限定,无异于将天鹅绒套着锁链,不但有极大的片面性和遮蔽性(下文将详述),而且降低了对考生抽象理性挑战,从开放性的角度来说,还不如山东的《春来草自青》和安徽的《带着感动出发》那样朴素的题目富于多角度、多层次的暗示。同样,广东的《不要轻易说不》,就相对的开放性而言,也比它广阔,甚至深邃得多。

命题的开放性,本来是改革的核心,但是,十年的改革,远远还没有达到普遍自觉的程度。同样今年以四川抗震救灾为题,全国1题和四川题在开放程度上,就有着不可忽略的差别。四川题就是两个字“坚强”,显然不如全国题提供四则新闻,在第五则别点出“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前者是一元化的“坚强”,后者则提示多元化的“不一样”(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大事件不适宜用来作为考试作文题,容易套题,不利于独特个性的发挥。今年情况例外,虽然是共同话语的大题目,但是对许多学生来讲,的确有话可说,四川有很多考生一面写一面流泪)。

当然,这种不自觉的封闭现象并不是全部,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的材料和话题作文,都显示出一方面在话题和材料上求新,一方面尽可能在限定性与开放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如福建的三人不同选择,一人选择果汁,因其甜,一人选择咖啡,其苦中有甜,一人选择矿泉水,因其平淡。就并未加上湖南省那种画蛇添足的哲理性阐释,北京卷的装满一个杯子的种种思路,虽然材料比较陈旧,但也保持了足够的开放性。当然,这只是一种从思想上求新的风格,江西卷的题目,以去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妙在在形式上求新,规定以田鼠或者以田鼠天敌的口吻叙述。这本来有点惊险的限定性,但是,田鼠和田鼠天敌口吻而拓开了想象的空间。可多多少少有些遗憾的是,对于几十万考生而言,敌我两方的选择以外,就没有任想象的余地了?可能命题者对二元对立的思想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材料比较有新意,而且开放度的自觉性比较强的还有好几个省的命题。如,辽宁以对让座、喧哗、随地吐痰等的社会调查为题,重庆卷关于“自然”的三种定义,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感受乡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的生活细节,不但以自由度较大而且以难度较大见长。自由度与难度是相辅相成的。自由度越大,似乎是越易为文,实际上,现象和思绪也就越纷纭无序,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云蒸霞蔚,万途竞萌”;而为文却要求条贯统序,一脉相承又起承转合。

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

命题者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观念来命题。

命题之要义就是在自由度的纷纭与统一性的矛盾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张驰有度为上:过张,过紧,则僵化,过宽,则茫无头绪。值得注意的是,过窄,并不一定窄在表面的题义上,而是窄在内在的价值观念上。就现状来看,共同的倾向就是,单纯的、过多的诗意、抒情,情感价值潜在价值,有时简直是惟一的选择。为了把问题说得比较清楚,请允许我以江苏近年命题为例。今年江苏以好奇心为题,可以说是一大突破。首先突破了江苏省历年偏于诗情画意的模式。自主命题的第一年的“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表面上是开放的,实际是把一种风格的诗意当成封闭的限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以静止的、固定的眼光看事物,是形而上学的。就是从审美价值观念来说,根本不存在固定的沉稳的山。越是超越沉稳越有审美价值:王安石笔下的山就是动态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阳先生壁》)山都冲进门来了,还沉稳吗?辛弃疾眼中的山肯定是与沉稳无关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贺新郎》)。至于说水的灵秀,则更是坐井观天,完全不顾大江的奔腾,大海的浩淼、瀑布的飞流。所失在于,以一种诗意风格作为惟一的立意准则。和前年的以“凤头、猪肚、豹层”与人生相比,二者虽命意有殊,但是思想方法却如出一辙,那就是以诗意的片面性的美化遮蔽复杂的矛盾的现实和人生。把为文立意的理想境界,和人生命运的复杂曲折混为一谈。古典诗意的思维定势显然控制着命题者的潜意识。今年,则突破古典审美思维,比较尊重心灵和生活现实的多元化的矛盾和错综。诗意价值仅仅是命意的一个方面。好奇不但与积极的、诗意的心绪(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有关,而且与消极的情思(烦恼、平庸)相联系,更有深度的是,还和智性的“质疑”发生联系。突破还在于,对于这样纷繁错综的现象和好奇心的关联,并没有作明确统一的定性,只是用了一个浮动性很强的比喻“影子”,如影随形:这样,就为多元价值留下了空间。从为文来说,提高了从无序中提炼出有序的思绪的难度。

当然,从创意来说,当然是上海卷更有水平,“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为文。”这样的题目至少没有被局限在诗意、审美价值方面。“他们”所提示的,不仅仅是感性的抒情,而且是智性的思考:还多多少少隐含着“他者”的含义,似乎具有哲学的、智性的内涵。这里还显示高考命题的另一种追求的萌芽,那就是把感性的审美抒情和智性的分析结合起来。这种倾向不仅在上海卷中有,在全国卷2“老鹰和海龟”,山东的“春来草自青”,湖南的“草色遥看近却无”,重庆的关于“自然”的三种解释以及北京卷的填满杯子中表现出来。所有这一切,似乎有一种共同的处理方式,那就是把智性的思考隐含在感性的话语材料之中。好像有一个无声的命令,使命题者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观念来命题。在高考作文中,这是惟一的法门吗?抽象的命题难道就不适合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吗?

这是值得怀疑的。我们还是来看看法国高考作文的命题:

文科: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3.试分析休谟《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与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的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的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跟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再来看美国的“高考作文”(SAT)命题:

1.“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最有效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焦虑,而是应该考虑改变自我,使之更适合环境。”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2007年1月)

2.“媒体不仅仅传播消息和文化,而且决定什么消息是重要的,这样,他们就帮助形成文化价值”。(柏恩斯坦)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电影、互联网等等,能够决定多数人意识中什么是重要的吗?(2005年1月)

3.在某些情境中,奉承是不可或缺的,新娘永远是美丽的。注视某人的艺术作品,我们总是说些敬意有加的话语,访问有孩子的人家,我们有义务说孩子是聪明伶俐的。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也不说,是粗鲁的。我们互相抬举,因为我们知道奉承可以使生活顺畅发展。称赞他人,明知过度:这也是生活的一个必要部分吗?(2005年11月)

4.“每一项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于耐心、坚持和专注,有时候,甚至要长年累月地专注于一个问题,为了发现新的真理就要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吸引,就要对任何与此无关的问题漠不关心。”(圣地亚哥·.罗曼·卡赫罗)所有的重要发现都是对一个问题的长期专注的结果吗?(2006年1月)

5.出名带来幸福,似乎这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我们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是一种自我证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气是一种可怕的负担。实际上把出名当做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代价。(科拉考夫斯基)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对比法国、美国和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的区别是很有趣的。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具有明显的抒情的、诗意的、审美的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蕴含着某种智性的内涵,也总是竭力以感性语言和生活现象为题干。而美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却并不追求任何诗意,往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理性的问题,即使涉及某种现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特殊的感性场景,抒情的诗句出现在作文题目中,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考核的重点,并不在感情感觉的审美价值,而是提示一种观念(往往是权威的)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来。他们的评分标准是: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能不能发展自己的论点,用逻辑和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自己的观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贯的推演中,使之深化。文章是否组织得有序,论题是不是统一在焦点,是不是自如地演进,语词是不是丰富而句法结构是不是有变化。他们的题目不叫命题,而是提示,他们的要求,不是按题为文,而是讨论和评论;很明显,这些要求,和抒情审美散文毫无关系,从文类来说,这些都是议论文的要求。

教育观念中培养目标的缺失

这样的缺失长期存在,是因为有一种视而不见的势力在顽强拒斥。

为什么出现这样巨大的差异呢?当然,可以用欧美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来解释,例如,我们是一个诗歌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家(“不学诗无以言”,以诗取士),但是这种解释并不有力,因为即使像新加坡这样受到大中华文化圈巨大影响的国家,他们的高考作文题,也是理性的议论为纲的: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镇压(quell)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新加坡规定,高考作文只能写议论文,但考生可以在这些考题中选择其一。网上有人称赞这样的考题:“对比我国2008年高考试题,感到主题更深沉,含量更丰富,论域更宏大。过细看,这些题其实分别包括政治、科学、艺术、人文和社会几大类,每类两道题左右。”作为一种导向,显然是要让学生在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前拿出理性的见解来。

也许我们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我们的考题自有不可忽略的优势,例如,比较贴近学生的感性经验诗化的追求也有利于审美价值的熏陶,但是,这种审美思维占优势的倾向,有一利必有一弊,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诱导和规训却不能不严重忽略。新加坡方面认为,高中生与初中生不一样,必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当年强调,初中生着重演讲,高中生则应该在辩论中提高智慧,二者可谓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