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漂流瓶靠什么力量在大海中游荡?它的“航线”是漫无方向还是存在规律?
英国邮船“总是迟到”之谜
1737年,后来成为大科学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移民侨居地,担任费城副邮务长,1753年与人合任北美邮政总,1776年任美国邮政总长。
一天,一群波士顿的商人向富兰克林提出了抗议。他们责问:“为什么英国邮船通过大西洋要比美国邮船多用两个星期?不是同在一个大西洋里航行吗?”
富兰克林也发现,即使英国邮船重量较轻,航行速度较快,也比美国货船到达的时间晚十几天。他对此大惑不解。偶然的机会,富兰克林与他的表兄摩西・福尔格谈及航运一事。福尔格是捕鲸船船长,他说:“美国船是沿着墨西哥湾海流顺流向东航行的,但返回航行却避开原航道,不逆流行驶;而英国船则不然。”富兰克林明白了,同时对英国船长充满了抱怨:英国船驶向美国时,为何不避开墨西哥湾海流,却要逆流航行?
实际上,英国的船长完全不知道墨西哥湾海流。邮船如果逆海流而行,就算是顺风,海流的逆势力量仍然大于风力:但如果顺着海流行船,就好比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这就说明了英国邮船为什么会花上那么长的时间才把邮件送到美国。
富兰克林安排把大量的漂流瓶抛进墨西哥湾,并在瓶中留有信息反馈条:请发现此瓶者来信告知发现地点和时间。一段时间后,根据许多反馈信息,富兰克林仔细审核了墨西哥湾海流的流程,绘制了一份海流图,并将复制件寄给了英国普利茅斯的航海总局。他希望英国船长能使用这份海图,有效利用或避开海流。然而,英国当时正在向全世界出售他们的海图,对富兰克林寄来的海图不屑一顾。他们觉得:一位美国的邮政局长会比“大英老航海”更熟悉海流?但历史证明,富兰克林利用漂流瓶发现的海流并绘制的墨西哥湾流海图,时至今日亦无须更改。
洋流向前,指引方向
带领漂流瓶和船只航行的“潜在力量”,它的真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全世界广阔的大海上还有哪些地方存在这样强大的力量?
人人都知道,海水是运动的。大海温柔时是层层细浪,汹涌时却巨浪滔天。海水运动,形式多样,不仅有波浪,还有潮汐和洋流,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洋流。洋流又叫海流,是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如同陆地上的河流,常年沿着固定的路线流动,给两岸带来水源和营养物质。
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微风吹拂,风吹水动。因为地球上分布有好几个盛行风带,风向总体不变,于是海水的流向就和风向大体一致了。我们称这类洋流叫风海流。
如果两个海域的海水密度不同,而引起海水的流动,就叫密度流。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思维;能力提高
信息化时代下,创新和实践能力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不竭动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除基本地理知识之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创新教育相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和目标,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教学方法的改进
新时代的影响下,除了教师需要改进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之外,还要将这些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作为一个启蒙者,教师要将自己看成是与学生同样地位的求
知者,不断地探索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在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作为课堂重点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创新
意识的激发。学校硬件设施的进步,给教师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的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帮助。在课前,教师要进行重要的课件设计,巧设疑问,通过问题的引导,给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地图的有效利用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阅读
有效的海量阅读能够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
淋漓尽致。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建立在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之后再在自主实践中实现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课内外的有效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帮助学生较早、较快地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的行为习惯、意识养成都需要
教师予以合理的、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运用,实践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体验,增强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教师取出盛着水的玻璃器皿,水面上放一块塑料泡沫,代表表层一定区域内的水体,问:怎样可以让这一区域内的水体运动。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说吹气,有的说把水槽一端的水轻轻舀掉……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之后,随机选取学生用大家说的方法尝试一下,并进行观察。教师顺理成章地开展《大规模海水运动》的教学。
三、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利用他人的说法或者意见,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改正错误或者缺点,为完善或者改正提供借鉴,这样一来,同样是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调动学生思维,有效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一些有关联的知识内容汇总,再将其中的不同之处予以区分,辩证地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以此类推,学生能够就一类事物进行推
理,对其他相关事物予以解答。通过不同的角度、不一样的思维定式去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由此可见,知识的迁移也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创新意识是促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对国家和民族来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未来国家建设者,要充分发挥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最大的创造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杨建军.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浅析[J].青春岁月,2011(18).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质量;媒介;新课改;主体性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住每节课的知识。
1 以课堂质量为中心抓好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注意信息反馈,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尽量使课堂语言简洁明,克服重复的毛病,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如果发现部分同学疲惫了,讲个笑话,或者跟某个学生开个玩笑,宁可耽误一定的少许时间,我们也要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空间的概念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教学时我们要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类型的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我经常运用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图文转换、文图转换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在练习和考试讲评中,引导学生从平时开始重视答题规范,从平时开始训练合理规范答题,用地理语言表述答案。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在进行讲课的过程中我采用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
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地理现象的成因来突破重点。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 教师的提问要结合一定的媒介来进行
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两个学年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和世界地理概述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他们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多针对问题多加训练,把这部分知识掌握好。
例如在进行“海水运动”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提问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出现在8月18日?从画面可以看出潮汐对海岸工程带来巨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潮灾。以上介绍了这些潮汐的成因,就是为了了解潮汐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以预防潮汐对航海与海 岸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除了波浪、潮汐等常见的海水运动方式外,科学家们发现海水还常年比较稳定地向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这就是洋流。洋流流动的方向相对稳定,流量也相当大,但越往深处流速越小,因此洋流主要表现为表层海水运动。海水这样常年稳定的大规模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是什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是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复气环流模式图,并板图。假如图中区域正是某一大洋,在近地面风带(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吹拂下海水的运动即是风海流,用红色粉笔在大气环流模式图上画出南北赤道暖流、北半球西风漂流,用蓝粉笔画出南半球西风漂流(红线表示暖流,蓝线表示寒流)。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行推理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3 适应新课改,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要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
如在进行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我鼓励每一位学生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作为学生自己的作品生动地呈现在学生自己的眼前,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实施需要高质量的专业化的地理教师,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一切条件为教学服务,把传统较为死板的课堂转化成新时代的生动课堂。把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理念,以及生活的点滴与生活的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学起来越快,越轻松,课堂气氛更活跃,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杨爱玲.地理教学中地理案例的分类与编写[J].地理教学,2005(4)
关键词:溢油回收船;配置设备;收油系统
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H17F01);国家发改委2015年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专项项目。
海上溢油就是石油在海上运输或开采过程中的流失。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每年由于人类活动而流入海洋的石油约1000万吨,其中海上油井井喷事故和油轮事故造成的溢油高达220万吨。
1 海上溢油的危害
虽然海洋对石油污染有自净能力,但不是无限的。石油进入海洋后造成的污染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通常,1升石油完全氧化需要消耗40万升海水中溶解氧,因此,一起大规模溢油污染事故能引起大面积海域严重缺氧,使大量鱼虾、海鸟死亡,或使经济鱼、虾、贝类产生油臭味,降低海产品的食用价值;浮油被海浪冲到海岸,沾污海滩,造成海滩荒芜,破坏海产养殖和盐田生产,污染、毁坏滨海旅游区;若清理不及时,还易发生爆炸和火灾,酿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其长期影响导致的潜在危害则更加严重:海上油膜会大大降低海水与大气的氧气交换,从而降低海洋生产力,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石油中的毒性芳香烃化合物极易进入水中并且停留很长时间,并在生物体中长期积累,最终必将危害人体健康;滥油沉降到海底后,会危及底栖生物和甲壳类动物的正常发育。因此,一次大的溢油事故造成的影响会延续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由此可见,对于海上溢油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决不能掉以轻心。要保护好海洋环境,除了加强海洋石油开发活动和海上运输的管理,减少意外溢油事故的发生外,同时要加强对海上溢油的监测,提高对海上溢油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溢油治理能力。
以下简单列举了近年来几个油田溢油的案例。
a.渤海湾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
2011年6月4日和6月17日,渤海湾蓬莱19-3油田相继发生两起溢油事故,先后约有700桶(115m3)石油溢出漂到海面,2600桶(416.45m3)矿物油基泥浆泄漏并沉积到海床,造成油田周边及其西北部6200km2海域海水污染(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1600km2的沉积物污染,其中870km2海域海水受到严重污染,给渤海海洋生态和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b.美国墨西哥湾Deepwater Horizon石油平台溢油事件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Deepwater Horizon石油平台由于油井甲烷气体充溢立管和喷发,并燃烧造成爆炸,导致整个平台沉没。事故造成11人不幸遇难,17人受伤,2亿多加仑海底石油喷涌,受污染海域达1500km2,85天后才堵住漏油。专家预测彻底清污需要十年时间。此次溢油属于深海作业事故,处理技术难度、影响规模、持续时间等均远超历史上发生的所有溢油事故。漏油对于港湾的环境破坏,需要数十年进行全面评估。行业专家担心海底46亿加仑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中的很大一部分会喷涌入海湾。漏油严重影响海湾居民的经济发展。
2 国内、外溢油回收船的需求
专业溢油应急船舶是国际上公认的处理水上大规模溢油事故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和重要保障。可以预见,随着海洋油气开发不断升温,以及世界范围内对于海洋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溢油回收船将有越来越大的需求。
3 国内、外溢油回收船的现状,设备配置情况
目前,世界主要沿海发达国家都拥有专业的溢油应急船舶,以应对突发性水上溢油污染事件。近年来,我国的水上溢油应急综合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一般情况下,专业溢油应急船的应具备的应急功能及其装备配备要求如下:
(1)收油系统及其油水储存处理辅助装置
船载收油系统(或称收油机)是溢油应急船舶必备的装备,是指根据选定的船舶类型的特点专门设计用来回收水面溢油、油水混合物而不改变其物理、化学特性的机械装置。收油机的工况与船舶航行作业工况二者互为匹配是决定收油系统是否能够发挥效能的关键,这也是目前一些溢油应急船的主要设计缺陷。船载固定式收油机一般为动态斜面(DIP)或带式,这类收油机的回收能力一般较大,理论回收能力都可达到100m3/h以上,其他可临时放置在船上使用的收油机主要有堰式、转盘式、刷式、真空式和绳式等,这些种类的收油机不适用于固定装置在专业溢油应急船上。固定式收油机可选择在船首、船单侧或双侧安装或双体船中间安装。
(2)溢油监视监测系统及其装置
目前广泛使用的船上溢油监视监测装置为雷达系统。该系统结合优良的雷达信号处理程序和高精度的运动补偿机制,可在复杂海况下扫描雷达辐射海域,并在保持船舶航行的情况下精确锁定极小的油区,在溢油雷达显示器上清晰地显示出了油膜的形状和面积,可以使用雷达测绘功能对油膜进行跟踪测绘和图像保存。该装置已在多起海上溢油事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雷达监测功能得到了极好的验证。目前,我国多数的专业溢油应急处置船上不具备雷达监视监测能力,成为影响溢油应急船快速反应和夜间作业重要因素之一。
(3)围油栏及吊装设备
溢油应急船上载有的围油栏主要是用于围控海上溢油,以便回收和清除。一般溢油应急船载用的是充气式(近海也可用柔性快速布防式)围油栏,长度在400米左右,通常用2个卷绕架或集装箱存放。橡胶充气式围油栏尺寸一般为1500型或2000型,远海还要大一些,布放时需临时充气,回收时需进行放气,布放回收时间长、重量大、需人力多、水中阻力大,对船舶性能要求较高,但有抗拉强度大、围控性好,可有效防止溢油逃逸,适用海区较深、海况较恶劣等情况。
(4)喷洒装置
消油剂的喷洒可通过船载固定式喷洒装置和便携式喷洒机实现。消油剂喷洒系统要求高效、可靠、操作简单。固定设置在工作船上的喷洒臂可在短时间内展开,扩展喷洒宽度,其喷头能够在喷洒消油剂时实现最佳的雾滴直径和合理的分布,可提高消油剂的有效利用率,从而节省消油剂。喷洒臂可方便地调节喷洒高度和角度,以适应不同的现场情况。根据油膜的厚度和作业航速,适当调节消油剂流量控制阀来控制消油剂的喷洒剂量,实现快速、经济的大面积消除水上浮油。
(5)应急卸载泵
应急卸载泵主要用于当船舶发生船舱破损时,需紧急卸驳舱内存有着仍然可能溢出的油类物质,减少溢油量。另外当在溢油事故发生初期围控及时的情况下,水上溢油比较集中、油层比较厚,可用于直接从水面抽吸、回收溢油。卸载泵还可用来将溢油回收过程中回收到临时储油设施中(如轻便储油罐、浮动油囊等)的油输送到油罐车。在船损有沉没危险时,卸载泵可协助卸载(排水和油)调整船的平衡状态。应急卸载泵应当满足相应的吸程和扬程性能要求,具有防爆、防杂质等功能。
参考文献
[1] 孙建新,张春昌.专业溢油应急船溢油处置能力及其装备探讨[J]. 中国海事. 2013(06)
[2] 邹云飞,张德文,张鹏. 溢油回收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5(05)
作者简介
在浙江省温岭一个普通的沿海小渔村,隐藏着一处我国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潮汐是怎么发电的?电站又为什么会建在这里呢?
在海边,人们可以看到有时海水上涨,淹没大片的海滩;到了一定时间,海水又慢慢退回去。一天之內,海水一般涨落两次。这种海水有规律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称作潮汐。人们把白天发生的海水涨落现象称为潮,夜晚发生的海水涨落现象称为汐。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配着大自然的这种神奇变化?为什么会有涨潮与落潮呢?原来,太阳和月亮对地球表面海水都有引力,地球也在转,海水也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合力叫引潮力。因此,是引潮力吸引海水运动。
在宇宙中,地球始终围着太阳转,月亮始终围着地球转。地球上的海水受到太阳、月球的引力以及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影响,随着每天太阳的升起、落下以及月亮的更替,海水也被每天两次地拉起又拉回。
然而,大自然的这种规律性的潮汐现象并不是永远一致的。
当太阳、月亮、地球三者形成直角的时候,引潮力最小,就是小潮。而到了农历每月初一,太阳、月亮、地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到了农历每月十五,地球转到中间,太阳、月亮、地球还是在一条直线上,这时引潮力最大,就产生了海水大规模涨落的景象,也就是大潮。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慕名来到杭州湾钱塘江口,为的就是要亲眼目睹钱塘江大潮。当潮水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为什么钱塘江的潮汐现象会产生如此壮观的滔天巨浪呢?我国的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和调查发现,钱塘江涌潮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跟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从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杭州湾独特的喇叭口地形,越往內陆越小,随着人海口变窄,潮水的能量就会越聚越多,最后形成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
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所在的乐清湾,和杭州湾有类似的地形。天然形成的乐清湾会让宽阔的海面一下子变窄,这也就是选在这里建潮汐电站的原因之一。
一些国家很早就已经在利用有利的地形修建潮汐电站。1967年,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潮汐电站——朗斯潮汐电站在法国投入运行,装机容量是24万千瓦;1984年投入运行的加拿大安纳波利斯潮汐电站,装机容量是2万千瓦;2011年,韩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5.4万千瓦。那么,我国的潮汐电站又是什么时候起步的?它又为什么修建在浙江呢?主要因为浙江没有什么大的煤矿,也没有油田,而潮汐资源則相对比较丰富。
我国常规的发电方式主要是煤或石油作为动力的火电站或是在河道上修建的水电站为主。然而,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但常规能源却很匱乏。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潮汐不需要开采地球上有限的能源,随着大海每天规律地潮涨潮落,就能为人类带来电能。
我国拥有1.8万千米长的海岸线,潮汐资源丰富,沿海的浙江和福建两省就占全国潮汐资源的90%以上。因此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很早就建有小型潮汐发电站,但发电量小,只是小范围供电,不成规模。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最大的潮汐发电站_江厦潮汐电站落成,总装机容量3900千瓦。它同时也成为世界第4大潮汐发电站。目前,江厦潮汐电站已经并入国家电网,向千家万户输电。每年有720万度电来自江厦潮汐电站,这么多的电量究竞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乐清湾,人工修建的大坝将乐清湾分为外海和內海。将近1千米的大坝只是发电站蓄水的一部分,大坝的一端留有1个开口,进出海水。发电厂房就建在这个位置,这里的海水流速就会更快。在涨潮时,湍急的海水就滚滚地往內海进水,堤岸壁上的黑色印迹就是最近这几天到达的位置高度。
在海平面以下几十米深的发电机房,电厂的负责人说,潮差1.2米就可以开始发电,达到3米,达到实际的满负荷。但是现在库容有点减少,机组增加,原来5台机,现在6台机了,把发电潮差相对提高,一般提高到1.8米开始发电,这样发电时间短一点,但是效率更高一些。
潮差指的是潮涨与潮落之间的落差。潮差越大,发电量就越多。据专家测算,乐清湾最大潮差可以达到8米,平均潮差5米,潮汐资源十分可观。那么,潮汐发电是如何把潮差变为电能的呢?平时水闸是关闭的,当潮水来时,外海一侧水位升高,形成势能。当水位升高到1.2米时,开闸放水,海水推动水轮机工作流向內海,水位下降,势能经过转化,通过发电机发电。
发电厂房里,6台巨大的水轮机都在开足马力。涨潮时的巨大水流都要经过水轮机流进內库,虽然看不到里面,但仅凭轰鸣的声音也能感受到波轮和潮水的激烈碰撞。伴随着水轮机的转动,它也将湍急的海水变成照亮千家万户的电能。
其实,生活在沿海的渔民很早就知道利用大海的潮汐变化来掌握出海打鱼的时间。当然现在已经有了更科学的手段。每天,工作人员会根据水文信息绘制出的潮位变化图来确定发电的时间,当潮位涨到最高点时,这时候,发电机开始发电。
江厦潮汐电站有一个独特的地方。每天涨潮的时候开始发电,同时,退潮时也可以发电。也就是说在1天24小时里,潮水要经过两次涨落,电站可以发电4次,这被称作单库双向发电。我们知道,涨潮时的潮水来势汹汹,可是退潮时海水就变得平静多了。那么,江厦潮汐电站是怎么做到退潮时也能发电呢?事实上,退潮时,同样是等內库的水高于海面的水时,落差达到1.2米,开闸发电。发电机是怎样做到双向都能发电的呢?原来,秘密就隐藏在这水轮机里。当正向发电结束之后,水轮机的轮片方向还可反方向旋转,这就实现了单库双向发电。
可人们不禁疑惑:杭州湾远比乐清湾宽广,而且据调查,杭州湾的潮差更是达到了8.9米,成为我国的最大潮差,那么钱塘江为什么没有建潮汐电站呢?事实上,早在1958年,国家就已经注意到了杭州湾的潮汐资源,如果在杭州湾发展潮汐电站,发电量将非常可观。但是,杭州湾的喇叭口地形虽然符合建潮汐电站的条件,但是杭州湾的潮水流速快,泥沙含量多,海水推动水轮机进入内海的时候,流速会变小,发电量就会减少。大量的淤泥会堆积在内库,影响发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