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学期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个个感想又油然而生,因为这是小学生活的最后一学期了,如果学习再松懈,我们六年来的成果会是什么?但我们这学期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学习会变得多紧张呢?这真让我担忧啊!
但我们只要有信心.有恒心,努力点,奋斗,敢于提问,也许成绩会步步高升。
“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学的名言名句,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它们一直鼓励着我,一直激励着我,是我的学习“一路顺风”。
通过学习团中央对新时期团干部标准的要求,我受益匪浅,在对自己责任的明确上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增添了工作的激情与动力。
首先我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在工作中不仅会锻炼我们的组织能力,更加会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为了建设更加团结和谐具有凝聚力的团支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深深感觉到了我的责任的重大,更加下定决心要干好本职工作,在门诊医技党总支和团总支领导下,努力前行。
奉献精神和责任心在工作中至关重要。可以说团支书的工作是复杂繁琐,有的时候也是枯燥无味的,在这种情况下奉献精神和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将会是我们前行的关键。
很高兴在工作中能学习到很多的社会知识,这不仅仅是一个好的了解社会的机会,更加是让我检验自己,是一个难得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在这中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显示出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加是成功的关键。待人处世便是人际关系的客观反映。在日常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显示出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我更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摘要】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全麻诱导期间心血管功能的有无相关性影响。方法:选择30例无心血管系统严重并发症病例,随机分两组(n=15)甲组为实验组,采用术前心理干预法,B组为对照组,术前不予干预。结果:两组病例,血压脉博无明显差异,但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术前心理干预对全麻诱导心血管功能无相关性影响。
【关键词】心理干预 全麻诱导 心血管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30例ASAI-II级成年无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情志病变的全麻手术病人,男11例,女19例,年龄35-67岁,随机分为二组,每组15例:A组为实验组,采用术前心理干预,B组为对照组,术前不予心理干预。
2 方法
2.1 术前干预一般在手术前一日下午进行,在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测血压、脉博,了解患者的相关病史。
2.2 为了便于工作,我们把麻醉前的心理变化试分为以下几型。
2.2.1 渴望心理
患者向往未来,热爱生活,求生欲望使他们产生渴望心理, 望资历深,技术好,有经验的医生为其麻醉手术,渴望手术麻醉成功。
2.2.2 焦虑心理
由于对自己疾病的主观认识不足,加之对于手术麻醉的有关问题不甚了解,担心手术疼痛,麻醉安全,是否会留有后遗症等,既渴望手术,又担心害怕,故而出现焦虑心理,表现为坐卧不安,心事重重,睡眠不好,反复向医务人员提出疑问等。
2.2.3 恐惧心理
主要是病人听说过关于手术失败或发生事故的传闻,或者有过手术的经历,故而对手术麻醉产生恐惧,表现为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如血压升高、心律增快,心情紧张,肌肉紧张,颤抖等。
2.3 心理护理方法
2.3.1 了解情况:首先要在和病人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和了解,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做好解释开导工作
2.3.2 主动介绍:向病人主动介绍麻醉手术情况和对病人的要求:增加麻醉手术“透明度”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
2.3.3 耐心解答,做到有的放矢,针对病人“麻醉手术能否成功”“手术效果是否满意”“有没有危险”等思想顾虑,回答病人的疑问,尽量满足病人的心理要求,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2.3.4 热情服务: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对待病人态度要严谨热情、理解尊重,语言文明,行为礼貌、仪表端庄,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合作和信任。
2.3.5 树立榜样,利用同病室的病人进行言传身教,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争取家属的配合与支持,鼓励和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自觉的和疾病作斗争。
3 麻醉方法
术前药常规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通二组液体,吸氧、监测生命体征。诱导药物依次为:维库溴胺0.1mg/kg,芬太尼4ug/kg,丙泊酚2mg/kg,诱导成功后插管,机控呼吸,微量麻醉泵持续输注,维持麻醉,按设计要求记录相关指标。
3 结果(见附表)
心血管功能表现 表一
结果:两组病例,术前血压、脉搏无明显差异,但心理、精神状态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说明术前心理干预对于稳定患者情绪保证术前良好的精神状态,维持植物神经功能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
4 讨论
现代医学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关系三方面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把心理干预与麻醉结合起来,试图了解二者有无相关性影响,以便把术前心理干预理念融入麻醉术前准备。用我们的爱心、技巧、语言使病人放下包袱,缓解心理压力,减轻负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积极乐观的态度,自觉配合麻醉手术及术后的治疗及康复。我们主要强调:工作人员要仪表端庄,语言文明,态度真诚、“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职业类别,用恰当的患者能够明白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既让患者容易接受,又能产生共鸣。再者注意工作方法,一般多用“拉家常”的方式,站在病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以取得预期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检查手段的日益完善,胆囊疾病成为腹外科常见病之一,而手术治疗成为胆囊疾病的主要手段。但作为手术治疗对病人仍然在心理上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微的如心情紧张、睡眠不好等,严重的会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心律增快,血压升高等。其心理变化会持续到术后相当一段时间。
我们认为掌握外科手术病人心理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护理,重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藉以激活内源性镇痛调解系统与疼痛刺激在中枢的整合,不但可以明显减轻疼痛,还可以缓解、消除病人的焦虑,烦燥、紧张、恐惧、失望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因素,维持植物神经功能稳定,对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
5 结论
[关键词]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护理干预;体格发育;智能发育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athy,HIE)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血缺氧和脑血流减少导致的新生儿脑损伤,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1]。为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影响,自2005年1月以来,对收治我院新生儿科HIE患儿进行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后追踪随防2年,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HIE患儿神经系统和体格发育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88例HIE患儿,均符合1996年杭州会议修订的HIE诊断标准[2]。其中男婴49例,女婴39例;早产儿32例,足月儿56例;轻度HIE20例,中度HIE42例,重度HIE26例。将2002年12月(包括12月)以前收治的44例设为对照组;将2005年1月(包括1月)以后收治的44例设为实验组。智能测试采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测定两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两组患儿的胎龄、身长、出生体重、性别和HIE程度,父母的文化水平、经济收入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2 方法
2.1对照组护理 给予一般的吸氧、高压氧仓治疗及常规护理等。
2.2实验组护理 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早期护理干预。笔者把早期干预的时间标准定为病情稳定后,避免过早干预给治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具体方法如下:
2.2.1听觉刺激:每次哺乳时都要与患儿对话,呼唤其名字,以增加母子感情、刺激患儿的听觉。定时给患儿播放悠扬的乐曲,每天播放3次,每次约10min;护士与婴儿说话或摇铃铛,次数与时间不定,一般在护士执行护理操作时进行。
2.2.2视觉刺激:在为患儿喂奶时或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可让患儿观看人的脸部。在患儿清醒,情绪比较稳定的状态下,室内光线比较柔和,可以在患儿眼睛上方挂一些不同颜色的气球,让患儿的眼睛随着气球来回转动。每天2次。每次10min。在病房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宣传画,抱其观看。准备一些图形简单、色彩鲜艳的连环画册,还可让家长拿些实物让患儿看,以增加视觉刺激。
2.2.3触觉刺激:每天输液前为患儿做按摩运动,5-8min/次,组织家长观看新生儿按摩录像,学会按摩手法,以便随时为患儿按摩。对病情不允许抱起者可多进行抚摸,顺着头发从头顶摸到前额,用大拇指和食指指腹轻轻抚摸患儿耳垂,以满足其心理需求。
2.2.4前庭运动刺激:将手掌放于患儿胸前,轻轻摇动或定期改变姿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抱起患儿喂奶,并轻轻摇动患儿,或将患儿置于婴儿车内来回晃动。每次3~5min。2.2.5肢体被动运动及俯卧运动:一般在患儿喂奶前进行,让其平卧于床上,让患儿握住操作者的大拇指,且用食指抓住患儿的手腕,在单手弯曲之后,两手同时进行弯曲运动;或使患儿取俯卧位,操作者一手抓住患儿双脚,一手撑住其腹部,然后抬高其脚踝,并且帮助患儿抬头。
2.2.6水疗法:中度、重度HIE患儿可留有脑瘫后遗症,在病情稳定后每天给予游泳水疗法。室温28℃的婴儿游泳室内,池内的水温保持38℃左右,住新生儿脖子上套上微型的气圈,泡在温暖的水池里,使其随着音乐在水中兴奋、手舞足蹈,配合穴位按摩。
2.2.7婴幼儿期患儿的干预措施由家长完成:通过家长进行干预是最有效、可行和经济的途径。强调双亲理解新生儿行为的重要性,指导亲子间交流的技术,了解患儿的承受能力,减少环境中的过度刺激;双亲还要知道新生儿的各种状态,有助于干预计划的完成。
2.3随访方法 两组患儿均由不参与干预的人员负责随访,在生后30天~2岁时继续进行跟踪,随访时指导家长进行干预措施。要求家长定期至院接受训练指导,并对小儿进行体格、智能发育检查,1岁内60天1次,1-2岁90天1次。2岁检测患儿身高、体重和智力发育指数(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同时比较两组患儿身高、体重及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存在的差异。
3 结果
两组HIE患儿在2岁时,两组身高、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2岁时的MDI、PDI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4 讨论
我们通过对8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早期干预效果的研究发现,实验组2.0岁时的MDI、PDI均较对照组高(P0.05),表明现在幼儿的体格发育已受到相当的重视,营养全面充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100.
【关键词】心理干预;气滞血瘀型心绞痛;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9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97-02
冠心病病人中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较高, 有研究表明, 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69%~70.4% , 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2.1%~63.4% [1]。抑郁焦虑的存在和心脏病发作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强化[2]。气滞血瘀型心绞痛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心绞痛,其抑郁和焦虑情绪表现尤为突出,严重影响病人身心健康及治疗效果。因此,对气滞血瘀型心绞痛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负性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心内科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的住院病人。将符合诊断与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心绞痛病人(64例)随机分为两组,按中医内科常规治疗护理为常规组,按中医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加心理干预为干预组,心理干预周期为3个月。干预组32例,男19人,女13人,年龄(55.17±6.57),文化程度大学10例,高中19例,初中3例;常规组32例,男18人,女14人,年龄(57.78±7.43),文化程度大学10例,高中20例,初中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及治疗方案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2心理干预方法
2.1临床心理评估
病人入院后,通过观察法、晤谈法、心理测量等手段对病人进行全方位心理评估。
2.2 医务人员的支持
病人患病住院后,最需要是他人的安慰、同情和关心,医务人员及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包括同情体贴、鼓励安慰、提供处理问题的方向和要诀等,协助病人渡过困境。
2.3 家庭社会的支持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亲友探视、陪护。征得家属和病人所在单位的合作,尽可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强化社会支持,为其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解除或减轻心理压力,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2.4 认知调整
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来说,疾病本身就是严重的应激事件, 很容易使病人产生负性情绪和不良认知, 通过晤谈找出激发事件、非理性信念及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帮助病人端正对困难和挫折的看法,通过改变对挫折的看法以调节、改善问题。
2.5 提高应对能力
和病人一起去检讨其应对困难问题的方式,鼓励病人采取较为有效且成熟的适应方式。
2.6 行为干预
评估病人的非适应,找出靶行为,选择合适的行为治疗技术,帮助病人纠正不良行为,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3干预结果
3.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经t检验,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说明两组治疗均能缓解病人的抑郁、焦虑状态。治疗后SDS干预组与常规组比较、SAS干预组与常规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说明干预组缓解抑郁状态、焦虑状态优于常规组。
3.2心绞痛疗效比较:
干预组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3例, 常规组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5例, 经秩和检验(校正)Zc=2.53, P< 0.05. 说明干预组治疗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组。
4讨论
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若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血运不畅,瘀滞内停,而发胸痹。当今社会,物质文明日趋发达,各种竞争日趋激烈,芸芸众生往往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追求高品质生活,自缚心重,徜有闪失,所求不遂,最易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罹患此疾。现代研究发现,肝失疏泄,表现为高级神经活动调节功能障碍,一方面影响冠状动脉舒缩功能,另一方面影响脂质代谢及动脉壁功能,二者皆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气滞血瘀型心绞痛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达81.125%(52/64)、焦虑情绪达82.8%(53/64)。
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既有心理因素又有疾病因素,心理症状同躯体症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严重影响病人康复和预后,所以临床上除了常规内科治疗护理外, 还需进行心理干预。本次研究中干预组缓解病人抑郁、焦虑情绪明显优于常规组(P
通过心理干预,“强化”或“弱化”了病人原来的语言行为模式,帮助病人建立了一种新的、健康的语言行为模式,新的生活模式降低了应激反应,稳定了情绪,减轻了神经、肌肉、血管的紧张度,从而缓解了负性情绪、改善了心绞痛疗效及中医证侯疗效,心理干预起到了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银娣, 施慎逊, 陆峥. 老年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 上海精神医学, 2000, 12 (1) : 17-19.
[2]刘淑芳, 贾淑华. 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07, 2 (5) :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