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公路建设“三年决战”这一中心工作,以**部长帮扶黑河农村公路建设为契机,采取“送教下乡”的形式在全省公路系统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做到学用结合,以用定学,以学促用,切实将知识技能、政策法规送到基层一线,全面提高全省公路系统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总体目标和培训原则

(一)总体目标

一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是提高职工理解运用政策法规的能力;

三是提高职工实际生产操作能力;

四是提高职工专业技术知识掌握运用的能力。

(二)培训原则

一是坚持业务培训与政治学习并重的原则,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二是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做到理论同实际紧密结合;

三是坚持按需施教的原则,针对公路行业岗位的特点,分类施教,切实体现出针对性;

四是坚持讲求实效的原则,杜绝形式主义,确保培训质量,保证实际效果。

三、培训对象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人员,二级公路建设监理和管理人员,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人员,路政执法人员。

四、培训方法

一是送教材下乡,将《农村公路施工技术指南》、《养护技术操作规范》、《公路路政管理培训教程》等技术普及系列教材分发到一线建设、养护、路政人员,鼓励和提倡职工自学技术和知识。

二是送教师下乡,聘请交通运输部西部讲师团、省交通运输厅、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家到地(市)、县(市)为基层职工集中授课;

三是送技术下乡,组建省公路局专业技术人员帮扶志愿者团队,根据地方需求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解疑答难。

四是送远程教学下乡,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远程技术培训。

五、培训内容

围绕我省农村公路建设、二级公路监管及公路养护管理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重点培训以下内容:

(一)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人员培训

以黑河市为试点,围绕农村公路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形势、业务知识、关键技术、管理方法等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二)二级路监理、管理和建设人员培训

以虎饶公路指挥部为试点,对二级公路指挥部监理和管理人员、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关键环节、技术的培训。

(三)国省干线养护管理人员培训

以伊春市嘉荫县公路管理站为试点,对全站养护管理人员及养路员工进行白色路面养护技术培训。

(四)路政执法人员培训

以呼兰养路总段为试点单位,开展路政队长、内业人员的路政业务规范化培训。

六、组织实施

“送教下乡”活动从2010年3月开始到2010年12月结束。活动分为组织动员、教育培训、经验总结三个阶段。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0年3月至5月)

1、组织地道处、养护处、网化处、路政处、政治处、科教处等相关处室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分工,确定具体培训方式、内容和时间。

2、科教处根据各类培训需求情况,制定具体培训方案,全面启动培训工作。

(二)教育培训阶段(2010年6月至11月)

培训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内容、分期培训、分类指导的原则组织实施。

1、6月4日在黑河举行“送教下乡”活动启动仪式。

2、6月6日至16日将技术普及系列教材分发到一线公路建设、养护、路政人员手中。

3、6月至7月在黑河市公路处、嘉荫公路站、虎饶公路指挥部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人员,二级公路建设监理和管理人员,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技术人员理论课程培训工作。

4、6月开展路政执法人员理论课程培训工作。

5、6月至10月(即公路建设施工期间)由省公路局帮扶志愿者团队深入现场指导施工、养护工作。

6、10月至11月在全省公路系统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人员,二级公路建设监理和管理人员,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技术人员、路政执法人员远程教学培训工作。

(三)经验总结阶段(2010年12月)

2010年12月中旬对全省“送教下乡”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将培训工作中好的做法、经验和典型,在全省公路系统推广交流。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此项活动的领导,省公路局成立“送教下乡”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百良

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确保培训工作收到实效。同时成立公路局“送教下乡”帮扶志愿者团队,与基层一线职工结成帮扶对子,构架省、地、县三级专业技术人员梯队,使我省的公路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实现新的飞跃。

(二)加强宣传报导,营造学习氛围

为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加强此次“送教下乡”活动的宣传报道,省公路局将邀请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的领导亲临指导,同时请中国公路、中国交通报、黑龙江新闻台、黑龙江交通、省交通科技、龙广新闻台及地市新闻媒体进行“送教下乡”启动仪式的全程跟踪报道。:

(三)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1、各地市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此次“送教下乡”活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积极开展本地市的“送教下乡”活动,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由地市处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做到培训前有计划、培训时有措施(内容)、培训后有总结(资料),并及时向省局反馈活动开展情况,培训全部结束后,于12月10前将活动情况总结报省公路局科教处。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师培训;送教下乡;有效培训

2015年秋,我县启动“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旨在为乡村教师提供教学示范和专业支持,提高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前几年,在推进课改过程中,我们也曾经组织过送教下乡,国培项目启动之后,我们通过研读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感到我们以往的送教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参训面不够宽。以往送教,多是针对边远乡村学校的薄弱学科进行,参训教师多数是承办学校及其周边学校的部分教师。国培送教要求在项目周期内,实现主要学科全覆盖、乡村学校全覆盖、乡村教师全覆盖。

二是主题不够明确。以往送教,虽然也聚焦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上,但主题泛化,缺乏对课堂教学有针对性的研究。国培送教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开展主题式送教,主题宜“小、微、实”。

三是环节不够完善。以往送教,主要环节是教学示范、观课议课,往往是“一锤子买卖”,缺乏跟踪管理。国培送教规定了“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责任主体,强调实现送教到校与校本研修的有机整合。

四是实施主体单一。以往送教,是县级研训机构或乡镇研训站组织实施,而国培送教由省级统筹指导,强调县级研训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协同实施。

随着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研训一体制度的推进,上述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下面以初中物理送教下乡培训的“诊断示范”阶段为例,介绍我们的做法。

第一步,进行前置诊断,明确“为何送”。“需求即送教原因”,送教前,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参与校本研修,查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站在教师的角度,读懂教师的真实需求,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确定送教主题。通过调研,当前我县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于是,确定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这一送培主题。

第二步,研磨课堂讲座,明确“送什么”。“主题即送教内容”,主题一经确定,也就确定了送教的基本目的和内容。接下来,组织县级学科培训团队,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方法改进”等核心教学能力,修改教学设计,进行试教,准备示范课和相应的专题讲座,力求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出来。同时,注重“价值引领”,把优秀教师的职业精神、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传递给每一位教师,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思想深处开展浇根式浸润式培训。

第三步,按照流程实施,落实“如何送”。在诊断示范阶段的集中送培环节,我们以“主题导引+教学实践+互动研讨+专业引领+跟进改善”课例研修为主要送教方式,重在促进教师素能改进和教学行为改善。按照这个思路,在送教主题的导引下,实施了以下流程。

课堂实践。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由培训团队成员上示范课,参训教师上展示课,可以采用同课异构,从相同中找不同,在比较中拓展思路;也可以异课同构,从不同找相同,研究一类类课型共性的教学策略。

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与课堂实践同步进行,对课例开展合作性研究。事先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如记录提问与学生发言的量表,记录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量表等。上课前,将参训教师分成多个观课小组,每个小组确定部分成员为抽样观察者,其余组员自主选择观察点进行观察,为下一步研课做准备。

互动研讨。围绕所展示的课例进行议课,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分组讨论,授课教师进行反思性说课,每位教师参与讨论,在互动研讨中引发新的思考,并把个人观点汇集成小组意见;其次是集中议课,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培训团队进行集中点评。互动研讨是依靠参训教师自身的力量提升培训品质的重要手段,要用好用足。

专业引领。专业引领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围绕主题,根据本区域教学实际进行微讲座、教学论坛、经验分享、专题讲座等。例如,在物理集中送培中,我选取两位教师,分别就教学难点突破和智能手机辅助教学进行了案例分享。在举行专题讲座时,我们要改变灌输及接受式培训,多采用案例分析、视频观摩、实验体验、互动讨论等方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形成愉快、积极的学习氛围。

跟进改善。为了避免培训听着激动、听完冲动、回去不动的现象,需要对培训进行跟踪管理,让培训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生活建立联系,促进教师学以致用。我们的主要方法一是教师个人制订训后行动计划,并对执行计划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二是任务驱动,在集中送教之后,布置校本研修任务,开展研课磨课活动。

通过送教实践,有以下三点初步认识:

1. 要以参训教师为主体。送教要根据教师的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培我所无,训我所需”。培训内容要贴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重点指向课程核心理念的矫正、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形式影响着培训效果,要依据培训内容确定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多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培训,专题讲座要理论联系实际。培训者要树立“教师即培训资源”的思想,发掘教师的先进经验,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真正把参训教师“卷入”到培训过程中。

2. 培训团队建设是基础。培训团队在送教下乡、校本研修培训中起着研发、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为打造乡村教师培训团队,以择优组建为基础,以高校为阵地开展持续提升研修,为进一步发挥作用积蓄了专业能量,从而形成高校、县研训中心、片区研修中心、校本研修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3. 校本研修要贯穿始终。集中送培之后,怎样巩固培训成果?无疑,校本研修应是最佳方式,要用校本研修把送教培训的各个阶段串联起来。在校本研修中,要注重发挥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作用,把教师的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引领发展结合起来。为促进校本研修的落实,我县制定了国培项目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考评办法,每学期末ρ行耷榭鼋行自评和学校评价。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群体之中,如果一个人与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自己,并注入更新的生机。”教师教育也是如此,有效的教师培训必然要将教师个体带入群体,使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更明朗充实的教师专业生活融为一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培;常态;研修;培训模式

根据国培精神,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实现目标,构建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引导教师常态化研修。一般采用的方针策略为,思想重视(省级政策宣传到位,领导督促到位,个人思想认识到位,有利于调薪,有利于职业发展,有利于未来教育)、方法对点(抓准热点,找准痛点,发展重点,攻克难点)、行动有力(读准政策,整合团队,四级协同,课程准确,经费保障,机制得力)。

一、项目整合设计,培训下行走向

认识:骨干研修(置换研修、种子教师培训、提升工程)

全员研修(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整合)

校本研修(省级送教到县达到名师示范,县级送教下乡指导校本研修)

研修一体是前提,初期由教师管理股牵头,教研室仪器站继教中心三部门共同编制培训规划,共同制定年度计划,共同设计活动方案,共同组织活动开展。团队建设是关键,建立团队资源库,选聘首批培训库,依据文件制订切实培训管理方法。课程体系是核心,以制度引领,优选途径,依据标准要求,形成课程体系。县级经费是保障。

行动:实行省县镇校四级联动,层次化管理团队,切实做好培训下行。落地为支持提升校本研修,直击课堂教学问题,一线教师协同研究,县级主责学校主修,诊断示范研课磨课,培养区域团队校级骨干。

通过“送教下乡”和“乡村教师访名校”等项目,选择县直学校――乡村片区进行横向对接试点,实施创新教、学、研组织形式、三级教师(入职型、合格性、成熟型)培养项目、丰富“试点项目”五大培训项目的资源建构和优配方式的实践形态。

通过“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充分发挥省、县两级培训师的引领作用,在各乡镇进行纵向“教、学、研、做”四位一体的乡村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同时,通过两级培训师的传带,引导乡村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学案等系统性学习。

二、机构支持体系,服务专业发展

教师通过学校研修社区成为团队骨干再跨校研修成为优秀培训者。

借力国培,立足区县,整合资源,培养队伍,创新机制搭建体系育县域指导团队,聚外部资源,抓全体研修,带团队业绩。实行海陆空的全面支持体系。建立36 个县站,120个校站。按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30:1比例遴选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参加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选派对象为省市县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培训团队要紧紧围绕承担网络研修、送教下乡和校本研修等培训任务,积极参加院校集中研修、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四个环节的培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用两年时间为我县打造一支“干得好、用得上”的县级教师培训团队。

三、统筹三类培训,引领常态研修

规划二三年培训持续性培训,用置换育种子,送教下乡网络研修促常态,通过访名校校园长培训抓重点,统筹送培送教,协同机构高效,探索成熟方案,精细研磨过程,注重资源建设。

以“助力教师常态研修,服务学生有效学习”为宗旨,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以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培训、网络与校本研修培训、送教下乡培训为主要培训形式,建立高校+研修网+县教师发展中心+县教师培训骨干团队+县优秀中小学的培训体系,构建通城县域内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形成全县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促进山区教育均衡发展。

三年预设主题:

第一年主题――工作触发学习 尝试解决策略

聚焦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建设,遴选团队成员,并组织成员参加脱产置换培训、名师培养等一系列培训活动,打造培训团队。围绕一线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重难点问题,触发教师的兴趣,由教师选择基于自身工作场景(大班教学、小班教学、包班教学和复式教学等)的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探索适合自身的解决策略,形成优化课堂教学课例资源包和转变学习方式微课资源包。在名师工作坊中通过梳理重难点,分析重难点、提供示范解决策略、设计研修活动计划等培养全县学科坊主研修领导和指导力,并在县级学科坊中进行实践,引领全县学科教师重点开发微课资源包。

第二年主题――互联网聚智慧 汇聚解决策略

聚焦重难点,充分发挥县级教师培训团队的主体作用,通过国培建立的网络研修社区,采取任务驱动、示范引领、成果导向等模式,汇聚一线教师智慧,继持续引导参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并能就不同层次学生对重难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指导。积极参入全国优化课堂课例资源库与转变学习方式微课资源库建设,实现跨县、市、省的资源共享,为教师日常工作提供具体到单元的优质教学资源支持。

第三年主题――创新改变课堂 形成解决策略

以优化课堂教学与转变学习方式为目标,结合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以学校为单位,推广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以学为主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过去汇聚而成的优质课例与微课资源,在乡村,特别是村小与教学点普遍实践适应包班教学和复式教学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我县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

四、提供组合资源,促进混合学习

组合资源(视频案例研修),理论引领,行动导向,实践给与,跨镇校,跨学科,跨年级,基于问题解决,“三备两磨”,精心及时生成课程资源。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服务农业

职业教育不仅要面向城镇,面向工商业、服务业,还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服务“三农”是大有作为的。园艺专业课做为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骨干专业课,要适应社会需求,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送教下乡,真正解决好职业教育如何与当地“三农”嫁接服务的问题。

一、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为当地特色农业服务

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当地农业生产,普及和推广适合本地特色的种植、养殖或其他项目的相关科技知识,用农业知识帮助农民致富,助推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以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推广南国梨的种植技术为例,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地处朝阳市建平县山区,本地的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极为适合南国梨的生长,南国梨色泽金黄味美,经济收益高,南国梨的种植也有相当的规模,因此本地有南国梨之乡的美誉。但是当地很多种植户并不懂得的南国梨种植技术,南国梨的田间管理仅是简单借用其他果木的经验,产果率不稳定,经常欠收,渴望得到系统的培训。同时还有很多农民担心亏损而不敢种植。过去职校的课程设置当中没有涉及到南国梨方面,现在考虑到农村的实际需求,学校组织骨干教师通过外聘专家、走访农户,外派学习等方式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南国梨的种植知识,专门编写出校本教材《南国梨种植技术》。该校本教材在本校园艺专业的常规教学和专门针对周边农业知识普及的送教下乡活动中作为正式教材推广使用,参加本校送教下乡的农民学员每期多达800余人,已经持续举办了6期,由此使得该技术能够广泛传播。乡亲们利用学到的技术发财致富,然后做大做强,南国梨成为品牌,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在技术支持下,建平县南国梨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二、追踪专业前沿动向,把最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和果农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正在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技能,这是新时期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做为园艺专业课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生产手段和方式,把最前沿的生产水平和技术传授给学生。

我国民间早有“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的农谚,即指枣树栽植当年就能开花结果,同时枣进入盛果期也较早。建平县近几年将发展大枣产业作为农村支柱产业来抓,每年发展枣果在万亩以上,依然采用传统而相对复杂的整形修剪法,。现在我们倡导和推广的是建平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正高教授级园艺师任宝军发明的简易整形修剪法。笔者特地向建平县热水畜牧农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孟师傅请教这种整形修剪方法,在上课时向学员讲授。此法简单易学,作业量少,花芽易形成,分布较均匀。在修剪时不必考虑花芽的培养、花芽数量布局,只考虑枝条的布局即可。日后坐果的数量略有减少,单个果实体积生长很大,总体产量将会不降反升。由于多年的传统经验已根深蒂固,在刚开始推广的时候,人们普遍持怀疑态度。仅仅讲理论数据是无法让人信服的,必须要看到实在的效果。恰好学校有枣果园实训基地,在实训果园划出一片区域的圆铃枣果树用作对比试验,冬季采用简易整形修剪法修剪,经过第二年春夏季的管理,到秋季时收获了可喜的结果。采用这种修剪法的枣树的产果数量少于传统修剪的枣树,但果实的个体都很大。个体越大市场售价越高。学校的实验枣树上有90%的苹果直径达到3厘米以上,大家信服了,开始纷纷效仿。现在简易整形修剪法已经在本地广泛采用。

在讲植物保护中的农药品种时,教师要随时关注生产的新药及国家新禁止上市的药品名称;在介绍某种花卉品种时,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知道该花卉最新培育的品种。通过对内容的更新,使教材更科学合理,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前沿。

三、转变学员思想,倡导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果品生产已由产量效益型已悄然转化为质量效益型,质量高绿色无公害的果品尽管价格稍高,但也广受消费者欢迎。为了纠正农民朋友在果品生产中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误区,学校在送教下乡的授课实践中,加强对农民学员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教育和指导,提升农民学员的道德素质。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有些地区,农药的销售管理还不到位,比如为防治果树食心虫类害虫,还有人为了成本和效果,偷偷使用地下黑工厂生产的剧毒违禁农药进行防治。这种违禁农药杀虫效果很好,但是生态危害却是毁灭性的。针对这一现象,在授课中和与农民朋友的交谈中,耐心地讲解这些禁止使用农药的危害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农民朋友的认识水平。

四、重视实践性教学,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

传统教材的内容在编排上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秋季(9月份)入学的新生,此时正是枣果直径生长量最大的时期,也是需水高峰期,应灌一次透水,减少落果现象。而按教材的编排应讲授枣树的生产基础――生物学特性。如果按教材要求讲,学生们下课后摘着果实要想着花的功能,死记硬背用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园艺植物的生长的先后顺序,根据生长的各个阶段的非常重要的生产技术要领等规律安排授课内容,编写校本教材。笔者在进行枣树种植技术的教学时,根据农时和这一时期的管理任务,将教学内容灵活地划分为6个项目,比如在春季的时候讲枣园的土、肥、水管理,6月初讲保花保果,夏剪和幼树整形,12月中旬讲冬剪和整形等,并制作成精美的教学课件,内容直观,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和农民朋友愉快地接受与掌握,教学效果很好。

五、学校要成为科研和生产实践之间沟通的桥梁

一般来说,学校受条件和技术水平限制,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术成果,知识技术更新滞后。同时学校的实践较少,很难获得最直接的实践经验和问题反馈。所以学校应向上连接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向下沟通广大农民朋友,起到技术知识传播反馈的桥梁作用。在目前与学校合作的院校或专家当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原建平县果树局副局长曾调林先生,他最早把南国梨引进建平县,在讲授南国梨种植技术,在南国梨推广和教学当中,曾调林先生不遗余力:沈阳农业大学的王久兴教授,讲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县农业局正高级农艺师张青狮,讲授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还有当地的农民土专家张庆元先生,讲授五色韭菜的种植技术,如此等等。

学校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本校开设有普通的园艺专业课程,招收普通的应届学生。同时还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教学活

送教下乡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改;师资;培训;途径

课程改革是目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攻克这一课题必须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前提,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为目标,以培养优秀教师为重点,科学谋划、自主创新、拓展途径,努力实施教师跨越式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 加强校本培训,培养骨干群体

校本培训已成为目前师资培训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校本培训除了与各级师资培训机构的有机结合和联系外,重点应放在校内培训上,各中小学应把校本培训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首先要制定培训计划。立足校情,着眼未来,既要有长远计划,又要有短期部署,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措施,突出关键环节,提出考评办法。其次,要发挥本校的“资源”优势,通过“结对子、一帮一”活动,骨干引领、新老结合、以强促弱、优势互补,着力培养教师新秀,逐步形成骨干群体,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师资基础。

2 抓好示教下乡,传播教改新法

各级教学研究机构,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学校。基层学校是教研员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大舞台。教研员接触广泛、信息灵通,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全新的教学理念,他们过去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排头兵、业务内行,只有将他们的特长发挥于基层学校才能体现出教研员的真正价值——指导教学的作用。

因此,教研机构要把“送教下乡”作为教改工作的突破口,多让教研员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做课、说课、听课、评课。定期作专题报告、讲座,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培育出一大批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优秀教师,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 实施名师工程,发挥示范作用

近年来,各级各类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大赛”、“骨干教师”的评选活动,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名师工程的实施不仅能使新秀脱颖而出,更能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名师工程应成为今后教育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的长期任务,要常抓不懈,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评选制度、奖励制度和考核制度,使名师工程的实质意义和真正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4 坚持多管齐下 拓宽培训渠道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长久任务。在教师培养上,应多管齐下,不断拓宽师资培训的渠道。

4.1 继续教育不可轻视。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校培训,这是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教师只有通过继续教育和专项培训,才能转换思想,更新观念,增加能量,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适应现代教育改进的需要。

4.2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合作。同志说过:“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才能发展。”教育也要搞开放、搞交流、搞合作,通过结合对子校合作,校校联谊,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近年来的举办的专家讲座、名师做课、学术论坛等活动,大家感受颇深,获益匪浅,有利于师生的全面持续发展。

4.3 创设条件,鼓励教师岗位培训。从目前师资队伍的构成来看,不尽合理,不尽完善是影响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供有利条件,鼓励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进步,换“脑袋”,换思想,不断“充电”以适应教学所需,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4.4 结合教育资源,发挥多媒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