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编导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从原来的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发展到现在的几百家。报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迅猛增长。同时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高。作为地方高校要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在教学体系建设做出有意的探索。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 ;实践教学 ;教师队伍; 教学体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通过加强学生的文、史、哲等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造就高素质、综合型的传媒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专业课学习中,通过“课堂教学、创作实践和产业投放”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宽专业思路和就业渠道,为各级电视台及影视传媒机构培养具有传播学、艺术学的人文社科理论基础,掌握影视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影视节目制作的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各类影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条件建设上,一方面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外出考察和校外其他单位交流、座谈,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交流并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实习机会,充分保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校内外实习。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为方便学生在学校内部进行实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校团委、校广播电台等相关部门协调,建立了一系列的校内实习基地,充分保证了在校生的校内实习。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创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之始就要与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满足广播电视编导本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内容。
二、推进新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学校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时注重管理、落实、提高,在探索信息技术教育和应用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有很强的参与性。
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根据学习执行新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基于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切实的可操作性的平台,建立研究性学习知识网,互相交流有关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使学会利用信息化平台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体会研究性学习过程。在新型教学环境下,激发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大的效能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吸收这一教学思想中的精华和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使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要想使学校的现代教育之路始终走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就必须随时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随时紧跟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走一条独具特色的超前之路。
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在于服务,既要服务于教学,也要服务于科研。为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自觉将科学研究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为教育方式的延伸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逐步走出了一条加强科研、探索新路、科研兴校的道路。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骨干队伍,通过骨干教师去带动其它教师,是学校参与教科研的目的,目前在校园内,做“科研型”、“学者型”的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如何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问题,如何科学、合理、经济、实用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如何使巨大的资金投入更好地体现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和潜能,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应用网上繁复而多样的信息。这一切都是我们不得不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因此,教育创新,我们任重而道远!
三、造就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大学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抓好培养、引进、管理和服务的四个环节,着力建设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
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专业开设之始,制定师资培养规划,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外聘、内培、引进等途径和措施,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努力造就一批教学质量良好、教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保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质量。
采取多种激励机制与培养形式,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教学科研活动,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来实现。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对于教学、科研特别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业务进修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另一途径。进修提高以在职为主,脱产为辅;短期为主,长期为辅。由学校资助在职攻读学位,在一定期限之内没有取得学位的人员要给予处罚。在职进修教师在进修期间要求完成好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富有教学及科研经验的教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为在职申请学位人员提供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所需环境,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网上评教活动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大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基金的投入,支持中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
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立教师校内培训制度。每年暑假安排不低于10天的校内教师培训;新引进教师也由学院进行不少于20天的岗前培训。采取新进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的方式,使新进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力争使新进教师一年基本合格,三年胜任,五年成为教学骨干。按照教师进修、提高计划,定期或不定期把专业教师送出去进修学习培训。
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那么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我院制定教师校外培训计划,鼓励教师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一线部门参与节目的策划、制作等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切实抓好教研室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坚持听课评课制度。系院领导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训、实习课),全面了解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课有要求、有计划、有考核;听课情况有记录、有总结、有反馈。积极开展教学听评活动。组织观摩教学和优质课讲评,大力表彰优秀教师、表彰教学取得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制定奖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学术研究,积极撰写和、论著等。
[参考文献]
[1]张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天中学刊.2013(05)。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现状与形势;就业率;前景;出路
音乐表演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曾经是高职高专院校乃至本科综合类院校里非常具有特色的专业,前几年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很乐观,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是一门较热门的充满特色的专业。可这几年随着社会人才构造的不断变化以及职业市场的饱和度增加,使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现状和前景面临一些困难,这可以从这几年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中明显的发现。音乐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外国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欣赏、教育学、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声乐、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分布在广东省内有音乐专业(包括表演类、师范类专业)的大专院校有: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湛江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州大学、韶关学院、肇庆学院、嘉应学院、湛江海洋大学等。
一、从2个方面分析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现状与形势
1.广东的就业地区分布
A广州 (23) 44%;B深圳 (12) 23%;C潮汕地区(7)13%;D清远(4)8%;E湛江(3)6%;F惠州(3)6%
2.单位用人要求
A薪酬工资:2000-2999 占53%;3000-3999 占33%;4000-5500 占9%;5501-7999 占5%;
B经验要求:经验不限占63%;0-1年经验 占23%;2-3年经验 占9%;3年以上经验 占5%;
C学历要求:无学历要求 占36%;中学(包括中专、初中、高中)占9%;大专 占了19%;本科 占了36%;
D职业技能证书要求:无技能证书要求 占9;考级证书1至4级 占12;考级证书5至7级 占23;考级证书8级或以上 占56。
二、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以前总被形容为只会吹拉弹唱的“无用”才能,那些被形容为没实际意义的,不能赚钱的,不能谋生养家的音乐专业人士,已经被慢慢重视起来。基层的教育机构,类似琴行、培训机构、早教中心等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大家普遍认识到,培养小孩良好的形象思维,提高小孩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型人才,比单一的学科成绩高,更加重要。家长更认识到,想要培养这些素质,很大一方面,应该从音乐艺术教育入手,从小就开始锻炼培养,早点拥有艺术思维,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些社会需求,面对基层群众的教育培训机构,也会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所以我们的音乐方面的人才,正好是这些机构需要的人才。所以说,“吹、拉、弹、唱”的音乐人才并不是只是很单一的用人单位所选择。
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相对提高了,对于音乐这种属于精神上层建筑的学科人才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的就业情况有以下几种类型:各种乐器、声乐及音乐理论教师:音乐教育方面工作;舞台音乐编导:电台电视台的舞台音乐编导工作;音乐制作:专业音乐团体和公司的音像资料制作者;音乐表演家:各专业团体声乐、器乐演员。
三、就业率低的本专科专业名单(排名按就业率最低算起)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
据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音乐表演专业榜上有名。因此,音乐表演专业相对于其他艺术类专业学科来说,其就业前景不太乐观。
四、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现状总结:就业率低并非没出路
关键词:影视艺术;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学科实践;创新实践
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1号)中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升。而影视艺术类相关专业存在灵活性强、创造性强、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其中实践教学的作用尤为突出。如何建立务实而又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知,并能举一反三,提高自主地去分析解决错综多变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摆在实验教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电视编辑与导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时按影视创作工艺及规律分为三大部分:影视后期制作部、影视现场制作部和广播、影视声音制作部。每个制作部都下设基础和专业实验室若干个。基础实验室可以从数量上来满足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则从质量上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从实践教学中其利用效率不高,经认真研究发现,其主要问题如下:
首先,中心缺乏完整且具指导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电视编辑与导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初期,各门实验课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一种作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所需要的整体而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而很多的实践证明,优化而创新的教学体系的建立更能充分地发挥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集中财力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其次,中心缺乏针对高端实验室的教学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的培训体系。
实验教学中心在学校和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基本到位。以影视现场制作部为例,实验室里现拥有双联导控台、特技台、非线性编辑系统、“氮”3150-IO多媒体采编工作站、数字字幕机、示波器等全套电视编辑和导播的专业设备,在影视教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整套系统复杂、涉及到的专业和知识点较多,对实验教师的影视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目前能全程使用和教学的教师很少。而实验室的培训体系十分缺乏,在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使用说明和教学影像资料前提下,实验教学主要和个人的实践能力结合进行,这对于新开课的实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很难上手和参与实验教学工作。制约了实验室充分利用。
再次,课程教学中缺乏特色实验项目的设计
影视艺术类专业与行业结合紧密,且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征。因此,需要以各种学科、各门实践课程的主讲教师为核心,依据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器材,编写或创作出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实验项目,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资源,并且能在一定意义上更加契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使学生实践与理论结合得更加紧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教学改革。
首先,建立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实验)、学科实践(实验)、创新实践四个逐层递进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相互联结,在内容上互相融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四种实践教学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打破了原有的“课程自成体系、实验设课随意”混乱现象,有效地对实验教学和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监控。
我们针对实验教学体系中的四个部分都进行了改革。
一、 基础实践阶段:
依据行业需求特点,影视传媒类专业需要不断整合相关专业和课程,建立大专业的建设思路。以编导制作、摄像等专业为例,学生要完成整个专业的学习,学习内容必然都会涉及采、编、播等整个节目制作环节。于是,我们充分利用专业特色建立与课程匹配的影像教学资料库,教师可以在实验开课前引导学生先通过影像资料熟悉实验环境和明确培养训练要求,学生可根据学习重点有选择性的观看预习,在课堂上可以节约大量演示过程,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大地提高了课堂容量和教学质量。课后学生可以将随堂记录的课堂演练拷贝回去后进行课后的复习和完成实训报告,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安排合适的教学进度与学习次数。这样,很大程度上增大教学的开放程度。使有限的教学条件可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变封闭为开放,让学生能自由地接受素质教育。
二、专业实践(实验)阶段:
在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和就业环境下,我们在专业设置时越来越强调“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即一个专业有多个专业(或称专业化)方向,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分为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电视节目制作三个方向。因而在课程体系结构上适合于专业分枝型结构。课程种类基本相同,这就为课程模块化提供了用武之地。从现代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看,学生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体。实践课程模块化的设置,使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度。
三、学科实践(实验)阶段
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是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实施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强盛的师资和学科①。我们在这次教改中以教带学,建立高端实验室的教学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的培训体系。针对高端实验室系统复杂、缺乏实验教师和相应的实验设备影像教学资料体系等情况。我们以各种学科、各门实践课程的主讲教师为核心,和行业一线的专家探讨,结合最典型的实验类型和实验方法,依据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器材,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实验辅助教学体系配套项目,进一步提升实验室设备能力,探索目前现有实验设备的潜能开发,为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深度要求提供更优良、更全面的实验环境,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更加契合各实验主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学生实践与理论结合得更加紧密。
四、创新实践阶段
我们在综合设计性实验编写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思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技能。“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 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②。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中,所有实验课程围绕我们一个真实的项目作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讲授。如我们设计了《三讯道谈话节目或情景剧的演播室现场导播》综合实训项目。在实训环节中,讲访谈类节目的编制,摄像机的操作与使用、编辑机的操作与使用、导播系统的使用等实训课程都围绕这个共同的项目展开训练。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把课堂搬到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和节目编制的实际情景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根据专业特色,我们还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引入自主研究实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直接面对大学生立项,注重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协作性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题、自主申请、亲自做实验、独立分析总结,给学生更大的自由拓展空间。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以导播课为例,在编导综合实践之前实行学生分组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查阅和整理文献,撰写编导策划方案,与主讲教师讨论教学方法和制作课件、课堂专题演讲和讨论等过程主动参与实验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普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形成自主、合作、研究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影视艺术类专业是个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专业,其实验教学体系也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我们将不断的探索,创新,为培养影视行业的专业人才做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项仲平. 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探索与影视艺术教学模式的建构[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11
【2】 李庆武. 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 教育探索,2008年第4期;32
摘 要:现在舞蹈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开设舞蹈课程的学校也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学生的面部表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本文对舞蹈教学中学生面部表情训练存在的问题、训练舞蹈面部表情的意义、面部表情训练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舞蹈教学 面部表情 培养
现在开设舞蹈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各类舞蹈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授课时过多注重软开度的训练,却忽略了学生面部表情的培养。笔者从事舞蹈教学已有六年时间,对于如何让学生的表情更加丰富,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舞蹈教学面部表情训练现状
近年来,我国从事舞蹈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舞蹈作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为舞者提供的表演平台越来越宽广。国内很多舞者具备很好的个人能力,如软开度和技巧都非常好。尽管编导绞尽脑汁构思舞蹈作品和设计动作,舞者尽心尽力地在动作上做到整齐划一,节奏把握准确无误,但表演往往未能让编导感到满意。并不是舞者技术不到位,而是缺少感染力,主要问题就出在舞者面部表情不到位。所以加强舞者面部表情的培养,应该得到每位舞蹈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面部表情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彭清一说:“演讲就是用肢体动作和表情将演讲者的内心最大化地演绎出来,给听众带来听觉和视觉的冲击;并通过艺术化、富有逻辑性的文字系统以及抑扬顿挫的声音,系统地把道理、事实和故事,富有感情地传递给听众,让听众通过你的演讲看到一幅幅画面,并产生深刻共鸣,进而影响听众的思维,改变听众的行为。” 舞蹈表演亦如此,需要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将演讲者的内心最大化地演绎出来。
笔者认为在舞蹈表演中,舞者除了精湛的技术技巧以外,面部表情也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情是舞者面部语言的外在符号,传达着人的喜怒哀乐。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将一个故事以舞蹈的形式诠释得更加透彻,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置身在舞蹈作品设置的情境中,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面部表情是舞蹈作品的灵魂,是表演者演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加强面部表情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舞蹈训练中培养学生面部表情的途径
1.灌输思想,提升意识
有人说,一句话反反复复,一个表情反反复复,就在你的潜意识中输入了一个程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期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舞蹈基础为零,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基本功训练中,就要让学生认识到面部表情在舞台表演中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思想意识。
2.合理开设课程,强化表情训练
近年来模块教学越来越被职业教育重视。笔者认为舞蹈教学也应将面部表情训练划分成一个模块。
面部表情训练是舞蹈教学中一个弱项,故笔者建议单独开设一门面部表情训练课。
3.教师示范,学员模仿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充分说明教师的示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职业教育培训实践中,采用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法也多是以“示范—模仿”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很多舞蹈学员在舞台上表现出“一边倒”的情况,有些舞蹈学员只注重软开度的展示和技术技巧的炫耀,但面部表情僵硬或无变化。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人的面部表情是多变的,或渴望或绝望或憧憬。在教学过中如果单一靠教师口头表达,学生不一定完全领悟。所以需要教师多做示范,学生多模仿,只有讲解和示范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领悟。
4.舞蹈面部表情要和呼吸有效结合
呼吸在舞蹈中是最平常的,又是神秘多变的,它与舞蹈的关系犹如鱼与水、草木与土,是缺一不可的。人们常说“以心带情,以情带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心与形要统一,也就是内心与外形动作协调配合。那么心又应该如何表现呢?其实心理变化可通过面部表情呈现出来。但内心的变化并不只是面部表情变化,更在于对呼吸运用变化的控制。所以心情的变化不是直接反映在面部,而是从呼吸的带动中,通过舞蹈语汇感染面部表情而体现出来的。
5.在训练和排练过程中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在排练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在动作整齐度方面有更多的要求,却忽略了对面部表情的要求,或是对面部表情的要求不严格。当排练到一定阶段,学生记住了动作,这时候才去注重面部表情,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是学生的重视度不够,要么过于刻意使面部表情变得僵硬。这就要求教师在排练一开始就要加以强调,并对音乐进行深度的剖析,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舞蹈作品中情绪的转换。
[关键词]农业科技电视 传播效果 艺术创作
长期从事农业节目创作的人都知道,农业科技节目有别于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后面将具体阐述)。此外,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农业科技电视节目是具体的农业信息和实用技术的载体,承担着传播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的重任,它一端连接着传者(编导),另一端又与受者(农民)紧密地相连。所以编导在创作这类节目时,必须头戴两副眼镜,一副是艺术家的眼镜,另一副是传播学者的眼镜。值得一提的是,编导的这双重身份并不矛盾,在追求节目效果上二者殊途同归。
一、选题策划与“把关人”理论
选题策划是策划者遵照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规律,对节目的选题立意进行总
体筹划和论证。说得直白些,就是解决“为什么传播、传播什么”的过程,是电视节目创作的第一个环节。
有调查表明,农户最需要的信息表现为四大类:宏观类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实际操作类信息――新技术、新品种等;市场类信息――农产品价格、销路、供求等;科技知识类信息――科学文化常识、教育、卫生、健康等。不同地区对这四种信息需求程度有一些差异,但信息种类是基本相同的。调查结果充分地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生存心理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大家不再满足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初级需求。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进行节目选题时,一定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紧扣农民的“胃口”。毫无疑问,上述这些有关“三农”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选题应是重中之重。比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园艺作物的先进栽种技术;果品、蔬菜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编织、刺绣、结艺等手工制作;烹饪、服装裁剪、美容美发、保健按摩等服务技能。
传播学上有“把关人”理论,指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新闻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如果从传播学的视角审视电视节目的选题策划,我们的编导、记者等媒介所有者正是“把关人”,他们行使“把关权利”,从大量的、纷繁复杂的涉农信息中选择过滤对农民生产、生活有意义的部分,使之能“用得上”。传者的”把关行为”决定着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决定着哪些农业信息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当然”把关行为”受意识形态、方针政策、舆论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具体到农业科技节目还要考虑“实”与“时”的问题。“实”指选题在空间上符合地域实际,贴近农民的生产现状。东北地区不能选择优质高效栽培香蕉的题目;内陆地区不能选择海水养殖的题目。“时”则指选题在时间上符合农时,具有时效性和季节性。番茄栽种之前,最好选择番茄工厂化育苗的题目;玉米收割后及时选择秸秆气化、秸秆青贮的题目;春天来临时,多选择一些深耕整地的题目;冬季到来后,多选择土壤保墒、提高肥力的题目。
为了能恰当准确地找到选题,策划人(传者)必须具备基本的素质要求。首先,具备广播电视的专业知识,熟悉节目制作系统,了解其功能,尤其是要掌握现代数字知识。农业科技节目常常需要一些特殊的拍摄手段和编辑技术,比如微距摄影、定格拍摄、动画、仿真、虚拟场景等,这些设想的实现必须紧密依靠制作设备。如果不熟悉自己手中的“武器”,那么就可能错过许多好的选题,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此外,策划人(传者)还必须具备农业科技素养。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传者要熟悉农村生活,具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基本常识,很难想象一个五谷不分的人,怎么能发现农民喜闻乐见的题材。二是指传者能够紧密跟踪农业科技发展动态,把握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农业科技也不例外,这里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尖端技术,如太空育种、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也有农民自己发明创造的“乡土科技”,如果树高接换头、膜下滴灌、营养土育苗等。策划人(传者)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快速消化吸收新技术、新方法,做一个“学习型”的策划人。否则的话,节目选题就会陈旧过时,没有任何传播推广价值。有人策划了一个“茄子割秧再生栽培技术”的选题,当编导带领创作人员到现场准备拍摄时,当地菜农告诉大家,这项栽培技术早已过时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茄子嫁接技术,摄制组只好空手返回。
二、前期拍摄与人际传播的大众化
选题策划完成后,电视节目进入下一个创作流程――前期拍摄。前期拍摄是解决“怎样传播”的过程,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就是通过拍摄将停留在文案上的策划提纲转化为可听可见的声音和画面;”启后”就是通过拍摄为后期编辑提供镜头素材。
依据所选题材的特点,农业科技电视节目可以采取演播室内“主持人+农业专家”、外景地“农民+记者+专家”、或者演播室与外景地交叉运用的“演播室+外景地”等多种制作形式,没有教条式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主持人同农业专家、记者同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人际传播的过程,而通过电视这一大众传媒传递给非现场观众又是大众传播过程。所以,无论哪种制作模式,究其实质都是一个将人际传播转换为大众传播的过程,即人际传播的大众化。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①二人谈话、书信往来、打电话等都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具有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等优点。那么,在农业科技片中如何运用人际传播来提高大众传播的效果呢?我们来举例说明。
七集系列片《草编》和《绳结艺术》是为转移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而创作的节目。在拍摄这两部片子的时候,我们将节目宗旨确定为“即学即用”,就是使农民朋友在看完节目后,能马上学会这门技艺,给自己增添一门新的致富手艺。为了有效地达到节目宗旨,同时考虑到草编和中国结同属于手工技艺,所以我们决定采用“边编边学”的拍摄方式。将场景选择在演播室内,由民间艺人演示编制过程,而主持人充当学习者角色,现场学习编制方法,与民间艺人共同交流探讨编制技术。主持人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场外观众的学习过程,他们编制时遇到的难点,也是主持人现场遇到的难点。遇到难点后,主持人可以随时向老艺人请教,要么重编一遍,要么放慢演示速度。这样就引入了反馈机制,使整个传播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互动链条。“电视一根线,拨动万家弦”,通过播放,看似只发生在主持人与老艺人之间的人际传播转化为大众传播。
综上所述,在这种“边编边学”的节目里,(1)大众传播是人际传播的目的,规定了 人际传播的方向。主持人并不是为了学而学,真正目的在于带动场外受众。(2)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人际传播的效果直接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主持人与老艺人之间的交流是否流畅,交谈内容是否深入,交流方式是否多样等决定了广大受众对节目内容的信任程度。在拍摄过程中充分发挥电视作为艺术的本质属性,使观众得到完美的视听享受。草编和中国结的历史非常悠久,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在拍摄过程中,要求主持人与民间艺人之间不能仅仅局限在“你教我学”上,而是将话题拓展至中国结的名称来历、草编品的地域风情、审美情趣、结饰史话等立体范围内。这样就丰富了节目内容,增添了节目趣味,避免了干巴单调。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不但学会了编制技法,而且还陶冶了情操,得到了美的享受。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在农业电视片中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也是农业电视节目的一块硬伤。
后期编辑是将前期的拍摄素材在工作台上剪辑整理,编辑成可供播出的完整片子的过程。从电视艺术的角度看,后期编辑是二度创作,编辑人员对选题策划形成的主题再提炼,再加工。所以资深的编导普遍认为真正的电视节目创作是从后期编辑开始的。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后期编辑是传者运用相应的传播策略的过程。传播策略是指“在传播活动中,传者为了完成传播活动的总任务而采用的一些符合受者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手段和方法。”②
农业科技电视片以农业科学技术为表现对象,即包括蔬菜栽培、鱼虾养殖等肉眼能直接看得见的农事操作,也包括细胞分裂、基因复制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即包括浇水施肥、打药锄草等一次性操作,也包括植株生长、果实膨大等累积过程。为了能向观众完整无误地解释清楚这些科学道理和现象,光靠前期实地拍摄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在后期编辑时使用特殊的创作手段。比如,动画、模型、虚拟现实等,在这里我们将其统称为非常规画面创作。我们在编辑《玉米的一生>埘,片中讲到“只要条件适宜,花粉很快发芽形成花粉管,它一边吸收花丝的营养,一边伸长。胚囊允许第一个来得最快的花粉管进入,而弱者则成了牺牲品。花粉管到达胚囊中的极核细胞附近时,既停止生长,这时管壁溶化放出两个精细胞。一个精细胞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精细胞与两个极核结合,将来发育成玉米的胚乳。”,这是一段关于玉米传粉受精过程的描述,这个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即使借助显微镜等观测仪器,也只能看见受精过程中某一个静止的状态。为了能全面准确地向农民朋友展现这个过程,我们使用动画创作软件flash,逼真地模拟出整个受精过程,化未知为已知,化抽象为形象。
前人给我们留下一句格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这就是说,“鱼”的作用是短暂的,有限的,而”渔”的技能却是长久的、无限的。在编辑农业科技电视节目时,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媒体信息去影响受者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进而激发受者产生符合传者意图的行为。这就提示我们,农业传播的使命不能仅仅局限在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上,而应拓展至使受众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上,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在一项关于山东农民收看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状况的调查中显示,“超过半数的农民(51.4%)认为自己只是有过‘按电视里说的学着做做看’的念头,明确表示‘从来没有想过’的农民占了23.6%,而真正做过的仅为17.2%”③从这几组统计数字中不难发现,农民接受媒体刺激后,行为产生反应的很少。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现在的农业科技节目缺少的不是实用技术,而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大老单和他的顺口溜》是一部典型人物宣传片,讲的是山东龙口市基层果树站站长大老单的故事。大老单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系列有关果树栽培管理的技术要点,并将其编成一串一串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方便了当地的果农们记忆和应用。片子在后期编辑时,创作人员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对“结果”――顺口溜进行简单地介绍和讲解,而是着重阐述了“过程”――这些顺口溜是怎样总结出来的。创作人员编排了多组大老单走乡串户实地解决果农问题的镜头,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老单随意走进了一户庄户院,趴在地上的狗见来了生人,非但没咬反而迎上去亲近他。这样一个细节就把大老单整天与果农打成一片,风里来雨里去,不怕辛苦,积极探索先进种植技术的科学精神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收看这样的节目,农民不但学会了实实在在的农业技术,而且还体会到了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恰恰是这种精神才是受益终生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认为,被学习者选择性注意或选择性知觉的信息首先进行感觉登记,被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持续的时间很短,只有二三十秒种。如果想要保持信息,就得采取复述的策略,使之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而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是永久性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短时记忆是受者对媒介信息的接收,而长时记忆则是受者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亦即,使农民接受节目信息。大家知道,电视是“一遍过”的艺术,无法控制播放进度,观众看电视时所获取的信息属于短时记忆。这就需要复述策略,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为此,我们在后期编辑时,对于关键的知识点或操作技能,不但让菜农、果农或者农业专家反复进行现场讲解演示,而且用字幕作成“编结提示”或者“建棚提示”,把这些要点提纲挈领地总结出来。总之,采用多种策略进行重复刺激、反复强化,以达到为农民所接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