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护理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2010年调查的中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应用WHO 1999 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 作为诊断标准,则DM患病率为11.6%[1]。糖尿病会引发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以及肾脏疾病等诸多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更好的提高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疗效[2,3]和满意度[4]。提高糖尿病的中医护理质量,能进一步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好地控制病情,促进康复。因此,本研究的搜集近年来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法与进展,为提高糖尿病中医护理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饮食护理

健康饮食、适当运动、保持适宜体重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5]。在饮食上,糖尿病患者往往有“三多一少”的表现,即患者常常感到饥饿、尿液过多、口渴。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基本病因为素体阴虚,五脏虚弱 ;饮食不节,形体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外感六,毒邪侵害;久服丹药,化燥伤津;长期饮酒,房劳过度。护理人员嘱咐患者饮食以低糖、低脂肪、高纤维为基准,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之品[6]。楚丽英[7]认为糖尿病患者应遵循控制总热量;定时定量,少量多餐;适量进食高纤维食物;减少高脂高胆固醇摄入;尽量避免进食高粮份食物。李超[8]认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等方面的原因,必须要保持每日摄取最低的热量的摄入,一定要分配适当蛋白质、脂肪和糖,另外还要防止糖尿病患者饮食习惯因素的影响,所摄入的食用油、咸菜等副食品也比较多,维生素和电解质的不足。薛云丽[9]长期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全面的膳食营养状态评估和饮食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造成的风险,并能有效改善患者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

2 情志护理

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均可致病。因糖尿病属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故大多数患者往往担心预后不佳,忧郁、焦虑,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多种疾病乘虚而入,血糖波动,加重病情。《灵枢・五变篇》谓:“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陈少兰、徐胜珍[10]发现,情志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及血糖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及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及早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石瑞梅[11]通过良好情绪状态,合理饮食,适当功能锻炼,不仅可使糖尿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而且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廖S[12]研究发现,中医情志护理可显著减轻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失眠的程度,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李春莲等[13]研究表明中医情志干预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的抑郁情绪及血糖的控制。传统中医治疗独具特色,

可融入常规西医诊疗计划,具有临床推广的现实意义[14]。

3 运动护理

适当的运动减轻患者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是每位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基础[15]。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记载:消渴病人“光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陈德明等[16]研究后建议DM患者运动之前测试其最大摄氧量与三餐后的血糖值,发现不同强度下对应心率与餐后血糖的波动规律,从而帮受试者合理安排有效运动。在制定运动降糖方案时,要综合考虑三个重要因素: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起始运动时间,在某一个因素固定的前提下,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需找到另外两个变量的有效组合,方能达到理想的降糖疗效。李素英[17]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愿意配合并能坚持长期运动疗法的进入观察组,不能长期坚持运动疗法的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糖尿病运动疗法是一项经济、方便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孟秀焕[18]临床对比后发现,社区2型糖尿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个体化、特征性的运动疗法有助于血糖控制,调节血脂水平。谭琪敏等[19]临床对比后认为加强社区综合干预,给予有效、合理的运动疗法,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病情,值得在社区中推广应用。

4 药物理疗护理

中医药治疗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辨证施治,具有整体调节、疗效较好的特点。何乔等[20]临床研究发现,采用中药足浴护理治疗糖尿病足部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明显,该技术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推广应用。李爱霞、缪亚琴[21]将糖足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控制血糖、扩张血管、抗凝、降脂、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足浴方泡脚和加强对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护理,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优于对照组(64.52%),具有临床意义。常乐美[22]临床研究发现,足浴配合足部穴位按摩,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足部创面愈合、预防创面复发,还能有效地激活脑干网状系统,通过神经反射调整代谢,在糖尿病足预防和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 展望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并会引发以血管并发症为中心的一系列并发症。病程中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不是单单的药物就能解决的,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提高中医护理品质,对控制糖尿病的发展、预防、治疗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03:26-89.

[2]杨莉.糖尿病的中医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5,06:2.

[3]王新.中医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5,03:49-50.

[4]李兰,刘晶,朱惠琴.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的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5,02:161-162.

[5]沈蕾,裴育,巴建明.2014ADA糖尿病指南要点解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5,01:1-4.

[6]严丽.中医护理用于糖尿病药物治疗60例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3,06:123-124.

[7]楚丽英.糖尿病的饮食护理与指导[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01:178-179.

[8]李超.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5:528-529.

[9]薛云丽.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分析及饮食护理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08:760-761.

[10]陈少兰,徐胜珍.情志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4,05:760-761.

[11]石瑞梅.情志创伤对骨折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及康复护理[J].光明中医,2013,8:1754-1755.

[12]廖S.情志护理对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3,03:231-233.

[13]李春莲,孙建萍,郑秀利,等.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情志干预研究[J].全科护理,2014,08:673-674.

[14]朱章志,傅妤,王Z霖,等.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治疗进展[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市人民政府.第十五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市人民政府.2014:9.

[1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S1-S36.

[16]陈德明,赵霞,李彦龙,等.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处方的个案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22-25.

[17]徐国琴,林文|,杜晓燕,等.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03:284-286,277.

[18]孟秀焕.糖尿病患者社区运动干预方案效果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14,04:310-311.

[19]谭琪敏,尹小丽,雷小艳.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1:7-8,10.

[20]何乔,张引,徐学凡.中药足浴护理改善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05:101-102.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011年11月14日公布的最新报告,到2030年,全球将有10%的成年人可能罹患糖尿病,全球可能有5.52亿人罹患糖尿病[1]。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的患者伴有糖尿病足病[2]。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患者的脚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发展的共同结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足溃疡,溃疡可以触及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严重的下肢血管病变造成的缺血可导致坏疽[3]。糖尿病足病治疗困难,愈后差,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有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以上[4]。

1糖尿病足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神经病变: 感觉神经异常使患者下肢麻木、疼痛或丧失知觉,失去自我保护机制而导致受伤,而且在外伤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自主神经病变使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导致组织缺血,引起皮肤干燥、皲裂,而伤口感染,局部压力增大的区域发生胼胝及溃疡。运动神经病变使内收肌肉萎缩,趾骨畸形,导致爪型趾、高足压,使局部压力增高常,导致溃疡发生[5]。

1.2 血管病变: 糖尿病并发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严重影响了组织的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缺血和坏疽。

1.3 感染因素: 高血糖状态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极易受到感染。20%的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有骨髓炎,处理变得愈加复杂[6]。

1.4 外因: 轻度外伤(机械性)、冲击、溃疡、冻伤、热烫伤、热灼伤、化学物质伤、足部不正确处理、职业伤等。

1.5 其它因素:足部结构异常、关节活动受限、肾病、高龄、糖尿病的病程、 既往溃疡史、吸烟、糖尿病知识缺乏、心理因素、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差等[7]。

2糖尿病足病的护理现状

2.1 糖尿病足病的预防: 糖尿病足病是可以预防的,由于85%的截肢起源于足溃疡,因此主要目标是预防溃疡的发生[3]。预防为主的观念逐渐深入,但难以在医院内和门诊贯彻落实。正如英国安德鲁・博尔顿教授(Dr. Andrew Bolton)所说,只要做到让糖尿病足病患者脱下鞋袜,糖尿病专科医生或护士认真用眼看和手去触摸,就可以及时发现绝大多数的足病问题并得到解决,但真正能够这么做的临床医师和护士不多[8]。

2.2 糖尿病足病的健康教育: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患者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差异较大。糖尿病足病的治疗与防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控程度。李明子[7] 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达85.1%的糖尿病患者有足部压力感觉和(或)振动感觉减退或丧失,且患者自我管理状况较差,足部的自我护理状况令人担忧。要加大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的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预防护理教育强度,让患者和家人也了解到相关的医学知识,学会辨别控制糖尿病足诱发的高危要素。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积极度呈正相关,积极度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时应评估患者所处的积极水平,根据其所处的积极程度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达到控制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的目的[9]。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五步曲,即坚持每日温水洗足 - 检查 - 涂搽润肤霜 - 足部按摩 - 下肢运动,使糖尿病足的预防具体形象化[10]。要求患者每日检查其足部有无溃疡、水泡、红肿和动脉搏动等情况,并教会患者如何观察。

2.3 糖尿病足病的饮食护理: 在治疗糖尿病足病过程中饮食护理起着积极的作用。感染有糖尿病足的患者其消耗大,因此要确保三大营养物能在总热量比例中适当搭配。一方面限制摄入的总热量,另一方面确保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可适当增加11% ~21%比例热量[11]。杨小平[12] 等人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饮食的依从性与代谢指标密切相关。对于糖尿病病程较短,体质较好,尤其是以糖尿病足为首次发现,且创面多为湿性坏疽的患者来说,需严格控制饮食的摄入。但对于有些病程较长、身体瘦弱、抵抗力低下的患者,我们一方面鼓励其进食,如多肉、鱼汤等富含精蛋白和胶原蛋白的食物,另一方面应加强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使血糖维持在5~8mmol/ L之间,确保患者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13]。低蛋白并有浮肿明显者应按医嘱输注静脉白蛋白,以防外渗组织液,足部加重肿胀,难以愈合局部溃疡;少刺激、忌辛辣饮食,给予高维生素、丰富的含锌饮食,吸烟会引起血管局部收缩进一步加重发生足溃疡,劝服患者戒烟。

2.4 糖尿病足病的用药护理: 在糖尿病足病的治疗过程中,抗生素和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非常重要。一定要用足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并严格掌握口服降糖药物、降压药物等的剂量和服药时间,定时监测血糖和血压,根据医嘱及时调整剂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适时加减或更改处方。同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不能随意中断,以防血糖升高,影响治疗效果[13]。

2.5 糖尿病足病的局部伤口护理: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足部溃疡,首先应观察判断是否感染,如果发生感染,应合理使用抗生素。然后需要全面评估伤口,作为伤口治疗和评估病情进展的依据,并针对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选择合适的敷料。蒋琪霞[14] 等人的研究显示,选择恰当的清创方法需根据患者的适应症、耐受性及其主管意愿、清创方法的优缺点及其作用来综合考虑。对于湿性坏疽,要保持足部引流通畅,且不宜过分冲洗,以防细菌蔓延;对于干性坏疽,局部清创采用蚕蚀法,即分期分次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创口和切口引流通畅。此时,清创既要大胆又要谨慎,因为坏死组织清除不及时可使感染迁延不愈;一次清除过多,会造成正常组织受损,可使感染蔓延。必要时做单个足趾的截除[15]。胡晓红[16] 等研究显示,臭氧加中药药膜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率达91.2%。局部伤口标准清创后连续透皮吸收纯氧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有效性可达86%[17]。

2.6 心理护理: 胡晓红[18] 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16.4%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或(和)焦虑。而抑郁、焦虑情绪与疾病本身的问题又可能会影响到对自身的照料,使血糖控制不良,使情绪进一步恶化,造成病情的恶性循环,使得生活质量降低[19]。因饱受慢性病的长期折磨,大多数患者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对治疗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另外,在心理上易产生无用及孤独感,导致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

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往往回避心理或精神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不但要重视患者本人,还要引起其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的关注和配合。要在专科医护人员的正确教导下,形成四位一体的相互依靠的支柱群体,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医学水平和心理素质,能耐心地倾听患者的陈述,从患者身上获得有用的信息,准确找出患者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并赢得其信任。医护人员不能取笑或无视患者的感受,这是决定实施心理治疗及护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和环节[18] 。

3 对糖尿病足病的护理展望

我国的糖尿病足病已经越来越受到了从医务人员到患者的重视,有关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在明显的增加。护患双方都要充分重视足部的问题,开展糖尿病足部护理的健康教育,可以避免足部溃疡以及49 %~85 %的截肢可能[20]。

临床工作的深入和临床研究质量的提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在糖尿病足病的治疗和护理上,中医药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军。但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病同样需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之上[8]。

要拓展治疗途径和方法,例如已发表的文献:臭氧加中药药膜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16],糖尿病足的护理进展[20],高锰酸钾溶液足浴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21],蛆虫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22],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护理[23],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与预防的体会[24],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体会[25], 糖尿病足溃疡内科治疗进展[26] 等,我们都看到了不断的创新和提高。相信,新方法、新手段、新器材、新药材将会不断涌现,给患者带来福音。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我们要把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高到一个医学管理的层面,这包括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控制的全面达标,对糖尿病足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足病的自我护理与保护、危险信号识别等等。希望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会有所降低,治疗费用有所降低,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心怡,方朝晖.糖尿病足中医临床治疗与研究进展.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85-186

[2] Diabetes Public Health Resourc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eb site. http://cdc.gov/diabetes/Updated November 3,2010. Accessed September 12,2000.

[3] 王玉珍,许樟荣. 糖尿病足病的检查与诊断分级.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7): 489-492.

[4] 张辉. 糖尿病足病的临床研究现状. 中国全科医学, 2006,9(4): 267-268.

[5] Anderson CA, Roukis TS. The Diabetic Foot. Surg Clin North Am. 2007, 87(5):1149-1177.

[6] Berendt AR, Peters EJ, Bakker K, et al. Diabetic Foot Osteomyelitis: A Progress Report on Diagnosis an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eatment.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8, 24 (Supplement 1): S145-161.

[7] 李明子,徐靖. 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及其足部护理状况调查. 中华护理杂志,2007, 42(10): 879-881.

[8] 许樟荣. 我国糖尿病足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7,15(11): 641-642.

[9] 石桂莲,吴艳平,张丽芳.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积极度的相关性研究. 护理学杂志,2010,25(5):10-12.

[10] 张小群,范丽凤,等. 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五步曲的教育实施与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21(9): 10-12.

[11] 陈道蓉. 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探讨.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99): 307

[12] 杨小平,李翔,许樟荣等. 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与代谢控制关系的调查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 : 624-625.

[13] 于素萍,马岚. 糖尿病足护理研究现状. 齐鲁护理杂志,2008, 14(17): 51-52.

[14] 蒋琪霞,李晓华. 清创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 1045-1047.

[15] 王威,杨玉萍,石长,等. 12例三级糖尿病足病人的伤口护理体会.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 351-352.

[16] 胡晓红. 臭氧加中药药膜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2):213-214

[17] Donald G. Kemp, M.D., Michel H.E. Hermans, M. D. The Journal of Diabetic Foot Complications, 2011, Volume 3, Issue 1; No.2: 6-12.

[18] 胡晓红,黄德芳,陈里茜等. 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状况的调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3): 91-92.

[19] Donald G. Kemp, M.D., Michel H.E. Hermans, M. D. The Journal of Diabetic Foot Complications, 2011, Volume 3, Issue 1; No.2: 6-12.

[20] 文静,刘敏. 糖尿病足的护理进展. 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20 (12): 3199-3202.

[21] 胡艳红,袁高少芬. 高锰酸钾溶液足浴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1: 231.

[22] 蒋克春,王爱萍,王伟,等. 蛆虫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 实用糖尿病杂志,2009,5(6) : 49-50.

[23] 吕玉娣,黄远红,袁梅玲.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护理.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0) : 9-10.

[24] 钱素荣.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与预防的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9) : 2339-2340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 基于水晶报表的查收查引报告自动生成的设计与实现 浅谈如何以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理保证质量控制 探讨规范化护理在冠脉CTA检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规范化筛查与随访 医院挂号收费管理与服务质量规范化相关问题分析 规范化管理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规范化管理对新生儿红臀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 浅析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全程规范化管理与控制 以服务的专业化与规范化促进中国留学事业发展 浅析内部控制规范化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浅谈电力营销规范化管理与服务 橡皮布质量与规范化操作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工商所规范化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酒店服务灵活性与规范化的统一 对河南地税开展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供血库规范化管理与延伸供血服务的体会 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与体会 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物流服务合同规范化发展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王晓丽,蔡恒,季淑娟.运用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29 -31.

[4] 王晓丽,董月玲,季淑娟.论科技查新的技术标准与质量控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243-246.

[5] 宋成方.查收查引服务质量提高路径及其延伸服务探析[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5(3):47-50.

[6] 汪媛,马瑞敏,肖毅,等.科技查新服务调查与分析研究:基于教育部查新站收费标准的数据[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4(4):61-68.

[7]袁俊华.关于图书馆有偿服务项目的调研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6(3):37-40.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品管圈;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应用

会阴切开缝合术是在第二产程中为避免会阴及盆底组织严重裂伤或母儿有病理情况、需缩短第二产程、加速分娩的一种手术,近年来有成为常规施用的倾向,其感染率为10%[1],给产妇带来很多痛苦,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品管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同一工作现场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这些小组作为全面品质管理活动的一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地原则之下,活用各种统计方法,以全员参加地方式不断进行维持及改善自己工作现场的活动[2]。为了减轻产妇的痛苦,降低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率,我科于2013年10~12月开展QCC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品管圈活动前即2013年7~9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344例进行数据收集,其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率为4.9%。选择2013年10~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在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356例,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观察干预措施对降低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率的影响。活动前后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质量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 品管圈由7名护理人员自发组成,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2名,由其中1名主管护师担任圈长,护士长任辅导员。

1.2.2选定主题,制定计划 召开品管圈圈员会议,通过头脑风暴法,从问题的紧迫性、上级重视程度、可行性、预期效果、圈能力等方面分别用5分、3分、1分3个等级打分,总分最高者为本次要解决的活动主题[3]。最终确定"促进会阴伤口愈合"为活动主题,并制定了相关的活动计划。

1.2.3现状把握 圈员详尽列出了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2013年7~9月自然分娩344例,发生会阴伤口愈合不良17例,发生率为4.9%,见表1。

1.2.4目标设定 通过品管方法的目标值设定公式[4],对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率进行了目标设定。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在主题选定时根据得分及科室实际情况将圈能力设定为79%。从表1可知,阴道炎、助产士缝合技术不过关及无菌观念淡漠、孕期合并症(妊娠合并贫血及糖尿病等)是本次需要改善的重点问题,这三个重点问题所占百分比累计为82%,故本次活动的目标值=4.9%-(4.9%×82%×79%)=1.7%。

1.2.5原因分析 确定目标后,全体圈员对2013年7~9月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会阴伤口愈合的相关因素。①产妇因素:产妇患有阴道炎孕期未及时治疗;产妇孕期合并中度以上贫血及糖尿病等;产妇胎膜早破,产程延长;产妇产后会阴护理不当。②医护人员:年轻助产士缝合技术不过关,缝合时间过长;无菌观念淡漠,消毒不严格;产程中阴道检查次数过多,导致感染等。

1.2.6对策与实施 ①加强产前健康宣教,告知孕妇定期产检,阴道炎及时治疗,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及早纠正贫血。胎膜早破的孕妇保持会阴清洁,减少阴道检查的次数,缩短产程。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强调医护人员手卫生并严密消毒外阴。助产士应掌握会阴侧切指征,降低会阴侧切率,把握会阴侧切时机及切口长度,减少裂伤的发生。缝合前常规更换手套,缝合时按组织解剖关系对合整齐,不留死腔,防止切口缝合过密,影响血液循环,造成切口愈合不良。对复合裂伤的会阴,应由医生及高年资助产士共同参与缝合,避免缝合时间过长,减少切口暴露时间,降低感染。对低年资助产士应加强助产技术的培训,提高其缝合技术。③加强产后会阴护理,嘱产妇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合理营养及足够睡眠。住院期间2次/d消毒会阴,取键侧卧位,向后擦拭大便,便后及时清洗会阴,及时更换会阴垫,保持会阴清洁。会阴水肿者应2次/d行50%硫酸镁湿敷及红外线照射30 min,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使创面干燥,减少渗出,利于组织的再生和修复[5]。如发现有会阴感染者,及时报告医生

并做相应处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率比较,见表2。

3讨论

3.1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产妇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率,提高了产科质量 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给产妇带来很多痛苦,如:局部疼痛、切口裂开、感染、产后障碍等。因此,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率也一直是产房管理的重要内容。我院产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每个圈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学习使用品管圈常用手法分析会阴伤口愈合不良中存在的问题,拟定对策并实施。通过加强孕产妇围产期保健,阻断产前、产时、产后的感染因素,提高助产士的助产水平等,降低了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率,减轻了产妇的痛苦,改善了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产科质量。

3.2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促进护士的团队精神 品管圈管理激发起圈员的聪明才智和管理热情,对品管圈工作方法的掌握,不但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同时也是快速提升护理人员科研水平的最佳方法之一[5]。在品管圈活动中,圈员们都积极主动的翻阅教科书,查找文献,收集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知识,共同讨论确定选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然后去解决与改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符合护理科研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得出改善后的数据进行比对的过程,为护理科研和论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6],提高了护士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董金林.会阴切开缝合的失误问题[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4,10(4):169.

[2]钟朝嵩.品管圈实际演绎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1-2.

[3]何莉莉,王红艳.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院前急危重症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4,28(3):859.

[4]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践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5例(113眼)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视功能及双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变化。结果:10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成功植入,手术时间17~26 min,平均(22.27±6.08)min,患者术后均未见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1周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即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逐渐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黄斑中心凹厚度

中图分类号:R77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7)04-081-03

DOI:10.11876/mimt201704033

Effect of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n cataract patient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LIU Yuqing1,ZHANG Haiyan2,WANG Jingxian1. (1.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 Cangzhou 061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nursing;,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Cangzhou 06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in cataract patient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Methods: 105 cataract patients (113 eye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5. Cataract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extrac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were performe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visual function, and the results of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and macular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Intraocular lens were successfully implanted in 105 patients. The operation time was 17-26 min and the average time was (22.27±6.08) min. All patients had no complications such as macular edema and retinal detachment. The visual acuity/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1 week after surger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gradually got stabilized from 1 month to 6 months after surger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1 month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P

[Key words]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cataract;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macular fovea thickness

截至2011年底,我老年人群数量已达到1.85亿,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同时患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白内障的患者数量亦逐年增加[1]。对于单纯白内障患者而言,实施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值得肯定,但有学者认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能造成黄斑变性加速,故该术式是否适用于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目前尚存在争议[2]。鉴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白内障对患者视功能与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加之近年来白内障手术的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医师倾向于对于存在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及时实施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3]。本研究就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了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符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黄斑部典型表现[4]的105例(113眼)合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排除合并青光眼、眼底血管阻塞、糖尿病、葡萄膜炎及角膜炎等其他可能严重影响视力的疾病。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105例中男61例,女34例,年龄63~85岁,平均(72.26±8.17)岁,病变位置:单眼77例,双眼18例;散瞳检查:晶状体核混浊39眼,后囊下混浊37眼,皮质混浊37眼;混浊分级:Ⅱ级71眼,Ⅲ级35眼,Ⅳ级7眼。本临床研究已征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案

患者均经全面检查,明确全身及眼部无手术禁忌证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30 min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每5 min一次,共5次,术前15 min以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每5 min一次,共3~4次。常规消毒铺巾,按照标准术式实施超声乳化手术[5],而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晶状体选择标准[6]:根据角膜曲率、眼科A超测量结果,结合SRK-Ⅱ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若患者眼轴长度>26 mm,则根据SRK-T公式计算度数;一般选择术后屈光为0.50 D~-1.00 D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术毕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每日6次,7 d后改为每日4次,共计10~14 d。

1.3 观察指标

术前记录患者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行双眼眼底荧光造影(FFA)及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记录其病变范围及黄斑中心凹厚度(FT)[7];术后1周、1月、3月、6月复查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分布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相关标准:盲: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最佳矫正视力分布、黄斑变性分期分布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10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成功植入囊袋内,手术时间17~26 min,平均(22.27±6.08)min,患者术后均未见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

患者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即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至术后6个月逐渐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期FFA检查均未见黄斑病变加重、黄斑水肿发生。见表1。术后1周~术后1个月,眼底彩色照相见患者黄斑变性分期均较术前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的致盲眼病,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具有更高的不可逆性严重视力下降风险,对于该类患者而言,实施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否在不加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程度的前提下恢复患者视觉功能,目前尚存在争议[8-9]。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医学界对白内障机制的深入了解,大量研究均指出,视网膜功能变化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改善程度的重要危险因素[10]。

因此,本研究在视功能、黄斑变性分期的基础上,将黄斑中心凹厚度纳入分析。通过为期6个月的随访,可以发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仍可明显获益,主要表现在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的提高,且患者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未见并发症发生,印证了该术式确切的治疗效果与良好的安全性。与此同时,眼底彩色照相、OCT检查分别显示,患者术后黄斑变性分期逐渐下降且黄斑中心凹厚度未见明显变化,说明白内障手术并不会导致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进展。过往关于人工晶状体植入引发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的机制主要包括两种理论,一是透明晶状体所致400~500 nm蓝光无法被有效过滤,而蓝光对视网膜屏障的损伤极易造成黄斑水肿[[11-12];二是术中创伤所致炎症刺激、应激反应可上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13]。而超声乳化技术的逐年完善,其更小的切口与更短的手术时间可大大降低术中炎症刺激,加之进口人工晶状体更强的蓝光过滤能力以及对角膜、眼内压更小的影响[14],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得到了更为有效的控制。

术中应注重如下操作,以进一步降低医源性并发症发生风险:1)保持前房和眼压稳定,减少术中玻璃体涌动及黄斑所受冲击、坷[15];2)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超声能量,避免长时间手术或高能量超声所致术后炎症反应;3)人工晶状体植入时,应严格确保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 4)避免后囊膜破裂,保证后囊膜完整性[16-17]。既往报道表明,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多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反射减弱、厚薄不均等改变,而上述病理基础易导致术后全层黄斑裂孔发生风险上升,与术中黄斑中心凹切线方向受力所致视网膜前膜生长、光线感受器细胞层破坏有关[18],因此,虽然本研究并未观察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的不良影响,但仍应注重这一风险,做到谨慎评估手术适应证,如若患者晶状体混浊且视力受到严重影响,并强烈要求视力改善,可择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安全性值得肯定。若患者晶状体混浊较轻,可考虑保守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而术后应密切观察黄斑变性情况,做到积极治疗,巩固手术效果。但是,本研究随访时间仅为6个月,关于人工晶状体植入对该类患者视功能、黄斑中心凹厚度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关注。

参 考 文 献

[1] Indaram M, Agrón E, Clemons T E, et al. Changes in lens opacities on the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grading scale predict progression to cataract surgery and vision loss: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report no. 34[J]. Ophthalmology, 2015, 122(5): 888-896.

[2] 许明, 王晨缤. 合并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白内障患者50例手术疗效分析[C]// 2014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4.

[3] Klein B R, Brown E N, Casden R S. Preoperative macular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 patients considering advanced-technology intraocular lenses for cataract surgery[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16, 42(4): 537-541.

[4] Paulus Y M, Johnson M W. Further Evidence That Cataract Surgery Is Not Associated With Macular Degeneration Progression[J]. JAMA Ophthalmol, 2016, 134(6): 627-627.

[5] Hengerer F H, Artal P, Kohnen T, et al. Initial Clinical results of a new telescopic IOL implanted in patients with dry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J]. J Refract Surg, 2015, 31(3): 158-162.

[6] 王建新, 佟宝莉, 刘丽萍, 等. 河北怀来地区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788 例疗效分析[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5, 17(1): 48-49.

[7] Schwartz S D, Regillo C D, Lam B L, et al.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in patient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Stargardt’s macular dystrophy: follow-up of two open-label phase 1/2 studies[J]. Lancet, 2015, 385(9967): 509-516.

[8] 王新.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原因的临床分析[D]. 郑州:郑州大学, 2009.

[9] Kretz F T A, Gerl M, Gerl R,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pupil independent diffractive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with a+ 2.75 D near addition: a European multicentre study[J]. Br J Ophthalmol, 2015, 99(12): 1655-1659.

[10] Tabernero J, Qureshi M A, Robbie S J, et al. An aspheric intraocular telescope fo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patients[J]. Biomed Opt Express, 2015, 6(3): 1010-1020.

[11] Kang J H, Wu J, Cho E, et al. Contribution of the Nurses’ Health Study to the Epidemiology of Catarac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Glaucoma[J]. Am J Public Health, 2016, 106(9): 1684-1689.

[12] 詹冬梅, 史琴, 哈玲芳, 等. 两种联合术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对比研究[J]. 眼科新进展, 2015, 35(3): 266-269.

[13] Wykoff C C, Croft D E, Brown D M, et al. Prospective trial of treat-and-extend versus monthly dosing for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TREX-AMD 1-year results[J]. Ophthalmology, 2015, 122(12): 2514-2522.

[14] Chew E Y, Clemons T E, Agron E, et al. The Lack of Progression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following Cataract Surgery in the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2 (AREDS2)[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5, 56(7): 2572-2572.

[15] 曹郁晨, 夏风华. 合并黄斑前膜的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J]. 上海医学, 2015, 38(7): 600-602.

[16] 宋方.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36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8, 18(4):218-219.

[17] Ehmann D S, Ho A C. Cataract surgery an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J]. Curr Opin Ophthalmol, 2017, 28(1): 58-62.

[18] McCusker M M, Durrani K, Payette M J, et al. An eye on nutrition: The role of vitamins, essential fatty acids, and antioxidants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dry eye syndrome, and cataract[J]. Clin Dermatol, 2016, 34(2): 27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