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社会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王嘉顺 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学研究中的演绎逻辑类型及其特点
在前文已经提到社会学研究中的理论检验就是借助于演绎的逻辑,才能够从抽象的理论中得到相对具体的假设,进而通过对假设的检验来实现对理论的检验,但是在降低理论抽象层次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严格遵循一定的演绎逻辑规则就有可能出现研究假设与理论不处在同一逻辑体系下的情况,如果是那样,就不能真正验证所需检验的理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介绍演绎的两种类型,一个是逻辑演绎,另一个是经验演绎,这两种方法都有一些自身的先天不足。对于逻辑演绎来说,这种方法主要在自然科学中应用,而运用最好的就是数学。数学可以用非常抽象的语言将处在不同抽象层次的公理、概念、定理联结在一起居于同一逻辑体系之下。数学主要是根据一些已知的公理为基础,然后根据一定的演绎规则推理出需要的定理。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也借鉴了这种方法,他们也大致应用这种定理化方式来演绎理论假设,所不同的是他们演绎的基础不是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而是一些暂时假定成立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可能是通过归纳逻辑得到的,也可能是经过前一阶段的检验而获得暂时的稳定性,但是不论何种,都存在各自逻辑方法上的缺陷带来的理论有效性的质疑,因此在应用这些理论来演绎出更低抽象层次的假设时就有可能使研究假设带上理论本身固有的某些缺陷。此外,社会学中的理论都包含必要的概念,而有一些流传甚广的理论中的概念没有被清晰定义过,并且社会科学内部并没有对所有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达成一致的认识。但是逻辑演绎的一个优点就是它能从原先那些无法被验证的公设①中推演出研究命题,并且保证这些研究命题和推演出它们的公设处在同一个抽象层次。而对于经验演绎来说,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毕竟不如数学的研究对象那样单纯,社会学不太可能根据逻辑演绎方法推演出如数学那样抽象的命题或者研究假设。所以实际上,社会学的研究者为了能够得到可以被直接观察、直接检验的研究假设往往运用经验演绎的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将理论抽象层次更加降低。在得到研究假设之后,运用经验演绎的方法,研究者可以将假设中的概念与其变量联系起来,在经验层次上得出更加具体的假设也即工作假设。在得到工作假设这一过程中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操作化,即给概念下操作性的定义,正是通过这一步骤,研究者可以收集到能够反映概念内涵的资料。可以看出经验演绎可以克服逻辑演绎的不足。经验演绎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及概念降低抽象层次使之转化成可以被观察到的指标,从而使理论在经验材料中得到检验。并且由于有了具体的指标,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指标收集所需的资料,从而避免收集资料上的盲从性。但是与逻辑演绎所擅长的相反,经验演绎的缺陷就在于理论中的概念及其变量、指标是处于不同的抽象层次上的。
社会学研究中的演绎逻辑使用通过简单的分析
我们可以在理论检验的初步阶段应用逻辑演绎的方法从既有的理论中推演出理论假设,应用这样的推演方法可以保证研究假设和推演出它们的理论处在同一个抽象层次,从而使理论和收集的资料保持一致的逻辑关系;而在检验的后一个阶段,研究者可以应用经验演绎的方法,在得到具体的研究假设之后,运用经验演绎的方法,研究者可以将假设中的概念及其变量联系起来,以使理论得到具体的验证。但是还应该看到即使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后,虽然可以解决部分方法上的不足,但是还有些缺陷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之一就是概念的内涵检定及其变量、指标的确定。某个概念究竟具有哪些维度,不同的维度究竟需要哪些变量、指标来代替是一个理论素养和经验积累的问题。社会学研究中有时需要对某些概念进行测量,而选取概念的哪些维度则要视研究者的需要而定。当然每个概念的情况各不相同,有时是不同的研究者对其认识不同,而对于一些相对比较经典的概念,就算研究者之间已经形成比较接近的认识,但是对于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界定不清楚,仍然会造成对概念的内涵检定及其变量、指标的确定的不清楚的问题。
一、方法与语料
为了尽可能真实准确地考察该四类模糊限制语在摘要中的使用与分布,课题自建多样本语料库。本自建语料库所选用的语料是从郑州大学图书馆中文与外文电子资源收录的Cambridge,Ox-ford,EBSCO,Elsevier.Springer等数据库中影响因子较高的权威核心期刊随机抽取,如:《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哲学研究》、《HumanResourceManagement》、《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JournalofInternationalTrade&EconomicDevelopment》(Rout-ledge,Taylor&FrancisGroup),出版时间跨度为2008-2010(包括2008,2009,2010三年);共计504篇中英文摘要,代表了近年社会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趋势。所有语篇使用GL_MMAX2软件进行标注并使用MICROSOFTEXCEL进行整理统计。基于Swales提出的语步—步骤模型理论框架,首先对语篇的五语步宏观模式IPMRC(Introduction–Purpose–Method–Results-Conclusion)对英文摘要进行标记;然后采用Princeetal.(1982)的分类方法,对模糊限制语在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摘要的不同语步中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四类47个常见模糊限制语在五个语步中出现的特点与规律,探索摘要中模糊限制语分布特点。
二、统计与分析
(一)模糊限制语在SCE(中文摘要英译)与SEE(英文摘要)语步中的分布
通过对504篇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调查统计,我们发现:SCE(中文摘要英译)与SEE(英文摘要)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总数相当,分别为274次与302次。不同的是,SCE中限制语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摘要的背景、结果与结论语步,分别为60、114和60次;而目的与方法语步限制语的使用较少,仅分别为19和21次。SEE中限制语使用最突出的是结果语步,为97次,方法、结论与目的语步其次,分别为60、55和53次,背景语步最少,为37次。除结果语步外,其他四个语步的差异不太大,在背景、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语步中的分布悬殊不太大,依次为21.9%、6.93%、7.66%、41.61%和21.9%。这说明中文论文作者在对结果的讨论上注重保护自己,结果也不是绝对的,留有商榷的余地,体现了模糊限制语自我保护的语用功能。但目的与方法语步则较为主观,忽视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辩证关系。英文论文作者在措辞上更为模糊,模糊限制语在背景、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语步中的分布悬殊不太大,依次为12﹪、18﹪、20﹪、32﹪和18﹪。他们也更懂得全方位做好自我保护,尤其在目的与方法语步,他们不排斥不同的观点与方法,“一箭双雕”或一箭多雕的情况都是存在的,欢迎其他同行采用不同的视角研究同一个问题。体现了模糊限制语的礼貌原则的语用功能。针对模糊限制语在SCE(中文摘要英译)与SEE(英文摘要)语步分布呈现的异同,我们可以发现中英文作者同样重视模糊限制语在论文摘要中的使用,中文作者需要向英文作者学习怎样更客观地表达研究目的和表述研究方法。
(二)四类模糊限制语在五语步中的分布统计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SCE与SEE在语步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异同,笔者对四类限制语在摘要语步中的分布进行细化。统计发现,无论是在SCE或SEE的任一语步中,直接与间接缓和型限制语出现的次数最少,接近于零,SCE较SEE出现的次数略高。程度和范围变动型限制语在摘要中出现的频次较高。这是因为范围变动型限制语在测量事物时经常使用,与数字的搭配较多,使用范围变动型限制语的原因是作者不想把数字说得太死,以免与事实有距离,或无法说出准确数字,当作者综述前人成果时,他们虽竭尽全力收集资料,仍不可能涵盖全部文献,所以通常使用范围变动型限制语使自己不至于把数字说得太绝对。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SCE语篇中范围变动型限制语在背景与结果语步出现最多,分别为44次和90次,结论语步中出现38次,目的与方法语步分别为16与13次。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更强调语言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而非程度的高低,所以并不常用程度变动型限制语,例如kindof,moreorless,some,tosomeextent等模糊限制词,只在背景、结果与结论语步少量出现,目的与方法语步几乎为零。SEE语篇中范围变动型限制语在结果语步出现最多,为81次;目的、方法与结论语步其次,分别出现41、50与42次;最少的是背景语步,只出现21次。各语步中出现的程度变动型限制语比SCE中出现的次数略多,分布较为平均。通过对比四类限制语在两类摘要语步中分布的异同可以发现中英文作者在结果语步更多地使用变动型限制语给自己留有较大的空间接受不同意见的冲击。英文作者较中文作者对自己收集的背景资料的权威性与丰富性更为自信,所以较少适用模糊限制语。此外,模糊理论与模糊限制语的提出最开始是在国外,近水楼台先得月,英文作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中文作者更应利用机会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比如引进更多的关于模糊限制语的评论与研究。
(三)各类模糊限制语高频词统计与分析
即使同一类各个模糊限制语在语步中使用的频次也不尽相同。经过数据统计发现,各类模糊限制语中有些词高频使用,出现一边倒之势。程度变动词在SCE的五个语步中,出现在背景、结果与结论语步的次数稍多,分别为:14、17、10,而some次数分别为10、6、4,kindof次数分别为2、7、2。Some与kindof成为程度变动语的高频词。例如,SCE的背景语步中程度变动语出现14次,而some则出现10次,some成为程度变动语的高频词;范围变动语出现44次,而also和somethingbetweenxandy则分别出现22次和18次,其他限制语则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零星点缀。Somethingbetweenxandy成为各语步范围变动语的高频词,紧随其后的是also。以程度变动词为例,SCE共计使用5个词汇,它们从高到低的排序是some(20次),kindof(13次),tosomeextent(5次),almost(4次),quite(1次),其中kindof出现在全部五个语步中;SEE共计使用5个词汇,它们从高到低的排序是some(35次),tosomeextent(8次),kindof(5次),entirely(3次),almost(1次)。SCE中在五个语步均有出现的是kindof,而SEE中,五个语步均有使用的是some。两类摘要不约而同地首选some把不肯定完全正确的话说得更得体,以免遭到质疑,惹到不必要的麻烦。范围变动语在各语步中的使用是最多的,也反映出SCE与SEE的一些不同之处,SCE中,共计使用9个词,它们从高到低的排序是somethingbe-tweenxandy(96次),also(67次),morethan(12次),about(11次),around(5次),atleast和lessthan并列4次,over和approximately并列1次。SEE中,共计使用11个词,它们从高到低的排序是somethingbetweenxandy(107次),also(56次),about(31次),over(17次),morethan(9次),lessthan(5次),atleast(4次),around和approximately并列2次,essentially和roughly在SCE中未使用,它们并列出现1次。somethingbe-tweenxandy和also是范围变动语中最常用和最常见的限制词。缓和限制词在各语步中出现最少。两类文件中几乎都没有使用直接模糊语,偶尔使用时,选用的词汇以seem居多。SCE只使用了一个间接缓和语词汇即accordingtoone'sestimates,而SEE除此之外还使用的有itisassumedthat…,asiswell-known等词汇。通过统计和对比范围变动语和间接缓和语分别在SCE与SEE文件中的使用可看出中文摘要英译作者在模糊限制语的选词上与英文作者差距不大,整体水平得到提升;英文作者在选词上范围较广,SEE比SCE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词更为丰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丰富性。
三、结语
1.尊重并满足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一种意识形态是否具备吸引力和凝聚力,取决于该意识形态所代表的利益诉求。”④这启示我们,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不容忽视。他们在校园中的关注点不仅仅限于学习成就这一传统利益。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关注,容易引发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注自身权益。我们对他们施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尊重和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将他们的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提升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2.激发并坚定大学生的情感归属情感归属问题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是一个突出又普遍的问题。大学生情感炽热、饱满,但缺点是容易冲动和丧失理智。如果处理不好情感归属问题,将会对其个人甚至是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困扰。我们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他们的精神力量,形成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信念,从而推动他们对认知的践行。具体到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也可以培养他们向往自由、平等,唤起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情感。
3.接受并帮助形成大学生的价值共鸣“人们能接受某种意识形态而不是其他意识形态,并不是随心所欲或者是随机偶然的,而是因为这种意识形态正好能够表达人们心目中的价值期盼,并且给予人们的价值企盼合法性或者合理性论证。这就使人们很自然地接受这种思想观念和社会主张。”⑤这就表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要想获得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就必须立足于符合大学生心目中的价值期盼这一目标。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阶段,并不具备成熟稳定的价值观,接受并帮助对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鸣,要切实考虑到这一问题。只有充分反映大学生群体的意志,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共鸣,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外化于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
1.协调课外实践与课堂实践多样统一目前高校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课外实践模式,主要包括参加社会兼职、校园社团、勤工俭学岗位等活动形式;一种是课堂实践形式,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专题辩论、学生自主授课等形式。这两种形式各有千秋,都表现出一定的优缺点。大学生课外实践的目的相对来说比较倾向于赚取一定的劳动报酬,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优点是自主性强、独立自由,缺点在于花费时间太长,随意性大。课堂实践则需要在老师主导下,鼓励学生参与,优点是不受时空、经费、人数等条件限制,缺点在于学生参与度低,甚至被动参与、主动性不够。二者各有优缺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课外实践,学校可以适当地加强参与度,配合学生,并为其量身打造能够提升其价值观认同的实践机会。不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自发的实践活动这一层面,没有站在教育意义上去理解。我们要改变这种固有的观点,以实践课程规律为指导,尽可能科学详尽地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建立适合大学自身特点的实践方式。重要的是,学校要对实践基地的创设和选择做出指导,可以与政府、学校等单位合作,提供带薪实践,在吃苦耐劳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高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品德水平。对于课堂实践,学校要重点增强课堂内容的吸引力,并辅之以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师生互动。在内容的选择上,最好选择与大学生生活贴近的一些话题。例如,之前的中央电视台举行的“家风”讨论,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消防安全事故,都可以作为与学生互动的话题,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我国爱国观念和法制观念的了解,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教师可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例如提问或讨论,学生自主授课,研究性教学等等。
2.平衡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有侧重职业能力素质拓展是近年来迫于就业压力而备受大学生欢迎的项目。各个高校也鼓励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但是,如果学校的鼓励过于强烈的话,则会给大学生“就业比学习重要,考证比学习重要”的错觉。同时,还会助长实用主义、金钱主义等不良作风,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要各有侧重,不应过分偏颇。在职业教育中,不能只教授大学生职业技能,还要给予他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适当引导。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敬业”的职业道德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作为重点,通过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培养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约束大学生的道德行为。2)在专业教育中,也不能只是以专业课教育为主,要适当地辅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将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和践行目标,去指导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同时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认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践行。
三、结语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他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他,超越他,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现在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假如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他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医护英语教学;教学模式;语言和认知
随着医疗卫生对外交流日益繁密,对世界性医护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2001,2006),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原有的基础英语(EGP)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在医护类院校开设医护英语课程是高等医护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关于认知是如何发展的理论,由Vygosky于1978年提出,[1]该理论包括中介(Medi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活动(Activity)和临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等核心概念。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发展是个人主体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交互的结果。[2]
一、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医护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二语习得的研究属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有意义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该理论将学习者视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者,将人的个体学习孤立化、简单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于1978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Mediation)。“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3]语言和任务本身就是中介活动。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强调以“活动”为核心描述人的认知发展,明确社会活动是主体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介和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活动的本质,也建立了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活动之间的认识论关联。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指个体可以在有帮助的促进下,可以使成人在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跨越已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几年在国内,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英语教学。不少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不同角度介绍了调节理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卞少辉将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有机结合起来,[4]有力地佐证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课堂的互动话语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段玲琍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和英语阅读教学领域的研究状况,[5]尝试建立一个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这些研究关注了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对社会文化理论在医护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空白。医护类院校开展医护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医护英语的研究,有的从职业和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材选编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医护英语的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从语料库辅助医护英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医护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医护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医学专业技能又通晓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分级目标包括英语在日常医学工作的情景对话,英语记录和填写病人病例,用英语完成医学交流任务,医学工作英语文献资料阅读,英语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等。
(二)教学环境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宽松教学环境,积极发挥教师的支架性作用,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发挥同伴的合作学习机制,学习者能在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积极参与活动,最终发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焦虑情感。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组织应该将语言和内容有机融合,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情景展开教学,包括问询,科室及医生介绍,挂号,化验,检查,出入院,药房,临床会话,电话巡诊,病例书写,等等。教师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病例分析和实地医院情景扮演等,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与讨论不仅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医护过程,还从中学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人文背景知识。这个教学活动过程呈现为一个借助语言活动的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与任务、语言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动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医护英语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加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过程监控等机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武之地。
三、结语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医护英语教学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本质,进而找出二者的契合点,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情景的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方面等方面来探讨医护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旨在为医护英语教学研究在理论上提出新的思路,同时也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目前在一线工作的医护英语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Vygotsky.L.S.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Cambridge:HarvarsUniversityPress,1978.
[2]WertschVygotsky.OnLearingandDevelopment[J].HumanDevelopment,1985.
[3]Lantolf,J.P.&S.L.Thorne.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4]卞少辉.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
[5]任荣政.ESP教学“5W1H”要素分析[J].外语界,2012(2).
[6]段玲琍.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