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贸履职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总体情况
2019年安全生产控制目标:年内工矿商贸企业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道理交通不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年内工矿商贸企业发生瞒报事故,较大以上事故或死亡总人数超过3人或者道理交通发生重大以上事故,予以“一票否决”。
2019年全区未发生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和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
二、安全生产工作运行情况
(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经开区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三个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总体要求。及时调整区安委会由区党工委书记担任第一主任、管委会主任担任安委会主任,管委会副主任、政法委书记、宣传部长等区领导担任副主任,各安委会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镇街均设置安监站,同时在乡村、社区设立安全网格员。通过机构改革,全区调整设立了14个专业委员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区管委会多次召开党工委、管委会会议专题听取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并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区安委会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工作扎实开展,各级领导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开展调研、督导检查工作,并针对“集中整治”、“双控建设”、“打非治违”等重要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年初区管委会分别与四镇两办、园区和16个区直属部门签订了《2019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抓落实,确保各级领导、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二)全面加强监管、监察基础能力建设
1.以专委会引领行业安全生产。结合我区机构改革调整,在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基础上,调整成立了14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明确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办事机构,明确了办公地点及工作人员。
2.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全区共选聘网格员42名,建立全区、镇街(园区)、村(社区)安全生产“三级五覆盖”责任体系,实现安全生产监管无缝隙、全覆盖。
3.积极构建政府购买服务、专家查隐患执法服务机制。制定有关制度,通过安全生产技术顾问服务、安全专家驻点服务、安全送教上门服务、安全生产宣教培训服务及其他安全生产辅助服务等多种方式全面抓好该项工作。
4.完善安全生产委托执法效能。为实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区管委会与委托镇街、园区签订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委托书,委托执法范围是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5.持续推进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结合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年活动,区安委办多次组织召开工作部署推进会,通过构建责任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基础建设、完善三项机制、健全三个保障等多方面切实确保各项工作措施有序推进,对试点单位、全区总体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协助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完善建立各项管理资料。
(三)严厉执法,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经开区认真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加大“打非治违”力度,结合“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组织开展“六个专项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扎实开展元旦、春节、全国“两会”、“五一”、中秋、国庆等集中检查,对高危行业和工贸重点企业进行了拉网式彻查,及时消除各类隐患,保证重大节日和重要时期安全。
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领域:共检查企业104家次,查处隐患问题163项,已全部整改完毕,立案26起,实施经济处罚23万元,责令停产停业停工11家。
工贸行业领域:共检查企业105家次,查处隐患问题240项,已全部整改完毕,立案21起,实施经济处罚27.5万元,责令停产停业停工5家。
建筑施工领域:对全区在监项目进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358次,下发各类执法文书46份。
特种设备领域: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577家次,检查设备3800余台次。检查发现隐患106处,下发《指令书》25份,受理解决投诉28起,立案查处7起,罚款22.7万元。
消防和人员密集场所领域:共检查社会单位1173家,发现火灾隐患1704处,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622份,临时查封10家,责令“三停”5家,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34份,罚款47.3180万元。
城市燃气领域:定期检查企业 36次、 排查安全隐患154处、已整改140处。下达整改通知书35份,完成上级督办整改问题3个。
其他部门均在各自监管行业领域开展各类专项治理。
(四)稳步推进,持续做好日常工作
1.扎实推进安全标准化和诚信评定。我区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帮扶,积极做好危险化学品、机械制造、轻工商贸等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截止目前,53家企业已完成标准化建设,其中燕兴机械、蓝鲸悦海达到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在诚信等级评定工作中,23家企业完成诚信体系建设网上申报,其中A级1家、B级6家、C级16家。
2.创新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率先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制定下发了《经开区工贸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和《经开区安全生产委托执法(D类工贸企业)实施意见》,既实现了“一个企业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又实现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为切实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奠定了基础。
3.深入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我区不断修订完善了全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每年组织应急、消防、市场、国土等部门开展包括“危险化学品应急演练”、“消防应急演练”、“防汛应急演练”、“特种设备事故逃生”、“高层住宅火灾逃生”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等应急演练25余场,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极大的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和逃生本领。
4.不断营造浓厚氛围。为有效增强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为构筑社会安全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经开区不断通过电视、微信、商场LED大屏幕循环播放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等公益视频全面宣传。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班次50余次,共计培训人员6000余人;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启动仪式、安全生产咨询日、安全知识竞赛、企业警示教育宣讲等活动,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变能力。同时为了将安全文化带入居民小区,以凤凰城北区小区为试点样板,我区着力打造6个安全文化示范小区,通过设置宣传展牌、展板,装饰安全文化长廊,定期讲解安全知识、播放安全警示片、发放安全宣传单等方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安全知识融入群众当中。
5.充分落实财政资金保障。区管委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区财政局切实履行财政职能,强化资金保障,努力推进全区安全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19年已先后拨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费、农村公路划设中线工程款、安全生产技术服务费、应急避难场所移动厕所项目、化工行业评估分类项目、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检查培训经费、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以及其他安全生产监管支出费用共计150余万元。同时经开区通过政策引导,全员培训等方式,使重点企业负责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2019年北方铸业投入300余万元,金风科技200余万元,国储天然气200余万元,神威药业100余万元,应张天然气80余万元等等,企业持续加大安全资金投入,整体呈逐年增加趋势,落实主体责任,使安全更加稳固。
6.落实督导考核推进工作有效实施。管委会委派区安委办与区督查办联合采取暗查暗访、突击检查,随机抽查、回头看复查等方式,配备执法人员、专家,不定期对各单位重点阶段、重点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全面检查深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落实情况。2019年共派出暗查暗访组14个,其中督导检查镇街部门9个,生产经营单位72家,发现隐患95条,已整改完毕,停业整顿1家,全区上下 “重拳出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五)突出重点,创新推进工作落实
1.“双控建设”扎实开展。区管委会多次会议研究部署“双控体系建设”工作。并结合我区当前经济形势,针对大部分企业监管水平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这一实际特点,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企业自主提高、专家提供服务、政府出资买单的“三结合”工作模式,督促企业建立安全风险管控档案,形成动态化的“一企一册”管理制度。截至目前,全区开展“一企一册”上报企业数92家,上报风险点745个。同时依托“图网册频”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政府和企业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目前已经有63企业初步完成数据信息的录入,其中8家企业已完成与政府系统的对接。
2.“打非治违”有力进行。做为“奥运名城、首善新区”,一直以来我区都已“奥运城市”、“国际范”的标准严格要求各项工作。近年来,全区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契机,不断强化安全监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不断要求各行业领域提升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安委办针对重点行业领域,制定了经开区联和执法工作计划,扎实有力推进“打非治违”工作有序开展。今后,对于我区来讲,“打非治违”工作将不再作为一项专项行动,而是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持续开展。坚决不给“非法违法”留一寸土地。
3.“集中整治”持续深化。我区已经连续多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但是,近年来全国发生的特别重大事故,一次次的为安全生产工作敲响警钟!从18年开始,经开区先后组织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六个专项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其他重点领域集中整治再到近期安排部署的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严格按照“无间隙、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总体要求,通过不断深化整治,严格落实政策措施,坚决做到治理重大安全隐患、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全区安全生产持续高压态势。
4.“履职尽责”彻底压实
经开区全力推进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履职档案建立工作,将安全生产工作‘三定期’(即定期研究工作、定期督促检查工作、定期报告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刚性要求,目前已为全区152名副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建立了“一单一档”。同时在重要时间节点,会向区管委会党政领导递送“安全生产提示卡”,嘱咐完成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和落实,确保真正做到“照单履职、照单尽责、照单追责、照单免责”。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生产意识有待提高
一些单位和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存在麻痹松懈思想,应对安全生产形势变化的新办法、新措施不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安全培训抓的不深不细
从近年来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看,安全培训不够是诱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直接因素,安全培训不到位、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很多新招录的员工不懂安全常识,安全意识缺乏。
(三)企业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我区部分企业还是一些家庭作坊式企业,科技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企业人员多为农民工,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流动性大,工人往往对所在岗位掌握的相应安全知识欠缺、无知蛮干现象依然存在,事故预防能力、自救互救能力低下,一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工作比较难。
四、下一年工作计划
下一年,我局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工作,完善并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重点将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安全隐患排查长效治理机制
一是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宣传贯彻,督促企业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法治意识,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持续组织开展各行业领域的集中整治和“打非治违”行动。对违法行为严格落实停产整顿、上线处罚、关闭取缔、从严追责的“四个一律”执法措施。三是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活动,消除安全隐患。采取“回头看”、重点检查、联合检查、专项督查等方式,严防隐患反弹和事故发生,确保我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建立标准化的灾害事故防护体系
一是切实加强减灾委各成员单位的协同配合,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提升自然灾害早期预警能力。二是继续完善自然灾害灾情信息报送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全区灾情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建立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一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结合实际,整合应急资源,依托区消防救援大队力量,加强辖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大专业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执法水平和履职能力。二是加强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动态修订完善。落实预案报备制度,加强企业预案与政府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事故救援实战能力。
作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的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示范城市之一,我市的试点工作已经稳步推进。为推动安全生产领域的社会管理创新,顺利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如下:
一、实施经济政策支持
(一)对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师资和评审员培训、专家咨询指导、组织评审、政策调研、信息平台建设等必需费用,可从市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中列支。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符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立项条件的申报项目,可予以优先支持。
(二)推动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信息与金融类信用信息数据库资源共享机制,将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的信息录入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鼓励金融机构在企业贷款中使用。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和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向符合条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优先提供融资性担保和信贷服务。优先将符合条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和二级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培育。
(三)购置并实际使用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从企业的应纳税额中抵免投资额的10%;当年不足抵免的,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加大安全培训的支持力度,经公告认定为一级、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费用标准,分别按企业的级别下浮10%、5%。
(四)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规定,由市安监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部门制定工伤保险基金事故预防使用政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制定和考核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办法时应予以体现。
二、加强监管与服务
(一)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在政府投资补助、项目审批、项目核准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规定时限内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企业,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限制其新增建设用地。
(二)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逐步淘汰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对已纳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未按规定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不能核准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
(三)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二级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办理资质申报、升级和施工许可等行政许可事项时,在手续齐备并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优先予以办理。对经考核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优秀标准的建筑施工企业和现场,按有关规定在工程招投标时予以加分。对连续2年验收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取消企业及其项目、负责人的评先评优资格,并纳入企业和项目及负责人不良行为记录。
对连续3年仍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建议发证机关给予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不予延期处理,并取消其项目经理在本地区的3年投标资格。经考评有20%以上施工现场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建议省有关部门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四)工商部门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年度检验、企业变更登记、动产抵押登记时,应开辟“绿色通道”,即来即办;不能即时办理的,须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税务部门在办理有关涉税事项时,对符合条件的即来即办。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符合采购条件的产品,在同等情况下,政府采购予以优先。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申报的科研开发项目,在符合相关年度科技计划立项管理程序要求的基础上,给予优先支持。
三、实施差别化安全监管
(一)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工矿企业,适度减少对其实施安全检查的频次,除法定检查、专项检查和涉及举报以外,减少其当年的日常安全巡查和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考核时的现场抽查比例。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不达标的,增加对其实施安全检查的频次和范围,并依法予以处罚。
(二)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工矿企业,发生轻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免于行政处罚。对规定时限内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发生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按照上限依法从重予以处罚。对规定时限内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发生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企业,要依法予以关闭和取缔。
(三)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企业,鼓励其按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考核结果,加大对安全管理相关人员的奖励;对未在规定时限内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考核结果视为不达标。
(四)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工矿企业,安监部门对其提出的申请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对危险和有害程度不高的企业,在提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申请时,可不要求其提供安全评价报告,实行备案制管理。在规定时限内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企业,停止办理其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批或备案手续。
(五)对粉尘、高毒等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考评,实行职业危害否决制。规模以上企业和规模以下企业职业卫生部分考评得分分别低于75%和60%的,不能评定为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
(六)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的延期或换证,应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标准以上水平。对达到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标准以上的危化品企业,可以优先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的延期或换证手续。对规定时限内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
(七)非煤矿山企业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应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最低等级。非煤矿山企业在提出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申请前6个月内已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在提交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证明材料并符合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可不提交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直接办理延期换证手续。对规定时限内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不予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
四、实施评先推优的支持政策
(一)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创建驰名和著名商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荣誉,予以优先支持或推荐。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申报名牌产品、免检产品、质量信用产品,予以优先支持或推荐。对在规定时限内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企业,限制上述荣誉的参评和推荐。
(二)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纳入到市级诚信示范企业的申报条件范围,并对符合条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或一级企业申报创建省级诚信示范企业的,予以优先推荐。对在规定时限内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市级诚信示范企业,其市级诚信示范企业称号的有效期结束后不得重新申报创建。
(三)对符合评选推荐条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按地区、行业、系统优先推荐参加各级先进单位(集体)、五一劳动奖状的评选;对符合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评选推荐条件的个人,由所在单位按地区、行业、系统优先推荐参加评选。对在规定时限内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企业及其有关人员,限制其评选上述荣誉。
(四)对市安全生产标兵单位,原则上从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或一级企业中产生。对在规定时限内未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企业,不能参与市安全生产优秀单位和市级以上安全文化企业的评定。
(五)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国有工贸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范围,与年度绩效薪酬挂钩。企业因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达标引发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相应扣减直至取消企业负责人年度绩效薪酬。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
五、推动企业达标升级
(一)督促已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企业,每年至少开展1次内部评定工作。已经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证书的企业,须在有效期满3个月前申请重新组织复评和定级。对经评定达到二级、一级标准化条件的企业,可出具评定得分证明,并向有关评审单位进行推荐。
(二)市安监局等部门要鼓励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申报市安全生产诚信企业等级的评定和升级。对经评定达到相应等级的安全诚信企业,依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六、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一)各地区及市安监局要组织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督促已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的企业及时填报标准化建设情况等信息,实施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进展的动态管理。对未按期进行填报或填报不符合要求的,不给予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公告和授牌。
一、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增强执法严肃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全面做好财政收支管理任务过程中,认真学习贯彻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努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一是增强学法的自觉性。我局先后组织集中学习了《会计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增强财政干部学法的自觉性。二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结合“财政宣传月”活动,先后深入13个乡镇街道开展财政惠民政策宣传,利用快板、小品等文艺节目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家电下乡、强农惠农、社保保障等财政补贴政策,让广大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了解、支持财政工作,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严格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三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认真执行《预算法》,按照年初制定的财政预算,财政局不签批一笔追加预算,遇有特殊事项确需追加指标的,用款单位书面报区领导研究确定,区政府定期报区人大常委会审批。从源头上杜绝了拨人情款的现象,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按照《政府采购法》要求,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规范采购项目运作。认真执行《会计法》,推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二、紧密围绕中心,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全面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一)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我区减收因素增多,全区财政收入形势严峻、收入缺口较大,面对困难,全体财政干部没有消极对待,始终坚定信心,积极主动作为,勇挑重担,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年度收入目标任务,细化分解目标任务,量化到部门、各乡镇街道,落实到每一个项目、每一户企业,每一个征收人员,形成“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收入进度监控体系。加强与国地税协调,扎实开展财税目标“百日冲刺”活动,建立局机关中层以上干部与乡镇街道财政所挂钩联系制度,进一步帮助乡镇街道加大收入征管力度。加强对重点税源排查,全面掌握全区现有税源,挖掘潜在税源,确保了财政收入超序时进度完成任务。1-11月份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9.8亿元,增长38.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21亿元,增长39.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在全市位列第一。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83.7%,在三县两区位列第二。
(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始终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积极组织招商小组成员赴上海、福建、河南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采取外出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多渠道招引大项目。同时精心帮办服务已落户项目,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全年完成亿元以上开工项目2个,分别是大德新能源和财茂科工贸城项目;亿元竣工项目2个,分别是青啤和瑞斯特传动机械项目。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引资额达3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三)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始终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支持和谐建设的着力点,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目标要求,千方百计调度财政资金,科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确保民生投入持续增长。1-11月份全区实现财政支出26.7亿元,增长30.9%,其中公共财政支出18.9亿元,增长21%。“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重点实事工程等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68%。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千家万户,使全区广大群众共享经济改革与发展成果。
(四)财源培植成效明显。一是全力支持开发区发展。1-11月份区财政筹集安排资金4.2亿元,支持经济开发区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承接大项目、大产业的功能。二是加大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区财政安排区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033万元,资金总额创历年新高;为企业向上争取争取企业科研、商务发展、农村金融等18个项目,争取资金达6287万元,为企业增强发展后劲提供有力支持。设立金融发展扶持资金200万元,支持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完善金融体系,优化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环境。三是全力支持新区和老城区建设。1-11月份区财政筹集资金7.4亿元,支持新区和老城区基础设施、市区两级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了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形象。四是加大策应扶持争取力度。深入研究上级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大与省市财政协调汇报力度,争取更多资金项目及政策向区倾斜,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增添动力。截止11月份共争取上级资金达9200万元。
(五)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严格控制预算支出,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在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管理上更加科学化。二是进一步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完善和规范非税收入收缴各项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的财政直接收付范围,形成统一、集中、高效的财政资金支付体系。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重,重点加强对扩大内需、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关民生的重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六)作风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围绕“加大财政公开透明度、打造阳光财政”为目标,从机关管理、干部培养、思想作风等方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财政执行力。一是激发工作热情。在全系统倡导“激情工作、阳光生活”快乐工作法,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学习沈浩先进事迹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财政干部工作热情,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二是强化廉洁意识。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强化廉政学习教育。组织财政干部到市看守所、廉政教育基地和观看廉政反面典型专题片形式开展廉政教育专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自觉性和廉洁从政意识。三是实行重大决策议事制。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运作,都由局党组集体讨论决定,按程序办理,不搞独断专行。近年来,财政局连续获得省市级文明单位和全区经济管理部门行风评议先进单位等荣誉,没发生一例违法违纪受到查处的案件。
三、执行人大决议,听取代表建议,认真及时办结代表议案
我局严格执行年初人大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及时向人大提供真实准确的财政决算,供人大审议。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定、决议及审议意见。认真地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对来自人大代表的每一份建议意见,都有领导班子研究办理和督办,明确分工和办理要求,努力提高办结率和满意率。对因财力所限,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制定了推进计划,尽量争取代表理解、满意。局里的重大事项能够及时通过政府向人大报告。虚心接受人大及其代表的监督,聘请了包括人大代表在内的多名行风监督员。及时足额地拨付人大经费,为人大充分行使权利提供保障。
尽管我区财政收入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但支柱骨干型税源较少,财源结构单一,财源稳定性弱;随着对三农、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社会事业刚性投入不断增加、重点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财政支出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可用财力的增加与社会各方面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相比,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财政管理的方式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部分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四、紧盯目标不放松,突出重点抓落实,全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发展战略,在区人大和全区人民的监督下,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发展战略部署,按照“一个总量持续扩张、五个收入大幅提高”目标要求,强化财源建设,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一)狠抓收入征管,进一步增强财政综合实力。加强对经济和财政运行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国家税制改革政策的分析研究。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加强收入征管力度,对重点税源、主要税种、重点企业深入排查,挖掘收入潜力,加大堵塞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在保持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收入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
(二)突出壮大培植财源,提升财政服务发展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着力构建财源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加大我区纺织服装、食品酿造、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扶持,拓展工业主体财源;支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优先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设立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引进金融机构和培育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资金瓶颈。全力支持开发区、新区和老城区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投向园区,优化园区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和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动餐饮、运输、商贸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扩大财源总量。
(三)优先保障民计民生,增强财政公共服务能力。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发展教育,严格落实教育投入增长法定要求,支持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加大对涉农补贴、农村基础设施、高效农业等新农村建设投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加大财政改革创新,提升科学理财水平。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街道和园区主动性。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提高预算的公开透明度和强制约束力,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增长。积极开展财政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问效,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以政府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为着力点开展绩效评价。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归口管理,建立和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按照政府性债务余额一定比例,多渠道提取偿债准备金,专项用于偿还债务。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进”要求,深入开展财政所规范化建设推进年活动,力争2013年底8家财政所达省规范化财政所建设标准,确保2014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根据《榆林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开展《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立法调研的通知》(榆政应急函﹝2020﹞8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局开展了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专题调研工作,调研报告如下:
2005年以来,我省颁布了地方《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解决了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中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针对近年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条例》先后进行两次修订,强化了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为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现实意义。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是应急管理部门实施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推手。近年我县紧紧围绕《条例》有关要求,对县域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进行了积极有益尝试,加大了对各类生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事故隐患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进程和监管执法效果,现就基层监管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作如下浅析。
一、当前监管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执纪存在行政干预,难以做到有法必依
县域经济发展任务重,招商引资压力大,受传统政绩观影响,在处理经济发展和安全发展二者关系时还是有所失衡,为改善投资环境,自觉不自觉人为地造成了一些执法障碍。个别人存在“重发展、轻安全”思想以及“特事特办,慢事快办”现象,造成一些项目工程存在“先天性”安全隐患;有人为违法违规者说情,或通过各种途径给执法部门施压,要求采取变通手段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等,致使执法人员在履行安全检查、调查处理、行政处罚等职责时很难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原汁原味”执法。
(二)执法不够规范,难以做到执法必严
由于受外围执法环境影响,加之主观努力方面不够,在行政执法方面与依法行政规范行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认识上不到位。比如对行政执法的程序以及行政处理决定在下达前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等要求,往往实践中存在一定瑕疵;二是素质上不适应。执法力量薄弱,有资格的执法人员严重短缺,个别执法人员自身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对不断修订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法程序学习不够及时。
(三)执法主体分散,未建立联合协同执法机制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牵涉到执法主体多,存在条块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明现象。执法部门由于各自理解不同,容易造成互相扯皮,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出现一种“有权管”的部门看不见,看见的部门“无权管”的奇特现象。在一些突击整治活动中,尽管多个部门联合行动,但因为权责不明,使得联合执法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往往会出现许多困难。
(四)罚没制定不精准,实际操作执行难度大
《安全生产法》、《条例》等法律法规中相关规定对存在违法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动辄就是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和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不等的罚款,但基层实践中遇到的大多是规模小的企业,生产能力有限,很难按条款执行罚款,只能进行裁量处罚处理。
二、加强监管执法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作为一项行政行为,必须遵守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在当前日益繁重的安全生产工作态势下,要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建设。
(一)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执法环境
1、争取企业支持和配合。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对象是企业,所以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活动离不开企业支持和配合。要从为企业服务的角度出发,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为企业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提供各项服务,赢得企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做好监管执法工作的基础。
2、争取社会认可。保障法律法规贯彻实施,首先要增强全民安全法制观念。利用新闻媒介和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安全生产法》、《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中确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意识,加强组织一线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学习,营造一种人人学习安全知识、人人关心安全生产、人人遵守安全法规、人人爱护生命健康的社会氛围,从而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执法环境。
(二)明确职能分工,完善监管执法体制建设
1、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切实加强公安、应急、交通、工贸、住建、环保等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之间的配合,整合执法资源,建立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职责互补、沟通及时、协调有序的执法体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效能。
2、明确职责,协调监管。应急管理局作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首先必须做到对自身“责任田”监管不缺位,主要精力应放在事故隐患排查整改上,放在伤亡事故调查处理上,放在对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履职情况督查考核上,放在重点行业专项整治上,放在地方性法规、政策调查研究上,做到综合监管不越位、不错位。同时,对其他行业系统存在的生产安全问题及时移交相应主管部门去处理,应急管理局只需跟踪协调、监督、督办监管执法进展及落实情况。
(三)夯实基础,抓好安全生产基层建设
1、大力开展基层安全监管网络建设。一直以来,基层信息化安全监管工作比较滞后,辖区内存在安全隐患底数不清、心中不明等现象,所以安全生产监管离不开基层工作有效支撑。编制企业安全管理台帐,加强对基层重点企业和高危行业普查建档,保证监管工作有章可循,对监管对象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现经营单位违法行为及时予以纠正查处。通过构建基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全面掌握辖区内安全生产形势,为决策分析提供信息支撑,从而形成安全生产网格化动态监管长效机制。
2、加强对基层安全生产执法工作业务指导。深入基层一线,及时帮助解决基层安全生产执法工作存在的难点及疑点,建立健全安全执法工作制度、工作规范、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安全生产执法工作水平。
(四)科学灵活立法,解决实际执法困难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增强开放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全市开放发展呈现出新局面,集中表现在“四个不断”:一是开放型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到位外资97亿美元,是“十一五”的1.6倍;累计境外投资6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4倍;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3%,出口年均增长7.7%,服务外包执行额年均增长50%。2015年,开放型经济创造了全市1/3的GDP、1/4的税收和近1/4的固定资产投资。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外资结构看,“十二五”到位外资中,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55%,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占40%,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23和22个百分点。从外贸结构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达11.8%,比“十一五”末提高7.7个百分点。三是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新创成国家级高新区和综合保税区,7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面进入全省开发区靠前位置;中瑞生态产业园、台江软件园等一批国际国内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创成眼镜、汽车零部件2个国家级出口基地,3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出口企业,4家企业入选省级外贸重点监测企业。7大港区共建成对外开放码头43个,镇江口岸获进口粮食、进境屠宰肉牛等资质。四是开放层次不断提升。从注重招商引资逐步延伸到招才引智,从注重以工业为主逐步拓展到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从注重项目建设为主逐步提升到人的思维观念、创新能力等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从以坐在家里为主转向积极走上国际舞台,镇江全方位开放的环境不断优化,镇江人主动开放的意识不断增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置身更大的范围审视镇江,“开放发展”仍然是我们的短板:一是开放度还不够高。去年,我市的外贸依存度仅为18.5%,低于30%的一般国际标准,更低于全省50%的水平。二是大项目还不够多。最近几年,苏南其他城市每年都有几个10亿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上个月南京市与台积电签约了30亿美元的12寸晶元项目,而“十二五”期间,我市最大的外资项目是爱励铝业,总投资为4.9亿美元。在全省评选的162家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中,我市仅有4家。三是创新力度不够大。在项目引进上,更多局限于传统的方式和套路,招引的针对性、精准性不够;在园区建设上,开放搞开发的氛围不浓厚,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在政策设计上,偏重于用地、税费等直接优惠,在降低商务成本、以市场换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思路还不够开阔。四是开放环境不够优。城市国际化水平整体不高,缺乏国际化的社区、学校和医院。我市外资企业的外籍老板包括外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都住在南京,这说明我们的开放环境还不够优,远远不能满足外籍人员的要求。全市常驻外国人在1000人左右,其中商务人员仅有200人,与南京、苏州、无锡上万人的规模相比差距较大。目前,还没有国内外知名的会议、论坛或展会在我市举办。
成绩令人鼓舞,差距催人奋进。在“十三五”发展的新征程上,在“越开放越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筑牢开放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以更加开放的思维融入全球经济,以更加开明的心态接受新生事物,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推动新开放、实现新发展。
二、认清形势,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开放发展的水平
当前,开放发展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在要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全球看,波罗的海指数从最高峰的10000多点降至如今的400点左右,国际原油价格从最高的147美元/桶降至30多美元,这些变化,固然有全球经济低迷的原因,但更深层次反映了全球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等,都是一种积极的调整应对策略。特别是随着TTP的签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开放发展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从国内看,十以来,中央提出了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国家层面以及许多国际上的资源要素,都将加速向这三大战略流动和集聚,这对我们这样的江河交汇城市,是一个历史性重大机遇。从开放发展的趋势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的开放更趋全面,是经济国际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相融合的开放,是技术、资本、管理、市场相结合的开放,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产业开放向全方位开放转变,从过去开发区为主体的局部开放向城市全面开放转变。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必须找准工作的主力点,努力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具体工作中,要狠抓“四个大力推进”:
(一)大力推进“江河联动”
江河兴、镇江兴。镇江最独特的优势就是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深水岸线占全省的83%。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岸线资源利用一直存在“散、乱、低、小”的问题,还没有融入全国大循环,形成低成本物流的优势。推动全市开放发展,必须把“江河联动”作为头等大事,努力把镇江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在这个方面,主要是整合岸线资源。由市交通和规划部门负责,着眼全市岸线资源的优化整合,抓紧编制高水平长江和运河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并实现运用电子地图标识和管理。市里将成立岸线资源管理委员会,对全市范围内的岸线资源进行扎口管理,做到统一审批、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全面提升岸线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功能布局。各地要根据生产、生活、生态三类岸线的总体规划,优化临江临河港口、产业、城镇、企业等的科学布局,推动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实现港工贸一体化发展。以港口为中心,优化长江和运河两岸公路、铁路等布局,强化“铁、公、水”网络衔接,打造综合集疏运体系。同时,顺应全球资源配置方式和国内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加快延伸和拓展港口的进口、集散、深加工、大物流等功能,提升综合承载力。
建立联动机制。围绕集散功能强、辐射带动广、综合收益好,在沿江、沿河重点推进大港、高资、西来桥等港区,以及丹阳江北镇和吕城镇、句容下蜀镇、扬中新坝镇、丹徒辛丰镇、京口谏壁镇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建设“港产城融合”的区域。积极推动镇江港与上海港、宁波港等海港战略合作,实现江海联动、区域联动发展。
推进智能管理。建立涵盖“港口业务、通关服务、港口集疏运、商贸金融”等内容的信息服务系统,搭建物联网平台,引入信息化专业人才,建设智慧港口。按照中央长江大保护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沿线生态保护修复,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改革装卸工艺,提高港口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使用率。
(二)大力推进三大国家级功能区建设
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是承接国家战略、对接国际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有望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低成本交易的优势区域。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们先后拿到了这三块牌子,下一步关键要用好用活,发挥最大效益。
开发区要当好转型升级的龙头。国务院办公厅刚刚下发通知,国家将对连续两次考核居后5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降级制度,这种发展导向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提升核心竞争力放在第一位,推动全市开发区提档升级。从前两个月看,全市省级开发区中只有1家有实际到位外资,形势极为严峻。请各地高度重视,在载体平台建设、招商力量配备、项目招引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1个国家级、6个省级开发区,都必须切实做到“承载功能优于全市、结构调整快于全市、创新活力强于全市”,对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高新区要当好招才引智的主阵地。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里方案是达到标准才可以晋级,我们拿到了国家级牌子,正在申报副厅级建制,但省里要求不是拿到牌子就批副厅,它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产出和人才等都有严格的标准。镇江高新区要按照“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定位,结合“金山英才计划”,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激励,敞开大门吸纳国际一流人才和价值链、技术链高端项目入驻。当前要抓紧筹建具有镇江特色的低碳技术研究院,低碳虽然是关于碳排放的过程,但有很多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要做强江苏科技大学镇江海洋装备研究院,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一条街建设,打造高创中心、科技大厦等载体。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全国排名进前55位,建成国内重要的智能装备技术研发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研发制造中心和推广示范基地,通用飞机、无人机的高端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区。
综保区要当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要优化空间布局。发挥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与镇江港口区位优势的叠加效应,形成一体化的“南区北港”格局。要培育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总部经济、旅游服务业、电子商务”等服务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研发、检测、结算等服务产业,延伸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链条。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深度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总部经济、大宗商品交易等多领域对接合作,促进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区域互动合作。要深化港区合作。全面整合综保区、港口综合物流园和港口之间的空间资源,促进区港功能叠加、优势互补。市政府将按现行财政体制,对镇江综保区内形成的地方财力市级留成部分,进行专项补助,全力支持综保区发展,但这个补助要跟综保区的绩效挂钩,达到要求给予优惠,达不到要求就不给优惠。市级发展资金也将优先扶持综保区内产业的品牌建设、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等。
(三)大力推进传统企业国际化
传统企业是我们的优势,也是嫁接国际资本的主阵地、主抓手。没有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就谈不上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中国是个13亿人的大市场,“十三五”期间对全球各国仍有很大吸引力。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进一步推动传统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
一是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针对当前外部市场疲软、出口下滑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对重点市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出口的政策扶持,千方百计稳定企业出口。引导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去年访美,在中美合资拍电影、促进留学、旅游、语言教育等方面,签署了一系列协议,这些都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对我市来说,去年《春江花月夜》在美成功演出,为文创产业走出去创造了新机遇。要确立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开放中的战略地位,立足我市优势,进一步高水平策划,通过扩大开放做强做大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服务企业,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二是培育本土跨国企业。要放眼全球,重点支持拥有一定规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人才密集的地方建立研发机构,到重点国家建立营销售后网络,到成本较低的地方设立生产基地,到资源丰富的地方推动合作开发,有效整合全球资源要素,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优势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
三是健全服务体系。要支持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产出效应。优化企业“走出去”金融、税收、外管、出入境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对外投资便利化程度。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呈加剧趋势。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和指导,特别是要增强企业应对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境外经营风险评估体系、风险防范机制和境外风险应急体系,有效规避和控制风险,提高我市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率。
(四)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嫁接国际资本
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当前,低碳已成为备受国际瞩目的一大产业。上个月,我们与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气候变化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将在建设镇江低碳发展国际研究院、举办国际低碳技术/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六个方面开展合作。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平台,把低碳当成一个产业来做,不仅要做靓镇江低碳城市建设的低碳经验和低碳模式,更要在产业发展上做出镇江的技术和产品,形成低碳镇江的特色优势。在低碳产业上,重点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筑、现代通信和低碳交通方式。
二是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镇江新区、丹阳、京口和官塘新城四个产业园区,要进一步加大项目招引力度,重点抓好瀚星通航等在手在建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对飞瑞航空一期等6个已建成项目,全力做好跟踪服务,力促早日达产达效,形成新的增长点。要按照“强链、延链、补链”思路,在航空新材料、通航研发、通航整机制造、关键部件、航空服务五大产业链各个环节,分别排出项目清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三年左右努力,力争将其打造成千亿级产业。
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旅游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消费供给的重要动力。去年旅游业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4.88%;旅游投资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最近,国家为了激发旅游消费热情、扩大旅游消费规模,相继出台了带薪休假、“2.5天休假”。各地要抓住时机,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研究,加大旅游业国际合作力度。特别要将旅游与现代农业、文化创意、健康养老、宗教文化等深度融合,精心编排和包装一批项目,组织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外资更多地嫁接旅游业,培育全市开放发展的新增长极。
三、创新方式,奋力作为,把握开放发展的主动权
新形势下推动开放发展,必须破除思想和制度障碍,让开放源泉充分涌流。
一要研究新兴业态。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加强对新业态的学习和研究,把握行业跨界整合、产业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围绕优势产业链部署开放链。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今天上午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审议了开放发展的四个文件,我觉得这四个文件的出台一是方向把得准;二是适应了开放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业态;三是力度大、针对性很强。我们要通过四个文件的落实,推动电子商务、快递业、制造业、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协同发展,扶持培育冷链配送、“海外仓”、“全球购”等新兴服务业态。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让进口产品资质审批多到镇江,把问题想在前,把工作做在前,力争取得大的突破。
二要创新招商方式。要大力实施一国、一城、一企、一人“四个一工程”,深化与境内外知名中介、行业协会以及专业人士的合作,千方百计获取有效项目信息。大力拓展以商引商、股权招商、市场换项目、技术引项目、人才带项目等招引方式。支持外国战略投资者通过合资合作、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本地企业升级改造或兼并重组。认真做好“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工作,扩大外资集聚和溢出效应。在招商引资方式中,有件事情我再强调下,那就是产业基金,我们如果还像过去那样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已经引不来大项目和好项目。前段时间,丹阳有家企业在参与国际上一起并购案中,由于资金没有及时到位,很好的项目最终没有拿成。我们要汲取教训,从问题中找到思路,把产业基金作为吸引外资大项目、好项目的有效途径,市里已经建立了产业母基金,最近文创产业要建立全市首个子基金。这项工作请各辖市区、各部门加大力度,每个条口都要列出时间表,把各个子基金建立起来,发挥产业基金在招商引资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根据夏书记要求,今年要“月月有招商”,组织主要领导带队、主要领导参加的招商活动,形成浓厚的招商氛围。
三要培育专业人才。在所有从事开放工作的人员当中,招商队伍最为关键,也是体现一个地区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现在各地都成立了招商局,拥有了专门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队伍,但是,专门不等于专业,各地要围绕特色产业,强化对招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招商人员潜下心来,认真研究产业,熟悉相关政策,提升服务能力、交际能力、外语水平等综合素质。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直接从事开放工作的同志,更要瞄准“高、精、专”,切实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能力,努力成为开放发展的行家里手。
四要提高出国效率。顺应开放发展的新要求,改进和完善出国方式,切实做到“五个转变”:一是从二产招商为主转向一、二、三产业并重;二是出访国家要从“全面撒网”转向聚焦“一带一路”和需要引进技术的国家;三是出国人员要从过去带有一定的照顾性转向专业人才,重点向精于招商的专业人才倾斜;四是招商层次要从面上招商转向重点园区;五是出国效果要从拓宽视野转向招引项目、技术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