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范文第1篇

一、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几点认识

1. 培育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前提

核心素养并不是颠覆性的概念,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颠覆性的改革举措。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后者对前者不是否定,而是发展。并不是有了“三维目标”就不要“双基”,有了“核心素养”就不要“三维目标”。没有“双基”哪来的“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呢?因此,落实核心素养,不是否定过去的工作,而是在过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深化。

培育核心素养要求课程观转型,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课程观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关注核心知识。所谓核心知识,是指反映学科特征、构建学科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基础性、发展支持性、重要性的特征。学生中心的课程观除此之外还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核心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学校课程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年龄特征为基础,以追求人的和C发展为目标。

2.培育核心素养,学校的行政推动靠校长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从来不是强调所谓的“人治”,而是强调校长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总是处于关键少数的地位。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校长的作用也不例外。校长的认识、校长的行动,对推动核心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校长要带头学习、领会和践行核心素养的要旨,并积极带领广大教师加强专业学习,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必备的先进教育技能,增强教师对核心素养等概念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并将这种理念创造性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实践证明,一所学校的校长,其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能力,直接决定着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因此,对校长来说,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强化自己对核心素养的把握能力,不断将核心素养的理念熔铸到学校环境、学校办学实践当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3.培育核心素养,落实靠教师

从学校改革的逻辑来看,学校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最终,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要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处于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最直接、最实际,他们离学生最近,最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层面,脱离教师的任何改革举措必将遭遇教师的内在抗拒和彻底的失败。

核心素养是个综合性的宏大体系,其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特别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学科细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对核心素养的深入把握能力。因此,学科素养能否有效落实,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取决于教师个体素质的高低和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的是以理论为指引的更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而非纯理论层面的指导,从这一角度来说,强化教师的实践指导将是教师培训的工作重点。

4.培育核心素养,载体是课程和课堂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凭空产生,它需要在实实在在的日常学习、思考和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因此,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是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只能在课程中孕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只能在课堂中生长。

对此,学校要认清以下三点:第一,培育核心素养要重视核心知识,特别是重点高中更要重视核心知识,离开核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就谈不上核心素养的培育;第二,只有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根据大的核心素养框架,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出该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让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真正落地;第三,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要优化现有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改革,核心素养的培养便无从实施。

5.培育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校本化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框架要素是对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考虑学校办学的历史、基础和条件,根据自身实际,将国家制定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创造性地转化为学校自己的培养目标。在此,成都七中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在达到基础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突显了自主发展、人文底蕴、创新实践、责任担当等要素。

二、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行动

1.重新定义七中优秀学生的标准

教育不仅是唤醒自我,更要唤醒责任。面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就没有进取之心。七中学生的人生责任,不仅要为自己,还要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人与人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情商,决定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情商,智商主要靠遗传,情商主要靠后天培养。有些非常优秀的学生,智商并非特别得高;有些非常聪明的学生,学业也并非很好。决定学生是否成功的关键,最重要的因素是意志力。意志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七中校园名言的核心内涵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奋斗与坚韧是书写成功人生的两支笔:奋斗造就学生的成功之路,坚韧滋润学生的青春时光。

2.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育人价值取向

学校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对人才的要求须德才兼备,德在首位。“立德树人”的内涵和要求不仅有优秀的传统道德的内容,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新内涵:立德为先,树人为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健全人格的“和谐之人”,要求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遵循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

成都七中的育人价值追求是:人文滋养,个性成长,责任引导,知行合一。具体来说,注重人文滋养就是要立德树人,教育以德为先;七中学生要有善良之心、悲悯之心、责任之心、感恩之心;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人生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3.加强教师培训,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建设学科高地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要提升学校质量,必须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特别是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的领头羊,骨干教师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位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采取了很多有效的策略。例如,加强新教师的校本培训,组建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小组,建立新老校区教研组、备课组的定期交流制度,在新校区建设网班听课教室,采取新老校区教师集体教研、统一考试、集体阅卷等措施加强新老校区教队伍的融合,采取措施强化新进教师在七中的归属感和对七中文化的认同感,等等。

学校人本管理要秉持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激励与约束、协调与认同、培训与使用、求同与存异等关系。我们形象地将激励、民主、协调、培训、求同等比喻为“圆”,将约束、认同、使用、存异等比喻为“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践行“方圆观”理念:激励与约束应该是“从圆到方”, 协调与认同应该是“以圆促方”,培训与使用应该是“圆中求方”,求同与存异应该是“外圆内方”。

4.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与创新,实施人文学科提升战略

学校组织学科骨干研究课程标准,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在优化课程顶层设计方面,学校在细化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双向细目表的基础上,开设出生涯规划、国际理解、积极心理学、steam等新课程;全面推进艺术、体育、技术学科的模块教学;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建构出“双核”并重的课程和课堂,即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并重,共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

另外,学校积极实施人文学科提升战略。学校认识到,虽然人文知识不一定能转化为人文素养,但是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实现成都七中的育人价值取向需要全面提升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

5.明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体要求,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反思型课堂

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以责任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领导力。为此,学校明确规定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具体要求:选读学校推荐的30本名著,参加一个学生社团,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做一次学生干部,策划一次班会,完成一次演讲,参加一次英语诵读比赛,做一次微报告,完成两个学校推荐的校本实验,学习两门选修课,掌握外事礼仪和理财常识,完成两次社会实践,学会排球和游泳,爱好一门艺术,参加创客活动,独自或者合作完成一件steam学习的作品。

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以学生主体、合作探究、注重反思、“双核”并重为理念,探索出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反思型课堂教学模式,即“学、讲、思、究、练、评”,其特点是在讲练的基础上,强调自学、动手、思维、探究、反思等环节。

6.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师生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精神发展

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学校加快校区整合,全面实施分类培养、个性培养。在评价改革方面,学校积极优化师生评价方式,坚持用科学的评价引领学校坚持素质教育的道路。在精神培育方面,学校注重学生精神发展力,建设积极心理教育中心,优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和德育活动,加强艺体工作,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范文第2篇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教师要想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较好的教学效果,职业素养中除了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教学技术等各方面基本内容,还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意识与职业良好态度,以此使优质教学内容得到有效传播。1.理论与实践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因此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教学。高职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要有效优化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清楚了解相关理论与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状态,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好知识实践能力的引导。高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参与基础技术训练中,要掌握实践操作要领,保证操作的逐步纯熟化。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正常、慢速、分解、重点、难点、重复、纠错、师生协同与边讲解边操作等示范形式处理,有效地让学生掌握实际实践操作效果。所有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功底,以此有效地做实践展示,依据学生需求做对应讲解。2.教学技能。将教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全面的传授给学生,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技术、教学技巧、教学心理引导等。教学技术上要懂得当下多种展现形式,包括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声画一体的教学效果展示。同时要能够适应教学环境,无论是实训教师、生产车间还是常规教室,教师要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各种环境中把控每个学生都能够接收到自身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此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3.岗位责任意识。教师要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有充分的爱岗敬业精神,提升对教育工作的谨慎态度、创新意识,意识到作为教师应有的教师育人的任务。同时要注重教师自身尊崇社会市场环境,做好教书育人的特殊性、针对性教育,要积极的拓展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模式,避免陈旧性教学带来的无效教学。要积极吸纳国内外相关学科内教学的优质理念与技术,同时要关注校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宜地经验吸纳,做出适宜本校本专业情况的优化调整,有效发挥教学的个性化、针对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发挥能动性、责任感,这样才能更有热情地投入实际教学的优化中,改善教学的局限性,有效地做好适宜情况下的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扩展适宜每个学校自身的教学优化路径,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成效。4.职业教育理念。教师要清晰了解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差异。职业教育直接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同时要认清职业教育本身、学生整体素质的情况,依据学生状况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做好整体的教学定位,展现特色化教学优势,把控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依据实际需求做好知识构建与课程研发。5.创新意识。教师是立教之根本,是兴教之源头。教师不仅承担这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的重任,也肩负着让人民满意学校教育的重任。只有树立坚持改革创新的意识才能更加积极地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做出贡献。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也是教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创新意识牢记心中,以此培养出创新型技术人才。要想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提高创新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所学知识,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方法

1.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师自身需要优化职业道德意识、提升教学能力、强化实践积累。要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强化,提升自身专业优化提升的自觉意识,在教学中要保持对学生的爱心,以及对教学专业的热爱。要积极做好思想道德建设与业务提升。在教学中要有持续性的意志力,能够不断推动自己优化教学形式、内容,有教学自我提升的意识。在教学能力优化上,教师需要意识到教学能力水平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要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储备,有效提升对课程的驾驭能力。教师要注重在语言沟通表达上提升,这样才能达到学生管理效果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更加从容、顺畅。要加强实践能力的积累,积极地参与社会专业实践活动中,通过多渠道实践机会优化自身实践能力结构,有意识地与一线实践经验者交流沟通,吸取相关实践经验,了解市场状况的变化。2.从学校角色出发。首先,学校需要谨慎对待教师的准入机制管理,保持人才优选,设置严格的人才准入机制,从源头上优化人才资源。学校对人才的选择要注重思想素质、专业理论、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考核。学校对教师能力、资质要做好审核,避免虚假信息。要注重教师政治立场、思想意识状态,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不良的思想导向,要在思想上能给予学生正向引导。其次,学校要注重师德培养,注重师德氛围的搭建。在学校内容开展对应的教师素养培养氛围,进行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开展名师教学指导活动,注重教师能力优化提升培训管理,通过多方面教师评优争先调动教师师德建设的积极性。除了激励机制,学校需要运用一定的监督机制。学校要对有损于师德的行为开展多渠道的举报机制,让大众监督形成教师自身更为谨慎教学的意识,使教师向着高职教师优秀标准不断优化,处理好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教师队伍团队氛围,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再次,要注重新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学校要做好教师入职培训与带教,让教师能够快速熟悉教学环境与学生状况,高效融入教学环境。学校每年需要做好1至2期的入职培训活动,具体内容包括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历史情况、学生状态、规章制度、学生管理、校园管理秩序、科研管理秩序以及相关职业标准。同时需要建立教师网络平台培训,让教师能够打破时空局限性的展开学科相关能力学习。要积极推广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渗透。对于教师培养,学校要不断引入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技术,优化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地做好新教学方法的培训学习,开展对应的教学方法评估机制,激励教师做教学优化调整。例如,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形式与理念,注重师生互动沟通交流,让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直接化,充分运用科技发展对教学带来的支持。同时,要注重教师在相关新式课堂教学上的技术运用能力,如常规的多媒体技术、课件准备制作技术、教学资源网络收集汇总能力等。科学合理运用助教。学校要确保助教管理的科学合理性,新教师均安排对应的经验指导教师,有效地为新教师提供一定教学事务指导。对校外聘用的专家型教师,需要由校内教师做教学相关事务的辅助,以此有效地让校外专家更好地将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保证教学效果。新教师与导师都需要做对应的工作考核,有效促使相关工作的优化。第四,注重实践教学能力优化。对于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现实,学校要做好教师实践经验培训积累,注重校企合作,开展学校产研教一体化的运营模式,让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去锻炼,了解企业对员工用人标准的内容,掌握实际工作环境与状态,包括生产流程、设备运用等有关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等,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构成与技术水平,有效指导学生适应现实工作所需。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有效促进实践教学成果。学校要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相关教学课程的创新与研发,做好课程开展的评估总结,不断优化升级具体操作,注重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强化。要优化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上的引导,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优化,使学生勇于尝试社会中的多种挑战。3.从学院角度出发。教师所处的实际环境集中在小范围的学院中,需要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学院方面要积极拓展激励机制,留住所需人才,激励人才不断优化,提升自身教学成果。优秀教师资源过度流动、生源锐减会导致学校整体办学效益下滑,需要注重这种状态的调整。学校需要给予教师在薪资福利以及其他保障制度的优化,充分关注教师的内心诉求,为教师提供对应上升途径,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提升教师任职的希望感。学校要注重经费投入,优化教师多方面的物质条件。学校要做好教师培训管理,支持教师做校外培训学习,优化教师之间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4.从创新角度出发。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是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教师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在教学理念方面,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差异化教育手段,不能一视同仁,忽略学生的个性。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学习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调整,把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学术新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自身、学校、学院各层面做努力,要产生一定教学管理的合力,让教师在理论、实践等能力上得到优化,同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优化师德氛围,让整个高职院校中有强大的教师资源做核心支撑。教师的职业素养是直接决定学生培养成效的决定因素,同时是促使学校运营整体效益的关键所在。学校要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同时注重对教师职业化精神的培养,促进内外条件的优化。

作者:张艳霞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黄素芹.提升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实践[J].求知导刊,2015

[2]吴东照.我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调研与分析——以江苏省S市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

[3]冯 玉.提升高职院校新入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实践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5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内涵;“互联网+”时代;提升策略

1“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1.1知识的碎片化

以往,我国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受时间、地域影响产生了较大教育鸿沟,这些鸿沟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逐渐被填平缩小,人们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门槛逐渐降低,并且使得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增加,与此同时,也表现出学习内容、学习实践愈加碎片化的发展态势,人们散步、吃饭、上下班路上都可能在零零碎碎时间里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过于碎片化学习时间下容易促使学习者逐渐形成思考懒怠的问题,最终变成不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有效关联,学习成果为众多零散知识点,不能一起形成具有意义和灵活运用的知识体系,所以难以保证学习深度与价值。基于此情况,高校教师在学习中如何有效甄别知识,并且善于思考将知识消化吸收,尽可能在碎片化时间中汲取大量的有利、知识,是当代高校教师工作和提升自我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1.2信息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一间教室、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所构成,而“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由老师任你选、学校随你挑、数不清的学生、一个移动终端、一张网所构成。这就表示着教材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与权威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单一学习者,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接触大量信息,在多元化信息渠道支持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量天平发生变化,偏向教师的情况逐渐减轻,所以教师要适应新时代信息的多元化,通过多种手段,获取并应用更多的信息教学,同时重新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定位,以便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挑战。

1.3竞争的激烈化

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可以不用出门便通过微课、慕课等学习途径与教师一起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将原有的教学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壁垒彻底击碎,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一系列相关网络培训学校和网上辅导课程中,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工作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性,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这样才可以依据学情因材施教地教学。

2“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现状

信息素养的概念在时代不断进步发展下也在随之不断演变,由过去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能力素养,过渡变为含义越来越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本文认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教师应具备敏锐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果断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准确评估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自如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独立创造灵活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充分掌握社会信息环境的现状以及发展要求,以此为参考依据,在信息化教学工作中,有效检索、快速获取、合理分析、正确处理和变通利用信息来解决工作、教学实践、教育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目前,虽然越来越多高校教师认识到具备信息素养内涵的重要意义,积极响应教育信息化改革号召,加快了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应用,不过在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信息素养的不足问题。加之学校欠缺有力的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培养力度,因此,造成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难以快速提升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教师与学校的发展,加快教师信息素养的演进与提升势在必行。

3“互联网+”时代加快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提升的有效策略

3.1提高教师教育者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高校教师的教育者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更新知识与能力的推动者,是促使教师产生更多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的生产者。现如今,无论是职前的高校教师,还是已经在职的高校教师,其信息素养内涵都不同程度受到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帮助的教育者的一些影响。可以见得,教师教育者自身看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信念、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水平,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一定的示范性效应作用,所以,想要更好地保证教师具备较强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素养内涵,就必须要重视对教师教育者工作的研究和深入推进,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教师教育者培训,提高教师教育者的信息化技术和信息素养。

3.2推进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

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专业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实现问题。自跨世纪之交之后,我国余生泉、马宁的教育研究工作者便开始了关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方面的研究与讨论,从结合状态、结合过程、结合深度等各个方面推进了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实践融合。在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教育教学工作者参与其中后,切实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提升,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取了快速发展,给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进指明了新方向。为此,高校要推进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联,以此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切入点,确保“互联网+教学”方式与专业课程有较强契合度,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整合,从而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3.3创设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的良好实践环境

很多高校认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环境只需要用电脑机房和硬件填充教室就能够实现,实际上,教师在工作和课堂上,很少主动走进电脑机房,也很少运用教师中的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设施开展教学,这些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条件流于形式化,变成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摆设,既造成了成本资源的浪费,也没有达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目的。因此,高校要提高思想认识,为教师创设更具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技术实践环境,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良好实践环境下,形成技术水平、教学方法、思想观念的共同促进影响,将信息技术真正渗透到教学中。

3.4实行移动学习和线上学习的整合

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为了弥补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不足,实行移动学习和线上学习的整合模式,让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时间安排、信息技术水平现状等情况,在线上进行查缺补漏的学习,并且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具备的较强交互性特征,与其他教师和在线教师教育者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观点,汲取更多宝贵的信息化教学经验,快速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内涵。

3.5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高校为了让教师可以积极、自觉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运用激励策略、合理的考核制度、晋升制度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和个人表彰、物质奖金、登记、评优等挂钩,从而帮助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理念,让教师成为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内在驱动力。

4结语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范文第4篇

一、徐套九年制学校“互联网+教育”建设概况

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52人,教职工48人。

1.学校实现网络资源班班通,无线网校园全覆盖,学校建成数字化监控系统,数字化广播系统,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覆盖所有班级。

2.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师开通性达100%,由于学校地域和家庭条件等因素,学生及家长帐号开通率就较为低下。目前所有教师能够熟练使用“教学助手”软件平台进行在线直播教学,“云校家”APP在学校工作方面已常态化使用。

3、学校先后建成2间智慧教室,主要用于讲题、讲试卷,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刷题训练。两间在线课堂教室已投入使用,与徐套完小进行有效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沟通提高的目的。增建1间微机室,能充分的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学习平台。增加一间VR室,实施轮流上课,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些平常无法感受到的现象,带他们感受真实的感觉。增建一间创课室,刚刚参加完培训,还没投入使用,相信很快通过学习我们就能很快的掌握创课室的使用方法。

4. 学校定期进行“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观摩、培训、研讨活动,派出骨干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国培”计划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全覆盖,我们通过校内教学助手、数字教材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

一年来,我校根据上级组织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平台,结合自身信息化教育实际,大力开展了教学助手、互动课堂、云校家等信息化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了教师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完善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空间建设

1、完善和丰富个人空间与学校空间

通过一年的努力,全体教师的个人空间全部开通,个人基本信息、装扮已经完成。上传图片、发表文章、访问别人空间并留言、阅读文章并评论、转载文章等工作都较积极。学校空间建设正在丰富建设之中,基本能够确保学校空间更新及时、学校动态信息等,实现了学校空间常态化更新。学生个人空间也正在逐步完善,包括自我介绍、本人照片、爱好特长以及入校以来参与的活动和获奖证情况,上传原创性资源、文章、分享学习经验与成果等。

2、利用云校家APP辅助工作

所有专任教师手机已经下载安装云校家APP,能够利用云校家软件完成个人空间的相关任务,并且利用云校家APP进行辅助授课、作业和完成其它工作。虽然家长开通率较低,但班主任已经利用云校家班级信息、公告、通知、告家长的一封信等工作,实现学生、家长、老师的互动交流,已常态化使用此软件。

3、利用课程社区网上教研

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发挥网上教研和备课作用,把课程社区栏目建设完整、通过课程社区进行网络教研、集体备课等,能够及时更新内容,并且富有价值,使学科教师有兴趣经常访问,点击率有所提升。

三、预开展 “互联网+教育”十佳教学能手评选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高效课堂。我校准备在12月初举行全员参与,全员培训,以本次比赛为契机,以赛代评,以评促教。促进转变观念,改变模式,转换角色,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通过教学设计、即兴演讲、现场评课三个环节,最终选取我校前10名教师予以表彰激励。

整个比赛活动要求呈现九个亮点:①主题鲜明、目的明确②顶层设计、统筹规划③突破传统创新方式④评价体系、引领变革 ⑤学科主体、全员参与⑥骨干引领、示范教学⑦培训学习、以赛促学⑧信息技术、学科融合 ⑨阶段推进、成效显著。

四、今后工作思路

1.进一步完善硬件,充实软件,逐步构建能够满足我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平台。

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通过征集、自建等方式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运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

3.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继续培训,建立具有能够高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4.加强“互联网+教育”创新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的课题研究,以研究促进应用。

5.开展教师“互联网+教育”教学竞赛与优质资源评比活动,引导教师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应用和推广。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IPQ教学模式师资培养高职机电专业

[作者简介]刘久凯(1961-),男,吉林德惠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包括电工电子)方面的教学实践研究。(吉林四平136001)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86-02

近年来,IPQ教育模式开始受到关注,并引发教育改革的风潮。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高职教育被简化成了简单的职业培训,重技能轻素养、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较为严重,促使学生成为“符合岗位需求”的“零部件”。与此同时,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校方领导都片面重视学校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教育对象的人文关怀不足,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因此,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开展“以提升职业素养作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可以让高职教育走出误区,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才。

IPQ职业教育模式,旨在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通过个性化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有效的组织方式与教学策略进行概括、内化,从而建立起涵盖德育工作、文化引导、教学改革以及课程建设等各方面的职业教学模式,并最终进行推广。教师是IPQ教育模式的实施者,是教学推广的探索者,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他们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也是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那么,在IPQ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应注意哪些方面?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高职机电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探讨IPQ教育模式指导下的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问题。

一、明确教师的成长路径,引导教师做好职业规划

教师是具有各种层次需求的主体。对于机电专业的教师而言,只有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尊重与成就,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在IPQ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找出适合本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个性化教育。

1.为教师营造良好的职业规划与晋升氛围。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学校对于人才的“引入”重于人才的“培养”,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成长为真正的学科带头人、改革推动人,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经济条件、晋升机会、荣誉激励等都可能成为影响人才稳定性的因素。机电专业的有些教师在教学方面十分优异,但由于在论文撰写、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不足,在评职称时遇到困难;有些教师不擅长教学,但在学术研究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可能因为不受学生欢迎而导致教学情绪不佳。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教师成长路径的重要性,根据教师自身的特质,深入发掘他们的潜力,建立差异化的成长路径,例如“助教―讲师―学科带头人”“辅导员―行政管理―项目负责人”等。只有教师对自己未来3~5年、5~10年,乃至10年以上的发展有了清晰的思路后,才能主动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带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另外,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一劳永逸,学校在帮助机电专业教师做好职业规划后,应组织定期检查其发展进度,适度调整,从而避免因偏差引发的心理落差。

此外,机电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这个专业的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晋升包括工资的提 升、职级的提高以及各种荣誉的获得都应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开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保持积极、乐观、正直的心态,在教学中施予正当的德育;只有这样,优秀的教师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与机会,并更好地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师资源的积极、优质流动,避免诸如“劣币驱逐良币”似的优质教师被排挤的现象。

2.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教学环境与活动空间。高职院校还应积极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舞台,确保教学资源与时俱进。学校应为机电教师提供实习基地、实验场所,满足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条件。例如,在讲授“钳工与焊工”相关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让学生积极配合车间里的钳工、焊工工作,学校方面则做好与实习基地的接洽工作,让教师在实习基地能够定期开展指导;在讲授“车、铣、刨、磨”等的理论知识时,学校应自主创办或联系赞助厂家建设小型机械厂房,让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动手操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此,只有为教师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良好的互动空间,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参与到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学习中,真正让培养出来的机电专业学生达到“智能合一”。

3.促进产学研的转化,让教师创新变成生产力。机电专业的教师更应该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事实上,要确保该专业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潜质,教师必须首先拥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机电专业是一个涉及机械、微电子、信息技术、电子电工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综合性专业,这一专业有很多未知的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教师在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中可以摸索出很多新思路、新方法,而这些方法都可能用在企业产品设计、新品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产学研脱节,缺乏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推动机制,是师资队伍培养的一大障碍。因此,学校应积极建设科技转移中心,或与一些合作企业联系,营造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氛围,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二、专注于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升

IPQ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机电专业而言,职业素养指的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基本要求,是在从事机电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例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作风等方面。换言之,职业素养涉及从思想到行为,从观念到实践,从言语到举止的素养,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职业特征。为避免教育走进功利化、片面化、标准化的误区,机电专业的教师也应加大师德、专业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素养的培养。

1.重视学校文化的熏陶作用,提高机电教师的师德。与专业技能不同,品德的塑造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要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软激励与软约束,学校文化无疑是一把利器。目前国内许多高职学校都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将“上善若水”作为自己的核心文化,为学生的德育奠定了良好的基调,提出“以德立身,以能立足”的校训,倡导师生养成良好个性品德和行为规范,稳固立身做人之本,引导师生勤学苦练,掌握业务技能,奠定处事创业之基。这里需注意的是,机电专业教师与国贸、管理等专业的教师不同,他们更倾向于技能的提升,包容心、沟通的技巧等相对比较匮乏。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培训与讲座,聘请国内外的儒学专家或心理学大师,努力构建“改革机电课程、强化学生素养、发掘学生特长”的课程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减少强制性的灌输,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2.强化机电教师专业知识,在教学改革中切入IPQ职业教育。如前所述,机电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一个优秀的机电专业教师应该拥有扎实稳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十分精通,并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以机械制图教师为例,除了要掌握绘图的基本功能以外,还应该拥有良好的看图技巧、绘图示范技能,诸如金属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学、公差、机械设计也都是他们应该掌握的领域。在教学中,教师仅靠学科知识无法将问题深入浅出地展示,只有教师能深刻了解原理,进行类推,才能让课程变得活灵活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便于接受与记忆。

事实上,机电专业的教师要实行IPQ职业教育,顺应时展的潮流,丰富的专业知识仅是基石,并无法塑造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机电专业的教师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学习面,掌握社会发展动态,拥有渊博的社会文化与自然科学知识,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案、课程内容,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主动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教师甚至可以进行职场仿真模拟训练,安排不同的学生承担一个项目中的不同角色,通过项目组织者、项目策划、项目实施、数据模拟等系列过程,让学生能自省并自觉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而最终让学生能关注社会、适应社会。

3.利用教育科研的切入点,狠抓机电教师的科研素养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指的是广大教师在教育科研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并在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品质,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经验、理论素养、信息处理能力等都是科研素质的组成部分。相对而言,高等教育中职业类院校的教师科研能力偏弱,倾向于向教育科研方向发展教师的也较少。然而,IPQ教育模式原本就是一个新教学理念下的模式,只有广大高职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比、探索,才能发现这一教育模式的技巧、方法,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机电专业教师的科研意识向科研行为的转换过程中,应该具备对教育工作经验的一般总结及科学总结的能力,既要反思教学不足,又要总结教学经验,常见的经验验证方法是将机电专业学生划分成对照班与实验班,对他们分别施予常规模式和改进模式下的阶段性教学,这一阶段一般都需要至少一个月以上,对实验对象进行一个学期的观察则更为妥当。最后对两个班级学生的职业素养、个性培养状况进行对比,总结出对他们的素养提升、个性培养有益的因素,并进行总结与推广。

4.积极开展形式各异的竞赛,提升机电教师的技能素养。技能素养培养是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区别所在,因此,机电教师的技能素养提升十分重要。如何让教师自我施压,充分展示并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是师资队伍培养的重要议题。高职院校可以开展机电专业教师设计技能大赛,让专业教师自己或者带领学生组团参加。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推进集训队伍建设,建设机械、微电子或信息技术创新工作室,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竞赛、建模比赛,形成生动活泼、教学相长的有益格局。

此外,教师相互之间也可以通过机电课改观摩课交流、机电 新课程优质课赛课、教学反思活动等形式交流切磋。为全面提升教师的技能素养,学校还应积极与兄弟学校结成互帮互助联盟,通过组织观摩机电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实践的完善,全面提升教师的技能素养。

三、打造个性化机电教师,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

IPQ教育模式强调个性化职教,教师作为执教主体之一,是决定课堂氛围、学生心态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很多学生都喜欢个性化的专业教师,而厌烦刻板、单调的教师。机电专业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秉承严谨、科学的作风,但又必须保持睿智、独特的个性。这里的个性包括个人特质和专业优势,这是使教师保持课堂高效性的法宝之一。为教师提供宽松、包容、个性化的发展环境,可以促使教师为学生传递个性化的理念,营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创新。

1.建设企业管理式的职场氛围,鼓励师资个性化。高职学校一般根据事业单位的做法进行管理,而事业单位在人员管理的创新方面十分保守。因此,建设企业管理式的职场氛围,无疑是师资个性化的重要推手。首先,在机电教师来源上,更加侧重教师的能力,寻求拥有鲜明的个人特质,具有强大号召力、感染力的人,主要表现为专业基础突出,有很强的授课能力,能够保持课堂轻松活泼的氛围,能通过各种方式探究教学的更佳方法。其次,对机电教师的考评可借鉴企业的考核办法,允许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考评,定期开展互动,采用竞聘的制度发挥教师的才华;在与企业接洽的涉外培训、解决企业问题的项目等方面,给予教师充分的空间,并采用合理个性化的薪酬体系;尊重、信任教师,定期开展内部联谊活动,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2.建立名师个性化发展平台,增进个性化交流。在机电专业内部建设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如“名师实验室”“项目工作部”“课件个性制作室”“课程改革实施室”及“创业活动室”等,定期开展各种诸如“IPQ教学心得论坛”“教学成果展示”“学生个性研发”“工作研讨”等各种活动,加大机电教师对于IPQ教育模式的探索力度,强化他们的专业特长,让他们对学生培养工作更加尽心尽责。同时,可以对传统的用学科来对教师加以划分的组织管理方法进行变革,打破整个机械、电力相关的学科领域的绝对界限,让大家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建立导师制、首席制、项目制等教学组织方法,从而让机电专业的教师个性得到充分释放。

[参考文献]

[1]韩震,虞立红,李艳玲,等.构建教师发展导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

[2]张红旗.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为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3]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第二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