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公关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工程管理是每一建筑单位都在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建筑工程管理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工程管理;建筑施工企业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s every building units of efforts to do well is an important work, but also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aper,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to do some research.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建筑工程管理理论是近年来发展的管理学科,随着当今社会步入信息化与科技化时代,人们创造财富与福利的方法、途径等有了新变化,不再是重复传统的生产活动,而是更加注重项目开发与项目实施。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主要管理领域,并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具体项目的应用而不断调整与改进。1加强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1加强进度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建筑工程变更的体系中的管理
管理人员编制的进度计划要具体、合理,要对人员、天气、材料等影响施工过程的因素充分考虑。对管理人员定期召开会议,使他们能够牢记各个施工阶段的施工计划与目标。进度款是建筑工程进度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做到使用合理、规划详细。以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这个大局为重,对施工中出现的矛盾,要积极协调,对影响施工进度的原因要进行深入调查,及时解决,保证施工进度。
1.2普及计算机技术,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效率的快速提升
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手段的实施与计算机密切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对建筑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提高的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就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和投资效益等方面吸收和创新了很多有效的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促使当今国内外很多新颖的管理手段和想法快速与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相融合。这在保证工程质量、改善投资效益、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有效、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管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效率的快速提升。
1.3在管理人员方面,要充分发挥监督、约束、竞争和激励等机制的作用
要保证监督、约束、竞争和激励等机制的不断创新。对管理人员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保证他们在整个现代管理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依据“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完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补充管理体系的新鲜血液,引进优秀人才。在企业内部广泛使用竞争上岗的制度以充分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达到提高办事和工作效率的目的。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的提高为目的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加强对管理、设备、材料和人工成本费用的控制,同时提高对机电设备与劳动的干预。在经营管理、施工生产、党政工作、后勤保障等方面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有力的约束机制保证项目管理的平稳进行,保证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并严格认真执行,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标准、规划。
2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2.1质量管理
2.1.1质量监管体系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应当同时接受企业自身监督,业主(监理)监督。企业自身监督―――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公司质检部门组织定期或不定期质量检查验收(内部阶段性)。这样一个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也是企业对工程质量把关的主要途径。业主(监理)监督―――也称为第三方监督,是最权威性的监督。现行的管理机制赋予这种监督以权当天的管理权限,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正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2.1.2监管方法和手段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懒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以及控制质量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有以下几种:现场监督一一对于施工作业中的每一道工序,做到现场检查发观问题,随时指出并纠正。检查手段采取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形成的产品,有权责令施工人员推倒重来。召集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严格对施工工人进行工序技术交底,纠正错误,限时改正。编制质量控制书,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详细说明,指明对策,责成项目部限时整改。同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还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变化,但必须处处以国家规范和新的验评标准为依据。管理人员应当主动与业主(监理)部门、企业自检体系密切配合,共同管理。
2.2工程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的检查与进度计划的实施是融汇在一起的。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是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和信息来源,是调整和分析施工进度的依据,是进度控制最重要的步骤。进度计划的检查主要是通过把实际进度与进度计划进行比较,从中找出项目实际执行情况与进度计划的偏差,并对产生偏差的各种因素及影响工程目标的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估,以及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监理单位、承包商及相关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程进度计划。当工程进度出现大于十天以上的偏差时,一般要分析偏差的原因,分析偏差是否影响到后续工作和总工期,这种分析是通过时标网络计划进行的。在采取各种手段解决进度滞后问题后,一般还要调整工作顺序、改变某些工作的逻辑关系、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等方法,用工期优化的方法对原网络计划进行调整。针对某些工作的实际进度,及时调整好后续工作的进度计划安排;随时注意单元工程形象进度以及施工能力、设备、材料供应情况。
事实上,研究公共利益时有两个关键问题不容回避。第一,公共利益是抽象的(虚幻的)还是现实的(具体的)?第二,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完全一致吗?围绕这两个问题,本文将在区分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概念差别的基础上,界定公共利益的本质内涵;进而力图阐明公共利益乃是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
一、对“共同利益”的概念辨析
“共同利益”和“公共利益”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在词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通常所说的“共同利益”有两个英文词与其相对应,即commoninterest和generalinterest。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common在被解释为“共有的、共同做的、共同受到的”时,是指“两个人或更多人,或者是团体、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所享有的东西,所做的事情,或是属于他们的东西、对他们有影响的东西”。而general则被解释为“普遍的、全面的”,此时它指“影响所有人或绝大多数人(的事物)”。(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7页、第612页。)
可见,“共同利益”首先是指“多数人”的利益。“多数人”可能是指两个人、少数几个人、绝大多数人甚至是所有人。他们都可能从“共同利益”中获益或受其影响。这是共同利益的相对普遍性。
同时,“共同利益”是被“共享的、共有的、共同承担的、或者是共同受到影响的”。它与共同的立场、共同的行动相关。它不局限于某个单个的个体,不可能也不应该为其所独有。这是共同利益的不可分割性。
通常,共同利益可以指代共同体利益,或是利益关系的产物。我们将分别阐述这两种指代关系。
(一)共同利益与共同体利益
共同体是个宽泛的概念。一个组织、一个社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或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可以分别看作是共同体。作为现实的载体,这些不同层次的共同体都存在着自身的利益,因而可以分别被看作是利益共同体。在对这些利益共同体进行考察时,可以采取几种视角:一是以单个的利益共同体为单元,分析其共同利益的属性;二是以不同层次利益共同体的相对关系为单元,分析共同利益的相对性。
1.共同体的规模与共同体利益
共同体是由相关成员组成的。其成员数量的多少,影响着共同体利益的内容。既然共同体利益不局限于某个或某些特定成员,它就应该是绝大多数成员或者是所有成员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体规模越小,共同体利益的内容越简单、越狭窄;共同体规模越大,共同体利益的内容越复杂、越广泛。但无论如何,共同体利益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这是由利益需求“总量”和利益差异程度所决定的。
最为主要的是,共同体规模制约着共同体利益的认可和确认。在共同体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利益聚合比较容易实现;或者说共同利益容易被认可和确认。随着共同体规模的不断增大,利益的差别性和多样性使得共同利益的“形成”越来越困难,因此也只能在形式上用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来代表共同体利益。这在实践中存在困境:“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中原则是否忽略甚至是侵犯了少数人的利益?
通常认为,不管采取怎样的表达机制,共同体利益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并不能抹杀其实质上的“普遍性”或“差异性”。如果少数人的利益被忽略或侵犯了,他们就会游离于共同体之外,共同体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共同体总要采取一些救助弱势群体的措施。其背后的逻辑是:这些少数人的“共同利益”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得到确认,但在实际上应该得到实现。就是说,共同体利益并不以大多数人主观的确认和认可为限度,它还包括一些客观的、在特定时期内没有得到确认和认可的利益。
比如,人们在和平时期可能并不会感受到共同体安全的重要性;一旦共同体安全受到威胁时,任何成员都不可能否认共同体安全乃是最大的共同体利益。再比如,在追求共同体利益的过程中,共同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能被“无意”地破坏了,此前似乎没有人意识到“外生的”自然环境也是共同体利益;当共同体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惩罚或威胁时,保护自然环境就会理所当然地成为共同体利益。可见,形式上的共同体利益并不能抹杀那些客观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潜在共同利益。
这表明,共同体利益并不否认差异性和客观性,它既包括形式上的“共同利益”,也包括客观的“普遍利益”。
2.共同体的性质与共同体利益
以上,我们只是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探讨了共同体利益。事实上,除了规模之外,共同体的性质也是影响共同体利益的重要因素。比如,对于组织这类利益共同体来说,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区分为“公共的”或是“私人的”。这近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显然,两者都具有各自的共同利益,但因为性质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其共同体利益也有所不同。这正如斯托克斯所说,“‘公共’与‘私营’之间的根本区别并不是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区别,而是追求公共利益与追求私人所得之间的区别”(注:DavidMathasen:TheNewPublicManagementandItsCritics,InternationalPublicManagementJournal,Volume2,Numberl,1999.)。
在这里,政府被看作是代表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公共部门。这种传统的看法受到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挑战。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也是有自身利益的,因而并不见得能够代表公共利益。事实上,这种冲突可以用共同体利益来解释。布坎南等人所说的“政府的自身利益”近似于政府这个公共组织的共同体利益,而斯托克斯所说的“公共利益”乃是社会这个共同体的利益。传统观点认为,这两种共同体的利益根本一致;而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两者可能相分离。可见,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并不等同于公共利益,这取决于共同体利益的指向。
3.共同体的层次与共同体利益
既然共同体及其组成部分都可以看作是利益实体,那么就应该考虑到不同层次共同体及其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一体化的角度而言,人类社会这个最大的共同体是由若干层次的次级共同体按一定规则组成的。高一层级的共同体利益制约着低层级的共同体利益,两者之间也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冲突。比如,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看成是由国家组成的共同体,国家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次级的共同体。基于国家利益,一些国家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是对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威胁;同样,一些核大国发展核力量形成核威慑也是对人类社会安全与和平的挑战。这是国家利益与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冲突。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其他形式的国家间合作,则是协调国家间利益关系、维护人类社会“共同体利益”的措施。
这种逻辑同样适用于对国家、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分析。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政府部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product.free.1996185.1/门、地方政府都不能被看作是纯粹的利益共同体,但它们在形式上具有利益共同体的某些特征。如果将国家看作是最大的利益共同体,那么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可以看作是次级的利益共同体。我们通常所说的“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在这里都可以理解为低层级的共同体利益。它们是其成员的“共同利益”,在各自的范围内也都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它们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并不少见。这种冲突再次表明:不同层级共同体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国家利益显然是高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
上述分析表明,共同体利益首先是共同利益,它是共同体成员利益的综合。随着共同体规模的扩大和层级的提升,共同利益聚合的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同时,在探讨共同体利益是否是共同利益时,必须选定合理的参照系、辨别其适用范围。因为低层级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并不一定是高层级共同体的共同利益。
(二)作为利益关系产物的共同利益
在探讨共同体利益时,实际上是从静态意义来理解共同利益的。除此之外,共同利益也表达了利益主体横向的利益关系。通常认为,“由于利益自我性和社会性的作用,任何利益关系中都包含着三种利益内容,即利益关系两个原构利益主体的利益及其相互结成的共同利益”。确切地说,共同利益乃是“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注: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1页。)。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引伸:
1.共同利益的本质属性
如果我们承认利益的普遍性以及利益驱动假设的话,那么就同样应该承认利益关系的普遍性。也就是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能会发生潜在的或现实的利益关系。但在利益关系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原构利益主体”的性质不同,所产生的“第三种利益”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两个公共机构基于公共目的而产生的利益关系及共同利益,显然与两个私营部门基于私人目的产生的利益及其共同利益有所不同。换言之,不同利益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可能具有私人的性质,也可能具有公共的性质。
2.共同利益的动态变化性
尽管利益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上述逻辑,如果利益关系发生变化,那么其所产生的“第三种利益”也会随之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说,共同利益也具有动态变化性,而且在变化过程中其主体内容也将有所调整。这使得共同利益本身也是一个难以完全把握的概念。如果仅仅是共同利益的内容发生变化,那么共同利益的公共性或私人性就不会变化;如果两者同时发生变化,那就意味着利益关系本身发生了变化。显然,两个私营机构为垄断市场而形成的利益关系及其共同利益,与基于合作性地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而形成的利益关系及其共同利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意味着共同利益作为利益关系的产物,可能在其动态变化过程中改变其公共的或私人的属性。
由此可见,共同利益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难以分辨,这取决于作为共同利益基础的利益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动态变化性。或者说,不能仅仅从概念上将共同利益等同于公共利益,尽管公共利益也具有共同利益的某些属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呢?
二、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共同利益并不一定是公共利益”(注:陈庆云:“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第37页。),尽管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特殊的联系。要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对“公共利益(publicinterest)”作出概念上的界定。
(一)公共利益的内涵
按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public意味着“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或者是“为公众的、公用的、公共的(尤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提供的)”。(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6页。)在这里,公众是一个集合名词,公众组成的群体可以看作是共同体。因此公共利益首先与共同体利益相关。不过这个由单个公众以一定方式组成的共同体,与由单个个体组成的私人性质的共同体存在实质性差别。前已述及,共同体的性质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共同体利益的性质。基于这种认识,公众组成的共同体已经包含着公共性而不是私人性的内涵。
其次,公共利益意为“公众的或与公众有关的”,它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这也决定了现代公共管理转向公众立场是合情合理的)。不过,公众利益并不能代替公共利益。因为公众利益既有纯私人性质的,也有公共性质的;公众除了消费公共物品之外;还大量地消费私人物品。反之,公共利益则应该代表公众利益,否则它就失去了依托而成为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
再次,公共利益与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供给相关。这是由政府的公共特性所决定的。尽管在公共选择学派看来,政府也具有自利性,但谁都无法否认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这一方面,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即因为政府是代表者和维护者,而认为公共利益只能由政府来维护、增进和分配。这排除了政府以外社会主体的补充作用。事实上,西方国家大量出现的志愿性团体、社区自治,以及“治理(govenance)”概念的提出都表明:“政府并不是唯一的提供者”(注: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也同样可以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二)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作为共同体利益和公众利益,公共利益是一个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在这一意义上,公共利益往往被当成一种价值取向、当成一个抽象的或虚幻的概念。以公共利益为本位或是以私人利益为本位,并没有告诉人们公共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它只阐明了利益的指向性。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利益也具有一些基本的属性。
1.公共利益的客观性
公共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叠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基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共同利益。不管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公共利益都是客观的,尤其是那些外生于共同体的公共利益。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这些利益客观地影响着共同体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尽管它们可能并没有被共同体成员明确地意识到。
2.公共利益的社会共享性
既然公共利益是共同利益,既然它影响着共同体所有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那么它就应该具有社会共享性。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所谓社会性是指公共利益的相对普遍性或非特定性,即它不是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第二,所谓共享性既是指“共有性”,也是指“共同受益性”。并且这种受益不一定表现为直接的、明显的“正受益”;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事实上也是对公众利益的潜在威胁。
以上两种特性都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讲的,但公共利益并不是完全虚幻的概念。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利益主要的现实的物质表现形式。一般认为,“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货物。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使用者不能被排斥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注: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如果将非排他性看作是源于产权而派生出的特性的话,那么,它在形式上保证了公共物品“共有”的性质。而非竞争性则从实际上保证了公共物品可以是“共同受益”的。这决定了公共物品是公共利益的物质表现形式;进而,公共物品的现实性决定了公共利益也是现实的而非抽象的。新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共物品的这种特征往往被误解,即公共物品往往被理解为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利益。不能否认这样的公共物品的确存在,但不能借此认为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应该具有这种特征。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利益事实上是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物品来实现的。
从纵向上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共同体利益的层次性来界定公共物品的层次性:(1)全球性或国际性公共物品:世界和平、一种可持续的全球环境、一个统一的世界商品及服务市场和基本知识,都是国际公共物品的例子。(注: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2)全国性公共物品:提供宪法、法律等制度安排,国家安全和防务,发展初等教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公共设施(比如道路),都是全国性公共物品。(3)地方性公共物品:地方基础设施(比如城市道路)、垃圾处理、街道照明、警察保安等都属于地方性公共物品。(4)社区性公共物品:社区绿化与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基础设施等乃是社区性公共物品。
从横向上来说,同一层次的公共物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1)基础性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基础设施一类的公共工程。(2)管制性的公共物品,指宪法、法律等制度安排以及国家安全或地方治安。(3)保障性公共物品,比如社会保障、疾病防治。(4)服务性公共物品,比如公共交通、医疗卫生保健等服务性公共项目。
由此可见,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和多样化实际上代表着公共利益的层次性和多样化。在这一意义上,公共利益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现实的概念了。这是现代公共管理探讨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从而确保公共利益的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的基础。
三、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
从上述对公共利益本质属性的阐释中可以看出,既然公共利益具有社会共享性,既然它具有相对普遍的影响力,那么确保公共利益的增进和分配就应当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传统观点基本上秉持着管理者的立场,即以政府公共管理作为核心研究对象。这对于探讨政府这个最大的管理主体如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是大有稗益的。不过,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却力图改变这种立场,顾客取向和结果取向并不仅仅是政府公共价值观念转型的目标,它也蕴含着公共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同时,市场化供给机制的引入似乎并没有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政府身上——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甚至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的参与同样能够带来有效的产出和更高的绩效水平。因此,转向公众立场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现实基础。
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公共利益是现实的。它表现为公众对公共物品的多层次、多样化、整体性的利益需求。这些需求与公众个人对私人物品的需求相区别。后者可以通过在市场中进行自由选择、自主决定而得到实现;而前者则需要集体行动、有组织的供给方式才能得到满足。毫无疑问,政府是最大的、有组织的供给主体,这由政府传统的公共责任所决定。但仅仅有公共责任并不能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政府的能力和绩效状况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是对传统政府理论和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批判的焦点在于政府组织的低效率并不能有效满足公众的需求。即使对这一相对普遍的现实忽略不计,也应当承认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基于这两大前提,必然要求寻求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从西方七十年代以来的公共行政改革实践来看,基本上都倾向于放手让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供给。改革的成功经验都贯穿着“政府不必是唯一提供者”的多元化主体信念。这一信念应当这样理解:
第一,政府的有限能力决定了它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公共物品。建立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是必然的理性选择,也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基础。
第二,政府虽然不必是唯一的提供者,但政府的某些传统责任和职能是不能放弃的,而且某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也就是说,主张多元化供给并不能全盘否认政府的作用。政府毕竟是最核心的公共管理主体。
第三,这一信念意味着政府不必直接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它可能通过有效的、激励性的制度安排来鼓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供给,也可能通过集体购买的方式满足公众的需求。这样,政府既不必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直接提供公共物品,也能够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
可见,政府的核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种核心作用还表现在它为其他管理主体进行公共管理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在这里,其他管理主体主要是指利他性、自愿性的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虽然也参与其中,但其营利性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上升为公共管理主体。由此可以认为,公共管理主体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这也是与国外公共管理仅仅聚焦于公共部门相区别的一个标志。这种制度化的途径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了组织基础。
1 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的弱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①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②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③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
2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建设单位在招标时会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以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不按照计划进行施工,而应适时监控进度计划。正确的做法是每周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寻找原因,落实赶工计划。最后,应尽量减少赶工期。
关键词: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现代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受计划经济历史管理模式的影响,大部分现场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有的甚至综合管理素质偏低,过分依赖于公司,依赖于企业各职能部门,很多必要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有些项目管理人员虽然有着比较好的技术素养,但缺乏对成本、进度、质量、综合管理的控制能力,对现场缺乏必要的经验与技术,或者对财务知识缺乏,不能对水利工程质量、安全、造价等进行好的约束。因此项目管理人员素质问题约束了项目管理的发展,势必会对工程质量会起到不好的影响。
2目标管理不明确
在很多水利工程在施工管理中,目标管理不明确也是现存的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在:水利工程施工前,没有明确合理的施工管理目标;施工中,缺乏系统的控制手段;施工进度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有的甚至随意性很大,常常表现为不按按合同的事先规定进度施工,现场施工随意性较大;对水利工程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工程造价的管理存在漏洞。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
3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目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体制以国有化管理为主。国有水利资产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管理机制不灵活、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的经费不足、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处理,势必会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正常的开展,甚至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将直接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但是管理体制依旧没有改进,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水利工程质量。
4现场管理不严谨
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深入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应付现象存在是比较普遍的。如不按照相关的管理要求进行严格监督,现场施工管理不到位,有的敷衍了事,有的检查和管理不及时、不细致,该抽检的不抽检,甚至发现问题不处理,不返工,致使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盲目,有的干脆起不到应有的管理作用。无论哪种现象和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水利工程的安全施工,降低整个工程的安全系数,甚至造成水利工程在建出现质量问题,影响水利工程的质量。
5资金管理的薄弱之处
①资金拨付缺乏监管,财政拨款与水利部门沟通不畅,工程进度上去了,建设筹备工作做好了,但资金未到账,使下一步工作计划陷入困境。②资金支出管理混乱。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并且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对财务机构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任用严于律己的财务人员,就对资金的安全埋下隐患,大大增加了资金被挪用的机率。③资金支出去向不明,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一般来说,财务部门比较重视拨款环节,这样在实际运作中就造成了资金的资源浪费,一些水利部门领导在资金使用上权利过大,随意支配,使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二、加强和改进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健全施工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项目管理机构是实现工程优化管理的关键。项目管理机构人员组成要力求精干,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要明确责任,合理分工,职责明确。其次,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制定建立严格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第三,要协调处理好"进度、质量、投资"三项目标的相互关系;要根据工程进度和工程实际状况,随时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实效。
2加强施工管理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提高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施工管理人员的高素质、高技能是有效保证施工质量的先决条件。在对水利工程施工前,必须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技能培训和专业的技术指导,不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增强施工管理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进一步提高质量检查和质量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监管的作用,从跟本上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
3加强水利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加强安全生产的教育,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科学实施水利工程管理是极其重要的。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就是要对施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加强安全生产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工程施工的每一位员工一定要克服轻视思想,认真对待施工的每个环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整改;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要明确安全管理的职责与权力,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制,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施工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可根据工作责任的大小和岗位目标任务的完成状况,实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对施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隐患除及时处理消除和返工外,还要进行责任追究,做到奖罚分明。
4重视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水利工程的根本,关系到人民生活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施工各方要切实把质量控制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尤其要注重对关键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一是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实行工程监理制和质检检查验收制度,根据工程项目分阶段、分项管理,将质量管理的职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专人;施工中依法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细致的检查与验收,严把质量关,确保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都能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三是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注重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精心汇总,科学分析;同时对施工现场实行监视系统和预警系统,对现场施工的质量随时实施监督和控制。
5加强建设资金管理
资金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建设科学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为了避免资金使用混乱,可以同时开多个账户,专款专用,每个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单独记录,从而减少了资金挪用的情况。另外,目前的资金管理制度相对空白,针对资金管理薄弱的环节要加强管理,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渐完善、规范化。为了使各项制度能够落实,水利部门的领导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深化资金管理,提高领导认识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6做好水利工程监理的工作
水利工程监理工程师的责任是指导、监督和检查。“指导”就是对工程的质量问题和施工过程中的难题进行指导;“监督”就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进行监督,防止偷工减料等违规行为;“检查”就是对一些对施工项目进行实施跟踪,一旦完工就要接受检查和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要重新返工。工程监理的存在使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因此,综合素质高的工程监理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一定要加强对工程监理的培养,严要求、高标准,充分运用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的优势。
三、结束语
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只有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全面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才能保证水利工程顺畅安全运行,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高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药剂科 科学管理 发展趋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225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248-02
药品是进行医疗工作的基本的物质条件。良好的管理是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医院药剂工作是一门专业学科和技术,同时又具有行政事务性,与经济有密切关系。医院药剂科必须根据医疗和科研的需要,及时准确地调配处方和制剂,搞好药品管理供应和药品质量检查监督,开展临床药学和科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药剂科管理工作是现代综合医院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药剂科是医院的重要部门,各部门的科学管理与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从药品采购进入药剂科到应用在病人身上,要经过采购、入库、保管、出库、划价、调剂等部门之后应用于患者。除各部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外,积极做好管理和协调工作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合理使用的重要环节,否则,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体的康复甚至生命安危。如何进一步完善药剂科的科学管理和各项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以适应现代化医院飞速发展的需要,这是药剂科同行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现将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建议陈述如下,仅供参考。
1 药剂科的基本任务
①科学地管理全院药品;②为医院需要及时准确地调配处方和各种制剂;③供应质量合格的药物;④开展临床药学;⑤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
2 药剂科的组织
药剂科的组织机构一般设中西药调剂室、中西药制剂室、中西药库(包括普通药品、特殊药品、中草药),药品检验室及临床药学组。有条件的可设药剂实验室和情报资料室。
药剂人员必须经过高级和中初级专业训练。在药剂人员中,药师所占比例一般应不少于20%。药剂人员的配备应按照卫生部编制草案,结合实际情况而定。根据需要可配备一定的财会人员和勤杂人员。
3 建立完善的药品采购管理制度
药品的采购最好是由院内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决定,之后由库管员提出药品用量计划单,并由采购员采购入院。临床科室根据治疗的需要可以提出新药使用申请,并经上述过程采购入院。采购员在选择药品进货渠道时,要选择信誉度高、送货快、售后服务优质、退货政策灵活、包装质量好、价格合理的生产厂商及经营商。在进货后,应主动听取临床科室及调剂台的药品使用的反馈意见,以调整进货渠道以确保药品质量,保护患者的利益。临床治疗中某些特殊病人的特殊用药的采购比较难,既零散不易买到,又容易造成积压和断档。因为这些药品不是常用药品,应用范围窄,生产厂家少,如果买少了,下次购买时在短时间内送不到货就会断档;如果买多了别的患者用不上易产生积压。因此,在这种药品进药时,采购员、库管员与临床科室主任或医生及时沟通并协商药品用量,一定不能大量购入,以免药品的积压。如若病人使用后过敏或死亡等的剩余药品,应及时找厂家退回,以免医院经济损失。调剂室负责人如若发现某些药品长期不用,应及时向科主任反映,并及时处理。为此,在临床科室与药剂科之间及药剂科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监督工作,应建立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以明确责任。例如,对于药品应用中的断档要分清是由于采购不及时,还是库管员没及时提出购药计划,还是调剂台没有及时请领药品。因此,将责任分清应是提高药剂科各部门工作质量的基础和基本制度。
4 药品的供应和保管
药品的供应就是按计划采购药品并分配给有关部门的业务。药品采购亦可由医院物资供应科统一采购供应,目前多数医院仍由药剂部门采购。药品储备应有定额,一般应有一个月左右的储备量。药品入库应有验收制度,对质量可疑的药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备用。库存药品要建账立卡,作到入出有据、账物相符、定期盘点。药库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如防潮、通风、冷藏等。要按药品性质分类保管,对危险性药品如酒精等应另设仓库,单独存放。对中草药保管要注意防霉、防蛀、防鼠,定期翻晒。对、毒剧药的管理应严格执行条例。对贵重药品要单独管理。为方便危重病人抢救,应建立特种药品柜。
5 提高调剂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无论是门诊药房还是病区中心药房都是医院的对外服务窗口,从这里药剂人员把药品发到患者或者取药护士手里,完成药品从药房发出的最后一个环节。他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着千万个病人的悲喜忧欢及这个医院的社会声誉,是外部人员衡量药房人员素质及医院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药剂人员要充分认识药剂人员窗口服务的重要性,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抱着对病人生命安危极端负责的态度,在处方调配中要快速、准确、耐心、科学地向病人介绍药品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得到简要明确的用药指导和心理安慰。
随着医院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在我国一些大中型医院已实行了“临床药师”与临床医生共同参与对病人的治疗工作,这一制度的实施,给患者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临床药师”的正确指导下,会产生一个安全、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将会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临床药师”制度的实施,给我们药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发展方向,要求我们在掌握药学的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治疗学,与临床医生共同参与对患者的治疗工作,要求我们要更多地接触临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保证病人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药剂人员应及时与采购员、库管员和临床医师沟通,不断提高药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患者提供最优良的服务。
6 建立完善的药剂科管理体制与制度
一个合格的药剂科,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完整的管理制度。其具体内容为:①西药房的管理制度;②西药房的工作制度;③毒麻药品管理制度;④贵重药品管理制度;⑤药价管理制度;⑥药品盘存制度;⑦药品采购制度;⑧药品库房保管制度;⑨药剂科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现代科学管理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地管理全院药品,为临床医疗的需要及时准确地调配药品和处方,供应合格的药品,积极配合医疗需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主动开展医药科研工作是药房的中心任务。我们要把药剂科管理体制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现代化的运行轨道上来,使药剂科的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7 计算机管理是现代药剂科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