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制作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委市政府近期在全市开展的“五治”作风整顿学习活动,是加强全市干部队伍建设、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迫切需要。本人通过参加队内组织的作风整顿集中理论学习,结合个人在工作中的实践学习,对于干部作风好坏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深刻体会到应该切实治理自身工作学习中存在的“散、懒、庸、浮、满”倾向,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作风习惯,力求在真心为民、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方面实现突破,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提高自己履职为民的能力。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体会,深刻认识开展干部作风整顿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机关开展以“五治”为主要内容的作风整顿活动的实施意见》,深刻认识到加强干部作风整顿建设关系党的形象,是进一步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党对干部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期望;是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20条实施办法、实施我市“五个加快”、“十大突破”,实现连云港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举措。
人的一生不过几十年时间,真正能够为党和人民干点事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我一定要珍惜时间,珍惜岗位,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能不能搞好团结,是衡量和检查党员干部素质高低、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通过作风整顿,可以树立团结协作的干部形象;通过作风整顿,可以使干部廉洁从政、干事干净,促使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办事不徇私情。通过作风整顿,破除“推靠等”思想,可以树立务实高效率的干部形象。实干就是水平,落实就是能力。解决好当前改革和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真抓实干,最老实的办法就是一件一件地抓,抓一件成一件,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二、深入查找整顿,在提升服务水平和效能上求突破。
1、深入查摆“散、懒、庸、浮、满”。通过深入查摆自身工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散、懒、庸、浮、满”情况,突出表现在有时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不够积极,进取精神不足,工作标准不高,创新攻坚意志不够坚决,克服困难决心和毅力不强,深入基层相对不够,服务发展大局能力有待提高等。
针对本人工作学习思想上存在的以上问题,在经过深入剖析之后,深刻认识到必须从思想上重新认识,强化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意识和力争上游,鼓足干劲的意识,树立高标准高目标,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提高服务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2、努力做到“三用心”实现整顿提高。 (心得体会 )“三用心”即“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要义在“用心”,落脚点是“干事”。 “三用心”的前提和基础是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认为要做到“三用心”,一是要有一种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必须在其位谋其政,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服好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有一种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工作激情。一定要强化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义无反顾的使命感,满怀激情干实事。工作要有激情,激情是责任心的外在表现。我认为什么都可以淡化,但不能淡化责任;什么都可以忘却,但不能忘却责任。我们担负着一定的责任,做工作就要做到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三是要有一种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思想解放的程度关系着加快发展的速度,我们只有在“开拓”上有恒心,才能不断创新,要用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实践,用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坚持在开拓中进取,在创新中发展。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始终保持勇于争先的胆气,自加压力的勇气,敢于突破的锐气,面对激烈竞争,锲而不舍,永争一流。
“用心想事”,就是要勤于思考,勤于学习,正确研判形势,想一想参加工作为什么,看今后身边应该留点什么;想一想党和人民群众多年的培养,看自己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什么差距;想一想肩上的责任和使命,看自己为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做了什么;想一想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看自己为人民群众办了那些事。因此,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一是要夯实基础,不断扩大DD调查的服务面,以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服务社会,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完成好“自选动作”,抓住工作的重点,抓住亮点,抓出特色。二是要深入基层,把DD调查工作落到实处,不仅要当好政府宏观调控的“参谋”,更要为广大群众及时准确地提供DD服务产品,真正做到心系群众;三是继续做好DD调查服务工作,及时、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 ,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综治工作对象的管理职能的归属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象的内容繁杂,有政治的、经济的,刑事的、治安的;有公共的、民间的,生产环节的、消费环节的;还有长期的、短期的等等。工作对象所涉及的社会管理的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涵盖的社会规范的权利义务也多有区别,如户籍管理、社区治安管理、治安技防管理、校园治安管理等。部门行业不同,管理功能不同,职责义务也不同。综治工作对其工作对象如何管,管到何种程度是当前要研究的问题。统管的力度大了,表面上看步调一致,整体联动形成了合力,实际上压缩了地方的、部门的、民间的、个体的开展综治工作积极性的空间,综治工作的交响乐变成了综治工作的独唱会,失去众人打柴火焰高的综治团队效应。统管的力度小了,会形成各自为战,重复作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整体合力不足,工作不能平衡发展。总之,产生问题的根源是社会综治工作对象的管理职能归属问题的决而末行。二是综治工作的网络建设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综治网络有了大发展,但发展的步履尚且不能适应社会新的形势的发展需求。网络建设有两种,一种是组织网络,也叫系统网络,它是物的东西,主要的要件是人和队伍;一种是职责制度网络,也叫功能网络,主要要件是制度规范,是保证上下贯通的规则管道。现存的问题,就是两大系统网络有而不全,或者叫上全下缺,或者是延而不周,表现为基层综治队伍缺额大,体系不健全,社会职能与队伍规模不匹配,现有的人员队伍中,还存在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人员变动频繁的问题。人员不到位,队伍不确定,岗位职责的落实自然“悬”于半空,结果势必造成功能网络的“残缺”。一方面工作流于形式,把走“样子”变成了一种状态效率,应付大于实效;另一方面短期工作行为,追求眼前效果的直接化、最大化,急功近利,结果“过而化之”,末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基础。凡此种种,影响了综治工作整体长远发展的效能。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综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科学构置综治组织网络。一方面要有网络规模,规模是体系的前提,要在基层各级部门、组织、团体中建立综治机构,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的综治机构网络,网络规模,说到底是队伍人员数量的规模,人员阵列就是网络,网路清晰,周延到边才具规模;另一方面综治队伍要精,建立综治网络重点解决的是综治网点问题,网点布局合理是关键,但综治网点上的人以精干为上,职能专一为良,既不滥设机构,也不滥增人员;再一方面注意综治队伍的梯次结构,从专业、文化、民族、年龄等要素上进行合理的搭配,既顾及眼前又虑其长远,从而保持综治队伍自身建设就具有可待续性发展的内在活力。
二是建立综治组织职责体系,实现综治体系职责定位清晰。首先要解决好综治体系中上下级部门间的岗位职责划分,使上下之间既管道畅通,又不出现岗位职责交叉、重叠的问题,上级部门的综治职能在内容上,尽量宏观一些,工作的位置始终要居位于导向的位置,收集的信息要精,分量要大,如果事无巨细,什么信息都要,信息的管道就容易堵塞,最终影响决策,对下指导出现混杂信号,也会影响下级的工作效能。其次解决好综治职能部门与综治成员单位的职责划分。综治职能部门对综治成员单位要统领不要统管,统领是指方向问题,是居于“帅”位,综治成员单位在“帅”旗的指挥下,按其职责和分工开展工作,合中有度,分中有则,最终实现职责的联动。其三解决好综治职能部门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岗位职能定位。一方面了解社会的安全动态,对社会治安状况做到心中有底;另一方面要把社会群体的党政组织做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基层综治组织、综治工作人员更多地是协调,或是“出谋划策”,当好问题所在单位、部门领导组织的参谋,把问题的解决纳入执法、执政部门的责任权限之中,从而保证问题能够依据政策“一次清”,不出反复。
三是建立综治工作的调研机制,保证综治工作与时俱进。综治工作是国家管理事物中的一项新的内容,经验不足是必然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建立综治工作调研机制,对综治工作自身的运行情况,不断进行动态分析。如机构的配置,人员的增减,职责职能的调整等,务使综治工作趋于灵活多变,与时俱进地得以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提到95后的大学生,总会伴随一些负面的新闻,但从其积极的一面来分析,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所体现的也有很多优点的,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依然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学校的工作一直以来以育人为本,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是一项较负责的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在培养大学生的问题上,应主动引导他们建立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调适,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有价值的社会群体。
1 价值观重要性的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对我国当代青年最殷切的期盼,只有有志青年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去奋斗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要求青年大学生要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同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祖国永远都抱有喜爱的心态。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校不仅要他们在科学文化素质上有更大的提高,更要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所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本领过硬,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进而去回报社会,这也能看出来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
社会上最关注的群体就是大学生,大学生入学后的一举一动都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议论声也一直不断,不能说所有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都有所偏移,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呈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忽视他人,注重自我。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众人宠爱之下成长起来的,对他人的感受不是很关注,缺少奉献精神,在自己的小字典里没有“忍让”这两个字,易与人发生冲突。但这些大学生都充满自信,比较善于表现自己,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投入也比较多,所以他们也都是多才多艺的,在全面发展上是很符合标准的。
2.2 缺少实践,依赖网络。现在是网络社会相当发_的时期,这些大学生从出生就已经处于网络社会中,不管是信息的获取还是休闲娱乐都和网络直接挂钩,有的还会利用网络进行交友,严重的会发展成“网虫”,过度依赖网络,在实践上却少得可怜,生活不能自理,让很多家长都比较头疼。但是这也会让他们的头脑比较灵活,有诸多鬼点子,有足够的现象力,更能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性。
2.3 抛开束缚,过于前卫。现在大学生几乎都抛开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标新立异的新一代,穿着打扮以及交往上都没有过多的顾忌,这让很多人觉得他们出格、另类,不成样子。但是反过来看,他们这样做又是敢作敢为,追求率真自由的一代。
2.4 回避崇高,趋向实利。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会也关注国家的发展形势,比如经济问题、国际地位以及腐败问题,但是他们更关注的还是自身的利益,最实际的就是就业问题,在理想的追求上更多地夹杂了功利性。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重塑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正遭受着极大的冲击,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更是当代大学生走好大学路的总指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动95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3.1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针对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移状况,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不失去方向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不要太注重一己得失,不要太迷醉于眼前利益,不要沉迷于个人世界,要让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联,积极进取,使自己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学校要高度重视将优秀大学生培养发展成党员,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注重巩固大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2 主动适应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对95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引导,要考虑到他们的个性特征。这一个性特征的形成,既有社会特殊因素,如独生子女政策、社会转型特有的困扰,也有成长中的普遍问题,如正处于青春期的迷茫、由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带来的困惑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出现不和谐时不要片面埋怨他们或求全责备,而要主动适应他们的个性特征。如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多与学生接触,形成密切的联系,构建温暖、和谐的集体氛围,让他们体会到从个人走向集体的快乐。
3.3 善于发掘大学生的闪光点。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注重适应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还要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他们的价值,让他们的个性在大学校园里充分生长。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在95后一代的成长与价值观重塑过程之中,要把年轻人的棱角削平,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活出自己的价值。
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革命、建设、改革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最高统摄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方式方法和内容上要不断创新,95后的大学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以及价值观念都是比较有特性的,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上肩负着更伟大的任务,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学校应正确引导他们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有更好的价值观,从多方面对他们进行鼓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感召下,坚定立场,坚守信仰,秉承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不要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蒙蔽和侵蚀,要主动承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做大众精神的引领者,激起创新创业的澎湃力量,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义务,沈澄.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的启
示――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8):77-80.
[2]张乃琴.加强90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照[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3]夏元珍.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分析--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
我院在开展学习陈燕萍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中,通过庭内对陈燕萍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深受感动与鼓舞。深深地体会到陈燕萍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实践“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活动的教育,是“三个至上”的继续实践。
记得当年在给雷锋同志题词后有一句感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扎根基层14年的陈燕萍的事迹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让群众敬仰?我细细想了一下,就在于“认真”二字,在于她14年如一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心系群众、关爱当事人,在于她14年如一日不怕苦累、认真调解、满怀深情地去办案!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陈燕萍14年扎根基层认真办案、公正司法、廉洁奉公、尽心尽力、真情为民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位法官学习!
“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陈燕萍的这句话朴实而富有哲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要做到不摆官样,必须真正有一颗爱民之心才能像她那样做到。而现实中,我们的一些法官对当事人有时候生、冷、蹭、绝,态度不好,虽说谈不上是摆官样,但其码是对群众缺乏应有的感情。联想到我自己十多年的办案实践,心情好的时候,也许能够像陈燕萍那样去热情对待来访的当事人,真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但工作或生活不舒心时,对待当事人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好,有时候态度生硬,语气不够和蔼,对当事人的有点不耐烦。对照陈燕萍法官处理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时那“坐下来,有话慢慢说”的态度,想想自己,我觉得实在是不应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学习对照,自己一定认真找出差距,决心以高尚的职业情操,把陈燕萍同志“平凡、真诚、大爱、可敬”的精神发扬光大,秉公执法,廉洁自律,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做一名合格的法院干警。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总结中央8号文件印发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工作,研究和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我省德育工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达到新高度,切实发挥德育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
刚才,我们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案例进行了表彰,并为他们的代表颁奖,为省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授牌。昨天还到大连沙河口中小学科技教育中心、甘井子区国防教育中心、大连二十四中学、金州区红星海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握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不断开拓创新。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简要回顾
(一)切实加强了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德育工作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确立了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如锦州市以“生活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德育・探究德育”行动研究为指导,深化课程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丹东凤城六中创新德育管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每个学生快乐幸福地成长。他们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德育课程,并严格执行课时标准,同时,积极把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如大连金湾中学坚持“育人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的工作思路,构建了“课程、生活”两大载体和“德育学科课程施教、德育渗透课程施教、德育活动课程施教”三种模式等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并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三是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了为期三年的规范行为、依法从教、爱岗敬业、优质施教、爱生奉献、幸福从教、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开展了中小学师德建设论坛和师德建设工作评估活动,万名校长承诺“规范办学,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签名活动。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促进了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抚顺市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全方位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实现专业化、管理科学化,提高了德育实效性。从2007年起,省教育厅每年评选十佳中小学校长、十佳中小学班主任、十佳农村教师。今年我厅在全省评选了10名优秀校长、优秀农村教师,树立了教师、校长的形象,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
四是开展了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先后组织全省广大中小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和”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等系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生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多项专题教育活动。全省各地也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沈阳市的传统文化教育、大连市的社会实验教育、本溪市的家庭教育、营口市的心理健康教育、铁岭和盘锦市的养成教育、鞍山钢都小学的“创建幸福小队”活动等,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创设了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推动了全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各地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努力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快乐地进步,健康地成长。如丹东市的校园文化现场会、阜新市“书香校园”评比活动、辽阳市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都从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入手,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一是加强校园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优化育人环境。全省已改造960所薄弱学校,建设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940所,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是推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开展校园艺术化工程建设,建设了一大批绿色校园和文明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广大中小学生身处其中并受到启发和感染,对他们自觉陶冶心灵、修养品格、主动去完善自我、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
一是在我省“双高普九”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要求。省教育厅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小学教育辅助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意见。各地一方面建设、一方面开创性地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目前,我省已有98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了一个综合实践基地,按照学校管理,落实了教师编制,全区统一安排使用,使分散在各校的校本课程变成区县本课程。在素质教育基地的活动中,以课改为切入点、实践为突破点、融入为关键点、课程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建立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从一个侧面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欢迎。大家昨天看到的甘井子区国防教育中心、沙河口区中小学科技活动中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我们省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一张名片。2011年,我省有三个青少年活动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场所。今年我省评出了六个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场所。
二是在工作中注意与社会力量协同建设青少年活动场所,与省质量监督局等八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中小学质量、爱粮节粮、节水和水土保持、档案、科普等社会实践基地的初评和申报工作,沈阳市档案馆、沈阳香雪面粉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等被评为全国档案、爱粮节粮、质量教育示范基地;与省文明办、省财政厅协作,全省已建成3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并开展活动。
三是与团省委、文明办等八部门联合对全省可向中小学生开放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普查,进一步推动全省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首批将推出100个社会实践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四是开展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管理人员和骨干教育培训,提高校外教育工作队伍能力素质和管理水平。
通过努力,我省广大中小学校形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马鹏飞孝老爱亲,名列全国十大真情人物,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如有的地方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过分强调升学率现象,还有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有就是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备,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自卑、不自立、盲从、攀比;文明礼仪缺失,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淡薄;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不强,不能友好相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加大;缺少科学的学习态度,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
二、今后工作
(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断提高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1.充分认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
2.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各级教研科研人员要加强研究和总结,打造出科学的教学样例,为全省的一线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中小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辽宁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上,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形成特色,尤其要突出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中小学要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当前要特别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抵制不良文化。
四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主任工作。中小学班主任要把班级工作中的各个工作细节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机。在工作中注重关爱、理解、引导、教育,注重心理疏导,并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
五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管理工作。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既要注重主题教育活动,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德育工作队伍能力素质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要选用和吸引更多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要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对班主任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技能训练,提供学习进修、工作经验交流机会,不断提高班主任专业化工作水平;要建立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职称的重要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班主任待遇。
2.加强学校德育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团省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密切配合,发挥青少年活动场所教师、校外辅导员、“五老”人员以及身边道德模范等教育资源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独特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3.加强家长队伍建设。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都先后进行了部署,许多学校在探索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与学校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尚未建立家长委员会的中小学都应建立家长委员会,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动员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加大了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先后启动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等,我省已相继开展了相关工作,我省教育系统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省财政厅大力支持下,已逐步开始场所改造、能力提升和人员培训工作。今年以来,针对我省教育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以便让我们的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思并用、知行统一。
1.要抓住机遇,做好教育系统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能力提升工作。2011年以来,财务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先后召开专题会议,下发相关文件,对“十二五”期间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各市也要以基础教育强县区创建契机,要保证每个县区教育部门至少拥有一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另外,各市至少还要有一所省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上,我省已有3个项目申报成功,有条件的地级市要积极申报。
2.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中心的作用,用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条件和保障。我们已经评选出6个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开展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创建活动,为我省的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场所,不断满足中小学生多样化的校外活动需求。各市要切实发挥好校外活动场所作用,保证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高中生不少于30天的校外实践活动时间,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向学生开放。
3.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要根据学校校外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直接参与中,树立劳动观念,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团队精神,磨炼意志品质,使更多的学生成为校外教育活动的受益者。
(四)加强领导,切实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保障
1.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把中小学德育工作纳入地区和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掌握中小学生思想状况,认真研究解决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增加德育工作投入,满足德育工作的经费需求。
2.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中小学校、广大教师、班主任实施德育创造条件。一是要在基础教育强县(市、区)建设中,注重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每一所学校在硬件上达到省定标准,取消大校额学校,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二是要实施小班化教育,中小学班额严格控制在45人以下,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控制在25人~30人,为教师、班主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创造条件。三是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德育中要率先体现,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总结,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四是要善于联合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强与各级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团委等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