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2-78-03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几乎占据整个脑卒中患病群体的60%~70%。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由于老年人脑部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病症,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均呈现出显著升高的态势,使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日益转变,以及康复护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其超早期康复护理也被逐步应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辅助治疗。本研究以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就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等影像学确诊,并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相符合,严格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7.4)岁;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1~82岁,平均(68.7±7.5)岁。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1)入院12h内康复护理:准确细致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实际病情,并严格依照所获得的评估结果积极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健康宣教方案,科学的饮食干预方案以及系统的康复干预方案,同时针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所存在的负性情绪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最大限度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2)入院12~24h内康复护理:严密监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积极指导患者及家属将患肢保持正常功能位,仰卧位时应将患肢适当抬高,使上肢臂保持外旋外展状态,将肘与腕伸直在同一平面,手心朝上并使掌指关节分开,将软枕置于患侧臀下位置以防止压疮,同时使下肢处于中立位,使脚背与床面保持垂直,并将双下肢适当抬高以保持静脉回流通畅;患侧卧位时应将患臂向前伸位,使手部适当外旋至功能位,将掌心朝上并保持手指拉开状态,健侧腿屈曲超前,患侧腿微屈;健侧卧位时应于胸前放置软枕,并使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保持充分伸展,防止垂腕现象发生,同时自然放置髋关节和膝关节。(3)入院24~72h内康复护理:严格依照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实际病情积极开展功能康复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首先以被动活动四肢为主,开展翻身、床上大小便、床上桥式运动或移动等相关锻炼项目,并指导其掌握内旋肩关节和内收健侧上臂等动作。而待肢体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后可逐步开始下床进行主动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应由人工辅助逐步过渡到借助康复器械,对于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应遵循适度增加和延长的原则。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神经功能康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疗效评定标准:NIHSS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或增加为无变化;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三者之和计为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采用简易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I)进行评定,FMA最高分为66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BI满分为10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轻度功能障碍:61~99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重度功能障碍:40分及以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显著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6.67%和91.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6.67%和68.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干预组与对照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干预后的FMA和BI评分值分别为(53.69±4.25)分和(73.52±6.6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0.72±3.60)分和(61.65±5.08)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一直以来,时间始终是脑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脑动脉闭塞动物模型神经细胞的恢复与血管闭塞时间存在紧密关系。一般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初始时期,其并不是所有的脑细胞都已经死亡,存在于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可逆性缺血到不可逆性梗死的发展历程,故脑细胞会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逐步遭受到破坏。因此,如果能在发病后的数小时内积极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则能够使患者濒死的脑细胞得到最大限度的挽救,进一步缩小梗死范围,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现代康复学认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使其在脑卒中患者脑组织和神经功能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因而,护理人员通过康复功能训练,能够促进患者自体功能障碍的改善以及机体运动的协调性。目前临床对于康复训练时机的选择常常为患者的恢复期,以避免患者再次脑卒中的发生。但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而言,由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相对较弱,功能重塑性较差,同时大多伴有基础疾病,因此,尽早的康复训练,并将会促进脑组织和脑细胞重新建立自主的循环侧支,诱导病灶周围脑细胞的代谢,扩大脑细胞的可塑性,进而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工作满意度;护士;研究;文献分析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所在工作环境中各个方面的一种积极的、主观的评价,即个体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的程度…,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的质量、人员的流失,甚至护理专业的发展。国外自1940年起就开始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开始注意到护士的流失率,将流失率当作护士工作满意度的一个衡量指标,70年代后,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多种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也致力于具体环境里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包括对急诊科护士、助产士、ICU护士、康复护士和社区护士等的研究。但对聘用制护士(俗称合同护士)的满意度则关注较少。

为了解我国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现状,笔者收集我国1997—2065年有关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的论文25篇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国内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并提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主要是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和重庆维普科技期刊网3个光盘检索系统检索1997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

1.2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就测量工具、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影响因素、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1997—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具:见表1

表1结果示,国内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是根据基础理论或参考大量文献自行设计的问卷,且未经信、效度验证,而信、效度是衡量测验客观性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测验的客观性又是决定一个测验能否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59.3%的研究结果是值得我们质疑的;而使用的标准化的量表也大多是引用国外的,有14.8%的研究论文是直接根据国外量表设计问卷的,由于国内、外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医疗保健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直接引用国外量表易导致问卷内容不符我国国情;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尚未研制出一套标准的、可被推广应用研究的护士工作满意度测量工具,这方面的研究急待拓展。

2.2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2.1研究对象:76%是集中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24%是关于精神科、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研究,其中仅有2篇是关于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说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管理者对社区护士工作满意度还不够重视;绝大多数针对女性护士,极少数针对男性护士,说明目前护士群体中仍以女性为主体,再者男性护士还没有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对男性护士的关注极少;仅有8%的研究是主要针对聘用制护士(即合同护士),92%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在编护士,说明管理层还没有意识到合同护士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对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其他如年龄、职称、学历及工作年限等均是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各个层次。

2.2.2抽样方法:其中24%的论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选取研究对象,而76%的论文均未明确说明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说明绝大多数研究均未严格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抽样,因此所抽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

3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绝大多数均采用SPSS软件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处理。

4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资及福利待遇;②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③工作负荷及排班;④家庭/I作的平衡;⑤管理方式及工作自;⑥工作被称赞和认可;⑦社会、专业上交流交往机会;⑧与共事者(医生、护士、管理者)及患者的关系;⑨工作环境和条件;⑩工作/职业本身。其他如工作年限、年龄、学历、科室、班次及从事护理工作的目的等也会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2。表2示,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最低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上四个方面,说明目前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还比较低而护士的工作量又比较大,尤其是合同护士,因此表现为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心理严重不平衡,挫伤工作的积极性;护理职业的高风险性、经常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及人身安全问题等工作/职业本身的特点也是导致护士工作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急诊科及精神科护士,说明我国目前护理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还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对护士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及满足她们低层次的需求;护士对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的满意度低,说明医院、护理学院及学术团体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晋升机会也不多,而且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缺乏经济支持,护士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护理科研工作和撰写护理科研文章。

此外,28%的研究认为管理方式与护士工作满意度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说明研究者已经意识到管理方式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提倡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现代管理理论,以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5对策

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对策研究,缺乏干预性研究,多数属于推测性对策。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奖金报酬分配方面:应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按工作质量、效率、职责合理分配,做到奖罚分明。②帮助护士实现自我:管理层应大力开展护理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使护士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她们能顺利提职、晋升,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③培养护士的自我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完成紧张工作后善于调整自我心理,如进行自我放松,召开讨论会等,使护士的心理压力有机会释放,以保持心理平衡。④合理配置,减轻护士的工作负荷: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根据工作情况及护士的能力、特点合理配置人员,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采取弹性排班,兼顾护士的个体需要,使工作与个人需要的矛盾降至最低;⑥对护理管理者的启示:护理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直接影响到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团体的凝聚力。护理管理者应该把握现代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通过积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并按管理规律实施护理领导,以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士气和护理工作质量。超级秘书网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超低出生体重儿,护理

 

超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我科自2007年至2009年共收治了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现将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管理通报如下。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7年~2009年共收治了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男3例,女5例,最小的胎龄27周,最大的胎龄30周,最轻的体重750g,最重的体重980g,平均住院天数42天。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经精心治疗护理6例治愈出院,2例自动出院。

2护理

2.1保暖 极低出生体重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功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体温调节功能不全,皮下脂肪少,易散热,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体温随温度变化而波动[1]。因此,在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将患儿移入调节好的复温台或暖箱内。放置在复温台上,盖上薄膜以防止水分的丢失。放入暖箱的患儿,尽可能在暖箱内进行穿刺、换尿布、喂奶等,以免抱出暖箱后引起体温不升。强调提供最合适的环境温度,应根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和生后日龄来调节暖箱温度,可采用双层壁暖箱。尽可能减少暖箱开门时间和提高暖箱中的温度等方式来提高患儿的体温,以每小时升高体温0.5℃为宜。维持患儿的腋温或腹壁温度在36.5~37.0℃,避免因环境温度过低影响患儿生长,还可导致患儿体温过低,微循环障碍及早产儿硬肿症等,进一步引起皮肤破损。

2.2皮肤清洁 保持皮肤清洁,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隔日沐浴或擦浴一次。擦浴或沐浴时要注意保暖,动作快而轻柔,避免着凉,同时注意皮肤皱褶处的清洁,观察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处理,沐浴后应用柔软毛巾擦拭并轻轻按摩受压皮肤。并进行抚触,每周两次,随着胎龄及体重的增加可增加次数。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抚触可加强对感觉的刺激。早产儿在出生时大脑尚未发育成熟,生后早期仍处于神经元的快速增长期,抚触是一种情感交流,相当于一种语言,使婴儿情感有所回馈,也有益于脑部的发育。另外,研究资料表明:抚触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和应激能力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每日口腔护理2~3次,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粘膜,同时观察口腔粘膜的变化。每日进行脐部护理,保持脐部干燥,消毒时注意消毒脐根部,注意观察脐轮有无红肿、有无异常分泌物等,如果发现有分泌物及时做培养,及时处理。渗血较多时,可重新结扎止血。脐带一般7天左右自行脱落,脐带脱落后脐窝有渗出液可涂酒精保持干燥,如有肉芽形成,可用硝酸银溶液点灼。

2.3呼吸监护 超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常规气管内注入PS,以防止RDS的发生并改善呼吸功能。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故取平卧,头肩稍抬高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误吸,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心率,血氧饱和度。出现呼吸暂停,采取刺激水床及药物氨茶碱兴奋呼吸等方法,根据病情给予不同的给氧方式,如头罩吸氧、N-CPAP、机械通气等。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氧气易发生肺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神经系统氧损伤[3],须严格掌握用氧指征,严格控制和正确调节吸氧浓度,以最低的氧浓度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在90~95%,严密观察缺氧症状是否改善。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

2.4营养支持 早期母乳喂养,因初乳中含有大量IgA、IgM、补体、溶菌酸,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同时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每个超低出生体重儿均给部分静脉营养或全部静脉营养,每天精确计算液量及奶量,随奶量增加,输液量减少,监测体重。观察发现体重下降或不增,及时分析是否营养供给不当或有并发症。如出现下列情怳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①呕吐;②腹胀(24小时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③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持续喂养时超过1小时的量;④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⑤大便潜血阳性;⑥大便稀薄,还原物质超过2%(乳糖吸收不良);⑦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当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时,采用非营养吸吮,使胃排空加快,促进肠道功能成熟,更快过渡到经口喂养[4]。静脉营养液的护理:按处方配制含有脂肪乳、氨基酸、50%葡萄糖、水溶性维生素等,除严格无菌操作外,注意先加葡萄糖、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再加入脂肪乳,还要在脂肪乳加入过程中边加边摇,使其充分溶解,以防影响疗效。由于超低出生体重儿脂蛋白酶活性差,利用脂肪酸能力弱,脂肪乳应使用微量泵缓慢注入,并严格按医嘱执行,掌握准确剂量。

2.5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及护理超低出生体重儿肝酶的活性未成熟,血脑屏障通透性高,易发生高胆红素脑病。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尽早给予酶诱导剂、光疗干预高胆红素血症,8例患儿入院后都给予了光疗。科技论文,超低出生体重儿。光疗的护理:①光疗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及时更换,擦拭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的穿透力,保证充分的照射面积,单面光疗2小时更换一次;②监测体温和箱温,每2小时测体温一次;③用黑眼罩遮住双眼,黑布遮住会;④按医嘱静脉补液,保证水分供给;⑤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儿精神、反应、呼吸、心率、及黄疸程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呕吐、腹泻及皮疹等光疗副作用,有异常情怳及时给予处理。

2.6预防感染超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极低,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差,容易发生感染,故必须做到:①加强监护室管理,严格限制进出人员,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②暖箱每日清水擦拭,每周更换,每日更换湿化液注入灭菌蒸馏水;③每次接触患儿前应严格洗手,所有接触的物品、器械都必须经过高压消毒;④患有呼吸道感染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监护室;⑤每日口腔护理、脐部护理二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⑥监护室为层流病房,墙壁、地面定期消毒。

3小结

目前,超低出生体重儿在国内抢救成功率仍然很低,这几例患儿经过救治都已成功脱险,这与周到细致的护理密不可分。护士除常规执行医嘱,准确计算药物的剂量,精确给药外,还必须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每项操作轻柔稳妥,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避免过多的干扰,耐心地进行喂养,做好各种预防措施,加强其发育支持,减少并发症,预防感染。

[1]张丽华 浅谈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护理 [J] 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12):1762-1763

[2]王卫平 儿科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9-81

[3]陈 超 新生儿氧疗合并症及预防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8-9

[4]常贤珠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90例[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5):10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糖尿病; 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3-0081-02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合并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严重,发病率逐年升高,病变发生早,并发症多,猝死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但同时它又可防可治。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护理干预用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47~84岁,平均(62.61±6.73)岁;病程2~20年,平均(9.47±2.13)年。对照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45~85岁,平均(62.71±6.92)岁;病程1~21年,平均(9.38±2.2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心理护理:糖尿病为终身疾病,病程长,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耐心安慰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心理问题。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尿糖,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注意在运动中保护患者,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2)病情观察:对于有心肌梗死高危因素的患者需加强病情监测,注意观察神志、口唇颜色、皮肤温度及尿量等早期症状,定时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护;(3)饮食护理: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督促戒烟酒。给予低脂、低盐、高纤维、优质蛋白质食物,少食多餐,防止腹胀、便秘,避免过高和过低血糖反应;(4)休息:对于有心肌梗死高危因素的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指导患者床上排尿、排便;(5)吸氧:给予间断或持续低流量(2~4 L/min)氧气吸入,改变肺的顺应性,改善心肌缺氧供应。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血胆固醇、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HbA1c和血胆固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HbA1c和血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HbA1c和血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1例,无猝死,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分别为3.2%和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糖尿病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血浆游离脂肪酸高,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同时,高血糖可增大心肌梗死面积,加重心脏负担[3-5]。将血糖平稳控制在目标水平,对于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改善预后至关重要[6-8]。护理人员需熟悉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掌握心电监护方法,密切监测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及胸部不适等,并注意持续时间,加强心理护理和血糖监测,及时进行血清心肌酶学、心电图检查,将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同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指导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等,合理饮食,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9-11]。为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采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两种护理方案的共计62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两种护理方案患者的血糖、血胆固醇水平、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等进行重点比较,旨在探讨护理干预用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HbA1c和血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1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对照组发生心肌梗死5例,猝死4例,观察组心肌梗死率和猝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徐凤莲等[12-15]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护理干预用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效果满意,可有效控制血糖,挽救心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用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效果确切,有助于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控制血糖,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素花.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2012,11(7):446.

[2]周晓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5):291.

[3]冯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4):492-494.

[4]徐秀敏.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68例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 344-345.

[5]魏会芳,何玉萍.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10, 5(12):82.

[6]李俊,金元昊,薛智敏,等.老年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8):2052-2054,2055.

[7]王春艳.老年人糖尿病性便秘的护理干预[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31(3):150-151.

[8]祁永兰.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预混胰岛素时常见问题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6):51-52. [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医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

[9]岳晓利.老年糖尿病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86-87.

[10]冉莉,姜志胜,文格波,等.bFGF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范围及NK字2-5和GATA-4表达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0):71-73.

[11]陈国钦,区彩文,张稳柱等.糖尿病心肌梗死大鼠TGF-β1和CTGF表达变化及HGF的干预作用[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2):1-4.

[12]徐凤莲.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并糖尿病患者的循证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20(15):69-70.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胃镜;消化道息肉;电凝切除术;护理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病变, 尤其是胃息肉会引起癌变, 早发现早切除十分必要。近年来, 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消化道息肉开始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手段, 但切除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对手术疗效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1]。本文选取65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经胃镜高频电凝术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胃镜检查发现, 并经病理活检证实。其中男34例, 女31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3.2±7.3)岁;病程2~7年, 平均病程(3.3±1.2)年;息肉直径0.3~3.7 cm, 平均直径(2.3±1.1)cm。息肉类型:胃息肉40例, 十二指肠13例, 贲门12例。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器械设备 EG-2940电子胃镜、DGD-300型高频发射器、圈套摘除器、电凝钳、热活检钳等。 

1. 2. 2 手术方法 术前禁食, 常规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凝血时间等。再行胃镜检查确定息肉位置、形态和数目, 根据上述特点选择不同的切除方式:16例无蒂直径<0.5 cm息肉患者, 先用热活检钳咬住息肉向上轻提起, 直至息肉基底形成天幕状假带, 后再通凝固电流, 使其底载膜发白后方可拔出;25例无蒂直径<2 cm患者, 先用圈套器套入息肉, 再向上、向腔内提拉基底, 同时收紧圈套器, 直至息肉形成天蒂状后, 通电电凝;17例有蒂息肉的长蒂患者, 术时先圈套中央, 保留1 cm残蒂, 将息肉提悬在胃腔中通电切除;对短蒂者先套入息肉侧方后通电切除;7例无蒂直径>2 cm患者, 考虑到肿瘤直径大, 切除困难, 稍有不慎会引起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建议术前全面检查胃肠道, 随时做好剖腹探查的准备, 术中一旦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应及时处置。 

1. 3 护理方法 

1. 3. 1 术前护理 ①知识宣教。针对消化道疾病及消化道息肉展开宣教活动, 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和自我护理常识。②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本身疾病的担忧, 尤其是不了解高频电凝手术, 因此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等心理,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宣传、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深入浅出地介绍手术意义、方法和预后等, 消除紧张、焦虑心理。③饮食准备。术前禁食、禁饮6~8 h。检查前1 d内勿吸烟、饮酒和吃刺激性食物。 

1. 3. 2 术中配合 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有无不适反应。在手术过程中, 护士应不时向患者询问有无腹胀、腹痛等反应, 并嘱咐勿随意翻动身体, 并说明配合手术医师的重要性, 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 

1. 3. 3 术后护理 ①常规护理。叮嘱患者卧床休息2~3 d, 禁食6 h后可进流食1 d, 即可半流质或普食, 同时可给予补液、抗炎、止血等支持治疗。2周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②并发症护理。出血、穿刺等是常见并发症, 其中出血最为常见, 多系焦痂过早脱落或止血不彻底所致, 因此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若出现明显腹胀、腹痛、黑便等异常时, 应立即处理。③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嘱术后1~6个月复查。 

2 结果 

65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 检出息肉共87个, 均一次性切除, 治愈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5 d~2个月内镜复查, 切除处黏膜趋平, 色泽正常, 开始覆盖新生黏膜上皮及肉芽组织, 无复发, 无明显瘢痕形成。 

3 讨论 

上消化道息肉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 早发现早切除病变组织对预防癌肿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上消化道息肉无特异性症状, 加上早期检测手段不够, 导致早期检出率低, 许多患者确诊时已至癌变阶段。近年来, 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 对消化道息肉有了全新的认知, 经内镜切除息肉操作越来越普遍, 特别是胃镜技术的应用, 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上消化息肉, 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拓宽了治疗范围[2]。目前, 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上消化道息肉已成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 

高频电凝技术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灼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 使组织水分汽化蒸发, 蛋白凝固变性而被切除, 与传统的外科切除相比具有创伤小、对消化道周围组织侵扰小、一次可切除多个息肉等优点[3], 但是容易引起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有报道统计[4], 消化道息肉切除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0.6%~2.5%, 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大小、形态、操作程序是否规范、操作者技术熟练度等有关外, 还与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关系密切, 特别是老年人是上消化道息肉的主要发病人群, 强化手术全程护理甚至决定着手术成功与否。因此, 本文从术前、术中和术后全程护理思路出发, 为患者提供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整体护理服务, 旨在消除技术层面以外的影响手术效果因素,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结果显示, 65例患者均全部治愈, 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提示胃镜高频电凝手术配合针对性护理对于消化道息肉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经胃镜高频电凝切除消化道息肉创伤小, 成功率高, 配合全程护理干预能进一步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改善预后, 建议临床重视手术+护理的治疗方法, 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 杨晓潞.无痛胃镜检查的护理.中国医学创新, 20l0, 7(33):97-98. 

[2] 由波.经胃镜高频电凝切除上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探讨.中外医疗, 2012, 31(2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